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土壤肥料 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知识点总结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了解土壤肥料的知识对于农民和农业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施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定义土壤肥料是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物质,它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生产力,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2.土壤肥料的作用土壤肥料的主要作用是为植物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土壤肥料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的抗逆性。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主要由氮、磷、钾等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养分。
此外,土壤肥料中还含有微量元素和有机物质等成分。
二、土壤肥料的分类1.按照来源分(1)化学肥料: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提取的肥料,如尿素、磷酸二铵等。
(2)有机肥料:是指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有机物质转化而成的肥料,如腐熟堆肥、畜禽粪便等。
2.按照养分含量分(1)复合肥料:是指含有多种养分的肥料,如NPK复合肥。
(2)单一肥料:是指只含有一种养分的肥料,如硝酸铵、磷酸二铵等。
3.按照施用对象分(1)基肥:是指在播种前或栽植前施用的肥料,主要用于提供作物生长的初期所需的养分。
(2)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进行的补充施肥,主要用于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养分需求的变化。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化肥施用(1) 肥料施用量的确定: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品种和生长期需求等因素确定肥料的施用量。
(2) 施肥时间的选择:化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追肥则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在不同生长阶段进行施肥。
2.有机肥施用(1) 堆肥成熟度的判断:有机肥在施用前需要经过充分腐熟,通过观察肥料质地、气味、颜色等判断堆肥的成熟度。
(2) 施肥方法:有机肥一般在播种前或栽植后进行基肥施用,也可以作为追肥进行施用。
土壤肥料学通论知识点汇总
土壤肥料学通论整理(土壤学部分)第一章绪论1.土壤: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肥料:凡是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的必需的营养元素的物料。
分为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
3.土壤肥力:在植物生活的全过程中,土壤具有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根据肥力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土壤肥力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四因素:空气、温度、养分、水分。
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固体土粒,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和可溶性物质)、气相(土壤空气)。
2.矿物: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次生矿物:原生矿物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变化,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
2.成土岩石:一种或数种矿物的集合体。
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3.风化作用: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
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的特点可以分为物理风化(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化学风化(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4.成土因素:气候、母质、地形、生物、时间因素。
成土母质:岩石矿物经过风化破碎形成的疏松堆积物。
5.土壤的机械组成:据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各粒级的相对含量。
是划分土壤质地的依据。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 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分为砂土类(透水性强、通气性好、热容量较小、养分少、松散易耕)、壤土类(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耕性较好、宜耕期较长,理想土壤)和粘土类(透水性差、通气性差、热容量较大、养分较丰富、宜耕期短)。
6.土粒分级:石砾、砂粒、粉砂粒和粘粒。
7.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a. 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
土壤肥料学陆欣知识点总结一、土壤肥料的基本概念1.土壤肥料的概念及作用土壤肥料是指用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肥力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肥料的作用主要包括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植物生长和增强植物的抗病抗逆能力等。
2.土壤肥料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来源、化学性质和作用方式,土壤肥料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微量元素肥等。
有机肥包括农家肥、腐熟的动植物残体、腐熟的粪便等;无机肥包括化肥、矿物质肥料等;微量元素肥则是指对植物的需求量很少的钼、锌、铜、锰等微量元素。
3.土壤肥料的成分土壤肥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以及钙、镁、硫等次要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
这些营养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各种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指植物吸收和利用肥料中养分的程度。
它受土壤属性、气候、施肥水平和种植作物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土壤肥料的利用效率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原则1.合理施肥原则合理施肥是指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生长需要和施肥技术要求,科学施用肥料,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其中包括弥补土壤养分缺乏、根据作物需求施用适量肥料、按照作物生长期施肥。
2.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原则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的确定需要根据土壤类型、作物种类和生长期、气候、水分状况等进行科学调控。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
