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
农业气象灾害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对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展开阐述。
一、主要农业气象灾害1. 干旱辽宁省属于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
干旱对作物生长造成极大影响,降低产量,甚至导致歉收。
干旱还会导致土壤退化、草场荒漠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破坏。
2. 暴雨洪涝在农业生产中,暴雨洪涝是一大灾害。
暴雨过程中,雨水急剧增多,造成土壤流失、农田淹没、农作物受灾等问题。
洪涝灾害还会破坏农田的排水系统,导致长期积水,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引发农田退化。
3. 高温干热与冷害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辽宁省的高温干热天气增多,对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冷害则会对春季播种的农作物造成冻害,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
4. 霜冻春秋间的霜冻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农作物的嫩叶、嫩芽等易受霜冻影响而受灾,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1.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对抗干旱和洪涝灾害,辽宁省需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
包括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改善排水系统,完善水库、水塘和水闸等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和抗灾能力。
2. 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耕作制度,包括轮作休耕、合理施肥、优化种植结构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提高农田的抗旱抗洪能力,降低农作物因气象灾害而受灾风险。
3. 推广气象保险鼓励农民购买气象农业保险,建立气象保险制度,对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进行补偿。
通过气象保险,可以降低农民受灾时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农民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减少农作物受灾损失。
加强气象灾害的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
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和破坏性最大的一类,而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的发生与其关系密不可分。
特别是在山区孕灾环境下,地震和极端天气气候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更加显著。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增进对该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一、山区孕灾环境对地震灾害的影响1. 地壳运动的激发山区地处构造活动区域,地壳运动频繁。
山脉抬升和地壳压力的积累导致了大量地震的发生。
孕灾环境中的山区地震往往规模较大,所释放的能量也更加巨大,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更为严重。
2. 高山峡谷的地质条件山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峡谷、山体等地貌特征。
这些地貌特征不仅加剧了地震的破坏力度,也为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例如,在地震过程中,高山峡谷的地质构造容易发生破坏性滑坡、泥石流等。
3. 地震次生灾害的加剧山区地震易引发次生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地震破坏了山体稳定性,造成了土壤松动,进一步加剧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孕灾环境下的山区地震,其规模和强度会进一步放大次生灾害的规模和威力。
二、山区孕灾环境对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1. 山区气候的特殊性山区气候通常与低海拔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
由于海拔的变化,山区天气通常更加多变,在同一地区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气候类型。
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山区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气候的影响,进而增加了地质灾害的概率。
2. 极端天气气候的频繁发生孕灾环境下,山区更容易受到极端天气气候的侵袭,如暴雨、台风、冰雹等。
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不仅会导致山区水资源、土壤和植被的破坏,还会引发大量地质灾害,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3. 极端天气气候与地震的相互作用山区孕灾环境下的极端天气气候与地震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一方面,极端天气气候可能导致地震次生灾害规模的增加。
例如,暴雨会导致土壤湿润,进而增加地壳的滑动速度,加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
辽宁省城市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及综合减灾对策研究
・ 研 究方 法 ・
辽宁省城市自 然灾害风险评价及综合减灾对策研究
姜乃力 , 冯 晓琳 , 高 航
( 1 . 沈阳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 院, 辽宁 沈阳 1 1 0 0 4 1 ; 2 . 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 辽宁 大连 1 1 6 0 2 9 )
摘要 : 在 全 球 自然 灾 害 频 发 的 背景 下 , 城 市 自然 灾 害 风 险 研 究 引 起 国 际 社 会 和 国 内 外 学 者 的高 度 关 注 。 在 大 量 数 据 与 文 献 资
关键词 : 自然 灾 害 ; 风险评价 ; 减 灾 对 策
中图 分 类 号 : X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8 1 4 1 ( 2 0 1 3 ) 0 5— 0 4 7 5 —0 3
Re s e ar c h o n Ur ba n Na t u r a l Di s a s t e r Ri s k As s e s s me n t a nd Co m pr e h e n s i v e Cou n t e r me a s ur e s o f Di s a s t e r Re du c t i o n i n Li a on i ng Pr o v i nc e
料的基础上 , 借 鉴 国 内外 自然 灾 害 风 险研 究 的 成 果 , 对 辽 宁 省 城 市 自然 灾 害 强 度 进 行 综 合 评 价 , 划分风 险等级 , 最终利 用 A r c G I S技 术 绘 制 风 险评 价 图 , 以期 为 辽 宁省 政 府 风 险 管 理 决 策 、 城 市综合减灾降险工作提供科学依 据和技术支撑。
第3讲: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yasuo分解
人群圈所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但不是这些
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体现在地球表层过程中一
