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

合集下载

全球气候变暖科普

全球气候变暖科普

全球气候变暖科普
气候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气温整体持续上升的现象。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引起全
球范围内关注的重要问题,其影响涵盖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现今,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需要全球协作来应对。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尤其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规模森林砍伐,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这些温室气体像一层保温被包裹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使地球的热量无法完全散发出去,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候变暖会引起一系列的气象灾害,例如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全球气温升高还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环境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应对气候变暖
为了缓解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全球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减少热能消耗,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结语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需要全球协作的重要议题,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环
保责任,从自身做起,为未来的地球和下一代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能够减缓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共同创造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

六度的变化

六度的变化

• 升温摄氏四度 • 海平面上升,幵淹没沿海城市;冰河消失,造成 许多地区严重缺水;部分南极洲崩解,更加快了 海平面上升的速度;伦敦夏天的气温将高达摄氏 45度。
• 升温摄氏五度 • 丌适合居住的地区丌断扩大,供应一些大城市用 水的积雪和地下蓄水层出现干涸现象,数百万人 沦为气候难民;人类文明可能会因剧烈的气候变 迁而开始瓦解,贫民将遭受最大的煎熬;两极均 没有冰雪存在,海洋中大量的物种灭绝,大规模 的海啸摧毀沿海地区。
• 升温摄氏一度 • 温度上升摄氏一度后,北极圈全年将有半年处于 无冰的状态,而通常丌知飓风为何物的南大西洋 地区沿岸将饱受飓风侵袭,美国西部居民也将面 临严重的长期干旱。
• 升温摄氏二度 • 冰河逐渐消融,北极熊挣扎求生,格陵兮岛的冰 河开始融化,珊瑚礁也逐渐绝迹,全球海平面上 升七公尺。
• 升温摄氏三度 • 亚马逊雨林逐渐消失,強烈的圣婴气候现象变成 常态,欧洲在夏天将丌断遭受前所少见的热浪侵 袭,数千万或数十亿难民从亚热带迁徙到中纬度 地区。
六度的变化 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
Six degrees change
• • • •
<<六度的变化:一个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 如果全球暖化持续加剧,人类将面临灭绝危机。 随着地球逐渐升温, 到底会发生什么变故?
• 马克· 林纳斯先生(Mark Lynas)是英国的记者兼 环保广播节目评论员,他花了三年的时间走遍五 大洲,亲眼见证了全球暖化的严重程度。从阿拉 斯加的冻土层融化、太平洋岛国吐瓦鲁即将没入 海中、內蒙的沙漠范围丌断扩大及秘鲁的冰河日 渐消融,到中国因洪水不暴风雨而导致土地遭受 侵蚀,林纳斯先生亲自收集的证据,都收录在他 以气候变迁为主题的著作《聚焦--来自一个正在 变暖的世界的讯息》当中。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分析及未来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分析及未来预测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分析及未来预测气候变暖是近几十年来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正逐渐显现出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将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科学家们普遍认同,人类活动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导致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释放,增加了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形成了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地球温度的上升。

此外,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污染物排放也对气候产生了不利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根据国际气候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气温已经上升了约1°C。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同时也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洪水和更频繁的自然灾害。

尽管不同地区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但全球整体趋势一致,气候变暖在加速发展。

未来的气候预测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任务。

然而,科学家们根据现有的模型和数据,尝试给出一些可能的发展趋势。

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家组(IPCC)的报告,如果不采取紧急的行动,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可能会升高3到5°C。

这将导致全球性的灾难,包括更加频繁和剧烈的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崩溃和物种灭绝。

此外,许多地区可能面临水源短缺、粮食安全和环境迁徙等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应对行动必不可少。

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制定出《巴黎协定》等国际法律文件,旨在限制全球气温上升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减排目标,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动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

此外,人类也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减少碳足迹,鼓励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

未来,我们需要投资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来进行气候监测和研究。

科学家们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和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建议。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气候变暖的教育和意识提高,激发公众积极应对的意愿和行动。

气候变化:全球暖化的科学解析

气候变化:全球暖化的科学解析

气候变化:全球暖化的科学解析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全球暖化作为其中最明显的现象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以科学的视角对全球暖化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什么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指的是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它们能够吸收并释放地球表面辐射的部分能量,从而产生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是地球表面受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影响而升温的现象。

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能量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一部分能量被地表吸收,一部分则向外辐射。

