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论文

合集下载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学寄宿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表明,长期处于寄宿制学校环境下的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相对于非寄宿学生更为突出。

对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中学寄宿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适应困难等心理健康问题。

了解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和提升建议,对保障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寄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助于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2 研究目的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的研究目的旨在全面了解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深入探讨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识别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健康提升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目的,可以为学校和家长提供更好的关心与支持,促进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研究还旨在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寄宿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以更好地帮助中学寄宿学生健康成长。

1.3 研究意义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校及家庭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身心发育和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为学校和家庭提供参考,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帮助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研究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帮助发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和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学寄宿学生在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挑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加重,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

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善,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然而,寄宿制教育环境与家庭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这给学生的心理适应带来挑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和对策建议。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现状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在农村教育中并不罕见。

许多学生在离开家庭,独自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比如,孤独、恐惧、适应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成因分析1. 家庭因素:农村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当,导致孩子缺乏应对挑战的能力。

2. 学校环境: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资源相对较差,学习压力大、生活条件欠佳,给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3. 社会因素:农村地区社会发展不平衡,缺乏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和社交圈,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感到孤独和排斥。

三、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目前,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适应水平的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村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研究导致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3. 心理干预措施的实践研究:研究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探索农村寄宿制中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机制研究: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机制,找出影响学生心理适应的因素和路径。

2. 发展有效的干预措施:研究设计科学、实用的心理干预措施,为提高学生心理适应水平提供实际帮助。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寄宿学校进行学习。

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中学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探讨其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学寄宿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最严重的问题是学习压力过大。

由于寄宿学生与家庭的距离,他们对学业的要求更高,导致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来自于日常作业、期末考试和升学压力等方面。

调查还发现寄宿学生普遍存在睡眠问题。

长期离开家庭环境和不适应新的寄宿环境可能导致他们的睡眠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寄宿学生还经常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

由于同学间的竞争和相对陌生的环境,寄宿学生往往感到自己孤立无助,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应该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

这些服务可以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疏导课程和心理健康讲座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寄宿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辅导。

通过定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心理测评,学校可以及时发现寄宿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学校还应该加强对寄宿学生的关怀和照顾,提供安全和温馨的学习环境。

除了学校的努力外,家庭也应积极参与关注和支持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长可以定期与学校、老师和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长也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调整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家庭还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帮助他们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中学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

通过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辅导和提供温馨关怀,有助于寄宿学生充分适应寄宿环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寄宿制学校的特殊环境和生活方式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就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一是家庭对学生的关怀不足。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离家生活,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家庭支持和安慰,导致心理问题的生成。

为此,学校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二是学业压力过大。

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设置的,但过大的学业负担可能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合理的学习安排,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提供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三是人际关系问题。

由于寄宿制学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家庭,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可能存在障碍,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加强班级管理,组织寄宿生活中的团队活动和社交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友谊意识。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之四是适应新环境的困难。

学生在走出家庭、熟悉的环境,进入寄宿制学校后,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这一过程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和困惑。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组织迎新活动,配备专业的辅导员或导师,提供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平稳过渡。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去解决。

学校可以加强家校合作,减轻学业压力,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提供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支持等策略。

也需要家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支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只有多方合作,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流入城市寄宿制小学学习,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与父母分离引起的心理问题很多农村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小学,这样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会比较长,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孩子的心灵需要得到安抚,但是即使是最最温暖的寄宿小学,也不能弥补逝去的时间。

管理能否予以适当安慰,完成心里好受些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更需要学校的创造性安排。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通常是以传统习俗或民间习惯为主,而学校则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困扰。

学校应该与家庭共同合作,尽量创造一种学校家庭合一的环境,使得孩子的成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缺乏自信在寄宿制小学中,孩子面对同龄人的竞争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

特别是房间内人数多,常会出现孤立或者排斥,学心想仅靠周围的人来激发自身的灵感,很有可能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四、学业负担重寄宿制小学一般要求学习成绩在班级内采取排名制,孩子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要抓住好成绩,需要付出比普通小学生更多的努力。

这使得孩子们经常处于压力之下,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学业,还来自于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