系列具有耗散特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信 是指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综 合环境,是致灾因子形成、灾情产生的重要场所。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以定性、定量、定位的方式体现了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方案,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 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土地利用中长期规划反映了一个城 市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考虑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科 学发展的因素,是集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和科学性为一 体的未来行动方案。 在我们进行城市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时,现成的城市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图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可以直接用于对城市未来 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这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了便 捷、可靠的信息来源。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方法1:基于城市规划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造成城市孕灾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之一。遥感信息是开展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重要信
息来源,利用遥感信息,开展遥感解译和土地利用
分类来获取城市地表覆盖变化特征研究。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天津市滨海地区TM影像
在进行了几何校正、图像配准、研究区图像数据的提取、 波段选择、图像增强等遥感图像预处理以后,主要考虑以 下几个方面来确定天津市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遥感 分类系统:
参考了土地部门仍在广泛应用的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 8大类分类方案以 及新土地管理法所规定的3大类分类方案; 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及其变化特点,所建立的土地利用/覆被遥感 分类系统必须能够反映天津滨海地区海岸带主要土地利用 /覆被类型状 况及其未来发展变化趋势; 遥感影像的分辨率,该研究所用的遥感图像是陆地卫星TM影像,其分 辨率为30m×30m,所建立的分类系统必须与这一分辨率相适应。
陆地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与预测研究
陆地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与预测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一些高发地震区,对地震的研究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着重探讨陆地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与预测研究。
首先,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地震发生的机理和原因。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断裂和移动造成的现象,而岩石的动力变形和断层破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可以深入探究地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地震孕灾环境解析主要分为地壳的物态参数解读和地震波传播研究两个方面。
物态参数解读是对地壳物理特性进行分析和解释。
地壳中存在许多粒子,如矿物、含水层、气体等。
这些粒子的物理属性对地震波传播和地壳变形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震勘测和实验室测试,可以研究这些粒子在地震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地震的潜在贡献。
例如,地下水对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地震预测过程中需要对水文条件进行全面调研。
地震波传播研究是对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进行分析。
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直接决定了地震的破坏范围和强度。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路径、速度的测量和建模,可以预测地震在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
此外,地震波传播研究还可以考察地壳的各向异性和断层的活动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地震的成因。
例如,通过观测和分析不同地质构造区域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差异,可以揭示地壳构造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关系,为地震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地震孕灾环境的解析,预测地震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目前,地震预测主要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两个方面。
长期预测旨在探索地震发生的概率和范围。
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的分析、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地壳运动的监测,可以推测出某一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地震的情况。
利用这些数据和模型,可以制定针对地震灾害的防护和应急计划,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长期预测还可用于评估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地震活动程度,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锦州洪涝灾害的社会成因及防洪减灾的效果分析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锦州洪涝灾害的社会成因及防洪减灾的效果分析金永亮(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受地理位置影响,洪涝灾害是锦州发展所面临的威胁。
锦州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 有自然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錦州政府和人民为防洪减灾工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文章 根据查找当地报刊资料,主要研究了锦州地区洪涝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梳理了防洪减灾工作取得的进步。
关键词:錦州;洪涝灾害;社会成因;防洪减灾1引言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气象灾害,影响社会 正常的生产生活。
锦州位于辽西走廊东部,大凌河小 凌河的下游,东面靠近渤海,且境内多山、多低洼地形,每年雨季容易发生集中性降水,形成洪涝灾害。
根据 历史记载,500年内锦州的大凌河共发生重大水灾48 次,小凌河44次,绕阳河55次。
除了地理位置和气 象等自然原因,锦州洪涝灾害的形成也有其社会原因。
2锦州洪涝灾害形成的社会原因2.1人们对防汛、防洪不重视有人为了经济利益故意破坏防汛堤坝,铁合金厂 附近的女儿河堤坝是该厂职工利用废钛铁渣与石头混 合修筑的,共有500m左右。
1989年附近农民偷偷 将钛铁渣挖去九大处并出售,最大一处达300m2。
建 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也会加重洪灾。
1987年8 月19日发布《关于做好雨后清淤工作的通知》中称:“近几天来,因连降暴雨市区内有许多地段发生内涝。
由于基建施工现场管理较差,灰渣、残土、杂物外流,一些居民乱倒垃圾,土堆、煤堆临街堆放被雨水冲到 马路上,形成淤泥,堵塞下水井,影响雨水排泄。
”除了主观原因,人们对防汛工作的不重视也有客 观原因。
如北镇吴家乡境内有5条中小河流,共有护 河大堤10条,防汛任务很重。
由于多年来连续干旱 少雨,部分干部群众防汛观念淡薄了,到1985年不 少堤坝经过风剥、车压、已难保安全度汛,有的河滩 还被种上了阻水植物,使河道变窄。
辽宁省渤海西岸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辽宁省渤海西岸流域暴雨、洪水特性分析魏鸣冬;车延路;秦秀梅【摘要】辽西渤海岸流域处于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汇地带,有利于夏季产生暴雨。
该流域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洪水汇流快,经常泛滥。
