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论语学成语——雍也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篇一1.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各不相谋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篇二1.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读论语.雍也篇》帝王之才

《读论语.雍也篇》帝王之才

《读论语.雍也篇》帝王之才【0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冉雍与颜回、闵子骞、冉耕同属德行科的代表,这里孔子称赞冉雍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面南背北地做一个帝王、统领。

中国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所以天子、诸侯见群臣,或者卿大夫见僚属,都是面南而坐,这句话也呼应了《为政篇.第一》中所说的“为政以德”,意思是冉雍的德行足以配得上统领的位置。

【02】仲弓问桑伯子。

子曰:也可简。

仲弓问: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不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这句话算是对上一句话的补充,所以《论语集注》把这两段合为一段来讲。

桑伯子即子桑户,又名子桑伯子,鲁国的著名隐士,在《庄子.大宗师》里有记载,此人生活比较贫苦,算是道家一派的人物,有点不关注世俗的礼仪。

所以冉雍(字仲弓)问孔子对这个人的评价,孔子说,还可以,做事简要不烦琐。

冉雍听了之后,对孔子的这个观点不太满意,说,如果居心恭敬严肃,做事方面简要,这样来治理百姓,不是可以吗?但如果,在心里就马马虎虎,办事再简单了事,那么不就成吊儿郎当的了?孔子说,冉雍,你说的很对。

我们看一下这个“简”,在孔子思想里,“简”字有俭朴、做事简炼的意思。

而冉雍强调的是,作为管理者,做事的态度要认真,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尽量简炼,否则全是草草了事,最后可能有一堆的麻烦。

【03】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你这么多弟子,谁算是最肯努力学习的?”孔子回答他说“有一个叫颜回的,他学习最努力,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只是很不幸,他的寿命太短了,已经死了,如今也没有谁算是好学的人了”。

什么是“不迁怒”?就是自己碰到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不要把怒气撒到别人身上,这个不是太容易,比如:在单位里刚被领导批完,又遭到同事的戏弄,为了单位的关系,忍了,回到家的时候,本来调整好了,心平气和回家,结果又被爱人无理取闹抱怨你,这时候也不能发迁怒给爱人,孩子回家之后,一看孩子的作业,考试成绩很差,会不会把怒气迁到孩子身上呢?如果再忍者,结果孩子丢在地上的东西,把你绊倒,摔了个“狗吃屎”,如果能依然保持平和的心态,那确实是修养很高了,当然这也是为君者必须的修养,因为领导、同事这些外围的强大势力,你无法反击,爱人是国内强权阶层,也不敢反击,孩子就跟老百姓一样,最容易成为出气筒。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温故知新出处:孔子《论语·为政》译: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出处:孔子《论语·里仁》译: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任重道远出处:孔子《论语·泰伯》译:担子很重;路程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孔子《论语·卫灵公》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

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怀少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中成语

