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合集下载

不安全行为分类及管控措施

不安全行为分类及管控措施

不安全行为分类及管控措施上湾煤矿目录一、通用类 (4)二、分类管控措施 (8)(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的管控措施 . 8(二)造成安全装置失效的管控措施 (10)(三)使用不安全设备的管控措施 (11)(四)手代替工具操作的管控措施 (13)(五)物体存放不当的管控措施 (13)(六)冒险进入危险场所的管控措施 (15)(七)攀、坐不安全位置的管控措施 (16)(八)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的管控措施 (17)(九)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的管控措施 (19)(十)有分散注意力行为管控措施 (20)(十一)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管控措施 (21)(十二)不安全装束管控措施 (22)(十三)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管控措施 (22)三、有痕无痕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28)四、不同频率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29)五、不同风险等级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30)上湾煤矿不安全行为分类及管控措施为实现“零伤害”管控目标,进一步规范员工作业行为,控制、减少现场作业人员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结合《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86)及近年来不安全行为的管控经验,特制定不安全行为及管控措施。

一、通用类1.带班队长、班组长加强现场作业行为的安全监管,及时纠正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

队长、班长是本队、本班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对不安全行为负连带管理责任,其他人员负连带监督责任。

2.各单位对员工不安全行为实行分级考核管理。

基层区队、车间、班组发现的不安全行为,由区队、车间、班组按照相关办法考核处理;矿级单位检查发现的不安全行为,由矿级单位按照相关办法考核处理;公司检查发现的不安全行为,由公司按照相关办法进行考核处理。

3.加强班组建设活动。

各区队、班组要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在不安全行为管控中的责任,通过最佳班组、最佳员工的评选,激发员工、班组的安全意识,从而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氛围。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发生在一天晚上,工厂内的一台高压设备突然发生了故障,导致大量的化学物质泄漏。

由于工人没有立即察觉到问题,泄漏的化学物质很快蔓延到了整个车间。

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应该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例如关闭泄漏源、通风和疏散人员,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训练和指导,他们并没有有效地控制事态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泄漏的化学物质蔓延到了整个工厂,并且还引发了火灾。

工厂内的自动灭火系统没有及时启动,导致火势越来越大。

最终,工厂内的大部分区域都被烧毁,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经过调查,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工厂内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培训。

由于工人们并不清楚该如何正确地处理突发情况,导致了事态的失控。

此外,工厂内部的设备维护和管理也存在问题,高压设备的故障并没有及时被发现和修复。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故再次发生,公司应该加强对工人的安全培训,让他们了解应急预案和逃生途径。

同时,工厂内的设备维护和管理也需要得到加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总之,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而要避免这些风险,企业需要从源头上加强对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管理。

(372字)事故的发生对公司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不仅损失了财产,还导致了工人的伤亡。

因此,公司需要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改进,以避免类似的安全事故再次发生。

首先,公司需要对现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审查和改进。

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

所有工人都应该接受相关的安全培训,了解工厂内各种设备的使用方法和应急预案。

培训应该包括火灾逃生、化学品泄漏应对、设备故障处理等内容,以确保在发生突发状况时,每个员工都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其次,公司需要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

在发生类似事故时,员工应该清楚自己的逃生路线、应急设备位置以及紧急联系人。

此外,应急预案还应考虑与当地消防部门和急救人员的配合,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援。

同时,公司应该对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进行加强。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在生产现场,经常发生各种不安全行为,比如操作不规范、个人防护不到位、设备维护不合格等等,这些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危害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因此,对生产现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起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不良的个人行为习惯:员工对安全意识的培养不够,可能存在对安全规章制度的忽视,以及没有锻炼和养成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

例如:随意堆放材料、擅自解除安全设备等。

2.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可能没有接受过充分的培训和教育,对于操作规程等知识掌握不准确或不足,容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3.设备设施存在问题:有些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设备设施本身存在隐患或缺陷引起的。

比如:设备老化、配件损坏、维护保养不及时等。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排除,就会增加不安全行为的可能性。

4.管理不力:管理者可能对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缺乏监督和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

比如:安全培训不及时、检查缺失、执法不严等,这些问题会使得员工对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降低。

为了控制生产现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控制措施:1.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可以组织定期的安全培训、进行模拟演练,加强员工对操作规程等知识的掌握。

2.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和管理制度,加大对生产现场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制定操作规程和安全标准,明确员工的责任和义务,对违章作业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

3.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及时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缺陷。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4.建立和完善事故报告和分析制度,对每起事故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查找事故的原因和责任,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5.倡导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设立安全奖惩制度,提高员工对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

定期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引起员工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

