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歌是在是人们在野外劳作、休闲或交往时演唱的,如上山砍柴、田间劳动、野外放牧或者行脚、小憩时,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的。
►分类:一般山歌、放牧山歌、田秧山歌
►音乐特征:节奏自由、声调高亢嘹亮、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简称“上长音”)来抒发感情。
►陕北等地——“信天游”
►甘肃、宁夏、青海——“花儿”
►山西西北部——“山曲”
►内蒙西部——“爬山调”
►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尤其是陕北这一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顾名思义是在天空中自由遨游的歌,其内容主要以反映爱情、婚姻、反抗压迫,争取自由为主。
►唱词一般为两句体,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音乐结构大多为上下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开放,下句收拢结尾。
►代表曲目:《脚夫调》、《赶牲灵》、《兰花花》、
►“花儿”又名“少年”、“山歌”等,别称“野曲儿”。
►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回族、撒拉族、土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藏族以及汉族等八个民族中的一种民歌歌种。
►“花儿”按流行地区可分为“河湟花儿”和“洮泯花儿”两大系统。
►曲调称作“令”,如莲花山令、河州大令、白牡丹令、尕马儿令、撒拉令、土族令等,共有数十种至上百种。
►“花儿会”:每年农历4-6月间举行的山歌节日。
►代表曲目:《白牡丹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
►山曲主要流传在山西西北部的河曲、保德和陕西的府谷、神木一带,内容多为情歌。
►乐曲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结构。
►山曲的歌词,一般都以7字为1句,上下两句为一段,旋律起伏度较大,大跳音程比较多,常有七度、八度,甚至九度、十二度的直接大跳,采用上下句体曲调。
►代表曲目:《三天路程两天到》、《想亲亲想在心眼眼上》
►爬山调
►爬山调主要流行于内蒙西部地区的主要山歌歌种。
►代表曲目:《爬山调》
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而且大多冠以地名,如江浙山歌,用吴语方言,因此又称之为“吴歌”,客家山歌,湘鄂山歌、西南山歌、南方的田秧山歌等,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多为两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南方较北方山歌比起来风格较婉转清丽。
►江浙山歌
►顾名思义是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山歌统称,与北方山歌不同,江浙没有集中的歌种,基本曲调的数量也较少,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较窄,曲调委婉秀丽。
►代表曲目:《对鸟》、《叮叮当》
►客家山歌:“客家”是历代因战乱而从黄河流域大批南迁的汉族居民,现集中在广东、江西、台湾等。
►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结构。
曲调较单纯、质朴,音域不宽。
►代表曲目:《打只山歌过横排》
►田秧山歌主要流行在长江、珠江流域,例如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四川、贵州、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等省区,多在水田栽秧、薅草、车水、挖地等集体性劳动中歌唱。
►田秧山歌的内容与形式在所有山歌中最为复杂,兼具山歌、号子和小调等多种体裁因素,而又以山歌体裁特征为主。
►歌唱方式有一领众和、分组对歌和轮流接唱几种,在湘鄂西南一带田秧山歌还常有锣鼓伴奏。
►代表曲目:《拔根芦柴花》、《黄山秧歌》
►小调:定义: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一般有两种场合:
►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咏叹自已的心思,美化自已的生活环境;
►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酒楼茶馆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
►小调的音乐材料来源很广泛(生活语言\吟唱调的进一步艺术化\山歌\曲艺戏曲的器乐旋律素材)
►分类:
►吟唱调(包括儿歌、摇儿歌、哭调、叫卖调、吟诗调等)
►谣曲时调
►音乐特征:
►节拍规整,节奏灵活多变、旋律线比较曲折、流丽、华丽,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比较丰富。
►时调又称杂曲、小曲、俗曲等,是一种首先流行于汉族地区的城镇,而后遍布全国各地的小调.
►同宗民歌家族:
►流行最广的如“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无锡景调”等等。
►各地传唱的同一首时调,一般都有共同的曲调骨架,并以旋法乐汇、节奏型、润腔装饰的各种变化去适应不同的方言语音、地方色彩和歌词内容。
►茉莉花调:
►又叫鲜花调,在宋代已见记载,起初多唱《西厢记》的故事,后以借唱鲜花表达男女私情为主,是一首人们喜爱的民间小调,流传于全国.
