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019年精选文档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并校前规模较小的学校,日常生活基本由父母照顾,而学校合并之后,随着寄宿学生的增加,学校日常管理更加严格,过早离开家庭独自生活的他们,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就更加需要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干预,促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原因分析1.寄宿生活导致学生心灵的情感贫乏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父母的关爱与情感的交流及抚慰是他们最需要的,对父母长辈的依赖是必然的,正是这种依赖,才能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过早地隔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过早地割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间会成为空白,容易导致孩子成为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灵上的情感极其贫乏的“孤儿”。

2.远离家长的监管,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出现偏差寄宿生远离家长的监管,加之自我控制力和约束力较差,攀比和摹仿心理较强,很容易出现卫生习惯差、说脏话、乱花钱、偷窃等行为。

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同辈群体的作用日渐增长,同龄人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没有家长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引导,不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他们的社会化也就会出现偏差。

3.不适应学校环境造成的负面心理反应每个孩子,无论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小学,还是从小学进入初中、高中,其学习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方法上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他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方式也都在发生变化,如果在短期内不能很快适应,就会出现环境适应障碍,有的烦躁、不安,有的抑郁、喜怒无常;有的学生表现则以行为改变为主要特征,本来活泼好动的变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等;有的不习惯新任课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寄宿制学校的规章制度,不习惯学校的饮食;有的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新的竞争和分化,产生自卑感等一系列消极的情绪反应。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到城市中学就读,这也导致了城市初中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村初中的生源越来越少,不得不采取寄宿制教育的方式来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然而,寄宿制教育不仅需要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适应寄宿制教育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1. 学校生活寂寞无聊:农村初中生大都来自山区,家庭条件相对比较贫困,来到城市后,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极少有机会与家人联系,生活在学校寝室中,不太容易交到朋友,因此导致学校生活寂寞无聊,对心理健康的侵害极大。

2. 心理适应能力差:由于农村初中生缺乏与人交流的机会,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对学校寄宿制生活的接受能力不够强,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

3. 人际交往能力差:跨越了城乡的巨大鸿沟,农村初中生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与之对应的是社交能力较差,很难适应城市人际交往模式,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于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二、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1. 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适应困难,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2.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3. 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

三、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 采用心理健康问卷进行初步筛选:首先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了解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状况较严重的学生,应该及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医生那里,同时对于一般状况的学生,应该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指导。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

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

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

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

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日渐完善。

但是,很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着学校招生和办学的难题,尤其是小学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这样的情况下,寄宿制小学成为了很多农村地区解决学生教育问题的主要方式。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愈加突出。

那么,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一、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1. 家庭背景因素:农村家庭普遍存在多子女情况,父母忙于务农生计,时间精力不够用于子女的抚养和教育,导致家庭对孩子的情感关注不足;同时,家长对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给孩子过多的要求和限制,使得孩子缺乏尝试和探索的机会,加之长期离家寄宿,使得孩子心理上更加孤独和焦虑。

2. 学校环境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普遍弱于城市学校,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较少,学校的教育环境单调和枯燥,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 生活起居因素: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学生生活起居条件相对艰苦,长期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甚至存在供水和电力不足的情况,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处理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1. 家长陪伴: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陪伴,适当减少对孩子的限制和要求;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活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2. 学校教育: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意识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积极上进的教育氛围;建设更加宜人的教育环境,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

3. 自我关注:加强学生自我心理调适,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健康,保持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参与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经验。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需要从家庭、学校和学生自身三个层面入手,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流入城市寄宿制小学学习,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成长,更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影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与父母分离引起的心理问题很多农村的家庭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小学,这样孩子与父母分离的时间会比较长,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极大影响。

孩子的心灵需要得到安抚,但是即使是最最温暖的寄宿小学,也不能弥补逝去的时间。

管理能否予以适当安慰,完成心里好受些的过程,不仅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更需要学校的创造性安排。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一致家庭对孩子习惯的培养通常是以传统习俗或民间习惯为主,而学校则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会对孩子造成困扰。