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煤矿安全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以上这两种都是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目前我们矿“三违” 分类标准已经罗列出596条人的有意识的不安全行为。
5
无意识行为是当事人对自己的行为过错没有意识到或 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对错,有的事后可察觉到, 有的一直没察觉。如操作机电设备按错按钮;绞车司 机听错信号;新工人对煤矿井下不熟悉比如穿化纤衣 服等错误行为。
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员工自身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
一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加大作业规程及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提高员工业务 技能,使员工胜任本职工作,避免违章操作现象发生。
二是做好“不安全行为认定标准”的告知和培训工作, 让员工知道哪些是不安全行为、其风险等级如何、会造 成什么后果等,以进行自我行为约束。
二是各单位要注重员工现场实操技能培训,充分发挥 “师带徒”一对一的“传、帮、带”作用。在特殊时 期、特殊时段、特殊任务下,加强对新员工的管理监 督,以防止由于习惯性违章和侥幸心理导致不安全行 为的发生。
8
三是持续开展现场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工作。班 前会必须针对上一班反馈的信息和本班的工作任务进行 作业安全风险分析,有重点地落实安全措施;交接班要 与现场危险源辨识和隐患排查处理相结合,杜绝急于早 下班而手忙脚乱、无序操作等不安全行为发生,从根本 上杜绝员工不安全行为。
煤矿生产中人员不安全行为分析
1
一、不安全行为概念 二、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的原因 三、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 四、不安全行为的帮教规定 五、总结分析
2
• 一、什么是不安全行为:

不安全行为是指造成人身伤亡事故的人为错误。包括引
起事故发生的不安全动作,也包括应该按照安全规程去做,
而没有去做的行为。不安全行为反映了事故发生的人的方面

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企业形象受损: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企业形象受损,影 响企业声誉。
加强不安全行为控制的重要性
01
02
03
保障员工生命安全
加强不安全行为控制可以 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消除不安全行为,可 以减少事故造成的生产中 断和维修费用,提高生产 效率。
提升企业形象
加强不安全行为控制可以 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 强消费者和合作伙伴的信 任。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自然灾害
煤矿生产过程中容易遭遇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这些灾害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03 控制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 为的措施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更好地了解煤矿生产中 的安全风险和应对措施,提高对安全问题的 认识和警惕性。
掌握安全操作规程
培训应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方法,使员工 能够正确操作设备和应对突发情况。
设备因素
设备老化
煤矿生产设备长时间使用或维护不当,容易出现老化、磨损等现象,导致设备的 安全性能下降,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
设备故障
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如不能及时排除或修复,容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 生。
环境因素
恶劣环境
煤矿井下环境复杂多变,如光线不足、通风不良、地质条件不稳定等,会对矿工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影响,容易导 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加强煤矿企业管理人员的 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 不安全行为的重视程度和 安全管理能力。
04 加强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 为监督管理的建议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1 2 3
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责 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确保各项安 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煤矿生产中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煤矿是我国资源储量极大的一种矿产资源,目前煤矿生产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危险和风险。

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生产中产生的不安全行为。

那么这些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控制呢?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1. 因人的社会心理因素而引起很多时候,由于煤炭生产压力大、工作量大等原因,一些煤矿工人常常处于疲劳状态,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差异,导致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等负面情绪情况。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不安全行为:如掉头行车、随意跨越道口、拖延时间等。

这些行为往往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的情感和认知状态而引起的。

2. 生产管理上的问题煤矿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也容易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如生产指导传达过程中存在的不清晰、不准确的语言表述、没有统一安排生产节奏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操作人员的生产不正常,增加了生产风险。

3. 通信设备问题煤矿生产现场常常需要通过通信设备和其他地方进行沟通和联系,如果通讯设备质量不好,信号不稳定,就容易出现生产指导不及时、命令不明确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操作者不按要求执行,造成不安全行为。

二、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1. 深入推行“五不开”的行动方案“五不开”是指:不乱闯道口、不擅自停车、不超速行车、不走短路、不私拉电缆。

这个方案的制定,为煤矿的生产带来了更加规范的标准,有效地控制了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2. 加强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安全意识、认识风险,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针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进行定制化的安全教育,能够进一步降低不安全行为的风险。

3. 技术改良在煤矿生产中,不仅仅是管理和教育方面的问题,还有技术方面的难题。

如增加自动化设备检测监控系统,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减少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一直是煤炭生产企业工作的核心,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不仅有益于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也有利于保障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生产经营单位应怎样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生产经营单位应怎样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生产经营单位应如何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言在生产经营单位中,人的行为是影响工作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的发生,对单位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生产经营单位应该采取措施来控制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主体1. 建立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机制安全意识教育培训对于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至关重要。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制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包括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培养、法规法律宣传和职业卫生知识的学习。

培训应该定期进行,并涵盖所有员工,包括新员工和临时工。

2. 建立完善的纪律和奖惩制度纪律和奖惩制度能够激励员工积极遵守安全规程,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并对其进行严格执行。

同时,单位应该及时给予员工适当的奖励,鼓励他们遵守安全规程并提出安全改进建议。

3.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是防范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制定相关的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场所、设备和工艺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同时,还应该鼓励员工主动参与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 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员工安全责任的明确和分工。

