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两章

合集下载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4学案:14_孔孟两章(附解析)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高一必修4学案:14_孔孟两章(附解析)

14孔孟两章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的。

孔子,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孟子,这位心忧天下、才华横溢的智者,满怀治国良策,一心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在天下推行王道。

他们怀一颗赤子之心,周游列国,以孜孜不倦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以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

一路唱歌回来。

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

”圣人的1.面对季氏武力征伐的举动和弟子推卸责任的狡辩,孔子义正词严地批驳冉有、季路的错误,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

他认为一个国家,要达到“无贫”“无寡”“无倾”的地步,只有采取“均”“和”“安”的治国方针,“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

这表现了孔子反对武力征伐,重视教化,以德服人的思想观点。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适用于“德行天下”“以德治国”“安定、团结是兴国的前提”“公平、公正方能立国”等有关治国的话题或材料作文中。

2.孟子在文中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强调了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生活;发展经济,促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保护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

[写作运用]这则材料可适用于“民生为本”“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环境与生存”等话题。

孔子是一杯清茶,苦涩中掩不住茗香,溢出岁月的砂壶,沁满你的心脾。

他“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法宝,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求学精神,他“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的为学精髓,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创新睿智,似一把金钥匙帮我们开启探索真理格物致知宝藏的大门。

精选-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精选-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2第14课孔孟两章课件粤教版必修4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4
一、作者视窗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人 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 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 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 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 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
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
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
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
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
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
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
(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 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 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 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9
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 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 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 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 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 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 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各位同学们,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孟两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各位阅读借鉴哦!~
孔孟两章
原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简要分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步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和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现在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孔孟两章教案和练习

孔孟两章教案和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二. 教学重点(一)文学常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他整理了许多古籍,如《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

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余年。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的有关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事等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最主要著作,是古代读书人必须读的《四书》之一,全书共20篇。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它,形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因而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

其主张观点包括政治上的“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反对暴政;在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

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力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写作背景《季氏将伐颛臾》: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犯上,国君势衰。

颛臾国为鲁附属小国,季孙氏欲攻之,一方面是贪图土地,另一方面也担心颛臾与国君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不利于季氏。

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工作。

《寡人之于国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对内残酷剥削,这就造成了兵源缺乏,因而争夺劳力就成了当时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三)课文内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课文内容结构: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4-14《孔孟两章-季氏将伐颛臾》-粤教版必修4

•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 后代形成成语 “祸起萧墙”。
问题推测——
• 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 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季氏
冉有、季路 孔子
文谋(主)武勇(次)
权臣
季氏
争权 夺利
家臣(学生) 冉有、季路
老师
孔子
礼治 仁政
归纳总结——
• 思想内容方面
表现孔子的仁政思想; • 写作表技现巧孔方子面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 能施展能力就去做官, 不能施 展能力就不去做官。(省略句)
• 盲人临危或者跌倒却不去扶, 那么,用那个辅佐的人干什么? (倒装句、省略句、互文)
• 战争爆发了, 礼仪被毁坏了。(比 喻句)
问题推测——
• 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 •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
• 二、课外阅读
• 1.孔子的“仁”,主要含义有二:①爱 人,“仁者爱人”;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等。② 修身,“克己复礼为仁”;如果谁的一 举一动都能符合周礼的要求,就是仁人。
延伸巩固——
• 2.语段阅读 •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
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远人: 国外的人。
• 夫: 代词,那,句中位置。
• 今夫颛臾: 夫,放在句中,那, 代词。
• 夫如是: 夫,放在句首,发语词。
•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1

《孔孟两章》之《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1

《季氏将伐颛臾》同步练习【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检测1.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是.社稷之臣也③是.谁之过与④夫如是.,远人不服2.找出加点词用法不同的项()①危而.不扶,颠而不持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资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3.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④君子疾夫舍早曰“欲之”而必为.之辞4.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③虎兕出于.柙④龟玉毁于.椟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5.“无乃尔是过与”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无乃/尔是/过与②无乃/尔是过/与③无/乃尔/是过/与④无乃/尔/是/过与二、课文阅读训练“冉有曰:‘今夫颛臾,……后世必为子孙忧。

’……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项是()①“今夫颛臾”、“君子疾夫舍曰”、“夫如是”、“相夫子”四个“夫”读音、词义都相同。