3.施肥技术原则施肥技术原则包括采用精细施肥技术、微生物施肥技术和植物养分供给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施肥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基础施肥和追肥基础施肥是指在播种或移栽前,将所需的肥料施入土壤中,供植物初期生长和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追肥则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据作物生长需要进行的施肥。
2.滴灌肥料滴灌肥料是通过滴灌技术,将肥料溶液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以满足作物吸收养分的需要。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
土壤肥料学复习重点1.土壤:植物生长的基地,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2.土壤肥力: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土壤能连续地、适时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3.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4.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作用。
5.物理风化:指岩石、矿物受物理因素的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其特点是大块的岩石变成小块或碎屑,而岩石矿物本身的成分和化学性质不变。
6.化学风化:指矿石、矿物在水、氧、二氧化碳等风化因素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分解作用的过程。
7.生物风化:指在生物的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的过程。
8.黏化过程:指土体中黏土矿物的生成和聚积过程。
9.钙化过程:指碳酸钙在土体中淋溶、淀积的过程。
10.盐化过程:指可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的聚集过程。
11.潜育化过程:是土壤长期积水,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2、潴育化过程:是指土壤干湿下,土体中发生的氧化还原过程。
13、土壤剖面:土壤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成土作用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土壤层次,并由上而下按一定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将这种完整的三维垂直土层序列切面称为土壤剖面。
14、土纲:土纲是最高级的分类单元,是一组共性土类的归纳与概括。
15、土类: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反映土壤的不同发育阶段,每一个土类都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和剖面形态。
16、土壤纬度地带性:是指封随纬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性。
17、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随经度不同而出现变化的土壤分布规律。
18、土壤垂直地带性:是指土壤随地形高度不同而出现的变化规律。
20、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未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
21、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过程中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22、粒级:根据土粒的当量直径把土粒由粗粒到细粒划分成几组,同组的土粒性质基本相近即为粒组或粒级。
《土壤肥料学》重点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肥料:凡能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
复混肥料:含有N、P、K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枸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不溶于水,能溶于2%的柠檬酸或中性柠檬酸铵溶液的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
能被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逐渐溶解为作物吸收,肥效慢。
土壤吸附:指土壤吸收保持气态、液态和固态养分物质的能力,即分子和离子或原子在固相表面富集的过程。
分为交换性吸附、专性吸附、负吸附。
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包括孔隙)中干燥土粒质量与标准状况下同体积水的质量比,单位是g/cm3。
土壤肥力:土壤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又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潜在肥力和有效肥力。
有效肥力:可被植物利用并通过土壤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性状表现出来的肥力。
潜在肥力: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土壤中没有被直接反映出来的肥力。
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
土壤保肥性:指土壤吸持和保存植物养分的能力,其大小受土壤对植物养分的多种作用:分子吸附、化学固定、离子交换的影响。
土壤供肥性:土壤在植物整个生育期内为其持续不断提供有效养分的能力,与土壤养分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关系密切。
土壤生产力: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的外部条件共同决定。
土壤腐殖质:是在微生物作用下,在土壤中重新合成的,结构比较复杂的,性质比较稳定的,疏松多孔的一类高分子混合物的聚合物。
腐殖化系数:每克有机物(干重)施入土壤后,所能分解转化成腐殖质的克数(干重)。
C/N:有机物中C总量与N总量的比。
不仅影响有机残体分解速度,还影响土壤有效氮的供应,通常以25:1较为合适。
根圈(根际):泛指植物根系及其影响所及的范围。
根圈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更加密切。
根/土比值(R/S):即根圈土壤微生物与邻近的非根圈土壤微生物数量之比。
土壤肥料学通论土壤学部分各章重点-复习
第一章绪论1、土壤概念2、土壤肥力四因素第二章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1、土壤的三相组成2、成土岩石的种类(三种)3、风化作用及三种类型4、五种成土因素5、土壤机械分析、土壤质地概念及土粒分级(分为哪几级)6、不同质地土壤的利用改良措施7、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化作用(2)腐殖质化过程(3)土壤呼吸(微生物学解释及通气机制解释)(4)腐殖物质(5)腐殖质化系数8、腐殖质的种类及其人为分离方法9、影响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0、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11、土壤空气的组成特点12、通气的两个机制13、土壤热特性、热导率、导温率等概念14、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概念15、水分进入土体时所受的三种力16、土水界面的三种吸附力17、土壤水分的类型特点18、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四种)19、土壤水分能态:(1)四种水势(2)土壤水吸力概念(3)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概念及意义20、水、气、热等的调节第三章土壤的基本发性质1、土壤孔性:(1)孔隙度(2)相对密度(3)土壤容重(4)孔隙类型2、土壤结构性:五种结构,其中团粒结构为重点,包括其形成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土壤耕性、土壤物理机械性概念(1)粘结和粘着性(2)可塑性(3)胀缩性4、土壤胶体概念、种类:(1)2:1型粘土矿物和1:1型粘土矿物、同晶代换5、土壤胶体的结构:微粒核、双电层6、土壤胶体电荷:永久电荷、可变电荷、可变电荷零电点(pH0)7、土壤的吸收性能8、阳离子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9、盐基饱和度、交换性阳离子种类、盐基饱和(不饱和)土壤10、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11、阳离子非交换吸附中的晶格固定12、土壤活性酸、潜性酸及其表示方法,潜性酸的分类13、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第四章1、高产肥沃土壤特征及其培肥措施2、土壤污染源及其防治。