通过明确责任和责任人,可以有效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建立和落实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每个岗位、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安全责任,并进行考核和追究。

5. 加强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的改进和加强可以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并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生产经营单位应该及时更新和维护安全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发挥作用。

同时,还应该推广使用安全技术装备,如安全防护设备、智能监控系统等。

结论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纪律和奖惩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推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以及加强安全技术装备和设施等措施的综合应用,生产经营单位可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docx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docx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一、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纵观近年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淡薄,防范技能欠缺。

数量众多的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有些企业不重视从业人员上岗前必要的安全培训工作,职工三级培训教育不到位,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有些企业职工有章不循,冒险蛮干,违章指挥、违规操作、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未经专门安全培训,无证上岗管理、无证上岗操作的问题较为突出,为企业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企业主体对安全生产培训重视不够。

有不少企业主以生产经营太忙为由,不参加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组织的定期培训,致使他们对本行业生产安全知识缺乏,导致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不到位,治理不彻底,有的企业主没有将安全生产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计划,甚至个别企业主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既没有对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对发生的不安全现象更不知如何应急处理、规避,以致造成企业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3、管理不规范,制度执行不到位。

相当部分企业缺乏把安全寓于生产环节,人为地将生产与安全割裂开来。

有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在岗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与实际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管理工作职责不明,致使生产现场、危险作业管理存在安全漏洞。

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无专(兼)职分管安全生产人员,企业主既管生产经营,又管安全生产。

当业主外出,企业安全管理就形同虚设。

有的企业没有制订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的即使有制度,却没有按照制度执行,制度挂在墙上,讲在嘴上,就是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还有个别企业主,认为企业是自己出资兴办的,发生安全事故由自己承担,不配合、不服从安全监管。

4、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

在我市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治理中,尤其是民营企业,企业主对抓生产搞经营费尽心思,对抓安全生产,认为这是一种只有投入,没有效益的行为。

也有企业主,嘴上说重要,实际上轻视了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致使企业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1. 忽视安全规定:一些工人可能会由于疏忽大意或者对安全规定的忽视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比如不戴安全帽、不穿防护服、不系安全带等,这些都可能导致严重的伤害甚至死亡事故发生。

2. 违反操作规程:在煤矿生产现场,有些工人可能会因为急于完成任务或者其他原因而违反操作规程,比如在没有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机器维修,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设备故障或者人员伤亡。

3. 酗酒和药物滥用:一些工人可能会在工作中饮酒或者滥用药物,这样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工作状态,还可能会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4. 忽视环境变化:煤矿生产现场的环境变化常常是突发性的,比如瓦斯超标、顶板垮塌等,但有些工人可能会忽视这些情况,继续进行工作,这样的行为很容易导致严重的事故发生。

针对以上不安全行为,煤矿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让员工充分认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时加强安全监管,加大对不安全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时,员工也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共同努力降低煤矿生产中的安全风险。

煤矿生产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举止对于预防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继续探讨煤矿生产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应对措施。

5. 疲劳驾驶:煤矿生产中,有些工人可能需要长时间操作重型机械或者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会导致疲劳状态下的操作,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

疲劳驾驶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会对工人及周围同事的安全构成威胁。

6. 不良的工作态度:一些工人可能对安全规定持不负责任的态度,认为事故发生与自己毫无关系。

他们可能会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懈怠忽职,甚至对安全规定视而不见,从而增加了工作环境的不安全性。

7. 个人防护设备的不正确使用:虽然大多数煤矿都配备了各种个人防护设备,但有些工人可能会不正确使用或者故意不戴这些设备,如戴好安全帽、佩戴眼镜、使用防护面罩等。

这些行为不仅会增加自身伤害的风险,也会影响到周围同事的安全。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

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剖析及管控措施发布时间:2021-10-14T06:18:17.50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7期作者:刘志丹[导读] 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刘志丹平凉新安煤业公司职工培训中心 744201摘要:煤矿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剖析,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行为管控措施,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煤矿安全管理,减少违章人员、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矿井安全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煤矿,不安全行为剖析,行为管控措施众所周知,各行各业之所以会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其导致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造成的,然而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越来越注重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对于安全生产的影响,2020年7月1日实行的新版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对员工不安全行为作了严格的要求。

本人长期从事“三违”人员的帮教工作,现对2020年度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从管理、现场环境、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为管控措施。

1.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含“三违”、下同)剖析煤矿不安全行为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首要原因,煤矿不安全行为分为不规范行为、“三违”行为两类。

由于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的特殊性、复杂性,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这一过程中决定了员工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2019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50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6.2%,治理严重“三违”26人次、占治理总数的3.8%,2020年度治理不安全行为(含一般“三违”)619人次、占治理总数的95%,治理严重“三违”行为32人次、占治理总数的4.9%,2020年较2019年整体同期相比治理不安全行为比重有所下降。

