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三章)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十三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十三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十三章译文注释[原文]宠辱若惊①,贵大患若身②。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⑤。

[译文]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能够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能够依靠他了。

[注释]①宠辱:荣宠和侮辱。

②贵大患若身:贵,珍贵、重视。

重视大患就像珍贵自己的身体一样。

③宠为下:受到宠爱是光荣的、下等的。

④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意为如果我没有身体,有什么大患可言呢?⑤此句意为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能够把天下托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能够把天下托付给他。

[引语]这个章讲的是人的尊严问题。

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老子认为,一个理想的治者,首要在于“贵身”,不胡作妄为。

只有珍重自身生命的人,才能珍重天下人的生命,也就可使人们放心地把天下的重责委任于他,让他担当治理天下的任务。

在上一章里,老子说到“为腹不为目”的“圣人”,能够“不以宠辱荣患损易其身”,才能够担负天下重任。

此章接着说“宠辱若惊”。

在他看来,得宠者以得宠为殊荣,为了不致失去殊荣,便在赐宠者面前诚惶诚恐,曲意逢迎。

他认为,“宠”和“辱”对于人的尊严之挫伤,并没有两样,受辱固然损伤了自尊,受宠何尝不损害人自身的人格尊严呢?得宠者总觉得受宠是一份意外的殊荣,便担心失去,因而人格尊严无形地受到损害。

如果一个人未经受任何辱与宠,那么他在任何人面前都能够傲不过立,保持自己完整、独立的人格。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

《道德经》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hè),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fú)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译文〗【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译文〗【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jī)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yí)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译文〗【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hé),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老子》第十三章解读

《老子》第十三章解读

《⽼⼦》第⼗三章解读——关于《⽼⼦》第⼗三章的解读原⽂:“宠辱若惊,贵⼤患若⾝。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患若⾝?吾所以有⼤患者,为吾有⾝。

及吾⽆⾝,吾有何患?故贵以⾝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陈⿎应:《⽼⼦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121.以下简称《今译》)在第⼗⼆章中,⽼⼦列举了“五⾊”、“五⾳”、“五味”、“难得之货”、“猎物”等⾝外诱惑对⼈⾝⼼的戕害及其对为道、修道的危害,认为只有⽆欲、⽆私,“为腹不为⽬”,才能超凡⼊圣。

本章承续了上⼀章的话题,不仅要求⼈们从⾝体上克服物欲诱惑,⽽且要求⼈们在⾯对得失、荣枯、尊卑时,从⼼灵上、精神上、⼈格上做到宠辱不惊。

有此等情怀的⼈⽅可“寄天下”和“托天下”。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种⽆私⽆欲的精神境界。

宠辱虽不直接等同于财富、名利、地位的得失,但却与财富、名利、地位的得失紧密相联并能使其发⽣变动,⼈们之所以重视宠辱,其本质在于重视宠辱背后的功名利禄等⾝外之物的得失。

⼀般⼈⾯对宠辱,不是“不惊”,⽽是“若惊”(惊喜、惊恐、惊讶、惊吓)。

之所以“若惊”,是因为“贵⼤患若⾝”。

贵,是重视、在乎的意思;⼤患即宠辱及与此相关的功名利禄;⾝,是指⽣命、⾝体。

陈⿎应先⽣认为,“贵⼤患若⾝”说的是“重视⾝体⼀如重视⼤患……真耕协韵,故倒其⽂”,并引证王纯甫在《⽼⼦亿》中的话说:“‘贵⼤患若⾝’,当云:贵⾝若⼤患。

倒⽽⾔之,⽂之奇也,古语多类如此者。

”(《今译》,P121)笔者认为,若此理解,不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且与下⽂中的“‘贵⾝’、‘爱⾝’为天下”等词句相抵牾。

按照整章的逻辑,这⾥的意思⾮常清晰,即对宠辱(包括其背后的功名利禄的得失等)表现为惊喜或惊慌就等于重视⼤患如同重视⾝体⼀样。

正常的、符合⾃然的⾝体与⼤患是不共戴天的,却有⼈视⼤患如同⾝体,则⾝体必危,性命必忧。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於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於天下。

