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遗传重组(要1)
遗传重组
2、几个概念:
重组核心:两个DNA分子的连接 连接分子/接合分子: 重组接点/重组结合点: 杂种DNA/异源双链DNA: 分支迁移:重组接点沿双链移动 交互重组:一条亲本双螺旋分子和另外 一条亲本 双螺旋分子共价连接,中间有一端异源双链区,这种 重组称为交互重组。
二、同源重组的Holliday模型
三、转座噬菌体:Mu噬菌体
与其他温和性噬菌体的差别:其基因组不论在进入裂 解周期或处于溶源状态都可随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的 任何位置,且游离的和已整合的基因次序是相同的.
第六节 异常重组——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一、酵母菌的转座子:
Ty系列,长度约6300bp,两端含有两个δ 正向重复 序列,其插入酵母菌染色体后,受体出现5bp的正向重 复序列。
第一节 遗传重组的类型
一、同源重组/普遍性重组
1.同源重组: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会, 重组过程中,两个染色体或DNA分子交换对等的部分。 例:同源染色体非姐妹单体交换;细菌的转化、转导、 结合;噬菌体的重组…
需要重组的蛋白质参与;(例如.大肠杆菌: RecA蛋白、RecBC蛋白) 蛋白质因子对DNA碱基序列的特异性要求不高; (存在重组热点和序列长度的影响) 真核生物染色质的状态影响重组的频率。
2.条件:2个DNA分子序列同源,且同源 区域越长越有利。 3.功能: A:维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B:有助于DNA的损伤修复; C:使真核生物产生第一次减数分裂中 染色体正确分离到子细胞至关重要的瞬间 物理连接。
二、位点专一性重组/保守性重组
原核生物中最为典型 特点:
供体与受体的特定位点的短同源序列之间。
第七章
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
遗传重组: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 发生:减数分裂性细胞内,体细胞 地点: 核基因间,叶绿体基因间,线粒体基因间, 重组子间; 前提条件:不同基因型的遗传物质彼此能够转移。 作用: 保证了遗传多样性,为选择奠定了物质基础,是 生物得以进化发展,与突变一起是变异的来源
微生物 10-4、5、6第十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工程菌的稳定性问题
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 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人促红细胞生成 素、重组链激酶等都已先后供应市场,不仅保 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使成本大大降低。 但工程菌在发酵生产和保存过程中表现出不稳 定性,具体表现为:质粒的丢失;重组质粒发 生DNA片断脱落;表达产物不稳定。 工程菌的稳定与否,与重组质粒本身的分子组 成、宿主细胞生理和遗传性以及环境条件等因 素有关。
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 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 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a)变异;b)污染; c )死亡。
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
衰退:菌种出现或表现出负变性状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①大量群体中的自发突变
自发突变
纯菌种
不纯菌种
传代增殖
衰退菌种
原始个体
突变个体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②分离现象。 菌种衰退的原因: ③培养条件与传代。
准性杂交育种
第五节 分子育种(基因工程育种)
一、基因工程 定义:在基因水平上,改造遗传物质,从而使 物种发生变异,创建出具有某种稳定新性状的 生物新品系。
特点:可设计性、稳定性、远缘性、风险性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 获得目的基因
选择基因载体
体外重组 外源基因导入 筛选和鉴定
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改变后的菌株被称为“工程菌”, 工程菌已逐渐应用于药物的微生物发酵生产中,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增加生物合成基因量而 增加抗生素产量;②导入强启动子或抗性基因而 增加抗生素产量;③把两种不同的生物合成基因 在体外重组后再导入受体而产生杂交抗生素;④ 激活沉默基因,以其产生新的生物活性物质或提 高抗生素产量;⑤把异源基因克隆到宿主中表达, 以期彻底改变生产工艺。
遗传学第十章答案
遗传学第十章答案第十章遗传物质的改变( 1 ) - 染色体畸变1 什么叫染色体畸变?解答: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发生数目或结构上的改变。
