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水化及硬化机理

合集下载

混凝土水化热产生机理\危害与防治对策分析

混凝土水化热产生机理\危害与防治对策分析

混凝土水化热产生机理\危害与防治对策分析【摘要】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从结构设计、温度控制、原材料选择、施工安排和施工质量等方面采取综合性措施。

由于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温度应力和是导致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制定温控措施时,必须把控制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作为主要方面。

这就要从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和降低水化热温升入手,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向,从而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

在降低水化热温升方面:可以采用混凝土“双掺”(掺粉煤灰、掺外加剂),合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尽量降低单位水泥用量,尽量选用低流态和大级配混凝土。

在降低混凝土出机口温度方面:主要从降低对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影响最大的石子温度和拌和水温度方面下功夫。

经验表明:石子温度每下降1℃,混凝土出机口温度大约可降低0.55℃,水温下降1℃,混凝土温度可下降0.2℃。

同时在制定温控措施时,必须结合工地实际情况,采用技术上可行、操作上简便实用、经济上节省的措施。

运输上,采用混凝土罐车,尽量减少曝晒时间和停歇,从而降低温升。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0.引言混凝土:水化热在桥梁及大型设备基础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较为常见。

由于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水泥的水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水化热,水化热积聚在内部不易散发,使内部温度上升,内外温差引起巨大的内应力和温度变形,使混凝土产生裂缝、变形,甚至破坏,因此,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是十分不利的。

混凝土水化热源于水泥等胶凝材料水化产生的热量,其危害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尤为突出。

本文分析了混凝土水化热产生机理、危害与防治对策。

1.水化热产生机理与危害水泥水化释放的热量是混凝土水化热的来源。

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 3CaO.SiO2)、硅酸二钙( 2CaO.Si 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等矿物组成。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概述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硬化概述

水化放热速率
Ca2+浓度
诱导前期 (15分钟以
发生急剧反应,放热迅速, Ca2+ 、OH-从C3S表面释放, 形成第一放热峰,而后放热 浓度急剧增大,pH值几分钟
内)
早 速率下降
就超过12,而后浓度增长减慢
诱导期 期 反应缓慢,放热速率很小, Ca2+浓度持续增长并超过饱
(1~4小时)
水泥浆体保持塑性,诱导期 和浓度,在诱导期结束时达到
二、测定水化速率的方法
(1)直接法:岩相分析、x射线分析、热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定量测定已水化 和未水化部分的数量。较为复杂。
(2)间接法:测定结合水、水化热、Ca(OH)2生成量。较为简单。
三、影响水化速率的因素 (1)熟料矿物的组成和性质
水化速率大小:C3A > C4AF > C3S > C2S B矿有四种不同晶型,对水化速率影响很大,β-C2S水化快,γ-C2S水化慢。 熟料矿物晶体中含有杂质、晶格缺陷、晶格畸变,水化速率快。 熟料矿物为固溶状态,如:F固溶在A矿,水化活性高,水化速率快。
活化粉煤灰用作水泥促凝剂的研究
——解决掺氟硫复合矿化剂水泥出现缓凝的问题
水泥主要是含氟A矿缓凝的原因
含氟A矿水化活性高,水化速率快,为何缓凝? 水化产物C-S-H和Ca(OH)2形成速率快,但长大速率慢,不 足以相互搭接形成凝聚结构。 加速凝结的启示: 出窑熟料凝结时间长,加矿渣共同粉磨制成水泥后,凝结时 间缩短,为什么? 矿渣具有潜在水硬性,本身含有部分熟料矿物组成,经水淬 时与水反应,生成了部分水化产物,它们作为“晶种”,加 速了水泥水化时生成的水化产物以它们为晶核而长大。
稳定期
后 反应速率很低,基本稳定, Ca2+浓度趋近饱和浓度 期 完全受扩散控制

