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009.5)推荐理由:“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建议。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
惭愧的是,我的学生达不到以上的要求。
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去指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第5期第22页发表了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文章介绍了她指导学生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的具体做法。
一轮实验下来,韩老师的学生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一口气读完韩兴娥老师的《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不禁被韩老师的智慧所折服。
韩老师的“海量阅读”,代表了中国当代先进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研究和推广这种教学观念,对于推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想起一句话:“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_韩兴娥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
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
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
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喜欢,我也因此一举两得。
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到了9月底,我班58个学生中有34个认识了这本小册中的300多个生字词。
这34个学生或是上学前认识一部分汉字的,或是精力很集中的那种“听话”孩子。
剩下的24个学生虽然不会认读儿歌下面的生字,但课堂上,他们用手指着儿歌念了一遍又一遍,对字形或多或少有了一点印象,为以后的识字打下了基础。
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
一年级的课文阅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阅读先行,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怎么阅读?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巡视,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
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
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
第一册用了两个月,第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
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教学感受2009-06-11 17:18:2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一、目标解析[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关键词]时间: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韩兴娥老师解读“课内海量阅读”三
语文教学至简为上人生法则从简如流1.家常课随意听周三下午新华社记者到我班听课,上午第二节课下通知时我正为一件私事烦恼着,下午第一节听,三、四节是我的课,没有一点时间准备。
我惯用的听录音、朗读、简单理解的形式似乎过于简单了,于是打算准备一个简单课件。
午饭后备课,困意袭来,睡了一觉后已近2点,素英校长告诉我潘院长已来了。
我急匆匆地把于新宇老师暑假时准备的“一字组多词”设成大号字,搬着笔记本电脑进了教室。
等待的时候觉得我的备课还是太简单,又找出家长们写的“学以致用”小故事设成大号字。
市区两级教研室的领导带着两位记者走进七班教室,学习了两篇课文之后,认读屏幕上的词,面对这些第一次见面的生词,有着认读2100生字基础的弟子们竟然不费吹灰之力,个个顶呱呱。
最后学习“学以致用”小故事。
课后记者问我精读的课文怎么教,我说这就是精读。
二年级的小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没有困难,理解不了的课文是还没到理解的时候,比如第六单元那些关于朱德、大禹、孔繁森的文章,要理解的深刻肯定是很费劲的,这类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刍”,现在不必“一步到位”。
这样的“歪理邪说”源于女儿小的时候读成语的教训。
成语故事一般来自寓言故事和历史故事,小孩子理解童话、寓言故事很容易,但理解那些历史故事难度很大。
这也难怪,几岁的小孩子头脑中怎么会有“几千年前、几百年前”这样的时空概念?然而当时我想不明白,为什么给她讲了那么多遍,她还是搞不懂?现在想来不是孩子笨,而是大人糊涂!好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再强求我的学生“深刻理解”,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6号送女儿参加军训,进校门时遇到初中部的李宏伟校长,宏伟邀我到她办公室。
她谈起3号那节课说:“你的课实在太简单了,但学生的表现很出色!孩子们个个读得绘声绘色,童真童趣童言稚语太可爱了。
”“你认为这节课简单吗?这是开学后我第一次提着电脑进教室,平日的课比这还简单。
韩兴娥海量阅读三部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一、目标解析[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关键词]时间: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这个月特别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因为前段时间,李振村老师和朱文君老师向我约过稿。
我们学校的杂志还没有到,但听朋友说,她已在第5期的“月度人物”栏目中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
人物印象本刊2006年第7-8合期报道了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实验: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2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而全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一系列“天方夜谭”般的数据,让韩兴娥因此成为小语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时隔三年,再次见到她,却不见一丝一毫的“明星”气象,依然那么淳朴,淳朴得近乎土气。
