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yasuo分解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ppt课件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 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 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 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 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如 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 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 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 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样, 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22
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 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 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23
24
通常由海底地震引发 海啸是很少发生的事件 可预警
25
火 山 的 喷 发
26
27
28
类型 名称 1 极端危险 2 高度危险
距离
威胁
0~100码
高度危险的高温、火山灰、 熔岩、气体、滚石和抛射物
“脆弱性综合症”
41
气象致灾因子
飓风
山火
9
10
洪水 风暴潮 海啸
11
12
火山 地震
13
14
15
16
17
萨菲尔-辛普
风速
森飓风
(公里/小时)
1
119-153
速压 (磅/平方英尺)
19.0
风暴潮 (英尺)
风的影响
植被:对树叶造成
某种损害;
4~5
其他建筑:很少或
没有损害
植被:许多树木被
吹到;
2
154-177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 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 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 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 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 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 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 要少得多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课件
泽兰实绳(上)与紫茎泽兰(下)
外来入侵物种
加拿大一枝黄花 花形色泽亮丽,其实是一种恶性杂草,外 来的物种。耐旱、耐瘠薄,风媒传播能力 强,广泛出现在武汉市城乡绿化区域、农 田、撂荒地、高速、国道、公路等沿线, 呈爆发态势。 因为没有天敌制约,且繁殖能力太强,排挤地里作物的生长空间, 可谓是“黄花过处寸草不生”,会给农业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损失。
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干扰 保持原状
干扰
恢复 2.恢复力稳定性 遭到破坏 恢复原状
干扰
维持 1.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 2.恢复力稳定性
思考:在个体水平稳态维持上,有没有类似生态系统抵 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情况?
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恢复力稳 定性的差异,合理确定保护对策,如采取封育措施,补充相应 的物质、能量,修补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恢复 力。
小结
一
种 状
生态平衡
态
一 种 生态系统 能 的稳定性 力
定义 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特征 结构平衡、功能平衡和收支平衡 实质 动态平衡。 机制 负反馈调节
1.抵抗力稳定性
②实例 a.森林生态系统中受到害虫干扰,其数量不会大量增长 (有虫不成灾) b.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植物扩展根系分布,以便获 得更多的水分,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③特点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 力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 原状的能力。
探究.实践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P78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PPT课件
A
C
课堂反馈
3. 图23-02中图A、图B均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示,据图回答。
(1)图A 中数量最多的动物是______;图B中数量最少的动物是______。(2)图B中属于生产者的是_______;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消费者是___________。(3)图B中食物网有_____条食物链,写出最长的一天食物链______________; 消费者有____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B中倘若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毛皮而大量捕猎狐狸,则会使 ________大量增加,导致____________,最终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5)本题中哪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容易维持?为什么?