关于土地施肥知识点总结
关于土地施肥知识点总结一、施肥原则1、科学施肥,合理配比科学施肥的原则是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期的特点,合理配比各种养分,实现养分的均衡供应,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
合理配比施肥可以减少养分的浪费,并且可以避免因养分不均衡而导致的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2、根据作物需求施肥不同的作物对养分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在施肥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施肥量。
一般来说,果树类作物对钾、磷的需求量比较大,而对氮的需求量较小;而叶菜类作物对氮的需求量比较大,对磷、钾的需求量相对较小。
因此,在施肥时必须根据作物的需求情况来确定施肥量和配比。
3、植物施肥周期植物的生长期不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不同。
一般来说,植物的萌芽生长期对氮的需求量较大,而在开花结果期和果实成熟期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
因此,在施肥时必须根据植物的生长期来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量。
4、坚持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有机肥和化肥各有其优点和缺点,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性;化肥能够快速补充植物所需的养分,促进植物的生长。
因此,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将有机肥和化肥结合,在施肥时既能满足植物的即时需求,又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5、合理施肥,不过度、不缺肥合理施肥是指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地的肥力状况和作物的需求量来确定施肥量,避免过度施肥造成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同时也要避免缺肥造成作物的生长不良和产量的降低。
二、施肥方法1、基础施肥基础施肥必须在播种前进行,目的是为了保证作物在萌芽生长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供应。
基础施肥的原则是注意施氮肥,适当施磷钾肥。
因为氮肥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可以促进植物的萌芽生长,而磷钾肥可以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加植物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
2、追肥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适时对作物进行补充养分的操作。
一般来说,追肥以补充氮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
土壤肥料学知识-土肥要点整理
△1、铵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 NH4+可被胶体吸附,可作基肥;2. 易溶速效,可作追肥; 3. 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和贮存,以免造成氨的挥发损失;4. 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上,可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作用转化为硝态氮,造成氮素淋失和流失;5. 氨浓度高时,易损害作物、种子,一次用量不能太大。
2、硝态氮肥的共性有哪些?1.易溶于水,速效养分;2.易流失、不被胶体吸附、只作追肥; 3.吸湿性强、易结块;4.水田及旱田缺氧条件易反硝化N20+N2;5.受热分解放氧,易燃易爆3、铵态氮肥与硝态氮肥在性质和施用上各有什么异同点?铵态氮素(NH4-N)硝酸态氮素(NO3-N)带正电荷是阳离子;带负电荷,是阴离子;能与土壤胶粒上的不能进行交换吸收而阳离子进行交换而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被吸附;被土壤胶粒吸附后在土壤溶液中随土壤移动性减少,不随水分运动而移动流动水流失;性大,易流失;进行硝化作用后转进行反硝化作用后,变为硝酸态氮但不形成氮气或氧化氮气降低肥效。
而丧失肥效。
4、氨水(NH3.H2O)施用原则。
a. 基肥,追肥;b. 深施覆土;c. 耐腐蚀性容器贮存,阴凉干燥保存;d. 施用时注意减少挥发。
△5、NO3-的吸收利用。
NO3-是逆电化学梯度吸收、耗能,是主动吸收。
还原后方可利用:NO3- +NADPH =NO2- +NADP 、NO2- +NADPH =NH4++NADP6、缺氮症状1. 植株矮小、生长缓慢;2. 叶绿素含量低、叶片变黄,薄而小。
禾本科分蘖少,茎秆细长,双子叶分枝少;3.下部叶片首先黄化,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
7、氮素过量危害1.降低植物体内糖分含量、作物抗性差;2.机械组织发育差,易倒伏;3.引起作物徒长、晚熟。
8、硼的营养作用1.促进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运输和代谢2.影响酚类化合物、木质素和生长素的代谢3.影响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4.促进分生组织生长和核酸代谢5.参与半纤维素及有关细胞壁物质合成9、缺硼症状1.生长点受害。
2014年考试总结土壤肥料学肥料部分重点大全
2010年土壤习题一、名词解释3、主动吸收主动吸收----养分离子逆浓度梯度,利用代谢能量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4、被动吸收被动吸收是指养分离子通过扩散作用,不直接消耗代谢能量而透过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5、有效钾是土壤中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钾,包括存在于水溶液的钾和吸附在土壤胶体上的可交换性钾,是植物钾的主要来源,也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强度指标。
6、复合肥料复合肥料----含有氮、磷、钾三要素中的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要素的肥料。
通过化学途径合成的复合肥料称为化合复化肥。
多种肥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而成的复合肥料,叫做混成复合肥料,也叫复混肥料。
8、旱作农业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不采用灌溉种植植物的农业,也称集水农业。
9、矿化度每升水中所含有的可溶性盐类物质的克数。
10、硝化作用在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的作用下,将氨转化为硝酸的过程。
11、微肥是指微量元素肥料,主要有硼、锰、锌、铜、钼、铁等元素,作为肥料使用的微量物质。
13、营养诊断是对土壤养分储量和供应能力,以及植物营养状况进行分析测试的过程。
包括:土壤诊断和植株诊断。
14、生理酸性肥料化学上是中性,但由于作物选择性吸收养分离子,导致有些养分离子残留在土壤中,并使土壤变酸的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
15、土壤肥力土壤经常地,适时适量地供给并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温度、扎根条件和无毒害物质的能力。
22、闭蓄态磷----在酸性土壤中,大部分磷酸盐常常被铁的氧化物或水化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在石灰性土壤,磷酸盐的表面也常常形成钙质胶膜,这就是闭蓄态磷。
23、相对产量----不施某种肥料时作物的每公顷产量与施用所有肥料时作物每公顷产量的比。
