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否定观分析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结论:
“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 为今用” 的对待我国传统文 化。
谢! 再见!
继承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综合创新” 的原则 。
还应该提倡“以今为主、为今所用”的 原则 。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传 统时,曾强调要贯彻“古为今用”的 原则。
“以今为主”,就是说在继承中国古 代的传统文化时,要从当前的需要出 发,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的实际出发;“为今所用”的原则, 就是要经过我们的文化创新,赋予中 国古代文化以新的时代的意义 。
毛泽东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 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 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 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 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 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 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 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
用辩证否定观分析我们应如 何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组长:原溪 组员: 孙大伟 金鑫 李露 徐滨申 王振宇 孙文涛 孙俞龙 徐晨欢 励文俊 丁瑞伟
1,什么是辨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 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 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 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 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 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 己否定自己,并用自身的 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 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整个人类所创造的、反映在 观念形态上的一切意识的、精神的、心理 的东西的总和,其中主要部分就是哲学、 伦理、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方面的 内容的总和。
在传统文化中,既有优秀的,能 够在今天发挥积极作用的、推动社 会前进的、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的 部分,又有过时的、不适应今天时 代发展的、阻碍我们前进的消极的 部分。
对传统文化有什么保护措施呢
对传统文化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那么对传统文化有什么保护措施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传统文化有什么保护措施呢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一)区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优劣,有利于社会前进的脚步。
优:民本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
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精神境界,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还有"位卑不肯忘忧国"、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劣:推崇守旧,"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 。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迂腐、官僚贵族欺压人民、"君子忧道不忧贫"、抑制百姓通过商业或其它途径谋求更多的物质利益。
压制个性,压制自由思想,阻碍发展等(二)以时代的角度,以比较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崇高天伦。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
"仁者爱人"高尚道德。
马援马革裹尸,霍去病"匈奴未破,何以家为",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功业抱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闲桂花落,月静春山空",天人共鸣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灿烂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历史的瑰宝。
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某些消极腐朽的成分,如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男尊女卑、权力崇拜、等级观念等。
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即外来文化,其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如珍爱生命、尊重人权、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公平正义、科学精神、民主思想等,但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那我们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呢?首先是继承问题。
既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有优秀的文化成果,也有消极腐朽的内容,那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批判和继承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是创新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除了坚持“古为今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还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使中华民族文化以其深厚的东方底蕴、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丰富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再次是借鉴问题。
对于外来文化,除了坚持“洋为中用”的方针,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之外,还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中。
批判地继承外来文化,最终是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服务的。
例:材料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福娃”相关链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和吉祥物的设计理念共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
外国朋友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感兴趣。
材料二:2008年8月8日晚8时,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北京“鸟巢”隆重举行。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当开幕式表演奏响第一个音符,当演员迈出第一个舞步,当会场打出第一缕灯光……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中国”豁然展现。
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10篇)
If you want to live an ordinary life, you will encounter ordinary setbacks.通用参考模板(页眉可删)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10篇)对待传统文化的作文1中华上下五千年,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的目光,“文化热”的地位日显,声望日重。
那么在信息量巨大的今天,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呢?首先,对待传统文化要尊重。
