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文言文分析
《狼》知识点
《狼》知识点
《狼》是清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其作品集《聊斋志异》。
以下是关于这篇作品的一些主要知识点:
1. 文学常识:
-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 《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书屋名,“志异”的意思是记录奇异的事。
2. 原文内容:描述了屠户与两只狼的斗争过程。
起初,屠户遇到两只紧跟其后的狼。
当屠户试图通过投掷骨头来摆脱它们时,一只狼停下来吃肉,而另一只继续跟随。
最后,屠户利用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杀死了两只狼。
3. 课文分析:
- 本文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先叙述故事,再通过论点明主题: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类的对手,终会被人类的勇敢和智慧战胜。
- 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 文章情节曲折,生动地展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阴险狡猾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屠户从心存侥幸到奋起自卫的心理变化。
4.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练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蒲松龄通过细腻的笔触,成功地描绘了人物与狼之间的斗争,使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强烈的共鸣。
《狼》对比文言文翻译
原文(文言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现代汉语):
狼虽然狡猾,但最终还是被杀死了两只,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只是让人更加发笑而已。
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差异:
1. 词汇差异: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黠”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通常用“狡猾”来代替。
此外,“禽兽”在文言文中指的是动物,而在现代汉语中更多指人。
2. 句式差异:文言文的句式较为复杂,往往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简洁明了。
例如原文中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在译文中改为“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句式更加简洁。
3. 修辞手法差异: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排比等,而现代汉语则相对较少。
例如原文中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通过对比狼的狡猾和最终的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狼的讽刺和嘲笑。
4. 语言风格差异: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典雅、含蓄,而现代汉语则更加直白、通俗易懂。
例如原文中的“止增笑耳”,在译文中改为“只是让人更加发笑而已”,更加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5. 语境差异:文言文的语境较为狭窄,往往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而现代汉语则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例如原文中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在译文中改为“禽兽之间的变化和欺诈有多少呢?”,更加贴近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狼》原文的文言文翻译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诸多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语言特点、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狼》这篇寓言故事,以及古代文学的魅力。
《狼》蒲松龄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简答
《狼》蒲松龄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一狼径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②少.时:古今异义,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今异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古今异义,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古今异义,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古今异义,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
狼的文言文翻译和赏析狼,又名狼藉,乃食肉兽也。
形似犬而大者,毛色多为灰黑,有时亦有白色者。
其身姿矫健,奔跑迅疾,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狼之性情凶猛,喜欢独行独猎,不善与人为伴。
然而,狼亦有家族之情,善于团结合作,以便更好地捕猎。
狼之生活多在山林之间,夜间出没,白昼隐匿。
其生活之地,多在洞穴之中,以便藏身避敌。
狼之食物以野兽为主,亦有时捕食家畜,故常被人所忌惮。
然狼亦有利于生态平衡,能够控制野兽数量,保护森林之生态环境。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所体现。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曾有“狼心狗肺”之称,形容其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而在《西游记》中,狼魔王更是凶恶至极,为祸人间。
然而,在古代诗词中,狼之形象亦有所赞美。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有“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中所描绘的狼,正是一幅生动的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狼之形象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狼之形象在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比喻人之品行。
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成语,皆源自狼之形象。
狼之形象亦常被用以比喻人之野心勃勃,凶猛无情。
然而,狼亦有其忠诚、勇敢之一面,故不可一概而论。
狼之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用以描绘山林之景,表现出大自然之壮美。
如《庐山谣》中有“狼藉庐山秋”之句,描绘了庐山之秋景。