24、缓效钾----作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但缓慢转化后作物可吸收利用,包括粘土矿物固定的钾和易风化的原生矿物中的钾,是土壤供应钾能力的容量指标。
26、速效养分----指当作物能够直接吸收的养分,包括水溶态养分和吸附在土壤胶体颗粒上容易被交换下来的养分,其含量的高低是土壤养分供给的强度指标。
土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
⼟壤肥料学总结肥料部分重点笔记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1.植物矿质营养⽣理学2.根际微⽣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3.逆境植物营养⽣理学4.作物产量⽣理学5.植物营养⽣态学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7.植物⼟壤营养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法1.⽥间⽣物⽅法1)最基本的研究⽅法2)接近于⽣产条件3)⽐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4)结果对⽣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于⽣产以前,都应该通过⽥间试验的检验2.模拟研究⽅法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特点: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肥、⽓、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的研究和开展在⽥间条件下难于举⾏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间试验进⼀步检验,才能应⽤于⽣产。
⽅法:⼟培、砂培和⽔培(溶液培养)等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法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态学、根系⽣理学、根系解剖学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体的特殊区域,是⼟壤-植物根-微⽣物三者相互作⽤的场所。
根际研究在理论及⽣产实践上都有重⼤意义。
4.⽣物统计和⽣物数学的⽅法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段和⽅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法进⾏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确定误差的估计⽅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数学模拟、数学模型其它:p166-1675.近代物理化学、⽣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法6.核技术研究⽅法7.酶学诊断法8.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查研究法第⼆节植物的营养成分⼀、植物的组成和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新鲜植物中含⽔分75%—95%,⼲物质含量5%—25%,⼲物质中有机质占绝⼤部分,约占⼲物重的95%,主要元素为C、H、O、N四种,灰分中主要是各种⾦属氧化物、磷酸盐及氯化物等,亦称矿质元素,包括P、K、Ca、Mg、S、Fe、Mn、Zn、Cu、Mo、B、Cl、Si、Na、Se、Al、Hg、Se等,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种类要受到⼟壤的物质组成,植物种类,⽓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土壤肥料学重点
土壤肥料学重点一、土壤有机质: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即由生命体和非生命体两大部分有机物质组成的。
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的作用:1、供给作物养分;2、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4、增强土壤保肥性与缓冲性;5、其他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调节:1、坚持给土壤补充新的有机质,包括:大力发展畜牧业,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广开肥源;2、调节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
二、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胶粒能吸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单位用cmol(+)/kg 表示。
土壤阳离子直接反映出土壤的保肥性能、供肥性能和缓冲性能的强弱。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大小主要受土壤胶体的种类、数量及土壤溶液的PH值影响。
盐基饱和度:就是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量/阳离子交换量*100%。
三、土壤酸性土壤酸性的产生:1、生命活动产生的碳酸和有机酸;2、无机酸的作用;3、土壤胶体吸附性铝离子和活性离子的作用;4、土壤胶体吸附性氢离子的作用。
土壤酸度的类型:1、活性酸度;2、潜性酸度。
四、土壤孔隙及孔性的概念土壤孔隙:土粒之间相互连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孔洞。
土壤孔性:土壤孔隙的多少、大小和比例。
五、土粒密度、土壤容重和孔度土粒密度:单位体积固体土粒的质量。
单位g/cm3土壤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的干土质量,单位是g/cm3或t/m3.土壤孔度:单位体积自然状态的土壤中,所有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
土壤孔度(%)=(1-土壤容重/土壤密度)*100六、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土水势:表示土壤水分在土-水平衡体系中所具有的能态。
它是指将单位水量从一个土-水系统移到温度和它完全相同的纯水池时所做的功。
通常用水势()表示。
土壤水分重力势:又称引力势,它是指由于重力场位置不同于参比状态水平面而引起的势能变化。
土壤肥料学(最全)
土壤肥料学(最全)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壤: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土壤的基本组成:矿物质、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固相)、土壤水分(土壤液相)、和土壤空气(土壤气相)三相五种物质组成的多相多孔分散体系。
3、土壤肥力:指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
自然肥力: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人工肥力:自然土壤的基础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发展起来。
4、土壤生产力:土壤生长植物并提供产品的能力,由土壤本身的肥力属性和发挥肥力作用的外界条件所决定。
5、成土因素: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
第二章土壤矿物质土粒1、矿物:矿物是一类天然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在结构的化合物或单质。
土壤矿物按矿物来源,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按矿物的结晶状态,可分为结晶质和非晶质。
2、岩石:岩石是指由一种(单质岩)或数种(复成岩)矿物组成的自然集合体。
3、岩石的类型: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常有化石);变质岩(定向排列性)。
4、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地壳最表层的岩石在空气、水、温度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机械破碎和化学变化的过程。
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岩石因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
主要原因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所以大都属于热力学风化。
