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游乐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三年级数学《去游乐园》教学设计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授课年级:三年级设计者:刘洋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去游乐园”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创设了游乐场门口买票的情景,引导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提出各种问题,并选择相应的条件列出算式,同时借助丰富的数学信息呈现了三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逐步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学情分析:在新课程沐浴下成长的三年级学生,在灵活开放的课堂中,已养成了探索的学习方式,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且在计算的灵活性、策略性上也有明显的提高。
本节课知识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知识基础。
但由于学生粗心,经常会出现进位忘加的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再次强调。
三、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四、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五、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六、教学用具:课件、灯谜七、教学课时: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师:儿童节到了,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去游乐园玩,他们坐着车,一路上欢歌笑语,十分开心。
过了一会,他们来到了游乐园,他们看到了很多好玩的东西,有让人胆战心惊的海盗船,有刺激惊险的激流勇进,有舒适好玩的电动小火车,有几乎到达云霄摩天轮,当然还有女生喜欢玩的旋转木马,男生喜欢玩的五彩碰碰车。
同学们,看了这么多游乐场里好玩的东西,你们想去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数学游乐场看看,在那里我们又能学到哪些知识呢。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最喜爱的动画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二)出示学习目标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更明确的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重点,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三)出示自学指导(坐姿端正,自学第54页,完成以下问题,6分钟)1、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2、淘气这样算对吗?将错误的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改正过来。
《去游乐园》教案二:启发创新思维
“去游乐园”是一篇启发创新思维的教学案例,它通过一个小孩子去游乐园的故事,教导学生如何用创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何发掘和利用自己的创造力。
本文将分析这篇教学案例的重点内容,探究如何帮助学生开展创新思维。
# 第一部分:教学案例简介“去游乐园”讲述的是小孩子去游乐园的经历,他发现了游乐园里的很多问题,比如过山车速度过高,过山车座椅上的安全带不够稳固。
小孩子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想法,解决了这些问题,从而为游乐园增加了一些新的娱乐项目。
整篇教学案例融合了科技、创新和实践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和意义教学案例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带领学生探究科技和创新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创新技术和科学原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和实践技能。
具体来说,教学意义包括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那些问题需要解决,培养学生创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探索科技与创新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科技是如何通过创新加强我们生活的,培养学生加强应用创新技术的意识。
-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从面临的问题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和实践实现应用技能的发展。
-强化实际经验:从实践中发现创新思维和科技实践的出发点,意识到创新和实践融合的重要性。
#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将创新思维和实践融合,围绕小孩子的故事,通过反复提问和重复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创新思维的技巧,包括生产思路、信息搜集、想象力、检查、实验等等。
## 1. 生产思路生产思路是指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清晰准确的制定计划,制定目标,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生产思路包括几个小步骤:-定义问题:帮助学生准确定义问题,以便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问题的答案。
-设定目标:确定我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以便我们能够有一个制定计划的基础。
-制定具体的计划:制定一份详细的计划,以便我们可以有一个有序的解决方案。
-实现所制定的计划。
## 2. 信息搜集信息搜集是指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和发现新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去游乐园》教案
《去游乐园》教案教案:去游乐园一、总体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学习和掌握有关“去游乐园”的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会话和写作。
二、具体目标1. 词汇目标:学习有关游乐园的词汇,如amusement park, roller coaster, ferris wheel, carousel, etc.2. 语言目标:学习有关“去游乐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I want to go to the amusement park. What rides do you want to go on? Have you ever been on a roller coaster?3.交际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能够进行关于“去游乐园”的对话,并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Warm-up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观看一段游乐园的视频或展示游乐园的照片,让学生引入“去游乐园”的话题,并与他们一起讨论他们对游乐园的看法和感受。
2. Vocabulary (词汇学习)(15分钟)教师板书并解释有关游乐园的词汇,如amusement park, roller coaster, ferris wheel, carousel, etc. 并通过图片或实物进行示范和辨认练习,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这些词汇。
3. Sentence Patterns (句型练习)(20分钟)教师设计有关“去游乐园”的常用句式,如I want to go to the amusement park. What rides do you want to go on? Have you ever been on a roller coaster?等,并通过操练和小组活动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些句式。
4. Role Play (角色扮演)(20分钟)教师分发角色卡片,并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中一个学生可以扮演游乐园的导游,其他学生则扮演游客。