《论语》中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古义】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今义】 不要不懂装懂。
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是以谓之‘文’也。” 【释义】 向学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认为有失体面。 【近义成语】不矜不伐 谦虚谨慎 功成不居 【反义成语】好为人师 骄傲自满 居功自傲 【成语典故】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
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今天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 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也需要从古代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资料。曾经有 一种很流行的理论,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促进现代化的发展,东 方文化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只能对现代化的进程起阻碍作用;因 此要现代化就必须抛弃东方的传统文化,接受西方的基督教文明, 全盘西化。有的国家也照这样做了,结果失败了,而日本和东亚的 一些过家和地区,没有完全抛弃东方传统,而是把学习西方与继承、 改造传统相结合,结果取得了成功,由此也就得出了结论,各国、 各民族的现代化,必须与自己的传统相结合,而不能抛弃传统。
因能力有限而不能十全十美。如有谬误的 地方恳请批评指正。
编辑名单
主编:陈元伟 电子稿制作:白懿弘 整理:白懿弘 徐天丽 米铭妍 王彧 编辑: 米铭妍 白懿弘 《学而篇第一》 徐天丽 陈子汗 《为政篇第二》 王彧 赵雪莱 《八佾篇第三》 李凌骏 王希通 《里仁篇第四》 陈元伟 冯麒 《公冶长篇第五》 徐天 施开源 《雍也篇第六》 周经娇 钟晶晶 《述而篇第七》 曹慧 张磊 《泰伯篇第八》 毛赛赛 方铖 《子罕篇第九》 王菁华 朱恒健 《乡党篇第十》 杨媛媛 夏弘禹 《先进篇第十一》 龚明露 倪翔 《颜渊篇第十二》 项卉 汪南乾 《子路篇第十三》 丛晓丹 李骁翔 《宪问篇第十四》 朱宇容 韩健 《卫灵公篇第十五》 考悦 严诤 《季氏篇第十六》 张琼 尹福龙 《阳货篇第十七》 罗梦 王兢宸 《微子篇第十八》 周慎心 张逸天 《子张篇第十九》 李凯燕 刘嘉彬 《尧日篇第二十》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相关内容。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大全1) 无適无莫《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后汉书·刘梁传》:“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適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 和颜悦色《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4)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 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6) 时不我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 怨天尤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8) 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9) 半部论语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1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 恶居下流《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2)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3) 枉道事人《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4) 循序渐进《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202X年常识积累《论语》中的115个成语汇编

202X年常识积累《论语》中的115个成语汇编

202X年常识积累《论语》中的115个成语汇编《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

其中蕴含了许多成语,这些成语凝聚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智慧。

以下是202X年常识积累《论语》中的115个成语的汇编,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成语。

1. 君子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指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的人。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意思是欢迎远方的朋友来访。

3. 一日之学,一生之用出自《论语》第一章“学而”,意思是每天都要学习,终身受益。

4.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你,而是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常常心感不安。

6.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自《论语》第卅三章“子罕”,意思是看到有才德的人应引起自己的思考,如果看到不才德的人应当自我反省。

7. 开口见心第1页/共9页出自《论语》第五章“雍也”,意思是说话直截了当,言辞恰如其份。

8.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第七章“学而时习之”,意思是说不要因为不懂而感到羞耻,应该虚心请教。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第八章“学而时习之”,意思是学习要有思考,思考要有学习,否则就会陷入无知和危险之中。

10. 吾日三省吾身出自《论语》第十章“为政”,意思是每天要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11.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自《论语》第十六章“子罕”,意思是人如果没有诚信,就失去了任何价值。

12. 君子之交淡如水出自《论语》第十八章“公冶长”,意思是君子之间的交往应该淡然如水,不图私利。

1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第十五章“子路”,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受到的待遇,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14. 尔以国为家乎?出自《论语》第十九章“子贡”,意思是你是以国家为家的吗?15. 己立立人出自《论语》第二十五章“宪问”,意思是自己立场坚定,才能影响别人。

雍也第六的十三个成语

雍也第六的十三个成语

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 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 道而废。今女画。‛ 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 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 室也。‛
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 马不进也。’ ‛ 1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 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当时他的处境很坏, 部下们早已对他 ____了。
当时他的处境很坏, 部下们早已对他敬 而远之了。
孔子所宣扬的‚仁‛ 就含有___的意思。他捐资建造了好几 家孤儿院和敬老院, 人们都称他是____ 的大好人。
他捐资建造了好几家 孤儿院和敬老院,人 们都称他是博施广济 的大好人。
根据意思说 成语
文质彬彬
形容好学上进。
指广泛施舍,救 济贫困的百姓。
博施济众
广泛地施于恩惠, 使大众得到救助。
博施广济
指尊敬他但不愿或 不能亲近他。
敬而远之
下面的句子应 该用哪个成语
我初次遇到小刚时,他 一副____的书生样,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初次遇到小刚时,他 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样,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敬而远(yuàn)之 先难后获
知(zhì )水仁山/乐山乐水 从井救人 博施济众 能近取譬
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 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 矣。‛ 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 寿。‛
2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 ‘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 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 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 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源自《论语》中的成语