随着传统文化的普及,电视连续剧、小说便等作为时代的产物应运而生。
但有些历史剧、历史小说却不尊重历史甚至篡改历史,只图收视率高或博人眼球。
如新版《三国演义》中,刘备在参加会盟时义正辞严地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句名言实际上出自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又如版无视历史的“抗日神剧”和穿越小说,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后的传播有弊的,青少年会把他们当作真正的历史来看而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对待传统文化要继承。
近期,随着《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走红,文化类节目作为载体让人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以浅显的方式让我们知晓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自觉传承。
但传承不等于跟风,穿汉服、背古诗,如果不透彻的掌握和文化的初衷,很容易偏离本心甚至做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可笑举动。
《中国诗词大会》中武亦姝夺得冠军后,许多家长便以她为教科书教育孩子。
然而,背诗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不对诗的背景、作者的感情加以解释,那么对诗文只会记忆、略懂皮毛,而不是“掌握”。
要想继承传统文化,只看形式是不行的,必须深挖其后的本质。
最后,对待传统文化要创新。
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将传统文化带入身边小事中并推陈出新。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故宫发出“英雄帖”,为院藏的《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洛神赋图》等十幅珍藏名画填词谱曲,说明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
浅谈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若溯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朝,而且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古代的影子。
自我感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文化,涵盖范围广泛,从政治、伦理、信仰、道德、地理、历史、内心都有涉及。
它不仅仅包括文化元素,还包括在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方面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文化象征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深耕百姓,在历史的沧桑中积累了悠久的传承,在国内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国家成就的完善,参与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贡献,促进了中国人民共同运动,激励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足。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典范,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其精神价值也不仅限于这些。
从传统文化的建构来看,应该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查找有用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文化思想都落实在自然环境中。
比如有的文化思想表现为自然的象征,比如“山水”,通过自然环境强调伦理原则,表示凌驾于贵族与庶民之上。
此外,文化也以伦理、道德、精神等居高不下。
比如仁慈、友善、和合、知礼、智慧等,把美德融入生活中,代代古今被传承。
当今的中国,其传统文化仍然闪烁着多元文化的光芒,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传统文化也渐渐因循它的定位而变化。
传统文化依然是中国的精神阶梯,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其成就的责任更加明显。
因此,中国文化如何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又如何在当今时代有效现代化,引用和调用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新型价值观,这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
通过多年的调研,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它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重要贡献,更是吾世良知的极地。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余烬,而是古今连接的桥梁,是新旧文化相继革新的支点。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奥义,进而梳理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哲学、精神,不仅对中国文化有重要意义,对世人也是在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且耐人寻味的精神活力、人文荟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陈慧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历史所能提供的条件,创建、改造、传承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五千年泱泱大国孕育出的传统文化,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是国家统一、人民团结的精神纽带。
但如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重性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是精华与糟粕并存。
正因为如此,它对于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是双重的,既具积极效应,也有消极影响。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要从这一特点出发。
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效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宝藏,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时代发展的要求,从中发现新的意义,作出新的解释,添加新的成分。
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
我们知道,人类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创造文化,因而人类创造的文化都是有价值的。
所谓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是指传统文化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属性。
中国传统的道德规范、生存智慧、文学艺术、绘画音乐、风俗习惯等,能满足我们的不同生活需求,为我们提供生活养料,增添生活情趣,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比如,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春节最为隆重。
放鞭炮,贴春联,吃年饭,家人团圆,亲友互贺,这些习俗带给我们欢乐气氛、愉快心情,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期盼和喜悦。
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探讨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问题时,提出了一些富有方法意义的思想,这些思想能教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可称之为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比如“中庸”,要求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过”与“不及”都应避免。
“中庸”显然是以方法见长的传统文化。
又如“天人合一”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活动与生命状况直接与自然状况有关。
因此,人应像爱惜自身一样善待自然,不能破坏自然,人应与自然保持一种协调关系。
无疑,“天人合一”也是一种以方法价值作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一、引言:中国历史,浩浩荡荡己经有五千年了,时光的潮汐中,有些东西因为厚重纷纷沉淀了下来。