水葫芦
大米草
外来物种入侵
情景再现
火山喷发
情景再现
环境污染
情景再现
土壤沙化
情景再现
过度采伐
课堂反馈
从前的黄土高原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而如今却成了荒山秃岭,主要原因是( ) A. 地球的温室效应造成的 B. 气候变得干燥造成的 C. 人类乱砍滥伐造成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 D. 地壳变迁所致
当生态系统发生一定的变化或受到外来因素干扰时,它可以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维持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 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自然因素: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 洪水泛滥、台风海啸等。(2)人为因素: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
仔鹿
野狗
草
狮子
秃鹰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收稿日期:2001-05-10;修订日期:2002-06-20 基金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1998)和骨干教师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资源开发与减灾研究.文章编号:100424574(2002)0320001209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史培军(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100875)摘要:在作者分别于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评述了最近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
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建设安全社区(区域)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关键词:灾害科学框架;区域灾害形成过程;允许灾害风险水平;安全社区中图分类号:X 4 文献标识码:ATheory on disaster science and disaster dynamicsSHI Pei 2jun(K 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of M 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100875,China ;Institute of Res ources Science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w o papers com pleted by the author including “Study on Theory of Disaster Research and its Practice ”published in 1991and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isaster Study ”published in 1996,the development of disaster science research in recent 6years is reviewed ,and the research frame of disaster science is brought forward.M oreover the theory system on “regional disaster system ”is perfected further.Through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res ource exploitation and di 2saster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their dynamic change processes ,disaster system dynamics in earth surface is analyzed.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of “allowable disaster risk level ”is defined to establish security community (region ).K ey w ords :disaster science system ;regional disaster system dynamics ;allowable disaster risk level ;security community 伴随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 DNDR )活动的结束和国际减灾战略(IS DR )的实施[1],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为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所高度重视[2,3]。
第3讲: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yasuo
沿海城市的重要特点是地处海陆交互区域,陆地环境和海域环境变化有 明显的不同。
以风暴潮灾害为例,其孕灾环境是指陆域和海域地形环境。海域地形主 要受到泥沙输入、冲淤变化的影响,陆域地形主要受地面沉降、土地利 用变化等影响。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用地布局规 划》,滨海新区20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布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3)案例分析2——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结合天津土地利用现状和实际研究需要,将中心城区土地
利用类型分为8类:水体、道路交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村镇农田用地、居住用地、人工绿地和未 利用地。
2010年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根据天津土地 利用类型2020 规划图,主要 分为8类:水体、 道路交通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广场用地、居 住用地、人工 绿地和其他用 地。
GeoCA-Urban是一个基于栅格的模型,主要包括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服务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农地以及其他类型用地六类,将各类用地类型转化为用地栅格细胞。
基于城市动态演化模型,GeoCA-Urban通过一系列决策规则(如细胞年龄、发展策略、 距离和方向、密度条件等)来确定各种类型用地之间的转换概率。
陈晶晶. 基于情景模拟的天津市中心城区暴雨内涝风险分析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方法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预测方法与模型 动态预测方法与模型介绍: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变化预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领域。
在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涉及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生态过程的稳定性和变异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是通过定量分析和评估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生态系统对干扰的响应和恢复能力,从而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可持续性发展潜力。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灵敏度分析和弹性分析。
灵敏度分析是通过改变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参数,观察系统状态和功能的变化幅度,从而了解各个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程度。
而弹性分析则是通过计算和评估生态系统各个部分对干扰的响应能力和回复速度,以及系统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揭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特点。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所涉及的指标和方法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物种多样性指数、经济效益分析、网络模型等。