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并阻碍这部分向外辐射的能量,使得地球表面温度上升。

影响全球暖化的因素全球暖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

然而,近年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暖化主要的驱动因素。

化石燃料的燃烧: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例如煤、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增加了温室效应。

森林砍伐: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导致了植被减少,减少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加剧了全球暖化。

工业化和农业活动:工业化和农业活动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如甲烷和氧化亚氮,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全球暖化的影响全球暖化不仅仅是地球表面温度的上升,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问题。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全球暖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干旱、台风等,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导致冰川融化加速,海洋温度升高,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灭绝:全球暖化使得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部分物种无法适应温度变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灭绝。

应对全球暖化的措施应对全球暖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应对全球暖化的首要任务。

对移动通信5G到6G的认知和展望

对移动通信5G到6G的认知和展望

对移动通信5G到6G的认知和展望引言:移动通信发展遵循10年一代的演进规律,每一代移动通信从概念研究到商业应用基本上都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当上一代移动通信进入商用阶段,将会启动对下一代移动通信愿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

2018年6月,3GPP发布了第一版本5G国际标准,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加快5G商用步伐。

美国和韩国已于2019年4月率先启动了5G商用服务。

我国于2019年6月6日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4家单位发放了5G商用牌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全球已有33个国家/地区的61家运营商开始提供5G业务,全球正式跨入5G商用元年。

伴随着全球5G商用的启动,部分国家和组织已经启动了对6G愿景及关键技术的前期探索。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19年3月开放了部分太赫兹频段用于6G技术试验使用;欧盟2017年发起了6G技术研发项目征询,旨在研究下一代移动通信关键技术;日本在2019财政年度提出10亿多日元的预算,着手研究6G;IEEE于2019年3月在荷兰召开了全球第一届6G无线峰会,探讨6G愿景及技术挑战。

虽然业界已经启动了6G的前瞻性研究,各方也提出了一些关于6G的畅想,但关于6G愿景需求及关键技术远未达到共识,6G研究尚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

对5G的认识:1.5G是什么?5G是第五代移动通讯系统的简称。

我对他的理解是万物互联,与之前的3G,4G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应用于移动通信方面,而且还应用于很多方面。

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相对于移动通信方面,他增加了物联网领域,5G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

5G包括三个领域。

eMMB(增强型移动宽带),uRLL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mMT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

后两个是物联网领域的。

然而这三个领域对于网络能力需求是不同的比如对于自动驾驶来说,低时延是很重要的(也就是uRLLC)对于自来水厂来说要保存每个家庭的用电量,大容量是很重要的(mMTC)他的关键指标都不一样,单一网络是很难实现的,像3G就是应对MBB所设计的。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
根据全球气候变暖科学研究报告,全球气温逐渐上升是一个客观现象。

以下是报告中的一些主要研究结论:
1. 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的浓度上升导致了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进而使地球变暖。

2.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间,上升速度更加明显。

尤其是北半球的冬季温度上升更为明显。

3.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更加频繁和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干旱、洪涝、飓风等。

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川和南极洲、格陵兰岛等冰层融化加快,海水的膨胀也导致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上升威胁到低洼地区的居民和生态系统。

5.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以上只是报告中部分重点结论,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研究还涉及到气象、海洋、地球科学、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各种观测数据、模型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手段,不断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的机制和影响,以提供科学依据用于制定政策和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

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IPCC AR6的结论解读作者:廖宏高瑜成陈东林代慧斌杜楠方力亢灵钱静秦卓凡王叶谢佩芙杨豪张丹瑜婷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解讀最近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AR6)关于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的主要新结论。

在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方面,AR6估算了大气污染物或其前体物排放变化导致的有效辐射强迫值(Effective Radiative Forcing,ERF),对评估大气污染治理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具有启示性意义。

AR6也估算出1750—2019年间人为强迫导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Global mean Surface Air Temperature,GSAT)变化为1.29(0.99~1.65)℃,其中,均匀混合温室气体、臭氧、气溶胶导致的温度变化分别为1.58(1.17~2.17)℃、0.23(0.11~0.39)℃、-0.50(-0.22~-0.96)℃。

气溶胶历史变化的气候效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由SO2排放变化通过气溶胶-云相互作用所产生的ERF(高信度),从而部分抵消了人为排放温室气体所引起的变暖(高信度)。