水泥水化硬化机理-课件

水泥水化硬化机理-课件
间接法
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1,熟料的矿物组成:28天内各矿物的水化速度 熟料的矿物组成: 熟料的矿物组成 28天内各矿物的水化速度 AF> 为C3A>C4AF>C3S>C2S或C3A> C3S > AF> 含量大,水化快; C4AF>C2S即: C3A含量大,水化快; C3S含 量大,水化慢. 量大,水化慢. 水灰比: 影响水泥浆的结构和孔隙率; 2,水灰比:1)影响水泥浆的结构和孔隙率;2) 影响水化速度. 影响水化速度. 水泥细度: 细度越细, 3,水泥细度:1)细度越细,反应物的表面积 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磨细的过程中, 越大,反应速度越快;2)磨细的过程中,使 晶格扭曲程度增大,晶格缺陷增加, 晶格扭曲程度增大,晶格缺陷增加,使水化 反应易于进行 养护温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快. 4,养护温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快.温度对水 化速度的影响主要在早期, 化速度的影响主要在早期,对后期影响不 .;温度低于 10℃水泥基本不发生水化 温度低于水泥基本不发生水化. 大.;温度低于-10℃水泥基本不发生水化. 外加剂:促凝剂,早强剂, 5,外加剂:促凝剂,早强剂,缓凝剂
第八章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水泥加水以后为什么可以凝结硬化? 水泥加水以后为什么可以凝结硬化?
水化产物 填充空隙 并将水泥 颗粒连接 在一起
已水化的水 泥浆里留下 的孔隙 未水化水 泥颗粒
水泥+ 水泥+水(流体)-可塑性浆体(塑性体)-固体 流体)-可塑性浆体(塑性体)-固体 )-可塑性浆体 )-
水化速度 水化产物
综上所述,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如下: 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如下: 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如下 水泥加水后, C3S ,C3A ,C4AF均很快水化, 同时石膏迅速溶解,形成 Ca(OH)2与 CaSO4 的饱 和溶液,水化产物首先出现六方板状的Ca(OH)2 与针状的AFt相以及无定形的C-S-H.之后,由于 不断生成AFt相,SO42- 不断减少,继而形成AFm AFm 相及C-A-H晶体和C4(AF)晶体.

水泥的硬化原理

水泥的硬化原理

水泥的硬化原理
水泥的硬化原理是由于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在水泥中逐渐凝固和硬化的过程。

具体的硬化原理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水化反应:水泥中的胶凝材料主要是硅酸盐矿物质,如硅酸二钙(C2S)、硅酸三钙(C3S)等。

当水与胶凝材料接触时,水中的H+离子会与水泥中的几个主要离子(如钙离子)发生反应,产生草酸钙(C-S-H)胶凝物和氢氧化钙(Ca(OH)2)。

2. 凝聚硬化:水化反应引起的反应产物逐渐凝聚成网状结构,形成一种胶凝物质,即C-S-H胶凝物。

这种胶凝物质是水泥硬化强度的主要来源,具有较好的粘结性和强度。

3. 温度效应:水泥的硬化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大。

水泥在适宜的温度下硬化会加快,而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则会影响硬化过程。

通常,较高的温度有助于加快水化反应速度,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蒸发和孔隙产生,从而降低了强度。

4. 干燥过程:水泥在硬化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干燥,以便去除多余的水分。

干燥过程可能会引起收缩现象,因此需要控制干燥速度,以避免产生裂缝。

综上所述,水泥的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水化反应、胶凝物质形成、温度效应和干燥等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使水泥达到一定的强度和硬度,形成坚固的建筑材料。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和硬化

C3A+3CaSO4·2H2O+26H2O=C3A·3CaSO4·32H2O 当C3A尚未完全水化,而石膏已经耗尽时: C3A·3CaSO4·32H2O +2C3A+4H2O= 3(C3A·CaSO4·12H2O) 当石膏掺量极少,所有的钙矾石都转化为单硫型水化硫铝酸 单硫型水化硫铝酸 钙后,可能有C3A剩余,会发生下述反应: C3A·CaSO4·12H2O +3C3A+Ca(OH)2+12H2O= 2[3CaO·Al2O3(CaSO4、Ca(OH)2)·12H2O]