文章分析了渤海西岸流域暴雨成因、暴雨特性、暴雨洪水关系和大凌河、小凌河、六股河等各条河流洪水的形成与特点。
该流域各河汛期河水暴涨暴落,下游为沈山铁路干线,并有密布的城镇生活区和工农业区,所以防汛任务特别重要;另外随着工业化及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因此合理科学地利用洪水资源也是完全必要的。
%Bohai-Sea Western Region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located the convergence area of tropical marine air mass and polar continental air mass,being in favor of summer rainstorm.The vegetation isexiguous,serious soil erosion,flood confluence quickly,often spread in the region.The storm origin, storm characteristics,relation of storm and floodin the region,and flood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for each river in the region,such as Daling River,Xiaoling River,Liugu River etc.,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The flood water of the rivers in the basin rose up and down sharply,there is Shenshan Railway downstream,and there are the dense urban living areas and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areas,so the flood control work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In addition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 lot of groundwater has been pumped;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utilize flood resources reasonably and scientifically.【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7-10)【关键词】渤海岸;地貌;天气;暴雨;洪水;防汛【作者】魏鸣冬;车延路;秦秀梅【作者单位】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锦州分局,辽宁锦州 121000;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鞍山分局,辽宁鞍山 114000;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锦州分局,辽宁锦州 1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2.1辽宁省渤海西岸流域位于辽宁省西部,包括葫芦岛、锦州、朝阳3个市和阜新市的一部分,流域面积5.2万 km2。
认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认识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东北地区是指中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坐落在中国东北部,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地区。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东北地区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和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困难。
下面我将结合实际情况,详细了解一下东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一、暴风雪暴风雪是东北地区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地处寒冷地带,冬季寒潮非常频繁,而暴风雪往往是寒潮到来的前奏。
暴风雪给东北地区的交通、农业、电力等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在交通方面,暴风雪可能会导致公路封锁、列车停运、机场关闭等情况,给民众带来不便。
在农业方面,暴风雪可能导致作物冻死、家禽离奇死亡等,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在电力方面,暴风雪可能会导致电线被压断,给供电系统造成很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停电的情况发生。
二、地震地震是东北地区自然灾害中最为致命的一种。
由于东北地区处于地震频发地带,这里每年都会发生多次地震。
最近的一次大地震是2024年的吉林松原地震,震级为6.4级,造成人员伤亡和房屋损坏。
地震不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还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洪水洪水是东北地区的常见自然灾害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地形多为山区,但在夏季降雨极易出现,一旦降雨过于集中,就有可能导致山洪和河水暴涨,引发洪水成灾。
洪水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荒漠化荒漠化是一个较为潜在的自然灾害,但它对东北地区的环境和经济造成的危害同样不可忽视。
东北地区经常遭受干旱的侵扰,外加过度开垦的农业活动和工业污染,使得绿地面积不断减少,最终导致荒漠化的发生。
荒漠化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给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
东北地区的自然灾害很多,虽然大多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环保意识等,以便更好地保障东北地区的人民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铁岭地震_精品文档
铁岭地震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中国作为一个位于活动地震带的国家,经常发生地震事件。
本文将以铁岭地震为题,探讨该地震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相关应对措施。
一、地震的背景铁岭地震发生在中国辽宁省铁岭市附近,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铁岭市地处于辽宁省的中部地区,地形多呈平原或者山丘,是辽宁省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
地震在这个地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
经过历史记录和科学研究,这一地区的地壳活动性比较活跃,处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地壳运动交界线上。
因此,铁岭地区经常会有地震发生。
二、地震的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是地质构造运动、地壳抬升或沉降等地球内部力学变化。
铁岭地震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构造运动。
中国板块以及与它相邻的各个小板块都处于快速运动之中,这种运动形成了辽宁地区的构造运动带,使得地震在这一地区相对频繁。
此外,铁岭市附近也位于活跃的断层带附近,地壳的变形和断层的活动也是地震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地震的影响1. 人员伤亡和生命安全地震一般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破损等情况,从而引发人员伤亡。
根据历史记录,铁岭地震也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不幸的是,一些人还失去了生命。
2. 经济影响地震的破坏不仅会对人员带来伤亡,还会对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建筑物的倒塌会导致企业的停工或无法正常运营,从而导致生产和经济活动的中断。
此外,交通设施的破坏也会阻碍物资的流通和人员的流动,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的冲击。
3. 精神和心理影响地震对人们的心理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地震会给人们带来恐慌、不安和焦虑感,特别是地震发生后的余震会增加人们的紧张感和不安全感。
四、地震的应对措施地震无法预测,但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
