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解释

合集下载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1-10章

《道德经全文注释》第1-10章第一章众妙之门【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xuán)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人间道很多,不是永恒的道;人间名很多,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亲。

永恒的无,可以观察道的奥妙;永恒的有,可以观察事物的终端。

有和无,是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都叫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悟道心得】1、“道”是万有一切所依归及开启的奥秘之门!2、“无”是道的存在方式,天下万物从无中衍生,掌握“有”和“无”的方法,顺天应人,方可大自在。

3、人在自然中生,人在自然中亡。

人间事物,原只是自自然然的生长,不必在乎,但也不是不在乎。

要懂得自然自如。

4、遇到事情,要有沉默而冷静的思考,不必急于表白。

只要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

5、“道”的门是为宁静而敞开的,喧哗的人们就让他们喧哗吧!不是不去管他,而是要用沉静去管,管他就要先自在。

6、人类与自然大道本为一体,远离自然大道。

第二章有无相生【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è) 矣(yǐ);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hè) ,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fú) 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shì)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皆知美自称为美,就有丑了;皆知善自称为善,就有不善了。

因此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形,高与下相互补充,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随从,这是永恒的规律。

所以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长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悟道心得】1、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古典] 《老子道德经译文》作者:佚名

古典] 《老子道德经译文》作者:佚名

哪些人能在混浊中保持本心的澄明?能注意守静就能渐趋本心的澄明;哪些人能使安稳得到长久的维持?懂得灵动权变就能渐得长久的安稳。保持这种生存方式的基本点就是不去追求"无不具足"。正因为没有"无不具足",所以能历久而常新。
《老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译文】
古来善于当士的人们,微妙、幽深而通达权变,深邃得令人难以测识。正因为难以测识,所以要勉强作形容:有时候,他们迟疑审慎得像是在冬天里涉足江河,警觉戒备得像是随处都有强敌环俟,恭谨自持得像是一直都在做客;有时候,他们又像冰块就要崩解融化一样松跨散漫,敦敦朴朴的,看不出什么突出的能耐,旷放豁达得就像虚空一样;他们的那些似乎不相调谐的多面目表现使他们显得很浑浊。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
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
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一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被认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品。

全书由81章组成,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道家思想的核心议题,如无为而治、天道自然、返璞归真等。

以下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一章开宗明义地表明了道的本质无法被言语和名字所描述。

道是宇宙的起源,万物的母体。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美和善是相对的,有了美就会产生丑,有了善就会产生恶。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治理国家,通过不崇拜贤才,不追求珍贵财物和私欲的满足,使人民不争斗、不偷盗,使人民的心境平静。

他们以虚心接纳智者的建议,不敢自作主张。

他们不为个人意图,而达到无为而治,无事而耕,无味而饮。

他们固执小事,结果解决了大问题。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是宇宙的根源,它是众多事物的根本。

解除烦扰,汇聚光芒,共存干扰,它像是一片深渊。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子孙,似乎来自于上古之神。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对待万物如同对待草芥一般,圣人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草芥。

天地之间就像是一个空箱子,虚而不倚弯,动而能够产生更多。

过多的言语只会带来烦恼,不如保持内心平和。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永生不灭,这叫做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天地的根基。

永恒地存在,却不被使用。

第七章:天长地久。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下⾯是®⽆忧考⽹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道可道”句:第一个“道”“名”是名词,第二个“道”“名”是动词,意思为表述描述。

【译】用言语表达出的道,已经不是道的原本模样了,而只是道的部分面貌;对于万物的语言描述总和,也已经不是万物的原本了,而只是它们本身的部分性貌。

道无名无别时,已孕育天地;混沌而开之际,乃万物方成。

故而,我们应该以万物的共性来观察“道”的永恒与自我,以万物的区别来找寻道的端倪感触其无所不在的广大。

这种永恒不变和瞬息万变,只不过表象不同,而本源却是相同,都源于玄。

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

【析】道,可悟不可言,可点不可传。

各人对“道”的理解是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见解的差异与各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各人的思想境界有关。