►各地的《茉莉花》歌词基本相同,曲调基本形态是:徵调式、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句幅不匀称,第一句包含落音相同的两个短句,第三句紧缩并与第四句紧接,第四句拉长、带拖腔,常唱曲目:各地《茉利花》
►欣赏曲目:河北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
►剪靛花调:
►在我国流布也很广,流行于我国南北地区,但以北方居多,北方地区则以河北南陂的《放风筝》为代表,其它剪靛花调如东北民歌《小看戏》、南方江苏的《姑苏风光》等.
►剪靛花调曲调基本形态是:宫调式、起承转合五句体乐段,句末落音分别是1、5、
5、1、1,当然这首曲子在传唱过程中调式、句式和落音的变化较多,音乐性格多变。
►欣赏曲目:河北民歌《放风筝》、江苏《姑苏风光》
►
►孟姜女调:
►也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时调,源自江南地区的四句头山歌,又名“春调”,后因多唱孟姜女的故事而得名,属于孟姜女调的曲目有江苏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陕西《十杯酒》,流传在东北的《摇篮曲》是北方孟姜女调的典型,其曲调基本形态是:徵调式,起承转合四句体乐段,句幅匀称,句末落音分别是2、5、6、5。
►欣赏曲目:东北民歌《摇篮曲》、江苏民歌《孟姜女》、江苏扬州《月儿弯弯照九州》►对花调:
►在北方流行较广,有正对花和反对花之分,以十二月为序唱花。
曲调基本形态是:对应性多乐体乐段,问答式交替,句幅由宽渐紧,音乐性格活泼,欢快,曲目有东北《正对花》、陕北、山西、河北《对花》、山东、辽宁《反对花》。
►欣赏曲目:东北民歌《正对花》、山西《对花》
►绣荷包调:
►指在西北、华北、东北传唱的一首俗曲,以西北居多,曲调基本形态是:商调式,对应性二句体乐段,上句落下5、下句落2,有的变体会发生调式转化,变为徵调式,上句落1,下句落5,各变体性格不一,但以悲苦为主.
►欣赏曲目:山东《绣荷包》、四川宜宾《绣荷包》、山西《绣荷包》、云南《绣荷包》►无锡景调:
►流行于我国南北地区,以南方居多,曲调基本形态是:宫调式,四句体起承转合乐段,旋律逐层下降,音调婉转细腻,擅长描述景致,铺陈叙事,常唱曲目有“江苏的无锡景,河北的探清水河”等。
►欣赏曲目:江苏《无锡景》、河北《探清水河
►谣曲是指传唱的地域范围比较局限,旋律的地方特色比较浓郁的小调,它多在日常生活中哼唱,既有一定的随意性,又有相对稳定的旋律形态,地方谣曲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题材:
►诉苦歌(陕北民歌揽工人儿难、上海的长工苦等)
►思情歌(如陕北五哥放羊、走西口等)
►生活歌(如打酸枣)
►仪式歌(如揭盖头歌、迎客歌等)
►儿歌(如山东民歌花蛤蟆等)等等。
►
►思情歌:
►思情歌是独自表达对恋人思念之情的爱情歌曲,在汉族的地方谣曲中数量可观,多由女子演唱,也有许多思情歌是表现男女离愁的,在北方较多,如山西走西口,陕北的五哥放羊。
►欣赏曲目:《五哥放羊》
►生活歌:
►生活歌指的是反映农村衣食住行的寻常琐事和生活片段的小曲,涉及面极为广泛,内容也极其丰富,有在轻松劳动时唱的“劳动歌”,有在郊游或平时玩耍时唱的“嬉游歌”,有反映生活趣事的“诙谐歌”,也有讲故事时唱的“叙事歌”等.
