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串疮中医治疗(一)

合集下载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

蛇串疮中医治疗疾病概述蛇串疮是由收缩蛇的毒牙或其他尖锐物品所导致的深部肌肉损伤、肌腱、神经、血管或骨头受损。

它是一种常见的医学紧急情况,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

因某些原因,许多国家的一些地区有比较高的蛇咬伤发生率。

西医治疗对于蛇串疮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抗蛇毒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治疗是目前治疗蛇原毒蛇咬伤(蛇串疮)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治疗蛇咬伤时,抗毒血清被认为是治疗的黄金标准。

2.持续心肺复苏治疗在某些严重的蛇咬伤病例中,需要进行持续心肺复苏治疗来保持心脏和肺部的稳定。

3.引流手术治疗引流手术是指在治疗蛇咬伤时,通过放置引流管来促进蛇毒的排出和剩余液体的排出。

4.抗生素治疗在治疗蛇咬伤时,抗生素可以帮助预防感染或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于蛇串疮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中医认为,蛇咬伤的病因主要是寒邪、毒邪、湿邪、瘀血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而治疗方法则主要是祛除寒、毒、湿及活血化瘀。

中药治疗1.桃仁桃仁有活血化瘀、宣通脉络的功效,可以帮助调节患者的血液循环,缓解蛇咬伤后的肿痛等症状。

2.川芎川芎为入药的野生植物,有活血化积、舒筋止痛的功效。

运用川芎制成的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提高微循环和重要器官的供血。

3.红花红花是一种通血药物,可帮助患者血液循环畅通、增加机体对蛇毒的抵抗力,有利于蛇咬伤后的快速康复。

4.熟地黄中医认为熟地黄是一种有滋阴补肾、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促进伤口的愈合,加速血液循环。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中医学的传统治疗方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达到调节体内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在治疗蛇咬伤方面,针灸治疗可以帮助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机体免疫力、调整患者的内分泌系统等。

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通过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伤口的愈合和康复。

当然,任何治疗方法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施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带状疱疹成因及中医分型治疗

带状疱疹成因及中医分型治疗

带状疱疹一、概述(一)、病因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与水痘为同一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初次感染后,可表现为水痘或隐匿于感觉神经末梢,逐渐移向神经根,各种诱因(肿瘤、疲劳、感冒、HIV<十倍>…)。

病毒由神经根移向皮肤发病。

(二)、发病春秋季节成人多见。

轻度发热,倦怠无力,皮肤灼热,发红疼痛,一至三天后群聚水疱、丘疱疹、透明紧绷,二至五天不断新生。

1、胸、腰、腹、背部。

2、无水疱者则有红斑、丘疹为不全型或顿挫性带状疱疹3、出血性带状疱疹为血疱。

4、老人、营养不良者为坏疽性带状疱疹。

5、下肢带状疱疹。

6、播散性带状疱疹。

恶性肿瘤、HIV、体弱病人、心脑肝肾损害者,病久、反复、重症…常可死亡7、其他:(1)、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疼痛、失明、脑炎。

下颌支:水疱出现在舌前、口底、颊粘膜,伴有牙痛。

(2)、耳部带状疱疹:侵犯耳神经、听神经。

(3)、头面、肩、颈部带状疱疹。

(4)、带状疱疹脑膜炎。

发疹十天左右,头疼、呕吐、惊厥。

(5)、运动性麻痹。

眼神经、面神经、二便失调。

二、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中医历代病名较多,有:蛇串疮、缠腰火丹、串腰龙、火腰带毒、火带疮、蛇丹、甑带疮。

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甑带疮者,绕腰生,此亦风湿搏于血气所生,状如甑带,因以为名。

明《外科准绳•缠腰火丹》:“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一)、热毒上攻证特点:好发于头面、焮赤灼热、水疱集簇,疼痛剧烈,便秘溲赤,舌红口干,脉象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处方:普济消毒饮(《医方集解》)加减。