而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之诗,其中有“狼烟大市”之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林之景。
总之,狼乃食肉兽也,形似犬而大者,性情凶猛,善于捕猎,乃山林之中之王者也。
狼文言文翻译赏析
《狼》一文,出自明代文学家蒲松龄之手,原文以文言文撰写,语言简练,寓意深刻。
本文将对该文进行翻译赏析,以飨读者。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虽然狡猾,但最终却瞬间被杀死了两只,禽兽之间的欺诈变化又能有多少呢?这不过是增加了笑料罢了。
赏析:一、文言文翻译1. 文言文特色《狼》一文采用文言文撰写,具有典型的文言文特色。
如“狼亦黠矣”中的“亦”字,表示强调,强调狼的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之”字,用于连接主谓,表示所属关系;“止增笑耳”中的“耳”字,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增强语气。
2. 翻译技巧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韵味。
以下是对文中部分句子的翻译赏析:(1)“狼亦黠矣”:这里的“黠”字,翻译为“狡猾”较为贴切。
译文中的“亦”字,表示强调,强调狼的狡猾。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里的“之”字,用于连接主谓,表示所属关系。
译文中的“之”字,翻译为“的”,使句子更加通顺。
同时,“几何哉”表示疑问,译文中的“又能有多少呢?”符合原文的语气。
(3)“止增笑耳”:这里的“耳”字,用于句末,表示语气,增强语气。
译文中的“罢了”字,表示语气,使句子更加生动。
二、寓意赏析《狼》一文通过讲述狼被杀的故事,寓意深刻。
以下是文中寓意赏析:1. 反映人性文中狼的狡猾,暗喻了人性的复杂。
人们在面对诱惑时,往往容易迷失自己,陷入欺诈的泥潭。
狼被杀的故事,警示人们要警惕内心的狡猾,坚守道德底线。
2. 强调正义狼被杀的故事,体现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狼的狡猾,最终导致了它的灭亡。
这告诉我们,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 勉励勤奋狼被杀的过程,充满了惊险和紧张。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总之,《狼》一文以文言文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充满寓意的故事。
通过对原文的翻译赏析,我们可以领略到文言文的魅力,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
文言文解析:《狼》
【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⑵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⑵文体知识:本文选自《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共有491篇。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词语积累①重点词语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缀行甚远(紧跟)屠惧,投以骨(惧,害怕。
以,用)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困窘,处境危急)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场主积薪其中(柴草)苫蔽成丘(覆盖、遮蔽)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倚,靠。
弛,卸下)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一狼径去(离开)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
暇,空间)屠暴起(突然)又数刀毙之(杀死)一狼洞其中(打洞)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打算)止露尻尾(屁股)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睡觉)狼亦黠矣(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睡觉)只增笑耳(罢了)②通假字止有剩骨“止”通“只”,只有③词类活用名词修饰动词:1.“其一犬坐于前”中“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2.“一屠晚归”中“屠”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屠户”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3.“一狼洞其中”中“洞”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打洞”的意思。
4.“恐前后受其敌”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中“遂”是名词,这里作动词,“钻洞”的意思。
6.“狼不敢前”中“前”为名词,这里作动词,“上前”的意思。
动词的使动用法:7.“又数刀毙之”中“毙”是不及物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毙之”即“使之毙”。
④一词多义止:1. 止有剩骨(副词,只有) 2.一狼得骨止(动词,停止)敌: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2.盖以诱敌(名词,敌人)之:1.久之(补充音节,无义)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3.又数刀毙之(代词,指狼)4.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译)意:1.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2.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动词,企图,打算)前: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2.狼不敢前(动词,上前)恐:1.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担心) 2.不治将恐深(动词,恐怕)其:1.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们,指狼) 2.场主积薪其中(代词,麦场)3.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 4.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5.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代词,指屠户)以:1.意将遂入以攻起后也(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 2.盖以诱敌(介词,用)⑤古今异义止增笑耳(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狼》蒲松龄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默写、阅读
《狼》蒲松龄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一狼径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②少.时:古今异义,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今异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古今异义,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古今异义,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古今异义,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文言文《狼》鉴赏-《狼》译文及解说