学校应该与家庭共同合作,尽量创造一种学校家庭合一的环境,使得孩子的成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缺乏自信在寄宿制小学中,孩子面对同龄人的竞争时,常常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

特别是房间内人数多,常会出现孤立或者排斥,学心想仅靠周围的人来激发自身的灵感,很有可能会失去方向和动力。

四、学业负担重寄宿制小学一般要求学习成绩在班级内采取排名制,孩子们的学习负担非常重,要抓住好成绩,需要付出比普通小学生更多的努力。

这使得孩子们经常处于压力之下,这些压力不仅来自学业,还来自于远离家人的孤独感,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

五、闲暇时间缺乏在寄宿制小学,孩子们除了上学和完成家庭作业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支持也有所不足。

应寻求合适的方法,使得孩子能够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体育、音乐、艺术等等,让他们自由选择、放松心情,有助于减轻孩子常常处于压力之下的情况。

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校和家庭都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应从管理、教学和社会方面加强针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服务,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健康、愉快和充实的环境中,更好地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成长,并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将从学校制度变迁的背景、寄宿制学校兴起的原因、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全面了解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通过分析背景介绍,可以为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提供深入的研究基础,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1.2 问题意义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策略研究问题意义: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有助于帮助寄宿制学校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对于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的关注和期待。

只有深入探讨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展开分析,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提升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正文2.1 社会学角度分析在社会学角度分析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寄宿制学校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中,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在寄宿制学校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较弱,缺乏家庭和外部社会的支持,容易导致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的产生。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制度和文化氛围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在一些寄宿制学校中,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关怀。

这种严厉的教育模式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压力感等心理问题。

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学生们相互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存在竞争、排斥等问题,这些负面的同伴关系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寄宿制学校逐渐兴起并被广泛应用,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

然而,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这需要我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并探讨相关的干预方法。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1. 孤独感和情感困扰:由于离开家庭长时间生活在寄宿制学校,学生们常常面临着与父母、亲人的分离,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情感支持,学生们对自身情感的管理和表达也存在困扰。

2. 学业压力和焦虑: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上常常需要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可能会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和教学质量欠佳的问题,这增加了学业上的挑战,导致焦虑心理的出现。

3. 人际关系问题:寄宿制学校的环境通常相对封闭,学生们的社交圈子相对狭窄,很难认识到更多的朋友。

这可能导致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困难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方法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干预方法:1. 心理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

他们可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惑和烦恼。

2. 情感教育:学校应该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缓解情感困扰。

3. 学业辅导和支持:学校可以提供学业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解决学习困难。

教师可以设置课后辅导班,为学生提供额外学习资源和指导,减轻他们的学业压力。

4. 社交活动和交流:学校可以组织各类社交活动,扩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与同学的互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寄宿制学校的环境,减少孤独感和情感困扰。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是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举措。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近年来,随着农村寄宿制中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环境陌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等因素,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学校和家长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干预策略,对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1. 学习压力大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进入寄宿制学校后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导致学习压力增加。

同时,由于家庭条件有限,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施简陋等原因,学习资源相对匮乏,学生面临更大的学习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

2. 生活孤独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通常来自偏远的农村地区,长期与家人分离,缺乏亲情的陪伴,导致生活上的孤独感增加。

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需要在不熟悉的环境下独立生活,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孤独感更甚。

3. 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不同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因素,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容易出现紧张和冲突。

学校生活中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触发点。

4. 自我认知差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大,可能存在一些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学校中,这些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1. 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是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首要任务,但是受到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学生可能出现学习积极性降低、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2. 心理健康问题加重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断恶化的过程,如果不及时干预和解决,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可能面临抑郁、焦虑、自卑等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发展为严重心理障碍。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寄宿制中学接受教育。

然而,长期处于异地求学环境下的学生往往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这给他们的成长和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研究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势在必行。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中学的学生通常要背负着沉重的学业压力。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然而,由于学校条件的限制和师资力量的不足,学生们常常感到学习困难,导致了学业压力的积累。