②“后世必为子孙忧”与“吾恐季孙之忧”的两个“忧”,词性相同,而词义不同。

③“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不”,“盖均无贫”中的“无”都是否定的副词。

④“安无倾”与“则安之”两个“安”用法相同。

2.“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音停顿正确的项是()①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②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项()①既来之.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同步达纲练习】一、1.① 2.② 3.①作为②语气助词③成为④动词,这里有“编造”之意4.①引进动作对象,不译②对,对于,介词③从,介④在,介⑤到,介⑥在,介5.②二、1. ③ 2.③ 3.④4.①既来之,则安之②分崩离析③祸起萧墙5.④6.①首先揭示谎言可恶②其次阐明政治主张③最后指出错误严重【创新能力训练】1.①曰:“愈?”曰:“回?十,二。

孔孟两章文言句式

孔孟两章文言句式

1.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

无乃……与: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恐怕……吧。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何以伐为(介词宾语后置。

何以……为: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译为:为什么还要……呢?)译:为什么要攻打他呢?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译:季氏将对颛臾有军事行动。

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省略句)译: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状语后置)译: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该责备谁呢?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省略句)国外的人不归顺,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

7.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译:却想在国内发动战争。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或……:表示并列关系,列举各种情况。

)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是……也:表示陈述语气的结构。

译: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是何异于……:表示比较的句式)译:这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这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武器’有什么不同。

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译:是不曾有过的事。

5.非我也,兵也(判断句)译:这不是我造成的,而是武器。

6.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结构后置)译: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地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东西或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宾语后置)译: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孔孟两章》听课记录

《孔孟两章》听课记录
(3)总的而言,学生对于文言文比较陌生,也缺乏兴趣,在课堂上参与的兴趣也不高,所以采取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师生问答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三、文意疏通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组讨论,理解课文,老师再解答学生的疑惑,通过这种方式疏通文意。
1、五分钟时间,让学生理解课文,互相讨论不懂的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再提问教师。同时教师巡堂,把握小组讨论情况,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
2、学生将问题提出,教师给予解答,疏通课文大意。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过程并不够热烈和踊跃,说明大家对于文言文还是比较陌生,但现在我们不会将每篇课文逐句逐句去讲,我们没有这个时间,手把手教的效果也未必好,同学们必须学会高效率的自主阅读方法。现在有什么问题,尽管问。
顺序进行。现在先把《季氏将伐颛臾》齐读一遍。
学生朗读《季氏将伐颛臾》
二、阅读策略:划出人名、地名、官名和与之相关的代词或者明确的名词。
1、为什么要划出人名、地名、官名?
师:在教材中文言文的学习是一步步由易到难,我们要一步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的句法和现代语法相似,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古文的原因在于对于词语的积累不够和对于古代的文化内容的不理解。古文都用单句、短句,也有着鲜明的主谓宾结构,所以抓住代词、名词,找出主语、宾语,对于找出特殊句式。很有帮助,同时找出主语、宾语,也可以马上抓住句子的关键——谓语动词,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基础句意。
板书:季氏将伐颛臾
特殊句式:省略句
固定结构
总评:(1)在课堂上,给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课文,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再将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抛给老师给予解答,通过这种方式梳理文意,代替枯燥的逐句讲解,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取得更好地效果。
(2)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尽量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课堂授课计划相联系,就是通过扩展学生的问题,落实自己准备讲的重点内容,在本节课就是在回答学生的问题的同时梳理文意。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

必修一1、《诗经》两首(1)《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2、《离骚》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诗三首》(1)《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归园田居》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孔孟两章 文言文基础知识

孔孟两章 文言文基础知识

课文第一二段问题
1.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 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 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 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
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
▪ 先王以为东蒙主, ▪ 且在邦域之中矣, ▪ 是社稷之臣也
明确: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孙,远方的 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抚,国家 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内使 用武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 在鲁国国内呢。"
古 人 一 般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孔子对冉有言论的批驳
正确之举: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 无倾。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谷不可胜食 数罟 以时 可以衣帛矣 无失其时 庠序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然而不王者
尽 密网 按照 穿 通“毋” 学校 同“斑”,斑白。 顶着东西 这样却还 称王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如何理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一句?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冉有、子路的三点错误: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
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即来 之,则安之。
潜台词: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 焉用彼相矣?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2