这些沉淀下来的东西,落在哪就在哪生根发芽,互相影响,互相改变,与这个民族融为一体,这种富有感染力的东西叫做一一文化。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她的文化是掩藏不住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座城,从街头到巷后,从茶余到饭后,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属于她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经过不断冲刷和沉淀下来的泥沙。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文化多元性:中华民族的表现形式是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融合从来都是由少聚多的过程。
中华大地上从远古文明生成伊始,华夏民族在与中华大地上周边各民族交流、迁徙、战争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各民族的文化,最终形成了如今恢弘庞大的多元文化体系。
当今中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这一庞大的复杂的文明体系的主流观点是费孝通先生生前阐述的“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
费老的观点认为“中华民族是由相互独立的民族之间通过交流、复杂的组合和集成,但也伴随着分裂和消散,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我中有你,你中亦有我,既多元又能相互共存的统一体。
”张海洋教授在从全国各个民族流传下来的民俗小传统中归纳出具有共性的历史文化大传统的前提下提出观点认为“多元一体”理论中的“多”指的是中国各民族中民族与民族之间所特有的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包含汉族本身所具有的多种多样小传统;“一”是指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是其从这些小传统的生成的过程。
在其提出的这个文化体系结构之中,汉民族反而不是体系中的核心,而是在中华各民族中特色民族文化传统相互结合成为一个能够作为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共同的核心。
张海洋教授提出的这一理论另辟蹊径的充实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文明体系”这一理论。
2、文化包容性:多元性的真正形成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一词最先由梁启超于1901年时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书中提出。
并于《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书中对“中华”一词的内涵详细地做了明确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我们应当如何传承
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等,这
些文化遗产凝结了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精神。
然而,随着社会的
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和遗忘。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当如何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
首先,我们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经典著作、传统绘画等方式,深入了
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我们才能
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我们要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
传统文化不仅是为了了解
历史和传统,更是为了引导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比如孝道、礼仪、勤俭节约等,这
些精神都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我们
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和人格。
再者,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我
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比如举办文化活动、推
出文化产品、开设文化课程等。
只有将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才
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传承。
只有通过学习、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我们才能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
产得以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希望每一个中
国人都能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中,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怎样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古代优秀的思想和外国先进的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是我们的课堂变得更科学,更客观,更开放,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但是近段时间来,老师们在学习古代的东西、外国的东西当中有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误区有两点:一个是挟洋自重,另一个是执古苛今。
这两种误区毒害了一批又一批内心真诚学习、行动上刻苦努力的老师,并且给周围大批老师带来负面的影响的。
为了让老师们对外国、古代的思想、理论有正确的态度,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对待外国教育的态度。
一是对外国教育有深刻的、全面的理解,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精华应用到我们自己的教育事业中。
这一类老师有的深入国外考察,以确定书上说的和外国当代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情况,加以实验验证,并缓慢地逐步推广。
这类老师最后形成的教育理论以中国教育原有的理论为基础,外国的先进理念只是改造后的补充。
二是只是读了外国基本教育书,只窥到了外国教育的冰山一角,大肆引用外国著作中的话语,利用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敬畏,试图照搬西方书中的教育。
这类老师可能有外国的学位,并在外国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在这里,我先爆料一下我自己。
我上大学时,上了四年的本科,这四年里主要是上课,对于教育的理论只要考试之前背过,就可以及格,到了大四,去实习了几个星期,总共上了两节课。
毕业后,我不断地向同事学习,才逐步积累一点点教育经验。
一个中国人,到了外国,且不说语言或多或少存在障碍,他在呆了几年,就突然搞清楚国外的教育了,而且也了解中国的教育了三是看过一些国外的教育书籍,自己觉得那些理论很新鲜,很有道理,他既不知道那些理论的真假,也不知道究竟符合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但他自己为掌握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技术,动不动引用外国某本书的一句话。
这一类老师最多,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博客中写到某某国外教育家说,或者在汇报中提到国外某本书中说。
而他自己对于书中的理论并没有加以实践验证,只是读到这个理论之后,觉得很有道理,然后给说出来或者写出来。
对于传统文化该持有何种态度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是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里,有两种错误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一是采取虚无主义或取消主义的态度,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统统归之为“封建、迷信、落后”,乃至“反动”的范畴,甚至把近代中国的贫弱、目前中国存在的困难统统归咎于传统文化。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肯定,并且不允许人们对之有任何怀疑与批判,否则就是贬低中华文化,数典忘祖,崇洋媚外。
这两种表面上极端对立的态度,其后果则是一样的,即断送我国的传统文化,影响我国的发展步伐,导致我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在目前的国情下,后面这种态度更为有害,更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前一种态度以赤裸裸地否定历史、数典忘祖的形式亮相,容易为人们识破,一出笼就自然而然地遭到人们的反对。
后一种态度却打着爱国、爱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人们不容易识别其荒谬之处和危害性。
其实,贩卖这一观点的人,绝大多数并非爱国和爱传统之人,而是别有用心的。
