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国通史课件之——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合集下载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4届山东省青岛国开中学高中部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4届山东省青岛国开中学高中部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

链接 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的历史趋势。(时空观念、历史
解释)
3.通过梳理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历程,认识赋税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
国家稳定统一的重要性,增强对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治国理念的认同感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时间
全国卷
【考情扫描】
地方卷
2018 【Ⅱ】26·唐三省六部制
江苏·唐三省六部制 浙江·唐三省六部制
C项。
思考:隋唐时期的制度还有那些?
法律制度:《唐律疏议》,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中华法系确立标志。《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 度的集大成。礼法结合。 地方制度: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节度使膨胀,藩镇割 据。 户籍制度:“大索貌阅” 基层治理:邻保制度
易错诊断
3.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四品 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使相权。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宰 相地位,提高行政效率。 纠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允许低品级官员行使相权,增加宰相人数,会降低宰相地位;宰 相人数增加会降低行政效率。宰相数量的增加变相削弱了宰相权力,其 根本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
德、才能,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后门第 ④选官权:从地方到中
分科考试
才学
央,体现中央集权加强 ⑤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
逐渐走向僵化单一
重点科突举破制三度:创科立举的制原因?(结合选必一第5课内容) 时①期随着社阶会段经济发展,士族势力衰弱,庶概族况地主实力上升,要求打 隋破②朝门统阀治政 者确治 抑立。 制士隋隋族文炀势帝帝力分设,科立加举进强人士中;科央(集标权志的形需成要)。。

唐朝政治ppt课件

唐朝政治ppt课件
唐朝政治
目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ONTENTS
•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 唐朝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 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 唐朝政治制度的评价与反思 • 唐朝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01
唐朝政治制度概述
皇帝制度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 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负责制定 国家大政方针,任免官员,颁
布法律等。
唐朝皇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确保皇位传承的稳定性。
监察制度
•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官员行为,弹劾违法乱纪者,监督司法活动等。
• 御史台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他们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其他官员的干涉。 • 唐朝还建立了巡察使制度,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地方,监督司法活动,整顿吏治,确保地方政治稳定。 • 唐朝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确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唐朝政治制度强调皇权至上、宰相辅政、监察独立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
监察制度
唐朝设立御史台作为最高监察机关,负责监督大 理寺和刑部的司法活动,同时设立巡回监察御史 ,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影响
稳定统治
唐朝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有效地维护 了皇权和社会的稳定,避免了权力的过
度集中和滥用。
推动文化繁荣
唐朝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了文化的繁 荣,唐诗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促进经济发展
02
03
重视法治
唐朝时期,法律体系完备,执法严格 ,对现代法治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 义。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行政效率
唐朝的官僚制度设计合理,各级官员职责明 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法制建设
唐朝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唐律疏议》等 法律,规范了社会秩序和官员行为。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习近平
本课小结选官之变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黑水都督府(726年量)督府登安东都护府新赋税之变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人身控制减弱
公平公正今国界

黑水都督府 (726年量)课后思考与探究: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给当今国家治理提 供哪些历史借鉴和历史智慧?都城O 府、州级驻所政权部族界米虚 今国界 南海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 ?
结合材料分析三省六部制有何创新之处? 此种创新有什么影响?皇帝 皇帝决策程序化 减少决策
失误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提高工作效率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中央决策 和行政体 系日臻完 备。
相权三分彼此制约 相互牵制集体决议
关内道京兆府o 362921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o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江南东道余杭郡 86258
河东道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124000 8157关内道京兆府o o 河南道河南府241202 18799
赋税之变: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河东道太原府。 128905
东晋王羲之
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 为世族高卑。因此相沿,遂为成法。自魏至晋,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 才 品人,而举世人才,升降盖寡。——《宋书 ·列传第五十四》材料二:今定中正,立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 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刘毅传》
南 海
第7课都督府
于都护府
一、选官之度—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二、中枢之度—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三、赋税之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课件

材料5: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
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
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一、选官制度 (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先秦
• 世卿世禄制
汉代 • 察举制
世卿世禄制:贵族政治选官 察举制:“人士流移,考详无地” 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科举制:选官制度的重大创新
两税法 以财产为主
户税和地税 不分主客农商,
一律纳税 夏、秋两季
(4)评价:积极 ①减轻了政府对农 民的人身控制 ②简化了税收名目
③扩大了收税对象 扩大纳税面 固定了收税时间
④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⑤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1
三、赋税制度
3.唐中期:两税法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4)评价:消极
思考点 观察课本中三省位置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从三者的位置可以看出政治职能不同: 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太极宫两侧,便于随侍皇帝, 参与决策和审议;尚书省在承天门之外,离皇 帝较远,距中央各官署较近,便于执行政务。
空间布局体现出决策权和行政权的统一
三省均在皇城之中,说明地位的重要性, 起到决策和执行的统一,提高行政效率, 利于政令的施行。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
22
谢谢大家
23
导入:隋唐大一统
材料: 隋及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在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时唐时国 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 面发展。

