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日本藏宋拓本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赏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一、目录褚遂良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其代表作品《雁塔圣教序》在书法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进行风格浅析:1. 字体风格2. 用笔特点3. 结体韵味4. 章法布局5. 艺术价值与影响二、正文1. 字体风格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以瘦劲著称,其字体风格独特,给人以高瘦的感觉。
这种瘦劲的字体风格并非简单的瘦长,而是在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精妙。
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形态,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曲或直,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和动态。
2. 用笔特点褚遂良在用笔上融合了王羲之的行书精髓,并渗以己意,达到了空灵、流畅的境界。
他的用笔多采用藏锋逆入,方圆並施,流畅飞动,给人一种笔致空灵的感觉。
同时,他在笔画的处理上也非常注重细节,每一笔都经过精心的推敲和打磨,使得整个作品在用笔上显得非常精致、生动。
3. 结体韵味褚遂良在结体上注重中宫紧收,疏密有致,字态宽绰,舒展秉气,参差错落,一任天然。
这种结体风格不仅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有趣,同时也让整个作品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
此外,他在结体上还注重空间的处理,通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大小、高低等变化,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4. 章法布局褚遂良在章法布局上更是独具匠心。
整个作品在章法上疏朗清越,遒劲大方,严整典雅,不疾不徐,胜似闲庭信步。
这种章法布局使得整个作品在视觉上显得非常舒适、和谐,同时也让人们在欣赏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
5. 艺术价值与影响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在艺术价值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它的风格独特,用笔精致,结体生动,章法布局和谐,是唐代书法艺术的瑰宝。
同时,它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来的书法家在字体风格、用笔特点、结体韵味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通过对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浅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高超造诣。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橫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橫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
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褚遂良书法--大唐三藏圣教序

圣教序褚遂良书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079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清代临本无水印

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放大版37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0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7[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8[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29[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0[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1[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2[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3[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4[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5[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6[放大]褚遂良雁塔圣教序37[放大][简介]《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汇品:明盛时泰:《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
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苍润轩碑跋》)清包世臣: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艺舟双楫》)。
《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文: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徵,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於毫釐。
无灭无生,厯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於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遅。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後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厯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鷲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於先圣,受真教於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於口海。
爰自所厯之国,揔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於西极,注法雨於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乾燄,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昬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传世书法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传世书法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Nhomakorabea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砖龛
雁塔
书法
圣教序
褚遂良
褚遂良
碑
正文
书法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给书法爱好者的经典书。尤其是褚遂良的书法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值得学习并运用。褚遂良是唐代 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天分极高,能够轻易辨认出皇室收藏的王羲之伪作,甚至由此杜绝了大量赝品不断送来宫廷。 褚遂良的书法被公认具有开创精神,与时俱进,汲取众家之长,风格刚柔并济,力与美均达到了完美融合,有隋 唐楷书过渡之桥梁的美誉。《雁塔圣教序》又称《慈恩寺圣教序》。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立,共立有两块 石碑,分别在陕西西安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左右呼应对称,共 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在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中,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 丹,碑文21行,每行42字,由右向左;下碑为序记碑,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 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褚遂良书,碑文二十行,每行四十字,由左向右。万文韶为碑刻字。
目录分析
目录分析
读书笔记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传世书法经典: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褚遂良书,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
存西安大雁塔。
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作者宏文馆一、笔法特点:1、点画。
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钩画。
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折画。
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2、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提画。
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以行入楷,呼应连贯。
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初唐四杰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

初唐四杰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初唐四杰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褚体楷书楷书代表作;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
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明· 盛时泰《苍润轩碑跋》:《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
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
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褚遂良像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长沙)都督。
武后掌权后,迁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年),卒;天宝六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
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褚体楷书《雁塔圣教序》,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成为后世书家临摹楷书的必临之作。
为便于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快速入手,讲解笔法供学习。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1.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初学者必临字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看似纤细实则入木三分

初学者必临字帖,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看似纤细实则入木三分导语:褚遂良,初唐书法家四大家之一,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在众多碑刻之中,褚遂良晚年杰作《雁塔圣教序》无疑是最能体现和代表褚式风格的书法作品。
清代刘熙载称褚遂良为“有唐广大教化主”,清代王澍则称“褚河南陶铸有唐一代”。
褚遂良上承锺王,下启颜柳,堪称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
褚遂良最擅长的楷书婀娜多姿,常常能将一些简单的字写出无尽变化。
《雁塔圣教序》局部01耿直磊落,仕途大起大落褚遂良,字登善,隋文帝开皇十六年生于长安。
当时其父褚亮任东宫学士,为晋王杨广府属。
伍德初年秦王李世民一统天下,李世民久闻褚亮贤名,求访而获,后授六品王府文学。
褚遂良自武德初年随父入唐后,在其父政治关系的影响下,始终得到唐太宗以及父友魏征、虞世南、长孙无忌等元老的眷顾。
褚遂良早在任起居郎时,唐太宗曾问他:“朕有不善,卿必记邪?”褚遂良答道:“守道不如守官,臣职载笔,君举必书。
”因为,“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可见其耿直磊落的秉性。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卧病不起。
那时,房玄龄已死,李勣被猜忌而遭贬。
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便成了太宗顾命托孤的大臣。
一天,太宗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召入病榻前,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
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又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即命褚遂良草诏高宗即位。
然而,这位名重两朝的忠臣和伟大的书法家,同封建社会中其他忠臣烈士一样,没有逃脱悲惨的厄运。
当褚遂良写完名重天下的《雁塔圣教序》后两年,残酷的现实为他写下了生命的最后一章。
唐高宗李治即位的头几年,由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辅政,尚有贞观遗风。
永徽六年,唐高宗便准备废除皇后王氏,立太宗的才人昭仪武氏为皇后。
为此,高宗召长孙无忌、褚遂良、李勣和于志宁进殿商议。
褚遂良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具有忠义坚贞、嫉恶如仇的性格,并出于对其他三位大臣的安危着想,以及维护国家和君主的尊严,决定由他一人挺身独当。
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宋拓本,美

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宋拓本,美
学行书,往往推荐《圣教序》。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写,赞颂玄奘法师西去天竺取经事迹。
最早由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
怀仁和尚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末尾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集王《圣教序》工程繁复,王羲之书迹中缺失的字是通过拼接组合而成的。
怀仁功力精深,又是谨慎从事,因此拼接非常巧妙,完好地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特征,可谓“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传世诸本中,以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郑利权
【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1(19)4
【摘要】《雁塔圣教序》又称为《大唐三藏圣教序》或《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653),分为两石:一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雁塔圣教序》,一为高宗李治撰文,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两碑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雁塔下。
此碑由于嵌入大雁塔墙内,故保存至今基本完好。
《雁塔圣教序》系褚遂良58岁时所书,乃晚年得意之作。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士宦之家,其父褚亮与当时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交情极深。
褚遂良得魏征之举,任唐太宗的侍书,后成为太宗托孤的二位重臣之一。
【总页数】1页(PF0002)
【作者】郑利权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2.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3.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摹解析
4.刚柔并济空灵遒劲——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赏析
5.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临习体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