粤教版语文必修四第14课《孔孟两章》ppt课件2

状语后置句 6.龟玉毁于椟中(句式:____ _______)翻译:
【重点句子翻译】
1、无乃尔是过与? 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4、后世必为子孙忧。 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6、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不说自己想得到它, 却一定要为得到它说出很多理由的态度。孔丘我听说过: 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的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 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人民太少,只担心国家不安定。若 分配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上下安定国 家便不会倾覆。如果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加 强文治教化把他们招来。招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 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不能用文 治教化吸引他们前来;国家支离破碎不能保全;却想在国 境之内动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国 国内呀。‛
寡 人 之 于 《国 孟也 子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
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承和发展由孔
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 世尊号亚圣。宋代以后常把孟子思想与孔子思想并称为‚ 孔孟之道‛。孟子的思想包括:①性善学说——‚人性之 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②民 本、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 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孔孟两章
颛季 臾氏 :: 附季 属康 于子 鲁, 的名 小肥 国, 。鲁 国 伐执 :政 讨大 伐夫 。。
季 氏 将 伐 颛 《 臾 论
语 》
作者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

粤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字词句归纳总结各课的答案

粤教版必修四文言文字词句归纳总结各课的答案


五、难句翻译 1.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周任有言曰 则将焉用彼相矣? 则将焉用彼相矣?
——周任说过: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则担任(那个)职位,不能为样做就不要去担任 周任说过: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则担任(那个)职位, 周任说过 那一职位。(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扶持,(盲人)跌倒了,( 。(盲人 ,(辅助者 ,(盲人 ,(辅助 那一职位。(盲人)摇晃着要倒下,(辅助者)却不去扶持,(盲人)跌倒了,(辅助 却不去搀扶(他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那么还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者)却不去搀扶(他起来),那么还要用那个辅助的人干什么呢?
六、出自本课的成语及意思 1.五十步笑百步 1.五十步笑百步 今多用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 今多用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有情节的轻重之别 2.弃甲曳兵。 2.弃甲曳兵。 弃甲曳兵 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3.分崩离析 3.分崩离析 倒塌; 分开。形容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崩,倒塌;析,分开。形容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不可收拾。 4.祸起萧墙 4.祸起萧墙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祸乱发生在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祸乱发生在内部。 5.既来之,则安之。 5.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 本指已经来了,就要使人安心住下去。现多指既然来了, 本指已经来了,就要使人安心住下去。现多指既然来了,就要安 下心来。 下心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非我也,兵也? 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

高中语文必修4第14课《孔孟两章》(学生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14《孔孟两篇》【课题】《孔孟两章》(粤教版语文必修4第14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预习,掌握重要的字、词、句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第五、六自然段和《寡人之于国也》中“五亩之宅”这一段。

(理解、背诵)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学习语录体散文的特点和孟子的辩证艺术。

(理解)3.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理解)【教学难点】1.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孟子“保民而王”“制民之产”的政治主张(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颛.臾( )社稷.( )安无倾.( )虎兕.( ) 木柙.( ) 曳.兵而走( )椟.中( ) 饿殍.( ) 数罟..( ) ( )孝悌.( ) 庠.序( )第一课时《季氏将伐颛臾》【学习过程】一、内容导读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可分三层,第一层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三条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对话指出学生没有尽职尽责;第三层对话正面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阐述了孔子__________、反对武力征伐的仁政思想。