►欣赏曲目:《打酸枣》《幸福歌》
►儿歌:
►儿歌大多是儿童在游戏、玩耍时唱的歌,流传全国各地,曲调基本与儿童说话的声调一致,简单、平朴、琅琅上口。
►欣赏曲目:《天乌乌》《沂蒙山小调》
►吟唱调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如叫卖、哭丧、哄孩、吟诵等,与自然语音和语调最为贴近的、实用性的歌唱。
在民歌的各个类种中,吟唱调与语言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语言作用最为突出,称得上是歌腔化的语言。
►欣赏曲目:山西《卖菜》
器乐:器乐是借助乐器的物质性能特征,结合表演者演奏技巧的运用与发挥,表现一定情绪与意境的音乐作品。
►1、八音分类法(出现于周代),依据是根据乐器的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种分类法在中国沿用了一千多年,还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
►2、1914年德国音乐家萨克斯创立的乐器分类法,根据乐器的声学振动体特征进行分类,他将乐器分为“体鸣乐器(木琴、锣鼓等)、膜鸣乐器(蒙有皮的鼓)、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四类,后来人们又加了“电鸣乐器”成五大类。
►3、我国民族乐器按乐器演奏方法和发音特点,可分为四大类:吹奏类乐器(笛、箫、唢呐、管子等)、弹拨类(如琵琶、阮、三弦、古琴、筝等)、拉弦类(胡琴类乐器,有二胡、高胡、板胡、京胡)、打击乐器(鼓、
中国传统器乐根据其演奏形式,主要包括独奏音乐与合奏音乐两大部分,独奏音乐的范畴包括有吹奏类、擦弦类和弹拨类三大类,合奏器乐则包括有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打击乐、锣鼓乐几个类属。
►吹奏乐器根据发声原理约有三类:
►1、以气息吹孔,引起空气柱振动或带动薄膜发声的:如笛、箫;
►2、以哨子振动发声的;如唢呐、管子等
►3、以簧片振动发声的,如笙、芦笙等;
►笛边棱类气鸣乐器演奏技巧:气息技巧、唇舌技巧、手指技巧
►气息技巧:平吹、急吹、超吹等;
►唇舌技巧:花舌、吐音,花舌又叫打嘟噜、滚舌,颤动舌尖而发出的震音,吐音有单吐、双吐、三吐等;
►手指技巧有滑音、颤音、垛音、叠音、打音等等。
分类:北方梆笛和南方曲笛
、唢呐哨嘴气鸣乐器。
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
形制: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下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有高音唢呐、中音唢呐和低音唢呐三种。
►唢呐音量大,音色明亮,粗犷,富有穿透力,擅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和兴奋、欢快的情趣,大多用于民间节庆、婚丧喜事和戏曲场面,有南北派别之分。
唢呐善仿人声及动物鸣叫的自然音响,演奏技巧有滑音、颤音、吐音、花舌音等等。
►欣赏曲目:《百鸟朝凤》
►管子历史悠久,起源于古代波斯(即今伊朗),中国古代称“筚篥、觱篥”。
►现代管子原为古龟兹乐器,西汉时期流行于新疆库车一带,大约公元四世纪传入内地。
北魏以来开凿的云岗石窟中有吹管形象
►按管身的粗细长短不同可分为小管、中管和大管,高音管多用于独奏,或在乐队中领奏,音色尖锐高亢,中音管比高音管低一个八度,音色圆润明亮,低音管比中音管低一个八度,管子是一件表现力极为丰富的独奏乐器。
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戏曲乐队和宗教乐队中。
►欣赏曲目:《江河水》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历史悠久,能奏和声