源自《论语》中的成语

源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源自《论语》中的成语,感谢您的阅读!1.教育方面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分崩离析】[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季氏》)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不亦乐乎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释义:乎: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是很愉快吗?(“不亦”即“不是”,表示反问的副词,解释时不要加上“也”字)也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2)犯上作乱原文:“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释义: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3)巧言令色原文:“巧言令色,鲜矣仁。

”其实这个成语最早不是出自《论语》,而是出自《书•皋陶谟》:“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释义: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4)行有余力原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指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5)贤贤易色原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释义: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

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6)言而有信原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释义: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7)慎终追远或追远慎终原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释义:现多采用宋儒释义即: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8)温良恭俭让原文:“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9)小大由之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释义:指用途可大可小。

(10)食无求饱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11)敏于事,慎于言原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释义:做事勤快敏捷,说话谨慎。

(1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富而好礼原文:“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何?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释义:贫而无谄: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而无骄: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富而好礼: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大全

盘点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一部分《论语》,对于其中奥妙又领会了多少呢?相对于晦涩的文言文字来说,理解成语倒更容易一些。

为此,学而思小编整理了一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记得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哦!《学而篇第一》【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

《论语》中的成语智慧《论语》中包含了许多成语智慧,这些成语不仅在汉语中流传广泛,而且富含哲理,给人以启示。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解释:1. 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 成仁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 从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 博施济众: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7. 博文约礼: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 不耻下问: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 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 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1、“文质彬彬”出于《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质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因为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仅仅他侥幸的避免灾祸。

”2、“三十而立”出于《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说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准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人而不仁,如乐何?”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舆其奢也,宁俭。

丧,舆其易也,宁戚。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使用乐呢?”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来说,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来说,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郁郁乎文哉”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

”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闻。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5、“观过知仁”出于《论语•裹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能够知道(他个人及他的团体在这方面)有没有仁德了。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

与论语有关的成语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如下: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出处《论语·里仁》:“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4、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能够由此及彼。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俳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瞠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mi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处《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

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出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学习的成语

论语学习的成语

读过《论语》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其中的一些成语来。

以下是店铺带来论语关于学习的成语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语关于学习的成语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3 诲人不倦诲:教导。

教人时不嫌疲劳。

形容教导特别耐心。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4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三复斯言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

反反复复地体会这句话。

语本《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 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论语·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现在有时比喻吸取历史经验,给认识当前情况提供参考7循序渐进循:依照,沿着。

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学而自然上达;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渐进耳。

”8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后来泛用以表示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

论语中学习的句子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由论语演变而来的成语

由论语演变而来的成语

由论语演变而来的成语1.不亦乐乎【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释义】用来表示极度快乐的意思。

2.巧言令色【出处】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释义】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3.三省吾身【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释义】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反省检查自己。

4.言而有信【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释义】指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5.一言以蔽之【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释义】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6.三十而立【出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 【释义】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7.温故知新【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释义】指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8.是可忍,孰不可忍【出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释义】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对不能容忍。

9.既往不咎【出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释义】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10.尽善尽美【出处】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释义】指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完美到没有一点缺陷。

11.一以贯之【出处】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释义】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12.见贤思齐【出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释义】指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3.不耻下问【出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论语学成语——雍也篇》教学设计潍坊北海学校韩兴娥教学目的:学习文言文,了解成语出处,能理解运用成语。

1 不迁怒,不贰过2 肥马轻裘3 箪食瓢饮4 中道而废5 行不由径6 文质彬彬7 因材施教 8敬而远之先难后获 9 乐山乐水 10 从井救人 11 中庸之道 12 博施广济能近取譬教学过程: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论语学成语——雍也》,先复习放假前学习的几篇文章,开火车读成语读古文。

1 不迁怒,不贰过bù qiān nù,búèr guò6.3 哀公问:“弟子孰(shú)为好(hào)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qiān)怒,不贰.(èr)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wú,同“无”),未闻好学者也。