去游乐场教案7篇
去游乐场教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合同方案、演讲稿、作文大全、教案、述职报告、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contract proposals, speeche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s, job reports, investigation repor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去游乐场教案7篇有条理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任务和要求,减少学习的迷茫和困惑,一份充实的教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去游乐场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地图信息找到游乐园的位置。
2.学生能够识别游乐园的设施。
3.学生能够根据图表示数据,分析并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1.发挥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带领学生发现信息2.通过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4.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2.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获取的兴趣和认识。
3.培养学生对游乐园设施的认识和热爱,增强与之亲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地图找到游乐园的位置。
2.读懂描述游乐园设施的图示。
教学难点1.图示中的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
2.图示中设施的区分,反映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逻辑。
三、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认识“去游乐园”1.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简短的交流如:“你们都去过哪些游乐园?”,“游乐园有什么好玩的?”等进行,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描述能力,唤起学生的活动性。
2.准备一张简易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他们所知道的游乐园位置。
3.出示地图,引出课题:“我们今天探究的课题是:去游乐园!”2.学习地图读图,找到游乐园位置1.让学生下台找到地图,并细看地图,通过询问决定移动的方向和路径找到游乐园的位置。
2.老师发出指令,让学生利用地图走到游乐园,并找到相应的设施,如厕所、儿童乐园、游泳池等,让学生口头描述“你们看到了什么东西”、“旁边还有什么设施”等,找到地图对应的设施。
3.让学生对游乐园设施的分布进行分析。
3. 设备分析1.使用图示显示游乐园所有设施的数量和类型。
“想必你们每个人都有过复制别人的经历嘛!”让学生利用图示,找出游乐园内设施数量最多的设备有哪些,并列举出各自数量。
2.让学生双人合作阅读材料,通过思考,对松林飞车和爬藤网这两个设备的体验与医治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双方也要尽力让意见互相接近,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去游乐园》教案
3.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提高课堂效率。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
句型练习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但在实际对话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运用句型时仍显得有些拘谨,不能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将在下一节课中增加更多的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加强句型的运用。
在语法部分,一般现在时态的教学难点得到了体现。一些学生在描述游乐园活动时,时态使用错误。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和讲解,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对话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在游乐园中用英文进行简单交流,以及这些表达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一般现在时态和游乐园相关词汇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在游乐园中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用英文邀请朋友一起玩某个项目。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游乐园相关词汇和一般现在时态的用法,以及如何在游乐园中用英文进行交流。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去游乐园》教案
《去游乐园》教案《去游乐园》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去游乐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去游乐园》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建立一米的表象,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能恰当的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教学教法:情境示范、操作演示法教学学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米尺、1厘米长的小木棒。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打手势告诉老师。
老师带来了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谁来用这些小棒测量这枝粉笔的长度?投影显示学生测量过程,谁来用这些小棒测量教室的长度?提问学生不愿意测量的理由。
学生说明理由:教室太长,小棒太短,测量起来费时费力且容易出错。
教师小结: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而要测量教室地面的长,或者比较长的距离,那就需要用到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它就是米(板书:米)。
它用符号“”来表示。
(板书:) 米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经常会遇到它。
这不,长颈鹿大哥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到游乐园去玩,就遇到了米,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大屏幕显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明确图意。
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呢?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米” 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1、认识“米” 出示米尺,介绍:同学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你们伸开双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呢?学生伸开双臂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师逐一测量。
北师大三年级数学上册《去游乐园》的教学设计与反思[名师]
《去游乐园》的教学设计与反思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场吗?你到游乐场都玩过些什么项目?看来,游乐场可真有意思。
这不,淘气笑笑他们今天也来到了游乐场,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课题)二、合作学习,引导探究:1、(1)出示主题图:淘气他们正忙着买票呢。
在这个售票处,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个别提取信息:太空船4元;蹦蹦床3元;电动车2元;淘气他们16个同学想坐太空船。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若干学生提,请多个学生重复。