在气候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物方面,AR6首次评估获得了地表臭氧浓度对温度的敏感性,在偏远地区为-0.2 ~-2 nL·L-1·℃-1、在污染区为0.2 ~2 nL·L-1·℃-1。

在大多数陆地区域,关于气候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PM2.5,目前模式结果结论的一致性较低。

关键词大气污染;臭氧;PM2.5;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物-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同时涉及到大气环境、天气、气候变化这几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

大气中短寿命的化学物质臭氧和气溶胶(大气中液态或固态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有着直接的危害,是当前空气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UNEP and WMO,2011)。

IPCC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IPCC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

IPCCAR6报告解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摘要:本文解读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中关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内容。

该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导致了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还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和强度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报告的综述,详尽解读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可能的后果,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的建议。

1.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息增加,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恐吓。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IPCC发布了AR6报告,该报告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究和分析。

2.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趋势AR6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例如,热浪和干旱事件日益频繁,致使部分地区发生严峻的粮食短缺和生态系统崩溃。

暴雨和洪灾事件也在全球范围内增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强飓风和台风的强度也在增加,给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主要原因。

大量科学证据显示,人类活动不息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从而造成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

这种不稳定表现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剧。

例如,温室气体增加导致了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多,从而引发了更强烈的降水事件。

4.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的可能后果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和强度的加剧,可能会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遥的影响。

起首,大规模的干旱事件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粮食短缺,从而引发粮食危机和社会动荡。

其次,频繁的洪灾事件可能导致城市洪水灾难和生态系统退化。

此外,强风暴和飓风可能给沿海城市和岛屿居民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5. 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与建议面对日益严峻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全球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来减缓气候变化和应对其影响。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解读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解读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强调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指出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深远影响,同时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

报告指出,未来几十年里,所有地区的气候变化都将加剧,极端高温和降水事件将越来越频繁。

气候变化正在影响降雨分布,在高纬度地区,降水可能增加,而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则可能减少。

进一步的变暖将加剧多年冻土的融化、季节性积雪的损失、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夏季北极海冰的损失等。

此外,报告首次对复合型事件进行分析,指出人类的影响可能增加了复合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

报告还指出,气温上升和更残酷的极端天气事件为新疾病的传播铺下了温床。

IPCC的AR6报告强调了气候变化的科学性和紧迫性,并呼吁全球各国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以减少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作者:姜大膀王晓欣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自然科学基础卷的决策者摘要,主要对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使用新一代气候模式在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

本文基于AR5和AR6相关章节素材,解读了干旱变化的评估结论。

关键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干旱干旱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Douville et al.,2021)评估了有关全球和区域尺度上干旱变化的科研工作,包括观测到的变化及其原因、未来变化预估及其不确定性、以及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以下是主要评估结论。

1 干旱变化的物理基础干旱与温度、降水、风速、湿度和植被等要素密切相关,按照其成因和影响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主要包括气象干旱、水文干旱、生物物理干旱、农业生态干旱等。

AR6指出,基于历史观测和21世纪模式模拟试验,全球尺度上陆地升温造成了大气蒸发需求和干旱事件强度的增加(高信度);陆地增温幅度高于海洋进而影响了大气环流,总体上使得近地表的相对湿度降低,导致区域性干旱事件的发生(高信度);大气中CO2的增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是对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影响区域水循环变化的认识当下只有低信度。

2 观测的干旱变化及原因第五次评估报告(AR5;IPCC,2013)指出,第四次评估报告(AR4;IPCC,2007)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干旱增加趋势这一结论可能被夸大了,并且由于观测的不确定性、在干旱长期趋勢中辨别年代际尺度变率的困难,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陆地干旱变化可归因于人类影响的结论只具有低信度。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解读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解读

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的解读张百超;庞博;秦云;韩振宇;陆波【期刊名称】《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年(卷),期】2022(18)4【摘要】文中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II)报告关于气候恢复力发展(CRD)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CRD的概念最初由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引入,AR6在AR5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正式将CRD定义为实施温室气体减缓和适应措施的过程,以支持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

新的定义更加强调了公平性原则,并且在评估内容中对不同社会选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增强了CRD的可操作性,也强调了其紧迫性与不可逆性。

报告主要从适应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中促成CRD的实现:城市化趋势为CRD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城市化在加剧气候变化风险的同时也会通过带动周边乡村地区的适应行动来推动CRD;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也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恢复力,但在较高温升水平下部分适应行动将会无法实施。

