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考试视听语言【景别、运镜、角度】

合集下载

广播电视编导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广播电视编导视听语言第一章画面造型语言

标准镜头:
又称中焦镜头,能还原人对空间的透视感 受,空间既不延伸,也不压缩。
正常变焦: 不带有感情色彩。(情绪符合正 常人认识事物的过程)(举例《三峡好人 》
快速变焦: 比正常速度相对快的速度进行焦 距变化。(造成震惊的效果,尤其由短焦 到长焦的转化,可以猛然引起观众对某个 细节人物的注意。)
慢速变焦:比正常速度相对缓慢的速度进行 焦距变化。(用于表达较舒缓的情绪起伏 与变化)
同一色彩有不同的亮度等级,是物理上光线强度 的现象,与照明强度、大气透视、表面结构关系 等有关。
色值是画面中亮与暗的比例关系,为了方便,我 们可以把它区分为: 高光、低光、中性、极暗、暗、 低暗,以暗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低调(《黄 土地》),以高亮度为主创作的画面会呈现高调 (《我的父亲母亲》)。
提问同学, 随后讲解 (出现的所有电影都有讲解)
第二节 景深与焦距
景深: 指距离摄影机最近的清晰影像,到距 离摄像机最远的距离。
焦距: 指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简言之 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光线能够清晰聚焦 的那一点距离。
摄影镜头的类型 根据光学镜头的可调和不可调, 分为变焦镜头和定
焦镜头。定焦镜头中, 根据镜头焦距的长短, 分为 标准镜头、长焦距镜头、短焦距镜头。 得到同样景别的画面, 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 和 被摄主体的距离不同。同样的中景画面, 长焦镜头 离被摄物最远, 其次是标准镜头, 最近的是短焦 (广角)镜头。 焦距越长, 视角范围越小, 画面清晰的范围越小, 背 景越虚;而焦距越短, 视角范围越大, 画面背景越 实。(配合举例讲解)
由色彩传达影片内在主旨的总倾向 《黄土 地》
色彩在镜头里体现的绘画特性 《呼喊与细 语》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象征作用 《蓝》 延伸和拓展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贫民

视听语言(包含各自的含义与作用)

视听语言(包含各自的含义与作用)

视听语言主要从光线、色彩、构图、蒙太奇、长镜头、声音、镜头的运动、景别、镜头的角度等方面记录景别(大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大远景含义:摄取远距离人物和景物,表现广阔深远景象的电影画面。

功能:1.开篇时,展现宏大的空间环境,用来说明地形,表示事件发生的地点和地理环境,用来烘托整个影片的氛围,表现规模宏大的人物活动。

2.结尾时,在视觉上形成了一种远离情节的视觉感受,给观众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

3.显示人物的渺小,展示人物的处境。

常用于史诗电影中,西部片、战争片、历史片等。

全景(描述性、客观性)含义:拍摄人物全身形象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介绍场景。

中景(叙事性)含义:拍摄人物膝盖以上部分或者局部环境的电影镜头。

功能;展示角色之间的交流,交代角色之间的关系。

中景可以用来做说明性镜头、延续运动或者对话镜头。

近景含义:拍摄人物胸部以上或者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人物上,通过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刻画角色的内心活动2.物体局部上,拉近了观众与表现主体之间的距离,更容易感染观众情绪特写含义:拍摄人物脸部或者放大物体某个局部的电影画面。

功能:1.突出、强调2.展示人物的心灵景观(世界)3.象征意义特写展示事物关键部分或细节,特写镜头强化细节与特征的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形成某一段落的视觉重复力度;特写在表达复杂的整体行为动作时,常用局部的特写镜头表现动作的细节并结合全景画面表现整体行为。

角度(鸟瞰角度、俯角、平视角度、仰角、倾斜角度)鸟瞰角度含义:直接从被摄物正上方往下拍作用:观众站在神的角度,镜头下的人物更显卑微与无助。

空中的俯拍镜头给人以辽阔的感受。

在战争片中会大量采用,鸟瞰整个战场,展现酷烈又壮观的场面。

俯角含义:自上而下拍摄主体,使被摄体显的渺小和赢弱作用:凸显环境,使环境看起来可以吞噬角色,减少被摄物的重要性,使人物显得无害与卑微。

平视角度含义:摄影机和被摄体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拍摄。

编导视听语言(景别)

编导视听语言(景别)

>>
12
>>
0
>>
1
>>
2
>>
3
>>
4 >>
二、景别的划分
• 2、远景
– 远景虽然仍是以远处的景物为主,但是并不像 大远景那样,较强调画面的独立性,而是更强 调人物所处的具体位置、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 及人物存在于环境中的合理性。
– 【图片示例】
Page ◆ 13
>>
0
• 4、中景
– 【图片示例】
《天堂电影院》- 多多成为大导演后回乡参加艾佛特的葬礼 (右为法国著名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雅克·贝汉)
Page ◆ 23
>>
0
>>
1
>>
2
>>
3
>>
4 >>
二、景别的划分
• 5、中近景
– 介于中景和近景之间,用于表现人物腰部以上 的活动。
– 适合展示人物的上半身特别是头部的动作和面 部神情。
– 摄像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相对距离的变化,以及 摄像机在一定位置改变镜头焦距,都可以引起 画面上景物大小的变化。
Page ◆ 3
>>
0
>>
1
>>
2
>>
3
>>
4 >>
不同景别的画面在人的心理情感中都 会产生不同的投影,不同的感受。
Page ◆ 4
>>
0
>>
1
>>