五、闲暇时间缺乏在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除了上学和完成家庭作业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支持也有所不足。

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得孩子能够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体育、音乐、艺术等等,让他们自由选择、放松心情,有助于减轻孩子常常处于压力之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校和家庭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应从管理、教学和社会方面加强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服务,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和充实的环境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引言你是否曾经想过,为什么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面临着更多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一大关注焦点。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由于与家人相隔,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他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与同学相处、学业压力、情感压力等。

本文将就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其原因及应对方法。

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学业压力学业压力一直是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最大的心理压力之一。

学校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这往往使得学生感到压力重重。

他们需要通过各种考试来评估自己的学术能力,这不仅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还需要他们在同学中保持竞争力。

家庭关系的压力由于与家人分离,全日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经常面临家庭关系的压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和思乡,无法与家人及时沟通,无法获得家人的支持和鼓励。

这也使得他们在适应新环境中感到困难和挫败。

社交问题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他们与同学的交往也相对有限。

由于长期寄宿在学校,他们可能会面临与同学相处不和谐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立和社交焦虑,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往往面临学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怕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出现恐慌或抑郁的情绪。

这种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处理,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家庭关系问题影响心理健康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由于与家人相隔,他们可能会对家庭关系产生矛盾和不满。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失落和无助。

长期以往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自闭等。

社交问题引发的心理问题全日制寄宿制学校学生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人际关系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立、排挤和不被理解。

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出现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学校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相关的干预方法。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 孤独感和情感困扰:由于离开家庭长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们常常面临着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情感支持,学生们对自身情感的管理和表达也存在困扰。

2. 学业压力和焦虑: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常常需要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和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这增加了学业上的挑战,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

3.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学校的环境通常相对封闭,学生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很难认识到更多的朋友。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困难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干预方法:1. 心理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2. 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情感困扰。

3. 学业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学业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困难。

教师可以设置课后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学习资源和指导,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4. 社交活动和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减少孤独感和情感困扰。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环境陌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因素,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策略,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学习压力大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进入寄宿制学校后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导致学习压力增加。

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2. 生活孤独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通常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长期与家人分离,缺乏亲情的陪伴,导致生活上的孤独感增加。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需要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孤独感更甚。

3.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紧张和冲突。

学校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触发点。

4. 自我认知差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中,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1. 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可能出现学习积极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2. 心理健康问题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干预和解决,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可能面临抑郁、焦虑、自卑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障碍。

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给留守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寄宿制中学已逐渐成为一种特别的教育形式。

然而,在寄宿制中学的留守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

本论文旨在探讨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

一、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家庭缺失引起的焦虑和孤独感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普遍在外务工,缺乏家庭陪伴的安全感与稳定性,易产生强烈的焦虑感。

留守学生置身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面对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问题缺少家长的指导和支持,增加了孤独感。

2.情绪障碍的发生和抑郁倾向孤独寂寞的生活容易让留守学生感到无助和心力交瘁,导致情绪障碍的发生。

加上留守学生与家人的联系少,经常会因外界因素产生抑郁倾向。

3.学习压力的紧迫感寄宿制中学的留守学生必须承受更多的学习压力,经历长时间的独立学习和生活,容易产生焦虑和内心的压力。

二、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注重心理学教育的培养针对留守学生的特殊性,领导需加大力度推动寄宿制中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留守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增强留守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生命自信。

在团队活动中,留守学生有机会与同学互动配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交流和情感支持。

3.加强心理保健的关注建立留守学生的心理保健档案,关注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及时针对他们的特殊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帮助和支持。

三、结论在加强寄宿制中学教育的同时,注重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全面关注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快乐成长和成功发展,才能更有效的推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集中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长时间远离家庭,与父母和亲人的交流减少,可能带来对家庭的思念和孤独感。

同时,一些学生家庭环境较为困难,经济条件不佳,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同伴关系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必须与陌生的同伴相处,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困难,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1. 情感支持针对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产生的孤独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提供情感支持和倾诉空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学习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指导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减少对学生的过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三、结语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教师中心稿)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教师中心稿)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教师中心稿)山东光远中学(邮编 251700)王新伟赵培华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21世纪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且身体正处于急剧发展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有极大的可塑性。