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
●琵琶:是以演奏手法命名的乐器,“
●阮咸、直项琵琶、曲项琵琶三类时间:秦汉时期
●阮咸因晋朝时竹林七贤善弹此器,称之为阮咸
●形制:木制直柄,琴颈修长,圆形音箱,四条弦,十二柱,
●直项琵琶时间:汉魏时期
●来源:波斯、印度(佛教)——西域——中原
●形制:直项、五弦,梨形音箱,有相(五相)无品
●曲项琵琶时间:汉魏时期
●来源:波斯、印度(佛教)—西域—中
●形制:四弦、曲颈(呈90度),梨形音箱,有相(四相)无品
●唐代是我国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四弦曲项琵琶、五弦直项琵琶广泛应用于宫廷燕乐九、十部伎以及民间音乐中。
●出现了众多著名的琵琶手。
●琵琶乐曲:传统乐曲、现代乐曲
●传统乐曲:武曲、文曲
●武曲:以写实为主,以右手的技法为主,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文曲以抒情为主,以左手的技法为主,如《夕阳箫鼓》、《月儿高》、《塞上曲》等。
●三弦:又名弦子、弦
●古琴的外形呈长方形,稍扁,长约1.2米,宽20厘米,木质结构,琴面上张有七弦,
无相无品,琴体为其共鸣体,在琴弦外侧镶钳有13个用贝壳或玉石做成的小圆点,称”徽“,提示按弦位置。
●古琴,亦称琴、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古琴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其内容与蔡邕《琴操》所载之《聂
政刺韩王曲》大致相近,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嵇康《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胡笳十八拍》:蔡琰的故事
●阮籍与《酒狂》
●减字谱大都由右手指法、左手指法与一般术语组合而成。
●每个大字,一般用上半部代表左手各指所按徽位,下半部代表弦名与右手所用指法。
●《梅花三弄》:最早时为东晋时期的一首笛曲,后改编为琴曲,
●宋代是我国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无论在琴曲创作、琴学流派、弹琴技法和斲
琴技术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古琴流派林立,琴坛一派繁荣,其中,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浙派琴乐。
●浙派琴乐:《潇湘水云》
●郭沔刘志方毛敏仲、徐天民
●拉弦乐器:擦奏弦鸣的乐器总称,也习惯地统称为“胡琴”。
●二胡形制:琴杆、琴轴、琴筒、琴弦、千斤、琴马、琴弓等主要部位组成。
●京胡高音二胡,京胡是随着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在胡琴的基形制:琴杆、琴轴、琴
筒、琴弦、千斤、琴马、琴弓等主要部位组成。
础之上改制而成的一种拉弦乐器。
它的声音刚劲嘹亮,是京剧管弦乐伴奏中的主要乐器。
●曲目《夜深沉》
●坠胡又名坠琴、坠子或二弦。
由三弦改制而成。
曲目《家乡的喜讯》
●既能独奏又能合奏,音域非常宽,声音柔和,音量也比较大。
●板胡在民间有许多称呼,如秦胡、胡呼、梆胡、瓢、大弦等,
●打击乐器:指通过敲击发声的乐器
●鼓类有大鼓、小鼓、定音鼓、排鼓、板鼓等
●锣类有大锣、小锣、云锣、十面锣等
●钹类有大钹、小钹、中钹等
●板类有拍板、竹板、梆子、木鱼等。
●吹打乐:(吹:吹管乐器,打:打击乐器)
●吹打乐即指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相组合而成的器乐合奏形式,实际上又有丝竹
