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译文教学教材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橫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橫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
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值得收藏:《圣教序》图解教程
值得收藏:《圣教序》图解教程《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
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碑刻立于唐咸亨三年(六七二),碑通高三五零、宽一零八、厚二十八厘米。
碑文三十行,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
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王羲之《圣教序字字析》临摹字字解析笔法精讲毛笔碑帖临摹教程名艺观韵艺术158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资料
圣教序原文+注释+译文圣教序原文注释翻译原文:盖 (1)闻(2)二仪(3)有像(4),显覆(5)载(6)以含生.(8);四时(9)无形,潜寒暑以化物(10)。
是以(11)窥(12)天鉴(13)地,庸愚皆识其端(14);明阴洞(15)阳,贤哲罕穷其数(16)。
注释:(1)盖:语气词,多用于句首,无实际意义。
(2)闻:知道。
(3)二仪:天地。
(4)像:形状,形象。
(5)覆:覆盖。
(6)载:承载。
(8)含生: 佛教用语,泛指一切有生命的。
(9)四时:四季。
(10)化物:化育万物。
(11)是以:所以。
(12)窥:观察。
(13)鉴:体察。
(14)端:征兆,迹象。
(15)洞:通晓,明彻。
(16)数:规律,道理。
译文:都知道天地是有表象的,所以显露在外、天覆盖着地,地承载着众生;四季没有表象,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所以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他的一些征兆;要通晓阴阳的变化,即便是贤能的智者也极少有研究透的。
原文:然而天地苞(17)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徵(18),虽愚不惑;形潜莫睹(19),在智犹迷。
注释:(17)苞:包容。
(18)徵:即征,证明,验证.(19)覩:即睹,看见.译文: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使人能够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表象;天地间的阴阳变化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他是无形的。
所以天地的表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是愚蠢的人也不至于迷惑;而阴阳的变化隐藏起来没人能看得见,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会迷惑不解。
原文:况乎佛道崇(20)虚(21),乘幽控寂(22),弘济万品(24),典(25)御(26)十方(27)。
举(28)威灵而无上(29),抑(30)神力而无下(31),大之(32)则弥于宇宙(33),细之则摄(34)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35)而不古;若隐若(36)显,运百福而长今。
注释:(20)崇:推崇,推重。
(21)虚:空,虚空。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简体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形潜莫睹,在智犹迷(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雁塔圣教序》释文
《雁塔圣教序》释文《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释文太宗文皇帝制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雁塔圣教序全文打印版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
[善本]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有释文《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文左行。
《圣教序记》20行,行40字,共642字,文右行。
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
年月日,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
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王偁曾评说:“……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
盖亦多出自家机杼故也。
”褚遂良书法特点中整幅书法作品以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完整释文分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完整释文分析《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它的释文涵盖了多个方面,下面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1. 序文结构《雁塔圣教序》的序文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整个序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序文的背景和目的。
褚遂良在开篇就说明了他在受诏为玄奘法师译经作序的情况下来写作这篇序文,目的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的伟大贡献,并赞扬他的精神。
第二部分是对玄奘法师的介绍和赞美。
褚遂良通过描述玄奘法师的生平、成就和贡献,展现了他的卓越品质和崇高精神,让读者对玄奘法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部分是叙述玄奘法师翻译经书的过程和意义。
褚遂良详细描述了玄奘法师在翻译经书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以及翻译经书对于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第四部分是对佛教徒的勉励和期望。
褚遂良鼓励佛教徒要学习玄奘法师的精神,努力修行,为佛教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 书法艺术《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也是非常出色的。
褚遂良的书法以秀逸、典雅、细致为主要特点,他的字形结构严谨,笔画富有变化,充满了韵律感和美感。
在《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运用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将文字书写得优美、典雅,充分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才华。
3. 佛教思想《雁塔圣教序》中蕴含了深刻的佛教思想。
褚遂良在序文中通过赞美玄奘法师的精神和翻译经书的贡献,强调了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慈悲、智慧、平等为主要内容的佛教价值观,呼吁人们要弃恶扬善、修行解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些思想与佛教教义相符合,对于当时的佛教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 文化内涵《雁塔圣教序》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序文中,褚遂良通过赞美玄奘法师的精神和翻译经书的贡献,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态。
他强调了佛教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倡导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交流融合。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展开剩余93%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圣教序系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圣教序系列: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色法帖选”共49种,是二玄社的主流精品系列,顾名思义为全彩制版印刷,全部采用册页装订,有的可以整册展平,有的则只可对页展开,册页封面为实绫装裱,外有白色硬纸质书套加彩印封套,一般均附讲解手册一本,除原装本外,册内各页帖旁有原文对照,损字均注出,标点断句齐全,细致处的用心确实令人钦佩。