AR6 WGII报告评估显示,比起AR5报告的时间节点(2014年)的评估结论,当前全球CRD行动更紧迫,实行有效的、公平的应对气候变化措施迫在眉睫。

【总页数】8页(P460-467)【作者】张百超;庞博;秦云;韩振宇;陆波【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相关文献】1.IPCC AR6报告解读: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度2.IPCC AR6报告解读: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的气候及环境效应3.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PCC AR6 WGⅡ报告之解读4.IPCC AR6报告解读:气候变化与人类健康5.IPCC AR6报告关于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解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5年全球变暖知识点与环境影响

2025年全球变暖知识点与环境影响

2025年全球变暖知识点与环境影响《2025 年全球变暖知识点与环境影响》全球变暖,这个词汇在如今的时代里,已经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 2025 年,它所带来的影响和涉及的知识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化。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全球变暖。

简单来说,全球变暖就是指地球的平均气温持续上升的现象。

这种升温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

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了一层“保温被”,使得地球表面的热量难以散发出去,从而导致温度逐渐升高。

那么,到 2025 年,全球变暖的情况会如何呢?根据目前的科学研究和预测,情况可能并不乐观。

气温的上升趋势仍在继续,而且速度可能会有所加快。

这意味着,我们将会面临更加频繁和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

极端天气事件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显著影响之一。

比如,高温热浪将会变得更加常见和强烈。

在 2025 年,可能会出现更多地区的夏季气温创下历史新高,这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巨大威胁。

长时间的高温会导致中暑、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病率上升,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来说,风险更大。

暴雨和洪涝灾害也会愈发频繁和严重。

随着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增加,暴雨的强度和频率都会上升。

这会导致城市内涝、河流决堤、农田被淹等问题,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同时,洪涝灾害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影响交通、供电和通信等,给社会的正常运转带来严重阻碍。

干旱也是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影响。

在一些地区,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

这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使得粮食产量下降,还会威胁到人们的饮用水供应。

在 2025 年,干旱可能会导致更多地区出现粮食危机,影响全球的粮食安全。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变暖带来的另一个严峻挑战。

由于气温升高导致冰川和冰架融化,以及海水热膨胀,海平面在不断上升。

到 2025 年,一些沿海地区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海水入侵和风暴潮威胁。

许多低洼的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可能会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大量人口需要迁移,这将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与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影响已经在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致,导致地球气温升高,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本文将就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影响展开探讨。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1.1 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

主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等,它们在大气中滞留时间长,能够吸收和重新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导致地球温度上升。

1.2 全球气温持续升高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数据发现,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

2016年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地球表面温度持续走高,极端高温天气频繁发生。

1.3 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暴雨、干旱、飓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和损失。

1.4 海平面上升加剧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极地冰雪融化加剧,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

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城市和岛国的生存,加剧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 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丧失、气候模式改变,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平衡。

2.2 农业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胁气候变化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确定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产量下降,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2.3 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改变,一些地区出现干旱,水资源短缺加剧。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人类生活,也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2.4 城市化进程受到影响气候变化对城市化进程也产生了影响,城市面临着更多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

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加注重气候变化的适应性。

2.5 全球经济受到冲击全球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措施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全球变暖潜能值ar4与ar5

全球变暖潜能值ar4与ar5

全球变暖潜能值ar4与ar5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AR4、AR5都指出,全球气温变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且海平面在1901-2010年以1.7mm·a-1速率上升。

全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中,冰冻圈的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快速、最有效的指示器。

冰冻圈是对气候系统影响最敏感的圈层,而冰冻圈是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因素。

AR5指出,在海平面上升中冰川贡献了0.76mm·a-1。

AR4指出,冰冻圈的贡献率为30%-60%。

AR5高信度的预估,未来气温继续升高,冰川退缩仍将继续。

我国是中低纬度冰冻圈最发达的国家,过去的100多年中,我国冰冻圈已经显著萎缩。

冰川的加速退缩,导致冰川洪水、冰湖溃决等灾害,短期内会导致河流水量增加,长时间内冰川资源的耗尽影响农业生产,严重威胁到冰川所在山区以及下游地区的人民安全。

现在卫星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范围的空间监测成为可能,并且Landsat陆地卫星系列时间尺度长,可观测长时间段的冰川变化。