这就尤其有提高警惕的必要。
从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人类的发展史和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的趋势是不断进步,这是不可争辩的客观事实。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论如何博大精深,总是历史遗产,不可能已达顶峰而不被超越。
把传统文化吹捧为至高无上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犯下根本性的错误。
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理论、原则、提法都不允许改变;后世的一切发明发现,都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预测和导向。
他们把古人的智慧和成就拔高到离奇的程度,如把《周易》、《河图》、《洛书》等一些古典文献或传说捧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又如,对于出土的古代陶器、瓷器、纺织品,以当时的生产水平来衡量,我们确为其精美而赞叹,但不能说成“绝伦”。
今天的人们正在纳米的量级上开发产品,古代产品怎能称为“绝伦”呢?就是纳米产品也不是“绝伦”的。
从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任何事物总有局限、不足和未定的因素,何况是数百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
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
)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
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
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任何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能真正为今人所用,才能具有不竭活力。
否则,只能是一堆故纸、束之高阁,一派陈词、无人问津。
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历数千年风尘侵袭而不败,经几十个朝代变迁而不弃,关键是中华民族不断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
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推进传统文化时代化,使中国传统文化老而不衰,陈而不腐,依然活力充沛,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宝贵的力量。
我以为,这段很有见地的论断提出的问题是,对待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
通过科学分析,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项文明成就的结果,向来是世界公认的文化财富之一。
从古代长河中流淌到今天,它们一路流传至今,在各个时期也经历了各种形式的改变,甚至有衰落和重生的过程。
这个传统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韵律,具有深远而古老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还承载着一定的思想理念,开创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形象。
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秉持“六艺”指引,形成一种文化思想,以审美观念、政治思想、道德标准以及礼义、节俭、仁义形式均衡结合,在古今大唐国中弘扬正统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灿烂非凡,主要体现在阴阳哲学,太极八卦学说、《易经》、《诗经》、《五经》、中医学、儒家学说等等。
这些观念,思想和信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给人们带来了自然、真诚、深远的文化内涵,具备了深远的历史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流传,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目前,传统文化开始从封闭式、形式化转向开放式、实践化,并介入社会主流生活,增强传统文化的实践性、生活化和传播力。
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以及为更好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出台了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文化保护法》,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法》构筑严密的法律体系,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对抗文化的破坏,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实现全民族的福祉。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近几千年发展积累下来的文化创造成果,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和由来。
我们要积极在各个层面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能量,让它持续辉映,延续文化的传承。
只有承载传统文化,延续 unaling 习俗,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悠远文化,让未来的中华民族拥有更加美好的文化环境。
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作文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篇一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
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
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
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
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
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 简短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对于我国人民和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价值观念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传统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文学艺术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学艺术精深博大,涵盖了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多个方面,这些艺术形式代表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3.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多种哲学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对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理性与仁爱并重我国传统文化注重理性思维与仁爱情怀的结合,既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又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仁爱相助。
2.中和与谦逊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中和与平衡,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
3.注重传统与创新我国传统文化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主张对传统进行创新,不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传统形式。
三、当前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1.现代化冲击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一些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2.外来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在我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对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四、如何弘扬我国传统文化1.教育传承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2.文化活动推广开展丰富多彩的我国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等,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加强研究保护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保护好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精选7篇)中国传统文化源自殷周礼乐文化,历经孙吴之术、诸子之学、汉代经学、宋代理学,发展到明代的心学。