只是时间上毕竟是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了,纯粹从印刷技术上去评判也不太公平。
【始】【1】《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2】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3】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4】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5】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6】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7】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8】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9】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10】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11】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12】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所以【13】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14】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15】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16】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17】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褚遂良雁塔圣教译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译文大致如下:【译文一】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译文二】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
褚遂良(942-1015),字德裕,汉族,河南郓城(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北宋书法家、宰相。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晚唐文学大家褚遂良的后裔。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成人后潜心学问,博览裙书,对唐宋文学和古籍有很深的造诣。
他精通《诗经》、《易经》、《老子》等古籍,兼通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学问,同时也是一位文学才子。
而他的书法造诣更是非常深厚,在北宋历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同时也是苏东坡的近朱者赤,他不仅是苏东坡的朋友,而且在书法上也受到了苏东坡的启发。
而他所书写的《雁塔圣教序》更是他书法学问的结晶,无愧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丰碑。
但是关于《雁塔圣教序》的手抄本并没有很多,因此传承在现代也是很难得的。
是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为我国书法教育史上的珍贵旧本,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欣赏、研习德艺双馨的绝佳机会。
这次课稿拍卖成交价是人民币 2200 万元。
这两个数据都足以说明这次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价值非常之高。
纯手写教材课稿内容:1. 课稿内容:收录北宋皇帝赵顼手书的《雁塔圣教序》,行书。
楷书。
2. 描述:《雁塔圣教序》是由北宋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写的佛教题记。
题记全文15行,158字,体例为行草。
是以〈雁塔圣师德配真园〉作开头,〈道光兴运濡严大法〉作结语。
3. 价值:雁塔碑刻的高度艺术价值是有目共睹的,它的书法艺术是颇受喜欢的。
并且不少爱好者都表达了对它的喜爱之情。
这次《雁塔圣教序》的纯手写教材课稿也足以说明其价值非凡。
这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一拍成交价为人民币2200万元。
这一价格已经足以说明这次纯手写教材课稿的价值非常之高,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欣赏、研习德艺双馨的绝佳机会。
我国书法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了很多的书法样本,其中的《雁塔圣教序》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而这次《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纯手写教材课稿的出现,也为书法及古籍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好的一种机会。
通过这次课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雁塔圣教序》,可以更好的领略褚遂良的书法成就,也可以更好地研习古籍。
079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清代临本无水印
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终结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技法教学,例字解析系列!
终结篇!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技法教学,例字解析系列!第十讲:贤、哲、罕、穷、其、数
贤:“贤”字上下结构,中轴将左右均分;该字短笔画较多,注意其搭接及连断关
系,上图标注的转和折的区分变化;“又”变捺为长点,向右下方伸展,较为突出;
下部两点左重右轻。
哲:“哲”字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欹侧多变,更具姿态;整体左轻右重,左
部“扌”倾斜较为灵动,右部稳健扎实,形成明显的对比;注意“口”字横折处笔尖
拉起上提后侧压,整体为倒梯形,笔画均有轻重提按。
罕:“罕”字上部轻松灵动,下部硬朗挺拔;注意“四”前两笔的顺势向上引入的关
系,横折处侧转中,下面笔画断开;“干”竖画落在中轴线上,以中轴为界,长横左
长右短,起笔略方。
穷:“穷”上下结构,“穴”将下部躬完全覆盖,整体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点落在
中轴线上,且中轴将下部左右均分;“身”的竖画及撇画尖入要轻松自然,“弓”要
注意重心上提,最后竖钩要侧转出钩。
其:“其”字灵活潇洒,三个长笔画均有弧线波动,且两竖画弧线形成外拓之势;注
意短横,细节之处非常巧妙,第一个短横左断右接,第二个左虚接右断开;最后两点
沉着痛快,且有呼应关系。
《圣教序》译文
《圣教序》译文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释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雁塔圣教序》的临摹与教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临摹与教学浅谈《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
今存西安大雁塔。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五十八岁时书,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故张怀瓘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现根据自己临习的体会,略谈一些想法。
对其线条的把握书法是抽象线条的王国。
书法线条之所以富有神奇的表现力,是因为线条具有极为复杂的属性,诸如质感、力感、立体感、动感等等。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雁塔圣教序》的线条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一、首先我们知道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