(1 )染色体结构畸变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并以异常的组合方式重新连接。
其畸变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2 )染色体数目畸变指以二倍体为标准所出现的成倍性增减或某一对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统称为染色体畸变。
前一类变化产生多倍体,后一类称为非整倍体畸变。
2 解释下列名词:( 1 )缺失;( 2 )重复;( 3 )倒位;( 4 )易位。
解答:缺失:缺失指的是染色体丢失了某一个区段。
重复:重复是指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倒位:倒位是指染色体某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了。
易位:易位是指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个染色体上。
3 什么叫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它有什么用处?解答:紧密连锁或中间具有倒位片段的相邻基因由于生殖细胞的同源染色体不能交换,所以可以产生非等位基因的双杂合子,这种利用倒位对交换抑制的效应,保存非等位基因的纯合隐性致死基因,该品系被称为平衡致死系。
平衡致死的个体真实遗传,并且它们的遗传行为和表型表现模拟了具有纯合基因型的个体,因此平衡致死系又称永久杂种。
平衡致死品系在遗传学研究中的用处:(1 )利用所谓的交换抑制子保存致死突变品系- 平衡致死系可以检测隐形突变(2 )用于实验室中致死、半致死或不育突变体培养的保存( 3 )检测性别4 解释下列名词:( 1 )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 2 )单体,缺体,三体。
( 3 )同源多倍体,异源多倍体。
解答:( 1 )单倍体 (haploid) :是指具有配子体染色体数目的个体。
二倍体 (diploid) :细胞核内具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为二倍体。
多倍体 (polyploid) :细胞中有 3 个或 3 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
(2 )单体(monosomic) :是指体细胞中某对染色体缺少一条的个体( 2n -1 )。
遗传重组知识点归纳总结
遗传重组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遗传重组的基本概念1.1 遗传重组的定义遗传重组是指在DNA分子水平上的一种基因组重组现象,它是通过杂交、交配和染色体重组等方式引起的基因组结构的改变。
遗传重组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机制,也是生物遗传学中的重要内容。
1.2 遗传重组的类型遗传重组主要包括杂交重组、交配重组和染色体重组等几种类型。
杂交重组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导致的重组,交配重组是同一个体不同染色体之间的重组,染色体重组是同一染色体内的重组。
1.3 遗传重组的意义遗传重组是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重要机制,它能够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为物种的适应性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遗传重组还可以对疾病的发生和治疗提供更深入的理解,因此在医学和生物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二章:杂交重组2.1 杂交的概念杂交是指不同品种或种属之间进行交配,产生杂种后代的过程。
杂交通常伴随着DNA分子水平上的重组事件,即杂交重组。
2.2 杂交重组的机制杂交重组是由于两个不同个体的染色体互相交换基因片段导致的。
在杂交过程中,亲本个体的染色体会在减数分裂阶段发生染色体重组事件,从而导致杂交重组的发生。
2.3 杂交重组的意义杂交重组能够增加个体的基因多样性,提高物种的适应性。
在农业和园艺领域,杂交重组可以创造出高产、抗病、耐逆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选择。
在保护濒危物种和改善环境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第三章:交配重组3.1 交配的概念交配是指同一品种或个体不同染色体之间进行交配,产生交配后代的过程。
交配也是引起交配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
3.2 交配重组的机制交配重组是指同一亲本个体不同染色体上的基因片段通过交配和减数分裂发生互换而形成新的组合。
这种重组方式也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重要机制。
3.3 交配重组的意义交配重组能够增加基因组的多样性,使得子代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新生态压力时更具有灵活性。
在繁殖和生物进化中,交配重组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遗传现象。