如果教育及时得法,他们就会在身心各方面迅速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相反,由于他们的活泼好动,认识水平较低,教育若不及时得法,他们也很容易步入歧途。

因此把中学阶段称为“青春发育期”或“危险期”这一说法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从不成熟、变化大的角度讲,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一阶段成长的如何,对人的终生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抓好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近三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问卷调查、平日观察、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 认识发展的特点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各种认识过程在原有的智力水平上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教师和家长甚至书本的意见。

同时,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有了较大的发展,如今天想当科学家,明天又想当医生,后天又想当解放军。

他们的这种创造性想象存有不少的空想成分。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初中生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还极不成熟,因而情感易变,两极性非常明显。

例如,当取得成绩时眉开眼笑,他们便手舞足蹈,一旦失败,他们又极度悲观失望;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为真理献身的热情,但也极易因此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忽视日常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

(三)意志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意志发展很不平衡。

为了追求某个理想或创造某种英雄业绩,他们能不怕苦,他们的意志力表现得十分惊人;但是,有时又受激情的驱使,轻举妄动,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他们身上存在着认识与行为不同步的矛盾。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寄宿制中学作为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长期离家,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业压力等因素,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因此,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孤独感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长期离家,与家人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

在学校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学生可能感到无法融入集体,导致孤独感加重。

1.2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业压力较大。

在学校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考试和竞争,长期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1.3 人际关系问题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学校中需要与同学、老师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4 自我认知问题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自我认知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家庭因素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的冷漠和不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2 学校环境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长期在学校中生活,学校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探究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探究

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问题研究一、小学寄宿生生活学习现状(一 ) 小学寄宿制学生学习生活现状本课题研究的是寄宿制小学的学生 , 部分属于留守小孩 , 部分父亲母亲亲人忙于生计 , 致使学生与家人之间缺乏交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 , 父亲母亲饰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在这一角色缺失的状况下 , 学生对好多事物的认知和价值观的建立会产生误差。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小孩是一种特别集体 , 有别于乡村非寄宿制学校和城市寄宿制学校小孩 , 从与父亲母亲的感情、心理负担和自我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大多数小学生与父亲母亲都短缺交流 , 平节气假日回家与父亲母亲的互动极少。

而且 , 这种学生的父亲母亲对学生期盼较大 , 学生心理压力较重 , 在学校生活、学习时间较长 , 与外界联系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时机较少。

除此以外 , 乡村校校资源有限 , 教师对学生的监察以及学生的自我监察过于宽松 , 简单沾染不良习惯。

(二 ) 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乡村寄宿制小学近几年在乡村校校中较受欢迎, 第一 , 经过寄宿 , 能够缓解家庭负担 ;而且 , 乡村受教育程度广泛不及城市, 大多数人以为 , 将小孩送到寄宿制学校 , 更有益于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

乡村寄宿制学校也不负众望, 不停地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完美 , 从教师资源、硬件设备等方面不停努力。

可是 , 不可以否定 , 乡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仍旧是教育研究中的难题之一。

由于小学阶段正当行为培育阶段, 小孩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都一定加以重视和规正, 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可以够填补不足 ,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资源 , 设备不足等多方面要素限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展。

(三 ) 乡村寄宿制小学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1.学校单调重视学习。

从大环境出发 , 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中 , 乡村小孩更为盼望有一条出路, 能够改变自己的家庭 , 从学校和家庭出发 , 单调重视学习 , 致使学生学习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大, 影响学生其余形态意识的发展, 小学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萌芽期间, 优异的心理劝导才有助于打下坚固的基础。

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封闭寄宿制学校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存在一些独特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需要面对孤独、适应压力等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探讨封闭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孤独问题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需要在校内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远离父母、亲人和家庭。

这样的时期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与家人、朋友分开使得学生失去了很多的支持和安慰,孤独感使得学生很难调节情绪,甚至会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缓解孤独感。

