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45分钟作业3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学习资料专题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①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②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③工农教育的宗旨是“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④扫盲教育应配合国家各项生产建设的开展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是1958年“教育大革命”的内容,①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2.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
当时简化汉字的出发点可能是( )A.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B.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D.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从“1950年7月”这一时间可看出,当时中国教育处于“奠基”时期,C、D两项超出了当时阶段,联系当时史实A项最符合题意。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B.反“右”派斗争扩大化C.“文革”的发生D.“大跃进”运动的开展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根本原因”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四个选项的关系。
题干中B、C、D三项是由A选项所导致的,即由于“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文化教育领域才导致了教育大跃进,随之遭到严重破坏。
4.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
精选2019-2020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拔高训练八十八第1题【单选题】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
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降低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1956年1月,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我国学术、艺术、技术的水平,并使新一代得益。
为了发展自由讨论,又必须与党内、党外各种各样的宗派主义门户之觅进行适当的斗争。
陆定一的言论( )A、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C、反映了学术问题去政治化的要求D、纵容资产阶级思想的自由发展【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举措是( )A、逐步建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C、全面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落实“三个面向”方针【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2课件岳麓版必修3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1
谢谢欣赏!
2019/5/25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2
“文革”时期教授被批斗
“文革”时期的高等教育:
“文革”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 大批专家、教授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残酷批 斗。“四人帮”一伙鼓吹“读书无用”,他们倒行逆施 的做法,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 滑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 乱反正。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强制性: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国家、 社会、学校、家庭必须提供条件予以保证适龄儿童和 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普及性:全社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要接受义务教育, 充分体现受教育人人平等;
公共性:也称义务教育的国民性,是指义务教育是一 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免基费础性性::是是指指国义家务对教接育受是义基务础教教育育的,适其龄目儿的童是、为少提年高 免民除族其素全质部,或培大养部“分四就有学”费的用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升学教育。所以实 行义务教育必须从升学教育的模式转入素质教育的轨 道(即转轨);
任务:义务教育是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 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是公民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素质教育,是基 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点:
“教育大革命” 的弊端及调整:
这种教育上的“大跃进”,也导致高校质量良莠不齐; 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和过多参加体力劳动等偏差,打 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许多违反教育规律的“改革”, 造成很大混乱。从1961年开始,根据中央“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 至1963年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 轨道。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 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 育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 岳麓版必修3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了解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于科技发展、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意义,体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中要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要把学习过的生物学知识迁移到历史学习中来。
通过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历史材料学习等方式参与教学,积极思考,仔细探究。
体验科学进步的过程。
感知科技发展的脚步。
既能独立学习探究,又能交流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引导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机会,并培养对振兴国家和复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曾经经历的逆转曲折都证明了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中国虽然是号称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但是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极为落后。
总人口中90%以上是文盲。
在农村中,数百上千人的村庄有个小学毕业的,就算个"秀才”了。
因此,旧中国科学技术极其落后,几乎没有象样的科学研究机构。
很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知识分子也就只好到海外飘零。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6亿人口中80%是文盲,即6亿人口中有4亿多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有些农村地区,合作社里的记账员识字不多,许多社员的名字、农具、肥料都写不上来。
最新2019-2020年人教统编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
(1)据材料一、二分析,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 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 设的基础。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 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 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 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大跃进”时的“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大革命”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反动学术权威”
清华大学红卫兵批斗“反动学术权威”
▪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化课考试的“工 农兵学员”。
人民欢送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情景
“文革”时高等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恢复高考制度
高考考场
1977年,“文革” 中断的高考制度的恢复, 使被剥夺了十年青春的 中国青年人欢欣雀跃。 这年的高考在冬天举行。 据说有570万到1000万 人报名。最后在全国录 取了27.3万人。“四人 帮”所谓“宁要一个没 文化的劳动者,不要一 个有文化的精神贵族” 论,成了历史的笑柄。
8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情况
我国大学建立起完善的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该图为中科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
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 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 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 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高等教育篇
①建国初 —— 除旧布新,照搬苏联
成 ②1958-1961 —— 教育大革命 果 ③1961-1963 —— 全面调整,稳定发展 展 ④十年文革 —— 读书无用,倒行逆施 示 ⑤1977——拨乱反正 恢复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
(2)对策 ①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 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量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赢得国际 竞争的挑战。 ②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 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本课小结
跟踪训练
知识点一 扫盲教育 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农教育,图中人们用小黑板进行识字 学习。对这一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其中明
确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同时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
者”。
“文革”时期,人才选拔制度概括为十六个字“自愿报名,群众推荐, 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上大学盖几个章就行,还有补贴,工农子女有优势。 1977 年,《人民日报》头条刊出,高考招生范围为“工人,农民,上山下乡 的知识青年和回乡的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的深刻含义。
知识梳理
一、扫盲教育 1.原因 (1)新中国建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提高人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措施 (1)1950 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
□ 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 01 减少文盲 ”为宗旨。
