正常人体运动学第一章总论

合集下载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总结笔记

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总结笔记人体运动学考试重点第一章总论.人体动力学概念(8):是运用力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与功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的一门学科。

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科学。

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

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人体重心: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 处。

由于性别、年龄、体型不同,人体重心略有不同。

一般男子中心比女子高,自然站立时,男子重心高度大约是身高的56%,女子大约是身高的55%,这是因为女子骨盆较大的原因。

.人体解剖参考轴与面(14):轴:冠状横轴,垂直纵轴,矢状轴面:水平面,与地面平行,把人体分成上下两部分冠状面,把人体分成前后两部分矢状面,把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5):屈曲与伸展,主要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内收与外展,主要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冠状面上的运动内旋与外旋,主要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前臂和小腿有旋前和旋后运动,足踝部还有内翻和外翻运动)6、杠杆的分类(17):三类第1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第2类杠杆,又称省力杠杆,其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第3类杠杆,又称速度杠杆,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之间,如使用镊子.骨骼肌肉系统运动学*第一节骨运动学.骨运动学概念(22):正常成年人人体共有206块骨2、骨的功能(27):(疑问答题).力学功能a 支撑功能,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对肢体起着支撑作用,并负荷身体自身的重量及附加的重量,如脊柱、四肢b 杠杆功能,运动系统的各种机械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骨骼肌的收缩、牵拉骨围绕关节产生的。

骨在运动中发挥着杠杆功能和承重作用c 保护功能,某些骨按一定的方式互相连接围成体腔或腔隙来保护内在组织和器官,如颅腔保护脑2)生理学功能a 钙磷储存功能与物质代谢功能b 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第二节*肌肉运动学1、肌肉的组成、类型及特征:(40)肌肉的组成:完整的肌肉由肌束组成,肌束由肌纤维组成,每个肌纤维又由肌小结组成。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生物力学基础)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生物力学基础)


时间-空间参数
时间-空间参数是步行中髋、膝、踝关节运动 规律(角度变化或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身 体重心的位置变化规律、骨盆的位置变化规律 的反映。


常用的有步态周期中不同时相的关节角度参数、 关节角度曲线、角度-角度图。 单一的角度数值变化意义不大。

动力学指标
(1)足-地接触力 (2)踝关节力 (3)身体重心的加速度
支点
阻力点
动力点 支点
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平衡杠杆
省力杠杆
速度杠杆
2.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
大关节最先产生运动,然后依据关节的大小出现一 定的先后顺序。
上下肢各关节的肌肉生理横断面(cm2)
关节 性别 男 女 上 肢 下 肢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140 89 72 51 42 31 261 142 161 97 158 92
δ /L
Linear elastic material
P/A D1
பைடு நூலகம்
D2
D3 δ /L Nonlinear elastic material P/A=C(1-e-D δ /L)
C=a constant, D=equivalent modulus e=natural log base (自然对数的底)
躯干扭转
在身体各部分完成动作时,躯干上下 两端同时绕躯干纵轴的反向转动称躯干的 扭转运动形式。
相向运动
人体处于无支撑的腾空状态完成动作 时,由于人体两端均无约束,因此身体某 一部分向某一方向活动(转动)时,身体 的另一部分会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活动 (转动),这种身体两部分相互接近(或 远离)的运动形式称相向运动。
第一章总论第一章总论内容第一节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第二节运动学基础第一节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第二节运动学基础第三节动力学基础第三节动力学基础第四节静力学平衡第五节生物力学基础第六节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七节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第四节静力学平衡第五节生物力学基础第六节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第七节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第五节生物力学基础材料力学相关概念1运动生物力学2?应力为了引入应力的概念参照下图首先围绕k点取微小面积有分布内力的合力应力定义为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生物力学基础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生物力学基础
1N/m 2 = 1Pa(帕斯卡) 1MN/m 2 = 1MPa = 10 6 N/m2 = 106Pa 1GPa = 1GN/m 2 = 109Pa
垂直于截面的应力称为“正应力” (Normal Stress )
lim ? ?
ΔN dN ?
ΔA? 0 ΔA dA
p
?
?
M
位于截面内的应力称为“切应力” (Shearing Stress )
摆动动作
身体某一部分完成“主要”动作(如踏跳动作)时,身 体的另一部分(如两臂及摆动腿) 配合“主要”动作 进行加速摆动的动 作形式称摆动。
躯干扭转
在身体各部分完成动作时,躯干上下 两端同时绕躯干纵轴的反向转动称躯干的 扭转运动形式。
相向运动
人体处于无支撑的腾空状态完成动作 时,由于人体两端均无约束,因此身体某 一部分向某一方向活动(转动)时,身体 的另一部分会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活动 (转动),这种身体两部分相互接近(或 远离)的运动形式称相向运动。
P/A=C(1-e-D δ /L)
C=a constant, D=equivalent modulus e=natural log base (自然对数的底)
比如一些生物材料:软骨或骨属于这种情况
黏弹性
黏弹性材料:力学性质既具有弹性材料 的力学性质,又具有黏性材料的力学性质。
生物固体材料如骨、软骨、肌肉、血管 壁、皮肤等都是黏弹性材料。
平衡杠杆
阻力 点
阻力点
动力点
支点
省力杠杆
动力点 支点
阻力点
速度杠杆
2.关节活动顺序性原理
大关节最先产生运动,然后依据关节的大小出现一 定的先后顺序。
上下肢各关节的肌肉生理横断面(cm2)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化系统; 卧床时,对泌尿系统会产生影响; 制动还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 长期卧床往往伴有代谢和内分泌的障碍,出现肌
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 意义
呼吸与体液循环 肌骨系统运动 运动的生理效应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大; 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严重; 对呼吸道的影响; 长期制动会产生感觉剥夺和心理的社会剥夺感;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可影响消
第一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1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
2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3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解剖学(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