【注音版】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贵(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何(hé)谓(wèi)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宠(chǒng)为(wéi)下(xià)得(de)之(zhī)若(ruò)惊(jīng),失(shī)之(zhī)若(ruò)惊(jīng),是(shì)谓(wèi)宠(chǒng)辱(rǔ)若(ruò)惊(jīng).何(hé)谓(wèi)贵(guì)大(dà)患(huàn)若(ruò)身(shēn)?吾(wú)所(suǒ)以(yǐ)有(yǒu)大(dà)患(huàn)者(zhě),为(wéi)吾(wú)有(yǒu)身(shēn),及(jí)吾(wú)无(wú)身(sh ēn),吾(wú)有(yǒu)何(hé)患(huàn)?故(gù)贵(guì)以(yǐ)身(shēn)为(wéi)天(tiān)下(xià)者(zhě),则(zé)可(kě)以(yǐ)寄(jì)於(yū)天(tiān)下(xià),爱(ài)以(yǐ)身(shēn)为(wéi)天(tiān)下(xià)者(zhě),乃(nǎi)可(kě)以(yǐ)托(tuō)於(yū)天(tiān)下(xià).【译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人得是名利的心太重,所以得到荣宠和受到屈辱都担惊受怕。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

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及总结《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文献,其中第十三章更是被广大读者奉为经典,它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通过研读这一章,我深深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总结。

在第十三章中,老子以水为喻,阐述了道的无为而治。

他认为,水虽然柔弱,但却能穿石、侵蚀铁,这正是道的作用。

水看似柔弱,实则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同样地,道虽然无为,但却能生养万物,成就一切。

这种思想与儒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却相辅相成。

在道家看来,我们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

此外,老子还强调了道的包容性。

他认为,道包含了天地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和偏见。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因为种族、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冲突和矛盾。

如果我们能够像道一样包容一切,那么这些矛盾和冲突自然会消失。

在感悟方面,我认为《道德经》第十三章对于我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在面对生活中的得失荣辱时,我们应该像水一样平静,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动摇。

其次,它告诉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修养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最后,它告诉我们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每一个时刻,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总结来说,《道德经》第十三章作为道家哲学的重要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无数读者。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道家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价值。

具体而言,这一章所传达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核心观念。

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我们应该学会顺应自然、尊重规律,让事物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而不是过度干预或强行改变。

(完整)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完整)道德经原文(注音版)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Dào kě dào , fēichángdào . Míng kě míng ,fēi cháng míng 。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wú míng tiān dì zhī shǐ,yǒu míng wàn wù zhī mǔ。

g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cháng wú yù yǐ guān qí miào ;cháng yǒu yù yǐ guān qí jiǎo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cǐ liǎng zhě tóng chūér yì míng ,tóng wèi zhī(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xuán ,xuán zhī yòu xuán ,zhòng miào zhī mén 。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 wéi měi ,sīè yǐ。

jiē zhī shàn•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zhī wéi shàn ,sī bù shàn yǐ。

道德经13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13章全文及译文

初学者需懂记,善学者需懂悟。

道德经第十三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
【春秋】老子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译文:
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宠爱感到格外惊喜,失去宠爱则令人惊慌不安。

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恐。

什么叫做重视“大患”像重视自身生命一样?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珍贵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托付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1/ 1。

道德经 前20章原文

道德经 前20章原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音jí 急:追问、究问、反问 )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道德经》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眇(音miǎo 秒:微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jiào 教:边际、范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致虚极,守静笃(音dǔ堵:忠实,坚守)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音 dài待:危险 )
《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经典收藏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经典收藏版】

《道德经》全⽂及译⽂【经典收藏版】第⼀章 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版

道德经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If you can talk about it,it ain't Tao.If it has a name,it's just another thing.Tao doesn't have a name.Names are for ordinary things.Stop wanting stuff;it keeps you from seeing what's real.When you want stuff,all you see are things.Those two sentencesmean the same thing.Figure them out,and you've got it made.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If something looks beautiful to you,something else must be ugly.If something seems good,something else must seem bad.You can't havesomething without nothing.If no job is difficult,then no job is easy.Some things are up highbecause other things are down low.You know you're listening to musicbecause it doesn't sound like noise.All that came first,so this must be next.The Masters get the job donewithout moving a muscleand get their point acrosswithout saying a word.When things around them fall apart,they stay cool.They don't own much,but they use whatever's at hand.They do the workwithout expecting any favors.When they're done,they move on to the next job.That's why their work is so damn good.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的智慧-第十三章

道德经的智慧-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道德经思想的现代企业管理启示老子是中国古代另一位和孔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比肩齐名的智者,他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人生的更高智慧:它描述的是一种主动接受的状态,一种灵活的态度,意味着顺其自然,遵守事物的规律,在承认困难和问题的前提下冷静客观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这种人生智慧其实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可以借鉴的一种手段。

老子在函谷关前着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着。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