《道德经》仅五千字,所以道德经要细读小读,要小到每一个文字的要旨,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道”。

“大道无形”,很多人觉得“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捉摸不可参悟。

其实“道”以“德”“名”的形式又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展现,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不加思悟而已,是谓之道不远人,是人远道。

但同时《道德经》又要从无字之处读起,所谓身在山中可以见景而不能观山。

我们很多人,往往执着于文字本身,或者说执迷于“可道”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得道,如若执迷于求道学道,而不是悟道,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故而“道”亦远“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管各人对“道”“德”和“名”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分歧或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道”“德”和“名”依旧是它本身,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管是“成岭”还是“成峰”,只是“横看”和“侧”观的不同,可庐山终究还是庐山,而并没有化成华山。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经典收藏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经典收藏版】

《道德经》全⽂及译⽂【经典收藏版】第⼀章 道可道,⾮常道。

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完整版)《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 ào k ě d àof ēi c h án d àom ín ɡ k ě m ínf ēi ch án ɡm ín道 可 道非 常 道。

名 可 名非 常名。

w ú m ín ɡ t i ān d ì zh ī sh ǐy ǒu m ín ɡ w àn w ù zh ī m ǔ无名 天地 之始有 名 万物 之母 。

ɡù ch án ɡ w úy ù y ǐ ɡu ān q í mi àoch án ɡ y ǒuy ùy ǐ ɡu ān q í故 常 无欲以 观其妙常 有欲以 观 其j i ǎo徼 。

c ǐ li ǎn ɡ zh ět ón ɡ ch ū ér y ì m ín ɡt ón ɡ w èi zh ī xu án x u án zh ī y òu 此两 者同 出 而 异 名同 谓 之 玄 。

玄 之 又xu ánzh òn ɡmi ào zh ī m én玄,众妙之门。

【解释】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 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 ān xi à ji ē zh ī m ěi zh ī w éim ěis īè y ǐji ē zh ī sh ànzh ī天 下 皆 知美 之 为美,斯 恶 恶 已。

《道德经》 白话文

《道德经》 白话文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掌握天道的人,微妙玄邃无不通识,深晦而让别人无以辨识。因为大家不可辨识所以勉强描述一下它们的样子。人们以为它谨慎小心仿佛在冬天穿越冰河,以为它犹豫彷徨好像惧怕所有的邻人,以为它庄重严肃好像在做客,以为它散漫无形好像融化的冰。以为它敦厚纯朴的象石头,以为它心胸豁达的象山谷,看来难以辨识仿佛一条混浊的河流,恬淡广阔象大海,幻化流动好像永无止息。谁能使混浊在静置下逐渐清静?谁能使安稳在拨动下逐渐化生?秉承这天道者不会让它满溢,只有这样才能隐秘的造就新的事物。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都以为美就是美,这就不好了;都以为善就是善,这就不善了。有无仅仅是表征生的,难易仅仅是表征成的,长短仅仅是表征形的,高下仅仅是表征倾的,音声仅仅是表征和的,前后仅仅是表征随的。一切都是恒常的阿,所以圣人无为,不言,万物都是作而没有初始,生发而不占有,为而不仰仗,成功了而不自居,也是因为不自居所以不会有失去。
——三十六根幅条共同撑起一个架子,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车子的用处;团和粘土做成器皿,妥当处置空虚,就有了器皿的用处;开凿门窗形成居室,妥当处置空虚,有了居室的用处。所以说实物是被利用的,虚空才是被使用的。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五千言》《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这部神奇宝典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傲。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道德经》全文+解释

《道德经》全文+解释
吾有何患(我还有什么理由患得患失)。
故贵以身为天下(所以重视自身为天下的人),
则可寄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于他);
爱以身为天下者(爱惜自身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于天下(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看不到图象),
名曰夷(称着夷);
音声相和(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是以圣人(但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道德经》全文+解释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执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驾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
是谓道纪(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见解微妙而深远通达),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导语】《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的名著之⼀,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了深刻影响。