1.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地震监测系统可以通过地震仪、测震台和地震预警系统等,实时监测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这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让当地人民和相关部门能够提前得知地震的到来,并进行适当的应对。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以中国水灾为例,分析孕灾环境特征
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可分为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环境因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因素:
1. 大气环境因素:中国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易产生大范围的强对流天气,如强降雨、雷暴等,造成洪涝灾害。
2. 地形地貌因素:中国地域广阔、地势复杂,南北气候和地形的差异明显,四季分明,自然条件复杂。
如强降水导致山洪爆发,地表水快速下泄形成暴涨河流等。
3. 水文地质因素:中国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地表水等水文地质条件在一些地区极为复杂,造成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等,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人为环境因素:
1. 土地利用变化: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建设,过度开垦、规划不合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填埋等,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的改变,增加了洪涝和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2. 生态环境退化:过度采伐、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环境污染等,破坏了水土保持体系,加剧了洪涝的灾害性。
3.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土地大量消耗,加剧了城市内涝和排水系统的压力,同时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内部地形坡度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自然水文和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洪涝和水土流失的潜在危险。
综上看来,中国水灾的孕灾环境特征主要是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造成,需要采取综合的、人为控制并融入自然环境的治理措施,以更好地减少洪涝等灾害带来的损失并加强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辽宁省2012年“8·04”暴雨洪水总结与思考
6 6 1处 , 占全 省水情 报汛 站 网 3 9 %; >2 0 0 mm雨 量站 1 7 0处 , 占全 省水情 报汛 站 网 1 0 %; >3 0 0 mm雨 量站
l 3处 , >4 0 0 m m雨 量 站 2处 , 全 省 >5 0 0 m m 1处 。
积6 . 7万 k m , 占全省 总面 积 的 4 5 . 5 %; > 2 0 0 m m雨 量笼 罩 面 积 1 . 5万 k m , 占全省 总 面积 的 1 0 . 2 %。 全省 1 7 0 8 处 省 级 雨 量 报 汛 站 ,>1 0 0 m m雨 量 站 达
中图分 类号 : T V 1 2 2 文献标识码 : B
1 暴 雨概 况
1 . 1 分 区降 雨 受 1 O号 台风 达 维影 响 , 8月 3 1 3 0时_ _ 4 3 1 1 7
1 . 2 . 2 范 围广 、 总量 大 ¨
本 次降雨 覆盖 我省 全境 。 >1 0 0 mm 雨 量 笼 罩 面
最大 点雨 量为 鞍 山地 区岫岩县 李 家堡子5 1 1 m m。 1 . 2 . 3 历 时长 、 强度 大 [ ]
本 次降雨 完 全是 由于 第 1 0号 台风 “ 达维” 登 陆 后, 带来 的暖湿气 流北 上经 过辽 宁省 造成 的 。
本次 降雨从 8月 3 3 1 0时 开 始 , 到 8月 4 日 1 7 时基 本结 束 , 历 时达4 1 h 。全 省最 大 1 h 暴 雨 强 度 为
流发生大洪水 , 其 中大洋河 、 大清河 、 海城河 、 哨子河 、 汤河东 支 、 汤河西支 、 兰河等 7条
河流发生超 历史洪水 。分析 了“ 8・ 0 4 ” 暴 雨洪水 发生 、 发 展的全过 程和应对 这场暴雨 洪水的方法方式 , 对今后应对类似暴雨 洪水起 到借鉴作用 。 关键词 : 暴雨 ; 洪水 ; 水库 ; 防洪作 用 ; 辽宁省
辽宁省自然可行性分析
辽宁省自然可行性分析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资源富集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在进行自然可行性分析时,需要综合考虑辽宁省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口分布以及相关产业结构等因素。
首先,辽宁省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辽宁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东西长约700多公里,南北宽约400多公里,陆地面积15.85万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使得辽宁省在交通和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此外,辽宁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这些资源的存在为辽宁省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辽宁省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和旅游业发展。
辽宁省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夏季短暂,冬季寒冷,降水分布较为均匀。
这种气候条件适宜谷物、水果、蔬菜等农作物的种植,农业生产环境较好。
在旅游业方面,辽宁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如沈阳故宫、大连金石滩、丹东朝鲜族风情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辽宁省人口分布以及相关产业结构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人口较为密集,市场需求旺盛。
辽宁省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特别是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发达。
辽宁省拥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如中国石化、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等,这些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大影响力。
然而,辽宁省也面临着一些自然可行性的挑战。
首先,辽宁省的工业发展相对集中,并且以传统产业为主,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当地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辽宁省的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此外,辽宁省的旅游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旅游服务水平相对较低、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等。
为了提高辽宁省的自然可行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
0引言由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一直以来困扰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发生机制来看,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
2009—2018年,洪涝灾害共造成辽宁省1300多万人受灾,倒塌房屋6.4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48.18万hm 2,成灾面积156.55万hm 2,直接经济损失754.23亿元,其中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49.24亿元。
辽宁省的洪涝灾害具有以下特点:①时空分布不均。