物种多样性指数是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物种的数量和种类的多样性程度。
经济效益分析则是通过对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进行经济价值评估,从而了解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网络模型则是通过构建生态网络,分析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生物群落的结构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条件;而人为因素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管理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发现,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数量越丰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人为干扰越大,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低。
生态系统稳定性分析在生态学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解和评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分析,可以为生态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风险相关概念
防灾减灾的定义目前也未有定论。张继权(2006)认为防灾减灾能力表示受灾区在长期和短期内能够从灾害中恢复的程度,包括应急管理能力、减灾投入、资源准备等。胡俊锋等(2010)根据影响区域防洪减灾能力的要素分类,从防洪工程能力、监测预警能力、抢险救灾能力、社会基础支持能力、科普宣教能力、科技支撑能力、灾害管理能力七个方面考虑进行区域防洪减灾能力评价。谢礼立,张风华等(2004,2006)以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震后恢复时间为评价准则,建立了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高庆华等人(2006)区分了减灾基础能力与基础减灾能力两种概念,指出后者为支撑社会减灾系统的社会基础能力,给出了减灾基础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上述工作中可以看出,防灾减灾能力的内涵涉及到承灾体脆弱性、恢复力、承灾能力,以及孕灾环境的部分属性。
按照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2009)的定义,“暴露是指位于危险地区易于受到损害的人员、财产、系统或其它成分,可以用某个地区有多少人或多少类资产来衡量暴露元素”。有的学者将暴露性作为承灾体脆弱性的组成部分来考虑,如于汐等(2010)认为脆弱性可分为物理脆弱性、经济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环境脆弱性,其中物理脆弱性包含了对暴露性的考虑。事实上,在各种灾害风险概念模型和评估方法中,暴露性有时候是脆弱性的组成部分,有时候是与脆弱性并列的变量指标。笔者认为暴露性不是承灾体的固有属性,根据灾害种类和强度的不同,暴露程度就会有所不同,因此暴露性不属于承灾体的脆弱性,但是可以看成是灾害系统脆弱性的一部分。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人口 公共基 础设施 经济
密度
农业经 济用地
居民建 筑物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 围之内的承灾体(如房屋、人口、道路、 室内财产等)数量或者价值。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 区域内承灾体总量
承载体敏感性是指由承载体本身的物理特 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 的难易程度。
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而不是致灾条件或 偶然变化。 “脆弱性综合症”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 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 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 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 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 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 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 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 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 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
灾害是指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因子
的异变给人类及其社会带来的灾难。 孕灾环境 承灾体
致灾因子
什么是承灾体? 承灾体脆弱性
暴露 程度 脆弱性 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敏感性
结构性 脆弱
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年龄结构指数 经济密度指数 k1SPOP S k S iK k l 建筑物密度指数 L S POP length 1 GDP 2 2 n n length POP h elder child low H K land E P L R E P d 公路敏感性指数 vul vul vul (d age )d vul POP S S S S POP S K S d area 生命线工程密度指数 区域疏散脆弱性指数 精细化土地类型易损指数
灾害系统成灾机制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A. 突发性过程(灾害动力过程)
致灾条件发生
结构破坏 生产线中断 次生致灾发生 生命线受损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资源与环境破坏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B.渐发性过程(灾害生态过程)
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临界值域 超越临界值域
生产过程受损
生命线受害
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人员伤亡
灾害系统形成过程 C.“小灾大害”与“安全岛和多灾岛”
+100
上图揭示了人类行为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即面对自 然致灾因子,人类应调整自己的选择,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巴顿——凯特——怀特的区域灾害论小结
区域自然灾害论——灾害是致灾因子与人类相互作用过程 的产物,人类的各种调整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根本途径。 区域自然灾害的研究内容 分类:根据成因可把致灾因子分为地球物理与生物灾害。 地球物理又分为气象、地貌、地质等因素。 生物灾害又分为植物和动物等因素。 灾害特征描述: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灾害事件的大小、 频率、持续时间、区域范围、起始速度、空间扩散、时间 间隔(重现期)等特征参数描述灾害事件。 灾害过程分类:把对付自然灾害的模式划分为吸收、接受、 减轻与改变四个过程,进而分析人类在减轻自然灾害中的 作用。 结论:自然灾害的成因至少可以划分为自然、技术与社会三 种基本成因机制,对某个区域灾害来讲,往往是多种成因 的综合,只不过是其中某些因素更突出一些。可见,仅仅 从自然致灾因子或孕灾环境理解灾害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4主次结构 3A 收入 3B支配能力 每个人或家 庭有不同的 支配能力 5家庭的选择 一种或多种 收 入 机 会 (一年内可 有多次) 6、生活水准 家庭共同的收入 机会决定着一种 生活水准
在特定时间内的生死及人口改变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恶化显得越来越严重。
因此保护环境,追求生态平衡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
而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就成为了这场战斗中重要的工具。
首先,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干扰或自然变化条件下,保持其功能和结构的能力,以及适应并恢复其稳定状态的能力。