黄芩10克、黄连8克、玄参15克、升麻10克、银花30克、板蓝根15克、马勃6克、僵蚕10克、柴胡12克、生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2次。

化裁:局部红肿:生地、丹皮。

便干溲赤:大黄、芒硝。

口舌糜烂:栀子、连翘。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辩证论治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沿身体一侧或呈带状分布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

历代医家有火带疮、蜘蛛疮、蛇丹、甑带疮等名称。

又因常发于腰肋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

本病常骤然发生,出现成群簇集水疱,痛如火燎,多发于春秋季节,成人患者较多见,愈后极少复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

我国历代医家对本病阐述较多。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候》说:“甑带疮者缠腰生,状如甑带,因此为名。

”明·《疡科准绳·缠腰火丹》称火带疮,“或问绕腰生疮,累累如珠,何如?曰是名火带疮,亦名缠腰火丹。

”清·《外科大成》称此证“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在辨证论治方面,《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述较详,“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黄之异,皆如累累珠形。

干者色红赤,形如云片,上起风粟,发痒作热。

此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色黄白,水疱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痛,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病因病机】本病与肝、肺、脾病变及外感湿热邪毒有关。

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妄动,以致心肝之火外炎,蕴积肌肤而发;或肺脾湿热内蕴,蕴久外泛肌肤,再兼感受湿热邪毒而发。

热毒蕴于血分,则发为红赤斑片,湿热壅阻肌肤,则起黄白水疱;湿热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若年老体弱患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滞血凝,而致病后疼痛剧烈,且持续很久才能消退。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感染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所致,一般经呼吸道感染后,病毒因其亲神经性,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以后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受到干扰,如感冒、患某些传染病、恶性肿瘤、外伤、疲劳等,神经节内的病毒被激发,再活化,沿感觉神经通路到达皮肤,即引起该神经区的带状疱疹,急性期可引起神经炎和神经节炎,40岁以上的患者可伴有较重的神经痛。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蛇串疮,俗称“蜘蛛疮”,是一种皮肤出现成簇水疱和疼痛的疾病。

在中医学中,蛇串疮属于“皮肤丹毒”的范畴。

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肝胆湿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因素所致。

下面将介绍蛇串疮的中医诊疗方法。

一、症状蛇串疮的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成簇的水疱,犹如串起的珠子,通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水疱大小不一,开始为红色斑疹和丘疹,随后发展为透明的水泡。

患者常常感到剧烈的疼痛,有时会伴随身体乏力、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二、中医诊疗方法1、辨证施治根据中医理论,蛇串疮可分为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和气滞血瘀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蛇串疮,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1)肝胆湿热型:治疗以清肝胆湿热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2)脾虚湿蕴型: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常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

(3)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

2、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对于蛇串疮的治疗也非常有效。

常用的外治法包括针灸、拔罐、中药外敷等。

(1)针灸:针灸可以帮助排出体内湿热,缓解疼痛。

常用穴位包括曲池、合谷、足三里等。

(2)拔罐:拔罐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排出体内湿毒,减轻疼痛。

(3)中药外敷:采用具有清热解毒、止痛消肿的中药外敷患处,如金黄散、玉露散等,可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三、治疗注意事项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用手抓挠患处,以免导致继发感染。

2、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4、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总之,中医治疗蛇串疮注重辨证施治、内外兼治,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病,病程长且易反复。

西医在治疗方面主要以抗病毒和保肝护肝为主,但中医在诊疗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以及中药治疗、饮食调理、心理疏导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1】“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

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

带状疱疹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

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带状疱疹的病因有:一、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发病的直接因素,当人体受到疱疹病毒感染的时候,病毒通常是由鼻腔粘膜进入人体,侵犯察觉神经系统,并沿着四面神经进入皮质,也能在神经绘制内繁殖,从而产生病变。

二、诱发因素:疱疹病毒侵入人体以后,会在人体受到外伤或出现免疫力底下的时候发病。

潜伏的病毒就会开始活动,引起一侧后根神经结节降生出血性炎症,并有下行性神经炎而使四面察觉神经分离区的皮肤产生水疱,与其患者违抗力低,水疱中的病毒含混播散而引起广泛的疱疹。