唐代政治制度

 唐代政治制度

当代历史学家谢元鲁据《唐会要》五十四、 五十五、五十六卷统叶,自唐初至唐滋宗(公 元859—873年)初年:
16次封驳,11次有效;
14次进谏,11次有效;
16次补阙或拾遗,6次有效。
580 643
魏 徵 ( - ) 字 玄 成 , 館 陶 ( 今 屬 河 北 ) 人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 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 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 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 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 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 也不得而知。」
第二讲 唐代政治制度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武德元年(618),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天佑元年(904),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天祐二年(905年), 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
称白马驿之祸。至四年(907年),哀帝李柷逊位于梁(史称后
梁),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唐传二十帝,历二百 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昔日龌粗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孟郊(751-814)
轻寒着背雨凄凄, 九陌无尘未有泥。 还是平时旧滋味, 漫垂鞭抽过东西。
——韩喔(844-92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 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 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 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 窗前读。”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唐代之科举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国子监 及州、县所属学校的学生,称生徒;二是在 家自学的士人,先向州、县报考,选中后再 送中央参加考试,称乡贡 。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都督府
《旧唐书地理志一》:“缘边及襟带之地”。 设置改易,线索纷乱。大致而言,开元时有并州、益 州、荆州、扬州、潞州五大都督府,还有5个都督府,13个 中都督府,16个下都督府。职能为统管若干州的兵马甲仗 镇戍等事务。
都护府
边疆地区设置,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贞观时期有 安西、安北、单于、安东、安南,武后时加北庭。其下所 管辖的府州叫羁縻府州。 因边疆镇戍防卫等职能被节度使制度取代,都督和都 护在中唐以后被废除。
台院:侍御史,监察、纠弹中央官僚,参与审理疑难案件。
殿院:殿中侍御史,监察百官殿廷违法或失礼言行。 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官与中央六部官员。 唐自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
“三司推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
审判 司法行政 监察
制 度 变 化


中书门下 枢 兵 户 机 房 房 房
立的财政权力,所谓“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与当路 自供”。至此,唐代真正“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 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藩镇才算普遍形成了。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
二、经济制度
(一)“丁中”与户籍制度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 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 道。
• 贞观元年(627)太宗分天下为十道:关内道,河南道, 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 南道,岭南道。 • 开元二十一年(733),玄宗在十道基础上,增设京幾道 、都幾道、黔中道,分山南为山南东、山南西,江南道为 江南东、江南西,共15道。 • 每道设采访处置使一人(后改为观察处置使)。京畿道、 都幾道以御史中丞担任。其他道则以所管辖的大州刺史或 大都督府长史担任。 • 道的职能跟汉代的十三州刺史差不多,属监察区,后“许 其专停刺史务,废置由己。”(《唐会要》卷78《采访处 置使》)形成了州县之上的一级管理机构。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中国古代史-北京大学闫步克03_02第三讲 唐代制度及其变迁下
• 代宗即位后,对于赋税制度进行了试探性的局部改革: “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 (《唐会要》卷 八五)
户 口
玄宗天宝十三载(754), 肃宗乾元三年(760),
900万户 193万户
户/丁/田
代宗大历年间(766-), 120万户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两税法
宰相杨炎上疏,奏曰:
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 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 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土客, 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 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 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 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 旧式。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按工作性质归口的章程细则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农、光禄、太仆、 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三、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 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 三旬则租调俱免。通正役,并不过五十日。
“纳绢代役”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
唐代木牛车
四、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法