9 细菌与噬菌体的遗传重组分析
根据F因子存在的方式,E.Coli 可以分为4种菌株
配对、交换 准确环出
整合 准确环出
F+
F+
Hfr
携带 1 个基因~ 半条染色体
F-
F’
c. 接合过程
i. F+×F- F++F+ ii. Hfr×F- Hfr+F- 复制:滚环模式
d.部分二倍体、交换与遗传重组
c b+
a+
降解
c+ b a
Lederberg和Tatum根据实验作解释,认为上述原养型是两个亲本品系基因的重组体。在 E.coli中基因重组经一系列步骤进行: (1)细胞融合; (2)亲本细胞的遗传物质经过融合形成二倍体合子; (3)遗传物质发生交换的合子经过减数分裂产生了带有重组基因的子代细菌。
c. 本质( E.coli )遗传物质的单方向( one-way )转 移
(3)F因子:
a. 发现
1952年: W. Hayes 试验证明: 接合过程中,遗传物质单向转移, 供体(donor) -♂ A菌株 受体(receptor)-♀ B菌株 1953年: Hayes,Leaderberg & Cavalli: ♂有F因子 ♀ 无F因子
b. F因子的遗传结构
质粒:旧称附加体,是指 独立于细菌染色体的 可以独立、整合、环出、丢失 含有少量基因的 双链DNA环状分子 F 因子 ( 致育因子、性因子) :是一种感染性质粒,由于F因子 存在与否决定是否接合,又称为致育因子。 F因子的遗传结构:图7-12
l+
l-
a+ l+ asr
a+
sr
a+
lac-ade间发生 交换
遗传 基因重组
遗传基因重组
摘要:
一、遗传与基因重组的定义
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基因重组的类型
四、基因重组的应用
正文: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性状通过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过程。
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在互相交换、组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基因型。
这个过程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有助于生物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基因重组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增加了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种群的进化和适应环境的变化。
其次,基因重组有助于形成生物个体的独特特征,使个体间存在差异,提高了生物个体的生存能力。
基因重组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自然重组和人为重组。
自然重组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体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的自然交换和组合。
人为重组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基因进行人为操作,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
基因重组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领域,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可以培育出抗病、抗虫、抗旱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医学领域,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基因工程药物,如重组干扰素、重组
人生长激素等。
此外,基因重组技术还在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基因重组是生物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生物的进化和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重组》课件
在遗传重组领域,PCR技术最主要的应用是用于扩增纯化后的DNA样品。
3
PCR技术的有意义应用
PCR技术在人类、动植物遗传重组、药物开发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电泳技术在遗传重组中的应用
电泳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一种分子技术,它能够对核酸、蛋白质和 配体等进行分离和鉴定,为遗传重组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方法。
遗传重组技术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遗传重组技术在许多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农业生产业等,对提升经济效益 和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遗传重组技术在环保和资源利用中的应用