编导艺考视听语言名词解释

编导艺考视听语言名词解释

视听语言名词解释1、机位(也叫“镜位”):指的是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如果下一个镜头必须要移动摄影机,改变摄影机的位置,或者仍然在相同的位置,却使用不同的透镜,便称之为另一个机位。

2、镜头:镜头是一种光学元件,也指摄影机开机到关机时间内所记录下来的连续影像,这是指未剪辑的影像。

3、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场面描写而不出现人物的镜头。

作用:①可以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故事事件的发生时空。

②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

③为作品增加诗情画意,表达深远的意境,使影片能够产生借物抒情,见景生情。

④抒发影片中的人物情绪、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4、景别:指的是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间的距离不同或者所用摄影镜头焦距不同而造成的被摄主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分类: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作用:电影创作者可以运用变化复杂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来叙述故事、表达思想。

5、远景:指摄影机距离被拍摄主体之间距离极远,表现出极为广阔的景象的电影画面。

作用:运用远景景别可以全方位的展示自然景观或声势浩大的人群活动,渲染人物所处的环境氛围,常用于开机或结尾处,有很强的抒情效果,从而创造意境、抒发情感、渲染气氛。

6、全景:指摄取人物全身或者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作为具有比较广阔的空间的镜头。

作用:全景可以表现人物的整体动作和人物间的关系,可以展示其全身的姿态,使得观众既可以看清演员的动作,又能看清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7、中景:指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作用:①重在表现人物的形体运动和情绪交流,一般而言叙事性较强而抒情性往往受到局限②能使观众看清人物脸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

8、近景:指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为距离概念的电影画面。

作用:①人物上半身活动占据画面的显著位置,成为主要表现对象和关注对象,可以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等进行细致地刻画、细腻地表现。

镜头与视听语言

镜头与视听语言

镜头与视听语言镜头与视听语言镜头——所谓镜头,就是从开机到关机,所记录下来的一段影像。

影视动画作品的基本单元。

(镜头——镜头组——场景——整个作品)镜头组成要素:景别、机位(镜头角度)、运镜(镜头运行方式)、角色(道具)动作基础知识:景别:(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由远及近,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大环境的宏观认识。

远景(全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三个层次。

——又称交代镜头大远景(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围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大远景通常用于介绍环境,抒发情感。

在拍摄外景时常常使用这样的镜头可以有效的描绘雄伟的峡谷、豪华的庄园、荒野的丛林,也可以描绘现代化的工业区或阴沉的贫民区。

远景(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展示当前的地点、主体(主角)的行为(发生什么事情),强调主角与目前环境的关系。

小远景(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不是很常用。

出于构图的考虑,人物在画面中如果全身展示,头上、脚下应留有空间。

因此,小全景通常用于过渡。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膝盖)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中景画面为叙事性的景别。

因此中景在影视作品中占的比重较大。

(注意取景,不要截取人物关节部位,构图大忌)利用中景景别可以最有利最兼顾地表现人物之间、人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中景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身份、动作以及动作的目的。

表现多人时,可以清晰地表现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视听语言-03景别与角度 视听语言共38页

视听语言-03景别与角度 视听语言共38页
片例《暗恋桃花源》
4、近景:
人物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景别。主要用于 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
通常需要与全景、中景、特写景别组合使用。
较近距离的机位或长焦镜头拍摄。
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 相当重要。强调,提示重要性;暗示;展示 内心情感,与观众易形成交流感。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01:35:06
(四)近景系列与全景系列
近景系列: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
特点:①人物为主,强调“质”;②空间 “虚”写,小景深,背景虚像;③拍摄角 度十分重要,地平线与人物关系不重要; ④表现人物“神态”关系;⑤构图注重随 意性;⑥叙事、纪实。
全景系列: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 等景别
特点:①环境为主,强调“势”; ②空 间“实”写,大景深,背景实像;③地平 线与人物关系重要,拍摄角度不太重要; ④表现人物“形体”关系;⑤构图注重绘 画性,画面气氛重要;⑥抒情、写意。
视听语言
主讲:李欣 13857134746 (664746) QQ:359284726 xinxin0518126
第一章 影像
第二节 景别与角度
一、机位 二、景别 三、角度
一、机位
(一)机位的概念 机位(镜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
(有时候也要考虑到灯光的配合)在真实空 间中的位置。
(五)景别的作用 1、景别最基本的作用,是叙事。不同景别的组合使
用,有利于把事件讲清楚、把场面更全面的展现。
2、一些特殊的景别(如特写和远景),或特殊的景 别组合,可以抒发特定的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
片例《海上钢琴师》、《这个杀手不太冷》酒馆里
3、不同景别的组合运用,决定了影像的风格、作品 的风格、导演的风格。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 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角度。因此景别也是一部影 视作品形成视觉风格的手段之一。