你们喜欢解决哪个问题(3)师:那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生独立列式)16×4= 大家同意这样列式吗?先请大家静静的思考一分钟,想想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
(4)师:想好的同学可以和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也可以动笔写出来和同伴交流一下。
(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小组派代表反馈:1)口算16=10+6 10×4=40 6×4=24 40+24=642)竖式计算让板演的学生介绍竖式计算方法:“竖式是怎样书写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然后让不清楚的同学向板演的学生提问。
(多两位同学说说)刚才几位小朋友都说的非常棒,我们在用竖式计算16乘4时,先写上16和4,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从个位乘起,用个位的6先与4相乘,等于二十四个一,二十是两个十要向十位进二,所以把进位的2写在十位的下面,但要写小一些,把表示4个一的4写在个位。
接着用十位的1与4相乘,得4个十,再加上刚才进上来的2个十,所以得到6个十。
)(5)评选出自己喜欢的办法:小朋友们看这几种计算的办法,你最喜欢哪种呢?2、完成试一试。
(1)、让学生分组练习,请后两题的小组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讨论:在用乘法竖式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3)、反馈并总结: 1、相同数位要对齐2、从个位乘起3、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3、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如果都学会了。
一年级数学《去游乐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一年级数学《去游乐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去游乐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建立“1米”的空间表象,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估测和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年级数学《去游乐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年级数学《去游乐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二、探究新知1. 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1m=100cm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 1m=100cm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1.衣柜高约2-----------黄瓜长约20----------房子高约3------------2.练一练 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4. 拓展训练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四、课堂总结(略)一年级数学《去游乐园》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二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游乐园》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游乐园》教案范本三篇《去游乐园》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米,建立“1米”的空间表象,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够估测和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度,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游乐园》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游乐园》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2.认识米尺,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体会米的实际意义,能估计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能恰当选择单位表示物体长度。
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我知道过了一年,大家都长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吗?(学生自由说)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学生估一估、比一比、说一说)二、探究新知1.认识米尺(出示米尺)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长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2.让学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1m=100cm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数一数:1米=100厘米1m=100cm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米。
三、练一练试一试,填m还是cm呢?(结合实际经验了解一-般物体的长度)1.衣柜高约2-----------黄瓜长约20----------房子高约3------------2.练一练17页(估计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再实际分组合作)3.有一只蜗牛和蚂蚁在赛跑,看谁能跑第一呢?(课本17页3题)4.拓展训练①画一条3cm长的线段(难度较大,需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②画出比6厘米短的三条线段四、课堂总结(略)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去游乐园》教案范本二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认真审题,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六单元第二课时《去游乐园》北师大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叙述,为你呈现一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文档,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时《去游乐园》。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相关知识,涉及到认识人民币,以及如何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
具体内容包括各种人民币的面值,如何正确兑换,以及如何在购物时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交易,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人民币的兑换和应用,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一些人民币的实物模型,还有就是一些购物场景的模拟道具。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人民币的种类,面值,以及兑换关系。
我会用清晰的图表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实际的购物场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例如,小明有10元,他想买一个5元的玩具,他还需要准备多少钱?答案是5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看看他们是否掌握了人民币的知识,是否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让他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至关重要,也是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我将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人民币的兑换关系人民币的兑换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场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例如,我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100元和一张50元的纸币,让学生明白100元等于两张50元,或者50元等于两张20元和一张10元。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并能总结说出计算方法。