乐器的参与,又称为“丝竹锣鼓乐”,吹打乐是民间节日风俗性活动以及婚丧喜庆中常见的器乐合奏形式。
●根据乐器的组合吹打乐又可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
●粗吹锣鼓中运用大锣、大鼓、唢呐、管等音色响亮、音量宏大的乐器,声音响亮雄
壮、气势宏大,主要乐种有潮州大锣鼓、浙东锣鼓、山西八大套等;
●细吹锣鼓则用笛、箫等音色柔和、音量较小的吹管乐器,配合锣鼓并辅以丝弦乐器,
主要乐种有:苏南吹打、陕西古乐、福建十番等。
●浙东锣鼓
●浙江民间吹打乐遍及全省,但以浙东一带最为丰富,因此,浙江民间吹打乐又有“浙
东锣鼓”之称,浙东锣鼓以奉化、嵊县最为集中,其曲目丰富,锣鼓乐特别发达。
●浙东锣鼓的演奏形式分为细吹锣鼓(用笛主奏),粗吹锣鼓(用唢呐主奏)、清锣鼓
(不用丝竹乐器)、综合性锣鼓曲等多种类型,但是无论哪一种演奏形式,锣鼓乐都是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浙东锣鼓的演奏者多为亦农亦艺的民间吹鼓手和道士,其集社的名称各地不一,如
戏客班、道士班、唱班、十番班、锣鼓班、鼓亭等等
●演奏场合很多,除民俗婚、丧、喜、庆外,赛龙船、求雨迎神及其他民间节日,甚
至民间纠纷后的和事等场合,都要演奏吹打乐。
●浙东锣鼓的曲调来源基本上是戏曲音乐与民歌小调,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县的
《大辕门》《都花》《绣球》《十番》;奉化的《将军得胜令》《划船锣鼓》《万年欢》;
温州的《喜浪音》《柳青娘》《过场》《十景锣鼓》等等
●欣赏:《龙腾虎跃》
●十番锣鼓,简称“十番”或“锣鼓”,历史上又曾有过“十样锦”“十不闲”等名称,流行于
江苏南部地区,尤其以苏州、无锡为最盛,因此在民间又称为苏南吹打,
●十番锣鼓的演奏者多为民间职业性鼓乐班“堂名”中的乐手和宫观中的道士,不少民
间
●艺人分散在村庄亦农亦艺,随时被“堂名”班主和当家道士招聘去参加民间婚丧喜庆
等仪式的演奏(道士只做丧事),每到春节、中秋、以及庙会、赛龙船等节日,民间则广泛地组织自娱性演奏。
●根据乐队的不同组合情况,十番锣鼓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清锣鼓只用
打击乐器演奏的形式,丝竹锣鼓兼用管弦乐器演奏的形式,丝竹锣鼓根据主奏乐器的不同又可分为笛吹锣鼓、笙吹锣鼓等。
●河北吹歌是指流行于河北省各地的吹打乐。
以吹管乐器为主,吹奏的曲目大多是民
歌和戏曲唱腔,所以人们称它为“吹歌”。
各地的吹打班社组织有吹歌会、吹管会、吹鼓乐、吹打班、为乐会、安乐会等不同名称。
●河北吹歌主要流行于该省的徐水、定县、安平、安国、沧县、唐山等地区,其中以
定县子位村吹歌会和徐水县迁民庄吹歌会最负盛名。
河北吹歌的历史根据艺人提供
的口头资料推算,至少已有二百多年。
欢歌会的成员,一部分是僧人道家,多在祭祀、打醮、迎神、送殡时演奏;另一部分亦农亦艺者自由组合成各种班社,常为婚丧喜庆和过年过节时演奏,如为民间歌舞跑驴、据缸、地秧歌等作伴奏,及在农闲时演奏自娱。
●分布各地的乐队组合没有统一的编制,基本上有两类:一是以管子、海笛为主,辅
以丝弦,加上打击乐器,另一类是以唢呐为主,加上一组打击乐器。
河北吹歌的演奏形式生动活泼,音乐格调清新刚健,生气勃勃。
富有地方色彩,
●晋北鼓乐是流行在山西北部五台、定襄、原平、忻县、静乐一带的吹打乐。
因经常
演奏《青天套》、《扮妆台套》、《推辘轴套》、《十二层楼套》、《大骂渔郎套》、《箴言套》、《鹅郎套》和《劝金杯套》等八首套曲,因此晋北鼓乐又名“山西八大套” ”,除此之外也经常演奏《大得胜》、《打酸枣》、《探妹子》、《毛奴观灯》等散曲。
●演奏鼓乐的班社有叫“鼓房”或“鼓班”,近人亦称“八音会”,几乎村村都有。
吹奏“八
大套”以管子为主奏乐器,配以笙、海笛、笛子,打击乐器有鼓、小钹、大钹、大锣、云锣、梆子等。
八大套中除《箴言套》专用丧事外,其余七套多用婚丧喜庆和社火庙会等场合,音乐富有乡土气息,优美朴实,情绪欢快.