那么,要如何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呢?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分析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环节: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生态系统功能机制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因素分析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计划。
首先,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初步评估,包括评估生态系统的构架、能量转移与物质循环等各种生态过程。
一般来说,稳定性评估需要从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物质方面,我们需要测量物质转化速度和物质产量以及气体浓度。
二是能量方面,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速率、以及能量质量的变化和下降程度是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三是信息方面,新陈代谢的节流和集成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接着,生态系统功能机制分析是系统学习现有有关生态系统特征的知识,并明确生态系统内各个社会互动环节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环境交互作用。
生态系统功能机制分析主要包括:物质循环机制分析、能量捕获机制分析、群落成功机制分析、种间关系机制分析等。
此外,生态系统功能机制分析还包括了养分循环,水位变化,物种成功等及其机制特性的详细分析。
继而,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因素分析就是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和压力因素的分析,以及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和平衡的研究。
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因素分析主要包括了:人为干扰、自然因素变化、气候变化、生态承载量变化等各种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同时,也要分析生态系统内部社会互动活动因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产生稳定性的优势协调机制。
最后,根据以上结果,结合实际环境和生态情况,制定出可行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控制计划就成了最终目标。
陆地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与预测研究
陆地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与预测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一些高发地震区,对地震的研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着重探讨陆地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与预测研究。
首先,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和原因。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移动造成的现象,而岩石的动力变形和断层破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可以深入探究地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主要分为地壳的物态参数解读和地震波传播研究两个方面。
物态参数解读是对地壳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和解释。
地壳中存在许多粒子,如矿物、含水层、气体等。
这些粒子的物理属性对地震波传播和地壳变形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震勘测和实验室测试,可以研究这些粒子在地震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地震的潜在贡献。
例如,地下水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地震预测过程中需要对水文条件进行全面调研。
地震波传播研究是对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直接决定了地震的破坏范围和强度。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的测量和建模,可以预测地震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
此外,地震波传播研究还可以考察地壳的各向异性和断层的活动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
例如,通过观测和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差异,可以揭示地壳构造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关系,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预测地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两个方面。
长期预测旨在探索地震发生的概率和范围。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地壳运动的监测,可以推测出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
利用这些数据和模型,可以制定针对地震灾害的防护和应急计划,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长期预测还可用于评估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地震活动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环境因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因素:
1. 大气环境因素:中国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易产生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如强降雨、雷暴等,造成洪涝灾害。
2. 地形地貌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势复杂,南北气候和地形的差异明显,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复杂。
如强降水导致山洪爆发,地表水快速下泄形成暴涨河流等。
3. 水文地质因素: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文地质条件在一些地区极为复杂,造成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人为环境因素:
1. 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建设,过度开垦、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填埋等,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改变,增加了洪涝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2. 生态环境退化:过度采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环境污染等,破坏了水土保持体系,加剧了洪涝的灾害性。
3.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土地大量消耗,加剧了城市内涝和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地形坡度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自然水文和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洪涝和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
综上看来,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需要采取综合的、人为控制并融入自然环境的治理措施,以更好地减少洪涝等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境稳定性的评价与预警
生态环境知识:生态环境稳定性的评价与预警随着人类的活动日益增加,生态环境遭到不可避免的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遭受严重威胁。
因此,评价和预警生态环境稳定性成为了缓解环境问题所必需的重要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生态环境稳定性。