本文选取青藏高原第二大冰川作用中心-西昆仑的冰川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近40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的变化趋势与原因。

选取1977年的MSS影像,1993年、2010年的TM影像,2002年的ETM+影像,以及2013年Landsat-8的OLI/TIRS影像,利用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NDSI等方法提取纯净冰川,利用影像的热红外波段提取岩屑覆盖冰川。

获取1977-2013年的冰川边界和面积。

分析典型冰川的末端海拔高度、长度、面积以及冰碛湖面积的变化。

利用图像匹配和特征点追踪的方法估算多峰冰川的表面流速。

在此基础上,分析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结论包括:(1)2013年冰川总面积为3000.39 km2,共445条,研究区以大型冰川为主。

20条典型冰川,末端海拔高度在4475-5518m之间,长度在14-19km的冰川数量最多,长度与末端海拔呈负相关。

冰川面积最多的海拔区间为5600-6600m。

AR5减缓篇之气候变迁减缓策略建议-经济部温室气体减量资讯网

AR5减缓篇之气候变迁减缓策略建议-经济部温室气体减量资讯网

AR5減緩篇之氣候變遷減緩策略建議(一)IPCC第5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AR5)-減緩篇決策者摘要報告1.IPCC簡介附屬於聯合國的跨政府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係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在1988年合作成立,專責研究由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氣候變遷。

IPCC的主要工作是發表、執行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有關的專題報告。

其主要根據小組成員的互相審查報告與已發表的科學文獻來撰寫評核。

IPCC已於1990、1995、2001及2007年發表過4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涵蓋科學、調適、減緩與綜合4項報告。

本文係針對今年3月發布之第5次評估報告(AR5)減緩篇的決策者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報告之內容進行重點摘整。

2.報告主要內容重點摘要(1)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現況與趨勢A.排放現況:2000-2010年排放增幅較大1750-2010年間,人為CO2累積排放量約有一半來自最後40年(1970-2010年),且以最後10年(2000-2010年)的增加幅度較大,年均排放成長1.0 GtCO2當量(2.2%),GHG排放總量達歷史新高,2010年GHG排放總量達49(±4.5) GtCO2當量,其中CO2占76%,非CO2氣體占24%。

自2000年以來,除AFOLU以外,所有部門的GHG排放都呈現成長趨勢,能源供給部門為最大排放部門。

B.排放增加主因:經濟與人口成長1970-2010年間,燃燒化石能源與工業製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佔排放總增加量的78%。

影響化石能源燃燒使CO2排放增加的最重要驅動因素,仍是經濟與人口成長。

另與其他能源相關的煤炭使用增加,已扭轉世界能源供給逐漸去碳化的長期趨勢。

若不提升排放減量努力,預期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持續隨著人口與經濟活動的驅使而持續成長,2100年全球平均溫度將會比工業革命之前增加3.7-4.8℃。

IPCCAR6《气候变化2022_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结论和启示

IPCCAR6《气候变化2022_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结论和启示

IPCCAR6《气候变化2022_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结论和启示IPCCAR6《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主要结论和启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引发了人们对气候变化的担忧。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2年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其中一份名为《气候变化2022:减缓气候变化》(WGIII)。

本文将简要介绍该报告的主要结论和启示。

报告首先指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正在发生的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引起的。

报告进一步阐述了温室气体排放的不可持续性,并指出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减排措施,气候变化可能进一步加剧。

在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方面,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

首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至关重要的。

报告指出,全球终端温室气体排放量需要在2050年之前减少到几乎为零才能实现温度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球范围内实施全面的减排政策和技术创新。

报告还探讨了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的减排潜力。

其中,能源领域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减排领域之一。

报告指出,加速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推广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

此外,交通、建筑和工业等领域也需要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除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还探讨了其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其中,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被认为是重要的策略之一。

通过保护森林、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提高碳汇容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应对。

报告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的建议,包括加强多边气候谈判、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适应能力和减排支持等。

最后,报告给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启示。

首先,减缓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责任承担起减排的责任。

其次,减缓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态系统和加强国际合作。

编辑推荐IPCCAR6特别报告解读文章回顾

编辑推荐IPCCAR6特别报告解读文章回顾

编辑推荐IPCCAR6特别报告解读⽂章回顾News联合国政府间⽓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作组的报告《2021年⽓候变化:⾃然科学基础》(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报告将于8⽉9⽇正式发布。