中医辨证治疗带状疱疹:一、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

治宜清泻肝火、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板蓝根、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克,柴胡、通草、生甘草各6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00毫升,为半日量,分两次,空腹服用。

每日两剂,昼夜间隔分服。

二、脾虚湿蕴型症见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

治宜健脾利湿,兼以解毒为主。

方药:炒苍术、炒白术、黄柏、猪苓、金银花、连翘各10克,茯苓、薏苡仁各15克,陈皮、桔壳各6克。

加水1000毫升,煎取450毫升,分早、午、晚3次,空腹服用,每日一剂。

三、气滞血瘀型见于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的患者,治宜理气活血止痛。

方药:桃仁、红花、生地黄、白芍、延胡索、牡丹皮各10克,枳壳、郁金、生甘草各6克,赤芍、丹参各15克。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

中医如何诊治蛇串疮作者:周冬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6年第07期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身体一侧成群水疱、疼痛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

中医古籍对本病早有记载。

历代医家对此病阐述较多,因症状及部位不同,病名亦有所异,如“火腰带毒”“缠腰火丹”“甑带疮”“火带疮”“白蛇疮”“蛇丹”等。

古代医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以风、毒、湿、热为主,这与今天的认识比较接近。

所提出的方剂直到现在,仍在应用。

中医诊治蛇串疮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效果较好。

本文主要从辨证论治、中医外治的角度谈谈蛇串疮的诊治经验。

并对蛇串疮比较棘手的后遗神经痛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诊断要点:典型表现不难诊断,应注意特殊表现本病诊断不难,主要根据病史及皮损特点、伴随症状等进行诊断。

典型表现急性起病,可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

典型损害为群集的水疱,初起可为炎性红斑,其上为簇集的丘疹、丘疱疹。

损害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自觉疼痛,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

严重者可伴有高热、肺炎、脑炎、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程一般2~3周。

特殊表现眼带状疱疹当发生于三叉神经眼支时,可引起角膜炎或全眼球炎。

耳带状疱疹若膝状神经节受累,可产生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疹三联征,称为Ramsay-Hunt综合征。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少数患者神经痛持续>1个月,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其他不典型带状疱疹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和泛发型(同时累及>2个神经节,累及对侧或同侧多个区域)。

病毒偶可经血液播散产生广泛性水痘样疹,并侵犯肺和脑等器官,称为播散型带状疱疹。

辨证分型:根据皮损特点及自觉症状根据皮损辨证皮损颜色色鲜红者热重于湿,皮损色淡红者湿重于热。

中医外科学—蛇窜疮

中医外科学—蛇窜疮
• 1)抗病毒药物:应及早应用阿昔洛韦5mg/ kg静脉滴注。此外尚可用阿糖腺苷缓慢静滴; 也可口服阿昔洛韦或泛昔洛韦万乃洛韦。
2)糖皮质激素:最好是起病5~7 d内应用。 一般应用泼尼松20~30mg/d,分2~3次口 服,连用3~7 d。
3)药物止痛。
其他疗法
• (2)针刺:
取穴内关、阳陵泉、三里。局部皮疹 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疼 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剌肝区,埋针3 d。或阿是穴强刺激。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 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 性疱疹性皮肤病。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 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 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 大。
本病最早见于隋代《诸病源候论》,其 后医书多有记载,但病名各异,如明代《证 治准绳》称为“火带疮”、“缠腰火丹”, 明代《外科启玄》称为“蜘蛛疮”,清代 《外科大成》称为“蛇串疮”。
• 肝经郁热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 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 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者多发于 躯干。
• 脾虚湿蕴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 热搏结肌肤。
• 气滞血瘀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 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 剧烈,病程迁延。
• 总之,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属正虚 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带状 疱疹病毒(VZV)引起的。
• 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病程2周左右,老年 人3~4周。
•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 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 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 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 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 皮损好发于腰胁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 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干头面部者 中,尤以发于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 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图)