遗传重组技术在环保和资源利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在生物柴油的制备、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将为环 境保护事业做出重要Biblioteka 献。遗传重组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19世纪50年代,孟德尔首次提出了遗传规律,为遗 传 research 奠定了基础。
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53年,Watson 和 Crick 发布了DNA 双螺旋结构模 型,揭示了基因遗传和DNA结构之间的深刻联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
2012年,山中伸弥成功将成年细胞转化为干细胞, 其发现为遗传重组技术的未来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是指对细胞和生物体中特定基因的精确、定向和有意识编辑、改变和修改的技术,广泛用于精准 医疗领域和新型菌苗的研究中。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遗传重组技术的应用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一项涉及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计划,并为遗传重组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 平台和机会。
遗传重组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剪切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CRISPR-Cas9技术
《遗传学遗传重组》课件
DNA修复机制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防止基因突变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03
遗传重组的生物学 意义
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遗传重组可以修复和纠正基因组中的 突变和异常,保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 遗传信息的完整性。
通过遗传重组,可以消除有害突变, 防止它们在基因组中积累,从而维持 基因组的稳定性。
促进生物进化
遗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它能够产生新的基 因组合和变异,为生物适应环境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通过遗传重组,生物可以产生新的性状和特征,增加物种的 适应性和多样性,促进生物进化。
在生物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转座重组的机制
转座重组是指DNA片段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重组方式。
在转座重组过程中,转座子首先从原位置上切割下来,然后通过与新位置上的靶序 列的转座酶的作用,将转座子插入到新位置上。
转座重组在基因组重排、基因表达调控和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重组的DNA修复机制
DNA修复是指对受损或突变的DNA进行修复的过程。
《遗传学遗传重组》 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遗传重组的概述 • 遗传重组的机制 • 遗传重组的生物学意义 • 遗传重组的应用 • 遗传重组的挑战和前景 • 参考文献
01
遗传重组的概述
遗传重组的定义
遗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于DNA的两条链发生断裂,然后通 过同源或非同源的DNA片段交换,重新连接形成新的DNA分子的过程。
遗传重组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 之一,它能够促进物种的进化和发展 。
遗传重组机制.ppt
噬菌体侵染周期
29
位点专一性 重组过程
attB attP 整合酶Int 切除酶Xis 整合宿主因子 (IHF)
30
attB和attP位点处的 序列,O序列叫做核 心序列,全长15bp, 富含AT碱基对,在 attB和attP中完全一 致。
31
32
第四节、转座因子
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B.McClintock因 在发现转座因子方面的重大贡献,被授 予诺贝尔医学奖。
11
(a)切割 (b)链置换 (c)链侵入 (d)噜噗切除 (e)连接 (f)分支迁移
12
C Double-strand break (DSB) model
1)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一条双链断裂; 2)从5’降解,产生3’游离单链; 3)一3’游离单链 侵入取代同向完整链 4)3’ 单链延伸 5)被取代的完整链与另一游离链配对; 6)底链进行DNA的合成 7)缺口结合形成两个Holliday 中间体