2. 家庭情感缺失由于长期在学校生活,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与家人的联系较少,家庭情感缺失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乏家庭的支持和关爱,学生们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人际关系问题在寄宿制中学环境下,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

同学之间的竞争、师生之间的冲突、与宿舍同学的相处等都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4. 自我认同困惑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常常在各种环境的冲击下,产生自我认同上的困惑。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缺乏对未来的规划和期待,这种困惑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干预策略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有效的应对和调节情绪。

2. 建立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为了更好地帮助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校可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招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等措施,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3. 开展心理干预活动在学生心理问题出现后,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释放压力。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是指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中学生,因为学校距离家乡较远,所以需要在学校寄宿。

这些学生通常面临着与城市学生不同的问题和挑战,包括心理健康问题。

对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

一、适应问题由于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需要在学校寄宿,他们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环境。

这种改变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情绪上的不适应,表现为情绪低落、离家思乡等情况。

长期的适应问题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

二、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区,他们可能面临着与同学和宿舍老师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这种问题一旦得不到妥善处理,就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学习压力问题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通常要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因为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学业上的竞争也会给他们带来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课程的开设,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习一些心理压力缓解的方法,以及如何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二、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学生们可以通过咨询师的帮助,接受心理调适、解决心理问题,以及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树立积极的心态。

四、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相应的档案,跟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的教育措施,可以帮助农村初中寄宿制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寄宿生活,学会对抗学习压力,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指位于农村地区,学生需要在学校寄宿的学校。

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寄宿制学校通常是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教育的普及,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七年级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重要时期,学生从小学转入初中,面临着从家庭环境到学校环境的转变,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凸显。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七年级学生由于长时间独自在学校寄宿,离开家庭生活,缺乏家庭关爱和支持,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帮助这些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1.2 研究意义心理健康是个体心态稳定和生理功能正常的状态,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

而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成长阶段,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学校和家长更好地认识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此外,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因此,进行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农村寄宿制学校七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学生面临着新的生活环境和学习压力,由于与家人分离,缺乏家庭支持,学生在适应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干预研究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在寄宿制学校接受教育。

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集中学习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与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干预的研究。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1.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目标,通常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较高,给他们带来了较大的学业压力。

长时间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家庭问题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通常长时间远离家庭,与父母和亲人的交流减少,可能带来对家庭的思念和孤独感。

同时,一些学生家庭环境较为困难,经济条件不佳,也可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3. 同伴关系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必须与陌生的同伴相处,适应新的社交环境。

对于一些性格内向或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能存在困难,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研究1. 情感支持针对学生在远离家庭的情况下产生的孤独感,学校可以设立心理辅导机构,提供情感支持和倾诉空间。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增加学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 学习指导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开展学习指导活动,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减轻学业压力。

同时,学校也可以设置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减少对学生的过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的密切合作也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环。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建议。

三、结语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

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

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

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

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报告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

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

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

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

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心理干预策略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的不断发展,寄宿制中学作为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

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长期离家,生活环境的改变,学业压力等因素,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因此,对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业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孤独感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长期离家,与家人分离,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孤独感。

在学校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学生可能感到无法融入集体,导致孤独感加重。

1.2 学业压力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业压力较大。

在学校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考试和竞争,长期的学习压力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1.3 人际关系问题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学校中需要与同学、老师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由于个人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可能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1.4 自我认知问题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但由于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不足,容易出现自我认知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家庭因素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而家庭的冷漠和不理解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2.2 学校环境农村寄宿制中学学生长期在学校中生活,学校环境的好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影响。

学校的教育理念、师生关系、学习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

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一、调查目的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方案提供依据。

二、调查对象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某县乡镇寄宿制学校在读学生,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

三、调查内容1. 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

2.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能力等方面。

3.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包括教学质量、班级管理、学校安全等方面。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情况,包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学生参与情况等。

四、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学生的认知和反馈,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内容:1. 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等。

2.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常用的心理测评问卷,包括焦虑、抑郁、自卑、孤独、适应能力等方面。