约她给老师们谈谈近三年来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发来的文字也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仿佛拉家常一般平淡、琐碎,甚至有些“唠叨”。
然而,一路读来,一路慨叹: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准、做得实,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
她在文章中,不仅回答了老师们在开展大量阅读时所遇到的常见问题,还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办法。
先哲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用这话形容韩兴娥,合适。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韩兴娥老师《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老师《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doc资料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一、目标解析[ 目标设定]: 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 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 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 海量诵读经典[ 关键词]时间: 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 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 增量"" 减负"并举。
方法: 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 ”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 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 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 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 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 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 ,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
“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这个月特别关注《小学语文教师》,因为前段时间,李振村老师和朱文君老师向我约过稿。
我们学校的杂志还没有到,但听朋友说,她已在第5期的“月度人物”栏目中看到了下面这篇文章。
人物印象本刊2006年第7-8合期报道了韩兴娥的“海量阅读”实验:两周上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级教材;二年级识字量达到2500字,三年级认识3000个字,完成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任务;低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20万字,中高年级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100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而全班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这一系列“天方夜谭”般的数据,让韩兴娥因此成为小语界一颗璀璨的明珠。
时隔三年,再次见到她,却不见一丝一毫的“明星”气象,依然那么淳朴,淳朴得近乎土气。
约她给老师们谈谈近三年来的“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发来的文字也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仿佛拉家常一般平淡、琐碎,甚至有些“唠叨”。
然而,一路读来,一路慨叹:她的“课内海量阅读”,做得细、做得准、做得实,方法看似简单,其实大巧若拙。
她在文章中,不仅回答了老师们在开展大量阅读时所遇到的常见问题,还为老师们提供了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办法。
先哲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
用这话形容韩兴娥,合适。
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 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 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名师有约】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名师有约】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名师简介:韩兴娥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学校语文教师。
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报道,引发了“语文课能否从教材中突围“的大讨论。
她把教女儿认字、读书的做法迁移到了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没有家庭作业,而个个考试成绩优秀,全班没有一个差生。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韩兴娥老师《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共12页文档
韩兴娥老师《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 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方法关键词:阅读。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问题、作文问题、理解问题等都迎刃而解,无需另外花费气力。
在“课内海量阅读”实验中,“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韩兴娥海量阅读教学
韩兴娥《我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选萃教学感受2009-06-11 17:18:22 阅读11 评论0 字号:大中小一、目标解析[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关键词]时间: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法
韩兴娥的海量阅读法“课内海量阅读”实验把“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落到我们师生身上:没有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优秀,没有一个学困生,孩子有了一个美好甘甜的童年,老师拥有了愉快轻松的心态。