10
B、Meselson-Radding 模型
该模型由M. Meselson 和C. Radding在Holliday模型的基 础上修改的,与后者的主要区别: (1)开始只在单个染色体上造成切割。Holliday模型是 在两个染色体上都造成切割。
(2)按照 Meselson-Radding 模型,异源双链区可以只 发生在两个染色体的其中之一上,也可以发生在两个染色 体上,取决于交联桥是否迁移。
基因的位置外,人们无法想象基因会从一处跳跃到另一处。
34
转座理论被接受
上世纪70年代后在生物中发现了更多可移动的遗传因子;
从而麦氏的理论被人们重新提起并得到了验证,80年代初麦 氏理论为科学界普遍接受。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同时也
遗传重组名词解释
遗传重组名词解释遗传重组是一种利用辅助性DNAs(ADN)来改变有机体或者植物的基因组结构而引发改变的生物学过程。
被称为“多基因重组”,这一技术借助体外实验,使不同基因可以结合起来,并可以用来创造新的物种或品种。
遗传重组技术主要利用多种技术来改变有机体的基因结构,通过多种技术的配合实现不同的目的。
主要技术有克隆技术、浸染技术、改变DNA序列技术、生物技术和吗啡特性技术等。
克隆技术是遗传重组技术最为基本的技术,可以用来制造指定基因的细胞,使研究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
浸染技术类似于昆虫的自然繁殖,是利用由同一来源的一种细菌对另一种细菌的DNAs进行改变,这样就可以使细菌拥有不同的基因。
改变DNA序列技术是指通过改变DNA的基因组结构,来改变有机体的遗传特征,以满足某些技术要求。
生物技术是利用外加的基因,来改变有机体的物种特征和性状,也称为转基因技术,能够在实验室利用基因拷贝和编辑技术创造新物种。
吗啡特性技术是利用一种叫做CRISPR(CRISPR / Cas9)技术,通过识别成对的DNA序列,实施基因换装,修改基因组,从而促使有机体发生改变。
遗传重组技术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通过对有机体的基因组结构进行调节和改变,可以改变物种的遗传特性和突变,从而创造新的物种。
它的应用可以解决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提高粮食的收获量,减少农作物的病虫害,开发抗药性和耐药性药物等。
虽然遗传重组技术可以给社会带来重大效益,但它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例如,可能会引发未知的病毒或突变,从而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危害;有可能造成基因强度不一的后代,从而影响生物的正常繁殖;还可能引发未知的免疫反应,以及地理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遗传重组研究时,一定要格外小心,认真研究和对比各种可能造成危害的不同变种,以及专家们对各种变种的评估,以确保遗传重组研究不会带来任何风险。
总之,从实践操作、某些具体技术等方面来说,遗传重组是一种能够改变有机体基因组结构和影响生命特征的新颖技术。
遗传重组类型及应用
遗传重组类型及应用遗传重组是指DNA分子在生物体内或体外发生切割、重新组合或整合的过程。
遗传重组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遗传重组和人工遗传重组。
自然遗传重组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由生物体的自身机制引发的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人工遗传重组则是通过人工手段引发的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自然遗传重组主要发生在细菌和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
在细菌中,自然遗传重组的一种形式被称为转化,即外源DNA与细菌细胞的DNA发生重组。
转化可以导致基因的水平传递,使细菌获得新的性状,如耐药性或新的代谢能力。
在真核生物中,自然遗传重组主要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减数分裂阶段。
通过配子的形成和受精过程,父母个体遗传物质的某些片段可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组合。
自然遗传重组在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增加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并促进种群的适应性。
自然遗传重组还有助于修复DNA损伤和纠正DNA拓扑错误。
此外,自然遗传重组还在医学领域中发挥作用,可以用于检测和治疗遗传性疾病。
人工遗传重组是通过人工手段引发的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它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遗传动力学重组。
基因工程是利用重组DNA技术改变或操纵生物的遗传性状。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并使其表达,基因工程可以产生具有特定性状的转基因生物。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广泛应用,可用于改良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提供新的抗病性和耐逆性等。
