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
中国医学中医外科蛇串疮
水痘
三、临床表现
1、好发季节、人群 多发于春秋季节,以 成年患者居多。
2、症状 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 皮肤灼热刺痛,或伴轻度发热,全身不 适,倦怠乏力,纳差,头痛等前驱症状。 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出现 在皮疹出现之后,皮肤刺痛轻重不等, 儿童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 大到皮损范围之外。
♦ 目前现代医学对它的定义仍无统一的意 见。众多学者对PHN的定义主要有3种: 1、HZ皮损愈合后继续存在的疼痛;2、
从皮疹出现开始持续存在超过一定时期 段(1个月、3个月或6个月)的疼痛;3、 皮疹愈合后持续存在超过一定时期段(1 个月或3个月)的疼痛。
♦ PHN患者异常痛觉包括自发性、持续性灼痛或 持续性深在疼痛、跳痛,自发性刀割样痛或阵 发性灼痛,异常性疼痛和痛觉过敏(由非疼痛 的、移动的、皮肤刺激诱导而引起的剧烈疼 痛)。以上痛觉伴有自主不稳定性,可因物理、 精神紧张而加重疼痛程度,反之可因松弛而使 疼痛缓解。某些PHN患者的疼痛强度与感觉缺 失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还有的患者感觉缺失 部位的周围有一过度区,即受累皮肤与临近的 正常皮肤之间,无害刺激能引起难忍的疼痛并 广泛辐射。
♦在疱疹发出后,初起应与单纯疱疹鉴 别,如果水疱继发感染需与脓疱疮作鉴 别诊断。
1、热疮
2、脓疱疮 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皮损分 布与神经走向无关。自觉瘙痒,疼痛不 明显。
五、治疗
♦ 辨证论治 (一)内治 1、肝经郁热
疼痛重者加川楝、延胡索、磁石、龙骨、牡 蛎、珍珠粉等;壮热不退加水牛角粉。 2、脾虚湿蕴 纳呆腹胀加大腹皮、炒枳壳、广木香、焦三仙 等;皮损渗液较多加生黄芪、淮山药等。或选 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 或应用砷剂,受外伤、劳累、感染等影 响时,病毒被激活而沿神经哦轴索达到 相应神经所支配的皮肤,而产生皮肤损 害,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及坏死,产 生神经痛。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
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
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
经l 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
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
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
清·《·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
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
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
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
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
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蛇串疮,俗称“蜘蛛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和疼痛的疾病。
在中医学中,蛇串疮属于“皮肤丹毒”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所致。
下面将介绍蛇串疮的中医诊疗方法。
一、症状蛇串疮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的水疱,犹如串起的珠子,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水疱大小不一,开始为红色斑疹和丘疹,随后发展为透明的水泡。
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疼痛,有时会伴随身体乏力、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中医诊疗方法1、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和气滞血瘀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胆湿热型:治疗以清肝胆湿热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2)脾虚湿蕴型: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3)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对于蛇串疮的治疗也非常有效。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外敷等。
(1)针灸:针灸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2)拔罐: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湿毒,减轻疼痛。
(3)中药外敷: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中药外敷患处,如金黄散、玉露散等,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三、治疗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患处,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中医治疗蛇串疮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病程长且易反复。
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和保肝护肝为主,但中医在诊疗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以及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疗规范蛇串疮(带状疱疹)
七、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任何部位。
多见于腹部。
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临床表现】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诊断要点】1.中医诊断(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辨证选择口服剂或中成药(二)外治法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
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六节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又名“蛇蛋疮”,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
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
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
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一、病因蛇串疮系由水疱-带状疱疹病毒所致。
对此病毒免疫力的儿童被感染后,发生水痘。
部分患者被感染后成为带病毒者而不发生症状。
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后,病毒活动繁殖而激发带状疱疹。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簇集成群水疱,延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有明显的神经痛,伴局布淋巴结肿大。
中间皮肤正常。
很少复发。
2、鉴别诊断⑴.本病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后者好发于皮肤与黏膜交接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
⑵.偶尔也有与接触性皮炎混淆的,但后者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无神经痛。
⑶.在带状疱疹的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肋间神经痛、胸膜炎及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需加注意。
⑷.单纯疱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的病史,而无明显免疫缺陷的带状疱疹病人不出现这种现象。
从水疱液中分离病毒或检测VZV、HSV抗原或DNA是鉴别诊断惟一可靠的方法。
三、治疗1、原则:抗病毒、减少疼痛、预防继发感染、缩短病程。
2、选择药物①、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阿昔洛韦 500mg/次,静脉滴注、50滴/分,2次/日。
②、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炎琥宁 160mg/次,静脉滴注、50滴/分,1次/日。
③、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维生素B6 200mg、维生素C 2g,静脉滴注、50滴/分,1次/日。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医理论在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中的应用和实践的文章。
蛇串疮,亦名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沿神经分布,形如蛇串,疼痛剧烈。
本指南将全面概述蛇串疮的中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方剂,以期为临床中医医师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参考。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热下注,蕴积于阴股部而发。
其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为大法。
本指南将结合古代医籍的经典论述和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对蛇串疮的中医治疗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推动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本指南也将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医医师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服务。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蛇串疮诊疗参考,促进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蛇串疮的病因病理蛇串疮,又称为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理论认为,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涉及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两个方面。