“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40分钟之内进行的“海量阅读”。
但“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1、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2、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3、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但不论曲调如何变化,都紧紧围绕三个关键词:时间关键词:课内。
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但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的负担,也难以保证阅读的质和量。
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是“课内海量阅读”实验首先尝试解决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实践就大量阅读教材外的读物。
实践中我发现,在语文课堂上全班同读一本书效果最好,读完一本换一本。
我用三个办法解决图书来源:一是自己的电脑上保存一部分电子读物,可以在学校集体印,也可以发到公共邮箱中由家长自己印。
二是向家长推荐图书,我的第一轮实验都是这样解决图书的。
但最好的办法就是学校图书馆配书。
我们北海学校是新建的学校,图书馆配书时,按我的建议买了六十多套复本六十多本的书,可以供一个班集体阅读。
质量关键词:海量。
一轮实验下来,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
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
正在进行的第二轮实验,中年段的阅读量已经远远超过第一轮的高年段,达到每学期160万字的阅读量。
如此“海量”的阅读,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让学生能全力专注于阅读。
因此第一轮实验下来,我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获得了语文学习的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兴娥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一、目标解析[目标设定]: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海量诵读经典[关键词]时间:课内。
半个月上完教材内容,剩下的教学时间就大量阅读教材的读物。
全班同读一本最好。
质量:海量。
势必要求课堂删繁就简,课外取消繁琐的、无效重复的作业。
"增量""减负"并举。
方法:阅读。
阅读好比一条船,将听说写载于其中,一齐驶向彼岸。
实验证明,随着阅读量的成倍增加,识字、作文、理解问题等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方法,先多形式读书,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一下。
倡感情朗读,弃精细讲解。
二、实施策略(一)一年级:”海量阅读”中识字1、新生入学第一天就自己读书读儿歌识汉字(含汉语拼音情境歌)2、阅读、识字和写字不同步阅读先行:多形式领读后,学生自由读背,背上的在课题旁加盖印章,再背下一课。
识字分别对待:课外不作要求,课内"强制"必会;助识字困难生领会"字理"写字降低难度:抄抄字/描描词(描红形式)(二)中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一年级已识字2000。
1、半个月读完整本语文书教法:略读课文默读;精读课文感情朗读坚持反馈:不论课内课外,都得在感情朗读基础上口头填空。
选择精美语言块,强化感悟语言的精妙。
2、大量背诵韵文和小故事完成课文学习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唐诗故事><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3、全班共读一本小说中年段讨论重点是内容。
学生发明"贴标签",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概括任何一本书、一个情节、一个故事、一个人物…4、唯一的家庭作业是循环日记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循环日记,四人成绩为小组共同分数。
经验共享,鞭策后进。
5、"词语表"助生巩固词语准备"词语表"和"看拼音写词语"练习(三)高年级:海量诵读经典一周可读10~20万字。
1、学习历史故事为经典铺路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学<世界上下五千年>第一遍浮光掠影读白话文故事,第二遍回头再读文言引文。
学语文不攻坚,长期以往终至无师自通。
读史学文,一举两得。
指导自学结合,讨论并口头填空。
2、阅读古代经典,意义深远六年级通读<论语><老子>。
先阅读交流关于孔子、老子、<论语>、<老子>的书籍,再学名典。
一读论语,不求甚解,重在读准背诵,先自查后抽查。
二读论语,重在前后联系。
按顺序逐章谈认识,前后联系,边交流边翻书。
三读论语,以归类总结为主。
采用的苏轼"八面出击,一意求之"读书法。
切忌意志强加,多商量多辩论。
学典籍的同时,也提高了自我教育能力。
3、阅读文选和现代小说,完善知识体系教法:自由阅读后讨论。
讨论小说重背景,融汇历史故事、小说、经典而贯通。
二轮实验,打算进一步涉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韩兴娥的“课内海量阅读”三步曲“课内海量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四十分钟之内进行的大量阅读。
这项实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阅读量的成倍增加;二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减轻。
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果真有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好事儿?我的回答是:有。
不仅有,而且做起来也不难。
海量阅读的教学目标不是以一节课、一篇文章设定,而是以一本书、一个年龄段为单位设定目标。
我把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二三年级主要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四五六年级则“海量诵读经典”。
我且称之为“课内海量阅读”三部曲。
一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识字一、入学之初,读儿歌识字下学期要从一年级带起了。
整个暑假,我都在酝酿一个“梦”——让一年级新生一入学就有事情做,第一天就自己读书。
为此,我给不会拼音的一年级新生编一本他们能够“自学”的小册子——《读儿歌识汉字》。
这是我偶然读到《小白兔》、《静夜思》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儿歌和诗词,萌生的想法。
这本小册子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最熟悉的儿歌。
如《上学校》: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儿歌的后面,附上要认的字词:“功劳劳动太阳小鸟为什么长大学校学习迟到书包”,我先带着学生唱一唱、念一念。