如图12.煤矿员工不安全行为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分析2.1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煤矿行业属于高危行业之一,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控过程,因而各级干部职工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认识到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直接作业违章行为的根源分析与防范对策

直接作业违章行为的根源分析与防范对策

直接作业违章行为的根源分析与防范对策本文对直接作业违章行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及建议。

标签:直接作业违章行为根源分析防范对策0引言直接生产作业由于生产现场多、危险性较大、涉及人员多,所以一直是生产管理的难点,统计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直接作业环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大多也是在直接作業过程中发生的。

加强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促进直接作业环节安全措施落实,保证作业安全进行,是生产的实际需要。

1直接作业违章行为的根源分析动火、破土、进入受限空间、高处施工、起重、临时用电等作业,很容易发生涉及人身安全的伤害事故,因为这些作业都是由人直接实施和参与,所以统称为直接作业。

通过油田直接作业违章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直接作业施工现场人员违章分布比较广泛,安全生产的难度和压力比较大,结合日常监督检查情况分析,主要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不扎实,现场执行力不强,本文从人、物和管理因素的角度,对原因进行了分析:1.1人员是直接作业过程中确保安全的首要因素。

通过安全管理现状调查,人员的因素占有很大比例,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管理者不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制度,对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标准、培训要求不清楚,注重对物的不安全状态对安全的影响,忽视了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和管理:有的安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进行检查;同时有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存在侥幸麻痹思想;有的员工盲目自信,迷信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忽视工作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有的员工没有预感到危险,盲目作业,对于安全培训过程中的再三强调置之不理,粗干、蛮干,从而导致违章;部分员工成分新,工作经验少,安全意识较差。

这些不安全的行为,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直接作用于已经存在的隐患而造成事故。

1.2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直接作业违章现象的直接原因。

在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

通过分析,在物的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岗位和设备对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声能、光能等能量发生意外释放没有预防控制方法:部分新设备在制造时对能量意外释放没有屏蔽或约束措施,存有本质不安全现状;部分现场和设备没有防护措施,人员意外的进入不安全场所导致伤害;有的设备或建筑场所把关不严,没有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的标准;现场执行安全技术措施时,违反或没有执行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连锁、警告的安全技术措施优选顺序,在操作时不能实现“机宜人、人适机、人机匹配”系统合理匹配原则。

安全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界定及安全检查重点

安全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界定及安全检查重点

安全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界定及安全检查重点作业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一、掘进作业的不安全行为1、扒渣机开机前,司机不认真检查机组各部分(件),不检查环境,不通知周围作业人员。

2、不按作业规程铺网、联网或不及时修补破裂的网。

3、损坏工作面喷雾洒水设施。

4、工作面支架不按规定安设截止阀,乱接液压枪管。

5、安全出口隐患不处理。

6、上下端头或工作面顶板下降0.5m以上无措施。

7、扒渣机检修作业不停电、不警戒。

8、慢速绞车不完好或运行时不派警戒员。

9、工作面后部顶板悬顶,不及时汇报。

二、煤岩掘进和巷修作业的不安全行为1、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巷道贯通、遇旧巷或采空区前20m,地测工程技术人员不下预报通知单,掘进工程技术人员不制定措施或不按措施执行。