“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运动开展,学校教育受到冲击,工农兵 推荐上学现象突出。
“文革”后为满足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恢复高考。
提示
【要点剖析】 1.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2.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对策 (1)经验教训 ①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③从基本国情出发。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学素材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化1.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子公文丽是位小学老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短暂放下了工作回家。
这种状况应当发生在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 D.社会主义过渡时期2.20世纪50年头,我国调整大专院校。
“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很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高校则被削减。
……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育出来的。
”这一史实说明( )A.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头走过曲折道路B.“双百”方针得到顺当实施C.高等教化深受传统教化体制的影响D.“三个面对”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3.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详细是指( )A.对教化工作进行拨乱反正,复原高考制度B.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化的重中之重C.参照苏联的高等教化模式进行人才培育D.“调整、巩固、充溢、提高”的八字方针4.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中学学生参与高考,不再搞群众举荐,从今拉开了复原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否定了群众举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C.供应了同等竞争的权利D.为下乡学问青年供应出路5.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下面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1977年高考的是()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少了行吗”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一般高校。
……向‘四人帮’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D.“在改革开放深化绽开的时刻,我们更须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6.口号也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脉络。
下面口号按提出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全世界人民酷爱毛主席②苏联的今日就是我们的明天③发展才是硬道理④“教化要面对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将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7.以下表格反映的是15-64岁人口人均受教化年数的国际比较,这个表中的数据体现了( )国家1950 1973 1992中国 1.60 4.09 8.50印度 1.35 2.60 5.55日本9.11 12.09 14.86英国10.84 11.66 14.09美国11.27 14.58 18.04A.教化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基础B.发展中国家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C.高校教化普及率的提升是20世纪国际教化共同成就D.中国教化总体提升速度较快,但高校教化尚未普及8.下图所示是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矿工人速成中学学习的情景。
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练习 岳麓版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扫盲工作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确定下来是在(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B.1982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D.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上解析:1950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以识字教育为主,以“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为宗旨。
答案:D2.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对高等学校的院系进行了调整,不久北京相继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机械化农业学院等八大院校。
当时进行这种院系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D.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解析:从题干中院校的名称“矿业、钢铁”等信息可知,1951年院系调整的目的是培养专业人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故C正确;A、B、D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
答案:C3.“文化大革命”后,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下图是当年考生使用过的准考证。
那一年是( )A.1966年B.1968年C.1977年D.1978年解析: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故应为C项。
答案:C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里的“壮举”是指(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中国载人航天取得成功D.基本普及高等教育解析:题干中出现的“这一点”主要指的是2001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宣布: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答案:B5.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为此,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 )A.科教兴国B.百家争鸣C.百花齐放D.“文化大革命”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20世纪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排除B、C;D明显不正确;科技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故选A。
2024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岳麓版必修3
1.通过历史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数据和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教育改革与创新,分享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认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我国教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4.结合学生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思考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网络资源:提前检查网络连接情况,确保教学过程中可以顺利使用在线教育资源和平台。例如,可以使用教育平台上的在线讨论工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
6.教学软件:确保教学所需的软件程序正常运行,如多媒体播放器、投影仪等。在课前进行设备检查,确保设备能够支持教学内容的展示和分享。
7.学习任务单:准备学习任务单,包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和思考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任务单的引导,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案例。这些案例展示了教育在不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国家的命运。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教育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和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对于这些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素质育
-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
-我国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育改变个人命运
-教育提高个人素质
-教育拓宽个人视野
⑤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和意义
-培养创新型人才
-推进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现代化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参考教案1
第 28 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的学习,从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方面来认识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
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必需性,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关于科技发展、关于国家兴盛的重要意义,领会“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感知与研究。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习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指引学生认识接受教育是一种神圣的权益和义务,要珍惜接受教育的时机,并培育对复兴国家和中兴民族的责任感。
教课要点:各期间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教课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第 28 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一、扫盲教育1.努力:2.成就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2.1986 年《义务教育法》3.科教兴国4.成就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1977 年恢复高考2.学位制度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前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程和命运。
在现代化建设中拥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的重要进展和以前经历的逆转波折都证了然一个道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今日,我们学习第 28 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一、扫盲教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P118 文字阅读框:结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识字是终生学习的要点,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
那么,建国以来,中国政府在扫盲教育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呢?教材上列举了三个时间点及决议,请看教材是哪三个时间点以及有关的状况如何?板书: 1.努力:1950 年召开的全国工农教育会议、1982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 年拟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大纲》。