解剖学(正常人体学)第一章绪论

机体
环境
能量
合成代谢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分解代谢
意义: 一切生命活动建立在新陈代谢基础上,是生命最基本特征。
(二)兴奋性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定义:兴奋性是指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
1.刺激与反应
刺激—能被机体或组织感受到的内外环境变化。
物理刺激
化学刺激
社会心理刺激
(二)兴奋性
➢ 刺激足够强度 ➢ 作用时间 ➢ 强度—时间变化率
背部和盆会阴部 • 四肢部--上肢和下肢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 两眼平视 上肢下垂 下肢并拢
手掌和足尖向前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上 ➢方位术语:
上和下
近头者为上
近足者为下 下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方位术语:
前和后

近身体腹面者为前

近背面者为后
四大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神经组织
结缔组织
四大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肌组织
上皮组织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九大系统: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脉管系统 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人体的组成与分部
细胞
器官
组织
系统
人 体
人体的分部
• 头部--颅部和面部 • 颈部--颈和项部 • 躯干部--胸部、腹部、
(一)体液与内环境
(占体重40%)细胞内液 (占体重60%) (占体重15%)组织液
(占体重5%)血浆 组织液 血浆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第一章总论1.康复治疗是综合的、协调地应用各种专科治疗手段,促进功能的恢复、改善或重建。

(P1)2.人体运动学研究人体活动的运动规律,如人体或人体特定部位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

(P1)3.人体运动学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的总结:人体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形式;人体运动是多系统协调工作机制,需要呼吸运动和血液运动的支持;人体运动时,肌肉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会加速神经信号的传导,提高神经感受器的灵敏度,使神经肌肉间的协调作用得到增强。

(P1)4.制动:至人体局部或者全身保持固定或者活动被限制,常用于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保护性治疗,以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

(P2)★对身体的影响:①制动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很大,②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很大,③导致呼吸功能下降,④易产生尿路结石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⑤使皮肤产生萎缩和压疮,⑥导致代谢和内分泌障碍。

★对心理的影响: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或出现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等,严重者具有异样的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

认知能力下降,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协调力、精神运动能力、警觉性等均有障碍。

5. 人体重心的位置:人体重心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

(P12)6.在所考察的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结构内某一点受载时所发生的变形,称为应变。

(P13)7. 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向前于躯干两侧。

(P14)8.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①屈曲与伸展,②内收与外展,③内旋与外旋。