2、地测人员不及时给中、腰线或中、腰线不准,造成无效进尺或质量事故。

3、掘进巷修现场无施工牌板,内容不全,填绘不及时、不准确。

4、掘进验收员不按标准验收或无施工措施验收,发现问题不下通知单。

5、巷道维修人员作业违反由外向内的操作程序或多头拆换。

6、巷道维修施工前,没有对施工地点前后5m范围内的支护进行有效加固。

7、掘进挑顶不合格,巷道施工地点不设支护或支护不牢。

8、拆换作业地点找顶或放顶时两侧不派警戒员。

9、拆除旧支架或处理顶板冒顶时无监护人员和专人指挥。

10、带班组长接班后不检查工作面,有隐患不安排处理。

11、抬运机械、机电设备跨越运输设备时,不通知停电。

12、掘进工作面不经技术负责人批准擅自更换支护形式。

13、巷道支护失修不停止掘进,继续施工。

14、锚网施工不执行掘一支一或最大空顶距离超距,锚索滞后锚固。

15、喷混凝土支护不按比例配料,无石子或少石子。

16、砌暄不留缓压圈,灰浆不饱满,不抹保护层,不使用石楔或用软岩石楔,不填暄堵门。

17、喷浆砌暄、混凝土砌暄没有底槽。

18、岩巷干打眼。

19、控顶距不符合作业规程规定。

20、不执行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

21、掘进巷道维修施工地点无找顶工具或不执行“敲帮问顶”。

企业安全生产-反“三违”违章操作原因分析及对策

企业安全生产-反“三违”违章操作原因分析及对策

有这种毛病的人往往不接受“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经验教训。 是重复事故的思想根源所在。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别员工认为 偶尔违章不会产生什么后果,或认为别人也这样做而没有出事, 因此,无视有关的操作规程,麻痹大意、不按操作规程办事。
麻痹侥 幸心理
二、企业员工违章操作行为的主要表现
主观心理因素
马虎敷 衍固执
对此必须加强制造和施工中的质量管理及检查验收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设备投 产之前。今后发生类似事故,则应视其情节追究制造、施工等有关人员的责任。
1.1 人的过失预防
1.1.3执行操作复查制度
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过失造成的。供电系统实行二人操作监护制度,已成功防止了个人 失误造成的电气操作事故。石油化工生产,介质多为流体〈气体和液体〉,主要靠阀门 控制流向,在生产过程中,每天都要开关许多阀门。过去有许多事故是因阀门开关错误 造成的,目前还很少有监控阀门操作错误的手段,因此执行阀门操作复查制度,预防人 的失误是十分必要的。
1.1 人的过失预防
1.1提高人的思想认识,加强主人翁的责任感
(3) 人发生失误事先是意识不到的。因此一起工作的同志应互相提醒,互相 督促,及时纠正不安全行为,这是非常可贵的。它体现出对同志的真正 关心和爱护,也是对工作和自己负责的表现。
1.1 人的过失预防
1.1.2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
这里主要指机械设备制造、安装质量低劣,日常检修维护质量不高,造成设备隐患。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个设备问题,而实际上是由于制造安装部门和维修系统的具体工作 人员的过失造成的。如焊接质量不好,仪表调试不当,防爆电机防爆面受到损坏,电气 设备接触不良,机泵震动,材料配件选用不当等。一旦发生事故,表面看是在生产上, 而实际是上道工序遗留的隐患。

安全隐患分析及控制措施

安全隐患分析及控制措施

安全隐患分析及控制措施
公司车辆消防设施、机械设备不符合要求易引发车辆事故;修理厂危险化学品、氧气瓶、乙炔等物资存在有引起火灾的潜在危险;在生产加工环节中,由于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极易发生机械伤害事故;电气安全风险大,稍有不慎,容易发生线路短路,造成设备故障。

驾驶员超速、超载等违规行为引导致事故发生。

针对公司安全生产状况,从分析现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入手,提出几点改进对策和措施.
一、安全隐患分析
1.火灾危险
行政办公室所使用的大量纸张、油墨、清洗剂等原辅材料都是易燃品,是办公室主要的危险源。

2.车间检修平台容易因烟头引起燃烧及氧气瓶泄漏事故。

3.发车及配客站点,乘客易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上车。

4.道路路况:车多人多,岔路口多,易导致人、车、牲口横穿及气候,如闪电、冰雪天气、风大车易引起车辆失控而引发事故。

5.化学危险品:修理厂清洗剂、汽油等易燃、有毒化学物品,危害操作人员健康,并可能诱发火灾。

6.驾驶员超速、超载、不按道行驶等行为易导致事故发生。

7.其他环境隐患。

工作通道被占用、安全标志不清晰或丢失的不安全工作环境,也是造成生产安全事故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安全措施。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

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1、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个体内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知识和技能因素等;有外在客观因素: 如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

1.1知识与技能缺陷⑴培训制度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教育方法不佳等,不能使作业人员准确掌握安全生产知识,易出现盲目甚至野蛮作业等不安全行为。

(2)部分员工不思进取不愿学习操作规程,业务技能低,生产实践经验缺乏,看见别人违章作业没出事故就育目效仿,时间久了便养成了不良的操作习惯,因而造成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 2思想和情绪因素思想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反映,与人的行为有直接关系。

(1)有无所谓思想的人,对安全持麻木不仁的态度,视一些安全制度、规定、措施为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

(2)有麻痹思想、自以为是的人,明知安全重要但不重视,做事马虎大意。

⑶持浇幸思想的人,明知道有危险,却因怕麻烦而不采取安全措施,抱有“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不一定伤人,伤人不一定是我”浇幸过关的态度。

(4)由于生活条件、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不佳等原因,导致情绪烦躁的人,工作精神不集中,自身与外界环境不能很好协调,极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5)情绪急躁的人,由于求胜、赶时间心切,工作不仔细,易出现有章不循现象。

(6)部分员工由于疲劳、体力下降、视力不佳、年龄偏大等生理原因,也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1.3利益与管理原因⑴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抢时间、赶进度而忽视安全,产生违章作业、违章指挥。

⑵规章制度、作业规程不完善,协调配合不当,监督检查不严,信息传递不畅通等,也易引起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⑶生产环境影响。

心理学认为,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人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生产环境对不安全行为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①夜间视野窄,容易造成作业不准确,并易使人感到困倦、精神不振,而造成操作失误。

