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措施引言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引发的温室气体排放,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影响自然环境,也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1.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热浪、暴雨、洪水和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在世界各地变得更加常见。
这些事件不仅破坏基础设施,还对农业生产、公共健康和经济稳定构成威胁。
例如,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
2.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使得全球海平面逐渐上升。
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构成了直接威胁,可能导致海岸线后退、土地丧失以及对沿海城市的威胁。
低洼地区如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面临的风险尤为严重。
3. 生态系统的变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
物种迁徙模式和栖息地变化,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珊瑚礁白化、森林退化以及湿地干旱等现象,都是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的直接表现。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不仅影响生态平衡,也对人类依赖的生态服务产生负面影响。
4. 农业和食品安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深远影响。
温度升高、降水模式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都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干旱和洪水的频发可能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全球食品安全。
农业系统的适应能力成为应对未来挑战的关键因素。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措施。
各国政府和企业需采取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如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以及推广低碳技术。
国际合作如《巴黎协定》旨在通过全球合作来实现减排目标,并推动各国采取实际行动。
2. 适应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是指调整社会和经济活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包括改善基础设施设计以抵御极端天气、开发耐旱作物品种以及实施海岸防护工程等。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
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应对其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一、国际合作与政策推动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政府应制定并履行国际协议,如《巴黎协定》,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同时,各国还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进研究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项目。
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核心。
工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各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工业排放。
这可以通过提高能效、推广清洁能源、改进工艺等方式实现。
同时,各国也应鼓励居民减少碳足迹,鼓励节能减排的行为,如骑自行车、步行、合理使用能源等。
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点,能够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各国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激励,鼓励企业和民众采用可再生能源。
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气候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的影响。
各国应加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此外,还需要加强森林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通过植树造林活动吸收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浓度。
五、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尽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但已经发生的气候变化仍然会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适应气候变化同样重要。
各国应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改善基础设施、增强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农作物抗逆性等。
六、公众参与与教育宣传公众的参与和意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
各国政府应加强对公众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环保意识和行动。
全球气候变化和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和应对策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数据表明,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何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气候变化的危害气候变化的危害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比如,全球平均气温不断升高、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海平面不断上升等。
这些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气候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可以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热射病、中暑等疾病的发生。
其次,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最终,气候变化还会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例如,能源短缺、农田灾害、工业生产减缓等问题都会进一步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1.减少碳排放量减少碳排放量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
较少燃烧化石燃料、发展新能源、改善交通方式、改良工业过程、提高家庭和企业的节能意识等途径,都可以减少碳排放。
例如,使用电动汽车、改用公共交通、减少长途航班等方式,都可以减少碳排放。
此外,政府、企业、公民等各方面应注意控制碳排放,从而协同应对气候变化。
2.推行“碳中和”推行“碳中和”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
所谓“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改良农业生产等方式来消耗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平衡碳排放和碳吸收的目的。
这样做不仅对环境有益,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应加强对植树造林等项目的投入,推进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生产方式。
3.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国际合作,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各国政府应加强合作,共同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推进减排、碳中和、节能等项目。
此外,各国应制定共同的对策措施,形成统一的监管机制,推进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共同研究和治理。
4.提倡低碳生活提倡低碳生活,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条常用途径。
这里所谓的低碳生活,包括改良生活方式、提倡可持续生活、降低能耗等手段。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生活的环境。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现象不断增加,如暴雨、山洪、旱灾、飓风等,造成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 生态环境问题加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环境问题逐渐加重,较为直接的体现就是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海水温度变化,化学品污染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海洋、湖泊、气候和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加速了生物物种的消失和损失。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加重,全球的法规和政府策略都在推重环境保护,绿色能源和可持续开发。
2. 农业和畜牧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也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了影响,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如洪水、干旱、海水入侵和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事件,对农作物和畜牧业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食品价格增高和粮食短缺等问题。
3. 健康问题加重全球气候变化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气温上升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社会中的许多人都寻求避暑之地,并且会感染其他疾病,如蚊虫传播的疾病等。
此外,由于污染物排放增加,很多地方的污染水平已经达到严重的程度,增加了人们在空气污染条件下患心脏病和肺癌等疾病的风险。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中最关键的一项,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
目前, 很多国家都在出台减少排放的方案,并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包括实施碳交易,推行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等。
2. 推广绿色能源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成熟, 可再生能源正成为未来的趋势。
推广绿色能源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重要方式,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
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都是相对环保的清洁能源。
3. 增加树木覆盖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增加树木覆盖率是帮助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2024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与措施

优化能源结构,发 展可再生能源
加强能源管理,建 立节能标准体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
发展可再生能源
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 促进绿色出行,鼓励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 推广森林植被,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
响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 状
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温室气体种类:二氧化碳、甲 烷、氧化亚氮等
排放来源:工业生产、交通运 输、农业活动、能源生产等
排放量趋势:持续增长,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
减排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减少森林砍伐 等
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合作
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发展中国家应 对气候变化
加强国际政策对话与合作,共同应 对气候挑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转让清洁能源技术,推动发展中国 家绿色发展
支持发展中国家建立气候适应能力, 减少气候风险
Part Four
减缓气候变化的措 施
提高能源效率
推广节能技术和产 品,减少能源消耗
企业和组织应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和意识, 推动社会共同参与。
个人行为的改变与低碳生活方式的推广
添加 标题
减少碳排放:个人可以通过减少使用私家车、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等低碳 出行方式,降低碳排放量。
添加 标题
节能减排:在家庭和办公场所,可以采取节 能措施,如使用LED灯、节能电器等,减少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时,需要客观、准确、全面地传递信息,避免误导和 夸大其词。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天气变化,更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带来的深刻影响。