2.能解决两位数乘一位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3.体验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乘法的兴趣。
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难点:总结说出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PPT出示习题,请两位同学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并板演进行计算。
2.请一位同学评价并带领全班回忆复述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二、新授课(一)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向十位进位)的计算方法。
1.出示主题图,请一位同学找出数学信息,并提出想到的数学问题。
2.出示数学问题:算一算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元?请同学说说分别应该如何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3.出示淘气计算错误的题,分组讨论:淘气做得对吗?错在哪里?你是怎么做的?引导着重强调:个位相乘后,满几十就要向十位进几,进上来的数要小心地写在靠近横线的十位位置上,要区别于乘数,在十位乘完后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4.引导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向十位进位)的计算方法(二)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位)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请一位同学汇报说明列式及计算方法。
教师进行评价肯定。
2.出示问题:14人呢?15人呢?16人呢?学生独立解决,请三位同学板演。
同桌互评。
3.请个别学生小结两位数乘一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并全班齐读。
三、巩固应用。
PPT出示习题。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强调进位时需注意的几点。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练习册》。
六、板书设计:去游乐园(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3人、4人、5人坐太空船,分别需要多少元?12*3=36(元)12*4=48(元)12*5=60(元)答:。
13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元?13*6=78(元)答:。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设计适用于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课程,针对游乐园这个情境,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从数学概念、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学会使用计数的方法,比较大小,解决小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善于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计数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计数的方法;2.学生能够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游戏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2.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拓展,让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本设计采用“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并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乐于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内容1.计数的方法;2.大小比较;3.数据整理;4.数据分析。
教学安排1.导入环节:通过介绍游乐园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2.活动一:寻找寻宝卡片。
学生分成小组,在游乐园里完成计数、比大小的任务,收集齐卡片后交换,检查答案并分析问题。
3.活动二:找物品。
学生分成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指定物品,并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呈现给大家。
4.活动三:制作游戏器材。
学生在小组里自发构思制作游戏器材,通过计数、数据整理等方式,完成产品的生产和组装,并进行投入使用。
通过比较、分析数据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如何改进产品。
5.结束环节:总结本课的重点、难点,回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评估评估方式1.学生写日记,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下自己对课堂的感悟和体会;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让其他组进行评价,从中提取出优缺点;3.教师进行现场讲评,评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成果。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
游乐园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理解游乐园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
•学习游乐设施的运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促进学生的身体协调和运动能力发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介绍游乐园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以及游乐设施的运作原理。
•观察实践:带领学生参观游乐园,观察各种设施的运作和使用方法。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在游乐园内完成一系列任务和游戏,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游乐园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计划第一阶段:课堂讲解(1课时)•介绍游乐园的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包括队伍排队、安全带使用、禁止攀爬、禁止乱扔垃圾等。
•介绍游乐设施的运作原理,包括过山车的动力来源、旋转木马的结构等。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阶段:观察实践(2课时)•带领学生参观游乐园,观察各种设施的运作和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设施的结构和特点,了解其运作原理。
•鼓励学生与工作人员交流,提问并了解更多细节。
第三阶段:小组合作(3课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名成年人带领。
•每个小组根据教师的指导,在游乐园内完成一系列任务和游戏,如完成过山车游戏、寻找指定设施等。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第四阶段:问题解决(2课时)•引导学生在游乐园中遇到问题时,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
•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如找不到指定设施、设施故障等。
•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评价方式•课堂讲解阶段: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参与度评价学生对安全规则和游乐设施运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观察实践阶段:观察学生在游乐园中的表现,包括是否遵守安全规则、是否能正确使用游乐设施等。