”不迁怒,不贰过:即不将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迁:转。

贰:重复一次。

2 肥马轻裘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sù)。

子曰:“与之釜(fǔ)。

”请益(增加)。

曰:“与之庾(yǔ)。

”冉子与之粟五秉(bǐnɡ)。

子曰:“赤之适(往,去)齐也,乘肥马,衣(yì,穿)轻裘.(qiú,皮衣)。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接济)富。

”肥马轻裘:乘着肥壮的骏马,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衣。

形容生活豪华奢侈(shē chǐ)。

3 箪食瓢饮dān sì piáo yǐn dān shí piáo yǐn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盛饭的圆形竹器)食,一瓢饮,在陋(lòu)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zāi),回也!”箪食瓢饮:一箪食物,一瓢汤水。

指贫苦的生活。

也作一箪一瓢。

箪食瓢饮应该读“dān sì piáo yǐn”还是“dān shí piáo yǐn”呢?最权威的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没有收这个词,其他的成语词典都是注明读“dān sì piáo yǐn”。

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了“箪食壶浆”原为:dānsìhú ji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改用dān shí hú jiāng。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食”读“sì”时,有“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的意思。

“箪食瓢饮”是自己吃,从意思看应该读什么?4 中道而废6.12 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中途,半路)而废(废弃,停止)。

今女(rǔ)画。

”中道而废:比喻事情做了一半就不干了。

5 行不由径6.14 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tán)台灭明者,行.(走)不由.(顺着,遵循)径.(jìnɡ,小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yǎn)之室也。

”行不由径:指走路只走大道,不走小路。

比喻行为端正,不走歪门邪道。

也比喻做事或为学遵(zūn)循(xún)正道,不走捷(jié)径。

6 文质彬彬,6.18 子曰:“质.(本质)胜文.(外在修饰)则野(粗陋),文胜质则史(文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有文采,又很质朴。

后多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彬彬:形容文雅。

7 因材施教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告诉)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因材施教:依照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

因:根据。

施:施加,实行。

8 敬而远之6.22 樊(fán)迟问知(zhì,智)。

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

曰:“仁者先难(劳苦)而后获(收获),可谓仁矣。

”敬而远之:尊敬他,但不接近他。

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而不愿意接近。

先难后获:先劳苦而后才有收获。

指只管自己努力的程度,而不计较得失。

二、今天我们讨论后四篇9 乐山乐水yào shān yào shuǐ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聪明的人性格就像水一样活泼,有仁德的人就像山一样安静。

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会长寿。

”子贡问:“为什么智者乐于见到水呢?”孔子说:“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她的德行是多么高尚!水和顺温柔,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不停地奔向低洼的地方,她是多么的谦卑。

水面对阻碍,穿山岩,凿石壁,欢唱着前进,她是多么快乐。

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变得新鲜洁净,她是多么善施教化。

这不就是智者的品格吗?”子张接着问:“为什么仁者乐于见到山呢?”孔子说:“山,高大巍峨(wēi,é),山上草木茂密,鸟兽群集,山出产了许多对人们有益的东西,可它自己并不从人们哪里索取任何东西。

山还兴风雷做云雨以贯(ɡuàn)通天地,万物得以生长,人民得以饱暖。

这不就是仁者的品格吗?”子贡点点头,高兴地说:“老师,我明白啦!聪明人通达事理,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性情好动,就像水奔流不息,所以把智者用比作流动的水。

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气馁,总是快乐地一往无前。

所以说‘智者乐’。

仁厚的人依据义理行事,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宁静,所以把仁者比作山。

仁者以慈悲之心对待众生,让众生远离痛苦,但不求回报,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一念清静,染污自落,把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淡。

无论是鸿运当头,还是厄运降临,他都不在意。

这种平和的心态,当然有利于远离疾病和痛苦,自然就会长寿。

”困境中的柳宗元以“乐山乐水”的情怀在寓言、山水游记以及记叙文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柳宗元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biǎn)到永州当了十年司马,他的心情孤寂郁愤,但永州的青山绿水造就了这位古文大家。