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章原⽂及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之⼜⽞,众妙之门。

【注⾳版】 道(dào)可(kě)道(dào),⾮(fēi)常(cháng)道(dào), 名(míng)可(kě)名(míng),⾮(fēi)常(cháng)名(míng). ⽆(wú)名(míng),天(tiān)地(dì)之(zhī)始(shǐ), 有(yǒu)名(míng),万(wàn)物(wù)之(zhī)母(mǔ). 故(gù)常(cháng)⽆(wú)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妙(miào), 常(cháng)有(yǒu)欲(yù),以(yǐ)观(guān)其(qí)徼(jiào). 此(cǐ)两(liǎng)者(zhě)同(tóng)出(chū)⽽(ér)异(yì)名(míng), 同(tóng)谓(wèi)之(zhī)⽞(xuán),⽞(xuán)之(zhī)⼜(yòu)⽞(xuán),众(zhòng)妙(miào)之(zhī)门(mén). 【译⽂】 此章为第⼀章,“道可道,⾮常道”的“道”可以⽤⾔语表述的话,那么它就是平常的“道”但如此章所说:“道可道,⾮常道”就是说[“道”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可名,⾮常名”的“名”如果要⽤语⾔来表述的话,那就是平常的“名”但是如此章所说“名可名,⾮常名”也就是说[“名”也是可以⽤语⾔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这⾥有些⼈会误解说明⼀下,意思也就是说:“道”是可以⽤语⾔表述的,但是本章所表述的并⾮普通的“道”)“⽆名”的“⽆”本章所表述的是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iān天dì地zhī之s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 万wù物zhī之mǔ母。

ɡù故c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iào妙;c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iǎo徼。

cǐ此liǎnɡ两zhě者,tónɡ同c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hī之xuán玄。

xuán玄zhī之yòu又xuán 玄,zhònɡ众miào妙z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iān 天xià下jiē皆zhī知měi美z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iē皆zhī知shàn善zhī之wéi为shàn 善,sī斯bú不s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iānɡ相shēnɡ生,nán难yì易xiānɡ相chénɡ成,chánɡ长duǎn短x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ià下x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hēnɡ声xiānɡ相hé和,qián前hòu后xiānɡ相suí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一章宫延庆释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经典之作,千百年来,世代人们读他、解释他,总是受益匪浅。

几年来,我从另一个视角——认知学的视角去解读他,顿觉豁然开朗。

虽然与许多前贤们很有出入,但还是愿作为一家之言与大家共享。

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这个东西是可以用语言来说一通的,但说一通的道与世间本来存在的那个道不是一回事。

(其中的道理也是容易理解的,要说一通就要用名称、概念这类语言材料,)名称、概念是可以解释的,但这种解释与它背后所指事物的丰富内涵也不是一回事。

(比方说)“无”这个词,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解释为事物的原因或母体。

但“无”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细微精致之处,而“有”的深层含义是要人们把注意点放到事物的整体框架方面。

“无”也好,“有”也好,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情,由于着眼点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