外感毒邪是蛇串疮发病的重要外因。
当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容易感受外界毒邪,尤其是湿热毒邪。
这些毒邪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阻滞经络,蕴结肌肤,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引发蛇串疮。
内蕴湿热也是蛇串疮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内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以致肝胆湿热内蕴,脾湿亦盛,复感外界毒邪,内外合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
湿热之邪蕴结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形成蛇串疮。
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是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治疗蛇串疮时,中医强调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的原则,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
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
经l 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
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带状疱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水痘疼痛性皮肤病,中医称“腰缠火丹”“蛇串丹”“蜘蛛疮”等,临床表现为群集成簇性丘疱疹、水疱,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单侧性,累累如串珠,有明显神经痛为特点,尤其是面部带状疱疹,损伤眼神经、耳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等,造成面瘫、耳鸣、耳聋,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致盲、致残。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操作】在皮损部位及其周围皮肤处,同时点燃2支艾条作广泛性回旋灸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灸治时间每次约3分钟,据皮损面积大小酌情掌握。
1次/天,7次为1疗程。
2.耳穴压豆疗法
【主穴】选单侧耳穴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肝、胆、肺及相应病变部位所应对的耳穴。
【操作】用O.5CnlXo∙5cm大小胶布粘王不留行1粒,用75%乙醇消毒耳廓皮肤,贴在所选的耳穴上,4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贴穴,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1分钟,使耳廓有热、胀、痛感,手法不可过重,以防压迫皮肤。
3.推拿疗法
【操作】例疼痛部位位于头面及上肢的患者,取坐位,医者用一手固定患者头部用一指禅法推颈椎两侧的膀胱经穴,从风池到大椎左右各3遍,并在阿是穴或有结节处重复施治。
然后再用拿法,从风池到大椎3遍。
用颈部斜扳法拿施于颈部各一次,再拔伸牵引颈部,或配合颈椎牵引器牵引颈部。
嘱患者少低头,严禁高枕或躺在床上看书、看电视。
4.刮痣疗法
【操作】取刮疼油少许蘸于病灶部位,用刮疹板在病灶部位反复刮拭,至出现微红的疹点,或形成斑块,甚至有紫黑色的包块,触之有隆突感。
1周1次。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
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 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
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
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
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
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规范一、定义蛇串疮是一种以成簇水疱沿身体单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形,疼痛剧烈,痛如火燎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带状疱疹.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二、诊断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发病初期皮损为带状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栗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小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小疱。
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一侧,常单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发于头面部者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
发病前患者有感觉过敏,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疼痛有时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在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
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
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
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
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岩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
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
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阴部及眼、鼻、口等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蛇串疮(带状疱疹)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可发生任何部位。
多见于腹部。
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临床表现】
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病程一般2~3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诊断要点】
1.中医诊断
(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疱,簇集成群,疱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
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灼热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2.西医诊断
(1)发疹前可有疲倦、低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2)患处有神经痛,皮肤感觉过敏。
(3)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三叉神经、臂丛神经及坐骨神经支配
区域的皮肤。
(4)皮疹为红斑上簇集性粟粒至绿豆大水疱,疱液常澄清。
(5)皮疹常单侧分布,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
(6)病程有自限性,约2~3周,愈后可留色素改变,发生坏死溃疡者可留瘢痕。
(7)头面部带状疱疹可累及眼耳部,引起疱疹性角膜结膜炎或面瘫等。
【治疗方案及原则】
(一)辨证选择口服剂或中成药
(二)外治法
1.清创:水疱、大疱给予抽吸疱液,脓疱给予清创处理。
2.中药湿敷:红斑。
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煎水湿敷。
3.中药散剂:水疱、糜烂、渗出皮损处外用清热解毒之中药散剂直接外涂,或以中药油调敷,或外用湿润烧伤膏。
4.中药油剂或软膏:干燥皮损外用中药油或湿润烧伤膏。
(三)针灸治疗
1、刺络拔罐: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5次。
2.循经取穴:用于带状疱疹后期及后遗神经痛。
常规消毒后,在皮损发病部位相应经络取穴针刺,针刺入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
3.火针疗法:取局部阿是穴。
局部酒精常规消毒,将中粗火针烧红烧透后,速刺法,点刺疱疹的头、中、尾部。
不留针,深度2—3分。
或可加入火罐以去除淤血。
较大水疱可用火针点破,使液体流出。
复以干棉球擦拭。
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
4.至阳穴埋元利针法:适用于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的患者,证候属于肝经郁热证;疼痛为中度痛、持续l小时以上;疱疹及疼痛发生在颈项、躯干及四肢者。
采用元利针于脊柱呈现15°角向下平刺刺入至阳穴,而后于脊柱平行向下送针至针柄处止,再用橡皮膏固定针柄以防滑出。
还可根据病情选用热敏灸、钩活术、蜂针、穴位注射等治疗。
(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选用红外线照射、激光、微波、UV B、红光照射、频谱、磁疗等疗法,以及光电治疗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治疗仪进行治疗。
(五)护理:辨证施护及健康宣教。
【辩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清开灵口服液(颗粒)、板蓝根颗粒等。
2.脾虚湿蕴证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
以上二型加减:发于头面部者,可选加荆芥、防风、薄荷、连翘、大青叶等;发于上肢者,可加片姜黄;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水疱呈血性者,可加丹皮、白茅根;继发感染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消解余毒。
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加减:余毒未清的加黄芩、板蓝根;体实者加大黄破瘀;年老体弱者加黄芪、太子参以扶助正气;阴虚者加元参、麦冬、龟板、白芍、当归;睡眠欠安者,给予生牡蛎、首乌藤;疼痛甚者,加全蝎、地龙。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胶囊)、元胡止痛胶囊、大黄蛰虫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