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着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中国企业管理具深刻影响,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1、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客观世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一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关系。

你做一件事,一定不要过头,欲望要有限度。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十三章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三章译文:在道德废弃时,仁义仍存在;智慧增强时,伪善也屡见;六亲不和时,孝慈仍存在;国家陷入混乱时,忠臣仍然存在。

1. 在道德废弃时
- 道德被废弃时,仁义依然存在。

仁义就是爱护他人,不自私、不好斗,不摆出礼外之风,尊重他人、爱护他人的行为。

2. 智慧增强时
- 智慧的提高带来的却是大伪,大伪是指用卖弄虚伪的手段来蒙骗他人,谋取利益的无耻行为。

3. 六亲不和时
- 六亲不和就是指家庭的各种不和,当出现此类矛盾时,要有孝慈,
也就是孝敬父母、仁爱兄弟等,孝字包括仁义中的恭敬、孝顺、节操以及有礼貌。

4. 国家昏乱时
- 当国家昏乱不堪时,仍有忠臣。

忠臣就是一个负责任的忠诚人,他追求公正、平等、和谐的行为;把国家的利益摆在自己的利益之前,勇敢的抗议罪恶,积极的行动危机。

这就是忠臣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
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
得之若惊,
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
为吾有身;
及吾无身,
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
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
若可托天下。

译文
得到宠爱或受到屈辱,以至于感到惊喜或惊恐。

重视大患(即“宠”与“辱”)以至于如同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由于得宠者地位卑下,因此得到宠爱就会为之惊喜,失去宠爱就会感到惊恐。

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有大患(即宠辱),是因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

如果人达到不患得患失、心中没有自己(即无身)的境界,那么人还有什么忧患呢?
所以,崇尚把自身献给天下者,就可以把天下交给他;情愿把自身献给天下者,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评析]本章所讲关于"贵身"和人的尊严问题,大意是说"圣人"不以宠辱荣患等身外之事易其身,这是接着上一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的而言的。

凡能够真正做到"为腹不为目",不为外界荣辱乱心分神者,才有能力担负治理天下的重责。

对于本章主旨,王夫之作过如下精辟的发挥。

他说:"众人纳天下于身,至人外其身于天下。

夫不见纳天下者,有必至之忧患乎?宠至若惊,辱来若惊,则是纳天下者,纳惊以自滑也。

大患在天下,纳而贵之与身等。

夫身且为患,而贵患以为重累之身,是纳患以自梏也。

惟无身者,以耳任耳,不为天下听;以目任目,不为天下视;吾之耳目静,而天下之视听不荧,惊患去已,而消于天下,是以百姓履籍而不匹倾。

"(王夫之:《老子衍》)一般人对于身体的宠辱荣患十分看重,甚至于许多人重视身外的宠辱远远超过自身的生命。

人生在世,难免要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打交道。

许多人是以荣庞和功利名禄为人生最高理想,目的就是为享荣华富
贵、福佑子孙。

总之,人活着就是为了寿、名、位、货等身边之物。

对于功名利禄,可说是人人都需要。

但是,把它摆在什么位置上,人与人的态度就不同了。

如果你把它摆在比生命还要宝贵的位置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老子从"贵身"的角度出发,认为生命远过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可以受天下之重寄,而为万民所托命。

这种态度基本上是正确的。

词解:
宠:喜欢,有功而赏谓之奖,谓之公平;无功而赏谓之宠,谓之不公。

辱:折损,有错而罚谓之罪,罪有应得;无错而罚谓之辱,或因不察。

若:好像,就是。

惊:惊恐,惊惶失措,危害之大,足以使人惊恐,又含有惊惶失措的意思,即治国错误之策。

宠辱若惊: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

作为治国的失策都是一样的。

贵:宝贵,第一位的。

患:患得患失,最重要的事,大患,最重要的大事。

若:就是。

身:身家性命。

贵大患若身: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

何谓:为什么说。

何谓宠辱若惊?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
的惊恐和危害都是一样的?
下:次一等。

宠为下:宠是因情感而为之,君王不易纠正,易生妄侫。

而辱多是因不察而造成,君王详查可解,易得谅解。

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

之:意指宠。

得之若惊: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

失之若惊: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使君主惊恐。

是谓:所以说。

是谓宠辱若惊:所以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何谓贵大患若身?:为什么说,人,第一位的最宝贵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身家性命?
我:自己,这里以自己举例。

有:有做为。

大患者:有大事业的人或为事业患得患失的人。

为:因为。

有身:拥有身家性命。

我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我之所以要有做为,成为一个有事业的人,每天患得患失,都是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为了身家性命而忧。