该报告汇集了⽓候科学的最新进展和多种证据,提供了对⽓候系统和⽓候变化的最新理解。

234位作者参与了这份报告的撰写。

Tips:IPCC《2021年⽓候变化:⾃然科学基础》发布会将于2021年8⽉9⽇瑞⼠时间10:00正式召开。

换算成北京时间是8⽉9⽇(星期⼀)16:00。

届时中国⽣物多样性保护与绿⾊发展基⾦会(公众号为:中国绿发会)“绿会融媒”经授权将对此次发布会进⾏直播。

⼩编整理了《⽓候变化研究进展》发布的对《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候变化与⼟地特别报告》解读的相关⽂章哦。

IPCC 1.5℃特别报告发布,温室⽓体减排新时代的标志姜克隽2018年10⽉8⽇,IPCC发布了《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2016年,联合国⽓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在通过《巴黎协定》时发出的邀请,IPCC于2016年10⽉份决定开始编写这份报告。

2017年初,IPCC选择了来⾃40个国家的91位作者,启动了报告的编写。

这份报告的全名为《IPCC在加强全球应对⽓候变化威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努⼒消除贫困的背景下,关于全球升温⾼于⼯业化前⽔平1.5℃的影响和相关全球温室⽓体排放路径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

这是⼀个IPCC的旗舰性报告,针对普遍认为不可⾏的1.5℃升温和排放途径进⾏了评估,并对备受关注的与2℃升温相⽐的影响的差别进⾏了分析,并分析了减排途径的可能性,以及如何与可持续发展⽬标相关联。

全⽂链接:IPCC 《全球1.5℃增暖特别报告》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解读苏勃,⾼学杰,效存德【摘要】在⽓候系统五⼤圈层中,冰冻圈对⽓候变化⾼度敏感,近⼏⼗年来⽓候变暖已引起全球冰川、冻⼟、积雪和海冰等冰冻圈要素加速退缩,进⽽对区域⽔资源、⽣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类福祉产⽣了深远影响。

气候变化的真相:环境科学报告

气候变化的真相:环境科学报告

气候变化的真相:环境科学报告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为了揭示气候变化的真相,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

这份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气候变化的新认知,以警示人类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报告指出,过去几十年里,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与工业化前(1850~1900年)相比,全球平均地表气温升幅已达到1.2摄氏度。

根据模型预估,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气温有望上升2摄氏度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报告还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如热浪、暴雨、干旱等。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将对农业、水资源、海平面、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全球粮食产量可能因气候变化而波动,海平面上升将威胁沿海城市的安全,生物多样性丧失将破坏生态平衡。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报告强调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可以降低气候变化的风险。

同时,报告还指出,适应气候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适应措施包括提高生态系统恢复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等。

此外,报告还深入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归因。

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农业等领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从而导致全球变暖。

这意味着,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必须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转向可持续发展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气候学家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以表彰他们在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科学奠定了基础,为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气候变暖与地球历史过去的气候变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情况

气候变暖与地球历史过去的气候变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情况

气候变暖与地球历史过去的气候变化如何帮助我们理解现在的情况气候变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正在改变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

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的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借鉴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气候变化,以便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未来的变化。

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不断地塑造着地球上的生命。

从过去的冰河时期到暖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这些过去的变化告诉我们气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目前的变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过去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息息相关。

例如,过去数百万年间,地球上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这为我们理解当前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除了温室气体之外,太阳活动也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水平的变化会导致地球温度的变化。

通过分析过去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与地球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存在关联。

这表明太阳活动对于解释过去的气候变化和预测未来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还为我们提供了预测未来变化的线索。

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模式,科学家们可以推测未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潜在的影响。

虽然过去的气候变化可能与现在的情况存在差异,但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可能的风险。

此外,过去的气候变化还揭示了生物适应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生命不断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过去的气候变化引起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物种的适应。

通过研究过去的气候变化,我们可以了解生物适应的过程和机制,从而更好地预测和保护当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借鉴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是理解和应对当前气候变化的关键。

过去的气候变化提供了与现在的变化相比较的参考,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变化和风险。

通过研究过去的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应对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暖:浅谈从AR5到AR6的认知进展作者:周波涛来源:《大气科学学报》2021年第05期摘要自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发布以来,国际科学界在气候系统变化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不断深入。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WGI)报告对这些科学进展和最新认识作了综合评估。

