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学前儿童教育语言教育活动设计
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概述
本章将帮助你:
1、理解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心理的其他方面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掌握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意义,帮助同学们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具体的语言教育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2、通过对完整语言教育观、整合教育观和活动教育观的介绍,帮助大家理解和掌握这些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依据,树立正确的幼儿语言教育观,并逐渐学会将这些观念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
3、初步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的目标、以及具体教育活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并且用它指导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实施整个活动过程。
核心概念: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语言发展;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语言教育观;终期目标;年龄阶段的目标;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第一节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语言教育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就个体而言,语言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认知能力的一种,也是社会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认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决定语言发展水平。学前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只能掌握情境性很强的语言,而处在具
体运算阶段时,才有可能掌握连贯性语言。抽象的词和语法的掌握有赖于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心理表征符号,语言一旦被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就能够对认知的发展起推动和加速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认知的速度、广度和强度,使认知过程具有极大的主动性和普遍性。没有语言这种工具,个体的认知始终会停留在个人心理层面。
1、加深和巩固学前儿童初步形成的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为标志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受概括水平的限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动作性和具体形象性,他们的思维主要依赖自身的动作、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来进行,并不主要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同化、巩固以及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语言的发展对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助词来命名,就是用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形态、习性等。有了这些词的命名,学前儿童对有关事物及其属性的感知才能从具体的形象趋向概括,形成和巩固其概念。例举:“猫”、“汽车”。(2)借助语言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就是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发现认识对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婴幼儿经验贫乏,直觉的精确性差,在认识类似事物时,常常发生混淆。例举:“鸡”和“鸭”、“鸭”和“鹅”的外形特征。(3)借助语言获得新的概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使幼儿不仅可以直接认识事物,而且还能够间接地、概括地认识事物。使幼儿的认识范围扩展了。例如:在语言的作用下,幼儿晚期开始理解“动物”“植物”“家具”等类概念,将“猫、狗、鸡、鸭、老虎、熊、牛”等归为动物,开始对“勇敢”“喜欢”“分享”“讨厌”等抽象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2、指导并参与认知加工过程。在学前儿童从直接的动作思维向概括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语言在学前儿童进行直观动作、表象思维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使感知和表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另一方面,语言直接参与学前儿童有意注意、有意记忆以及初步的分析、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学前儿童的认识对象不只涉及当前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涉及一些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使他们可以脱离现实而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
(1)言语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学前儿童认知范围。(2)言语的概括和调节作用使幼儿认知加工逐步具有随意性和自觉性。(3)语言的指代意义和中介作用促进了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语言的发展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和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1)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直接导致某些自造概念的出现。例如:幼儿园请一位姓方的专业老师来指导幼儿活动,小班幼儿会自发地将这位年龄较大的老师称为“外婆老师”,“方老师”的称谓对这个班的幼儿来说是不熟悉的和难以记忆的,相比而言,老师与外婆相近的形象却是幼儿熟悉的,于是“外婆老师”就应运而生了。这是幼儿期语言引发创造的比
较普遍的现象。(2)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使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成为可能。幼儿经常会根据学到的句子、故事、诗歌的结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发地或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诗歌仿编和故事表演等,这些都是语言和创造性思维结合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个性发展
个性通常指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动机、兴趣、意志、理想等。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因此个性是心理及行为的动力来源。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状态出现于2岁左右。其进一步发展与幼儿有关自我词汇的掌握密切相关。
2、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使其得到巨大的个人乐趣和满足,从而导致其个人或社会的良好调节,对其性格形成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语言的发展,使幼儿有可能与成人直接进行语言交往,通过自己观察周围其他人对事物的态度、行为方式和成人强化方式,直接或间接学习为人处事的方式,获得有关“什么是礼貌的行为、什么叫诚实”等经验。
(三)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的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他们大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而且游戏的关系由比较疏松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条件有社会环境系统、生物因素和心理工具,其中,心理工具指儿童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语言。语言的发展帮助儿童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使儿童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语言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社会交往能力。随着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也得到了大大改善。有了语言之后,个人的内心活动就可以彼此交流了,思维的发展促使他能够把这种思维告诉别人了。首先,学前儿童可以使用语言讲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让成人或同伴及时了解自己或引起他人的注意;能用语言清楚表达自己情感的幼儿通常能够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欢,使其情感获得极大的满足。其次,使用语言调节学前儿童的行为,掌握自我评价的标准。例如:在与他人交际中,幼儿逐渐学会使用语言而不是身体动作的侵犯,学会通过语言协商而不是发脾气或其他粗暴行为,来解决与他人之间的争端或冲突。
2、促进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学前儿童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也是在学前儿童掌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而且多少包含了一些意志行动的成分在内。语言获得初期,随着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良好的行为获得成人“好”“乖”的评价,能在成人要求的前提下作出一些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随着语言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3岁后幼儿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他们逐渐通过交往和模仿学习,逐渐掌握了一些行为规范和各种道德标准,还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满意或不满的情感,各种道德习惯也逐渐养成。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过程
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儿童对语言的获得包括对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理解和表达,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