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合集下载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展开剩余93%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于“二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

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作品欣赏
完。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天依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碑庆旭临《雁塔圣教序》庆旭以《雁塔圣教序》笔意创作作品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从书法的流变上看,褚遂良书法前期古朴,有六朝风貌,后期起了变化,创造了绰约婀娜的姿致。

早年隶意甚浓,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以《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为代表。

后期遒逸婉媚,以《雁塔圣教序碑》为代表。

《雁塔圣教序》,又名《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4年(653年),共两碑,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序”),共21行,每行42字;后为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简称“记”),共20行,每行40字。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毕生书法的代表。

其用笔方圆兼施,融入隶意,掺以行书笔意,流丽飞动,光彩照人。

褚氏巧妙地将前人精华融为一体,用笔粗细有致,瘦劲秀润,合二为一,线条耐人寻味;结字中宫紧收,四维开放,紧密中有舒展,落落大方,风神直追“二王”。

此碑一出,追随者众,成为一时风尚。

学习《雁塔圣教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点画《雁塔圣教序》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临摹时要细致考察其笔法之要领。

1、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2、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3、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4、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5、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长沙)都督。

武后掌权后,迁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年),卒;天宝六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高清)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高清)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33435363738394041《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

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

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第十讲:
哲、罕、穷、其、数
“哲”字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欹侧多变,更具姿态;整体左轻右重,左部“扌”倾斜较为灵动,右部稳健扎实,形成明显的对比;注意“口”字横折处笔尖拉起上提后侧压,整体为倒梯形,笔画均有轻重提按。

“罕”字上部轻松灵动,下部硬朗挺拔;注意“四”前两笔的顺势向上引入的关系,横折处侧转中,下面笔画断开;“干”竖画落在中轴线上,以中轴为界,长横左长右短,起笔略方。

“穷”上下结构,“穴”将下部躬完全覆盖,整体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点落在中轴线上,且中轴将下部左右均分;“身”的竖画及撇画尖入要轻松自然,“弓”要注意重心上提,最后竖钩要侧转出钩。

“其”字灵活潇洒,三个长笔画均有弧线波动,且两竖画弧线形成外拓之势;注意短横,细节之处非常巧妙,第一个短横左断右接,第二个左虚接右断开;最后两点沉着痛快,且有呼应关系。

“数”字整体左斜右正;注意左部两口的宽窄、轻重、搭接的区分变化,横画略突出,“女”的撇捺交叉点位于左部的轴线上;右部“文”上紧下松,重心上提,多个笔画与左部关系密切,形成空间穿插关系;撇收捺放,并且制造出捺画上面大面积的空白。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徵,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於毫釐。

无灭无生,厯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於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遅。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後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厯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鷲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於口海。

爰自所厯之国,揔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昬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书法——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全本
唐朝初期,许多重大纪念活动所题碑文,多是由褚遂良操刀的。

例如纪念长孙皇后的《伊阙佛龛碑》,纪念名相房玄龄的《房玄龄碑》,还有最有名的《雁塔圣教序》,分别为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亲自撰文,足见褚遂良书法的地位。

褚遂良高超的书法水平,一方面在于个人的天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史陵、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大家的指导。

再有,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狂热爱好,也让他受益匪浅。

唐太宗是王氏书法的铁杆“粉丝”,曾悬赏重金收购王羲之的书帖,人们争先献上,以至良莠莫辨,真假难分。

幸亏褚遂良对王羲之书法相当有研究,随口就能说出书帖的渊源、出处,论据充分,鉴别书法的真伪丝毫不含糊,结果再没有人敢将赝品送来邀功。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7[放大][简介]《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汇品:明盛时泰:《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

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苍润轩碑跋》)清包世臣: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艺舟双楫》)。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

“覆”字上下结构,上部覆盖下部主体;注意“彳 ”,两个撇画,前者为收,后者为放,粗细变化明显,并与上部的横画起笔的对齐关系;“复”的中轴线与上部的横画收笔位置对应;两者之间的空白至关重要,最后一笔势向右下。

“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结构上则上紧下松,下部空间留白,整体结构为梯形。

“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低且笔画细,右部笔画粗且线条厚重;左部“竖提”下拉借势弹起后下压调锋;右部撇画借助手腕的运转,弯度较大,注意撇画收笔走向,最后点画侧锋捻管绞锋收笔。

“含”字撇画较长,向左伸展并压低,捺画略高,中轴之处需注意:中间两点呼应关系,最后短横向下压。

“生”字平稳中正,竖画落于中轴线上;横画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载字横画较多且轻快简洁竖画垂直因横画向右上的势较强为使整体结构稳定戈钩向右下伸展拉开且笔画连续提按增加线条的丰富性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

“显”字左右结构,形成错落的关系,左高右低;“日”下面两“纟”均分,两者形态上略有区分,四点位于一条斜线上;右部“页”的“点画”偏左,横画之间空间平均分布,下部空间穿插;注意下部左右两点分别取平势和斜势,整体底边形成斜边。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

《圣教序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

年月日,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

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完整释文分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完整释文分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完整释文分析《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释文涵盖了多个方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1. 序文结构《雁塔圣教序》的序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整个序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序文的背景和目的。

褚遂良在开篇就说明了他在受诏为玄奘法师译经作序的情况下来写作这篇序文,目的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的伟大贡献,并赞扬他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对玄奘法师的介绍和赞美。

褚遂良通过描述玄奘法师的生平、成就和贡献,展现了他的卓越品质和崇高精神,让读者对玄奘法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是叙述玄奘法师翻译经书的过程和意义。

褚遂良详细描述了玄奘法师在翻译经书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以及翻译经书对于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是对佛教徒的勉励和期望。

褚遂良鼓励佛教徒要学习玄奘法师的精神,努力修行,为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书法艺术《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也是非常出色的。

褚遂良的书法以秀逸、典雅、细致为主要特点,他的字形结构严谨,笔画富有变化,充满了韵律感和美感。

在《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运用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将文字书写得优美、典雅,充分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才华。

3. 佛教思想《雁塔圣教序》中蕴含了深刻的佛教思想。

褚遂良在序文中通过赞美玄奘法师的精神和翻译经书的贡献,强调了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慈悲、智慧、平等为主要内容的佛教价值观,呼吁人们要弃恶扬善、修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思想与佛教教义相符合,对于当时的佛教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化内涵《雁塔圣教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序文中,褚遂良通过赞美玄奘法师的精神和翻译经书的贡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态。

他强调了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融合。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简体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
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理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拯羣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晨锺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性德凝寂,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独步伽维。

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法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
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暗而恒明。

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
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皇帝在春宫日制此文。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

尚书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书。

万文韶刻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