视听语言重点2

视听语言重点2

1、景别:景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 (人体肩部以上) 、近景 (人体胸部以上) 、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特写的基本类型:细节特写,道具特写,运动特写,环境特写,心理特写2、景深:距离摄影机镜头最近的清晰影像到最远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

镜头焦距不同,观众实际看到的画面空间,景深大小也随之不同。

不过,景深大小不仅取决于焦距,而是由三个要素决定:光圈、焦距、物距。

光圈越窄景深越深长焦\短焦\标准焦长焦镜头:俗称“望远镜头”,视野较窄,景深较小,常用于表现较远处的物体。

由于长焦摄影的视域较小,如果被拍摄物体是运动的,为了避免视角,往往需要配合变焦摄影。

长焦镜头能够人为地压缩真实的空间,让需要被观众看清楚的人或物对焦清楚,让其他层面失焦、成像模糊。

长镜头可以被应用于一些主观化、戏剧化的影响风格中。

短焦镜头:俗称广角镜头,视野较宽,景深较大,常用于表现较大范围的视域。

造成前景画面一定程度的扭曲变形标准镜头:无论是长焦镜头还是短焦镜头,往往都展现了一种人为的、主观化的影像风格。

因此,如果我们需要拍摄纪实风格的影像,还原生活原汁原味的视觉质感,往往需要避免使用非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似,它不会人为压缩或拉伸景深空间,而是客观地呈现空间中一切应有之物,因而也就相对更为符合窗式电影美学观念。

3、视觉残留: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还可以让这个物象在视网膜上滞留 0.1-0.4 秒的时间。

这种视觉残留是每个人都固有的生理心理感应特性。

1829 比利时普拉托4、焦距:焦距是镜头之镜片中间点到光线能清晰聚焦的那一点之间的距离。

5、构图:概括来说,就是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被摄元素的连接关系、组合结构。

所谓被摄元素,可以使明显的人或物,甚至可以是点、线、面、光、色等造型元素。

2视听语言之镜头的运动

2视听语言之镜头的运动
落幅:运动镜头终结的画面。 要求:由运动转为固定画面时能平稳、自然,尤 其要准确(恰到好处地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景物范 围或主要被摄对象位置停稳画面),画面构图要 精确。
运动镜头
一个运动镜头由起幅、运动和落幅三部分组成。 起幅:一个运动镜头在运动前静止的画面。 落幅:一个运动镜头在结尾静止的画面。 运动镜头包括: 推镜头 拉镜头 摇镜头 移镜头 跟镜头 升降镜头 多种运动形式结合的综合运动镜头
青年 从一片花朵摇到一群天真的孩子 画面表现一个人走进一个大门后镜头摇起来出现邮局的
牌子
移镜头
概念 特点 作用
移镜头的概念
将摄像机架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拍摄的镜头。 移动镜头有前移动(推)、后移动(拉)、横移动、曲线
移动等几类。 例:..\视频\匆匆那年\匆匆那年-国语1080P(限免).qsv
4、编辑中用太多的固定镜头,容易造成零碎感,不如运 动画面可以比较完整、真实地记录和再现生活原貌。
运动镜头(Movie shot)
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焦距有一者发生变 化所拍摄的片段。 常见形式:
推、拉、摇、移、跟、升降、甩……
现场拍摄
起幅:运动镜头开始的画面 要求:讲究构图,有适当长度,由固定转为运动 画面时要自然流畅。一般,有表演的场面,让观 众看清戏剧动作;无表演的场面,让观众看清景 色。
3推镜头的速度可快可慢。
➢ 快推显得节奏急促,视觉冲击力强,可造成紧张 不安的感觉;有强调作用;表现出被突发事件所 震惊的效果,有比较强的情节因素。
➢ 例 : 例 : G:\qycache\download\“ 大 ” 人 物 \“大”人物-国语高清.qsv(1小时30分)
➢ 慢推显得节奏舒缓,可显示安宁、幽静的气氛, 有比较强的抒情意味。(大人物1小时40分)

视听语言1-镜头、景别..

视听语言1-镜头、景别..