带状疱疹的中医康复指导

带状疱疹的中医康复指导

蛇串疮(带状疱疹)蛇串疮是因肝脾内蕴湿热火毒,兼受邪毒蕴蒸肌肤所致,是以成簇水疮沿身体一侧呈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

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本病又称之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本病多因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感染毒邪或年老体虚等而发病。

一、肝胆湿热证肝胆湿热证症候为皮肤潮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

(一)中医康复指导1.生活起居注意事项(1)病室保持安静,阳光充足,室温宜偏凉,空气清新,避免潮湿。

(2)保持床单被褥清洁,及时更换污染衣被。

着棉质内衣,要宽松柔软舒适,以防止摩擦而加剧疼痛。

(3)睡眠要充足,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取健侧卧位,避免搔抓,以防止水疱破溃及继发感染。

(4)疱疹发生于头皮时,应剪去局部头发,保持创面清洁,预防感染。

(5)本病具有传染性,一经发现,尽早隔离,早期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2.饮食护理(1)宜进食清热解毒之品。

患者口苦、便干、溲赤,宜多食西瓜、冬瓜、扁豆等清肝胆之火、易消化之品。

忌食甘肥厚味、煎烤油炸、辛辣刺激食品及海鲜发物,忌烟酒,以免湿热内生加重病情。

(2)药膳食疗方:清热苡仁汤,选用薏苡仁50克,大青叶15克,紫草15克,板蓝根30克。

先将大青叶、紫草、板蓝根三味煎汁去渣后加薏苡仁煮熟,然后加冰糖适量即成。

进食汤与苡仁。

具有清热、解毒、除湿作用,连服10天为一疗程,可反复食用2~3个疗程,适宜于带状疱疹病程早、中期。

3.情志护理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怒则肝郁气滞,影响气血运行,可导致湿热郁病,若兼受邪毒可发为本病,因此应注意情志调养,忌怒。

平日多与人沟通交流,可练习琴棋书画、阅读心理学等方面书籍,增强自我理智感,克制怒气,平和心态。

当发觉自己情绪激动时,应及时分散注意力,如立即转移话题,或者选择迅速离开现场做其他事情,如散步、谈心等。

4.用药护理(1)严格按照医嘱的剂量、时间、方法服药,并观察用药疗效和不良反应。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一、本文概述《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中医理论在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中的应用和实践的文章。

蛇串疮,亦名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上出现成簇的水疱,沿神经分布,形如蛇串,疼痛剧烈。

本指南将全面概述蛇串疮的中医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和常用中药方剂,以期为临床中医医师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参考。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蛇串疮多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热下注,蕴积于阴股部而发。

其治疗当以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为大法。

本指南将结合古代医籍的经典论述和现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对蛇串疮的中医治疗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推动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

本指南也将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中医医师提供具体的治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医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服务。

《蛇串疮中医诊疗指南》旨在为中医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蛇串疮诊疗参考,促进中医在该疾病领域的诊疗水平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蛇串疮的病因病理蛇串疮,又称为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中医理论认为,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涉及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两个方面。

外感毒邪是蛇串疮发病的重要外因。

当人体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时,容易感受外界毒邪,尤其是湿热毒邪。

这些毒邪通过皮肤黏膜侵入人体,阻滞经络,蕴结肌肤,导致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引发蛇串疮。

内蕴湿热也是蛇串疮发病的内在因素。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内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以致肝胆湿热内蕴,脾湿亦盛,复感外界毒邪,内外合邪,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

湿热之邪蕴结肌肤,阻滞经络,气血凝滞,不通则痛,从而形成蛇串疮。

蛇串疮的病因病理主要是外感毒邪和内蕴湿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治疗蛇串疮时,中医强调清热解毒、利湿止痛的原则,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