物理风化只能引起岩石形状大小的改变,而不改变其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但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指岩石在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组成矿物的化学成分发生分解和改变,直至形成在地表环境中稳定的新矿物。
特点:不仅使已破碎的岩石进一步变细,更重要的是岩石发生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的改变,产生新的物质。
化学风化一般包括:溶解作用(溶解于水);水化作用(矿物化合为含水矿物,增大体积,降低硬度);水解作用(水解离出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碱金属置换,水的解离程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氧化作用(产生各种酸)生物风化:岩石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崩解和分解。
土壤与肥料知识点总结
土壤与肥料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组成1. 土壤的基本组成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陆地壳层的一种自然体,是由矿物质颗粒、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组成的。
其中,矿物质颗粒是土壤的主要固体部分,有机质则是土壤的有机部分,水和空气在土壤中则占据着孔隙的空间,而微生物则参与了土壤的生物活动。
2. 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指的是土壤的颗粒分布以及土壤的孔隙结构。
颗粒分布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的分布情况,通常分为砂、粉砂、粉土、壤土和粘土五种。
而孔隙结构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的大小、分布和连通性等,对土壤的水分和空气运移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酸碱度、养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等方面。
土壤的酸碱度通常用pH值表示,而养分含量则主要包括土壤中的氮、磷、钾等植物所需的主要元素。
此外,土壤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较少,但对植物的生长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 土壤的生物性质土壤的生物性质主要指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生物的活动和作用。
微生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和土壤呼吸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土壤中的动物和植物则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的分布。
二、土壤的分类1. 按成因划分土壤按成因可以划分为天然土壤和人工土壤两大类。
天然土壤是指自然形成的土壤,通常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残积土壤、黏土土壤、沉积土壤、风化土壤和盐渍土壤等;而人工土壤则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建造的土壤。
2. 按物理性质划分根据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壤土质地等不同的类型。
3. 按化学性质划分根据土壤的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等。
4. 按养分含量划分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可以分为肥沃土壤、贫瘠土壤和盐碱土壤等。
5. 按栽培用途划分根据土壤的栽培用途,土壤可以分为耕地土壤、园地土壤、林地土壤和草地土壤等。
三、土壤的改良1. 土壤改良的原则土壤改良的原则主要包括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调节土壤酸碱度等几个方面。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
土壤肥料学重点整理绪论1.土壤具备植物着生条件和供应水分、养分的能力2.土壤生态系统的特点:(1)土壤是一个可家剖的样块或实体(2)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3)土壤是一个能量转换器或者是一个具有机能的自然体第一章1.露出地表的岩石经风华后,变成了在地表广泛堆积的疏松的风化产物,而这些堆积物的表层即是形成土壤的重要物质基础--------成土母质2.元素大部分不都一样话务形式存在与地壳中3.成土的主要矿物类型:①长石类②铁镁类矿物③云母类④氧化硅类矿物⑤碳酸盐类矿物⑥硫化物⑦磷灰石⑧铁矿⑨黏土矿物成土岩石类型:1.岩浆岩:又称火成岩,指地球内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前者称侵入岩,后者称喷出岩。
主要有花岗岩、流纹岩、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等等。
2.沉积岩:又称次生岩是裸露于地表的各种类型的岩石经风化作用而破坏,经各种地质动力作用搬运后沉积,再经压力胶结作用重新固结成岩,也有由生物遗体、残骸堆积沉积而成。
沉积岩分为:机械性沉积岩指砂粒、粉粒、粘粒等物质机械堆积而成的岩石。
化学性沉积岩指原先为水溶性物质,后因外界条件改变结晶析出而形成的岩石,如石膏岩、部分石灰岩。
生物性沉积岩指水中生物的介壳及微生物遗体堆积成岩,如大部分石灰岩、白云岩、珊瑚岩、硅藻岩等。
沉积岩的特征是有层理,常可见化石。
3.变质岩:指各类岩石受高温作用或受岩浆侵入发生接触变质,使原来岩石中的矿物重新排列,重新结晶而成的岩石。
特征是构造上具有定向排列,常见的有大理岩、片麻岩、片岩、板岩、石英岩等。
1、风化的概念与类型风化作用是指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在大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母质的先决条件 ,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指在物理因素作用下,岩石,矿物破碎崩解成大小不同的颗粒而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它为进一步风化提供了条件。
土地肥料知识点总结大全
土地肥料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土地肥料概述土地肥料是指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
它们既可以是天然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
正确选用和使用土地肥料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改善土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土壤养分成分1. 无机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硫、钙、镁和微量元素(如铁、锰、锌、硼等)。
这些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对植物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2. 有机养分:主要是有机质,它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并且对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提高土壤肥力有重要作用。
三、常见肥料种类及作用1. 有机肥料:主要包括畜禽粪便、秸秆、沼液、腐殖质、生物肥料等。
它们能够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化学肥料:包括氮磷钾复合肥、尿素、磷肥、钾肥等。
它们可以迅速补充土壤中的养分,快速提高作物产量。
3. 微量元素肥料:主要包括硼肥、锌肥、铜肥、砷肥等。
作物对微量元素的需求虽然不多,但是却是植物生长和产量形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
四、肥料施用原则1. 量力而行:施肥应根据作物的品种、生长期、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施肥量。