全文脉络如下:为先王封国——不可伐不能伐在在邦域之中——不必伐责(心平气和)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季氏将伐颛臾应阻伐引用驳(慷概激昂)感情变化比喻反对伐均、和、安(内)斥(义愤填膺)修文德(外)二、资料助读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思想上,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政治上,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生活上,主张“温良恭俭让”;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之一。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184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 文言文184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模拟试卷试题必修4 第四单元文言文欧阳学文【思维导图】【考点了解】广东高考常考题型:选择4题(12分),包括实词.虚词.断句.和文意理解. 主观题包括翻译和问答,共3题(10分)【课内知识框架】孔孟两章一.走近作者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二.写作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就了“士”这样一个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他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的主张;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们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些方面的问题.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发生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霸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 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 上述事件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进行的. 第一次将鲁国一分为三,三家各得一份;第二次是一分为四,季孙氏得两份,其他各得一份. 这篇文章所说的季氏,即指季孙氏. 当时季孙氏力量强大,长期把持着鲁国的朝政. 他一方面大肆搜刮老百姓,一方面自己组织军队向外扩张. 季孙氏的封地在费,西北有个小国叫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小附属国. 季孙氏把持着鲁国朝政,他想借维护鲁国利益之名把颛臾吞掉,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就发生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因季氏将攻伐颛臾,冉有.季路就是为这件事来见孔子的.为什么要跟孔子谈这件事呢?这里有个道理. 孔子与鲁国的事业.季氏家族的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孔子是主张恢复周礼的,他对诸侯争霸.卿大夫争权夺利,一向是坚决反对的. 他在做大司寇的时候,就曾建议鲁国国君拆毁季孙氏等三家的都城墙,但由于这几家大贵族势力太强大,孔子没有将这件事进行到底,反而被逼得离开了鲁国. 他周游列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孔子思想影响很大,特别是孔子的许多学生都在鲁国和这些大贵族家中担任一定的职务,故势力也不小. 当时孔子最有名的学生冉有.季路就是季康子的家臣. 孔子周游列国,后来也是被季孙氏派人从卫国接回鲁国的. 孔子回国后仍没做官,常对季氏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 他的一些做官的弟子,常登门向他请教. 季氏要攻伐颛臾这样一件大事,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季路当然要向孔子讨教了.《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贯串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先了解一下相关背景:战国时期,列国争雄,频繁的战争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 而当时既无国籍制度,也无移民限制,百姓可以随意地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乐土. 哪一个国家比较安定.富强.和乐,百姓就迁到哪个国家为臣民. 而一个国家人口的多少也是一个国家是否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 因此,各个诸侯为了称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 梁惠王也不例外.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我们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入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不赈灾不救民的. 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是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也许是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 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所谓“引君入瓮”,就是在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中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了一个圈套. 总体上用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迫梁惠王回答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施行仁政. 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第三部分: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施行仁政. 这部分分三个层次论述了推行王道施行仁政而使民加多的基本途径.根本途径及应持的正确态度.基本途径: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吃穿问题. 在这个层次里,孟子运用了“连锁推理”形式. 就是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 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新结论. 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 这种“连锁推理”的形式强调了施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 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了说服力,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这也许就是孟子的文章为后世称道效仿的原因之一吧.根本途径: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解决精神文明问题. 在解决了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发展丝织业,让五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衣服;发展畜牧业,让七十岁的人能吃上肉.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从而推而广之. 这样一个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乐融融的社会不就是一方净土,一方乐土吗?势必会“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而何愁民不加多!应持的正确态度:梁惠王你的愿望是“使民加多”,而你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下面孟子为我们捕绘了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人的饭食,路上饿殍遍地,真可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呀!出现这种情况,可梁惠王你也不打开粮仓赈民,人饿死了,却说“非我也,岁也”,这和拿着武器杀死人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在这里,孟子又是运用比喻批评了梁惠王推卸责任. 最后,语重心长地指出“使民加多”的正确态度:不要归罪年成,要有具体的措施,施行仁政. 这样,天下的百姓就到你这里来了.总之,此文运用“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迫使梁惠王承认自己“尽心于国”之举,只是临时应付,不是真正爱民,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还运用“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施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入手;还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一).文章脉络梳理:(二).重点分析:从全文来看,第一段有怎样的作用?提示: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气氛. “有事”为下文写冉有为季氏辩护埋下伏笔.孔子认为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提示:孔子认为攻打颛臾是错误的,理由有三点:“先王以为东蒙主”,不可伐;“在邦域之中”,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孔子反驳冉有时,引用了周任的话,其用意是什么?提示:孔子反驳冉有,引用周任的话,认为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孔子在本段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试简析其作用.提示: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甲.玉石. 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匣中. 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护者,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龟玉毁于匣中,是看护者失职.孔子对口是心非的人的态度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提示:孔子憎恶口是心非的两面派.伪君子,这既彰显了孔子的个性,又是对冉有的无情批判.季氏讨伐颛臾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提示: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势力,但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国的实力,篡夺鲁国的权力. 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识破了季氏的阴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一点.(三).难点突破:1.在《季氏将伐颛臾》的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2)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2.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对此,孔子是如何驳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指出自己痛恨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君子所痛恨的,批评了两人政治品质的不端. 接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均”.“和”.“安”)及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弟子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治国安邦,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四).文体知识:驳论文文,在孔子与冉有的对《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典型的驳论..话中,冉有先是汇报事实,再是推卸责任,继而为季氏辩护;孔子则把冉有的言论当做自己的驳论点,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使冉有在自己的批驳中节节败退,逐步暴露出他的真实思想,之后,孔子适时提出自己“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这种先驳斥对方论点再立己方论点的论证方法,强化了论辩力和说服力,使人心服口服,展现了孔子高超的论辩艺术.定义: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作用: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写法指点:驳论常见的有三种方法:1.驳论点(直接批驳).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与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2.驳论据(间接批驳). 