(P15)9.杠杆原理在康复医学中的运用:主要起到省力、获得速度、防止损伤的作用。

(P17)10.能量代谢的生物学意义:磷酸原功能系统、糖酵解功能系统、有氧代谢功能系统。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

人体运动学重点整理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科学的领域,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岁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人体和器械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运动形式有平动、转动和复合运动。

3、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4、力偶: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一对力。

5、人体运动的始发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双目平视,双足并立,足尖向前,双上肢下垂于体侧,掌心贴于体侧。

6、第三类杠杆:其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又称速度杠杆。

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动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7、非惯性参考系:把相对于地球做变速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标准的参考系叫非惯性参考系,又称动参考系或动系。

8、角速度:人体或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人体转动的时空物理量。

9、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1)屈曲(flexion)、伸展(extension):主要是以横轴为中心,在矢状面上的运动。

(2)内收(adduction)、外展(abduction):主要是以矢状轴为中心,在前额面上的运动。

(3)内旋(internal rotation)、外旋(external rotation):主要是以纵轴为中心,在水平面上的运动。

(4)其他:旋前(pronation)、旋后(supernation)、内翻(inversion)、外翻(eversion)。

二、单选题【相关概念】·第一类杠杆:又称平衡杠杆,其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跷跷板等。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运动学、动力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内容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1
运动学基本概念
2
运动学描写的基本知识
运动学基本概念
(一)物理量 标量、矢量、张量
(二)运动学描写常见的物理量 时刻、时间 位置、位移、路程、轨迹
体阻力 2.内力:肌肉拉力、各组织器官间的被动阻
力、各内脏器官的摩擦力、内脏器官和固定装置 间的阻力等。 (二)牛顿定律
1.牛一 2.牛二 3.牛三
(三)功与能 1.功:作用力与受力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的乘积。 2.功率:是描述力对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它等于力在单位时间内对物体所做的功。 3.动能 动能物定体理所:做末的态功的Ek动 12能mv与2 初态动能的差等于
t0 t
3.角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角速度的变化量。
a lim
t0 t
4.转动惯量:转动惯量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质
量有关,还与质量的分布及转轴的位置有关。 (1)对于质量为m的质点,如果它离转轴的
垂直距离为r,那么,这个质点对该转轴的转动 惯量为I=mr2
在研究人体转动问题时,转动惯量是一个必测的基本参数。
4.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重力、弹性力、万
5.势能
重力势E能pG mgh
E pk
弹性势能

1 2
kx2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
7.功能原理:系统的外力做功与系统内部非保 守力做功的总和等于系统总的机械能的改变。
8.机械能守恒定律:
如果系统的外力做功等于零,并且系统内 部没有非保守力做功,则系统的总机械能将不 随系统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的概念康复(rehabilitation)一词最早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语,“re”是“重新”、“恢复”。

Rehabilitation有“重新获得能力”、“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恢复原来的地位、权利、身份、财产、名誉、健康及正常生活”之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re-habilitation首次具有“对身心残疾者进行治疗,使其重返社会”的含义。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康复”的用法才确定下来。

康复的概念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预防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社会功能的最佳水平,使病、伤、残者能提高生存质量和重返社会。

0.采用综合手段(医学/教育/社会/职业)1.以功能障碍为核心2.强调功能训练和再训练3.以提高生存质量、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康复医学的概念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是指针对残疾人及功能障碍者的康复,具有独立理论基础、功能测评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的医学应用学科。

●应用医学科学及其有关技术(非药物治疗为主)●最大程度恢复和发挥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功能为核心)●以重返社会为基本目标第一章人体运动学总论第一节人体运动学概念人体运动学概念:人体运动学是研究人体活动的科学,它运用力学方法和原理来观察研究人体节段运动和整体运动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功能,以及生理、生化和心理的改变,并阐述其变化的原理、规律和结果,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

康复医学概念:康复医学是针对各种原因(含先天性因素)引起的损伤和疾病所致的功能障碍,应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包括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等),经过训练和再训练,达到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为目的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康复医学的治疗: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治疗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前者较少应用药物和手术,较多应用运动和物理因子的方法,其中又以运动为主要方法。