3.3、中景(人体膝部以上)
是指由拍摄主体的主要部分所构成的画面,展现场景局部或 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景别。 主要用来表现处在特定空间环境中被拍摄主体的状态,既能 看到人物的部分面部表情,又能看到部分身体动作与姿态。
3.4、近景(人体胸部以上)
是指由被拍摄主体的局部所构成的画面,表现人物胸部以上或 物体局部的景别. 主要用于通过面部表情刻画人物性格。通常使用近景景别来加 强画面内人物和观众之间的交流感和亲近感,拉近他们之间的 距离,更好地向观众传达画面内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世界, 吸引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意识。
2.2、俯视(从上往下拍摄)
• 画面特点: • 1、体现环境的宽广和规模,强调环境、空间产生恢弘的 气质,给人以辽阔,深远的感觉。
2.2、俯视(从上往下拍摄)
• 画面特点: • 2、因透视变化被镜头压缩,显得矮小,无力。带有蔑视 的态度和贬义的色彩。从视觉经验上看,会产生一种压迫 感或压抑感,常常用来表现人物面临危险、遭受威胁、或 内心不安的情况。
1.2、镜头(影像结构的基本单位)
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物理学中的“镜头”:指 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 2、拍摄时谈到的“镜头”: 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所 摄取的一段画面。 3、剪辑后的“镜头”:两个 剪切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常见的镜头有,空镜头,主观 镜头,客观镜头,正反打镜头。
2、镜头的角度
2.2、俯视(从上往下拍摄)
• 俯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 角色:1、表现角色的无力感。
将角色压向地面,使角色显得很渺小,从而使观众感 到角色的压抑,甚至在命运面前的卑微感和无力感。
2.2、俯视(从上往下拍摄)
• 俯视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 • 角色:2、表现群众场面产生的辉煌气势。

(完整word版)《影视视听语言》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影视视听语言》考试重点

视听语言的特征:单向性、运动性、模拟性、创建性。

景别 : 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构造中,所表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远景:表现广阔空间或宽阔场面的画面。

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采等宽阔的场景。

远景功用 1)供给广阔的视觉空间,表现光景的宏观形象2)在影视中作开篇镜头,起到交代环境、直截了当的作用3)作结尾镜头,抒怀性强,语重心长。

全景:表现人物浑身形象或某一详细场景全貌的画面。

全景功用 1)将人物及其所处的环境空间在一个画面中同时进行表现,环境对人物拥有说明、解说、衬托、衬托作用 2)能够完好地表现人物的形体动作,进而反应其心里感情和心理状。

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

中景功用 1)中景对人的手臂活动能够实现一种较完满的 2)中景能够清楚地表现形体运动和情绪沟通,有益于交待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常用来表达剧情,是影视剧用的最多的景别。

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

近景功用 1)近景画面中人物脸上表情的变化尽显无遗,拉近了被摄人物与观众的距离,简单产生一种沟通感2)新闻节目的播音员或主持人常以近景出现3)调换观众参加的电视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多用近景画面。

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

特写功用 1)可把近距离极细小的世界用特写画面放大表现出来2)在叙事性段落中,用特写表现人物面部表情和眼神变化,进而反应出其思想活动和心里意念,推动故事情节进展3)用特写画面转场。

拍摄方向:指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一周360°的相对地点,即正面拍摄、反面拍摄和侧面拍摄。

正面拍摄功用 1)有益于表现被摄对象的正面特色 2)简单显示出隆重、严肃、静穆的氛围 3)正面平角度拍摄人物,可看到人物完好的脸部特色和表情动作,有益于人物与观众当面地沟通,使观众简单产生参加感和和蔼感。

反面拍摄功用 1)镜头拍摄的方向与被摄对象的视线方向一致,使观众产生与被摄对象有同一视线的主观成效。

编导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编导视听语言基本知识

编导视听语言基本知识一、电影、电视的景别景别,根据景距、视角的不同,一般分为:极远景:极端遥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小如蚂蚁。

远景:深远的镜头景观,人物在画面中只占有很小位置。

广义的远景基于景距的不同,又可分为大远景、远景、小远景(一说为半远景)三个层次。

大全景:包含整个拍摄主体及周遭大环境的画面,通常用来作影影视作品的环境介绍,因此被叫做最广的镜头。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较小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相当于话剧、歌舞剧场“舞台框”内的景观。

在全景中可以看清人物动作和所处的环境。

小全景:演员“顶天立地”,处于比全景小得多,又保持相对完整的规格。

中景:俗称“七分像”,指摄取人物小腿以上部分的镜头,或用来拍摄与此相当的场景的镜头,是表演性场面的常用景别。

半身景:俗称“半身像”,指从腰部到头的景致,也称为“中近景”。

近景:指摄取胸部以上的影视画面,有时也用于表现景物的某一局部。

特写:指摄影、摄像机在很近距离内摄取对象。

通常以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为取景参照,突出强调人体的某个局部,或相应的物件细节、景物细节等。

大特写:又称“细部特写”,指突出头像的局部,或身体、物体的某一细部,如眉毛、眼睛、枪栓、板机等。

二、摄影、摄像机的运动(拍摄方式)推:即推拍、推镜头,指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前的运动拍摄,取景范围由大变小,分快推、慢推、猛推,与变焦距推拍存在本质的区别。

拉:被摄体不动,由拍摄机器作向后的拉摄运动,取景范围由小变大,也可分为慢拉、快拉、猛拉。

摇:指摄影、摄像机位置不动,机身依托于三角架上的底盘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使观众如同站在原地环顾、打量周围的人或事物。

移:又称移动拍摄。

从广义说,运动拍摄的各种方式都为移动拍摄。

但在通常的意义上,移动拍摄专指把摄影、摄像机安放在运载工具上,沿水平面在移动中拍摄对象。

移拍与摇拍结合可以形成摇移拍摄方式。

跟:指跟踪拍摄。

跟移是一种,还有跟摇、跟推、跟拉、跟升、跟降等,即将跟摄与拉、摇、移、升、降等20多种拍摄方法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

编导艺考视听语言:什么是景别?