在平时教学之中临习褚楷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行笔爽利,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
《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象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
在细的线条过后,也会出现厚重的线条,让人赏心悦目。
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杨明臣老师详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四(竖的写法)
杨明臣老师详解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之四(竖的写法)雁塔圣教序》,唐褚遂良奉敕书,内容包括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太子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唐永徽年间立,现存西安大雁塔塔座左右两侧,褚遂良暮年书迹,后世评“美女婵娟,金生玉润”,堪称唐楷法帖之经典。
杨明臣,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委员会副主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
第四讲:竖的写法竖划在任何一种字体当中都是一个很重要的的笔划,很多情况下充当主笔的作用,对整个字,特别是一些长竖划,对整个字起支撑作用,就象建筑物的柱子一样,所以竖划写好很关键。
竖划通常意义上写法有两种:悬针和垂露。
在褚字中,除了这两种,他还有他自己一些处理方法,主要是在竖划的取势上,特别是在并列的竖划,在取势上有独到的运用方法,这个是学习褚字特别要注意的。
当然,悬针和垂露这些通常用的方法,在圣教序中也有运用。
所谓悬针,就是竖划象钢针一样垂直悬挂。
在写法上,竖划的主体部分,就是三分之二的上半部分,基本上是中锋垂直的,到收尾的阶段轻轻地提离纸面,但是力量还是要贯注到收笔的全过程。
起笔,多数情况下是横向落纸,中锋向下行笔,上半部分基本上是垂直、饱满的,到尾部轻轻提起,但力量要送到末梢。
垂露竖,收笔处象露珠轻轻垂下,有一种很圆润的感觉,没有出锋。
写法上,上半部分和悬针竖差不多,也是横向落纸,中锋向下运笔,结尾的时候有一点圆润的回锋,这个笔划在雁塔圣教序中运用较多。
反而悬针竖在雁塔圣教序中用的少,因为这个笔划用的多了,字容易俗气。
耳朵旁的竖,基本上都是垂露,不字的竖也是垂露。
鄙字,耳朵旁的竖是垂露竖,起笔稍重一点,运行过程中笔是提着的,但是很稳定,收笔的时候稍有加重,有所顿笔回锋,这样写出的竖很有质量。
归字(繁体),里面的长竖是个悬针竖,下面出锋。
轻字,长竖也是用的垂露。
华字,长竖用的是悬针,一定要写在字的中央,要写的直,能够把整个字支撑起来,这是写悬针竖特别要注意的。
千字的竖也是这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塔圣教序译文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
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
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
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求深欲达,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大唐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上述为唐太宗李世民写的序文){玄奘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才谢珪璋。
朕的才能不如圭璋玉质珍贵,言惭博达。
言词不能博闻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至于佛典,自己尤其不熟悉。
昨制序文。
深为鄙拙。
昨天所写的序文,非常拙劣,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唯恐自己的笔墨将金简污秽,标瓦砾于森林。
自己的言词象瓦砾那样混入珍珠之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忽然收到法师的来信,受到不适当的褒场赞颂。
{玄奘接到皇上的敕谕后,又上表致谢,皇上下敕说:} 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自己躬身思虑反省,更加觉得没有颜面。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我的序文不值得称颂赞美,空劳法师来信致谢。
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回复 {皇太子李治(当时还是太子,刻碑时已做皇帝,故有“皇帝在春宫述三藏”之说)也撰写《述三藏圣记》说:}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显扬正确的佛教,如果不是智者则不能使经文广大,崇扬微妙的言词,非贤莫能定其旨。
如果不是贤者则不能确定其宗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因为其如圣教,是各种佛法的玄妙源泉,是各种经论的轨范啊!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灭之机要。
它综括弘大长远,奥旨深远,极尽了空与有的精微,体悟了生与灭的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言词丰茂,道理广大,探寻其中义理的人,不能究测它的源头;文字显明、义理幽深,履之者莫测其际。
按照它去修行的人,无法探测它的边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因此知道,佛的圣慈所包含的业感,无害而不到达彼岸;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佛的妙化所函盖的因缘,无恶而不被剪除。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开示法网的纲纪,弘扬六度(大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掸定、智慧。
)的正教,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拯救众生于涂炭之中,开启三藏的秘密。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因此佛名没有羽翼而飞行于长空,佛道没有根基而永远坚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从佛的道、名中流出幸福,经历千古而道名人常不变;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佛的应身赴感显现,经历尘劫而应身常住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早晨的钟声、夜晚的梵呗,两种声音在鹫峰交会;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慧日高照,佛法流转,佛在鹿野苑转动定慧双轮。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天空排列着宝盖,与下云相连而共同飞行;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庄外旷野中春天的树林,与天上仙花合成续纷的色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尊敬的皇帝陛下,以崇尚玄理为福庆的资本,垂拱无为而全国八方荒远之地得以治理;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德政施于百姓,整整衣袖而万国前来朝贡;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恩惠施给那些已死去的人,贝叶经文藏于石室之中;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惠泽及于昆虫,梵说偈颂流入金匮(金匮、石室喻国家藏书之处)之内。
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遂便印度的阿耨达河与中华的人条大河相通,耆者掘山与蒿山、华山的翠岭相接。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我认为,佛的法性凝定静寂,没有归心于佛法是不能沟通的;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佛的智慧玄奥,只要诚恳感应便能显现明通。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没有想到,在昏暗之夜,点燃了智慧火炬之光;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在家宅着火之时,降下佛法甘雨之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