文言文《狼》鉴赏-《狼》译文及解说《狼》是由蒲松龄所创作的,作者指出狼的狡黠奸诈,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狼》文言文解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狼》清代: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狼》蒲松龄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阅读
《狼》蒲松龄习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屠】屠户。
2、【止】仅,只。
3、【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4、【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5、【从】跟从。
6、【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7、【窘】处境困迫,为难。
8、【受其敌】遭受它的攻击。
9、【顾】看,视。
10、【积薪】堆积柴草。
11、【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12、【弛】解除,卸下。
13、【眈耽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耽眈】,注视的样子。
14、【少时】一会儿。
15、【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16、【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17、【久之】时间长了。
18、【暝】闭上眼睛。
19 、【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20、【暴】突然。
21、【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22、【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23、【尻】屁股。
24、【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25、【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6、【黠】狡猾。
27、【顷刻】一会儿。
2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29、【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一狼径去.:古今异义,古义:离开;今义:到某—地方。
②少.时:古今异义,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今异义,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④止增笑耳.:古今异义,古义: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⑤屠自后断其股.:古今异义,古义:大腿;今义: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
⑥盖.以诱敌:古今异义,古义:原来是;今义:遮蔽、覆盖。
⑦弛.担持刀:古今异义,古义: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文言文解析:《狼》
文言文解析:《狼》《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他的《聊斋志异》。
这篇故事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展现了狼的狡黠和人的机智勇敢。
故事开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简单几句,就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一位晚归的屠夫,以及跟随其后的两只狼。
屠夫担子中的肉已经卖完,只剩下些骨头,而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这里的“缀行甚远”,让我们感受到了狼的不怀好意和穷追不舍。
屠夫发现狼后,“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夫因为害怕,把骨头扔给狼,希望能让它们离开。
然而,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却继续跟着。
再投骨头,情况依旧,直到骨头投完,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这段描写,把狼的贪婪展现得淋漓尽致。
它们并不满足于一点骨头,而是想要更多。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夫陷入了极大的困境,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这时,他看到野外有个麦场,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刀。
狼不敢上前,只是瞪着眼睛对着屠夫。
这里的“眈眈相向”,形象地描绘出了狼虎视眈眈却又有所忌惮的样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这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屠夫突然起身,用刀劈向狼的头,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
正要走,转身看到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背后。
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后面砍断了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
狼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狼虽然狡猾,但片刻之间就被杀死了两只,禽兽之间的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这不过增加了人们的笑料罢了。
赏析:此段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齐策四》,原文为《战国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作者通过狼的形象讽刺了那些善于狡诈、欺世盗名的行为。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及赏析:翻译解析:“狼亦黠矣”,这里的“亦”表示“也”,“黠”意为狡猾,整句翻译为“狼也相当狡猾”。
接下来的“而顷刻两毙”,其中“而”表示转折,“顷刻”意为瞬间,“毙”是“死”的意思,整句翻译为“但瞬间就被杀死了两只”。
接着,“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中的“禽兽”泛指动物,“变诈”意为变化多端、狡诈,“几何”是询问多少,整句翻译为“禽兽之间的变化和狡诈又有多少呢?”。
最后,“止增笑耳”中的“止”是“只”的意思,“增”是“增加”的意思,“笑耳”即笑料,整句翻译为“这不过增加了人们的笑料罢了”。
赏析:这段文言文以狼的形象为切入点,通过狼的狡猾和最终的失败,寓意了世间那些狡诈之徒终究难逃法网。
作者运用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首先,作者通过“狼亦黠矣”这一句,点明了狼的狡猾,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然而,紧接着的“而顷刻两毙”却出乎意料地揭示了狼的狡猾并不能使其免于死亡,这既是对狼狡猾的讽刺,也是对世间那些狡诈之徒的警示。
