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e818fa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c.png)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翻译及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868df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a.png)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译文:
道可以说是有形的,但不是永久的实体;名称可以给所有事物贴上标签,但不可能完全描绘事物的本质。
天地最开始没有名称,万物的母亲有名称。
我们应该常常观察那些没有名称的东西,以发现它们的微妙之处;同时,也应该观察那些有名的事物,以发现它们所包含的道理。
这两者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我们应该称之为玄妙。
玄妙的本质又是极其深奥的,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道德经第一章解读:
第一章是道德经的开篇,通过对“道”和“名”的定义,展开了其它章节的讨论,强调道和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道是人类对真理的追寻,是一种无形和难以描绘的存在。
名是人类用语言标识万物的过程,是对事物的概括和归类。
在此,作者告诫人们要更加注重观察没有名字的东西,从中发现其中的玄妙;同时也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有名的事物所包含的道理,发现道在其中的存在。
通过这种文化的探究与追随,发现深层意义上的平衡与和谐,是道教以及道德经的核心内容。
完整《道德经》
![完整《道德经》](https://img.taocdn.com/s3/m/14f4657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d.png)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奔马放辔,士人功成不必在多,而必须精益求精。道之行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欲而不得,病也。若能安之,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以下是《道德经》的完整文本:
道德经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之远也,其可趋也,夫孰為者?众人皆有以,而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ec86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f.png)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白话译文:道可道,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名,不是永恒的名。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白话译文:全世界都知道美的美,那恶的就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全世界都知道善的善,那不善的也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第三章:不上贵高,不下贱底,故无羡情。
白话译文:不把自己当做最高贵的,也不把自己看作最卑贱的,就不会被嫉妒和羡慕所困扰。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白话译文:道通透,但使用它并不会减少它的力量。
它像万物的根源。
它可以削减它的锋芒,解决它的纷争,调和它的光彩,与尘埃相同。
它深不可测,但似乎永远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仿佛是上帝的前身。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白话译文:天地没有情感,把万物看作是谷物;圣人也没有情感,把百姓看作是谷物。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译文:谷神不会死亡,这是所谓的玄牝。
玄牝是天地的根源之门。
它看似如果不断赖以存在,但一旦觉得不重要时,我们不需要注意它。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白话译文:天地长存而永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存而永久,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生、不灭,因此它们才能够生生不息。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白话译文:最高的善类似于水一样,水善于造福万物,而不争不抢,处在所有人不喜欢的位置,这就有点类似于道。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白话译文:持有并积聚,不如安然满足;摩挲并磨砺,难以保持长久。
金玉簇满,没有人能守护它;富贵慢慢上升,会自断勾连。
圆满完成活动之后,就自然离开了,这就是天的道。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ca1a8d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e5.png)
道德经第一章讲解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本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其中,“道”是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理念,是贯穿于道德经的思想纽带。
老子在本章中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在本章中,老子还提到了“玄”这一概念。
他认为,“玄”是宇宙的本质,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同时,他也提出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观点,认为只有深入探索“玄”,才能掌握宇宙的奥妙。
总结起来,道德经第一章是道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总纲。
本章中,老子提出了“道”这一重要哲学理念,要求人们遵循自然规律,探索自然规律。
他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无名,而又生育了万物。
同时,他也提出了“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观点,要求人们保持无欲状态,以探索宇宙的奥秘。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
![国学宝典《道德经》 :第一章译文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b422623b3567ec112d8a38.png)