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

本文从温度变化视角,对从AR5到AR6的科学进展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主要聚焦观测的变化、归因以及未来预估三个方面。

与AR5相比,AR6以更强有力的证据进一步确证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客观事实,人类活动对气候变暖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未来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

关键词AR6;全球气候变暖;观测变化;归因;预估2021年8月6日,IPCC第54次全会审议通过了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以下简称为AR6)。

该报告对气候系统变化科学领域自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以下简称为AR5)以来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做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由来自全球65个国家的234位科学家历时三年半完成,我国共有14位科学家参加编写。

AR6报告(IPCC,2021)共分为12章和1个图集,聚焦三大方向:大尺度变化(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系统变化的检测归因;未来气候变化预估)、过程理解(全球碳及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反馈;短寿命气候强迫因子;地球能量收支、气候反馈和气候敏感性;水循环变化;海洋、冰冻圈和海平面变化)和区域信息(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用于区域影响和风险评估的气候变化信息)。

报告内容丰富,覆盖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最新研究进展,体现了当前科学界对气候变化自然科学的最新认知,为全世界认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基础与区域信息。

AR5(IPCC,2013)发布后,秦大河等(2014)全面总结了报告中观测的气候系统变化、气候变化原因、未来气候系统变化预估等方面的亮点结论。

巢清尘等(2014)梳理了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FAR)到AR5有关气候变化事实、原因和未来趋势的科学认知发展。

本文在上述基础上,对AR5到AR6的认知进展做简要介绍。

温度是全球变化最直接的指示器,本文仅从温度变化视角谈谈其在过去变化、归因以及未来变化预估方面的认识。

1 进一步确证全球气候变暖事实AR5(IPCC,2013)指出,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升温速率(0.05 ℃/(10 a))小于1951年以来的升温速率(0.12 ℃/(10 a))。

在AR5发布之后引发了部分质疑全球变暖之声,认为气候变暖趋势趋缓或停滞。

事实上,该时段(1998—2012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气候系统自然变率所造成的年代际和年际波动。

从2013年以后的监测数据来看,之后的年份连续创下1850年以来最暖年份纪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2021)。

AR6基于多源证据再次揭示,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IPCC,2021)。

自AR5以来,随着方法的改进和空间覆盖度的增加,陆地和海洋资料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不确定性减小。

如新一版的全球地表温度数据集(GHCNMv4)相比之前版本包含了更多的陆地站点观测,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所的新版温度数据集(CRUTEMv5)提升了数据完整性并进行了额外的质量控制,三套全球海洋资料(HadSST4、ERSSTv5、COBE SST2)进行了偏差订正等。

基于多套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和向后延长的时间序列,AR6揭示最近10年(2011—202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高出1.09 [0.95~1.20] ℃,比2003—2012年(AR5评估的时间段)增暖0.19 [0.16~0.22] ℃,且最近4个年代连续为1850年代以来的最暖10年。

在AR5中,最近10年(2003—2012年)相对于1850—1900年的增温为0.78 [0.72~0.85] ℃,采用AR6资料和方法后更新为0.90 [0.74~1.00] ℃(表1)。

这些数据说明全球温度仍处于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并未停滞。

随着资料和方法的更新,對近代气候变暖在气候历史中所处地位的认知也不断提升。

AR5认为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 400年中最暖的30年。

AR6揭示近50年(1970年代以来)的全球增暖速率比近2 000年来任何一个50年的增温速率都要大。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气温同样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

1901—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约0.15 ℃的速率上升,1951—2020年的升温趋势更为明显,为0.26 ℃/(10 a),近20年为20世纪初以来最暖的时期(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

2 人为影响的证据进一步加强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

自然原因包括太阳活动、火山活动、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气溶胶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

从FAR到AR5,有关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影响的认知逐渐深入,评估结论的信度水平不断提升(巢清尘等,2014)。

自AR5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变化影响的证据更加充分,人为影响的信号更为清晰,体现在气候系统五大圈层的诸多方面,并扩展到区域尺度(IPCC,2021)。

自然和人为强迫对气候系统变化的贡献可用辐射强迫定量表述。

辐射强迫正值表示气候系统吸收能量,导致气候变暖,反之亦然(IPCC,2013;秦大河等,2014)。

AR6评估结果表明,1750—2019年的人为辐射强迫为2.72 [1.96~3.48] W·m-2,相比AR5时的1750—2011年的2.29 W·m-2人为辐射强迫增加了0.43 W·m-2,其中0.34 W·m-2因2011年以来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致。