批驳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因为论据起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3.驳论证(间接批驳). 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 通过批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章脉络梳理(二).重点分析:梁惠王为何迫不及待地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提示: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要想问鼎天下,人口问题是重要因素. 所以,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引出了孟子的治国之策.孟子不直接回答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却以战争为喻,有何作用?提示: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知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以战争为喻,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具体原因了吗?请简单论述一下.提示:孟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多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由此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本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提示:采用排比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孟子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有什么作用?提示:强调“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这一基本要求,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面“王道之始也”相照应.孟子是怎样批驳梁惠王的“归罪于岁”的观点的?提示:针对统治者的归罪于岁,孟子运用比喻加以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以证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既生动形象,又一针见血,极具说服力.“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句回答了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照应了开头. 同时总结上文指出只有遵循农业生产规律,发展农业以养民,兴办教育以教民,施仁政,行王道,人民才能归顺.(三).难点突破:1.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梁惠王问政于孟子,如何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孟子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原因,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启迪对方思考. 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在这里,孟子以喻作答,既避开了梁惠王的锋芒,逼其就范,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同时又化抽象为具体,化概念为形象,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使文章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2.请简要分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高超的论辩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1)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善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起伏.(2)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 本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明白晓畅,寓意深刻. 排比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增强气势. 本文第五段的三种措施和第六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语句在整饬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本文前后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文章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4)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 正如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文言知识归纳】孔孟两章【技法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于”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四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 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4.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如“而”: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季氏将伐颛臾》)后句“则将焉用彼相矣?”,反问那要用辅助的人做什么呢?是对前一句的行为的否定,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首先判断这是一个状语后置句,句中的“以”,为状语后置句的标志,可以翻译为“用.凭借”.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课堂训练】基础巩固1.加点的字与其他三项读音不同的一项是()A.今夫.颛臾 B.相夫.子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D.夫.如是2.对下面加点的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憎恨 B .陈力就.列 就:居,充任 C .或.百步而后止 或:或许 D .数.罟不入洿池 数:细密的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数罟不入洿池D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 .既来之,则安.之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王无罪.岁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B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C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B.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C. 非伐也,兵.也D. 谷不可胜.食也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刑人如恐不胜.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龟玉毁于椟中 B.申之以孝悌之义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何以伐为8.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孔子批评了冉有口是心非.编造借口.不说老实话的两面派态度. B.孔子主张财物均匀分配,上下和好相处,相安无事.C.孔子主张以德服人,用礼乐教化人,实行仁义之政.D.季氏攻打颛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鲁国国君削弱自己的权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1.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死:名词用作动词,为…..而死
2.貌恭而不心服 貌:名次用作语,表面上。 心: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心
3.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之意,……】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文言知识小考>
4.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方位名词 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位名 词作状语,向北。
《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 “景”名词作状语,像云样、像回声一样、像影 子一样。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 称王。
《过秦论》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 样、像包裹一样、像袋子一样。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内”、“外” 方位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 之郡】 南”、“西”、“东”、“北”方位名词 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劝学》荀子
词类活用(名词) 1.【輮使之然也】“輮”,动词用作名词,指用火熨 使 物弯曲这道工序。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用作状语, 每天。 3. 【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泳。
4.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词性短语 用作动词性短语, 跨出十步。 5.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用 作状语,“向上”、 “向下”。
晏子治东阿
1.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死:名词用作动词, 为…..而死 2.而君反以臣罪死 罪:名词用作动词, 怪罪 3.于是明年上计 上:名词用作状语,向 上 4.前臣之治东阿也 前:名次用作状语, 过去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第14课孔孟两章
第14课
孔孟两章
诗海探珠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 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 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①,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②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 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③。
【注】
①靖康耻: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 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据《史 记· 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的孙子, 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 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腐、远 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 诗 书 徒序《_____》《______》,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 《________》七篇。”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仲尼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_______,鲁 思想家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春秋末期的_________、 儒家 政治家 教育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早年积极参与政治,终不见用。回到鲁国后致力 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史官所记 春秋 《______》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 体史书。他又是私人讲学风气的开创者,对国 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掎
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 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 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 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
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文言文(2)单元导语