3. 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采用学生满意度问卷,包括教学质量、班级管理、学校安全等方面。

4.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情况,采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反馈问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开展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等。

五、调查步骤1. 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内容和方式。

2. 设计调查问卷,确保问题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组织调查人员,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保证调查过程的一致性和规范化。

4. 发放调查问卷,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

5. 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理和统计分析。

6. 编写调查报告,总结研究结果并提出建议。

六、调查意义1. 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为学校提供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服务。

2. 分析教育环境和学校管理情况,为学校改进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 提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一般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按以下方向展开:
第一,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

第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包括心理咨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等。

第三,设计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通过总结前期调研成果和有效方法,设计并实施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该方案涵盖了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工具等。

第四,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完成了教育方案的实施后,对学生进行评估。

评估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尝试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和方案改进的建议等。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项目背景和目标本项目旨在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情况,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面临着特殊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探索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本项目的目标如下:1. 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存在的问题和需求;2. 分析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不足之处;3. 设计和实施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4. 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综述: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经验;2. 调查问卷:设计并发放问卷,调查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求和意见;3. 实地观察:前往农村寄宿制学校,观察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方式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情况;4. 教育方案设计:根据研究结果和实地观察,设计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5. 方案实施:在选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并记录实施过程;6. 数据分析:对调查问卷和实施过程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7. 结果总结与改进建议:总结研究结果,提出改进建议,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预期成果1. 详尽的调查报告:介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问题和需求;2. 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根据研究结果设计的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3. 教育实施报告:记录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结果;4. 改进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的改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预算和时间安排本研究项目预计需要的经费为X万元,时间为X年。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参考文献2][参考文献3]---以上为《中小学课题申报书:农村寄宿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研究》的申报内容概要。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学生面临着离家独自生活、环境陌生、学习压力大等问题。

本文将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

首先,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制定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

另一方面,家长要加强与学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其次,加强学生的情感管理教育是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

由于离家独自生活,学生可能面临情感上的孤独和压力。

因此,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和社团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的情感管理教育。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情感,同时教授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放松训练、情绪转移等。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感兴趣的课外活动,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培养他们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再次,关注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学习困难,提供有效的学业支持。

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大、学习资源匮乏等问题。

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建立学习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和支持。

例如,可以开设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和困难的课程,提供个别辅导和培训;同时,学校还可以整合社区和互联网资源,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增加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最后,重视家校合作,在家庭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者和保障者。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或家访活动,向家长传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咨询和指导。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和课程,加强与学校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关心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一、课题的提出近些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拆村小合并建成完小,造成住校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留守学生”已占到了相当比例,成为了班集体中一个较有影响的群体。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全校共有学生785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经商等原因造成的“留守学生”208名,也就是说占到了学生总数的26.5%。

这是我校极为特殊的情况。

本课题组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层面的了解,发现我校有很大比例的“留守学生”存在着违纪、成绩差、人际差、自卑等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留守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

据调查我校“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包括单亲监护、祖辈监护、亲朋监护和自我监护,其中由单亲监护的学生69“留守学生”总数的33.17%;祖辈监护的学生98占到了“留守学生”总数的47.15%;亲朋监护的学生38了“留守学生”总数的18.27%;还有3学生则处于自我监护状态。

祖辈和亲朋监护人往往不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停留在生活的照料上,只能满足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对学生学习、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关注极少;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

总之,不论从全国“留守学生”的整体情况来看,还是从我校“留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看,“留守学生”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课题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干预,期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辅导方案,为“留守学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

因此,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留守学生”在一些研究中也被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子女”或“留守孩子”,虽然称谓不一样,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留守学生”的概念基本一样。

“留守儿童”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一张在《留守儿童》一文中首次提到“留守儿童”,并将其定义为:父母出国或工作而留在国内的孩子。

这个概念和目前我们说的“留守学生”是不一样的。

我们所说的概念在90年代后期出现,而“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的现象被广泛关注是进入20世纪以后的事情。