国学宝典《道德经》:第一章译文注释[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能够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能够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能够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能够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能够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能够称之为玄妙、长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长远又长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长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个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道德经》(昆仑仙本)
![《道德经》(昆仑仙本)](https://img.taocdn.com/s3/m/342968de49649b6648d747be.png)
《道德经》(昆仑仙本)总章:道可恒道,非常恒道;名可恒名,非常恒名。
德可恒德,非常恒德;衡可恒衡,非常恒衡。
无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万物之母。
无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万道之父。
第一章: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妙同出,异名同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衡之又衡,万灵之缘。
奥奥为玄,玄玄为道;道道为德,德德为衡。
精精为徼,徼徼为微;微微为妙,妙妙为灵。
第二章:美之为美,善之为善;丑之为丑,恶之为恶。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底相倒,上下相倾。
前后相随,左右相称;音声相和,韵律相乐。
无为之事,不言而教;作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不居;是以不去,无名而归。
圣人之美,在于华德;万民之善,在于普道。
第三章:若不尚贤,使民不争;若不贵货,使民不盗。
若不见欲,使心不乱;纵欲必狂,狂凶必亡。
虚心实腹,弱志强骨;美愿健身,善意壮体。
民无知无,为无知为;为而无为,无不而为。
第四章:道冲而用,或似不盈;道净而为,或明而通。
渊兮湛兮,万物之淙;湛兮渊兮,万物之源。
挫锐解纷,去杂除乱;采精夺华,和光同尘。
第五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圣人不仁,百姓为刍。
天地之间,犹如龠乎?虚而不出,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优言佳语,道者尊也。
第六章:道丹不亡,是谓德健;德健之庭,玄妙之源。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锦锦若循,使之不损。
万事含道,适返而生;万情含道,滋怀而育。
万民含德,待机而发;万物含德,应时而放。
天地有仁,万物为圣;圣人有仁,万民为神。
第七章:大道甚远,其存甚古;生天育地,莫可有始。
天长地久,不以自生;天乘地载,生而无终。
后身而先,外身而存;以其无私,故能成私。
善为道者,顶天立地;照耀万物,故能成道。
第八章:有为有法,无为无法;不为不法,所为所法。
真为真法,全为全法;道为道法,德为德法。
居善地利,心善胸渊;与善诚仁,言善语信。
政善统治,事善明智;静善良辰,动善吉时。
上善若水,利而不争;惟所不争,故而无忧。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
![《道德经》注译析——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9807ed980eb6294dd886c99.png)
《道德经》注译析《道经》第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道可道”句:第一个“道”“名”是名词,第二个“道”“名”是动词,意思为表述描述。
【译】用言语表达出的道,已经不是道的原本模样了,而只是道的部分面貌;对于万物的语言描述总和,也已经不是万物的原本了,而只是它们本身的部分性貌。
道无名无别时,已孕育天地;混沌而开之际,乃万物方成。
故而,我们应该以万物的共性来观察“道”的永恒与自我,以万物的区别来找寻道的端倪感触其无所不在的广大。
这种永恒不变和瞬息万变,只不过表象不同,而本源却是相同,都源于玄。
保持永恒不变,而又瞬息万变,这才是世间万物形成的根本。
【析】道,可悟不可言,可点不可传。
各人对“道”的理解是有所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见解的差异与各人的生活阅历有关,也与各人的思想境界有关。
《道德经》仅五千字,所以道德经要细读小读,要小到每一个文字的要旨,这样才能更好的领会“道”。
“大道无形”,很多人觉得“道”是“玄之又玄”的东西,不可捉摸不可参悟。
其实“道”以“德”“名”的形式又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展现,如“天长地久”“上善若水”,只不过我们熟视无睹不加思悟而已,是谓之道不远人,是人远道。
但同时《道德经》又要从无字之处读起,所谓身在山中可以见景而不能观山。
我们很多人,往往执着于文字本身,或者说执迷于“可道”之“道”,“道法自然”,自然而得道,如若执迷于求道学道,而不是悟道,那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了,故而“道”亦远“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管各人对“道”“德”和“名”的理解产生多大的分歧或者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道”“德”和“名”依旧是它本身,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不管是“成岭”还是“成峰”,只是“横看”和“侧”观的不同,可庐山终究还是庐山,而并没有化成华山。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64222f9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0.png)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之解读和欣赏(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确是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界的高人。
他是在2500多年前,落后的信息时代,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独立观察思考自然、宇宙,和人世间的战争、权利、物欲,试图总结其中的因果关系,所悟出的“道”,这样高深的精神哲学理论。
大致意思是,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意思是你平常看到的理解的不一定就是真理。
第一句就告诉我们,世界万物存在着密切的因果轮回关系,普通人无法知晓。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意思是,人的思维不是天生形成的逻辑关系,而是认识高度不同,所看的理解的也完全不同。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意思是,你只有一张白纸,毫无杂念的时候,才是开悟的时候。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说明学道悟道是最高智慧。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说明清心寡欲,是进入最高思考的基础。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全文完整释译如下:世间万物有着深奥的道理,而且不是平常你所看到听到的。
平常可以看到的所谓事实,其实也不是你想象或的那样子。
只有人的大脑完全在虚无状态的时候,才是天地交融的开始。