比如增加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互相沟通和交流,建立更多的社群机制,如社团、兴趣小组等,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交活动融入集体。

此外,学校可以加大亲情关怀和联系,比如允许家长在周末探访,给学生提供家长的电话或视频通话等方式来与亲人交流,帮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支持。

二、适应压力的问题在封闭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需要面对不同的学科、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

一些学生可能会感到慌张、紧张或者缺乏自信,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以帮助学生解决适应压力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教会他们如何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置适当的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合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育人环境的问题封闭寄宿制学校的育人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友好、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学习、成长。

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师生关系,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出严格的校规和课程体系,让学生明确学校的要求和目标,并通过关心和监督,引导学生积极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从而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全方位的教育。

四、缺乏自主实践机会的问题封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时间都被安排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主实践的机会。

关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2)

关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2)

关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2)关于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500字篇二《浅谈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党的“”报告强调:寄宿制学校建设是优化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化解农村中小学发展困境的良策。

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尤其是农村初中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原因;对策本文以农村初中寄宿生为特定对象,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个人的浅见。

一、农村初中寄宿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根据现阶段农村初中寄宿生的不同表现,其心理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为:(一)不善交流,性格孤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需要有人指导他们怎样正确面对出现的问题,但由于长期在学校,他们与父母交流较少,很容易形成孤僻性格。

这类学生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爱回答教师的提问,不主动与他人接触,对班集体的事不关心,不主动参与,显得很不合群,因此,自卑孤独。

(二)情感缺失,情绪焦虑1.多数寄宿生一周有一次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但是有部分家居偏远或者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学生几周甚至一个学期才能与家人团聚。

家庭关爱无法满足他们的亲情欲望,长期缺乏亲情的关怀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而情绪焦虑。

如,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自己学习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

2.初中生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个体心理的发展经历着童年期与少年期的交替,此时最需要父母的关怀,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独立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感到茫然而产生焦虑。

(三)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寄宿制学生因长期缺乏监护人及时有效的指导和教育,往往存在如下问题:(1)生活习惯差,如挑食、挑穿;(2)卫生习惯差,如不讲个人卫生,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3)行为习惯差,如迟到、逃学,不合群,没礼貌,出口成脏,拉帮结派打群架等。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浅谈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存在着诸多挑战。

部分学生在长时间分离家人后产生思乡情绪,感到孤独和失落;有的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焦虑和抑郁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这些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来解决。

本文旨在从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针对实施对策的具体建议,探讨评估对策效果的方法,并最终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1.2 研究目的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而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帮助寄宿制小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包括:1. 分析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和特点,深入了解其心理健康需求和困境所在;2. 探究导致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从根本上理解问题发生的内在机制;3. 提出针对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旨在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4. 提供实施对策的建议,确保对策能够顺利落地和取得预期效果;5. 评估对策的效果,验证其实际效果和可行性,为今后提升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有效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我们旨在为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寄宿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1. 分离焦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庭,寄宿制小学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哭易怒等。

2. 学业压力:寄宿制小学生在学习上面临的压力较大,可能因为适应不良而出现学习困难、成绩下降等问题。

3. 社交问题:与家庭长时间分离导致寄宿制小学生的社交能力不足,可能表现为内向、孤独、与同学关系紧张等情况。

4. 情绪问题:寄宿制小学生面对长期的时间安排和自我管理,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波动等问题。

寄宿式中学“心理问题学生”的现状及矫正对策研究

寄宿式中学“心理问题学生”的现状及矫正对策研究

student Parent society348近年来,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频率越来越多,即使在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指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寄宿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管理模式相对过时。

经常对学生施加过于严苛的要求,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在学生自身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因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就怎样对心里问题学生进行有效矫正进行相应的探究。

1 寄宿式中学“心理问题学生”的成因1.1 社会因素影响伴随着时代技术的不断延伸,网络已经在我们的日常无处不在,信息传播的容量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信息的质量却不断的下降,同时智能化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了学生的必备物品之一,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基本是非观正在形成阶段,不能够有效辨别出垃圾信息在内的不良信息,让学生心理的负面情绪无限放大。