蛇串疮中医诊疗方案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带状疱疹,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可发生任何部位,多见于胁肋间、腰腹部,常沿一定的神经部位分布。

自觉疼痛。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进行诊断1.皮损多为绿豆大小的水庖,簇集成群,庖壁较紧张,基底色红,常单侧分布,排列成带状。

严重者,皮损可表现为出血性,或可见坏疽性损害,皮损发于头面部者,病情往往较重。

2.皮疹出现前,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可伴有周身轻度不适,发热。

3.自觉疼痛明显,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或皮疹消退后遗疼痛。

二﹑中医治疗(一)内治法①肝经郁热证:常见于本病的急性期。

皮损鲜红,庖壁紧张,灼热疼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止痛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6g 栀子10g 黄芩 10g 大青叶15g连翘 10g 泽泻 10g 元胡 20g 车前子10g当归10g 生甘草 10g。

②脾虚湿蕴证:皮肤颜色较淡,庖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

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佐以解毒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白术10g 厚朴10g 陈皮10g 茯苓 10g板蓝根 15g 元胡20g 泽泻10g 生甘草10g加减:发于上腹者可加片姜黄6g;发于胸部者可加瓜蒌20g;发于腹部者可加陈皮、厚朴各10g;发于下腹部者可加川楝子9g;发于下肢者可加牛膝10g;水疱呈向性者可加丹皮﹑茅根各15g;继发感染者可加银花10g、蒲公英15g;大便秘结者可加川大黄3g;年老体虚者可加黄芪15g③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并不止,舌质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解余毒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鸡血藤15g 鬼箭羽15g 红花 6g 桃仁6g元胡 20g 川楝子9g 木香 10g 陈皮10g忍冬藤15g 瓜蒌10g。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诊疗指南带状疱疹是⽪肤科的常见疾病。

本指南主要内容为蛇串疮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因此,主要适⽤⼈群为中医⽪肤科和中西医结合⽪肤科的临床从业医师,西医⽪肤科从业医师和其他学科中医师也可参照本指南中的相关内容。

1 诊断 1. 1 定义 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是以成簇⽔疱沿⾝体⼀侧呈带状分布,且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为特征的常见⽪肤病。

1. 2 诊断要点 1. 2. 1 病史本病常见于中⽼年⼈,可因过劳、情绪波动、恶性肿瘤、免疫抑制剂治疗和器官移植等诱发。

⽪疹出现前常先有⽪肤疼痛、⿇⽊、瘙痒和感觉异常,可伴有低热、少⾷、倦怠等症状。

1. 2. 2 临床症状典型的⽪损是发⽣于红斑基础上绿⾖到黄⾖⼤⼩簇集成群的⽔疱,累累如串珠,周围绕以红晕,排列如带状,聚集⼀处或数处,疱群之间的⽪肤正常。

疱液初始透明,后变浑浊,重者可有⾎疱或坏死。

经5 ~ 10 天疱疹⼲燥结痂,痂⽪脱落后,遗留暂时性淡红⾊斑或⾊素沉着,愈后⼀般不留瘢痕。

⽪损好发于⼀侧胸胁、腰部或头⾯部,⼀般不超过正中线。

患者⾃觉⽪损局部疼痛明显,⽼年体弱者常常疼痛剧烈,常扩⼤到⽪损范围之外,有的⽪损消退后可遗留长期的神经痛。

1. 2. 3 特殊类型少数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典型⽔疱,亦有患者仅感觉⽪损瘙痒,不产⽣疼痛。

患恶性肿瘤、长期应⽤肾上腺⽪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年⽼体质极差及患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疱疹可双侧同时出现或泛发全⾝,并可出现⾎疱、⼤疱甚⾄坏死,常伴有⾼热、肺炎、脑炎等,病情笃重。

如病毒侵及眶上神经上⽀者( 多见于⽼年⼈) ,疼痛剧烈,可累及⾓膜,形成溃疡性⾓膜炎,甚⾄引起全眼炎,导致失明。

病毒也可侵犯⾯神经及听神经,表现为外⽿道或⿎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受累同时侵犯⾯神经的运动和感觉神经纤维时,可出现⾯瘫、⽿痛及外⽿道疱疹三联征。