•小组合作阶段:评价小组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
•问题解决阶段: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解决方法的合理性。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赛教)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逸夫小学文瑛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掌握米和厘米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
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米尺、一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好玩吗?还想不想去呀?那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儿好不好呀(板书课题)?是的游乐园里非常好玩,不光你们想去,小动物们也想去,这不今天长颈鹿大哥就带着它的小乌龟弟弟和小兔子去游乐园玩儿了,可到游乐园门口,小兔子一蹦一蹦地进去了,门卫叔叔把长颈鹿挡在门外不让他进,。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呀?那现在就跟老师一起去游乐园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2、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明确图意。
提出问题:1米有多长呢?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介绍米尺1、学生分小组观察实物米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米尺是什么样的?米尺上有什么?教师总结:米尺的一面有线和数。
米尺上的线叫刻度线:数是从0到100,也有很多尺子是从1到99.其实1前面还有一个0,99后面还有一个100。
课件出示:从0刻度到100刻度线的距离是1米。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2、教师引导学生近一步观察。
(学生会发现手中1米长的尺子,其实就是100厘米)教师总结:1米和100厘米是一样长的,我们可以把他们的关系用式子写成:1米=100厘米米可以用“m”代替,厘米可以用“cm”代替,所以还可以写成:1m=100cm(二)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1、感知1米的长度(1)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米长的绳子。
请同学们轻轻的拉着绳子的两端(教师示范)。
提醒学生,这时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1米。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去游乐园》是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乘法》第二节的教学内容,主要探究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
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计算教学的难点之一,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更高要求,也是今后学习多位数乘法运算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班学生的计算习惯和能力还不高,所以列竖式计算时容易发生忘记进位错误。
因此,本节课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活动理解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竖式的计算方法,明确在乘法计算中“个位上的乘积满几十,就向十位进几”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教具学生:学习单、练习本六、教法与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总结归纳法七、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预时1分钟)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玩吗?(喜欢);那今天王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游乐园。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游乐园的情境拉近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的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发现新知(预时23分钟)问题一:淘气是这样算的,他做得对吗?(1)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创设学生和淘气笑笑一起坐太空船的情境,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如“3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4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5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游乐园“教学设计与点评
关秀玉何凤波
【教学过程】
一、动手测量,感知100厘米
1.估计
谈话:上课前老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根绳子,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根绳子有多长?
学生可能猜测得不准确。
教师进行指导:如果我们就这样猜一定会不准确或偏差得太远,怎么能估计得准确一些呢?拿一把20厘米长的格尺与绳子的一端对齐,请学生再估计,并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教师总结:在估计时最好找一个标准,这样有助于估计的准确性。
(本节课上课伊始教师就提出问题:“估计一下这根绳子有多长?”这种从问题出发的课堂结构,有利于学生探究与发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2.一次测量
谈话:如果想知道这根绳子到底有多长,有什么办法?
四名学生一组,合作测量出绳子的长度。
汇报结果,学生可能测量出的结果不准确,分析原因。
谈话:你们刚才在测量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说说你们在测量的时候有什么好办法。
归纳测量方法:测量时绳子要拉直,否则测量的结果就不准确;测量时注意格尺的使用,要从0刻度开始而不是从格尺的一端开始。
格尺不够长的解决办法:可以用格尺量出一段,画上记号,再用格尺继续量,画上记号,依次类推。
量出后把每段的厘米数加起来。
如果在把每段相加时有困难,可以每次只量10厘米。
小组中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
3.二次测量
谈话:再量一量,这次争取量出准确值。
小组内进行二次测量。
汇报结果,给出正确答案——100厘米。
4.通过测量引入新的长度单位——米
谈话:刚才测量时用厘米作单位,才这么长就已经是100厘米了,那如果我用厘米作单位想测量教室的长度,数会有多大?如果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操场1圈的长度,数据就更大了。
测量那么长的长度时,再用厘米这样小的单位就不太合适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米。
(“认识1米有多长”,以估计为先导,再经过实际测量,校正自己的估计——这就是学生积累经验的过程,经历了猜想与验证之后,学生会初步建立起“1米”的空间表象。
测量绳子有多长,一个人很难测量准确,教师适时指导小组合作,此时学生会感受到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
二、调动视觉感观,充分建立表象
1.介绍米
谈话:1米有多长呢?老师手中的尺就叫米尺,一把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你们可以看一下。
2.直观演示,感受1米与100厘米的关系
(制作课件时为考虑演示时的真实性,图中所示的1米与1厘米的长度经投影仪投
到大屏幕上展示给学生时,与真实的1米、1厘米的长度相等,可让学生拿尺亲自测量大屏幕上的线段,这样可以使电脑的演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
(1)出示1米。
谈话:老师昨天在这画了一条线,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拿着米尺来量一下。
谈话:这是1条1米长的线,老师把它变细一些,这条线多长?