其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这一句,通过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禽兽之间的狡诈变化虽然多样,但最终都逃不过自然的规律,这也暗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欺诈行为,终究难以长久。
最后,“止增笑耳”这一句,作者以幽默的口吻收尾,既是对狼的嘲讽,也是对那些狡诈之徒的调侃。
这句话揭示了世间的一切变化和狡诈,最终都只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而真正能够长久存在的,是那些遵循自然规律、正直善良的品质。
总之,这段文言文以其深刻的寓意和幽默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世间万象的洞察力,同时也给后人以启迪,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狡诈之徒,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狼文言文讲解
《狼》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讲解:1.重点字词解释:1.屠:屠夫。
2.止:通“只”,只有。
3.缀行:紧跟着走。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4.投以骨:把骨头扔给狼。
以,介词,把。
5.从:跟从。
6.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赶。
故,旧,原来。
7.窘:困窘,急迫。
8.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
9.顾:转头看,看见。
10.苫蔽:用草帘子等盖上。
11.弛:放下,卸下。
12.眈眈相向:瞪着眼睛对着屠夫。
眈眈,注视的样子。
13.径去:径直走开。
径,径直。
14.犬坐于前: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15.瞑:闭眼。
16.意暇甚:神情悠闲得很。
意,精神、态度。
暇,悠闲。
17.暴起:突然跳起。
18.洞其中:在柴草堆中打洞。
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19.隧入:从通道进入。
隧,名词用作动词,钻洞。
20.尻:屁股。
21.股:大腿。
22.黠:狡猾。
23.变诈:欺骗的手段。
24.几何:多少。
25.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止,只是。
耳,语气词,罢了。
2.文章内容解析:1.第一段:“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 简单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接着写屠户因害怕而“投以骨”,但狼的贪婪本性暴露,“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户的退让迁就策略失败,处境更加危险。
2.第二段:分为两层。
狼文言文翻译讲解
狼,兽也,性狡猾,好群居。
古之文辞,多以狼喻恶,以其狡诈多端,善变难测。
今日试以一篇文言文《狼》为例,讲解其文意及翻译。
原文:狼亦黠矣,有百兽之长,而善变也。
然其变,非一日之工,积久而成。
故曰:“狼行千里,改其恶。
”盖言狼之狡猾,非一日之功,积久乃能改也。
翻译:狼亦狡猾矣,有百兽之长,而善于变化。
然而它的变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
所以说:“狼行千里,改其恶。
”这是说狼的狡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改变。
讲解:1. 狼亦黠矣:亦,副词,表示同样、也;黠,形容词,狡猾的。
整句意为“狼也同样是狡猾的”。
2. 有百兽之长:有,动词,拥有;百兽之长,指百兽之首领。
整句意为“是百兽中的首领”。
3. 而善变也:而,连词,表示并列;善变,形容词,善于变化。
整句意为“并且善于变化”。
4. 然其变,非一日之工:然,连词,表示转折;其,代词,指狼的变化;非,否定副词,不是;一日之工,一天的努力。
整句意为“然而它的变化,并非一天的努力”。
5. 积久而成:积久,长时间的积累;成,动词,成为。
整句意为“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成为”。
6. 故曰:“狼行千里,改其恶。
”:故,连词,所以;曰,动词,说;狼行千里,狼走了一千里路;改其恶,改变它的恶习。
整句意为“所以说:‘狼走了一千里路,改变它的恶习。
’”7. 盖言狼之狡猾,非一日之功,积久乃能改也:盖,连词,表示原因;言,动词,说;乃,副词,才;能,动词,能够。
整句意为“这是说狼的狡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改变。
”总结:本文以文言文《狼》为例,通过翻译和讲解,使读者了解到狼的狡猾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改变。
同时,也揭示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把握原文的意思,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注意用现代汉语表达,使读者易于理解。
狼文言文翻译注解
原文:狼也者,猛也,狡也。
善变也,善斗也。
群居而独行,其行疾如风,其斗勇如虎。
昼伏夜出,其心狡猾,其性凶猛。
遇人则噬,见犬则逐。
善用智,故能制敌。
然其心术不正,往往害人。
是以古人有云:“狼行千里,终为患。
”翻译:狼,是一种凶猛而狡猾的动物。
它善于变化,善于战斗。
群居时独来独往,它的行进速度如同风一般迅疾,战斗时的勇猛如同猛虎。
白天潜伏,夜晚外出,它的心思狡猾,性格凶猛。
遇到人便咬,看到狗便追逐。
善于运用智慧,因此能够制服敌人。
然而它的心术不正,常常对人造成伤害。
因此古人有这样的话:“狼行千里,终究是祸害。
”注解:1. 狼也者,猛也,狡也。
——“也者”为古汉语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引起下文;“猛”指凶猛;“狡”指狡猾。
2. 善变也,善斗也。
——“善”意为善于,擅长;“变”指变化;“斗”指战斗。
3. 群居而独行,其行疾如风,其斗勇如虎。
——“群居”指成群生活;“独行”指独自行动;“行”指行动;“疾如风”形容行动迅速;“斗勇如虎”形容战斗勇敢。
4. 昼伏夜出,其心狡猾,其性凶猛。
——“昼伏夜出”指白天躲藏,夜晚外出;“心狡猾”指心思狡猾;“性凶猛”指性格凶猛。
5. 遇人则噬,见犬则逐。
——“噬”指咬;“逐”指追逐。
6. 善用智,故能制敌。
——“善用智”指善于运用智慧;“制敌”指制服敌人。
7. 然其心术不正,往往害人。
——“心术不正”指心肠不好,行为不正;“害人”指对人造成伤害。
8. 是以古人有云:“狼行千里,终为患。
”——“是以”意为因此;“云”指说;“狼行千里,终为患”指狼即使走得很远,最终也会成为祸害。
以上为狼文言文的翻译与注解,通过对原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狼的凶猛、狡猾、善变等特点,以及狼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这也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警惕那些如同狼一般狡猾、凶猛的人,以免受到伤害。
狼文言文翻译注释
原文:
狼亦黠矣,而顷刻间,技穷于前,何以解其悬?嗟乎!狼固狡猾,而智穷矣。
翻译:
狼虽然也很狡猾,但片刻之间,技艺在前方已穷尽,该如何解开它所面临的困境呢?唉!狼固然狡猾,但智慧也到了尽头。
注释:
1. 狼亦黠矣:狼亦,狼也;黠,狡猾。
此句意为狼也是非常狡猾的。
2. 而顷刻间:而,连词,表示转折;顷刻,极短的时间。
此句意为但是在一瞬间。
3. 技穷于前:技,技艺;穷,尽。
此句意为技艺在前方已经用尽。
4. 何以解其悬:何以,怎么;解,解决;其,代词,指狼;悬,困境。
此句意为
怎么解决狼所面临的困境。
5. 嗟乎:嗟乎,感叹词,表示叹息。
此句意为唉!