人体运动学所要学习的内容●正常人体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障碍学正常人体运动学●这部分内容不同于解剖学,但又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阐述各主要关节运动时涉及的关节、肌群结构及其功能运动生物力学是采用力学原理分析各主要关节活动中出现的力学现象。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运动过程中,机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核酸、糖、脂类、无机盐和水等)之间的相互适应,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及调节规律的科学。

运动障碍学是分析各种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运动学特征,包括骨关节、肌肉、神经损伤等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到不同运动对心理产生的影响,以及应用运动对不同心理疾患所起的治疗作用。

一、运动学基本概念(一)力学中的物理量和运动的独立性●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温度、时间。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力、位移、速度等力学中的大多数物理量都是矢量。

●标量的计算是简单的代数运算,矢量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运动的独立性:若运动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则每个分运动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物体的运动是由各个彼此独立的分运动叠加而成。

人体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其理论基础就是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如跳高、跳远、跨栏、铅球等。

●人体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二)描述人体运动时间的物理量●时刻:是人体位置的时间量度,用于运动的开始、结束和运动过程中许多重要位相的瞬间。

●时间:是人体运动持续时间的量度,是指人体运动从某时刻到另一时刻所经过的时间间隔。

(三)描述人体运动空间的物理量●质点:是指具有质量、但可以忽略其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视为几何点的物体,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质点的运动(运动轨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常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常分为圆周运动和斜抛物体运动。

(四)描述人体运动空间的物理量●刚体: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刚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它的大小和形状都不改变的物体。

人体的运动形式:平动、转动、复合运动●平动:指运动过程中,身体上的任意两点的连线始终保持等长和平行。

其运动轨迹是直线或曲线,人体平动时,身体上各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一致,可简化成质点处理。

转动:指运动过程中,身体上的各点都围绕同一直线(即轴)作圆周运动,称转动。

转动时人体各点距离轴的距离不同,所以其线速度也不同,只能简化成刚体来处理。

●复合运动:人体的绝大部分运动包括平动和转动,两者结合的运动称为复合运动。

(五)描述人体平动的空间物理量●轨迹:质点运动的路径。

当把人体转化成质点来描述其运动时,质点运动的路径。

举例:链球、跳远、单杠向前大回环等运动。

●路程: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时的实际运动路线的长度,也是质点运动轨迹的全长。

路程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一般径赛是用路程量度的。

●位移:大小等于质点运动的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一般田赛用位移衡量成绩,如跳高等(六)描述人体平动的时间物理量●速率:指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经历的时间之比,是标量。

●速度:指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是矢量。

●瞬时速度:指在某一时刻或通过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速度。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是矢量。

●速度描述位置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举例:一人在田径场上跑200m,用时30s,求他跑的平均速率和平均速度。

(七)人体转动的空间物理量●角位移:人体整体或环节围绕某个轴转动时转过的角度叫角位移,是矢量。

●大小和方向:大小为转过角度的大小,方向由物理学中的“右手法则”判定。

通常规定逆时针转动的角位移为正,顺时针转动的角位移为负值。

(八)人体转动的时间物理量●角速度:人体/肢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是矢量。

●线速度:是质点围绕一点转动或人体围绕某个轴转动时,质点或人体上各点的瞬时速度。

●角加速度:指单位时间内角速度的变化量,是矢量。

二、人体运动的坐标系和始发姿势●矢状面:沿身体的前后径所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切面●冠状面:沿身体的左右径所作的与水平面垂直的切面●水平面:横断身体,与地面平行的切面●垂直轴:与人体纵轴平行,与水平面垂直的轴●冠状轴:左右平伸与水平面平行,与矢状面垂直的轴●矢状轴:前后平伸与水平面平行,与冠状面垂直的轴人体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双眼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两足并拢●脚尖向前●人体运动的坐标系和始发姿势人体中立位●身体直立●双眼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贴于躯干两侧●两足并拢●脚尖向前自由度●关节面的形态及结构决定了关节可能活动的轴,肢体一般环绕关节轴来进行旋转活动。