及:如果。

无身:没有身家性命。

何:任何。

患:事情,患得患失。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我还会有什么事情可做呢?亦可以解为: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我又何必
患得患失呢?
故:所以,总结词意。

贵:宝贵,这里有尊重的意思。

身:个体生命的表述。

以:原则之意。

为:作为,治理。

天下:国家社会的表述。

若可:就是可以。

寄:传递,给于。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所以,以尊重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传递给他掌管。

爱:呵护,喜欢。

托:托付,有管理之义。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以呵护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为原则的人,就可以把国家托付给他管理。

意解:
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主感到惊恐,作为治国失策它们都是一样的。

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

为什么说,无功而赏谓之宠,无错而罚谓之辱,它们的造成的危害,足以使君王感到惊恐呢?
宠是因情感而为之,若生妄侫,君王不易纠正。

而辱多因不察而造成,若得谅解,君王详查可解。

所以说宠的危害更大,比辱还要次一等。

得宠的会心生妄侫,其危害足以使君主惊恐。

失宠的会离心离德,其危害亦足以君主惊恐。

所以才说,宠爱与辱恨,它们的危害都足以使君王惊恐。

为什么说,最宝贵的,第一位的,患得患失之中最重要的大事,是对身家性命的拥有呢?
以我为例,我所以要有做为,有事业,每天患得患失,都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啊。

如果我没有身家性命,没有身家性命之忧,我又何必忙忙碌碌,患得患失呢?
所以,
能像宝贵尊重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样,去宝贵尊重天下人的身家性命,就可以把天下传递给他掌管。

能像爱心呵护自己的身家性命那样,去爱心呵护天下人的身家性命,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管理。

悟解:
本章讲的是君王应该具备的人本主义理念,尊重个人的生命与财产。

要认识到天下人都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放在第一的。

尊重和爱护天下人,就是对其身家性命要尊重,要呵护。

只有这样的君王才可能有资格掌握管理天下。

这个道理,现在人看来是浅显的,但是历史上草剪人命的短命君王却是比比皆是。

老子处在东周末期,除了战乱,饥荒,还有当时殉葬制度,对生命的漠视远不是现在人们可以想像的到的。

老子以自身为例,说明身家性命对人是第一可宝贵的,第一位的重要性,从而推及天下人的身家性命,也是天下人最宝贵,最重要的。

因此道德经所说的贵身,爱身,其思想在当时也是非常超前的。

对于君王治国的宠辱之术进行了分析,指出宠辱之术,国之大害,其危险足以使人惊恐,而宠尤甚于辱。

它们的一致性,都
是没有客观公正的行使赏罚之权。

后人将宠辱若惊,解成宠辱不惊。

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而后,宠辱不惊又被演绎为荣辱不惊。

被中国古代有知识的人,尊为大智大勇的英雄修为,贤达智者的修养品行。

其尊崇高度,也是人不能所及的。

其实,宠辱不惊,凡人能做到的很少,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故事中。

若得到宠爱不知感激,受到辱恨不知惊恐,可能就不是人啦,只能是超人,或石头,现今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

老子的贵身爱身,一般的解注,多解为爱自身,因为爱自身,推及社会,珍爱所有的生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博爱的心怀掌管天下。

其实老子是现身说法,以自身之贵,为天下人导出生命之可贵,其意还是说,为人君者,不可漠视天下人的生存诉求。

重视者掌管天下,漠视者失去天下。

这是人类历史上,帝国时代王权更迭的铁律之一。

宠为下。

又可以解成,得宠而又失之,自然是为下了,那么,还是不要得宠的好,所以邀宠自然为下了。

还可以解成,为了得宠而甘愿低下谦卑。

即邀宠者自然自处其下了。

然而。

得宠而不失者,自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啦,所以,自古以来,邀宠的比比皆是,他们绝不会认同“宠为下”的。

宠字多用于贬意,它是因上位者情感喜欢而得来一种待遇,不是因功勋或才能而得到的待遇。

如宠臣与贤臣,宠妃与贤妃等。

爱自身者,未必爱天下。

爱天下者,未必爱自身。

有吾即有
身,有身即有患,人生的烦恼,是实实在在的无奈。

所有的宗教,所有的修行者,都努力的试图摆脱它,各自的成果,繁复如浮云。

诗云:春江水暖鸭自知。

摆脱的如何只有自己知道。

——道理无穷,偶所议者,一斑尔,贴出来,为享好者,异议者,可同存,不当者,可斧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