國家初定令式,有租賦庸調之法。至開元中 均
调 ……人户寖溢,隄防不禁,丁口轉死,非舊名矣; 掩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宿,后来言 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精美课件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精美课件
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统一天下 德盖三皇 功过五帝
皇 位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 世 “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
“传之无穷”。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二)官僚制: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
(军事) (行政) (监察)
①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 承皇帝,统领百官;
官僚政治 郡县 官僚 才能 任命 任期 俸禄 集权 实现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二、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一个意思吗?
◎概念辨析
1、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 的,指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 令,一切受制于中央。(解决中央与地 方的关系)
2、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 体现 的是君臣关系,君主专制必然实行中 央集权,但中央集权不一定要实行君主 专制。
刘邦为避免像秦朝那 样“孤立而亡”,遂 大封刘姓宗室为诸侯。
郡国并行制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汉代
1、汉承秦制:中央行政体制仍为三公 九卿制。
中央
中朝—决策机构
皇帝
外朝—执行机构
2、中朝:汉武帝设立中朝(或称“内 朝”,包括侍中、尚书令、常侍,负责 决策),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西汉晚期以后,丞相制被三公制取代, 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对于地方的统治,丞相王绾[wǎn]等曾进 言说:“诸侯刚刚被打败,燕国、齐国、 楚国地处偏远,不给它们设王,就无法 镇抚那里。请封立各位皇子为王,希望 皇上恩准。”
郡守 (最高长官)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监御史(监察)
郡丞 (行政、刑狱) 郡尉 (军事、治安) 县令 (最高长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ppt课件
4、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5、影响: 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巩固分封制; ③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 ④影响深远,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家谱、祭祖)
19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 观念依然浓厚。请你举例谈谈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 响?并分析在社会现实中的积极和消极表现。
后期: 诸侯国之间出现兼并战争,周王权威逐渐削弱。
17
召公之子
姜子牙
旧贵族 微子
周公长 子伯禽
18
宗法制
1、目的: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巩固统治。
2、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
3、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
主要等级:周天子---诸候---卿大夫---士(各等级之间形成大、小 宗从属关系)
C B.设立了军机处
D.郡县制受到挑战
14
15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上的需要: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实行了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为大一统奠 定了政治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逐步形成以华夏族为中 心的民族共同体。 ④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争霸、兼并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C 5、西周分封制的主体是
A、功臣 B、殷降族 C、同姓亲族 D、殷商旧族
25
秦朝直道
26
九原郡 河 南 地
临洮
辽东
27Βιβλιοθήκη 离湘水水
28
北至长城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5张PPT).ppt

三公 九卿
中朝
三公 尚书台 三公 中 尚 门
九卿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书 书下 省 省省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中朝掌决策,
外朝掌执行
吏户礼兵 刑 工
二、三省六部制
内容 运作方式: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署办公, 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
二、三省六部制
思考:三省六部制度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唐代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 而决定。……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 “政事堂”。……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事堂。凡皇帝命令,在“敕”字下,须 加盖中枢、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 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认为是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 级机关所承认。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 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 在赋敛,迫趣(cù)取办,无复常准。赋 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 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 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 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导入新课 皇帝的烦恼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 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课标 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 晋南北朝政权更 迭的历史脉络, 隋唐时期封建社 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三国两晋南 北朝至隋唐时期 的制度变化与创 新的新成就。
选官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课件(共28张PPT)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 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
——《新唐书》
三省各自为政
政事堂
中书门下
意义:个人施政转向集体施政,提高决策正确性与效率, 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 纳票2石,帛1匹..以后相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 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吕建中《中国古代赋税制度述略》
三、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2.租庸调制度的流变-租庸调制 阅读史料想想初唐税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目 第二部分 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录
第三部分 赋税制度:租调制到两税法
一、选官制度的变化:从察举到科举
中国古代历代选官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材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
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
府职务,世代为官。
1、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应考者,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2、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导致 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枢体系的变化:三省六部制
行政体系演变
西汉:中外朝制
魏晋:三省六部
雏形
4
2
3

1
秦朝:三公九卿
——《宋书·卷九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下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2)地方大族操纵人才选拔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下)ppt

第一篇 隋·唐 第四讲 唐代的制度及其变迁.(下)ppt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
三、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
1、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 隋唐均田制 ▲ 18~59岁男子各受田百亩,其中永 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 ▲ 60岁以上男子、残疾人、寡妇等受 田30~50亩,永业、口分田比例同 ▲ 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
唐 授 田 文 籍 残 卷
1、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2、以礼入法
“八议”:同罪异罚
议亲 议故 皇亲国戚 皇帝故旧 议功 议贵 有大功勋 高级官员
议贤
议能
有大德行
有大才艺
议勤
议宾
有大勤劳
先朝后裔为 国宾者
君主专制 等级秩序
一、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唐律中“同罪异罚”的规定, 正是讲求尊卑亲疏伦常的儒家思想 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 唐代的律令体系在一定程度上 可以说是以法律工具强制推行“礼” 的规范,是“礼治原则的法典化”。 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成熟的法律形态。 这一“以礼入法”的原则,被其后 的宋元明清诸代所沿袭,并且对东 亚诸国的法律体系产生着深刻的影 响。
一、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1、唐代的法典体系
式:章程细则(程序)
凡式三十有三篇,亦以尚书省列曹及秘书、太常、司 农、光禄、太仆、太府、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 为其篇目,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
一、法律制度:律令格式
2、以礼入法
以礼为本 礼法并用
唐律一准乎礼
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
1、编撰以礼为原则
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
2、定罪以礼为依据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ppt