一旦悟出哲理,你就是人上人,凌驾于全世界。
因此只有放弃一切欲望,有思想高度的时候,你才会冷静思考,细察其中的奥妙。
如果被日常欲望杂念困扰,你只看到及其表面的现实,并不懂其背后的深刻道理。
世界大道理,和无欲望状态,尽管提法不同,其实是关联的,如出一辙。
也可以说就是玄学,玄妙而玄妙,他是所有高人进修的必进之门。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
![道德经原文(白话版)](https://img.taocdn.com/s3/m/334cece0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c.png)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1a569a7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e3.png)
马王堆版道德经原文及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中最著名的版本之一便是马王堆版本,这是在1973年发现于湖北荆州马王堆汉墓中的竹简版本。
这一版本被认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整本《道德经》,为我们了解《道德经》的原始内容和思想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以下是马王堆版《道德经》中的部分原文及其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最高的善,象水一样。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之争,寓居于众人所憎恶的地方,因此可视为道。
居善于地,心善于深邃,与善于仁爱,言善于诚信,治理善于公正,行事善于能力,行动善于适时。
因为不与其他争斗,所以没有怨恨。
这些马王堆版的《道德经》原文及翻译,展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强调了无为而治、柔中带刚、谦虚谨慎等观念。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学者探讨中国传统智慧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马王堆版的《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展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道、德、理念的探讨与追求,不仅影响了古代社会和文化,也为当今世界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启示和启发,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
【2000字】第二篇示例:马王堆汉墓是中国汉代墓葬中的一座重要发现,其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就包括了一份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这份文物被称为马王堆版《道德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份《道德经》。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道德经》的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共分为两部分,分别为《道德经》和《德经》。
《道德经》分为81章,弥足珍贵。
该版本《道德经》有许多地方与现行版本有所不同,但整体来看,文意清晰,内涵深刻。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02f8c7a1c7aa00b52acb83.png)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
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
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
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
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道德经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0baf4a33b84ae45c3a358c10.png)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注:路线方向是可以用来讨论的,它不是停止不前的。
这东西可以命名,它做法不是固定不变的。
还没命名,那是事物的开端;有了名称,那是事物的母体。
因此恒定没有变化的主体,可以观察它内在的细微;永恒变化的客因观察它的外在规律。
“恒无欲”和“恒有欲”虽然同出一个主体,但名称各异,可是道理是一样的。
其深邃而玄妙,是打开路线方向、思想行为所有理论的大门。
解:道。
地球的道是轨道;国家的道是路线、方针、政策;个人的道是人生轨迹、思想行为、语言做法,也可以统称为“道路”,道路是可以用来讨论调研的。
道一般是空虚的,有主体才有道,有地球才有地球轨道,有国家才有路线、方针、政策,有动物才有道路,有个体才有他的思想行为。
其主体运作过程中方向不同结果就不一样,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他喜欢奉献,那么他会往社会管理的方向去努力,这样的人担当力量很大,责任心很强。
如果他喜欢获取,那么他会往做实业的方向去发展,那么他会很努力,也将给社会繁荣带来很大的益处。
两条道路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会因为内外因素而不断变化。
名。
那么有了主体就会有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面前而有所不同,十年前的“贡柑”十年后又变成“皇帝柑”。
当葡萄从美国运到中国,它就叫“提子”了,它名称已变但主体并没有变化。
一个事物的开始还是简单甚至虚无的,然后命名,再去实施他的后续过程。
所以说恒定不变的主体要看他内在的本质,不断变化的是客因,可以观察他不断变化的规律。
比如地球,内在是相对固定的,但它表面不断的变化,有人为变化有自然变化,有些是有规律变化,有些是无规律的变化。
比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个项目往往先命名,有了名称符号后才以这个名称符号去研究发展,主体就是恒定的这个人这个项目,但他后续与外在的行动路线是不断的变化。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e8a92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11.png)
道德经第一章全文及译文解释《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道(原则、真理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第二个“道”是动词,表示解说、表述的意思。
2.“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用言语表达的名(称谓、概念等)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第一个“名”是名词,指的是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表示命名、定义的意思。
3.“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这是万物生长的源头。
有了名称,万物开始分化、形成,这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们要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去观察宇宙万物的微妙之处;同时要有欲望,去观察宇宙万物的端倪。