受降雨因素影响,7月、8月降雨偏多;西部地区降雨量偏少,东部地区降雨量偏多。
②突发性强。
受副高加强北移、台风等原因影响,超标准暴雨中心降水大多集中在24h 内,造成洪涝灾害危险系数很大。
因此利用洪涝灾害统计数据研究辽宁省历史时期洪涝灾害变化,对于加强洪涝灾害防御,评估防汛抗旱工作,制定防洪减灾策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洪涝灾害数据来源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降水时空分布十分不均,从而引发洪涝灾害的时空特征较为复杂。
本文以《中国水旱灾害公报》《辽宁省水利年鉴》为主要依据,辅以《辽宁省洪涝灾害统计报表》以及《辽宁省防汛抗旱工作总结报告》,对辽宁省近10年全省以及各市因洪涝灾害受灾人口、农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等灾害指标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各行业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评析。
2洪涝灾害特征评析2.1灾害指标发展趋势通过对受灾人口、倒塌房屋、转移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成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主要洪涝灾害指标进行分析,因受降雨程度影响,辽宁省2009—2018年洪涝灾害总体水平较上一个10年(1999—2008年)有所增加。
尤其是直接经济损失增长5倍,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增长近1倍,但受灾人口和倒塌房屋只增长了42%和21%。
虽然辽宁省近年来不断加大防洪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仍2009—2018年辽宁省洪涝灾害综合评析及防御对策高丹张路新(辽宁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沈阳110003)摘要:根据辽宁省近10年的洪涝灾害统计数据,选取受灾人口、倒塌房屋、农业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重要洪涝灾害指标,分析了辽宁省洪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对各行业产生的直接经济影响。
第3讲: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yasuo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方法2:土地利用变化动态预测方法与模型
目前常用的预测并模拟未来社会经济状况的地理模型主要是元胞自动机(CA)模型, 主要用于模拟城市空间扩张和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大多数CA模型仅能模拟一类城市 用地的时空变化,而GeoCA-Urban模型可以同时模拟多种用地变化,且该模型具有较好 的可操作性。 GeoCA-Urban是一个基于栅格的模型,主要包括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服务用地、 道路交通用地、农地以及其他类型用地六类,将各类用地类型转化为用地栅格细胞。 基于城市动态演化模型,GeoCA-Urban通过一系列决策规则(如细胞年龄、发展策略、 距离和方向、密度条件等)来确定各种类型用地之间的转换概率。 此外,该模型还考虑了城市发展的控制因素(如地形、城市规划、法律法规等),通 过一个控制图层来限制各类用地栅格的转换变化。
第三节 陆地孕灾环境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 变化情景分析
(1)建模过程主要包括3个方面
设置模型生长的种子,即具有生长能力的土地利用栅格。以上海为例来进行介绍。 基于 2000 、 2003 和 2006 年上海土地利用矢量图,利用 ArcGIS 将数据分别转换成 50m 分辨率栅格图。所有数据均转换成 .asc 格式导入 GeoCA-Urban 模型,并将居 住、工业和商业用地类型的栅格设置为模型发展的种子。 控制图层依据已有土地利用图和上海城市规划(1999–2020)来获取,将整个上 海大都市区分为5类,包括限制城市化地区、居住用地发展适宜区、工业用地发 展适宜区、商业用地发展适宜区和不受限制地区。限制城市化地区主要是土地利 用图中的道路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水域、湿地和林地。居住、工业和商业 用地的发展适宜区则为上海城市规划(1999–2020)各自的规划区域。不受限制 地区则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两类用地类型可以转化为其他各类用地。 模型参数的获取。基于上述两个步骤,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被用来模拟2003年的 土地利用格局,而2003年的土地利用图则被用来模拟2006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在 模拟过程中尝试了不同的参数组合,并将模拟结果与原数据进行比对,最终获取 了一套较为满意的模型参数用于未来2030年的土地利用预测。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辽宁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是该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辽宁省经常受到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威胁,如干旱、洪涝、冰雹和低温等。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该省采取了一系列的防御措施。
首先是对于干旱灾害的防御。
辽宁省位于渤海湾和黄海之间,地势西高东低,整体气候较干燥,容易发生干旱。
针对这一情况,该省采取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
辽宁省还加强了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提高了抗旱能力。
其次是对于洪涝灾害的防御。
辽宁省由于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常年受到台风和暴雨的影响,导致洪涝灾害频发。
为此,该省加强了河道的治理和水系的规划,提高了排水能力。
辽宁省还推广了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例如水库、堤坝等,有效减轻了洪水的危害。
第三是对于冰雹灾害的防御。
辽宁省冰雹天气多发,对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
为了减轻冰雹的影响,该省采取了人工增雨和冰雹防护网的技术手段,加强了冰雹监测系统的建设,及时预警和预防。
最后是对于低温灾害的防御。
辽宁省冬季气温较低,经常出现霜冻和冰冻现象,对农作物和园艺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保护农作物和植物,该省采取了保温措施,如土壤覆盖物、风机和炭火等。
除了以上具体的防御措施,辽宁省还加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醒农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该省还加强了农业气象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提高了灾害防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辽宁省面临着各种农业气象灾害的威胁,但通过采取一系列的防御措施,该省能够有效减轻灾害的危害,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锦州及葫芦岛地区的地震灾害及未来地震趋势分析
Ⅷ度 区 内 8 0 % 民房遭 到 不 同程度 破 坏 ,主
中图分类号 : P 3 1 5 .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8 5 6 5( 2 0 1 4)0 3 — 0 0 8 7 — 0 6
命 财 产安 全 和构建 和谐 社会 具有 重要作 用 。
O 引言
1 锦 州及葫芦 岛地区的地 震活动 性
锦州市和葫芦 岛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 ,辽
次) 、义县 ( 5 次) 、兴城 ( 3 次) 、黑 山县和锦
州 市各 1 次 。1 5 9 9年 4月一 5月 , 1 7 9 9年 6月一 7月 在 绥 中县 的 中后 所 一 带 出现 过 2次 震 群 活 动 ,持 续 时 间分 别 为 2 9天 和 两市毗邻强震活动频 繁 的郯庐地震带和华北平原地震带 ,这两个地 震带上的强震多次在锦州一葫芦岛地 区造成严 重灾害 ,因此 ,开展两个地区地震灾害 的预测 研究 ,对搞好该地 区的防震减灾和保 障人 民生
第3 O 卷
第3 期
防
灾
减
灾
学
报
Vo 1 . 3 0 No . 3 Se p. 2 01 4
2 0 1 4年 9月
J OURNAL OF DI S AS T ER PREVENT I ON AND REDUC TI ON
锦 州及 葫芦 岛地 区的地震 灾害
及未来地震趋 势分析
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区域疏散脆弱性指数
精细化土地类型易损指数
.