请同学们看教材 P118 插图《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
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的小黑板挂到了田间地头、车间厂房、歇息场所,使扫盲工作获得了显然收效。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扫盲教育1.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3.成就2001年1月1日,我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有力地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扫盲教育的必要性(1)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普遍低下。
(2)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3)识字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
2.“文化大革命”以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1)政局稳定、拨乱反正。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4)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这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和物质保障。
(5)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如《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
3.现代中国教育的经验和教训(1)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4)从基本国情出发。
(5)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6)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史料探究]材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
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 160万!……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
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
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改革开放20年之科教篇》材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岳麓版必修3
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重点: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
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自主学习】结合导学案预习: 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预习目标:各时期的教育发展的史实【教材解析】幻灯片1-6CCCBA 6-11CBAABC【作业布置】【教学反思】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1)课件岳麓版必修3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2、措施: 开办各种补习学校。
3、成就: 摘掉了世界头号“文盲大国”的帽子。
20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01年,联合国重新定义的新世纪的文盲标准为:
第一类: 不能读书识字 的人,这是传 统意义上的老 文盲。
1工9程9邓2《”年小希捐年平款6望月同5工0,志0程0邓为元小宣,“平传该希以画校望“成》一工为中个程这的老”笔共“捐题产大款词党眼的完的(员接睛成学”1受了业9”的9点小。0苏名年,学她义2明59、学两名月娟初习次失5,中勤日向学2、奋“儿)0高努0希童5中力年望得, 到了小从平安同徽志大的捐学助毕,业得,以希走重望上返中了校学园工的。作学顺岗生利位地。考入安徽大学。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1、背景: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文化素质极端低下。
2、措施: 开办各种补习学校
李招娣在一间农具 仓库里给乡亲们上 识字课(1957年)
采煤工人施玉海在中国煤 矿工人速农成民中在学田学间习参
加扫盲学习
(50年代)
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表现
(1)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2)教育制度改革:大学招生、
分配制度改革, 办学自主权;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 民办高等教育等也得到长足发展;
民办教育 有条件的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
一、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开展扫盲教育 (二)普及义务教育 (三)发展高等教育
新闻:
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义务教育
2006年起全免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 从2006年开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案岳麓版必修3
1.理解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到教育与国运兴衰的密切关系。
2.掌握教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了解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3.分析教育改革的原因和影响,理解教育改革对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教育政策和社会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
3.及时反馈:我会及时将批改和点评的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我会鼓励学生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改正,并继续努力学习。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小组合作。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一课时,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学生们对教育的认识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虽然我尝试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部分学生仍然显得较为沉默。今后,我可能需要设计更多互动性强的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5.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education system及其时代特征。
6.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贡献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通过课堂展示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8.加深学生对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教育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简短介绍教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教育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教育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课件岳麓版必修3(1)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2345
当堂检测
参考答案:“希望工程”动员海内外民间财力资源建立基金,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 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资助了我国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 续完成学业,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给他们带来了追寻梦想的前景。
编后语
• 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各种课程的特点,运用相应的方法去听,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 一、听理科课重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 • 数、理、化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的知识没学懂,后面的学习就很难继续进行。因此,掌握基本概念是学习的关键。上课时要抓好概念的理解,
当堂检测
4.“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 育。”该规定出自我国的(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解析: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法律规定。 答案:B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2345
当堂检测
3.下图为邓小平游览黄山时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的合影留念。这张照片 的拍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70年代初
B.70年代末
C.80年代初
D.80年代末
解析: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所以图片最早只能拍摄于70年代末。
答案:B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12345
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
的重要环节。 2.成就 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3.意义
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
精选2019-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岳麓版习题精选第四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报告中提出:“一、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
二、创办人民大学,同时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三、老区教育,现在以巩固与提高为主,解决师资、教材问题。
”这集中反映出建国初期的教育( )A、基础相当薄弱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政治导向D、发展急于求成【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变化是( )A、我国教育成就的实际反映B、我国教育思想的重大转变C、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D、是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结果【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若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
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避步减少文盲”B、“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C、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D、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流行语往往反映时代的变迁。
下列流行语与时代对应不正确的是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新中国成立初期B、放卫星、超英赶美——大跃进时期C、上山下乡、样板戏——“文革时期”D、经济特区、互联网——改革开放时期【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教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义务教育 1.地位: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 公民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
2.政策: (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了