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可用于生产重组蛋白药物、研发基因治疗和生物制剂。
遗传动力学重组是利用重组DNA技术直接改变或操作生物体的遗传物质。
通过人工合成DNA片段,并将其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遗传动力学重组可以实现任意DNA序列的插入、缺失、替换和定点突变。
遗传动力学重组在研究基因功能、研发新的疾病模型和生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遗传动力学重组技术可以产生基因敲除或基因过表达的动物模型,有助于揭示基因功能和疾病机制。
总的来说,遗传重组类型包括自然遗传重组和人工遗传重组。
第十章_遗传重组机制
(3)重组酶。 两条DNA双螺旋分子间断裂、修复、连接和重组体的释放是
重组的中心环节,这些过程均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 重组过程的关键是单链间的相互交换。在两个配对的DNA双
螺旋同源链的相互位点产生单链断裂,切口产生的游离末端可 以移动,每条链都脱离其配对的链并交叉与另一股双螺旋中的 互补链配对。这种被连接在一起的双链称为接合分子(joint molecular),由一个双链跨到另一双链的位点称为重组接点 (recombination joint)。同源重组时,两个DNA分子间互补碱基配 对的区域称为异源双链区(heteroduplex DNA)。一个亲代DNA分 子与另一个亲代DNA分子通过一段异源DNA双螺旋共价相互连 接,即异源双链DNA是由两个亲代DNA分子链所形成的。
存在以下问题: ❖ 违背了半保留复制; ❖ DNA复制应在S期,重组应在偶线期,不应同时发生。 ❖ 不能解释3线和4线双交换。
(4)、遗传重组的分子基础——Holliday模型 Robin Holliday于1964年提出了重组的杂合DNA模型
A
B
A
B
A
B
a
b
a
AB
A
b
a
b
B
A
B
a
b
a
b
b a
Holliday 模型(hybrid DNA model)
A
B
b a
A
B
横切
b
a
A
B
b
a
A
B
A
B
b
a
a
b
A
b
a
B
1.4 基因转变(gene conversion)
遗传重组——精选推荐
遗传重组第八章遗传重组如:真核生物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可形成不同的配子,♀♂配子结合可产生基因型各不相同的后代。
我们虽然也称这种为"重组合",但是这种重组合虽导致基因型的变化,但是涉及DNA结构改变(DNA分子的断裂-复合),因此不包括在分子遗传及其重组的研究范围之内。
根据重组时DNA序列的要求和所需蛋白质因子的不同将其重组可分为四类:同源重组:重组对间需要有同源性,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如E.coli 中的recA蛋白)不是序列专一性的,而是同源依赖性的。
位点特异性重组:重组对之间不需要同源性,但供体和受体位点间经常存在同源性,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位点特异性蛋白重组酶)识别短的、特异DNA序列。
转座:重组对间不需要同源性,但调节这一过程的蛋白可识别转座因子(短的、特异序列)。
而受体位点一般在序列上相对而言是非特异性的。
不正常重组:重组对间不需要同源性或需要少量同源性,是异常细胞作用的结果,包括复制中不正常末端连接,链滑动或成球人工重组:在体外人为的将不同源的DNA结合在一起,是有目的的改造生物体的一项技术和手段,其原理和机制与上述四种生物体内的基因交流相差甚远。
一、同源重组特点:1、发生在DNA的同源序列之间。
依赖大范围的DNA同源序列的联合,重组过程中两个DNA分子相互交换对等的部分。
真核生物中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SCE),为一种有丝分裂重组的形式,这种重组是由DNA损伤引起的。
细菌及某些低等真核生物的转化,细菌的转导接合以及某些病毒的重组都属于这一类型。
2、负责DNA配对和重组的蛋白质因子无碱基序列特异性。
只要两DNA序列相同或接近,重组就可以在序列中的任一点发生。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多点发生重组的几率相同,存在重组热点,某些序列发生重组的几率高于其他序列,真核社无中染色体形态的重组也有影响,如异染色质及其个体超区域就很少发生重组。
3、大肠杆菌的同源重组需要rec蛋白又称作:依赖recA重组。
遗传重组(一)
遗传重组(一)(总分:305.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总题数:10,分数:40.50)1.真核生物的反转座元(retroposon)根据其结构和组成可以分为两大家族: 1和 2。
(分数:3.00)解析:病毒类超家族非病毒类超家族2.一般性重组的主要中间体是 1,也用它的发现者名字命名为 2。
(分数:3.00)解析:交叉链互换 Holliday连接3.重组能产生 1中没有的新的类型。
(分数:1.50)解析:亲本4.细菌中的转座成分可分为 1、 2及TnA转座元家族和可转移的噬菌体等。
(分数:3.00)解析:插入成分复合转座元5.狭义的遗传重组是指DNA分子内断裂一复合的基因交流,可分 1、 2、 3和 4。
