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全文打印版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文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文《圣教序》有1904字,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
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
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
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
唐贞观元年(627),玄奘法师远赴印度寻求佛法,历时十九年学成归来,唐太宗感其诚,遂赐其入居弘福寺翻译佛经。
经译成,玄奘法师上表唐太宗请求作序以弘佛法。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为其所译佛经撰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随后太子李治又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唐太宗素好王羲之书法,为感圣恩弘福寺僧怀仁发下宏愿,将二圣序文用书圣笔迹集成一碑.历时二十四年,至咸亨三年(672)碑成,立于弘福寺,即《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此碑现在西安碑林。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主要文字内容除了二圣序文外,还收录了玄奘法师所译之《心经》。
所集之字主要出自内府所藏王羲之墨迹,行书集字,其难在于章法不失。
观此碑,字字之间时见连带,呼应,一行之中大小,攲侧,虚实,起伏犹如一笔所书,气脉通畅,自然天成,实在难得。
即使相同文字也尽可能地避免重复,少有雷同。
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 评者以为”天衣无缝,胜于自运“,且勒石、镌刻皆当时高手,故此册成为历代书家学习王字的最佳范本。
刘熙载《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
”康有为则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尽管有“结体无别构,偏旁多假借”之疵,但微疵不足以伤其大雅,在王氏书迹流传稀少的情况下,此册弥足珍贵。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雁塔圣教序1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唐朝
宰相、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研习多种字体并综合运用,史称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史陵,然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为"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且融会贯通汉隶,自创一体,所以被称为"初唐四大楷书家"之一,"欧、虞、褚、薛",人称"褚体"。
《雁塔圣教序》又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全碑笔画起伏多姿,跌宕有致,曲笔兼用,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褚书的新规范一出,天下竞相学仿,成为一时风尚。
主笔突出地载
横担
天覆。
雁塔圣教序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圣教序》高清电子版,值得收藏!
《圣教序》高清电子版,值得收藏!
【圣教序简介】
《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圣教序》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下图点击放大↓↓↓↓↓。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
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
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
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雁塔圣教序全文打印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7[放大][简介]《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汇品:明盛时泰:《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
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苍润轩碑跋》)清包世臣: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艺舟双楫》)。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的原文及译文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于玄奘艰苦取经的伟大精神非常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
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又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三藏取经回来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为其撰写的序文。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字圣教序》或者《集字圣教序》。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高清图虽然是一幅集字作品,有一些字没有在王羲之的作品里找到,还进行了一些拼凑,但是由于怀仁和尚本身有非常深厚的书法功底,加上他做事极为认真负责,这幅作品的水平是非常高的。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一首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
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
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雁塔圣教序》译文
《雁塔圣教序》译文译文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雁塔圣教序译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清代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附原拓高清珍藏版!
清代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附原拓高清珍藏版!赵世骏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赵氏所处时代,是书风丕变的急转期。
康有为持论尊碑卑帖,既著书立说,复身体力行。
书坛翕然宗之,习碑逐古之风鼎沸,好事者每以书帖为不肖。
而赵氏则坚持晋唐书风,其所书禇字峭劲圆融,气格豪迈清遒,不为彼时官场及市俗流行之“馆阁体”所囿,也不为一味好碑的所动,显示了书风和人格的独立性。
其书艺之成就,当为此一时期之佼佼者。
此为赵氏所临禇遂良圣教序,形准而意足,精气神俱佳。
上下千年间,师禇者多多,而以赵氏置其间,堪称一等高手。
惜其时书坛崇尚北碑,故赵氏成就少为人推崇,以至清末以来书史、书论对其皆少有提及,近乎湮没无闻。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
存西安大雁塔。
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另古同州亦有一文字相同的碑刻,称“同州圣教”,与此“雁塔圣教”相区别。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此碑“记”中两个“治”字,为避高宗讳,缺末笔。
赵世骏《楷书五言诗四屏》轴,85×19.5cm×4。
庚申(1920年)作。
赵世骏(?-1927),字声伯,号山木,江西南丰人,久居在北京,为陈宝琛弟子,与清书法家鲁琪光齐名。
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官内阁中书,擅长书法,工寸楷,亦善画花卉,初学钟,王,晚学褚遂良,所书几可乱真。
曾为袁世凯幕僚、邮传部尚书杨士琦写墓志铭,孙荫亭见之谓“睹此君书,几疑河南尚在人间”,可见得诸法之深。
唐楷名碑《雁塔圣教序》(高清典藏版!)
唐楷名碑《雁塔圣教序》(高清典藏版!)《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
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
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
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
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二玄社版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二玄社版此版本为二玄社版“原色法帖选”共49种,是二玄社的主流精品系列,顾名思义为全彩制版印刷,全部采用册页装订,有的可以整册展平,有的则只可对页展开,册页封面为实绫装裱,外有白色硬纸质书套加彩印封套,一般均附讲解手册一本,除原装本外,册内各页帖旁有原文对照,损字均注出,标点断句齐全,细致处的用心确实令人钦佩。
只是时间上毕竟是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了,纯粹从印刷技术上去评判也不太公平。
【1】《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2】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3】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4】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5】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6】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7】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8】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9】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10】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11】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12】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13】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14】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15】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16】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17】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天依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碑庆旭临《雁塔圣教序》庆旭以《雁塔圣教序》笔意创作作品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从书法的流变上看,褚遂良书法前期古朴,有六朝风貌,后期起了变化,创造了绰约婀娜的姿致。
早年隶意甚浓,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以《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为代表。
后期遒逸婉媚,以《雁塔圣教序碑》为代表。
《雁塔圣教序》,又名《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4年(653年),共两碑,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序”),共21行,每行42字;后为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简称“记”),共20行,每行40字。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毕生书法的代表。
其用笔方圆兼施,融入隶意,掺以行书笔意,流丽飞动,光彩照人。
褚氏巧妙地将前人精华融为一体,用笔粗细有致,瘦劲秀润,合二为一,线条耐人寻味;结字中宫紧收,四维开放,紧密中有舒展,落落大方,风神直追“二王”。
此碑一出,追随者众,成为一时风尚。
学习《雁塔圣教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点画《雁塔圣教序》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临摹时要细致考察其笔法之要领。
1、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2、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3、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4、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5、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