生态环境稳定性是指生态环境系统在一定时期内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反映了生态环境系统中的物种、群落、生态过程、生态功能等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于生态环境稳定性的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生物多样性、土壤质地、水资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态安全等。
生态稳定性的评价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接下来,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评价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研究的对象,是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调查、评价、管理和决策的地理单元。
评价手段可以采用“马尔科夫链-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综合评价法”等。
这些评价方法均通过对生态环境系统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研究,构建出完整的稳定性评价模型,并利用模型对生态环境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到相应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有效地指导相关管理机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如何预警生态环境稳定性。
生态环境稳定性预警是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前预先对其进行预测,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生态环境恶化。
生态环境稳定性预警需要建立环境监测站,对环境中的生态要素进行实时观测,获取数据并分析,从而预先发现生态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预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如开展环境宣传教育、设置污染排放限制、推广可持续发展技术等,以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总之,评价和预警生态环境稳定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引导我们正确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有关生态环境稳定性的研究,积极探索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模式,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疑难规律方法1: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灾害系统1.自然灾害系统的组成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自然灾害系统。
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致灾因子: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灾情: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2.自然灾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3.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比较定义属性衡量标准关系自然异变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和异常只具有单一的自然属性异变程度或强度自然异变为诱因,是自然灾害发生的必要和首要条件;危及人类的生存,造成财产损失,是自然灾害由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形成的充分条件练习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由于受热带低压系统和弱冷空气的共同影响,2010年10月上旬,海南省大部分地区遭遇了50年一遇的暴雨。
连续多日的强降雨使海南海口、文昌、万宁、琼海、三亚等16个市县受灾,市中心城区被淹,交通大面积瘫痪,不少居民家中被淹,人们出行及日常生活出现严重的困难。
(1)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巨大,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有哪些?(2)此次海南省的自然灾害属于________________灾害,该自然灾害的特点是________,该自然灾害主要是因__________引起的,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会引发该种自然灾害。
(3)简要分析海口市中心城区被淹的主要原因。
(4)此次灾害中海南省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受灾严重,这主要是受____________因素的影响。
自然灾害的灾情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二、不同地区灾情大小分析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即灾情大小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与灾害控制研究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与灾害控制研究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燃气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城市燃气管道作为城市燃气运输的主要工具,越来越容易受到复杂城市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失效泄漏,在灾害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城市燃气泄漏灾害后果更加严重,灾害形势更加复杂。
因此基于系统科学的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研究,从宏观视角全面把握燃气管道泄漏灾害系统构成、多因素耦合致灾机理与灾害演化过程,为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的防治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针对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做了以下研究:(1)定义了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的内涵,基于灾害学与系统科学,提出了包含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的燃气管道泄漏灾害系统框架结构。
对大量文献研究方法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掌握了各指标对灾害系统的影响行为,提出了灾害系统备选指标,并采用事故案例统计与情景分析法确定了灾害系统的三级指标体系。
事故统计还发现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以火灾、爆炸为主,灾害间存在相互转化现象。
灾害系统环境、结构和功能分析发现灾害系统功能为产生灾害,灾害环境包括城市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对城市燃气管道泄漏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灾害过程具有时空效应以及耦合效应,从孕灾环境稳定性、致灾因子风险性、承灾体脆弱性角度,构建了致灾过程的数学模型,并描述了灾害系统的损失速率和损失度。
(2)采用数学语言定义了灾害系统耦合过程,按耦合因素数量对耦合类型进行分类,并分析因素耦合效应,借助有机化学官能团概念,阐述了管道泄漏灾害系统的耦合过程。
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了灾害系统不同层次的耦合因果关系模型,发现了系统因素耦合路径。
构建了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耦合度计算模型,并采用熵权法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示例研究分析了耦合度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用于城市燃气管道泄漏灾害系统耦合度评价。