“ 科教兴国
③大学的招生和分配制度加快了改革步伐,扩大了办学自主权。 ④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新中国的教育成就
材料一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1949 2001
初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34万所
2 400 万
49.13 万所
1.25 亿
中等教育
——北师大出版《中国当代史》 材料二 随着新兴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知识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面临 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只有普及义务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才能适应祖国的四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 程度的决定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理论工作者强调,不 普及义务教育,不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能是纸上谈兵。法律 工作者指出,法盲和文盲有很大的相关性,不普及义务教育,真正的法制是难以实 施的。
潮,以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2015·全国Ⅱ卷,31]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经历的曲折历程都证明了“国运兴衰,系于 教育”的道理,体现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教材,使学生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认识其发展的 阶段性特点,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 (2)通过学习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并探究相关史料,理解教育与经 济、政治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3)通过学习新时期的教育,并探究相关史料,使学生理解新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的必要性,体会和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家国 情怀的学科素养。
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 学以致用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扫盲教育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的发展
综合
易 1、2
题号
中
3 4、5
6
一、选择题 1.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的教育方式,在我国某一时期的教育活动中占有 最重要的地位。这里所说的“某一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20世纪70年代末 D.20世纪80年代初
”的战略。
3.成效:2001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初步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 苏联 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等
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2.曲折发展阶段: (1)1958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开始实施“教育大革 命”,“教育大革命”以教育与 生产劳动 相结合为核心,初步建立起 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解析:B 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 教育法》,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的战略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 生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 末兴起了“希望工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 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
解析:A 图片所记录的场景,主要是进行识字教育,这是推行扫盲教育 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2019·江苏南京月考)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 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 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 于( )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国家至少少培养了200万中 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 生,也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 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 滑坡
高等教育进入恢复阶段
(1)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得到 长足发展 (3)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探究主题2 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材料一 邓小平正式恢复工作后,自告奋勇分管科学、教育方面的工作。他以科教为 突破口,对科学和教育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拨乱反正的意见,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 的“左”倾错误。197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教材解读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一、扫盲教育 1.地位:新中国成立后, 扫盲 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政策: (1)1950年,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 识字教育 为主。 (2)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纲要》,都提到要 扫除文盲 。 3.成果: 2001 年1月1日,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 目标。
[深化拓展]用阶段特征法来理清我国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
阶段特征
起步 阶段
初步 阶段 稳定 发展
时间
1949~ 1957
1958~ 1960
1961~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6
主要措施
中国基本参照苏联高等 教育模式,对高等院校 进行改造、调整
实施“教育大革命”
从1961年开始按八字方 针调整
成效
到1957年,有学校229所, 在校生44万,但也出现了 体制僵硬、培养目标过 窄等问题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5 219 所
127万
10.09 万所
9 115.31
万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 生数
205
11.7
所
万
1 911 所
1 175.05 万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 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 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解析:D 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 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对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 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 的命运。
4.(2018·北京海淀区月考)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记载,1952年 我国各类高校调整前后校数变化如下:
第28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角度
(1)以1954年画作《婆媳上冬学》为切入点考查新中
国的扫盲教育。[2017·全国Ⅲ卷,31]
新中国的教育
(2)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不断增长,反映了我国人才选 拔制度适应了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Ⅱ卷,31]
(3)到1952年底,全国各级学校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
[结论] (1)措施: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 谈会。 其他措施:整顿教学秩序;恢复高考制度;重新编写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2)意义: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强国力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我 国的教育质量和广大劳动者素质,从而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推动我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3)关系:教育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支撑,其进步也必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整理自杨海榕《试论普及义务教育的意义》
[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邓小平在教育方面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同一时 期的其他教育措施。 (2)根据材料二,分析普及义务教育对我国的重大意义。 (3)如何认识经济与教育的关系?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邓小平重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 句号分层概括即可;第(3)问结合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经济与教育关系。
3.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 5 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这项“壮举”是指我国的战略目标( )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增加招生人数;教育与实 践结合;也造成很大混乱
教育事业进入稳定发展 轨道
萧条 阶段
恢复 阶段
高速 发展
1966~ 1976
1977~ 20世纪 80年代
改革开 放以来
发动“文化大革命”
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 反正,1977年恢复高 考招生制度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 向”,国家采取首先 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 重要的战略地位,加 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 的力度等措施
[深化拓展] 如何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近代的中国由于教育科技水平相对落 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 的发展,也得力于教育的发展。 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决定这一点。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 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 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 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力 的素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 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而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 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