同时,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社会现象以及风气也在不断侵蚀着学生,暴力、过于追求自由却不负责任、沉迷享乐、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也在时时刻刻的伤害着学生的心灵。

唯金钱论甚至成为了学生的主要价值取向,这种情况下传统的道德教学被学生所忽视,这样问题学生就会感到更加的彷徨,从而衍生出一定的过激行为,导致学生自身的心理受到伤害,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业与生活受挫。

1.2 家长因素的影响家长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家长的言行举止也无一不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学生在现今时代背景下主要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学生也给予了过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

许多学生的物质要求家长也尽可能地去满足,但是很少有家长去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让学生逐渐变得自我起来,一切都以自己的意志为主,不会与他人进行和谐的相处。

但是当学生开始进入寄宿制的学校之后,没有了家长事无巨细的照顾,需要能够与他人一起合作共处,但由于独立性不强,在遇到问题时双方也都是各执己见,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将孩子送往城市上学。

这些孩子生活在寄宿制学校里,很多时候缺乏父母的陪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学习压力大: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每天要早起晚归,学习任务繁重,不少学生觉得压力大。

学生们会在学校或家里上自习,往往要学习到晚上很晚。

在一些农村寄宿制学校,还需要学生在周末进行补课,而这让学生们更加忙碌。

寂寞孤独:农村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在外,他们容易感到孤独,无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

一些学生会表现出不怎么积极参加活动,常常默默地呆在自己的床上或是闷在教室里。

心理问题较高:由于农村学生没有经历城市生活,对周围环境和人物不熟悉,对一些问题处理上比较消极,面对各种挑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抑郁症状。

减轻学习压力:可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建设,聘用优秀的教师,设立按需加、减选的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参加各自感兴趣的活动和课程。

调节生活节奏:可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保障,包括照顾学生的饮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环境,增加学生间的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感到自己与周围环境互动的刺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情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尽早发现和处理心理问题非常重要。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了解如何调整情绪、如何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

总之,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复杂的,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学校要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同时,家长可以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近年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寄宿制学校成为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由于农村地区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导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方面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主要表现为压力大、焦虑心理和学习厌学。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家庭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压力。

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期望较高,学生需要背负压力去迎合家长的期望。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可以成立心理健康团队,招聘专职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座谈会、心理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扰。

学校可以开设丰富多样的课程,如心理健康课、情绪管理课等,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家长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加强家校合作。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去关注和解决。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指导,成立心理健康团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可以有效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希望在各界的关心和努力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得到更好的关注和保障。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资源不足地区学生的教育任务。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七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引起社会的重视与关注。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作为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他们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活环境简陋等问题,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有必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教育改革建议,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识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问题意识的提出源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观察和分析。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压力大、自尊心不足、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甚至会对学生的未来造成不良影响。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现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必不可少的环节。

只有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有效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问题意识的提出,正是为了引起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2. 正文2.1 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七年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复杂、自我认知不足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现状及对策
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由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

21世纪的中学生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且身体正处于急剧发展阶段,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有极大的可塑性。

如果教育及时得法,他们就会在身心各方面迅速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相反,由于他们的活泼好动,认识水平较低,教育若不及时得法,他们也很容易步入歧途。

因此把中学阶段称为“青春发育期”或“危险期”这一说法虽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从不成熟、变化大的角度讲,也不是毫无道理的大量事实证明,这一阶段成长的如何,对人的终生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抓好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教育和培养,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近三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问卷调查、平日观察、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发现,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认识发展的特点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各种认识过程在原有的智力水平上有了新的发展。

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肯轻信教师和家长甚至书本的意见。

同时,他们开始比较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他们的创造性想象有了较大的发
展,如今天想当科学家,明天又想当医生,后天又想当解放军。

他们的这种创造性想象存有不少的空想成分。

(二)情感发展的特点
初中生情感正处于迅速发展期,但还极不成熟,因而情感易变,两极性非常明显。

例如,当取得成绩时眉开眼笑,他们便手舞足蹈,一旦失败,他们又极度悲观失望;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有为真理献身的热情,但也极易因此看不起平凡的工作,忽视日常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