编导艺考视听语言:什么是景别?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编导艺考视听语言:什么是景别?景别是我们在学习视听语言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词汇。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别呢?一起和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来看看。

(一)景别的定义是指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电视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二)决定画面景别大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摄像机和被摄主体之间的实际距离,二是摄像机所使用镜头的焦距长短。

镜头焦距越长,画面景别越小;镜头焦距越短,画面景别越大。

特写是大图像小景别,全景是小图像大景别(三)景别的分类景别就是摄影机在距被摄对象的不同距离或用变焦镜头摄成的不同范围的画面。

电影为了适应人们在观察某种事物或现象时心理上、视觉上的需要,可以随时改变镜头的不同景别,犹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根据当时心理需要或趋身近看,或翘首远望,或浏览整个场面,或凝视事物主体乃至某个局部。

这样,映现于银幕的画面形象,就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在镜头拍摄上,也就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决定于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

比如,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若不远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检验产品,而手却不在画面之内;需要强调神情又远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强调气氛的没有给予舒展的空间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

至于有些人事先不构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思好景别的运用,往往先拍下来再说,需要中景、特写靠放大后再剪裁,这就是不了解拍摄距离对画面形象的质量和表现力的影响。

要保证完美的画面质量,景别的确定要尽可能在拍摄时一次完成。

景别的划分,一般可分为五种,由近至远分别为特写(人体肩部以上)、近景(人体胸部以上)、中景(人体膝部以上)、全景(人体的全部和周围背景)、远景(被摄体所处环境)。

在电影中,导演和摄影师利用复杂多变的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交替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景别,可以使影片剧情的叙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有表现力,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

视听语言 第二讲 景别与角度

视听语言 第二讲 景别与角度
视听语言
景别与角度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目录
机位
景别
角度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机位,也叫“镜位”,是指在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 机在真实空间中的位置。
选择机位时需注意:(1)考虑到与后期剪辑的配合;
(2)避免发生穿帮。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景别是被摄主体在画面中所呈现 出的大小和范围。
能表现人物的主要面部 特征,又能 表现人物
面部的起伏和轮廓,矫 正人物面部的缺陷。
3/4人面像为经典人像。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侧面角度
3、背侧面。更为 疏远,通常用来 表示人物的不友
善。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侧面角度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背面角度
适合表现人物与背景的关系,含蓄地引发观众想象,是
于被人们接受。 如《巴顿将军》的开场,在展现巴顿将军的形象 时,结合不同的景别,来展现巴顿的身材和服饰,特 别是眼睛、勋章、配枪等的特写和大特写镜头,清晰 地勾勒出了巴顿将军的身份和个性。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景别的意义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景别的意义
2、特殊的景别或其组合,可抒发特定的情感、表现特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大 远 景
纪录片《美丽中国》 沙漠中的骆驼队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大 远 景
拥挤火爆的招聘会现场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大 远 景
《阿甘正传》-反战演说
《视听语言》 讲授:代咏梅
大 远 景
大多数采用静止的画面,或缓慢的摇摄完成。 即使是被摄主体有剧烈的运动,也不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构成。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
图 5 大远景拍摄效果
在大远景中,多采用静止画面旳形式,摄影 机不宜变化太过剧烈。构图时,多考虑画面空间 深度旳塑造,人物只占据画面中旳极小部分,与 其所处环境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场景成为体现 主体。以景抒情,强调画面旳整体气氛旳营造。 假如希望人物依然是体现主体,就需要我们在构 图时,利用点、线、面旳布局来引导观众旳目光。
仰拍角度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旳角度来 拍摄处于较高位置旳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 拍角度,如图16所示。
• 图16
场景和人物 旳仰拍效果
仰拍角度旳视平线较低,假如用仰拍角度拍 摄室外旳多种景物,能够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 旳地平线或水平线,视平线以上旳景物在画面上 占据主要位置,使杂乱旳背景掩盖在较低旳地平 线下列,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旳面 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 , 能够变化前后景物旳自 然百分比 , 拉长前景与远景之间旳距离, 产生一 种异常旳透视效果。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旳神情或者物体旳 细腻旳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阐 明了近景体现旳特点。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 面旳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旳中心部分,所以 近景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近景拍摄物体 时要利用好光线,体现好物体旳纹理、质地。
特写与大特写
特写镜头用来体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从细微处 来揭示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注重揭示内在旳 动感,经过细微之处看本质,能够把人或物从周围环 境中强调出来。特写镜头既能够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 部旳特征,提醒其特定含义,更能够用来体现人物神 态旳细微变化,把人物某一瞬间旳心灵信息传达给观 众。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还能够起到像音乐中旳重 音旳作用,还经常用来做转换时空旳手段。
拍摄角度旳选择 ,体目前照片画面上就是地 平线高下和被摄对象平面构造旳变化。经过角 度旳选择来拟定拍摄方位在垂直线上旳高度,以 适应塑造主体形象和体现主题思想旳需要。