面对这样的问题,各国必须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以减缓气候变化和缓解其影响。
1.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状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的影响从天气变化、环境变化到物种灭绝等,涉及到了生态、经济、社会等全面领域。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其中,人为因素的主要体现是工业、交通、农业等活动所排放的温室气体,而自然因素则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火山喷发等。
随着全球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例如海平面上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增多,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都和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仅直接影响到人类的正常生活,也影响到了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2.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各国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下面,将从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具体应对策略。
减缓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策略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根本上减慢气候变化的速度。
一般来说,减缓气候变化的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能源效率。
提高能源效率可降低碳排放量,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各国要制定具体的能源效率政策,优化能源使用方式,降低不必要的浪费。
(2)推广清洁能源。
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是能够代替煤、油、气等传统能源的替代品。
各国应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和推广,为实现低碳经济做出努力。
(3)实施碳排放交易。
在碳排放交易中,各地域、企业可以自由买卖碳排放指标。
对于能够减少排放的企业可以卖出自己的碳排放指标,而排放较多的企业可以购买碳排放指标。
这种机制可以促使企业减少污染,降低排放量。
适应气候变化除了减缓气候变化外,各国还需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与应对策略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大规模森林砍伐,地球温度不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缓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全球各国纷纷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
各国通过加强工业和交通领域的环保措施,推广清洁能源,加强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同时,推动绿色发展,鼓励企业减少碳排放,实施碳交易和碳税等政策,以此来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其次,保护森林资源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碳汇之一,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气体的增加。
因此,各国应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工作,禁止乱砍滥伐,推动森林可持续管理,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保护生态平衡。
另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途径。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协调。
各国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的国际法律和政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此外,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高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
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鼓励公众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总之,全球气候变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缓其影响。
通过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和加强公众教育等多种途径的综合应对,我们有望减缓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的五项策略与方案

应对气候变化的五项策略与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日益严重,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我们有责任采取积极措施来减缓和适应这一变化。
本文将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的五项策略与方案。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为此,应采取以下策略和方案:1. 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
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能源消耗的监管和管理,推广能源节约技术,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3. 引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居民采用低碳出行方式,如骑自行车、步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汽车排放。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
通过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以下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方案:1. 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同时,鼓励人们参与生态保护行动。
2. 推广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循环经济模式,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
同时,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减少浪费,合理使用资源,倡导绿色出行、健康饮食等低碳生活方式。
三、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尽管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气候变化已经不可逆转,很多影响将在未来持续存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气候适应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
以下是加强气候适应能力的策略和方案:1. 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完善气象监测和预警机制,提前预警气候灾害,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础设施能够抵御极端天气条件,如加固抗震、防洪设施等。
3. 提高农业适应能力:通过改良品种、调整种植结构等方式,提高农作物对干旱、洪涝等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推动国际合作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单方面的努力都无法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
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 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 000年。
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
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
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
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
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
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
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
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
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
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
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
此外,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
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
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 700亿元。
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 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
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
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
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
一是吸收功能。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
二是贮存功能。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同时,木制品的储碳能力也很强。
据日本《木材工业》报道,全球木制品碳储量每年约增加6 000万吨。
三是替代功能。
据国际能源机构测算,用木结构代替钢筋混凝土结构,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
由于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这些特殊功能,《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工业直接减排和森林间接减排两条途径。
因此,应加快荒山荒地造林绿化步伐,加快速丰林、碳汇林、能源林、珍贵用材林、木本油料林等基地建设。
努力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加强林木种子区划和良种基地管理,抓好区域性、
示范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全面提高良种壮苗使用率。
增加混交林和乡土树种比重,注重封山育林,强化自然恢复。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
2.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除了建设海岸防护堤坝等工程技术措施防止海水入侵外,还应有计划地逐步改变当地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增强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如日本北部就因为夏季过凉,过去并不种水稻,或者产量很低,但是由于培育出了抗寒抗逆品种,现在最北的北海道也能长水稻,产量很高。
由于气候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只要能及早预测出气候变化趋势,就能够找到适应对策并顺利实施。
3.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992年5月在联合国纽约总部通过,同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正式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最终目标是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
为干扰的水平上”。
《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被称为《公约》缔约方。
《公约》缔约方做出了许多旨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
每个缔约方都必须定期提交专项报告,其内容必须包含该缔约方的温室气体排放信息,并说明为实施《公约》所执行的计划及具体措施。
《公约》于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
它指出,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对较低,因此应对气候变化应遵循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关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但是发达国家至今没有对其到2020年的量化减排指标作出明确承诺。
当前发达国家提出的口头减排意向参差不齐,“一方面这些减排意向力度不足,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和科学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缺乏国际、国内立法支持,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的法定义务,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刚刚在南非德班结束的气候大会就《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宣布继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开始实施。
但加拿大却选择退出《京都议定书》,与国际社会的努力背道而驰。
所以,实现《公约》的最终目标任重道远。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