●欣赏:《大得胜》
●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乐,大体按表演形式分丝竹乐、吹打乐、重奏乐和大型合奏乐四
种体裁:
●丝竹乐:丝即丝弦类乐器,竹指吹管类乐器,即由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合奏的音乐。
●主要盛行于南方,在丝竹乐合奏中一般不用唢呐和管,也不用大锣、大鼓等音响强
烈的打击乐器。
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音乐性格优美。
●丝竹类乐种在中国早已有之,汉代的相和歌,史籍中就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记载,明清以来更加蓬勃发展,品种也更丰富,如今丝竹乐的乐种主要有二人台牌子曲、河南板头曲、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
●福建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或管弦,主要流传于闽南的泉州市、晋江地区,厦
门、龙溪和台湾等地亦很流行。
随着华侨的迁移,在琉球以及南洋群岛等地亦多演奏(唱),并被当地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亲切地称呼为乡音。
●南音乐队的编制有上四管和下四管之分,
●上四管:以洞箫为主时(加二弦、琵琶、三弦、拍板5种)称为洞管;以品箫为主
(加二弦、琵琶、三弦和拍板)称为品管;
●下四管编制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二弦、三弦、响盏、铎(木鱼)、狗叫、四
宝、声声(碰铃)、扁鼓等10种乐器组成,因此又称“十音”;
●上四管多用于室内演唱、演奏,音乐风格比较舒展、淡雅,下四管多在室外(坐乐
或行乐)演唱,风格比较轻快活泼。
●从乐队编制来看,上四管属于丝竹乐形式。
●南音分指、谱、曲三大类
●指:民间音乐家称其为指谱、指套,它是一种有词、有谱有指法(琵琶演奏指法)
的完整大型套曲,传统有36套,后增至48套,每套均有一定的故事情节,虽然所有的指套均有词,但习惯上只用乐器演奏,很少唱。
●谱:亦称“大谱”,即器乐套曲,有琵琶指法,传统有12大套,后增至16大套,著
名的套曲有“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四套;
●曲:即散曲,又叫草曲,均有词演唱,其数量不下千首,曲词的内容主要为抒情、
写景、叙事三方面。
●欣赏:《八骏马》
●江南丝竹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一带的丝竹乐,20世
纪50年代,专业音乐工作者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丝竹乐,而将流行于这一地区的丝竹乐称为江南丝竹。
●演奏江南丝竹的组织有“丝竹班”、“清客串”两种
●丝竹班:职业性组织,参加者多为亦农亦艺、亦工亦艺的农村、城镇劳动人民,在
风俗节日或婚丧喜事等场合被聘演奏;
●清客串:为市民(多为职员)自娱性组织,演奏地点多在茶馆、私人住宅等地,清
客串不作商业性演出,为亲友婚丧场合演奏时亦不受酬。
●八大名曲:《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
六板》
●乐队编制:最少2人(二胡、笛子);一般3-5人,多亦可7-8人,弦乐器有二胡、
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有笛、箫、笙;打击乐器有鼓、板、木鱼、铃等。
●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地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
的性格,体现出山青水秀的江南风貌,但在演奏风格上上海市内与市郊差距较大,农村演奏时往往加用大件打击乐器,风格较为粗犷,旋律较为简朴,市内演奏则多以精雅细腻、柔美流畅为特点。
●欣赏:《行街》《中花六板》
●广东音乐流行地域: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和广西白话地
区也很流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演奏广东音乐的组织最初为戏曲音乐乐队及农民亦农亦艺的“八音会”,除用于民间
婚、丧、喜、庆等场合外,20世纪20年代放映无声电影之前或放映过程中,均奏广东音乐,其影响面逐渐扩大,这时,群众性的音乐集社纷纷成立,如济隆、素社、钟声慈善社、木锋剧社、晨霞音乐社、庆云音乐社、小蔷薇音乐社、律吕源音乐社、一鸣音乐社等。
●乐器组合:
●早期为“五架头”:二弦、提琴(拉弦乐器)、竹笛、三弦、月琴;
●20年代吕文成将传统五架头改为“三件头”编制,即粤胡代替原来的二弦,再加上扬
琴和秦琴,吕文成被视为粤胡演奏的开创人、奠基人。
●之后又在“三件头”的基础上加其他丝竹乐器:琵琶、椰胡、笛、箫、唢呐、笙、木
鱼、碰铃等,扩大了表现力。
●广东音乐大多篇幅短小,传统曲无复杂的大套形式,著名的有《雨打芭蕉》《旱天雷》
《双声恨》《平湖秋月》《鸟投林》《步步高》《赛龙夺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