②设备部件之间空间狭小易使操作动作变形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1. 前言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一定的人身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是导致工伤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解决这类问题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不安全行为的起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控制方法,以期达到提高生产安全的目的。

2.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2.1 对生产安全意识的缺乏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对自身的安全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危险的认识。

这样的心态会导致操作人员没有及时发现和避免潜在的危险因素。

2.2 对安全标准的不了解许多操作人员对安全规章制度缺乏了解,不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

同时,由于操作人员工作繁忙、时间紧迫,熟悉安全制度的时间很少,也不愿意参与制定制度的过程。

2.3 设备不良和缺乏维护如果生产设备不良或者缺乏维护,也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比如操作人员在维修机器时,由于机器受损或未得到修复,操作人员必须采取一些不安全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2.4 操作人员技术能力不足缺乏经验和技术能力的操作人员不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可能会进行错误的操作,导致原本可控的危险变得更加危险,甚至危及生命。

2.5 不安全行为常态化习惯性的不安全行为会使人们变得麻木,就算出现风险也会继续执行这些行为。

如此一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往往被掩盖,难以及时发现和控制。

3.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控制3.1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员对安全的培训和教育。

要确保每位操作人员都深入了解安全的意义和安全制度。

还要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加注重安全问题,构建安全第一的生产文化。

3.2 制定和强制执行安全制度制定一套完善的安全制度,并向所有工作人员传达有关规定和制度。

同时,把这些规定和制度贯穿于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并建立有效的处罚机制以确保其有效实施。

3.3 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企业应当从设备的质量保证、安全检查检测、安全宣传等各方面入手,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宣传与教育,提升所有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完善安全保障设施,各类人员应配备符合要求的安全设备,如防护眼镜、耳塞、手套、安全带等,提高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能力。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

不安全行为的表现、主要原因及控制方法一、表现在生产过程中,职工明知道设备有缺陷,也明白违章操作是不安全行为,但总想试一试,心怀侥幸,不愿按安全规程去做,结果放过了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的机会,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在安全检查中,经常会发现工人在工作场所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带、戴手套操作车床等违章现象,侥幸没出事就丧失了警惕和防范意识,最终由于忽视安全规程和违章操作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人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控制的,行为是心理活动结果的外在表现。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各不相同的。

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很快,有的人则不是这样,这就是能力的不同;有的人干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干活粗枝大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就是性格的不同;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这就是气质的不同。

可见,个性心理特征与安全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心理特征控制的。

二、主要原因在国家、企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今天,仍有不少人认为:命是自己的,自己会注意,不至于出什么事。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造成的事故接连发生,为什么不安全行为难以控制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骄傲自大、好大喜功。

自己能力不强,但信心过强,总以为自己工龄长,有时也感觉力不从心,但在众人面前争强好胜,图虚荣,不计后果,蛮干、冒险作业。

2.情绪波动,心神恍惚。

受社会、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会产生烦躁、神志不安、思想分散、顾此失彼、手忙脚乱,或者高度兴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思想状态,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3.技术不精,遇险惊慌。

操作技术不精,生产工艺不熟,面对突如其来的异常情况,正常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或出现紊乱,束手无策,惊慌失措,错失安全自救良机。

4.思想麻痹,自以为是。

青年工人和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工人,他们在安全规程面前“不信邪”,在领导面前“不在乎”,把群众提醒当成“耳旁风”,把安监人员的监督认为是“找麻烦”,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不安全行为的纠正

不安全行为的纠正不安全行为的纠正一、引言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对企业和员工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本文将从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危险识别、个人防护、安全检查、应急预案和事故调查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规章制度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员工的安全职责和行为规范。

规章制度应包括入职流程、规章制度细则等,使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安全规定。

在规章制度中,应明确不安全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

三、操作规程企业应制定操作规程,规范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行为。

操作规程应包括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安全注意事项等,确保员工在操作过程中遵循安全规定。

同时,应对操作规程进行定期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实际生产情况的变化。

四、安全培训企业应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应包括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安全制度、应急救援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培训,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掌握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

五、危险识别企业应建立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制度,明确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和危险性质。

针对危险源,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从源头上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同时,应定期对危险源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六、个人防护企业应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服、手套等。

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必须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确保自身安全。

此外,员工应了解并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

七、安全检查企业应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生产现场、设备设施等进行检查。

检查内容应包括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操作规程遵守情况、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情况等。

对于发现的不安全行为和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八、应急预案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流程和措施。

应急预案应包括应急电话、应急措施、应急准备等,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采取有效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现场不安全行为起因分析与控制摘要:工业生产中由不安全行为而引发的事故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分析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而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才能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率。

本文从安全心理学和安全人机工程学的角度对操作者忽视规章制度造成的失误、感知器官造成的判断失误、记忆受到干扰形成的失误、信息联络与确认的失误、临场动作错误、疲劳状态下的失误和异常状态下的失误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随之提出了消除或降低不安全行为控制措施。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产生原因分析与控制前言:人的失误也可称为人的差错,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存在于生产作业现场的人的失误通常是指由于作业人员违背预先设计的程序要求或操作规程而造成系统机能不良或发生故障的错误行为。