当石膏耗尽时,为 AFm C4 AF + H 2O → 水化铝酸钙+ 水化铁酸钙
23
24
25
26
1、钙矾石形成期 C3A率先水化。在石膏存在的条件下,迅速形成钙 矾石,这是导致第一放热峰的主要因素。 2、C3S水化期 C3S开始迅速水化,大量放热,形成第二个放热峰 。有时会有第三放热峰或在第二放热峰上出现一个“峰 肩”,一般认为是由于钙矾石转化成单硫型水化硫铝( 铁)酸钙而引起的。同时,C2S和铁相亦以不同程度参与 了这两个阶段的反应,生成相应的水化产物。 3、结构形成和发展期 放热速率很低并趋于稳定,随着各种水化产物的 增多,填入原先由水所占据的空间,再逐渐连接并相互 交织,发展成硬化的浆体结构。
14
C3S凝结时间正常,水化较快,粒径40一50um的颗 粒28d可水化70%左右。放热较多,早期强度高 且后期强度增进率较大.28d强度可达一年强度 的70%一80%,其28d强度和一年强度在四种矿 物中均最高。
15
硅酸二钙的水化
• 在常温下,C2S水化式: 2CaO·SiO2+nH2O=xCaO·SiO2·yH2O+(2-x)Ca(OH)2 简写为: C2S+nH=C-S-H+(2-x)CH

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与结构及其性质

硬化水泥浆体的组成与结构及其性质
材料强度愈高,徐变愈小。混凝土中徐变主要来自硬化水泥浆体。
(3)水灰比
水灰比对徐变的影响,定性的评论是水灰比越大,徐变也愈大。
(4)温度
在荷载作用期间,环境混度活化徐变变形。
其他如湿度,养护条件,水泥组成等同样也会影响硬化水泥浆体的徐变。
16
03
硬化水泥浆体性质
3.3 硬化水泥浆体的渗透性
在水力梯度作用下,水作为典型的均质流体,流过多孔介质(
THE MAIN CONTENTS
01
03
概述
02
硬化水泥浆体组成与结构
硬化水泥浆体的性质
2
01 概述
1.1硬化水泥浆体
硬化水泥浆体是非均质的多相体系,由各种水化产物和残存熟料所构成的固相以
及存在于空隙中的水和空气组成,所以是固-液-气三相多孔体。它具有一定的机械强
度和空隙率,而外观和其他性能则与天然石材相似,因此通常又称之为水泥石。
水化产物和残存熟料-固相
非均质的多相体系
孔隙中的水-液相
三相多孔体
孔隙中的空气-气相
3
01 概述
1.2 水泥硬化机理
硬化机理
产生凝结硬化的原因
水化硬化过程
结晶理论
水化反应生成晶体
相互交叉联结
溶解-沉淀过程:熟料矿物溶解于
水,与水发生水化反应,产物溶解
度更小,结晶沉淀。
胶体理论
水化反应生成大量胶体,由于干燥或 局部化学反应:熟料矿物不溶于水,
泥浆体强度的函数。
抗压强度
= , +
m------经验直线的斜率
B------- 轴上的截距
12
03
硬化水泥浆体性质
(2)硬化水泥浆体的弹性模量

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的原理

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的原理

混凝土中水泥水化反应的原理一、水泥的成分和特性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其主要成分为熟料和石膏。

熟料是指将石灰石和粘土等原料在高温下煅烧得到的矿物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和二氧化硅。

石膏则是用于调节水泥硬化过程中的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能的一种添加剂。

水泥的主要特性包括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强度和耐久性等。

二、水泥水化反应的基本过程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水化反应形成胶凝体,填充空隙并形成强度。

水泥水化反应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水化初期水泥与水发生反应,形成硬化物质和水化热。

水化初期的主要反应是三氧化二铝和水的化学反应,产生氢氧化铝胶体和放热。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放热量大、强度增长较慢。

2. 胶凝期随着水化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铝胶体逐渐成熟,形成更加稳定的硅酸盐胶凝体。

胶凝期的主要反应是氢氧化铝胶体和硅酸盐之间的反应,产生硅酸钙胶凝体。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减慢、放热量减少、强度增长较快。

3. 强化期随着胶凝体的形成,水泥石的强度逐渐增加。

强化期的主要反应是硅酸盐胶凝体的晶化和形成更加稳定的结构。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反应速度缓慢、放热量减少、强度增长较快。

4. 稳定期水泥水化反应的最后阶段是稳定期。

此时,水泥石的强度基本上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

稳定期的主要反应是水泥石结构的继续稳定和硬化过程的结束。

三、水泥水化反应的影响因素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泥熟料的成分、水泥的质量、混凝土配合比、水泥与水的接触方式等。