关节轴(即活动轴)可反映肢体活动范围和运动方式。

●自由度与关节活动轴有关,关节轴有几个活动方向,就有几个自由度。

●凡具备两个以上自由度的关节均可产生环绕动作。

第二节人体运动的形式和原理一、人体运动的形式(一)人体简化后的运动形式●简化成质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简化成刚体:平动、转动、复合运动。

第二节人体运动的形式和原理●一、人体运动的形式(二)人体关节的运动形式●屈曲、伸展●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环转1. 屈曲、伸展运动环节在矢状面内,绕冠状轴运动。

向前运动为屈;向后运动为伸,但膝、踝关节则相反。

屈:两骨之间角度变小伸:两骨之间角度变大2. 内收、外展运动环节在冠状面内,绕矢状轴运动。

远离正中面为外展;靠近正中面为内收。

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展:骨远离正中矢状面3. 内旋、外旋运动环节绕垂直轴或自身的长轴旋转。

由前向内的旋转称内旋(或叫旋前);由前向外旋转称外旋(旋后)。

内旋:骨向前内侧旋转外旋:骨向后外侧旋转4. 环转运动环节以固定端为支点,绕冠状轴、矢状轴以及它们之间的中间轴进行连续的圆周运动。

关节在原位转动,骨远端做圆周运动(三)人体的基本运动形式运动生物力学将人体看作是由上肢、头、躯干和下肢组成的多环节链状形式,它的基本运动形式包括:●上肢的基本运动形式●下肢的基本运动形式●全身的基本运动形式1.上肢的基本运动形式(1)推:在克服阻力时,上肢由屈曲态变为伸展态的动作过程。

如举重、推铅球、胸前传球等。

(2)拉:在克服阻力时,上肢由伸展态变为屈曲态的动作过程。

如引体向上、游泳等。

(3)鞭打:在克服阻力或自体位移时,上肢各环节依次加速、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叫鞭打动作。

如扣球、投掷等。

2.下肢的基本运动形式(1)缓冲:在克服阻力时,下肢由伸展态转为较为屈曲态的动作过程。

如跳远起跳前起跳腿的动作、落地动作。

(2)蹬伸:在克服阻力时,下肢由屈曲态主动转为伸展态的动作过程。

如跳远起跳时起跳腿的动作。

(3)鞭打:在完成自由泳的两腿打水动作时,下肢各环节有类似上肢的鞭打动作。

3.全身的基本运动形式(1)摆动:身体某一部分完成主要动作(如一条腿的起跳)时,另一部分配合主要动作进行加速摆动(如双臂和另一条腿配合起跳的摆动)动作形式。

(2)躯干扭转:在身体各部位完成动作时,躯干、上下肢沿身体纵轴的反向转动的运动形式。

(3)相向运动:依据运动形式,把身体两部分相互接近或远离的运动形式称相向运动。

如跨栏等。

二、人体基本动作原理(一)杠杆原理1.概念●支点:是指杠杆绕着转动的轴心点,在肢体杠杆上支点是关节的运动中心。

●力点:动力作用点称为力点,在骨杠杆上力点是肌肉的附着点。

●阻力点: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阻力包括运动节段的重力、运动器械的重力及摩擦力等。

●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积。

●阻力矩: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

2.杠杆的分类(1)第一类杠杆(平衡杠杆)特征: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支点靠近力点时有增大速度和幅度的作用,支点靠近阻力点时有省力的作用。

如天平、跷跷板,人体寰枕关节。

(2)第二类杠杆(省力杠杆)特征:阻力点在支点与力点中间,这类杠杆的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可以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

如撬棍、人体提踵动作。

(3)第三类杠杆(速度杠杆)特征:力点在支点与阻力点中间,这类杠杆的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所以不省力,但可以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

人体最多见。

如镊子、人体屈肘动作3.杠杆原理在康复中的应用省力——负担更大负荷,较少肌肉损伤要用较小的力去克服较大阻力,就要使力臂增长或缩短阻力臂。

在人体杠杆中肌拉力的力臂一般都短,可以通过籽骨、肌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等来延长力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