柳宗元寄情山水,时常流连于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找人生的真谛(dì)。

永州之水,绿波荡漾(yànɡ),垂柳依依;永州之山,苍松翠柏,清秀灵动。

徜徉(cháng yáng)于美景之中的柳宗元一洗胸中之郁(yù)气,挥毫泼墨才思勃发,流芳百世的《永州八记》自山水间喷薄而出。

同学们,你还知道那些“乐山”、“乐水”的智者、仁者?“乐山乐水”这个成语并不是指喜爱山水,而是指爱好不同。

【释义】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1.为什么:知者乐水?(回答,齐读)。

水根据周围环境的不同变化成不同的形状,总向低处流,的确是谦卑的,智者谦卑吗?(不耻下问)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物我两忘、心态平和,有利于长寿?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1)李白看过“日照香庐生紫烟……”的庐山瀑布,看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看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潇洒,才会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爽,才能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2)杜甫曾领略过泰山的雄伟:“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所以他才能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有着心怀天下、心系百姓的宽广胸怀,他家的房顶被风刮跑了,但他还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苏轼一心为百姓谋幸福,却遭遇了九死一生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后,最初也很沮丧,但黄州的山让他物我两忘、身心皆空,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的水,就是长江的水让他又产生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0 从井救人cóng jǐng jiù rén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同“人”)焉。

’其从(跟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去)逝也,不可陷(陷入)也;可欺也,不可罔(wǎnɡ,愚弄)也。

”孔子的徒弟宰我实在调皮,上次大白天睡觉被老师大骂一通,“朽木难雕”、“粪土之墙”的臭名无人不知,可宰我一点儿也不在意。

这不,这次又问老师一个怪问题:“对一个有仁德的人,告诉他‘有一个人掉到井里啦’,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样做呢?君子可能被骗走到井边看看是不是真有人掉进井里,但不会没搞清楚就跳进井里。

君子可能被欺骗,却不可能被愚弄。

”孔子说完,不满地看了宰我一眼,想骂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这次宰我没有犯什么错误啊,不过是故意举例来问问题而已,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宰我伸伸舌头长舒了一口气,庆幸没挨骂。

孔子忍俊不禁,转身偷偷地笑了,心想:这个捣蛋的臭小子,肯定私下里跟同学反复讨论过“仁”。

颜渊问仁,司马牛问仁,仲弓问仁,樊迟问仁,老师的回答各不相同,这次他懒得请教同样的问题,干脆问个绝的,问个老师无法回答的问题。

那个仁者如果跳到井中救人,就是个傻冒;如果不救,那还算什么仁者?老师总是把“仁”讲得那么美好,这次看他怎么回答。

孔子当然是看穿了宰我的心思。

明明白白地告诉他,君子爱人,如果真有人落水,一定会想办法救,但不会跳井里,做那种没有理智的傻事,因为君子是有志向、有修养、有理智的人,不会做无谓的牺牲。

读了这个故事,你对孔门师徒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认识?同学们,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被汉景帝腰斩;岳飞是保家卫国的大将,却被秦桧杀害;于谦对明朝忠心耿耿,迎立代宗,迫使瓦剌放回明英宗,英宗却把于谦处死……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不得善终的命运?他们不是孔子说的可欺而不可罔的君子吗?【释义】从井救人:别人落井自己跟着到井下去救他。

原意是指主观愿望虽好,但方法不对,既损害自己又不能救助别人。

1.这一篇讲了孔子师徒之间的什么故事?(宰我如果像其他同学那样问什么是仁,孔子会根据他们性情告诉他什么话?)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有道德者必不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必不多言,……夫未有多言而不妄者也。

(宰我被骂为“朽木难雕”,但他为什么是孔门十哲之一呢?从这个故事中,你能看出孔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吗?)(喜欢爱动脑,有独立思想的人)2、可欺而不可罔的君子不会做无谓的牺牲,而是善于保护自己,比如,子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