编导艺考干货:40个视听语言知识点

编导艺考干货:40个视听语言知识点

编导艺考⼲货:40个视听语⾔知识点1.电影的发端“视觉暂留”和似动现象照相术—摄影术⼼理补偿机制,真正的连贯不是视觉现象,⽽是⼼理认同。

2.影像的特质纪录性—“物质现实的复原”、“现实的渐近线”。

幻觉性—看的幻觉(摄影机眼睛)、听的幻觉(录⾳机⽿朵),幻觉产⽣在接受者的思想中。

3.视听语⾔与⼼理学视听结合的⽣理—⼼理效应第⼆层次的幻觉—模拟⼈的感知和主观思维运动4.⽂学语⾔和视听语⾔⽂学语⾔—字--词--词组--单句--群视听语⾔—镜头--镜头组--镜头句--镜头段5.视听语⾔的表意功能叙述—⼈际沟通、⽂化传承、⼼理平衡。

议论—⼈类⾃我意识及语⾔⽀配世界的渴望。

说明—较⽂字和图画,更严谨、朴实和⽣动。

抒情—⼈的内⼼对万物存在和⾏为的感知与触觉。

虚构—影视语⾔最特别的功能之⼀,⽤于表现实际并不存在的思维构成,如梦境。

中影⼈艺考编导培训课堂6.视听思维⼈的视听感知经验:感觉知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注意⼒、记忆⼒、想象⼒、理解⼒⼈的⼼理状态、个性、⽓质、感情、意志、等等个体特征都是影响视听思维和视听语⾔表达的因素。

7.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7.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物理学: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例:长焦镜头、⼴⾓镜头。

实际拍摄:⼀次开机到关机之间所摄取的⼀段画⾯剪辑之后:两个剪切点之间的⼀段画⾯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的作者)关于镜头的定义:A、从拍摄⾓度:镜头是拍摄过程中,摄影机的马达开动⾄停⽌这段时间内被感光的胶⽚;B、从剪辑⾓度:镜头是剪两次与接两次之间的那段胶⽚。

C、从观众⾓度:镜头是两个镜头之间的那段胶⽚。

8.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机位、画框、构图、景别、⾓度、焦距、摄影机运动、照明、⾊彩、场⾯调度等各元素并⾮孤⽴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综合促成影像的叙事、表意、抒情等。

9.构成画外空间的主要⽅法(场⾯调度):(1)拍摄对象出、⼊画(2)⼈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3)画外的⼈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4)利⽤镜⼦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5)画外⼈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6)画⾯停留⾜够长的时间,引⼈联想画外空间。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笔记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笔记

视听语言考试重点笔记一、镜头部分。

1. 镜头的概念与分类。

- 概念:镜头是视听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所拍摄下来的一段连续的画面。

- 分类:- 根据焦距分:- 广角镜头(短焦距镜头):视角广,画面有明显的透视变形,可容纳更多的景物,常用于表现宏大的场景或制造特殊的视觉效果,如强调空间的广阔或物体的渺小。

- 标准镜头:接近人眼的视觉效果,画面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变形,适合拍摄常规的场景和人物对话等。

- 长焦镜头(长焦距镜头):视角窄,景深小,能将远处的景物拉近,压缩空间,常用于特写拍摄人物表情或突出远处的主体。

- 根据运动方式分:- 固定镜头:摄像机位置、镜头光轴和焦距都固定不变的镜头。

它能给人稳定、客观的感觉,适合表现静态的场景或营造宁静的氛围。

- 运动镜头:- 推镜头:沿摄像机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画面由远至近,主体逐渐变大,重点在于突出主体、强调细节或者引导观众的注意力。

- 拉镜头:与推镜头相反,沿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画面由近至远,主体逐渐变小,可用于表现主体与环境的关系,有结束感或者揭示新的元素。

- 摇镜头:摄像机位置不动,镜头光轴作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运动拍摄。

可以展示空间环境,或者跟随主体运动,如拍摄一场体育比赛中的观众席扫视。

- 移镜头:摄像机沿着一定的方向移动拍摄,可以是横移、纵移、斜移等。

能够连续地展示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如跟拍人物在走廊中的行走。

- 跟镜头:摄像机跟随运动的主体一起运动拍摄,使主体始终保持在画面中的某个位置,能够突出主体的运动状态和轨迹。

- 根据景别分:- 远景: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主要用来展示地理环境、自然风貌或者大规模的人群场景等,如山脉、城市全貌等。

- 全景:包含人物全身的画面,能够展示人物的整体形象以及人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常用于场景的介绍或者人物的出场。