无欲和有欲是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
5.“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欲和有欲这两种观察方法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地方,都可以称之为“玄”。
6.“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的意思是,这种玄妙的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我们要通过这种玄妙的道,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总结:《道德经》第一章主要讲述了道的概念、名的概念以及观察宇宙万物的方法。
道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名是对道的形态的命名和定义。
我们要通过无欲和有欲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去了解和把握宇宙万物的本质。
这种道是打开宇宙万物奥妙之门的钥匙。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966bed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5.png)
道德经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混沌为首,名曰太初。
无次无名,满天下,泰之御天。
三清分爻,道之治地。
是故定位万物,用其极,调之谷。
以道传天下,无不通,无不满。
其来源深奥,理未明,其间万物可媲美。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古以来,道之大者尽出不穷,智之深者因之尤多,道的渊源不能明察,尊崇深藏,无可再现,其端详可知。
此道已至,尽用而满,古人认为此道是混沌之母,又为无极之本,当今之人,也是追随者,智慧秉持者。
古之伟大,自有仙人教授,以道德为首,以智慧为本,以修身齐家、国家鞠躬尽瘁、杨正立德、道统万物为目标,成就世间传奇。
此道尊崇至深,智慧至明,德行至义,不仅教导了人们把握真理,洞察万物的本源,也为后世的人们奠定了一条路径,把道德化为习惯,以求存亡,以平衡天地,以拥有安乐,以续一种百代传承。
伟大的道,一直流传不息,在当今的时代,也依旧受到普遍的尊重。
我们既能够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精髓,把道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的指南,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做物,皆有所参考,令自己不负众望,以此赢得荣耀。
道德经历经过无数变迁,但依旧经久不衰,其中的真理深远,我们只要能够运用它们,就能达到超越时代的境界,自立于世,闻名于遐方。
无论哪一个时代,都有莫大的意义在于道德经中所蕴含的道理,以其精深简捷,能够凝练出一种解决人间晦涩难解的真理,让人们得以洞察自然规律,以实现一种美好而秩序的境界。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 副本
![《道德经》全文+拼音+注释(免费)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642f54f40242a8956bece415.png)
道德经《老子》第一章dào 道kě可dào道,fēi非c hánɡ常dào道。
mínɡ名kě可mínɡ名,fēi非c hánɡ常mínɡ名。
wú无mínɡ名t iān天dì地z hī之s hǐ始;yǒu有mínɡ名wàn万wù物z hī之mǔ母。
ɡù故c hánɡ常wú无,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m iào妙;c hánɡ常yǒu有,yù欲yǐ以ɡuān观qí其j iǎo 徼。
cǐ此l iǎnɡ两z hě者,tónɡ同c hū出ér而yì异mínɡ名,tónɡ同wèi谓z hī之x uán玄。
x uán玄z hī之yòu又x uán 玄,z hònɡ众m iào妙z hī之mén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老子》第二章t iān 天x ià下j iē皆z hī知měi美z hī之wéi为měi美,sī斯è恶yǐ已。
j iē皆z hī知s hàn善z hī之wéi 为s hàn善,sī斯bú不s hàn善yǐ已。
yǒu 有wú无x iānɡ相s hēnɡ生,nán难yì易x iānɡ相c hénɡ成,c hánɡ长d uǎn短x iānɡ相xínɡ形,ɡāo高x ià下x iānɡ相yínɡ盈,yīn音s hēnɡ声x iānɡ相hé和,q ián前hòu后x iānɡ相s uí随。
道德经第1章的感悟
![道德经第1章的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97b9e37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47.png)
道德经第1章的感悟《道德经》第一章里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几句话初看像绕口令,可细细咂摸,里面的道理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咱先说这“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就好比你想跟人形容你心里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感觉,你能说清楚吗?你说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可有人觉得精神富足才是幸福呢。
这“道”也是,能说出来的那个“道”啊,就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道”了。
名字也是这样,你给一个东西取个名儿,可这个名儿就能完全代表这个东西的本质吗?就像咱们说“狗”,这只是个名字,可天底下的狗千奇百怪,有大的小的,长毛的短毛的,这名字能涵盖所有狗的特性吗?显然不能。
再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就像是在说,在一切都还没有名字的时候,那是天地最初的样子,混沌一片,啥也分不清。
就像你看到一堆乱七八糟的零件,你不知道这是啥玩意儿。
可是一旦有了名字,就像给这些零件组装成了一个机器,然后你就知道,哦,这是个电视,那是个冰箱。
有了名字,万物就好像有了秩序,就像孩子有了妈,开始有了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是啥意思呢?你要是经常用一种“无”的心态去看事情,就像你看一幅画,你先不看那些具体的线条和颜色,你就放空自己去感受,你就能体会到那种很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妙处。
要是用“有”的心态呢,你就去看这幅画的边界啊,结构啊,就像你看一个房子,你看它的墙在哪,门在哪,这就是在看它的“徼”。
这两种看法都很重要,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这“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你看啊,这“无”和“有”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其实是从同一个地方来的,只是名字不一样。
这就很神奇啊,就像白天和黑夜,看起来截然不同,可它们都是地球自转这个事儿弄出来的。
这就很“玄”,玄得就像魔术一样,你看着魔术师把东西变没了又变出来,你觉得不可思议,可这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