1. 水泥熟料的成分水泥熟料的成分对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和强度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熟料中的三氧化二铝含量越高,水泥的早期强度越高,但晚期强度可能降低。

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熟料可提高水泥的晚期强度。

石膏的添加量也会影响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和强度。

2. 水泥的质量水泥的质量对水泥水化反应的速度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水泥的烧制温度、磨细度、比表面积等因素都会影响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和强度。

混凝土凝固的机理

混凝土凝固的机理

混凝土凝固的机理当水泥与适量的水调和时,开始形成的是一种可塑性的浆体,具有可加工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浆体逐渐失去了可塑性,变成不能流动的紧密的状态,此后浆体的强度逐渐增加,直到最后能变成具有相当强度的石状固体。

如果原先还掺有集合料如砂、石子等,水泥就会把它们胶结在一起,变成坚固的整体,即我们常说的混凝土。

这整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水泥的凝结和硬化。

从物理、化学观点来看,凝结和硬化是连续进行的、不可截然分开的一个过程,凝结是硬化的基础,硬化是凝结的继续。

但是在施工中为了保证施工质量,要求在水泥浆体失去其可塑性以前必须结束施工,因此人们根据需要以及水泥浆体的这个特性,人为地将这整个过程划分为凝结和硬化两个过程。

凝结是指水泥浆体从可塑性变成非可塑性,并有很低的强度的过程;硬化是指浆体强度逐渐提高能抵抗外来作用力的过程。

此外,对凝结过程还人为地进一步划分为初凝和终凝,用加水后开始计算的时间来表示。

例如,国家标准规定:普通硅酸盐水泥初凝不得早于45min,终凝不得迟于12h。

使用时施工浇灌过程的时间,必须早于45min;到终凝后,才能脱去模板开始下一个周期生产。

水泥的凝结和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构成水泥熟料的矿物成分本身的特性。

水泥熟料矿物遇水后会发生水解或水化反应而变成水化物,由这些水化物按照一定的方式靠多种引力相互搭接和联结形成水泥石的结构,导致产生强度。

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主要是由硅酸三钙(3CaO·SiO2)、硅酸二钙(β-2CaO·SiO2)、铝酸三钙(3CaO·Al2O3)和铁铝酸四钙(4CaO·Al2O3·Fe2O3)四种矿物组成的,它们的相对含量大致为:硅酸三钙37~60%,硅酸二钙15~37%,铝酸三钙7~15%,铁铝酸四钙10~18%。