2. 适时施肥:施肥要注意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合理安排施肥时间,避免施肥浪费或造成土壤肥力紊乱。
3. 种类选择: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
4. 施肥方法:可以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状况选择不同的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叶面肥等。
五、施肥技术1. 化肥与有机肥混用:化肥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初期对养分的迅速需求,有机肥则能够长期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两者混用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对作物生长有好处。
2. 液体肥料配制:液体肥料容易吸收利用,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配制和喷施,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浪费。
3. 淋溶肥料:淋溶肥料包括氮肥、磷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它们能够有效减缓土壤中氮磷素的流失速度,保障植物充分吸收有限土壤养分,减少浪费。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笔记总结一、土壤养分及其作用1.氮肥氮肥是土壤中养分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氮肥能够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促进叶片的形成和生长,从而增加作物的产量。
氮肥还能够增加作物的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抗倒伏能力。
2.磷肥磷肥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增加作物的根系生长,促进作物的根系发达。
磷肥还能够增加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加作物的产量。
3.钾肥钾肥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提高作物对干旱的抵抗能力,增加作物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产量。
4.有机肥料有机肥料是土壤中养分的一种,它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中益生菌和微生物的含量,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1. 基肥基肥是指在作物种植前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养分,一般在春季作物播种时施用。
2. 追肥追肥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按时按季施用的肥料,用于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3. 混施混施是指混合不同种类的肥料一起施用到土壤中,用于为作物提供多种养分,促进作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增加作物的产量。
三、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1. 氮肥过多氮肥过多会导致作物叶片过于繁茂,抢夺养分和水分,降低作物的抗病能力,增加作物的倒伏率。
2. 磷肥不足磷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根系生长不良,影响作物的养分吸收和水分吸收,降低作物的产量。
3. 钾肥不足钾肥不足容易导致作物的干旱抵抗能力不足,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产量。
4. 有机肥料不足有机肥料不足会导致土壤贫瘠,失去肥力,降低作物的产量。
本文总结了土壤肥料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包括土壤养分及其作用、土壤肥料的施用方法和土壤养分失衡对作物的影响。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与土壤的物质组成一、土壤肥料学绪论1. 土壤肥料学的定义土壤肥料学是研究土壤与植物营养、土壤肥力、肥料及其作用机理和施用技术的学科。
它涉及土壤学、植物营养学、肥料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
2.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内容(1)土壤的组成、性质和分类;(2)土壤肥力的形成、评价和提升;(3)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吸收、运输和利用;(4)肥料的种类、特性、效果和施用技术;(5)土壤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土壤肥料学的研究方法(1)实验室分析:化学分析、物理测量、微生物学检测等;(2)田间试验:肥料试验、土壤改良试验、作物栽培试验等;(3)模型模拟:土壤过程模拟、作物生长模拟等。
4. 土壤肥料学的重要性(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产品品质;(3)保护土壤环境,防止土壤退化;(4)指导合理施肥,减少环境污染。
二、土壤矿物质-上1. 土壤矿物质的来源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母岩的风化产物,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2. 原生矿物(1)定义:未经化学变化的母岩矿物;(2)种类: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等;(3)特性:稳定性高,化学成分变化小。
3. 次生矿物(1)定义: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形成的矿物;(2)种类: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等;(3)特性:稳定性较低,化学成分和结构多样。
三、土壤矿物质-下1. 土壤矿物质的粒径分布(1)砂粒:粒径大于0.05mm,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和保水性;(2)粉粒:粒径介于0.002mm至0.05mm,对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3)粘粒:粒径小于0.002mm,对土壤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至关重要。
2. 土壤矿物质的化学成分(1)硅酸盐矿物:最常见的土壤矿物,含有SiO2、Al2O3、Fe2O3等;(2)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影响土壤的pH值和肥力;(3)氧化物矿物:如氧化铁、氧化铝,影响土壤的颜色和性质。
总结化肥小知识点
总结化肥小知识点一、化肥的种类1.无机肥:主要有氮肥、磷肥、钾肥。
包括尿素、硝酸铵、过磷酸钙、硫酸钾等。
2.有机肥:主要有腐熟有机肥、生物有机肥。
包括畜禽粪便、腐熟稻草、生物腐殖质等。
二、化肥对作物的影响1.提供营养元素:化肥中含有作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改善土壤肥力:合理使用化肥可以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增加产量和品质:化肥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
三、化肥的使用注意事项1.正确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
2.合理施肥时间:在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施肥,可以提高施肥效果。
3.选择合适的化肥种类: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选择适合的化肥种类进行施肥。
4.注意施肥方法:施肥方法的选择也很重要,可以选择冲施、条施、沟施等方法,提高施肥效果。
5.注意施肥技术:注意施肥的技术细节,如施肥均匀性、施肥时的天气条件等,可以影响施肥效果。
6.注意环保:化肥的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要注意环保和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选择有机肥等替代品。
四、化肥的环境影响1.化肥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土壤污染,而动物和人类通过食物链摄入有害物质。