1. 3 鉴别诊断 1. 3. 1 热疮热疮多发于⽪肤黏膜交界处,粟粒到绿⾖⼤⼩的⽔疱,疱壁薄,易破裂,常聚集⼀处,1 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必要时可做病原学检查。

国家名老中医吴正石教授治疗蛇串疮医案1则

国家名老中医吴正石教授治疗蛇串疮医案1则

·病例报告·国家名老中医吴正石教授治疗蛇串疮医案1则周谷于1,吴正石2,杜 诚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1)【摘要】蛇串疮在临床较为常见,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国家名老中医吴正石教授通过临床辩证分析,运用中医中药,解除患者的痛苦。

现选取肝郁脾虚、气血两虚证患者,采取清热透疹,疏肝健脾,补气生血为治则,进行临床分析。

【关键词】蛇串疮;颈部疱疹;带状疱疹【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9.28.160.02患者杨某,男,23岁,2019.5.15.首诊主诉:左侧颈部疼痛伴疱疹1+周。

现病史:1+周前患者伏案熬夜劳作后,第二天晨起感左侧颈部疼痛,呈灼痛样,轻触皮肤,则感针扎样刺痛难忍,后逐渐出现颈部大片淡红色斑疹,上密集覆盖着大量白色小水疱,皮肤红斑处有灼热感、刺痛感,皮肤稍轻触碰,则有明显疼痛。

患者当即到附近诊所就诊,予治疗(具体治疗方案、药物不详)后有所好转,几天后,感小水疱中水量有所减少,部分水疱有结痂,但疼痛仍明显。

现症:左侧颈部大片淡红色斑疹,约3 cm ×5 cm ,上面分散可见簇集状水疱,色白,少数已有结痂,皮肤红斑处有灼热感、刺痛感,轻触皮肤,则感针扎样刺痛难忍,伴胸闷、心慌、心悸,稍微活动后,即感气促、气累,感四肢软、乏力,中上腹部有饱胀感,饮食欠佳,头昏、头痛,两胁微胀痛,精神萎靡,夜间睡眠差,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细弱。

诊断:蛇串疮(肝郁脾虚、气血两虚证)。

治疗原则:清热透疹,疏肝健脾,补气生血。

处方:炒酸枣仁15 g ,制远志15 g ,伏神15 g ,干归15 g ,金芍药12 g ,绵黄耆30 g ,香松6 g ,莺爪风15 g ,麦夏枯15 g ,旱连子12 g ,金银花30 g ,薯蓣12 g ,羊眼豆12 g ,芦茅根15 g ,竹皮12 g ,松苓20 g ,压惊子15 g ,元胡15 g ,青柑皮12 g ,佛手柑12 g ,香橼12 g ,夜合皮15 g 。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 6.遵医嘱给予中药塌渍等。 • 7.遵医嘱使用中医诊疗设备,如微波、低频、光疗、电疗、 磁疗等,以减轻疼痛。
• •பைடு நூலகம்• • •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 • • • • • •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拔火罐。 (1)刺血拔罐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2)其他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 4.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多做眨眼运动, 防止粘连。遵医嘱使用眼药水和眼药膏, 白天每2~3小时滴眼药水1次,晚上涂眼药 膏后纱布覆盖。注意观察眼部病情变化及 视力变化,防止眼睑粘连及溃疡性角膜炎 的发生。 • 5.皮损发生于头皮、腋下、外阴等毛发部位 时,应剪去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 • • • • •
• (三)气滞血瘀证:常见于后遗神经痛期。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有瘀斑, 苔白。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疼痛 • 1.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 时间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 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 分,记录具体分值。 •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肝、内分泌、皮 质下、肾上腺等穴。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4.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5.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 四、健康指导 • (一)生活起居 • 1.指导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热或脓 肿形成时停止哺乳。 • 2.使用三角巾或宽松的胸罩托起患乳,减少上肢活动。 • 3.保持乳房及乳头清洁,如出现乳头皲裂,可用蛋黄油、 麻油或橄榄油外涂。 • 4.怀孕6个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导管方向梳理,可预防乳 痈。。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蛇串疮
一、概念与特点
概念: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特点: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