这四种矿物遇水后均能起水化反应,但由于它们本身矿物结构上的差异以及相应水化产物性质的不同,各矿物的水化速率和强度,也有很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铁相固溶体的水化
反应比和C产3A水物化与慢C3A,相单似独。水化,也不会急凝,其水化
1. 无石膏时,在Ca(OH)2环境水化 常温:C4AF + 4CH + 22 H →2C4(A·F)H13 T>50 ℃ :C4AF + 6H →C3(A ·F)H6
2. 有石膏存在时 C4AF + 2CH + 6CSH2 + 50 H →2 C3(A·F)·3CS·H32
· 硬化:完全失去可塑性,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
• 水化是凝结硬化的前提,而凝结硬化则是 水化的结果。从整体上看,凝结与硬化是 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凝结标志着浆体失 去流动性,而具有一定的塑性强度,硬化 则表示浆体固化后产生一定的机械强度。
二.浆体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凝结硬化机理)
补充:物质凝聚的几种形式
§7.1 熟料矿物的水化 一.C3S的水化
1、常温下的水化反应 3CaO.SiO2+nH2O=xCaO.SiO2.yH2O+(3-x)Ca(OH)2 简写为:C3S + nH = C-S-H + (3-x)CH
水化产物:水化硅酸钙(也称C-S-H凝胶)和氢氧化钙。
水化产物C-S-H的组成是不定的,其CaO/SiO2 比 与所处的溶液的Ca(OH)2浓度有关:
· 水泥石的组成:
固相
结晶程度较差的凝胶 C-S-H:70%
结晶程度较好的Ca(OH
及水化铝酸钙等晶体 未水化残留熟料和其它微量组份:3%
孔隙
毛细孔:未被外部水化产物填充 凝胶孔:凝胶微孔 水:100%孔内全为水
硬化水泥浆体主要水化产物的基本特征
5.外加剂:施工时“加入少量能调节凝结时间的物质
绝大多数无机电解质都有促进水泥水化的作用,如CaCl2 ; 多数有机外加剂对水化有延缓作用,常用各种木质素磺酸钠。
促凝剂:CaCl2:液相钙离子浓度高、加快Ca(OH)2 的结晶,缩短诱导期。
缓凝剂:葡萄糖酸——阻碍C-S-H成核 木质素磺酸盐—推迟Ca(OH)2结晶
3. 石膏不足时 2→C34 C(A3(·AF)··FH)·1C3S+·HC31(2A·F)·3CS·H32 +2CH + 20 H
§7.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
一.水化反应体系的特点
• 水泥的水化基本上是在Ca(OH)2 和石膏的饱和溶液 或过饱和溶液中进行的,并且还会有K+、Na+等离子。
• 熟料首先在此种溶液中解体,分散,悬浮在液相中, 各单体矿物进行水化,水化产物彼此间又化合,之 后水化产物凝结、硬化,发挥强度,因此 ,水化过 程实际上就是熟料解体——水化——水化产物凝 聚——水泥石。开始是解体、水化占主导作用,以 后是凝聚占主导作用。
各熟料矿物的水化活性主要与矿物的晶体结构有关。 (与不规则配位、高配位造成的晶体结构缺陷有关)
2. 水泥细度:
·细度越细,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反应速度越快; ·磨细的过程中,使晶格扭曲程度增大,晶格缺陷增 加,反应活性高,使水化反应易于进行。 ·细度增加使早期水化反应和强度提高,对后期强度 没有很多益处。
1.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结晶出来,形成晶体相互交织 的产物。 如半水石膏-通过结晶使浆体获得强度
2.形成半固体的凝胶 如石灰浆的结硬-通过凝聚而获得强度
凝结硬化过程机理(参考普硅P74)
·雷霞特利的结晶理论 ·米哈艾利斯的胶体理论
溶解期 ·拜依柯夫理论 胶化期
结晶期 ·洛赫尔理论
洛赫尔等人将凝结硬化过程中体系结构的 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二.水化反应及水化产物 1.水化反应简图如下:
• 综上所述,水泥的水化反应过程如下:
水泥加水后, C3S 、C3A 、C4AF均很快水化, 同时石膏迅速溶解,形成 Ca(OH)2与 CaSO4 的饱和 溶液,水化产物首先出现六方板状的Ca(OH)2 与针 状的AFt相以及无定形的C-S-H。之后,由于不断生
成AFt相,SO42- 不断减少,继而形成AFm相及C-A-H 晶体和C4(A·F)·H13晶体。
2.水化产物
• 常温下的主要水化产物:
水化硅酸钙
Ca(OH)2 水化硫铝(铁)酸钙固溶体:
三硫型的针状 单硫型的六方片状:最终
水化铝(铁)酸钙及其固溶体:一般生成物C4(A·F) H13最终生成物C3AH6 --C3FH6固溶体,溶解度小,抗硫 酸盐能力强
一.水化速率的表示方法 • 水化速率的意义: 水化速率影响水泥强度的发挥和安定性 • 表示方法:
水化速率:单位时间内的水化程度或水化深度 水化程度:在一定的时间内水泥发生水化作用的量 和完全水化量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 水化深度:水泥颗粒已水化层的厚度,以微米表示。
水化深度h与水化程度a的关系:
h dm (1 3 1 a ) 2
·测定方法:
直接法:定量地测定已水化和未水化部分的 数量。如岩相分析、x射线分析、热分析等
间接法:测定结合水、水化热或Ca(OH)2 生成量等方法。
二.矿物水化速度
28天前:C3A>C4AF>C3S>C2S 3—6月:C3S>C3A> C4AF >C2S
三.影响水化速率的因素
1.熟料的矿物组成
28天内各矿物的水化速度为C3A> C3S > C4AF> C2S或C3A>C4AF>C3S>C2S 。
第八章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与硬化
补充: ◆熟料矿物水化的原因
·熟料矿物结构不稳定。
造成熟料矿物结构不稳定的原因是: ⑴ 熟料烧成后快速冷却,使其保留了介稳状态的高温型晶 体结构; ⑵熟料中的矿物不是纯的C3S和C2S ,而是Alite 和Belite等有 限固溶体; ⑶微量元素的掺杂使晶格排列的规律性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第一阶段:初凝时间内,晶体太小,不能连接成网 状结构,水泥浆成塑性状态,孔隙率没显著下降。
·第二阶段:大约从初凝到24小时为止,水化开始加 速,连接成网状结构,随着水化物的继续增多,孔 隙率明显减少,网状结构不断致密,强度不断增长。
·第三阶段:24小时后到水化结束,孔隙率不断减小, 结构致密,强度增加。
变成固相体积孔隙
2、孔的形成及影响 24小时后:70-80%孔小于100nm 孔直径大于100nm(大毛细孔):强度降低 凝胶孔小于100nm越多:强度越高
3、孔的分类 (见 P199 表8-9)
四.水及其存在形式
◆ 按结合牢固程度分为:
• 结晶水:强结晶水 :以OH- 状态存在
·熟料矿物中钙离子的氧离子配位不规则。
◆水泥的水化、凝结、硬化
• 水化-物质由无水状态变为有水状态,由低含水变 为高含水,统称为水化。
• 凝结-水泥加水拌和初期形成具有可塑性的浆体, 然后逐渐变稠并失去可塑性的过程称为凝结。
• 硬化-此后,浆体的强度逐渐提高并变成坚硬的石 状固体(水泥石),这一过程称为硬化。
• Ⅲ:加速期(时间:4~8小时)
反应:又加快——第二放热高峰 浆体状态: Ca(OH)2过饱和最高:生成Ca(OH)2 、填充空隙、
中期:失去可塑性、 达终凝,后期:开始硬化
• Ⅳ:减速期(时间:12—24小时 )
反应:随时间的增长而下降
原因: 在C3S表面包裹产物—阻碍水化。
• Ⅴ:稳定期
反应:很慢—基本稳定(只到水化结束) 困难。
·〔CaO〕﹤1 m mol/l , Ca(OH)2 硅酸凝胶 ·〔CaO〕﹤1-2 m mol/l , C-S-H 硅酸凝胶 ·〔CaO〕﹤2-20 m mol/l ,
C/S比为(0.8-1.5)C-S-H , 称为C-S-H(Ⅰ)
·〔 CaO〕达饱和﹥20 m mol/l , C/S比为(1.5-2.0)C-S-H ,称为C-S-H(Ⅱ)
三.C3A水化:
水化迅速,其水化产物的组成与结构受溶液中 CaO、Al2O3 离子浓度和温度的影响很大。
1、 C3A单独水化 常温: C3A + 27H → C4AH19+C2AH8
相对湿度﹤85﹪时
C4AH19 →C4AH13 + 6H C4AH13 + C2AH8 → C3AH6+9H2O T﹥35℃: C3A+ 6H2O → C3AH6
(三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t,又称钙矾石)
· C3A未完全水化而石膏已经耗尽时 2C4AH13+ C3A·3CS·H32 →3 C3A·CS·H12 + CH + 20 H
(单硫型水化硫铝酸钙Afm)
·石膏掺量极少,所有的Aft都转化为Afm还有C3A剩余 C3A·CS·H12 + C3A+CH+12H →2C3A(CS·CH)H12
原因:产物层厚:水很少—产物扩散
◆诱导期的本质
• 保护膜理论 • 晶核形成延缓理论
• 晶格缺陷的类别和数量是决定诱导期长 短的主要因素
二.C2S水化
C2S的水化过程与C3S相似,也有静止期,加 速期等 ,但水化速率很慢约为 C3S的1/20
水化反应: C2S + mH → C-S-H + (2-X)CH 水化产物: 生成C-S-H和Ca(OH)2
特点:水化速度快→水化热多→T升高→反应速度极 快→急凝→很快失去流动性
2.C3A在液相CaO浓度达饱和时 C3A + CH + 12H → C4AH13
瞬凝原因:水泥颗粒表面形成大量C4AH13 , 其数量迅速增多,足以阻碍粒子的相对运动。
3.在石膏存在条件下的水化
·石膏(充足)、CaO同时存在时 C3A+CH+12H→C4AH13 C4AH13+3CSH2+14H → C3A·3CS·H32 + CH
名称 C-S-H 氢氧化钙
密度 结晶 程度
2.3~ 极差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