本节课结束,谢谢
.
主要致灾因子导言
每一种致灾因子都有不同的产 生原因和结果,并且每一类致灾因 子都有一系列不同的特点。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环境致灾因 子。
.
•气象致灾因子 •水文致灾因子 •地质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
爆炸物、易燃 物、有毒化学 品、放射性物 质和生物灾害。
吹到;
2
154-177
30.6
6~8
其他建筑:对屋顶
材料、门窗造成某
种损害
3
178-209
植被:大树被吹倒;
41.0
9~12
其他建筑:对小型 建筑造成结构性的
损害
4
210-249
其他建筑:对屋顶
57.2
13~18
材料、门窗造成普 遍性损害,许多屋
顶坍塌
5
>250
.
81.3
>18
有些建筑完全垮塌
山火
.
什么是洪灾?
洪灾是指一个流域内因集中大暴 雨 或长时间降雨,汇入河道的径流量超过 其泄洪能力而漫溢两岸或造成堤坝决口 导致泛滥的灾害。
.
洪水的益处
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 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 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
水循环
.
海啸
通常由海底地震引发 海啸是很少发生的事件 可预警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 筑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 构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 上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 很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 也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 断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 塌
地震震中分布规律与地震孕灾环境分析
地震震中分布规律与地震孕灾环境分析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而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和地震孕灾环境,则是研究地震的重要方面。
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是指地震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
地震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全球各地,而是具有一定的地理集中性。
以环太平洋地区为例,这个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地震活动带之一,也是地球上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在这个地区,经常发生大规模的强震,给周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与之相对应的是,地震在大洋地区分布较少,这是因为大洋地区的地壳相对较稳定,地震活动较少。
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与地震孕灾环境有密切关系。
地震孕灾环境是指地震发生前的一系列地质特征和物理现象,它们会对地震的发生和破坏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地震的孕灾环境与板块构造有关。
地球的外部由数块相对独立的板块组成,它们以不同的速率相互运动和碰撞。
当板块之间发生断裂时,岩石受到应力的积累,当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就会发生地震。
地震的发生往往与板块边界或断层带有关。
其次,地震孕灾环境与地下构造有关。
地震发生的地下部位主要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震最为活跃的地层,而地幔和地核则能够承受更大的应力,因此较少发生地震。
此外,地震的孕灾环境还与地壳的厚度和地壳内部的断裂构造有关。
另外,地震孕灾环境还受地下水位和断层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导致地壳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地震。
断层活动是地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断层破裂会释放大量的应力能量,引发地震。
此外,地震孕灾环境还包括一系列前兆现象,如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地磁场的异常、地面形态的变化等。
这些前兆现象通常在地震发生前出现,它们可以为地震的预测和预警提供一定的依据。
综上所述,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与地震孕灾环境密不可分。
地震的孕灾环境与板块构造、地下构造、地下水位、断层活动等因素有关,而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则受到地震孕灾环境的制约。
通过研究地震的震中分布规律和地震孕灾环境,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为地震的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抚顺市暴雨气候特征及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资源与环境科学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3期抚顺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地处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东与吉林省通化市接壤,南与本溪市相邻,西与沈阳市相接,北与铁岭市毗邻。
辖新抚、望花、东洲、顺城4个市辖区,抚顺县、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3个县。
暴雨是抚顺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1],特别是1995年7月29日、2005年8月13日和2013年8月16日3次暴雨洪涝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分析抚顺市近50年暴雨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通过对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2-3],利用GIS 技术制作抚顺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对提高抚顺市防汛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采用抚顺市3个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地区平均数据为3个站的平均值。