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

好发春秋季节,四季皆有。

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

本病好发于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

二、辨证论治
1.肝经郁热证
辨证要点: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

2.脾虚湿蕴证
辨证要点: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代表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3.气滞血瘀证
辨证要点: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蛇串疮中医治疗(一)
【摘要】蛇串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大多数患者病情轻浅,然部分病人可引起严重后果,本文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施治等各方面讨论,在辨证上提出以卫气营血论证,治疗上主张及早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减轻或防止疱疹后遗神经痛.引用多个外用处方以资使用.蛇串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国内报道其发病率为5‰,国外报道为3-5‰.这种病的临床症状虽不十分严重,但因可并发肺炎,脑炎等严重疾病而引起死亡,还有严重的眼部带状疱疹可导致失明.特别是老年人发病率高,后遗疼痛综合症状较重,给患者带来精神和经济上的困扰.本文根据该病的治疗进展结合师承及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本病进行探讨.
【关键词】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治疗
案例一:姜某,男,35岁。

主诉:腰背部水疱伴灼热刺痛3天。

现病史:患者素嗜食辛辣煎炸之品。

3天前腰背部皮肤灼热疼痛,不久出现水疱,用西药治疗疗效欠佳。

自觉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要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门诊。

检查:体温37.7℃,脉搏86次/分,血压120/80mmHg。

右侧腰背部呈带状分布簇集性水疱,绿豆至黄豆大,疱周基底潮红,疱液混浊,水疱间皮肤正常。

白细胞计数7.2×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略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辨证:肝胆湿热。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药:龙胆草10g黄芩10g柴胡10g郁金10g延胡索10g薏苡仁15g牡丹皮10g大青叶15g 板蓝根15g车前草10g茯苓15g甘草5g
外治:常规消毒,刺破疱疹、红升丹点涂。

4月24日二诊:服上方后第3天体温恢复正常,水疱干燥结痂,局部红晕见少,疼痛、刺痒感减轻。

继续上述治疗,继服上方5剂后,诸症消失。

主诉:左侧前胸臂灼热疼痛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左上肢及手部灼热疼痛伴成簇性丘疱疹,外院已给予阿昔洛韦片、板蓝根冲剂内服,阿昔洛韦软膏局部外用,持续用药1周水疱消失,但局部灼热持续不消,疼痛难忍,口干苦,小便黄.大便结。

2002年9月26日前来我院皮肤科治疗。

既住有高血压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

检查:体温36.8℃,血压130/90mmHg,被动体位.痛苦面容,心肺胸透未见异常。

左侧胸壁第2、3肋间皮肤处可见呈带状分布的色素带,左上肢肘内侧及手部、手心处也可见呈带状样色素沉着斑,局部叩痛。

未见水疱、丘疹。

血常规:白细胞4.2×109/L,中性粒细胞66.3%,淋巴细胞33.7%。

舌脉象:舌质紫黯,苔薄黄,脉沉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中医辨证:气滞血瘀,经络痹阻。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延胡索15g赤芍10g桃仁10g橘络3g丝瓜络15g板蓝根15g甘草5g
10月8日二诊:用药7剂,局部灼热缓解,但疼痛不减,并伴有面色萎黄,神倦乏力,纳食减少,舌质淡黯,苔薄白,脉细弱,考虑到患者年老体弱,正气本虚,湿热毒邪蕴结,伤阴耗气,患者体质难免有瘀多气少之嫌,实为气虚血滞证。

原方加称星子树根60g、黄芪25g、鼠妇6g、地龙6g等益气化瘀通络之品,服药7剂后局部疼痛明显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