粤教语文必修4课件:第四单元文言文(2)单元导语

师说 是谁播撒智慧的种子?是谁传递文明的火炬?是谁引领 我们走进知识的殿堂?无疑,是老师。他们虽不是演员, 却吸引着莘莘学子求知的目光;他们虽不是歌唱家,却 让知识的清泉叮咚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他们虽不是 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中国自古以 来就有从师尊师的风尚。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 气实在可贵。这是抨击时弊,坚持真理的呐喊。
过秦论 当秦始皇横空出世,烽火不绝的古战场骤然间显得局促狭 窄。什么春秋霸主,什么大智奇谋,什么血如奔流,转瞬 间成为他登场前的序幕。他举雄心之杯,饮豪情之酒,挥 鞭舞剑,成就一统天下的伟业。但,“胸罗文章兵百万,胆 照华国树千台”的贾谊却以其纵观天下、通览古今的博学与 睿智,纵笔泼墨以绘龙腾云卷之态,在千古雄文《过秦论》 中直刺秦始皇之“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四单元
文言文(2)
单元导语
孔孟两章 孔子和孟子,一个被尊为“圣人”,一个被尊为“亚圣”。 他们是伟大的思想家,又是文学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华民族 历史的天空中熠熠闪光。他们的言行所折射出的智慧火花流 传千载。 当我们置身于儒家思想的荫泽下时,我们的精神就会像藤蔓 一般沿着孔孟硕大粗壮的精神树干攀援上升,这将极大地缩 短我们在黑暗中探索的时间。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积淀也 会一天比一天厚重。让我们怀着这样的一种期待:在孔孟精 神内核的引领下,读懂平凡世界中属于自己的那本生活的大 书,成为最好的自己。
劝学(节选) 荀子勤勉好学,手执古卷孜孜以求。晨昏相继,他总是 手捧竹简孜孜诵读,那些让它痴迷的竹简已然破旧不堪, 但他总是耐心地重新穿绳相结。书简上的每一个字都在 闪烁真理的光芒,这让荀子兴奋异常,他废寝忘食,熟 读成诵,潜心揣摩,终成一代儒学大家。他写的书具博 大气象,更有大儒风范。他的思想观点仍然符合当今时 代。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4 孔孟两章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4 孔孟两章

14孔孟两章诗海拾贝孔子王安石圣人道大能亦博,学者所得皆秋毫。

虽传古未有孔子,蠛蠓何足知天高。

桓魋武叔不量力,欲挠一草摇蟠桃[注]。

.颜回已自不可测,至死钻仰忘身劳。

【注】孔子来宋游学,客寓在石记客栈,院当中植有一棵檀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

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祀,包括社祭、郊祭、禘祭等等。

桓魋想杀害孔子,于是带领人马冲进院内,却见檀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

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了檀树,放火烧了店房,以泄愤怒。

【赏析】本诗语言浅显易懂,情感强烈,褒贬分明。

其大意为:圣人孔子仁道广大,才能渊博,跟着求学的人只是得到了皮毛的知识。

虽然传说古代没有孔子,小小的蠛蠓哪里知道天有多高。

桓魋不考虑自己的力量,想拿一根草来撼动蟠桃树。

颜回已经知道孔子学问博大精深,不可估测,一直到死钻研不停,忘记自己身体的极度疲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敬仰和赞颂,对桓魋的嘲笑和讽刺,对颜回的赞美和歌颂。

语林撷英孔子名言集锦1.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道不同,不相为谋。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名言集锦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4.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5.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6.养心莫善于寡欲。