这说明它自身有一定的反思和纠错机制,存在一个“日新”的过程。
同时也告诉我们,文化虽有历史的惰性,但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作文篇1提起中国,很多人都会想到两个词: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中国人也一直因为这个成语而感到骄傲自豪,论文化,中国是绝对有发言权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想当年盛唐之际,千国朝拜,中国可谓是出尽了风头。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文明大碰撞以后,我们确惊奇的发现:似乎中国有些传统文化不但不像以前那样风光,还阻碍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这样一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就成了一个很有必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而我认为传统文化要想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就要与现代社会接轨,要想满足这一条件就必须要做到三个词:扬弃,借鉴和创新。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都知道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延续,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和延续的精神动力,所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我们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继承才会使得中国社会既保留着中国特色又跟得上时代潮流呢?我觉得最好的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合理的扬弃。
一定的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但由于文化具有滞后性,因而当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时,传统文化并没有消失,反而是跨阶段地影响与制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综合,用历史和科学的观点来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切实把握和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本质内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现代化的基本精神理念,进行有选择性的合理的吸收、改造、发展和创新。
例如,社会主义本来是西方的思潮,在中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用中国人所能接受的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于,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下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要在实践基础上,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中国的学者有三个观点:一是民族虚无主义,认为中国现实的发展可以割裂和历史的联系,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二是复古主义:片面抬高传统文化,用传统的价值观点来看待、衡量、评价现实的实际,否定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的区别。
三是综合以上两种观点,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我主张用扬弃的观点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从五四运动以前到中国上古时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流传到近代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我所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狭义上的传统文化。
我所谓的扬弃(“扬弃”一词来自德国古典哲学,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意义,在否定意义上之取消或舍弃,在肯定意义上指保持或保存。
)就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尊重它的艺术价值,而舍弃它的使用价值。
具体来说就是:一、对待这些传统文化要当作古董一样来收藏,人们在收藏古董的时候所看重的是它的艺术价值,欣赏的完全是艺术带给人们的享受;二、对于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采取的是放弃的态度;原因有以下两点(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的局限性所致。
比如,先秦文化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时期,生产工具则是从青铜器时代步入铁器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的烙印,它的指导思想只使用于那个时代,即使是后来的沿用,也只表明封建时代文化思想的进步同时代的前进相比过于缓慢。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思想性的文化太少,它们所宣扬的更多是一种“欲得到最高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死’,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的出世的哲学”,另一种是“只讲道德价值,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的出世哲学”。
这两种思想与当时的统治者或奴役者的思想相吻合,而与当今文明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相距甚远。
作为旁观者的孟德斯鸠认为:“这些礼教之所以很容易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深处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中国的文字书写极为繁杂,必须通过大量读书学习来掌握它,而读书的内容就是礼教,因此中国人一生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礼教上了。
第二,是礼教里没有什么涉及心灵深处的东西,只是一些普通的实用规则而已,所以比精神上的东西更容易使人信服,更容易感动人。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的新文化联系紧密:一、中国社会生活条件的历史延续性决定了文化的紧密性;二、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验证了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
在联系如此紧密的文化传统里,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当今文化的思想,像传统文化中的“无为而治”,“三纲无常”,“明哲保身”,“学而优则仕”等思想依然常见,甚至在一部分人心中根深蒂固。
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并不是对联系紧密的文化传统的漠视,更不是阻断,而是要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包容的文化太少了,总喜欢非彼即此,阴阳相对,善恶分明,划清界限,人的行为常以个人的好恶来评判。
其实“中性”的行为很多,东西丢了不一定就是邻居偷的。
我们要有海纳百川胸怀,要听的进不同的声音。
中国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时代,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辉煌的时代,这种繁荣状态正是源于当时的包容性文化。
可是好景不长,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己的统治,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扼杀文化的包容性。
这个始作俑者是董仲舒。
从此中国的思想文化就走进了小巷子,即使到了盛唐,昌盛的也仅是文化艺术的技巧性,而非思想性。
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世界上有浓厚文化传统的国家也都面临着两难选择。
罗素说:“每一个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过分讲纪律与尊敬传统而产生的僵化,另一方面是由于个人主义与个人独立性的增长而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解体或者是对外来征服者的屈服。