2.化肥的过量使用还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对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可能产生温室气体,对大气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五、化肥的合理利用1.合理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合理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时间,提高施肥效果。
2.选择合适的化肥种类: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选择适合的化肥种类进行施肥,减少施肥量。
3.选择有机肥:有机肥对土壤和环境的影响较小,可以选择有机肥等替代品。
总之,化肥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化肥的过量使用也可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必须要合理使用化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选择适合的化肥种类,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 (2)
《土壤肥料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土壤的形成与演变一、绪论1. 土壤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定义: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起源、形成、分类、分布、性质、功能、演变、利用和管理的一门自然科学。
- 研究对象: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化学性质(如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状况等)、生物性质(如微生物多样性、根系分布等)以及土壤与环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2. 土壤学的研究意义- 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与地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资源载体: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提供食物、纤维和能源。
- 环境调节:土壤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转化污染物的能力,维持水循环和气候稳定。
- 人类健康:土壤质量直接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3. 土壤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使用土壤剖面刀、采样器等工具进行土壤剖面观察和样品采集。
- 室内实验分析:通过化学分析、物理测量、生物活性测试等方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详细分析。
- 遥感与GIS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高分辨率图像进行土壤资源调查和监测。
- 模型模拟与预测:建立土壤形成、侵蚀、污染等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
二、土壤的形成与演变1. 土壤的形成- 成土因素:- 母质:不同类型的岩石和沉积物对土壤性质有决定性影响。
- 气候:温度和降水影响土壤的风化速度和类型。
- 生物: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关键因素。
- 地形:坡度、坡向和海拔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状况。
- 时间:土壤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同土壤类型形成时间差异很大。
- 成土过程:- 物理风化:机械破碎作用,如冻融作用、温度变化引起的膨胀收缩。
- 化学风化:化学反应,如氧化、水解、碳酸盐的溶解等。
- 生物风化:生物活动对岩石的分解作用,如根系穿插、微生物分泌有机酸。
- 沉积作用:河流、湖泊和海洋中沉积物的堆积形成土壤。
2. 土壤的演变- 土壤演变的概念: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植物营养概论二、植物营养学的主要领域植物营养学: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及植物与外环境之间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植物营养学与多个学科交叉,目前其主要领域包括如下:1.植物矿质营养生理学2.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环境及其调控3.逆境植物营养生理学4.作物产量生理学5.植物营养生态学6.植物矿质营养遗传学7.植物土壤营养8.肥料学与优化平衡施肥三、植物营养学的研究方法1.田间生物方法1)最基本的研究方法2)接近于生产条件3)比较客观地反映农业实际4)结果对生产更有实际的和直接的指导意义5)其他试验结果在应用于生产以前,都应该通过田间试验的检验2.模拟研究方法通常叫盆栽试验或培养试验特点:在人工严格的控制条件下,在特定的营养环境下对植物的营养问题进行研究。
优点:便于调控水、肥、气、热和光照等因素,有利于开展单因子的研究和开展在田间条件下难于举行的探索性试验。
-----结果都停留在理论阶段,只有通过田间试验进一步检验,才能应用于生产。
方法:土培、砂培和水培(溶液培养)等3.植物根系和根际研究方法根系:摄取、运输和储存营养物质以及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的器官,是植物的地下生长部位。
根系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
主要领域有:根系生态学、根系生理学、根系解剖学根际是受植物根系生理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特征上不同于原土体的特殊区域,是土壤-植物根-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的场所。
根际研究在理论及生产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
4.生物统计和生物数学的方法在近代植物营养研究中,数理统计已成为指导试验设计、检验试验数据资料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方法。
优点:能正确对试验方法进行设计和研究试验误差出现的规律性,从而确定误差的估计方法,帮助试验者评定试验结果的可靠性,能客观地认识试验资料,合理地判断试验结果,从而做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近态: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数学模拟、数学模型其它:p166-1675.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6.核技术研究方法7.酶学诊断法8.植物营养诊断与调查研究法第二节植物的营养成分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植物新鲜植物中含水分75%—95%,干物质含量5%—25%,干物质中有机质占绝大部分,约占干物重的95%,主要元素为C、H、O、N四种,灰分中主要是各种金属氧化物、磷酸盐及氯化物等,亦称矿质元素,包括P、K、Ca、Mg、S、Fe、Mn、Zn、Cu、Mo、B、Cl、Si、Na、Se、Al、Hg、Se等,这些化学元素的含量和种类要受到土壤的物质组成,植物种类,气候条件,栽培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必须营养元素的概念判断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应该满足以下三个标准:(1)这种元素对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必要(2)缺少该元素植物会显示出特殊的症状(缺素症),满足这一元素,该症状消失而恢复正常;(3)这种元素必须对植物起直接营养作用,而不是间接作用。