1.2暴雨标准暴雨是以20:00为日界的24h 累计降水量来界定的,将当日降水量≥50mm 定为暴雨,日降水量≥100mm 为大暴雨,日降水量≥250mm 为特大暴雨。
1.3研究方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4-5]。
暴雨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大面积的暴雨,特别是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连续的大到暴雨引发的局地涝灾。
建立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地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指数,将暴雨洪涝风险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低风险区),并基于GIS 绘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2结果与分析2.1暴雨时空演变气候特征2.1.1暴雨的年际分布。
抚顺市1961—2010年共出现暴雨242站次,其中大暴雨16站次。
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6d (抚顺县1.9d ,清原县1.5d ,新宾县1.2d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自然灾害及孕灾环境分析(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摘要:辽宁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本文对辽宁省的孕灾环境进行了调查,对辽宁省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特点及 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针对我省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和目前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辽宁省;自然灾害;孕灾环境;对策一、辽宁省的孕灾环境分析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8°53′至125°46′,北纬 38°43′至43°26′。
西南与河北省临界,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东北与吉林省接壤,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南临黄海、渤海与山东半岛成犄角之势。
(一)气候辽宁省位于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天气特色。
由于地形、地势、距海洋远近的影响,省内各地气候互有差异,主要特色是: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寒冷期长,春秋季短,东湿西干,平原风大。
全年降水量在450~1150毫米之间,由东向西减少;气温年平均在5~11℃之间,由南向北减低,中部平原略高于东西方山地;无霜期约125~215天,沿海最长;年日照时数在2300~3000小时之间,西部最多;四季分明,各有特色。
(二)地形地貌我省地势自北向南,由西东向中部倾斜。
山地丘陵大致分列于东西两侧,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中部为广阔的辽河平原,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东西部山地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左右,只有少数山峰在千米以上。
中部的辽河平原由巨厚的冲积层构成。
平原南部地势低洼,海拔均在50米左右;平原北部因下降幅度较小,且受第四纪松辽分水岭上升的影响,形成起伏平缓的漫岗丘陵。
辽东半岛由于长期处于构造下沉,占全国海岸线长度的12%。
岛屿岸线700公里,占全国岛屿岸线长的5%。
大小岛屿计506个,占全国岛屿总数的8%。
海岸类型由堆积岸和侵蚀岸两种。
旅大周围的海岸为海蚀海岸。
山海关至锦州一带和丹东至庄河一带危害及平直海岸,辽河口一带为三角洲海岸。
我省邻海海底地貌以堆积型地貌为主。
如辽河口附近有巨大的水下三角洲,辽东湾里有沙坝浅滩,其他海域均为小于50米的浅海平原。
在河流入海处分布着滨海平原,在省境西北延续分布着风积沙丘和沙丘覆盖的平原。
岩溶(喀斯特)地貌在省内也有分布,重要分布在辽东和辽西的石灰岩地区,著名的谢家崴子大溶洞现已辟为旅游区。
因此我省地貌类型比较繁多(见图1)。
(三)地质与构造辽宁省地跨中朝准地台和天山—兴蒙地槽褶皱系,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大量的沉积物,经历了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并伴随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同时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1.地层:辽宁省地层发育较齐全,从太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
太古界和早元古界的基底变质岩系广泛分布于辽东和辽西地区,上元古界和古生界分布在太子河流域、大凌河流域、复州湾一带,中生界广泛分布于全区,第三系见于抚顺及沈北一带,而第四系冲积层则遍布于中部广大平原地区,它们分属华北地层区和天山—兴安地层区,其中有些断代地层在我国占重要的地位。
2.岩浆活动:辽宁省境内自太古代以来,曾有多次强烈的岩浆活动,并形成了各种类型的侵入岩和火山岩。
辽西一带岩浆活动最为剧烈,中生代以喷出岩为主。
辽东一带以各种酸性侵入岩为主。
根据构造运动、接触关系及同位素年龄值,将省内岩浆活动时期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晚古生代、三叠纪及侏罗-白垩纪等几个重要时期。
3.大地构造分区:根据中国大地构造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国大地构造分区将辽宁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2个Ⅰ级、6个Ⅱ级、12个Ⅲ级、19个Ⅳ级、43个Ⅴ级构造单元,我省境内大部分属中朝准地台区,仅北部边缘为天山—兴蒙地槽褶皱区,两者以赤峰—开原深断裂为界。
4.深断裂:我省断裂构造发育,已知的深断裂有赤峰—开原深断裂、承德—北票深断裂、青龙—锦西深断裂、浑河深断裂、太子河深断裂、双辽—二界沟深断裂、青松岭—三十家子深断裂、新民—大洼深断裂、鸭绿江深断裂、金州深断裂、菊子河深断裂、碧流河深断裂等近30条,皆为岩石圈断裂和地壳断裂。
我省深断裂可分为古崖州中朝准地台北缘断裂系、滨太平洋断裂系和北西向断裂系。
其分布上具三大构造体(辽东、辽西及下辽河),四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的特征,构成了我省断裂构造的基本骨架。