”像哈姆雷特的惊呼:“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一样,我们的问题出现了,它好像在迫使我们作出选择,此时有两种选择:继承与批判,加上二者兼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共有三种选择,而扬弃的思想就是最大限度的避免传统文化带来的僵化和迷失传统所带来的文化解体。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想的禁锢,从近代的两大陋习:男子束辫、女子缠足中就可见一斑。
身体的伤害远不及思想上的毒化,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到连申辩的权利都放弃了,“沉默是金”所带来更多的是奴隶思想。
“难得糊涂”的思想在文人中也能竞相追捧。
从艺术作品中也可以看出来,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国画是山水、花鸟、鱼虫居多,而人物肖像则少的可怜,许多画家用寄情山水来麻醉自己的思想,并非都如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八股文的兴起更是给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残缺的思想雪上加霜。
人们缺乏的是陈子昂敢于摔琴的精神,“前不见古人后,后不见来者”的感叹也只配陈子昂发出。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到中国现代的油画还是很传统,开放性和独创性的思想很少,而相反的是,西方油画的别出心裁令人叹为观止,像俄国的马列维奇的《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方块》。
法国马格里特的《这不是一只烟斗》,美国纽曼的《亚当》等作品,给人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开放乃至震撼。
这也是我之所以主张拚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的一个要点。
相对于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的线条美,诗歌的韵律美,骈文的格调美等都能给人以快感的享用。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所带给我们的艺术价值是无与伦比的。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有引自诗经的话语,但是思想有很大改变,其中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曹操在《短歌行》里也引用过。
原意是描写爱情,到曹操这里就变成了渴慕人才。
虽然它的艺术价值没有改变,但是它的实用价值却大不一样,这也正是扬弃的观点。
扬弃不是无为而治,扬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兼容并包的胸怀,是一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豁达,它给了人们一种精神。
它让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研究发展之中去。
放弃无谓的争端,消除“口水战”,让人们回归到时代中去,与时代发展同步,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江山代有才人出”时代在召唤强者的声音。
对于文化的包容性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诗人路易斯·辛普森写的《美国诗歌》:“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不论它是什么,都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诗。
就像鲨鱼,肚里盛只鞋子。
它必须游过茫茫的沙漠,一路发出近似人声的吼叫”。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诗经》中像《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踞。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浦。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等很有现代意识的爱情诗歌。
甚至是事隔两千多年还在发生着的事情:人们都有坐公交车或火车的经历,可以设想身边坐着一位漂亮的姑娘,就像一次美丽的邂逅,当然今之车非彼之车。
《褰裳》中的姑娘就更直接了,当然现代科技的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
这是艺术价值的相通性而非使用价值的指导。
《老子》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古人对治国的价值观。
现在它应作为艺术品来欣赏,而非当作指导方针来执行。
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区别,就像人们收藏古代的青铜器、唐三彩一类古董,人们关心的并非是它们有没有使用价值:是否可以焚香祭奠,装水盛饭。
人们看重的是它们的艺术价值:它们所反映的是时代的印记。
对于传统文化研究是应该用这样的价值观作指导的。
扬弃告诉人们:人们所需要的是选择道路的聪明者,不是驾驶技术的完备者;对于战争来说最有价值的是战略思想的先进,而非战术的巧妙;同一个汉字的字型在不同的书法作品中各有不同,可是在写法上没有大的变化。
针对批判和继承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我认为他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批判也是继承,继承也是批判,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很难划清界限。
在批判的时候甚至还是用继承下来的方法来进行批判。
在继承的时候若是歪曲的继承,结果就变成最大程度的批判。
著名篆刻大师齐白石先生,师法秦印,并不效法汉印,也曾刻出“不知有汉”一方很出名的印。
可是刀法却取自汉阴的刀法。
道教尊《老子》为《道德经》,《老子》中讲的是“道法自然”,而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这是在继承《老子》,还是批判《老子》呢?二、在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口水战”用得最多的就是偷换主题,混淆概念,甚至还夹杂着人身攻击,这些葫芦藤上的葫芦官司能争到几时呢?一旦思想与学术卷入其中就会停滞不前,那么人们争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一部《红楼梦》,评论著作汗牛充栋,我认为即使一万部的评论著作也不能填补红楼梦的空缺。
人们的评论是不是多了点儿?为什么总喜欢作出个结论呢?这种思想正是陷进了评论的“怪圈”,把思维固定到一个点上。
可是历史上那一部评论著作的价值超出了原著的价值? 扬弃是不搞“怪圈主义”,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创造。
扬弃所放弃中国传统文化的使用价值,是对传统文化中“规矩”这个包袱的释放。
传统文化的规矩不是引导思想,而是禁锢思想。
开放式、独创式的思想也正是扬弃所推崇的包容的思想。
思想是灵魂,灵魂不可以禁锢。
对于那些投机的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主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观点。
我之所以称他们是投机的观点,是因为这种观点不负责任,原因有以下三点:一、这是人人都能想到的观点,但具体怎么划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怎样定义,怎样达成共识?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人为定的规矩,来禁锢人的思想;二、在定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标准的时候,由于人的认知关系的问题,必然发生争执,这种争执又返回到批判与继承的争论中,使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三、退一万步说,即使划分出来,又该怎样去执行?中国古人徐干在《中论》说:“赏罚者不在于必重,而在于必行,必行,则虽不重而民肃。
不行,则虽重而民怠。
”法律尚且如此,而况乎文化?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一群伟大的智者,像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广袤的原野上,需要的是有思想的牧者。
对待传统文化要以扬弃的态度,吸收发扬艺术价值,舍弃其使用价值,使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价值成为当代文化中一枝奇葩,来繁荣当代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的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1] 冯友兰,译者:赵复三,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3.[2] (法)孟德斯鸠,编译:申林.论法的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3] 黑格尔.逻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10.[4] (英)罗素,编译:张作成.西方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0.[5] 刘淳.西方油画名作100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1.[6] 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