6. 狼固狡猾:狼固,狼确实;狡猾,狡猾的。
此句意为狼确实很狡猾。
7. 而智穷矣:而,连词,表示转折;智,智慧;穷,尽。
此句意为但是智慧也到
了尽头。
整段译文分析:
本段文言文通过描述狼的狡猾与智慧穷尽,寓意着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再怎么努力,也会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
作者以狼为喻,表达了对人生、世事无常的感慨。
在翻译时,注意将文言文的古奥词汇转化为现代汉语,使读者易于理解。
同时,注释部分对文中的关键词汇进行了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意。
狼的文言文的意思解释
狼的文言文的意思解释原文:狼蒲松龄〔清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
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眼瞪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上路,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文言文狼节选翻译及注释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子野心,莫之能改,终为祸患。
嗟夫!虎狼之穴,岂可复入?
【翻译】
狼虽然狡猾,但最终却被瞬间击败了两次,禽兽之间的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这只不过又增添了一些笑料而已。
狼的心怀野心,是无法改变的,最终必然会成为祸害。
唉!老虎和狼的巢穴,怎么可以再进去呢?
【注释】
1. 狼亦黠矣:狼也够狡猾的。
黠,狡猾。
2. 而顷刻两毙:但最终却瞬间被击败了两次。
毙,死。
3.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之间的狡诈变化又有多少呢?诈,欺诈。
4. 止增笑耳:这只不过又增添了一些笑料而已。
止,只。
5. 狼子野心:狼的心怀野心。
狼子,指狼崽子,这里比喻人的野心。
6. 莫之能改:无法改变。
莫,否定代词,没有谁。
7. 终为祸患:最终必然会成为祸害。
8. 嗟夫:唉,表示感叹。
9. 虎狼之穴:老虎和狼的巢穴,比喻险恶的地方。
10. 岂可复入:怎么可以再进去呢?复,再。
此段文字出自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通过讲述狼的狡猾与野心,以及最终被击败的命运,寓意了人性中的狡诈与野心是不可取的,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轻易进入险恶之地,以免遭遇不幸。
狼这首文言文
狼这首文言文
【最新版】
目录
一、引言:介绍《狼》这首文言文
二、分析:1.内容概述 2.主题思想 3.文学价值
三、结论:总结《狼》这首文言文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引言】
《狼》这首文言文,是一篇描绘狼性和人性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分析这首文言文的内容、主题思想以及文学价值,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作品。
【分析】
1.内容概述
《狼》这首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屠夫与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狡猾和人性的复杂。
故事中,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狼,狼欺骗屠夫跟随它,企图吃掉屠夫。
屠夫识破狼的诡计,将狼杀死。
然而,在回家的路上,屠夫又遇到另一只狼,这只狼同样企图欺骗屠夫。
经过一番周折,屠夫最终成功回到家中。
2.主题思想
《狼》这首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是“谨慎”,通过讲述屠夫与狼的故事,教育人们要警惕狡猾的敌人,不要轻易相信别人。
同时,作品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之间的斗争。
3.文学价值
《狼》这首文言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首先,文章结构紧凑,情节
跌宕起伏,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其次,作品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传神的对话,成功地刻画了狼和人物的形象。
最后,作品的主题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论】
综上所述,《狼》这首文言文以其独特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思想,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狼这首文言文
狼这首文言文摘要:1.了解《狼》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2.分析文言文中的狼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3.探讨文言文中所展现的狼与人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4.总结《狼》这篇文言文的主题和价值正文:【一】了解《狼》这篇文言文的背景和作者《狼》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佳作。
蒲松龄以奇闻异事、鬼神妖怪为主题,通过寓意深刻的故事表达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其中,《狼》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狼的故事,以此为引子,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等诸多问题。
【二】分析文言文中的狼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在《狼》这篇文言文中,狼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文中的狼聪明、狡猾,善于抓住机会,具有很强的攻击性。
这种形象不仅代表了现实生活中狼的特点,也寓意着人性的弱点。
狼在故事中成为了一个邪恶的象征,与善良的人类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探讨文言文中所展现的狼与人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狼》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狼与人的故事,展现了狼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
文中的人类在面临狼的威胁时,表现出恐惧、无助和无奈,而狼则趁机侵害人类。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
同时,文中也展现了人类与狼之间的斗争。
在经过一系列斗争后,人类终于战胜了狼,这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勇敢的赞美,同时也说明人类在面临困境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斗争。
这种精神对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邪恶时,不要退缩,要勇敢地去抗争。
【四】总结《狼》这篇文言文的主题和价值《狼》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狼与人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矛盾、人性弱点以及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作品以生动的描绘、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这篇文言文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对于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