(分数:6.00)解析:同源重组位点特异性重组转座作用异常重组6.基因重组有时会出现异常分离比,这是由于基因转变造成的,目前能较好解释基因转变起源的理论是1。
(分数:1.50)解析:杂种DNA模型7.转座因子的自身序列的两侧各有一个1序列存在,转座完成时,常在原靶点DNA两侧各出现一段2序列。
(分数:3.00)解析:末端倒转重复同向重复8.原核生物有几种转位因子,如 1、 2、 3等;真核生物也有一些转位因子,如 4、 5、 6等。
(分数:9.00)解析:插入序列复合转座元 TnA转座元家族酵母的Ty成分果蝇的copia成分玉米的Ac-Ds成分9.基因转换是通过 1之间重组而实现的,其中重组体经拆分后形成 2,再经过 3后产生基因转换。
(分数:4.50)解析:异源双链异构化分支迁移10.RecA蛋白质有多种与重组有关的活性,主要包括: 1、 2、 3和 4。
(分数:6.00)解析:单链DNA结合活性双链DNA结合活性 NTP酶活性促进互补单链复性的能力二、判断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1.转座(transposition)是转座元拷贝从基因组的一处转移到另一处的过程。
(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12.玉米的Ds-Ac转座因子属于非复制型和保守型转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RecA和Holliday连接体的形成
RecA具有两种相当不同的活性:
RecA可以促进单链DNA 与其在双链DNA 分子中互补的DNA 链的碱基相配对。 RecA还可以在SOS 反应中激活蛋白酶。 RecA 需要单链DNA和 ATP才能激活蛋白酶。
RecA能够利用由RecBCD在Chi位点附近切 割所释放的单链3’末端。 RecA的DNA操作酶活性可以使一个单链 DNA与双螺.旋中的同源序列发生臵换,这 一反应被称为单链摄取(single-strand uptake) 或单链同化(single-strand assimilation)。
第三节 大肠杆菌重组的分子基础
在分子水平上,重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是相似的:从一个已断裂的分子中产生的 单链与其对应的双螺旋发生作用,配对区 间扩展,重组中间体形成直到核酸内切酶 解离此两个双螺旋分子。 识别反应是重组机制的不可分割的重要部 分,并且只涉及到DNA分子的特定区域而 不是整个完整的染色体。
切除反应发生在原噬菌体两端的attL和attR 之间,产物为λ噬菌体环状DNA和细菌染色 体DNA。催化切除反应的除了Int和IHF外, 还需要一种叫做切除酶(exicisionase, Xis) 的蛋白参加,该酶由λ噬菌体的cis基因编码。 Xis对控制反应方向起重要作用,它是切除 反应所需要的,但却抑制整合反应。
两个DNA分子的链之间互补的碱基配对确 保重组只发生在同样的基因座之间。
在该部位两个双链DNA分子通过链之间互 补的碱基配对被维系在一起称为联会。
(3)重组酶
参与重组反应的酶保证重组的顺利进行。 重组过程中,每个分子的链首先断裂, 然后进行修复和连接,两个DNA分子之 间发生交换。重组完成后,重组分子的 解离和释放等过程均是在酶催化下进行 的。
Holliday连接体形成以后,就会产生异构 化然后拆分。
单链侵入模型中,异源双链首先只在两 个DNA分子中的一个形成。Holliday中 间体形成以后通过支链迁移能够在另一 个DNA分子上产生异源双链,这样就解 释了异源双链是如何形成的。
双链断裂修复模型
目前证明通过两个DNA分子之中的一个双链 断裂引发重组是个常见的机制。 该模型认为参与重组的两个DNA分子之一的 两条链被核酸内切酶切断,然后在核酸外切 酶作用下产生3’单链黏性末端。 两个3’游离末端之一侵入到另一个双螺旋的 同源区,臵换“供体”双螺旋的一个单链而 形成一段异源双链DNA,并同时产生一个D 环(D-loop)。
整合反应由λ噬菌体int基因的产物整合酶 (integrase, Int)催化。Int是一种DNA结 合蛋白,对POP ’ 序列有强的亲和力。 整合反应还需要一种有大肠杆菌编码的一 种细菌蛋白,称为整合宿主因子IHF (integration host factor, IHF) 。 Int和IHF可以在体外进行位点特异性重组。
(4)异源双链区的形成
同源性重组时,在两个DNA分子之间互补 碱基配对的区域称为异源双链区 (heteroduplex region)。
两个DNA分子通过一段异源DNA双螺旋共 价相互连接。
二、同源性重组的分子模型
第一个被广泛接受的重组模型是1964年由 Robin Holliday提出的Holliday模型。 即将发生重组的两个DNA分子同一个部位 的两个单链的断裂,从而引发重组。 两个断裂单链的游离端彼此交换,形成两 个异源双链,然后末端连接形成Holliday连 接体(Holliday Junction)。
第四节 位点特异性重组
位点特异性重组发生在特殊序列对之间, 这一重组型式最早是在λ噬菌体的遗传学研 究中发现的。 λ噬菌体有两种存在型式:裂解状态和溶源 状态。两种类型间的转换是通过位点特异 性重组实现的。
进入溶源状态,游离的 DNA必须整合 (intergrate)到细菌DNA中去;而为了从溶 源状态向裂解状态转化,原噬菌体DNA则必 须从细菌染色体DNA上切除(excise)。 整合和切除均通过细菌DNA 和λDNA上特定 位点—附着点(attachment site,att)之间的 重组而实现。
第十章
基因重组
基因组的可变性和稳定性之间必须维持 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这样才能使生物 体得以生存并能世代相传,繁衍不息。 染色体的遗传差异主要由两种 机制产生, 一种是突变,一种是遗传重组。