我省境内的中朝准地台北缘断裂系呈东西向,可分南、北、中三个带分布。
据地球物理资料,其浅源磁场信息干扰明显,深源磁场信息突出,下切深度大,浅部晚期构造干扰强,多为Ⅰ-Ⅲ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
滨太平洋断裂系表现为北东、北北东向两个方向,北东向断裂深源磁场信息突出,浅源磁场信息较差,分布上位于我省中部及其两侧。
北北东向则集中在辽河断陷区,浅源信息突出,浅层破坏强。
北西向深断裂系分布集中呈带,波及范围宽,深浅源信息量变化不大,以深源为主,下切深度大,并贯通浅层断裂。
(四)河流我省地处太平洋的西北岸,由于地形、气候的影响,省内河流分布众多,水系河网密布,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水系有辽河、浑河、太子河、鸭绿江、大、小凌河等。
全省大小河流有三百多条,有名可查的221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条,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45条,按河流径流的循环形式看,均为汇入干流后注入渤海和黄海的外流河。
我省主要河流有(见图1):1、辽河:辽河是我省第一条大河,全长1390公里,流域面积21.9万平方公里,在我省境内部分长480公里,流域面积为6.92万平方公里。
辽河上游有二源,即西辽河与东辽河,西辽河通常称为辽河的正源,源出大兴安岭的西南端;东辽河源出长白丘陵的萨哈岭。
2、浑河、太子河:这两条河原是辽河最大的支流,后来在辽中六间房附近将外辽河堵截,使辽河与浑河水系分成两个独立入海河系。
浑河发源于清原滚马岭,河长415公里,总流域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太子河是浑河的一条最大支流,源出新宾县红石砬子山,河长413公里,总流域面积为1.39万平方公里。
浑、太二河每年正常径流深度与辽河相当,均在50~200毫米。
3、鸭绿江:是我省第二大河,为中朝两国的天然国界。
鸭绿江发源于中朝边境的白头山,自东北流向河南,历经吉林、辽宁两省,最后在东沟注入黄海,全长790公里,流域面积为6.19万平方公里。
在我省境内部分河长为200公里,流域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
鸭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近直角相交。
水系右侧全在我国境内,在我省内的支流有浑江、叆河、蒲石河等,其中浑江为鸭绿江最大的支流。
鸭绿江上游段(临江以上)不在我省境内,其特点是坡陡流急、河谷狭窄,谷宽仅50~150米,两侧山坡森林茂密。
临江至水丰为中游段,大部在我省境内,其坡度渐缓,河谷宽度增至200~2000米,两岸山岳重迭,植被亦甚良好。
水丰以下为下游段,均在我省境内,其两岸为丘陵区,河谷逐渐开阔。
江水特点是碧绿、清澈,水中含泥沙很少,说明全流域水土保持良好。
由于鸭绿江源于东北地区降雨量最丰沛的长白山脉,故河水非常丰富,加之流经多山地区,河谷狭窄,坡降大,全河总落差达2400米以上,因此水力资源特别丰富,著名的水丰电站就建在它的干流上,正常年径流深度为350~550毫米。
4、大、小凌河:大凌河是我省第三大河,发源于凌源县打鹿沟,全长397公里,流域面积为2.36巧平方公里,流经凌源、喀左、朝阳、义县后,于锦县东南注入渤海。
本流域主要支流有老虎山河、忙牛河及西河等。
流域内山丘多属荒山秃岭,森林覆被率占11%,根据锦县水文站资料,其平均含沙量15.4公斤/立米,年输沙量3220万吨,是一条多沙河流,年径流量22亿立米。
小凌河源于朝阳县明安喀麻山,河长206公里,流域面积为5480平方公里,流至锦州南注入渤海,流域内多属山丘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
5、绕阳河:源于中阜新县查哈尔山,全长283公里,流域面积为9946平方公里,流经彰武、新民、黑山、辽中、台安、北镇、盘山等地,主要支流有苇塘河、二道河、东沙河、羊肠河、西沙河、黑鱼沟河等,下游与双台子河汇流,注入渤海。
受当地气候影响,雨量多集中在6~8月,因而在这段时间往往洪水泛滥成灾,严重威胁本区农业。
绕阳河流域地处辽河平原西侧,医巫闾山脉之东,由西北向东南成扇形坡面,即低山区——丘陵漫岗区——冲击平原区。
(五)植被由于长期以来不断地开垦、采伐和人工营造,省内几乎无原始植被。
中部辽河平原绝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东西两侧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阶他乃至平缓坡岗地也已大多辟为农田。
目前残存的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东部丘陵山地,少量见于辽西山地以及辽河口一带的芦苇沼泽。
按全国植被区划,辽宁植被跨占三个植被区:东部山地植被属温带针阔混交林区的南部,辽南和辽西的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的东北部,辽北植被属温带草原区南界的边缘地区。
在植被区系上,辽宁省自然植被又处于长白、华北、内蒙三大植被分布区的交叉地带,因此,辽宁自然植被又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和混杂性,各植被区的代表种常可以相互渗透,交错分布,在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内有暖温带种类,如麻栎、栓皮栎、栎、辽东栎、花木兰、早锦带花等。
而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中出现温带种类,如核桃楸、水曲柳、黄波萝、紫椴、糠椴、色木、山杨、黑桦、怀槐等。
在温带草原区域中的木本建群种多属于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如元宝械、辽东栎、蒙椴、荆条等。
植被分布过渡性的另一特点是亚热带植物成分渗透到本省的温带和暖温带森林植被中,如在辽宁东部山地,有刺楸、八角枫、天女木兰、玉玲花、白檀山矾、五味子、三种猕猴桃。
在辽南地区分布的亚热带植物种类更多,除上述种类外,还有海州常山、山紫珠、三桠钩樟等。
另外,在辽南地区有赤松、赤杨、朝鲜越桔、东北绣线菊、槭叶草等分布,说明与日本、朝鲜植物区系也有密切联系。
(六)土壤就全国土壤分布区来说,辽宁土壤分布主要跨两个地带性土类分布区,即东部棕色森林土类土壤区及西部褐色土类土壤区。
本区北部与黑土分布区相毗邻,东北部与山地暗棕色森林土相交错接壤,西部则与华北、内蒙褐土区相连接。
除地带性土壤如棕色森林土、褐色土及小面积的暗棕色森林土外,省内的非地带性土壤有广泛分布于平原和河谷阶地的各种类型草甸土,滨海地区和内陆局部地区的盐渍土,以及辽河下游三角洲和平原低洼地的沼泽土等。
在上述各类土壤中,棕色森林土、草甸土及褐土是我省的主要农业土壤,由于开垦较早,耕种影响较深,大多已失去自然土壤的原有面貌,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色泽变浅,如棕色森林土或草甸棕壤经过长期耕种,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致只及自然土壤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
土壤有机质的碳、氮组成也有很大不同,这一类土壤过去曾称为棕黄土(耕种棕壤),现仍列为棕壤或草甸棕壤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