提升:我们说米和厘米指的是这个物体的长度,和它的粗细、大小无关。
(2)出示1厘米。
谈话:这也是老师昨天画下的一条线,请一名同学来测量一下。
生测量:1厘米长。
(
3)出示
100个1厘米
谈话:刚才你们测量的绳子是100
厘米,也就是100个1厘米,老师这也有100
个1
厘米长的线,你们看一看。
(3)课件演示把100个1厘米长的线连起来,与1米长的线比较一下
(4)得出结论:你发现了什么?
板书:“1米=100厘米”,生齐读。
(1米=100厘米,是通过课件演示呈现出米和厘米的内在联系:10个1厘米长的线段接在一起是10厘米,10个10厘米长的线段接在一起是100厘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1米=100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
)
3.建立米的表象
(1)建立1米的表象。
谈话:找一找生活中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生:讲桌的高度门的宽度……
谈话:你们手中的绳子就是100厘米,正好也是1米。
你可以把它拉直,感受一下1米有多长。
(2)建立几米的表象
谈话:1米的长度我们知道了,那么2米是多长?3米是多长?
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师:简单的说2米也就是2个1米,请两名同学到前面来,拿着你手中的绳子连起来就是2米,那3米呢?请3名同学到前面来,将绳子连起来。
(3)建立单位意识
谈话:刚刚3米就已经这么长了,那我们昨天学的3厘米是多长啊?用手比一比。
板书:3米 3厘米
讨论:同样是数字3,为什么表示的长度就不一样呢?
(在建立米的表象的同时,关注厘米与米的区别。
在“3米”与“3厘米”的比较中,使学生感受到其长度有很大区别,在于数相同而量不同,加深学生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
)
三、联系生活,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1.选择单位
(1)找一找。
生活中,在测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作单位?
(2)对比:找一找,生活中,在测量什么样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3)提升:在我们测量生活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较长一点的物体的长度时,就可以用大一点的长度单位——米。
2.关于测量
(1)建立科学的测量意识与方法。
谈话:我们刚才在认识米时,用的是你手中的绳子。
但在真正进行科学的准确测量时应该用——尺。
(2)介绍尺。
谈话:你们在测量小的物体的长度时,常常用到你手中的格尺,那么在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可以选用各种各样的尺。
出示各种尺的图片或实物,介绍不同的尺会有不同的用途。
谈话:在测量时,要根据自己进行测量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门高约2();(2)一拃长约15();
(3)黄瓜长约20( );(4)橡皮的长度约是3();
(5)房子高约3();(5)大树高约10()。
四、总结(略)。
【总评】
这节课是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要认识新的长度单位——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
这节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力求重视学生的感知,以大量感
知为基础丰富学生对米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对米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1米=100厘米”这一数量的表面,而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感觉100厘米的长度,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了测量绳子的活动:首先在测量之前先进行估计,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与估计方法;其次在测量的过程中,不仅对前一天所学习的厘米进行了有效的复习,同时也是对学生测量能力的一次挑战,第一次测量老师不加以任何指导,测量之后,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测量方法和个人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为此不得不开始想解决的办法,也切实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重要意义。
而经过讨论和总结之后的第二次测量,不仅结果较为准确,同时能够感受到100厘米的长度。
并且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发现当采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时较长物体的长度时,数据已经比较大了,测量也十分麻烦。
这对后面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米”这一较大单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学生手中的这根绳子贯穿于整节课的始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米”的表象起到了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