从安全角度出发,这些错误行为又称为不安全行为。

从多年的事故统计看出,工业企业发生的大量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

因此,有必要从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以及多年来安全生产管理的实践来深入研究人的不安全行为起因,从根本上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失误,降低伤亡事故的发生率。

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是复杂的、多样的,但起因大致包括以下七个方面:一、忽视规章制度造成的失误(1)不愿意改变已经掌握了的作业方法和程序。

操作人员已熟练掌握的作业方法和程序是行为人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们简称操作习惯。

当这种“操作习惯”一经确定下来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惯性。

使行为人不由自主的沿着“习惯”的轨道作出肢体动作。

因此,当改变作业方法、采用新工具或新设备时,大部分操作人员就会感到不能得心应手。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想要改变这种习惯,是很困难的。

所以,当改革工艺,改变作业程序或改变设备后进行新的作业时,应该对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

(2)忽视作业过程中的某些必需的步骤。

少部分操作人员往往为了图轻松、走捷径,有意漏掉某项安全操作程序,一经试行,侥幸成功,以后便重复照干。

例如:关闭低压电源控制柜开关的作业。

正常的作业程序是:断开用电设备的电源开关断开电源控制柜内空气开关断开电源控制柜刀闸开关这样做的作用是,逐级断开电源开关,使电源控制柜的刀闸开关在离开的瞬间没有强电流通过,避免产生弧光放电现象而发生事故。

但某些操作人员往往省略了第1或第2个操作程序,去直接拉下电源控制柜的刀闸开关。

如果这台电源控制柜所带的用电负荷较小,这样做虽然不会产生事故,但所形成的不安全行为最终会导致事故发生。

为了防止此类行为的发生,在加强安全教育,树立一丝不苟的安全操作的好风气的同时,还应在比较重要的场所建立“作业程序指导书”或实施双人作业。

(3)从众心理。

在生产作业现场,尤其是群体性作业过程中,有的操作人员看到别人违章作业了,并没有发生事故,同时又省事,也没有受到处罚。

自己便照样学着干,随波逐流。

这样的事例在高处作业中往往容易出现。

因而,在进行危险作业时或群体性大的作业时应进行认真的工前危险源告知和违章必罚的提醒,并在作业过程中建立安全监督岗,以便及时对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纠正或处罚。

监督人员应佩戴特殊的标志,使作业人员时刻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监督,从而降低违章作业的发生率。

(4)逞强好胜倾向。

少数操作人员喜欢独出心裁,逞强好胜,蔑视安全操作规程。

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加强安全教育与监督检查。

一经发现坚决给予处罚。

二、感知器官造成的判断失误(1)信息显示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

如仪表指针或刻度不清晰使人看不清;声光报警器位置的布设有缺陷,电铃因距离远而声音微弱使人听不清等。

常常造成作业人员的判断失误,而作出不安全行为。

因而在设计阶段应考虑仪器仪表的显示要符合操作人员正常的生活习惯,并且紧急状态下的信息显示要明显区别于正常时的信息显示。

(2)噪声干扰。

较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人的精力不易集中,使人难以正常接收信息,往往看错或听错仪器仪表或其他人员发出的信息,而造成失误。

防止这种失误出现的措施是,首先采用降噪或隔噪技术手段降低噪声对操作人员的影响。

其次采用个人防噪装置减轻噪声的影响,或者采用声光同步显示得方式表达设备的运行状况。

(3)知觉的感知能力低下。

如个别人的嗅觉感知阈值较高,则不应安排在利用异味来因起警觉的某些岗位,在这种条件下,应使用仪器报警。

遇有视力不佳或辨色能力有缺陷的操作人员,则应调整其岗位。

(4)岗位禁忌症。

安全生产法规规定在特种作业岗位不得安排患有职业禁忌症人员从事作业。

这一点往往能够通过强制性的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或复训前的健康体检而查出,但在非特种作业岗位大多从业者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病情,而容易管理者忽略,易引起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例如,患有神经衰弱样症状的职工注意力不易集中,应激反应迟钝,对需要快速做出反应的岗位不能胜任。

为了防止患有禁忌症的职工从事有关安全生产关键性岗位的作业,就需要基层管理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关注在关键性岗位作业的每一个职工的操作行为及言谈举止。