某一化学元素只有符合这三条标准才能确定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三、必须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K.Mengle和E.A.Kirkby把植物必须营养元素分为四组,1.有机体的主要组分:C、H、O、N和S2.P、B(Si)3.K(Na)、Mg、Mn、Cl4.Fe、Cu、Zn、Mo其主要营养功能如见p170第三节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离子从土壤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离子向根迁移和根对养分离子的吸收两个过程一、养分离子向根表的迁移三种方式:1.截获:植物根系纵横交错分布于土壤中,与土粒密切接触而吸收的养分,这一养分过程称为根系截获。
对于氮、磷、钾来讲,根系截获量占总养分吸收量的百分之几。
2.质流离子态养分还可通过质流的方式到达根表。
植物的蒸腾作用,消耗了根际周围土壤中的水分,使其含水量降低,促进了根际以外的水分向根表流动,以补充水分的消耗,溶解在土壤水中的养分也会随之而到达根表,这种现象,称之为“质流”。
3.扩散当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大于养分由质流方式迁移到根表的速率,这时根表面养分离子浓度下降,根际土壤中养分浓度也不同程度地减少,根际与周围土体之间产生浓度梯度,高浓度养分向低浓度扩散,土体中的养分向根表迁移,这种现象称之为“扩散”。
二、植物对离子态养分的吸收养分离子被植物吸收而进入植物细胞内的方式包括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
凡是进入根细胞内需要消耗能量、逆化学势梯度吸收称主动吸收;养分离子进入根细胞内不需供给能量、顺化学势梯度吸收称为被动吸收。
(一)被动吸收1.概念:又称非代谢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消耗能量。
特点: 1. 顺电化学势梯度2. 没有选择性3. 不消耗能量2.方式(1)简单扩散:当细胞或根系中养分的浓度低于外界环境时,离子较易进入根中,并在很短时间内与外界溶液达到平衡,发生被动吸收。
(2)杜南扩散:植物吸收离子的过程中,即使细胞内某些离子是浓度已经超过外界溶液离子浓度,外界离子仍能向细胞内移动,这是因为植物细胞是质膜具有半透性,在细胞内含有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分子(R-),它虽然不能扩散到细胞外,但能够与阳离子形成相应的盐,如与Na+生成 NaR。
(二)主动吸收:概念:养分离子逆电化学势梯度进入植物细胞内的现象。
它需要消耗生物代谢能量。
特点: 1. 养分逆电化学势梯度积累2.吸收被代谢抑制剂(如KCN)所抑制,吸收需要消耗代谢提供的能量。
3.不同溶质之间有竞争。
4.吸收浓度与细胞外的浓度梯度呈线性关系,吸收具有饱和性。
5.吸收具有选择性。
6.温度系数高载体学说和离子泵学说1.载体学说一般认为,载体是生物膜上能携带离子穿过膜的蛋白质或其他物质。
当无机离子跨膜运输时,离子首先要结合在膜上,这一结合过程与底物和酶的结合原理相同。
尽管对载体的真正性质及类型认识很少,但大多数人认为载体是类脂分子,它可以透过生物膜,在膜内扩散能力强,可能是磷脂的衍生物或是具有脂类特性的肽。
有的资料认为,载体可能是质膜上存在的某些蛋白质,也可能是酶,它能与某些特定的蛋白质分子相结合,透过膜运送离子。
或是一些在膜内经常发生构型变化的蛋白质分子在它改变其形状及位置时,使离子运输过膜。
载体学说是以酶的动力学为其理论依据的。
载体学说能够比较圆满的从理论上解释关于离子吸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即:(1)离子的选择性吸收;(2)离子通过质膜以及在质膜上的转移(3)离子吸收与代谢的关系。
载体运输的机理有几种不同的模型,即:载体带着离子在膜内扩散的扩散模型;载体蛋白变构使载体与底物的亲和力儿童将离子释放到膜内的变构模型;和载体带着离子在质膜上旋转将离子“甩”进质膜内的旋转模型。
在这些作用机理中,常用扩散模型和变构模型来解释离子的主动运输(吸收)。
总之对物质的跨膜运输来说,一般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离子,运输的主要动力是引起跨膜电位梯度的H+—ATP酶。
离子吸收与ATP 酶活性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2.离子泵学说•质膜上存在致电的ATP酶质子泵(H+—ATP酶),H+—ATP酶水解ATP,释放能量,向膜外分泌H+,从而产生跨膜的电化学梯度(pH梯度和电位差)△μH+(=△pH+△Ψ),△μH+即是其它离子越膜进入细胞的驱动力。
在△μH+驱动下,阳离子即可通过单向转递体(运输蛋白或离子通道)进入细胞;阴离子和中性分子通过H+偶联的共向转递体进入细胞。
三、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1.光照直接影响光合产物的数量,而植物的光和产物(如糖及碳水化合物)被运送到根部,能为矿质养分的吸收提供必须的能量及受体。
2.温度由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主要以来于根系呼吸作用所提供的能量状况,而呼吸作应过程中一系列的酶促反映对温度又非常敏感,所以,温度对养分的吸收也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在6~38℃的范围内,养分吸收随温度升高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数目,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分是被动溢泌。
这是高温引起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速率下降的主要缘故,低温往往使植物是代谢活性降低,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3.土壤通气土壤的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一是根系的呼吸作用;二是有毒物质的产生;三是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通气良好的环境,能使根部供氧状况良好,并能促使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从根际散失。
这一过程对根系正常发育、根的有氧代谢以及离子的呼吸都具有十分重要是意义。
根部有氧呼吸所需要的氧气主要是有根际土壤空气提供的。
水稻的活体根在有氧和缺氧的条件下,其呼吸强度大体相同;离体根在缺氧是条件下,呼吸强度在短时间没急剧减小。
4.土壤PH土壤反映对植物根系吸收离子的影响很大。
PH对离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根表面。
特别是细胞壁上的电荷变化及其与K+,Cu2+,Mg2+等阳离子的竞争作用表现出来的。
pH改变了介质中H+ 和OH-的比例,并对植物的养分吸收有很显著的影响。
当外界溶液pH值较低时,抑制可植物对NH4+-N的吸收;而介质pH较高时,则会抑制NO3--N的吸收,而对NH4+-N的数量有所增加。
5.土壤水分水分是养分溶解、迁移的介质,土壤中肥料的溶解、有机肥的矿化、营养的迁移都离不开水分6.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颉颃(xié háng )作用和协同作用五、叶部对养分的吸收叶部吸收养分,称叶部营养或根外营养,叶部吸收养分的形态和根部相同。
对于植物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来讲,叶部营养是补充根部营养的一种辅助手段,而对于大部分微量营养元素来说,叶部营养是补充养分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四节植物对养分的运输与利用质外体和共质体的概念对于植物的吸收和运输而言,植物体可以分为二部分:1) 质外体(Apoplast)--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2)共质体(Symplast)--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胞间连丝--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第七章肥料的合理安全施用第一节肥料合理施用的基本原理一、矿质营养学说(李比希)植物的原始养分是矿物质。
意义:为植物的营养学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养分归还学说(李比希)1.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2. 意义:强调施肥的重要性。
养分归还学说这个学说是 19 世纪德国杰出的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也叫养分补偿学说。
其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带走养分,土壤中的养分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应该向土壤施加养分,归还从土壤中拿走的全部东西,不然产量就会下降。
养分归还学说作为施肥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它改变了过去局限于低水平的生物循环,通过增施肥,扩大了这种物质循环,从而为提高产量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