唐代基本制度及其演变.ppt

敦煌文书《神龙散 颁刑部格残卷》
敦煌文书《开元水 部式参卷》
第三节、官员选拔制度
一、学校
京师学
1、京师学 国子监六学
2、州学、县学 规模小、生徒有限
二、科举考试 1、常科与制举
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兴起的一种通 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分常科 和制举两种,常科每年举行,制 举则根据需要临时举行。
唐代入仕途径有三:
第五节 唐代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土地制度 1、均田制:与隋朝相比,数量相同,限制妇女。
不同:授田年龄缩短;扩大非农业人口的授权范围; 贵族授田(职田)更优厚;部分开对土地买卖的限制。 2、屯田与营田制。军事性质。
北方边地。屯戍、补贴军粮等。中央与藩镇财政之争。 3、土地私有化。土地兼并均田不行、屯田不立、田庄
502条。
少府、及监门、宿卫、计帐为其篇目,
凡三十三篇,为二十卷。”
总则 名例篇 57条
古《 代唐 法律
卫禁篇 33条 职制篇 59条
典 》 事律 户婚篇 46条
,现 共存 十最
厩库篇 28条 擅兴篇 24条
二早
贼盗篇 54条
篇最
,完
五 ○ 二
整 的 中
罪律
斗讼篇 诈伪篇 杂律篇 捕亡篇
60条 27条 62条 18条
2、三省制的瓦解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改政事堂号‘中书门 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 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 焉”。—《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
唐玄宗十一年的变化
由此,中书省成为唐中叶以 后,最高的决策和行政机构。 三省并治发展成为天子之下 的丞相行政制度,昭示着中 央中枢职官的出现。
“汉唐宋军制之得失瞭然明白,就其三者而论之,宋之禁军不 如汉之践更,汉之践更不如唐之府兵,三代之制事可遽复,古之渐 以壮国势,以省国费,皆莫若唐府兵之尽善焉。然唐行之未百年而 中变者,何也?......太宗远矣,而子孙不能守,唐遂因以衰,而至 于后世之主,其于祖宗之法固不可轻改,而于兵尤当加慎重焉..”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卷一一七《严武备·军伍之制》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内外朝 制度
尚书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秦朝
汉武帝
东汉 魏晋南北朝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隋唐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二、中央官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三省六部制
2.运行方式及影响
皇帝
(1)三省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提高了办事效率;
交予审议
通过
(2)三省相互牵制,分割相权,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背景
➢ 九品中正制后期实行的弊端 ➢ 小农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 ➢ 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一、选官制度
(二)科举制
2.过程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了考试科目,以 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 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始建进士科, 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 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一、选官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二)科举制
3.影响
➢ 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扩大统治基础;
➢ 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 利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助 弊
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气; ➢ 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 开放 公平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制度的创新,推动了 隋唐大一统盛世的到 来,也推动了统一多 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总结
隋 唐
人才保障 选官制度
科举制
从垄断到公平公开


度 的 变
良 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 朝廷所 用之三 类人才 高祖旧臣 秦府旧僚 太子李建成的旧僚
《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魏征、王珪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十二讲
唐代政治、制度及其变迁
一、唐代政治大势
二、唐代制度及其变迁
唐代政治大势
唐代政治发展大势
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二、从安史之乱到宦官、党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 太 宗
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四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李元吉 齐王 太子 秦王 589-626 598-649 早夭 603-626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广任贤良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 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 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用人但问堪 否,岂以亲故异情?‛
唐 吴兢 《贞观政要》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重视百姓疾苦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 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 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 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 其可得乎?‛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玄武门 悉之唐 决武代 于力之 玄。长 武唐安 陈门代, 寅即历其 恪宫次宫 《城中在 唐北央城 代门政北 政军治, 治事革故 史之命北 述胜之军 论负成为 稿。败卫 》 ,宫
唐 长 安 城 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贞观:唐太宗年号, 626年至649年共23年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 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 致丰稔,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 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 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 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 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 也 ‛。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 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岂 如广任贤良,高居深视,法令严肃,谁敢为非!‛ 因令诸司若诏敕颁下有未稳便者,必须执奏, 不得顺旨便即施行,务尽臣下之意。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新唐书》卷五○《兵志》
河北地区
三 类 藩 镇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东南地区
中原、西南、 西北地区
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 之根本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但未达到割据的程度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 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 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 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 使其人自视犹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 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 子不能制‛。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安史之乱
至德二载(757)正月,安禄山为子安庆绪所杀。 九月,收复长安。 十月,收复东京洛阳,安庆绪退守邺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郭子仪等九节度60万军围攻邺城, 半年不克。 乾元二年(759)三月,史思明援救安庆绪,一战击溃九节 度。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
割据的主要特征主要是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 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宦官与党争 玄宗 → 肃宗 → 代宗 → 德宗 ↓ 敬宗 ↓ 文宗 → 武宗 → 宣宗 → 懿宗 ← 穆宗 ← 宪宗 ← 顺宗