7.仁者无敌。

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作者卡片姓名孔子生卒年前551—前479朝代春秋末期字号称谓名丘,字仲尼籍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相关资料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后世统治者尊他为孔圣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和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 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 氏,“不持”“不扶”意指冉有、季路,既然“危”“颠”却“不持”“不扶”,要“相” 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 兕出于柙”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毁于椟中”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 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该负责任了吗?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连线作者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 “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人,儒家大师。 孟子的主要主张:仁政,民贵君轻。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 “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及其弟子言 行的书。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里听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个消息时, 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提示当听到消息时,孔子很生气。他责备了冉有,列举了三条理 由反对讨伐: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②颛臾在鲁国境内,不 必伐;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不当伐。
王 不王者(������à������������) 王国(������á������������)
好 好战(ℎà������) 好人(ℎǎ������)
衣 衣帛(������ì) 衣服(������ī)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2.辨字组词
椟(买椟还珠) 渎(渎职) 牍(案牍) 黩(穷兵黩武)
2.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是什么?请作具体阐释。 提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的主张。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 了这些原则。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8.名句填空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 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合作探究
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 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 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 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 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 忡忡。
觉今是而昨非(对,正确)
木兰是女郎(判断词,是)
是谁之过与(错误、过失)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2)过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超过)
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访问)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数罟不入洿池(密、细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 (3)数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识字注音
(1)重点字
社稷.(jì)
数罟.(gǔ)
洿.池(wū)
庠.序(xiáng) 虎兕.(sì)
颛.臾.(zhuān yú)
孝悌.(tì) 柙.椟.(xiádú) 豚.彘.(tún zhì)
饿殍.(piǎo)
(2)多音字
数 数罟(������ù) 数口之家(������ℎù)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合作探究
1.《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 哪些比喻?这些引用和比喻有何作用?
提示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课文图解
2.写作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 孟孙、叔孙三大家族势力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 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一 是贪其土地,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 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 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 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 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的局面。于是,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 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贤者中就 有孟子,他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 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用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 尽责。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2.《寡人之于国也》表现出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提示第一,孟子是反对诸侯间无休无止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 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第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 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 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而一味向民征敛 的行为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 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 田”“鸡豚狗彘之畜”。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 序之教”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最 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 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批评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 推卸的责任。
学习目标
பைடு நூலகம்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引进动作对象,不译)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对,对于) 虎兕出于柙(从) (4)于 龟玉毁于椟中(在) 移其民于河东(到)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跟、与)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5.词类活用 既来之,则安之(来、安,使动用法,使……来,使……安) 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 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栽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简约精练 文质兼美
14 孔孟两章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体会文章反复辩难的对话方式和富有雄辩力的论证方法。 3.了解孔孟的思想,深刻体会文中所体现的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 张及人生态度。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合作探究
孟子运用比喻,能够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生动,富于文学情趣, 于机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质。《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 说:“王好战,请以战喻。”然后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揭穿梁惠 王“移民移粟”所谓的“尽心”措施,同别的国君一样不爱人民,只是程 度不同,并无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 推诿,又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 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首尾两处,都能根据对方特定的条件,以好战来设喻,既能激发对方 的兴趣,又能因势利导地阐明事理。
学习目标
走近作品
基础练习
整体感知
自主预习
课文图解
6.古今异义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 今义:有事情。) 先王以为东蒙主(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 今义:认为。) 河内凶(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弃甲曳兵而走(古义:跑,这里指逃跑。 今义:常指一般的行走。) 7.文言句式 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 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合作探究
问题导学 写法探究 积累与运用
设喻说理,论辩有力 孔子、孟子不仅是儒学大师,而且也是语言大师。他们善于在谦 和逊让中蓄势,在生动譬喻中设圈套,论辩生动有力。这两篇文章 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显示了他们的语言艺术。 《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个 比喻句,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伐颛 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跑出来伤人;如果颛臾在鲁国境内被季氏 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这层比喻义,有力地揭示了季 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道义性。第二是把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 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龟玉的保管人。出现“虎兕出于柙,龟 玉毁于椟中”的情况,其过错既不在于虎兕和龟玉,也不在于柙和椟, 而在于它们的看管人。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辅佐季氏的冉有和季路 的责任。这层比喻义表现出孔子对自己学生的严肃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