所谓遗传重组指的是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 其共有的特征是DNA双螺旋之间的遗传物质 发生交换。遗传重组的存在确保了遗传物质 代与代之间基因组的重排,从而形成一个物 种内部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遗传重组不仅仅发生于代与代之间,一个个 体的基因组也可以发生重排。重组不只是在 减数分裂和体细胞核基因中发生,也在线粒 体基因间和叶绿体基因间发生。
遗传重组的证明
突变和重组是提供进化起始物质的两个 过程。
突变引起的遗传改变能引起蛋白质中氨 基酸序列的变化,该变化引起表型的改 变,通过自然选择发生作用。 重组提供一个基因组结构的变化,也会 引起表型的变化,也通过自然选择发挥 作用。
RuvAB蛋白复合体可以使支链以10~20 bp 的速度迁移。
第三个基因ruv C编码一种能够特异性地识别 Holliday连接体的核酸内切酶,此酶可以在 体外切断此种交叉而拆分重组中间体。 一个含4个碱基的序列提供了Ruv C拆分 Holliday连接体的热点。这一序列决定了拆 分过程中哪一对DNA链被切断,从而决定发 生的是补丁型重组(patch recombination)还 是剪接型重组(splice recombination)。
D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修补而扩展, 直至D环的长度与“受体”DNA双螺旋缺 口长度相当,互补的两条单链退火。此时 在缺口的两侧各有一段异源双链DNA,两 个杂合双螺旋之间为断裂的缺口,并且此 缺口为供体DNA序列所填充。 缺口处双链的完整性可以被以缺口3’端为 起始的修补合成来修复。缺口是被两次单 链DNA的合成而修复的。
Holliday认为在DNA分子上存在某些位点, 特殊的引发重组的酶能够识别这些位点, 确保两条链在相同的部位被切断。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些位点的 存在。
单链侵入模型
单链侵入模型是对Holliday模型的修改。 在该模型中,两个DNA分子中的一个单链 在随机部位被切断,然后暴露的末端侵入到 另一个双链DNA分子,发现它的互补序列 以后将替代与它相同的链。然后DNA聚合 酶将用留下的那条链作为模板,填充上侵入 链所留下的缺口。被替代的链被降解,它的 残留末端与另一分子中新合成的DNA链相 连接形成Holliday连接体。
异常重组按其机制主要分为两类:末端 连接(end-joining)和链滑动(strandslippage)。
末端连接是指断裂的DNA末端彼此相连。 链滑动是指DNA复制时,由一个模板跳 跃到另一个模板所引起的重组。
许多DNA序列都可发生上述两类的异 常重组,这直接威胁着基因组的完整 性,但同时也是进化的重要途径。
整合和切除反应所需要识别的序列对不相 同。整合要求对attB 和attP之间进行识别, 但切除要求对attL和attR识别。因此位点特 异性重组的方向性特征由重组位点的特征 所控制。
整合和切除反应皆需Int和IHF蛋白。
λ噬菌体DNA的整合机制
λDNA的整合涉及到attB 和attP的核心序列 DNA链的割裂和重接。 首先在attB 和attP位点上产生同样的交错切 口,形成了5’-OH和3’-P的末端。5’单链区 全长7个碱基。两个核心区的断裂完全相同, 连接过程不需要任何新DNA的合成。 在整合反应中,互补的单链末端交互杂和, 连接并完成整合过程。
异常重组能够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 例如移码、缺失、倒位、融合和DNA 扩增。
一、 chi位点和RecBCD核酸酶
在λ噬菌体的一些突变种内,存在一些 称为chi的位点。chi位点单一的碱基对 的改变即可激发重组的发生。这些位 点皆含有一个恒定的非对称的8bp序列: 5’ GCTGGTGC 3’ 3’ CGACCACC 5’
Chi位点是一个由基因recBCD编码的Rec BCD酶作用的靶部位。 RecBCD酶是一种多功能酶,具有几种不同 的活性。它是一个强有力的降解DNA的核 酸酶,早期被检定为活性核酸外切酶V,具 有解旋酶的活性。 RecBCD 所介导的解旋和切割可以被用来产 生末端,并引发异源双链的形成。
整个反应中没有可以自由旋转的中间体。
断裂和重新结合反应与拓扑异构酶I催化的 反应机制相类似,不同的是相互连接的两 条链不是来自于同一双螺旋,而是来自于 不同的双螺旋。
第六节 异常重组
异常重组(illegitimate recombination)是指 发生在彼此同源性很小或没有同源性的 DNA序列之间的重组。异常重组可发生在 DNA很多不同的位点之上。 异常重组可能是最原始的重组类型,不需 要对特异性序列进行识别的复杂系统或对 DNA同源序列进行识别的机制。
一旦Holliday连接体形成后,它能进行重 排从而改变链的彼此关系。这种重排称 为异构化,因为在此过程中没有键的割 裂。
一旦形成Holliday连接体后,就能被拆分。 是否发生重组依赖于拆分时Holliday连接 体的构象。
Holliday模型被称为双链侵入模型,因为 由于每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侵入到另 一个DNA分子,它解释了在重组时两个 DNA分子的异源双链是如何形成的。 Holliday连接体也能通过碱基之间氢键的 断裂和再连接而发生左右移动。这个过 程称为支链迁移(branch mig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