哀帝 ← 昭宗 ← 僖宗
宦官与党争 德宗削藩的尝试
加 强 中 央 禁 军
在许多内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的情况下,德宗加强了 中央禁军的建设。 贞元以后,德宗不断扩大神策军,贞元十二年 (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统 领神策军。神策军达15万人左右,待遇优厚,战斗 力比较强。从神策军中成长出一批军事人才。
陆贽《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 ‚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之人名,累朝 赖多士之用。此乃近于求才贵广,考课贵精之效也。‛
一代女皇武则天
李唐……自高祖、太宗创业至高宗统御之前期,其将相文 武大臣大抵承西魏、北周及隋以来之世业,即宇文泰“关 中本位政策”下所结集团之后裔也。自武曌主持中央政权 之后,逐渐破坏传统之“关中本位政策”,以遂其创业垂 统之野心。……盖进士之科虽创于隋代,然当日人民致身 通显之途径并不必由此。及武后柄政,大崇文章之选,破 格用人,于是进士之科为全国干进者竞趋之鹄的。当时山 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团体之 故,致遭摒弃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 而西魏、北周、杨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 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 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一代女皇武则天 太宗 高宗 中宗
626-649 中宗
705-710
649-683 武则天
684-705
683-684 睿宗
684
殇帝
710
睿宗
710-712
玄宗
712-756
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 则 《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 天 本纪》: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 (zhao),并州文水人 也。……则天年十四时,太 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 为才人。及太宗崩,遂为尼, 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 复召入宫,拜昭仪。时皇后 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 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 进号宸妃。永徽六年(655), 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 后。‛
法令严肃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 纵临时处断,或有轻重,但见臣下执论,无不忻 然受纳。民知罪之无私,故甘心而不怨;臣下 见言无忤,故尽力以效忠‛。
——《贞观政要》卷五《公平》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法令严肃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 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 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 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 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 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 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卷一《政体》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开元盛世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开元盛世
大 明 宫 三 清 殿 遗 址
大 明 宫 麟 德 殿 模 型
开元盛世
“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 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 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 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 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 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二十年,户七百 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 十五。 天宝元年,户八百三十四万八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千五百三 十一万一千二百七十二‛。 ——《通典》卷七《历代户口盛衰》
《贞观政要》卷一○《灾祥》: ‚朕年十八便为经纶王业,北剪 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 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 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内乂 安 ‛。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昭 陵 六 骏 之 飒 露 紫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 玄武门之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旧唐书》卷六四《李建成传》: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 高祖省之愕然,报曰:‘明日当勘问,汝宜早参。’四日, 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 ……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 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 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元吉中流矢而走, 尉迟敬德杀之‛。
一代女皇武则天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
一代女皇武则天
述 圣 纪 碑
无 字 碑
开元盛世
唐玄宗 先天(712-713) 开元(713-741) 天宝(742-756)
《新唐书》卷一二七: ‚开元之盛,所臵辅佐,皆得贤才,……朝多君子,信 太平基欤‛。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姚、宋相继为相,〔姚〕崇善应变成务,〔宋〕璟善 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 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 宋,他人莫得比焉‛。
一代女皇武则天
唐 初 后 宫 内 官 制 度
皇 后 一 人 夫 人 四 人 嫔 婕 妤 九 人 美 人 九 人 才 人 九 人 宝 林
二 十 七 人
御 女
二 十 七 人
采 女
二 十 七 人
九 人
正 一 品
皇后 宸妃
正 二 品
昭仪
正 三 品
正 四 品
正 五 品
才人
正 六 品
正 七 品
正 八 品
一代女皇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九月,贬褚遂良 。十月,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二年(657),贬韩瑗、来济,再贬褚遂良 、柳奭。 显庆四年(659 ) ,削长孙无忌官,随后令其自杀。杀柳奭、 韩瑗,贬于志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