二、后进生心理状态的分类
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掌握经常犯有各种错误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是我们寄宿制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关键的关键。

我们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把他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放任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失去父爱或母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缺乏管教的那部分学生。

其主要表现为:纪律散漫,言行不规,我行我素,缺乏社会责任感,视社会公德、学校纪律为儿戏;把老师的批评教育看成是老师故意找毛病;心中没有远大理想,学习上不求上进,并且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二)溺爱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来自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富裕家庭,其父母一般担任党政领导职务或是企业负责人的那部分学生。

其主要表现
为:讲究打扮追求享受,攀比吃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脾气古怪,无远大抱负,有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

(三)污染型
这类学生主要是指来自父母一般是私营业主、个体户的家庭的那部分学生。

其主要表现为:拉帮结伙,喝酒吸烟,打架闹事,谈情说爱,索要钱财,欺弱凌小,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有“事事无所谓”的思想。

三、学生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家庭原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学生成长的关系极大。

父母的言语、品行直接暴露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做出了好的或坏的榜样。

“放任型”、“溺爱型”、“污染型”的学生,都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原因
社会的变革及风气,对学生影响很大。

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诱惑很容易使学生滑向后进行列。

我们寄宿制学校虽然施行全封闭化管理,但社会的诸多不适宜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各方面因素,还是给学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现了“学生在校两周,不如离校两天”的现象。

“一切向钱看”的思潮严重冲击着青少年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传统理念,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

(三)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是改变学生心理的重要环节。

一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严重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的心理出现倾斜。

二是班主任思想工作方法上的失误,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把心理有障碍的学生看成包袱,师生间正常的情感交流中断。

三是有的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仅仅抓了几个尖子学生,而忽视了对处于心理不平衡的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致使这些学生失去自尊心,产生对立情绪,为他们误入歧途留下了隐患。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特别是寄宿制中学,学生原来所接受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育集体中断,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对于寄宿制学校封闭式管理的新环境不适应,加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伙伴不适应,导致学生本身心理产生矛盾变化。

四、纠正学生中不良品德的方法及对策
对于学生中出现的扭曲心理,做了什么错事,不能一概视为“罪过”。

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分析透学生的心理,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加以引导。

对于不同情况,要加以区别对待,帮助学生排除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一)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

对于“放任型”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对他们
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为他们创造温暖的大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爱出发从严要求。

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实行“棍棒”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情,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

在生活、学习上,校内校外都要对他们关心爱护,主动接近,平等相待,真诚友好,以爱的雨露滋润他们的心田。

对于“溺爱型”的学生则着重对他们进行爱劳动、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教师应该采取家访的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互通信息。

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同家长的及时联系,反馈信息。

这样,既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防止学生重新犯错误或“破罐子破摔”思想的产生。

(三)培养学生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
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要使学生自觉地独立地与外部的诱惑作斗争,抵御外部干扰,因此,教育者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提高同外界诱因做斗争的能力。

在矫正初期,切断他们同外部不良因素的联系,避免故态复萌,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仅靠避开外界诱因是比较消极的,因为这既不易完全做到
也不排除在新诱因作用下学生重新犯错误的可能。

因此,还应采取考验的办法,给学生以锻炼的机会。

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可以使人产生尊严感,成功的考验会提高学生改正不良习惯的自信
心和意志力。

成败的关键是教育者要抓住良机,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及时总结教训,不断进取。

(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是人们意识到作为集体成员的一种尊严的情感,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

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一般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五)提高道德认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
有心理障碍、品德不良的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是非观念淡薄。

他们可能常犯错误,不断承认错误,有时也有进步,但本人并不一定真正认识到错在何处。

所以,要从提高他们的认识入手,使他们能够辨别好坏、善恶,形成健康的是非观念。

教育者要耐心讲解道德要求,摆事实,讲道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危害。

(六)消除疑惧心理和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犯有错误的学生,由于经常受到教师或其他学生及成人的歧
视或嘲笑,心理严重失调,教育者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同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

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地对待他
们,真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

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吻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经常对照教师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尽力使二者一致起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