这种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的方法就叫做“玄”。

反反复复地从不同着眼点看事情,这是认知万事万物的根本法门。

第一章的逻辑思路是很清晰的,由“道”引出“名”,由“名”引出“无”和“有”,再由“无”和“有”归结为“玄”。

“道”是出发点,“玄”是归结点。

由此看来,第一章讲的既不是道、名,也不是无和有,而是“玄”。

玄是一种思维方法和认知方法。

《道德经》八十一篇,其余的八十篇用的就是玄的方法,理解了“玄”就理解了《道德经》的篇章结构。

在通常情况下,玄字经常被理解为玄奥,通过这一章,使我们意识到,玄字并不玄奥。

它其实就是指多视角的认知方法。

这种多视角的认知方法,我们在现实生活里经常见到。

在逻辑上叫“同出而异名”,现在经常说“辨证的看问题”,其意思和玄字也有些相近。

中医诊病望、闻、问、切,可看成是玄的方法,西医看病要做切片化验,做CT扫描也是是玄的方法。

机械制图三视图的方法,计算机CAD还可以做多种横截面视图,都是玄的方法。

司法断案要搜集多种证据互相印证,这也是玄的方法。

老子把多视角的方法概括为一个字——“玄”,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

这种概括,对于人们认知事物极有启发意义。

这一章结尾提到“玄之又玄”,怎样理解?我们可以把前面的逻辑构架画成下图:这个图式的解读是:任何事物都可以从无和有两个视角去观察,而无和有还可以各自从两个视角去观察。

这两个视角是“可名”与“常名”。

可名 常名无 万物之始 欲以观其妙有 天地之母 欲以观其徼看来,“玄之又玄”里面还包含个“可名、常名”的道理。

可名的意思是,对事物,是可以做出知识表述的。

对词语的解释,给概念下定义,都属于可名。

常名的意思是,可名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需要探究,不能停留在咬文嚼字上,要变成行为和行动。

譬如,你仅仅知道“无 ”是说万物之始,这只停留在“可名”的阶段。

如果你能经常觉察到事物的细微之处,你才真正地懂得“无”的深刻内涵。

做事情如果能把关键细节做好,你就掌握了“无”的精髓,这就叫“知常无”。

“可名、常名”的道理是说认知的不同层次,“可名”是浅层的认知,“常名”是深层的认知,但这种深浅还不同于感性和理性差别。

“可名”是语言、文字、图式、符号系统的认知,而“常名”最低限度要包含经验认知,更高境界还要包含理性和智慧。

因此,“知常名”应该是学习过程中追求的目标。

现在学生学习只追求考卷分数,分数再高也只是“可名”的层次。

地理考高分的,很可能在生活中辨不清东南西北。

学建筑设计的,刚开始工作时,可能还不会搞实地测量。

搞清“可名、常名”的道理,对于改革教学还是有深刻启发的。

可名是入门,常名是精进。

可名是知识表述,常名是知识活用。

从上面这图式中,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推论,既然无的精髓是“观其妙”,有的精髓是“观其徼”,那么“玄之又玄”还可以概括为: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

“无”是强调细部,“有”是强调整体。

笼统而言,“玄之又玄”是说反复的多视角,具体而言,“玄之又玄”强调两方面,一方面是“可名、常名”的道理,另方面是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

这就是“玄之又玄”给我们的启发。

同出而异名,玄,多视角,细部与整体的观察方法可以认为说的是同一回事,这本身就是同出而异名,本身就是玄。

纵观这一章的逻辑构架,可道与常道的道理可以由可名与常名的道理来解释,而可名与常名的道理是由“无”和“有”的案例给出解释,“无”和“有”的案例不但给出可名与常名道理的解释,还峰回路转地引出个“玄”字来,其逻辑与道理的美妙,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总而言之,《道德经》第一章是讲思维方法、认知方法的,也是行为和行动的方法,以这样的认知去读其它篇章,相信会有极大的收获。

06年5月《道德经》第一章简释宫延庆 2007年3月7日原文道可道也,非常道。

名可名也,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简释道与名道是客观实在,名是对客观实在的认识。

可与常对客观实在的认识又分为两个层次:1.可名,对认识的语言文字逻辑的或各种图式的表述。

2.常名,不注重(或忘记了)表述,而把认识变为实际行动叫知常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人会说不会做,有人会做不会说。