及时发现岗位禁忌症职工,及时调换其作业岗位。

三、记忆受到干扰形成的失误(1)由于培训不足而失去安全操作规程的记忆。

部分新职工到岗后或更换新设备、改变新工艺以后,常常出现一些操作人员忘记了新制定的操作规程中的某些内容,形成不安全行为。

这类现象属于操作人员短期记忆失误,需要经过强化培训以后可以得到预防。

(2)外界干扰所致作业中断后造成记忆失误。

在需要依次完成某些动作的连续作业时,由于外界突发偶然事件常会造成作业中断。

当恢复作业时忘记了中断点在哪个动作之后,造成了某些操作动作被跃过而形成了不安全行为。

为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应教育操作人员在恢复操作时必须对全部操作步骤进行核实确认,确定中断点处于哪个动作,是否可以继续操作或是重新操作。

(3)应激状态时忘记了安全作业程序。

操作者在正常的生产作业过程中突然处于危险状态,有时会因人体本能的条件反射而脱离危险,也有时会因条件反射而造成事故。

条件反射是仅仅通过知觉而无须经过判断的瞬间的动作行为,因而对于控制事故的作用不强。

比如,燃气管道泄漏起火后,操作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常会采取扑灭火势的应急措施,而忘记应“先关闭泄漏点前端阀门,若无法关闭时可保持稳定的燃烧”这一应急要点(燃气仍在泄露时盲目灭火,有可燃混合气爆炸危险)。

因此,对风险程度较高岗位应制定应急预案或应急措施,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和定期进行模拟演练。

四、信息联络与确认的失误(1)信息的联络方式不完善。

当生产作业现场噪杂,多工种联合作业或两人以上共同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指挥人员和操作人员在距离上产生较大分离的现象。

如在噪声很大的生产车间内,通过喊话进行信息联络或指挥作业,往往造成失误。

又如起重吊装作业,一般由吊装工在较远的距离向吊车司机发出操作指令,这些操作指令往往是通过音响信号、手势或旗语信号来表达的。

当吊装工没有按照《起重吊运指挥信号》(GB5082-85)规定的信号或已经与吊车司机相互确定好的信号发出操作指令时,往往会由于吊车司机误解指令的含义而发生错误的操作行为。

因此,在采用群体作业的劳动组织形式时,现场所有人员必须事前确定联络方式及确定每一个信号所代表的指令内容,并尽可能使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指挥信号。

(2)发出的信息不完全、不明确或发出错误的信息。

在人与人相互传递信息时,常有信息发出人由于时间紧迫而发出了不完整、不确切,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造成操作人员作出了错误的行为。

这种情况一般会在紧急情况下出现,常会造成较严重的事故或使事故扩大。

(3)信息接收人没有对信息进行确认而出现遗漏。

当内容较多的信息发出时,往往出现信息接收人没有对信息进行确认,以致在操作时忘记了某些内容,造成不安全的行为发生。

为了防止上面2种失误发生,对于成套装置区、动力能源供应中心等场所应根据需要设置通讯电话,现场操作人员及巡回检测人员应配备携带式近距步话机。

在信息联络过程中,接收信息者接收信息后,应向发出信息者复诵一遍接收到的信息,双方进行再次确认,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后再实施操作行为。

必要时,信息联络应填写书面联系单,详细填写操作程序或步骤,防止出现因为信息不明确或确认失误而造成的事故。

五、“临场动作错误”生产作业过程中直接由于操作错误引起的事故也是多见的,它的起因往往归咎于操作者的临场动作错误或疏忽大意,比如:在有许多开关或阀门排列的情况下,操作者选错了需要操纵的开关或阀门。

这类操作错误的起因从表面看来具有不确定性,但如果深入探究一下就能发现:是由于人机工程设计有缺陷,造成了开关或阀门没有明显的区分标志,不易分辨或者没有锁闭功能。

因此,大部分操作错误都能从管理上或设计上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或降低。

六、疲劳状态下的失误操作人员在疲劳时生理及心理反应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这时,感知器官对外界刺激不敏感,有时甚至会产生错觉。

肢体动作发生紊乱,缺乏准确性。

因此操作人员在疲劳时会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

为了减轻操作人员的疲劳程度,应尽量缓解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精神压力和减少体力上的劳动量。

在技术措施上,尽量采用机械作业代替手工作业。

在管理措施上,应合理编制作业计划,实施均衡生产并严格执行法定的工作时间制度。

七、异常状态下的失误操作人员在受到外界异常刺激时,由于内分泌出的激素成份和含量与正常时相比有显著不同,能表现出紧张、喜悦、愤怒、兴奋、忧愁、悲哀等生理性的情绪表象。

同时说明此时人的心理已经处于失常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在不良刺激影响下(如紧张、愤怒时),人的获得信息及信息处理的能力下降,判断的准确性降低,自身理性的约束力也随之降低,因而出现行动上的失误。

这种失误在安全心理学理论上虽然属于不可控的失误,但是随着对操作者培训力度的加大,操作者熟练程度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异常的不良情绪造成的失误率能够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尽管生产作业现场操作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具有心理或生理上的个性因素而较难控制,但并不是不可控制。

通过分析出不安全行为的起因后,对其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引发不安全行为的基本因素才能使不安全行为得到控制。

从而达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