- 中景:一般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是叙事中最常用的景别,能够兼顾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以及人物之间的互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近景:以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为
距离概念。用来展示主体的上半身 动作。距离的逼近,使关注重心逐 渐移向细节,并使动作的幅度增强, 产生一定的冲击力。
作用: 重在表现人的神态;重在表现事物色彩、质地、纹理。
特写(大特写) 特写是从距离上最贴近被摄体的一种景别。镜头已经
逼近到人物的脸部,或人物、物体的某个局部或细部, 让它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环境的因素在特写中基本 上被排除出去了,它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些关键性 的细节,比如眼睛、比如手指、比如某种戏用道具。 特写镜头通常是在人物正处于某种精神的巅峰状态之 下被使用的。也就是说,特写镜头不是着眼于人物一 般的情绪或情感的反应,而是或痛苦、或欢乐、或激 动、或沉思、或紧张、或焦虑的巅峰状态。更重要的 是,它还不仅仅是表现一种精神的巅峰状态,更表现 这种状态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尤其是一些采用 特写来拍摄的长镜头,它对人物脸部的特别逼近,持 续的时间又特别长,就为演员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和 神情变化提供了可能
视点
1客观视点
它相当于剧作中语气平稳、不温不 火的描述,始终与被描述对象保持
一定的距离,不深入它的内部(进 行情感描述),也不故意拉大距离 (显出冷漠感),又称中立镜头。
景物等一般称之为“景”,摄影机 与被摄主体的空间距离叫做景别。 按照摄影机和被拍摄物体从远到近 的距离,可以粗略的分为远景、全 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1 景的分类
(4) 依照景在画面中所占的 空间大小(比重)可以 将景分为
①大远景 ②远景 ③全景 ④中景 ⑤近景 ⑥特写 ⑦大特写
对景的这种划分 也适用于人像或物象。 景别是对拍摄主体在 画框内占据的面积而 言的。
景别决定影片的风格
戏剧性因素较强的影片,不论是商业片还 是艺术片,
它们必然要运用或者说是依赖近景、特写等较小的景 别,来突出其戏剧化特征,来把观众带入其波澜曲折、 催人泪下的戏剧化情境;与它相反,戏剧性因素较弱, 追求生活化的电影,它们则也必然更多地使用全景、 远景等较大的景别,来减弱人为的戏剧化的倾向,把 观众带入那种朴实自然、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非 戏剧 化情境。
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特写其实是把一些平时我们肉眼不易察觉的东西, 放大、夸张给我们看。放大和夸张固然是好,但 是,如果都是放大和夸张其实也就没有放大和夸
张了。特写如同音乐中的高音,音乐中不可能都 是高音。国产电影中特写镜头过多,其弊病是: ①、由于都是“突出”,结果到了真正应该突出 的地方也不能“突出”了。 ②、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了不重要的人物和细节 上去,干扰了影片的叙事和主题。 所以,特写镜头不能滥用。
b俯视镜头
指低于水平角度,朝下俯拍的镜头,这种镜头能使人
和物的体积压缩以至于形状奇异,造成观众心理上的 渺小、可怜、压迫以及宿命的感觉,同时它可获得开 阔的视野,可表现大的场景。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有一种蔑视的态度
仰角度又称“仰拍”,是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平线上方
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仰视被摄对象的位置,既可用以 拍摄空中景物,也可用于拍摄地上景物。仰角度的特点包 括:景物的地平线在画面中处于下部或下部画外。仰拍地 上景物时,近处景物高耸于地平线上,十分醒目突出,后 景物被前景遮挡,得不到表现,有净化背景的作用。当有 后景物出现时,有被压缩在地平线上的感觉。画面中竖向 的线条有向上方透视集中的趋势,矩形物体底部变宽,类 似最稳定的几何形状——以底部为基础的三角形。用广角 镜头仰拍某些场景,高耸的近景和被压缩的远景可造成强 烈的透视对比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画面、声音艺术表现形式 的代名词,又是电影艺术手段的总称。
第三节、电影影像的角度
思考题: ①、电影镜头的角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②、举例说明,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镜头角度的划分
两大类: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 1、垂直变化: ①平角;②仰角;③俯角。
2、水平变化: 正面(0度 ),侧面(90度 ),背面(180度 )
垂直角度
a平视镜头 指与水平持相同角度,接近于常人视线的感受的镜头,
5特写:以表现成人肩以上为距离
概念。它能呈现主体最丰富的细节 变化,它常被用来细腻地刻画人物 性格,表现心理情绪。
特写元素在电影中的作用: 1、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2、特写能够有力地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划 人物,表现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3、特写能够帮助观众更直接、更迅速地抓住事物的本质,加深观众对事物和对生 活的认识。
它可以使观众产生真实、平稳、庄重的感觉。
平拍角度 平拍角度指摄影机被放在主要被摄体的水平视点,