(3)采用图论工具刻画了城市燃气管道泄漏多因素耦合条件下的动态致灾过程,即在城市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孕灾环境,它受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影响,城市承灾体由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共同构成,它与孕灾环境密不可分,它们几乎同时出现,最早发生耦合作用,另外在孕灾环境中随着燃气泄漏,会逐渐形成火灾、爆炸、毒害气体等致灾因子,孕灾环境与致灾因子耦合作用,使致灾因子具有更强的破坏性,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同时作用时,灾害正在发生,而当承灾体作用于致灾因子时就是灾害控制和救援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群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
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
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 是指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 合环境,是致灾因子形成、灾情产生的重要场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以定性、定量、定位的方式体现了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 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反映了一个城 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考虑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 学发展的因素,是集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科学性为一 体的未来行动方案。 在我们进行城市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时,现成的城市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图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直接用于对城市未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这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便 捷、可靠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方法1: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城市孕灾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之一。遥感信息是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信
息来源,利用遥感信息,开展遥感解译和土地利用
分类来获取城市地表覆盖变化特征研究。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天津市滨海地区TM影像
在进行了几何校正、图像配准、研究区图像数据的提取、 波段选择、图像增强等遥感图像预处理以后,主要考虑以 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 分类系统:
参考了土地部门仍在广泛应用的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8大类分类方案以 及新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3大类分类方案; 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及其变化特点,所建立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 分类系统必须能够反映天津滨海地区海岸带主要土地利用 /覆被类型状 况及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该研究所用的遥感图像是陆地卫星TM影像,其分 辨率为30m×30m,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这一分辨率相适应。
(1)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 利用不同遥感解译软件,如IMAGE ERDAS、ENVI等可对研究 区域遥感影像进行交互解译,提取研究区如工业仓储用地、 交通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居住区用地、绿化用地、市政 公共设施用地、农业用地、水域、其他用地等空间信息就 是图像分类。
显示图像 启动特征编辑器 定义分类模板
(3)案例分析2——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结合天津土地利用现状和实际研究需要,将中心城区土地
利用类型分为8类:水体、道路交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村镇农田用地、居住用地、人工绿地和未 利用地。
2010年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根据天津土地 利用类型2020 规划图,主要 分为8类:水体、 道路交通用地、 工业仓储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广场用地、居 住用地、人工 绿地和其他用 地。
第三讲: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
主讲:王军
主讲内容
第1节:孕灾环境的定义 第2节:孕灾环境的分类 第3节: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第4节: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地面沉降情景分析 第5节:近岸海床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冲淤变化情景分析
第6节:综合孕灾环境构建研究(略)
第一节:孕灾环境的定义
陈晶晶. 基于情景模拟的天津市中心城区暴雨内涝风险分析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方法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预测方法与模型 动态预测方法与模型介绍: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变化预 测情景单一,没有办法进行多情景预测,因此在应用中存在 较大的局限性,如何反映或者预测土地利用演化特征成为近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3)案例分析1——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本研究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解译来获取最新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资料;并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年)用地布局规划》预测天津市滨海新区 20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情况。 根据实际需要、各种数据源的优缺点以及资料的可得性, 本研究选择了2008年4月Landsat/TM卫星遥感数据,见下 图。TM卫星遥感数据波谱分辨率较高,对水体以及植被 反映较好,30m的空间分辨率也能够满足研究的需要。
天津市 滨海地 区 2008 年土地 利 用 / 土地覆 被空间 分布
根据《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用地布局规 划》,滨海新区202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布 胡蓓蓓.天津市滨海新区主要自然灾害风险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第二节:孕灾环境分类
孕灾环境可分为二大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孕灾环除了致灾因子特征外,孕灾环境特征是另 一个重要因素。 沿海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快速城市化对地表系统的改造 强度大、变化迅速。 从灾害风险研究角度分析,快速城市化将改变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形成 新的孕灾环境。 自然灾害的种类多样,如洪涝灾害、气象灾害等,研究不同灾种的孕灾 环境时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也各不相同,因而在研究孕灾环境时一定要 针对特定的灾种来开展。 沿海城市的重要特点是地处海陆交互区域,陆地环境和海域环境变化有 明显的不同。 以风暴潮灾害为例,其孕灾环境是指陆域和海域地形环境。海域地形主 要受到泥沙输入、冲淤变化的影响,陆域地形主要受地面沉降、土地利 用变化等影响。
训练样地的建立与修改
训练样地的评价
评价方法: 特征空间到图像掩膜 分类预警、可能性矩阵 特征对象、分类统计分析 直方图方法、分离性分析
进行监督分类 评价分类结果
聚类分析 过滤分析 去除分析 分类重编码 分类叠加 阈值处理 分类重编码 分类精度评估
分类图的后处理 分类图结果图
监督分类流程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