目前我们所说的“留守学生”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经商或是学习,而将孩子留在家乡上学,留守时间不低于半年,并由一方家长、亲戚或是其他人监护、教育,年龄在18岁以下的孩子。

综观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基本情况的调查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目前有大量研究对“留守学生”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

中央教科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人员认为: 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 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中考、高考必须在户籍所在地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异地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及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等, 都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若转学则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成为“留守儿童”产生的背景。

吴霓也认为,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实际上也是“三农问题”的一个表现, 其根源在于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 而这两个矛盾在相当长的时期是无法化解的。

(二)对“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的调查一些研究集中在对留守学生的规模、分布、监护等基本情况上,主要情况如下:1.留守学生的规模不少研究者根据典型调查得到了所调查地区“留守学生”在全体儿童中所占的比例,如:中央教科所2004年在河北、甘肃等省开展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在农村学龄儿童中所占的比例达到47.7%;也有人根据比例估算出农村“留守学生”的规模在一千万左右,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两千多万,占农村儿童的18%—20% 。

2.“留守学生”的分布段成荣和周福林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考察了我国“留守学生”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城乡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占全部“留守学生”的86.5%;地域分布:“留守学生”主要集中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等省。

3.“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目前,已有的研究在“留守学生”的监护类型上的观点基本一致,其监护类型有四类:隔代监护,由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单亲监护,由留在家中的父母一方抚养;亲朋监护.由亲戚朋友监护;同辈或自我监护,由年长的照顾年幼的或者是自己照顾自己的方式。

许多研究提出了每种监护类型的弊端。

(三)留守对“留守学生”产生的影响这一方面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从真正解决“留守学生”问题的目的出发,客观、科学地分析了留守对“留守学生”带来的影响。

如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与国际计划(Plan China)从2004年开始合作开展了“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分析已有文献发现,留守现象会对“留守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交往、心理和情感、人身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四)改善“留守学生”情况的策略不少研究针对“留守学生”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如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对留守学生家访等策略,这些策略在一定程度改善了“留守学生”生活环境。

以上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的研究都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三、研究依据与假说:(一)、研究依据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8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意见》还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其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二)、研究假设我们课题组进行的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强,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初步树立的时期,只要遵循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我校的教育教学来矫正农村“留守孩子”心理问题,探讨其方法、途径与模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完全可行的。

这样不仅有利于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促进农村小学努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水平和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只要加强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然会对“留守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就一定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内容1、调查研究我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留守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形成原因。

2、研究现阶段寄宿制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即:根据“留守孩子”年龄、个性、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标准,制定合理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3、探索寄宿制学校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策略,即如何来提高“留守孩子”心理素质。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开展“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原则、方法和具体操作模式。

4、研究“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人文环境以及相关学科的关联程度。

5、对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规律和特点,提出农村小学“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构建模式。

根据以上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设计如下子课题:1.农村留守孩子心理健康现况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2.寄宿制学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策略及操作模式研究;3.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校本教育活动与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4.寄宿制学校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式的研究;5.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研究。

(二)课题研究预期目标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摸清农村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的方法、途径与基本操作模式,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寄宿制小学“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

3、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探究利用“校本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途径与方法,为目前量大面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开辟一条新路子。

4、通过有效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矫正与预防“留守孩子”心理及行为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提高其的心理素养,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智力发展。

5、通过此项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临泽县鸭暖中学中小学部和初中部中的留守学生。

2、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从现实问题入手,以子课题的研究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力支撑。

精选子课题,加强对子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与指导。

课题组各研究成员要配合课题组开展活动与研究,通过调查“留守孩子”的心理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心理知识,启迪“留守孩子”自我教育;通过组织心理训练,磨练“留守孩子”心理品质;通过开展心理辅导,维护“留守孩子”心理健康;通过增强学生自主意识,调整“留守孩子”的心理状态;通过学科教学渗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渠道;通过教师的实践探索与学习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教师;通过活动、实践及研究,为课题组积累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和经验及成果,同时,将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作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验证的基地。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此项研究的主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