与人眼相等的高度。因此,若干主体要注视摄影机, 他不必向上或向下看,便能与摄影机相对。平拍角度 因接近人眼的平视而产生画面平稳的效果。但画面中 的地平线处于画面中央,易造成画面分割的感觉。 然而,平拍角度也有另一个意义:这个视野是一个 站着的成人的视点——事实上,是一个站着的西方成 年男人的视点。这项不成文的惯例可能是由于方便而 自然开始,因为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西方电 影工作者都是站着的成年男人。
远景(大全景) 远景是指镜头与被摄体之间距离较远的一种景别,它通过
模仿观众的眼睛来作为参照系;也就是说,远景镜头往往 产生一种效果,似乎是观众站在离开观察对象较远的地方 所看到的情景。采用这种景别拍摄的画面,主要表现环境, 表现与环境有关的剧情内容。展示人物及其周围广阔的空 问环境、自然景色或群众活动大场面的镜头画面。它相当 干从较远的距离观看景物或人物,视野宽广,能包容广大 的空间,人物较小,背景占主要地位,画面给人以整体感, 细部却不甚清晰。如果画面中出现人物,人物也往往只在 画面上占据较小的面积,甚至只是作为环境中的一个元素。 远景镜头就不仅可以用来交代环境.而且可以用来过渡剧 情、转换情绪与节奏。
类的语言系统有相似之处。 “视听语言”就是研究这种“语言”的规律与技巧的领域。
4
视听语言就是电影的语言( Audio-visual
language)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 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
5
景别 运动镜头 拍摄角度 构图 构图要素 蒙太奇 音乐
景别的功能
从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五种景别形成了五种摄影机和被
摄体的距离。距离不同,不仅导致画面图形上的区别、影像功能的区 别,也导致观众与画面之间关系的区别。从画面图形上看,则形成了 一个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此消彼长的序列。远景镜头中环境占有更大的 比重,而人物相对小得多,观众的注意力被引向环境,感情上的参与 程度就很小。这就是为什么远景镜头通常被用于整部影片或一个段落 的开头,使观众有一个渐次介入的过程。反过来特写镜头中环境的因 素被排除出去了,甚至对人物也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它使观众和被 摄体似乎贴得很近,对画面中人物的表情变化有细致的感知,并产生 强烈的印象。而在远景和特写之间,全景、中景和近景则在人物与环 境占有画面的比例中发生变化,使观众的注意力逐渐从人的活动(它关 联着环境)、人的关系(比如对话)向人的内心生活转移。 为此,在判断一个镜头的景别是否选择得恰当时,关键的是把这种景 别的功能与剧情的规定性联系起来考察。也就是说,每一种景别的镜 头都因为其不同的艺术功能,而适应于特定的剧情内容。
2全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的全身
为距离概念。用来展示主体的全貌 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距离 模式营造了客观化的关注效果。
作用:
客观展现被摄体全貌;交待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待 主体与环境之间关系
中景 中景是指镜头与被摄体之间比全景更近的一种拍摄距离。
在这种景别中,由于距离更近了,人物在画面上不再能摄 人全身,而只能超过半身(一般是在膝部以上)。由于人物 在画面中占有的空间比例继续增大,相应的环境因素也就 被进一步排斥。中景镜头是针对着人物推近的,于是就起 到了把注意力更引向人物的作用。这时,不仅人物的行为 和动作显得更触目和有吸引力,而且剧情的特征也逐渐地 从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转向人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某个人物 自身。大量的中景镜头被用来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比如拥抱、对话、搏斗等需要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的活 动)。
3中景:以表现一个成年人膝盖以上为距离概念。这种
拍摄距离运用最多,是从客观性距离到主观性距离的 过渡地带,一般呈现中性色彩。
作用:利于表现动作、姿态、手势;利于情节交流;是 影视剧中用得最多的镜头。
近景(特写) 近景是指人物胸部以上的镜头。由于距离的继续逼近,
更多的景物以及人物身体的更多部分都被排除在画面 之外了,只剩下胸部以上的部分还保留在画面中。随 着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进一步增大,环境模糊了, 与此同时,镜头对人物的逼近又使得脸部逐渐占据了 画面的中心,引起更强烈的注意,而且面部的表情也 看得更加清晰了。
6
二、语言的基本结构
语言符号的形式:
字,词(词组),单句,句群,段落,篇章 影视语言符号的形式: 镜头,镜头组,镜头段(段落),作品

7
一、景别的划分原则和标准
①、景别划分所指的对象应该是是被摄主体
②、通常的作法是以画格中截取成年人身体部分的多少为划分的标 准。
一 景别:
电影画面中的主体形象,如人物、
俯拍角度
俯拍角度又称“俯拍”,指摄影机镜头视轴偏向视 平线下方的拍摄方式。摄影机处于俯视被摄对象的位 置,主要用以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镜头俯拍,相 当于常人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情景。画面上的人或物的 体积会在垂直方向上被压缩,以至于显得形状奇异(如 头大脚小)。从视觉经验上看,会产生一种压迫感或压 抑感,常常用来表现人物面临危险、遭到威胁、或内 心不安的情况。俯拍可以用来提供一个低位物体的视 野。
景别、角度、运动镜头
电影为什么能被人看得懂? 为什么有的电影又看不懂? 我们怎么制作能让人看得懂的影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