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具体来说就是:

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

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

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中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礼教上了。第二,是礼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三纲无常”,“明哲保身”,“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

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对联系紧密的文化传统的漠视,更不是阻断,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包容的文化太少了,总喜欢非彼即此,阴阳相对,善恶分明,划清界限,人的行为常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其实“中性”的行为很多,东西丢了不一定就是邻居偷的。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胸怀,要听的进不同的声音。中国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这种繁荣状态正是源于当时的包容性文化。可是好景不长,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扼杀文化的包容性。这个始作俑者是董仲舒。从此中国的思想文化就走进了小巷子,即使到了盛唐,昌盛的也仅是文化艺术的技巧性,而非思想性。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世界上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都面临着两难选择。罗素说:“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像哈姆雷特的惊呼:“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一样,我们的问题出现了,它好像在迫使我们作出选择,此时有两种选择:继承与批判,加上二者兼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有三种选择,而扬弃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陋习:男

子束辫、女子缠足中就可见一斑。身体的伤害远不及思想上的毒化,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文人中也能竞相追捧。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国画是山水、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八股文的兴起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加霜。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方块》。法国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美国纽曼的《亚当》等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乃至震撼。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拚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相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的韵律美,骈文的格调美等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但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过。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虽然它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大不一

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

扬弃不是无为而治,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它给了人们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去。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写的《美国诗歌》: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

一个胃,能够消化

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

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

一个胃,能够消化

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

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中像《有女同车》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