几遍之后我就教他们“自学”生字的办法:念儿歌下面的生字时,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就到儿歌中找;小册子的第二部分有《小书包》、《国旗》、《坐得正》、《写字姿势》、《爱护眼睛》等儿歌,这是我结合入学教育选编的内容,孩子们很喜欢;第三部分是汉语拼音情境歌,结合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生读熟儿歌,认读儿歌下面生字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课本的学习,阅读、识字、写字不同步一年级的课文朗读、识字和写字不是同步进行的:朗读,开始是一节一课,渐渐地加快速度,一节两课,写字则是两节一课。
程度好的孩子边背诵课文边认读生字,弱一些的,则按进度读熟课文即可,学困生则要个别辅导。
先说阅读。
不同形式的领读之后,学生开始自己读,我则在教室里转来转去地听,看到谁能合上书背诵,便俯耳过去听一会儿,在学生的课文题目旁盖上“印章”表示通过。
学生背完一篇就主动再背下一篇。
在背诵上,专家说的确实没错,一年级的孩子个个是天才,没有一个落下。
一册用了两个月,二册用了三个星期,全班学生百分之百能背诵。
实践证明,阅读、识字和写字三项任务中,阅读是最容易的。
再说识字。
课本之外的书,我只要求读熟,不要求识字。
但对课本上的生字,我就要“强迫”孩子们认识了。
看到一则资料说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是三到五岁,我深以为然,但每一届学生中都有十几个认字相当困难的学生。
对待这些孩子,得拿出点儿耐心,我的办法是在教学中渗透些“字理”知识,帮助他们记忆。
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生字学习就顺利多了。
一个月的时间,全班学生都认会了课文中出现的所有生字,无一例外。
这就是大量阅读的作用,在具体的文本中,孩子们一次又一次与生字见面,虽然没有特意观察字形,但见得面多了,自然就认识了。
最后说说写字。
写字教学基本按常规进行,一年级孩子小,不适合进行长时间书写,所以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减轻“负担”。
比如,只让孩子照着课本抄汉字,而不是组词。
这样,作业中的错误只有“错字”,而没有“别字”,提高了学生写、老师批的速度。
至于组词,解决的办法很简单,把生词打印到一页纸上,用厚纸印成红色字帖,学生蒙上薄纸兴致勃勃地大描特描。
三、在诵读儿歌、故事中识字我用三个多星期就教完拼音。
说实话,部分学生拼读得并不熟练,但按顺序认读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是逐个学生过关。
我印发给学生一张字母卡片,拼读时如果忘记了哪个字母,可以随时查阅。
我们最初读的注音读本是《三字新童谣》、《巧识三百字》等“袖珍童谣”,书中的儿歌三字或四字一句,很简短,降低了拼读难度。
然后逐渐过渡到读较长的的儿歌,如《好妈妈儿歌400首》,韵语识字课本中的儿歌,《语文基础训练》、《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上有许多儿歌,我就地取材,把它们编成不带拼音的小册子,学生两两对读。
一年级下学期阅读小故事,《拼音报》、《弟子规》、《增广贤文》都是我班语文课堂上的“教材”。
一年级结束时,全班学生平均认识2000多汉字,有的孩子认得扎实,有的孩子认得模糊,但基本都有了阅读注音读物的能力。
写完作业后的自由阅读成为我班一道亮丽的风景,孩子们已在白纸黑字中找到了快乐。
中年级段在海量阅读中诵读、积累我把二~三年级归为中年级段,在这一年段里落实三个共同的要求。
一是,写字依然占用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
现在,跟我一起实验的老师在开学前就分头准备好大量的“看拼音写词”练习,在课堂上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拼写一部分生词,不会写的字词可以查阅老师提供的“词语表”。
帮助学生打牢了写字的基础。
二是,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作文起步的教学。
我一直奉行“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观点,相信有了满腹经纶的积累,就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表达。
所以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我才进行作文起步教学。
但通过一年半的时间,学生就能通过“写作关”,甚至达到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之所以如此容易,是因为大量诵读白话文垫底。
因此,第三点,诵读、积累最关键。
比如一本教材用半个多月就能教完,一是略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如《小英雄雨来》、《猎人海力布》等,学生自已默读一遍就行了。
二是精读的文章也不去条分缕析,一个课时学二至四篇,先运用各种形式读书,例如听录音、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然后教师直奔中心提出问题。
很多文章,能够有感情朗读就行了,提不提问题并不重要。
学生诵读的文章越多,朗诵、理解能力越高,到三年级时,不经过预习,只要默读一遍,或听一遍录音,学生就能有感情诵读。
此外,我坚持一条:不论课本还是课外书,都要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口头填空题。
如:“翻过一座小丘,_穿过一道山谷。
蝴蝶追着跳舞,松鼠数着脚步;小树亮着绿叶,绿叶托着露珠;露珠掉在林中,变成朵朵蘑菇;阳光和着鸟声……”文中平平常常的动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用得精妙极了,很难用语言分析透彻。
对小学生来讲,与其长时间听老师枯燥分析,倒不如让他们背诵之后略略品味,则是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法。
高年级段“海量诵读经典”我把四、五、六三个年级划归为高年级段,因为这段时间,学生已把常用汉字基本写熟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基本过关,语文课上有大量的时间用来持续默读,一星期读十万二十万字轻而易举,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量阅读。
这段时间阅读的内容主要有三类:历史故事、经典古文、中外小说。
一、历史故事学习了经典历史故事,孩子们在解读经典时就不仅能进一步在阅读中积累运用语言,而且能获得大量的文史知识积累,对经典的理解就能上升一个高度,获得更加全面的养分。
第一轮实验,我们在五年级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总结了经验,第二轮实验,我打算在四年级学习。
1.浮光掠影回头再读。
我们读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分为上、中、下篇,共271个故事,每个故事前面附有一段引文,多是选自《史记》、《资治通鉴》中的一小段文言文。
对于文言知识,我和学生们都知之甚少,于是师生一道,见到“拦路虎”,略微一“过招”,一看难以“取胜”,立即绕道而过。
先重点读白话文故事,回过头来再读文言引文,当时搞不懂的地方竟“无师自通”了。
我因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语文不打“攻坚战”。
有些问题即使我知道答案,也不急着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找,随着阅读和思考的深入,总有豁然开朗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