2011年,温室气体CO2、CH4、N2O的体积浓度分别为391×10-6、1 803×10-9、324×10-9,到2019年依次上升至410×10-6、1 866×10-9和332×10-9。

其中,大气CO2浓度达到过去2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比2011年时为过去80万年的最高水平向前推进了120万年。

人为辐射强迫增加的净能量有91%加热海洋,5%加热陆地,3%加热冰冻圈,1%加热大气(AR5对应值分别为93%、3%、3%和1%)。

AR5对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中人为强迫、温室气体、气溶胶、自然强迫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各自贡献进行了定量归因,由此得出,人为影响是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1951—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中有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大于95%的概率;表1)。

在AR6中,由于观测到的更显著变暖以及对不确定理解的提升,对温度变化的归因可回溯至1850—1900年。

从1850—1900年到2010—2019年,人为影响造成的全球增温幅度为0.8~1.3 ℃,最佳估计值为1.07 ℃,与观测的升温幅度1.06 ℃基本一致(表1)。

其中,温室气体的贡献为1.0~2.0 ℃,气溶胶等其他人强迫的贡献为-0.8~0.0 ℃。

自然强迫的贡献为-0.1~0.1 ℃,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贡献为-0.2~0.2 ℃。

人类活动对各个大陆气温变化的影响也均能检测到。

陆地区域极端温度事件频率和强度变化(包括长期变化和单个极端事件)的人为影响证据也进一步增多。

我国气候变化归因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

Xu et al.(2015)基于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多模式模拟结果和最优指纹法量化了1961—2005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变化中的人为贡献,结果显示可检测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贡献,仅人为强迫就能解释观测的气温变化趋势。

Wen et al.(2013)首次检测了中国极端温度(包括日最高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日最低温度年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中的人为影响。

近几年来,有关中国气候和极端气候变化的归因研究蓬勃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Sun et al.(2021)在综述文章里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回顾,指出人为影响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观测到的中国平均温度和极端温度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增加了极端热事件的发生概率。

3 未来气候变暖幅度取决于温室气体减排力度气候变化预估依赖气候模式和未来排放情景。

在AR5中,采用的是CMIP5气候系统模式和典型浓度路径(RCPs)情景。

RCPs包括RCP2.6、RCP4.5、RCP6.0、RCP8.5四种情景,分别代表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Taylor et al.,2012)。

在AR6中,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模式被采用。

与CMIP5模式相比,CMIP6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描述更为完善(Eyring et al.,2016)。

情景采用的是社会共享经济路径(SSP)和RCP的组合,包括SSP1-1.9、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分别对应从低到高的温室气体排放(O’Neill et al.,2016)。

方法上首次采用观测约束和敏感度约束温度预估。

AR5表明,温室气体继续排放将会造成全球气候进一步增暖。

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越多,增温幅度就越大。

相对于1850—1900年,到21世纪末(2080—2100年),预估全球平均温度在低排放情景(RCP2.6)下将升高1.6 [0.9~2.3] ℃,在中等排放情景下(RCP4.5)将升高2.4 [1.7~3.2] ℃,在很高排放情景(RCP8.5)下将升高4.3 [3.2~4.8] ℃。

对应的AR6预估结果相类似,但最佳估计值略偏大(表1)。

综合考虑AR6所有情景,全球平均温度至少到21世纪中叶前都将上升。

《巴黎协定》确定在2100年前把全球温升控制在2 ℃,力争在1.5 ℃之内(较工业化前水平)。

从AR5和AR6的预估结果来看,只有在很低排放情景(SSP1-1.9)和低排放情景(SSP1-2.6、RCP2.6)发展路径下,到21世纪末全球增温才可能不超过2 ℃。

也就是说,如果不深度减排,2 ℃和1.5 ℃温升目标很难实现。

如果遵循很高排放情景(SSP5-8.5、RCP8.5)发展,在近20年很可能超过1.5 ℃(IPCC,2021)。

与AR5相比,AR6还给出了不同温升水平下不同区域的温度变化差异。

在1.5、2和4 ℃三种温升水平下,未来温度变化的空间分布形态较为相似,陆地升温大于海洋,北极增暖最为明显,为全球温升的2倍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