会说不会做叫知可名不知常名,会做不会说叫知常名。

知常名要高于知可名,当然既会做、又会说更好了,但智慧告诉我们,许多知识能力是无法言表的。

无与有的可与常知天地初是知可无,能观其妙是知常无。

知万物母是知可有,能观其徼是知常有。

玄无与有同出于道而异名,合而为玄。

知常无且知常有谓之玄,整体把握对象与细部把握对象融为一体谓之玄。

在医疗检测中,一个病变可以拍多个片子,这也叫同出而异名。

有经验的医生可以从不同片子中确认病变是什么,这就叫玄。

玄,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方法,更是一种认知境界,需要多年的潜心努力。

凡是能把表面上不同表述的知识(甚至相矛盾的表述),在实际行动中融为一体的知识能力都是玄。

可名与常名可名与常名名,名称。

可以引申为概念或逻辑表述,继续引申为知识或知识体系。

可名就是语言逻辑表述的知识,常名是超越语言文字的经验的知识。

可名是什么?是文字帐。

文字帐是指事物留在语言文字屏幕上的映像。

而文字帐背后关于事物的真实知识。

就是常名。

可名是指可以表述的知识体系,常名是不可表述的知识体系。

例如,人们对光的感受也是一种知识认知,但是这种知识是无法向盲人表述的。

常名是切身感知的知识,是心知体悟的知识。

是知识的“原本”,可名是“副本”,而且这个“副本”与“原本”相比永远是残缺不全的。

可名可以无限的引证、注疏、细化,其结果只能走向繁琐。

而常名是必须演练的知识,是必须践行的知识。

常名这种知识体系,道家叫“常名”、“常道”。

佛家称“不可说,不可说”。

(《金刚经》)OECD组织(国际合作与发展组织)叫做“沉默的知识”。

可名是用概念逻辑、语言文字和符号图式表述的知识,而常名则是心知体悟的知识。

可名是知识模具,而常名是知识本体。

可名是老师给予的,而常名却不是,常名要靠自己去做,不做就得不到常名。

知识分表述层和感悟层,可名是表述层的知识,常名是感悟层的知识。

可名是事物留在文字帷帐上的映像,常名是身心对事物的直接的认识。

可名:口耳之识,四寸之学,小人之学。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常名:四体之识,身心之学,君子之学。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黑体字为《荀子》劝学篇之辞,真是震撼人心,看我们现在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尽是小人之学!)徼与妙徼是指事物大的构架,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分的边界,其内部的基本结构都属于徼。

妙是指事物的细微之处,小的局部小的环节都属于妙。

徼与妙是一对大的逻辑范畴,这对逻辑范畴是由《道德经》第一章给出的。

下面的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对逻辑范畴的现实意义:道德经徼妙战争战略战术做事思路方法气功功理功法学习(理科)原理、性质算法、公式学习(工科)原理技术、方法工程项目逻辑框架技术群组思维方法整体细部编程框图代码行路方向、目标路线与工具知识构架博专《道德经》第一章是说什么的?《道德经》第一章是说什么的?这是注释这一章的关键。

从绝大多数的注释来看,着重点都是放在道、名、无、有这些概念上。

但若从认知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章的重点其实不是“道”本身,而是如何认识道的方法,这是本章的关键。

只有抓住这个关键,才能真正读懂这一章。

那么什么是认识道的方法呢?重点是要抓住三个字,就是“常”、“妙”、“玄”。

这三个字可以看成三个重要的、基本的工具,每个工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常”、“妙”、“玄”不但是认识道的重要方法,也是认识万事万物的根本方法。

因此,弄懂“常”、“妙”、“玄”这三个字,会使用这三个工具,这才是阅读《道德经》第一章的意义所在,否则,把这一章当作引言读,当作“过门”读,实在是废弃了这一章的精髓。

常、妙、玄法常法:知可而求常。

通过语言文字知识的指引,进而求得经验的、感悟的知识。

妙法:知徼而求妙。

了解事物的结构框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事情做好,这就需要把技术细节搞清楚。

玄法:视异为同曰之玄。

一件事物可以呈现多种不同的表象,我们要从不同表象中看到同一事物的真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