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四章

合集下载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超额剩余价值: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新版马原第四章

新版马原第四章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交 换价 值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p144-145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马原课件第4章

马原课件第4章
第四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 阶级斗争的根源与作用 根源 阶级间物质利益的对立和经济冲突 作用 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体现 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能讲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共产主 义社会没有阶级斗争)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 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 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深化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 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 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资本主义所有制 四、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延长工作日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
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 生产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积累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2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生产是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再生产, 而且也是资本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四) 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产业资本循环 2、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3、资本周转 4、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自考马原第四章课件ppt

自考马原第四章课件ppt
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技术 的不断革新,商品经济的规模逐渐扩 大,商品交换的范围也日益广泛,商 品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态 。
商品经济的特征
交换性
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生产出的产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交 换,通过交换获得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价值性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实现的,商品的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下波动。
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的销售得以实现,从而实现资 本的增值。
剩余价值的分配
利润和利息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利润。借贷资本家将货币资本贷 给职能资本家,获得利息。
商业利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商业资本家通过从事商品买卖,获得商业利润。
土地租金
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获得土地租金。
03
CATALOGUE
第四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 济危机
价值规律的局限性
价值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它不能反映商品的供求关系、不能反映商品的稀缺性和效用等非价 值因素、不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动态变化等。
02
CATALOGUE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流通
剩余价值的产生
1 2
剩余价值的定义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其劳 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超过其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 深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 向全球扩展,形成了全球化的 趋势。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创新和 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不 断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和社会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 经济的宏观干预,采取了一系 列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笔记

马原第四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四、 其余课程安排一、教材节构图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第一节 资本主义形成【知识点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知识点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1、商品经济产生商品: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产品。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

商品交换:商品的互相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决定性条件)【知识点3】商品的价值构成与创造1、商品的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劳动的价值2、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

【知识点5】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价值,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2、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6】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②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③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④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⑤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四章)

第四章认识的规律本章标题也可标为“认识与实践”,就是认识论。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层含义是:“世界是什么?”第二层含义是:“世界可知否?”“如何知?”认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人的正确思想是怎样形成的?(2)人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4)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5)真理的客观性与辩证性。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什么是认识的本质?概括地说,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认识的结构一个正常的认识过程或认识行为,一种正确认识的产生,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认识主体→认识工具→认识客体1、认识的主体什么是认识的主体呢?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主体观。

(1)唯心论的主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主体神秘化,把主体抽象为精神性和观念性的东西。

把主体等同于主观意识或“客观精神”。

这是很模糊很不科学的概念。

(2)旧唯物主义主体观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的主体说成是自然的、一般的人。

从它注意了人的自然属性一方面看是对的,具有反宗教神学、反唯心主义的进步性。

但它却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性,所以它的主体观也是不科学的。

(3)马克思主义主体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P.94)2、认识主体的基本特征(1)自然物质性(反唯心主义)(2)自觉能动性(人不同于一般动物)(3)社会实践性(主体是历史的实践的人)3、认识主体的形式(层次性)(1)个人主体(2)集团主体(3)类主体4、认识的客体(P.95)什么是认识的客体?不同的哲学有不同的客体观。

(1)唯心论的客体观唯心主义哲学把认识的客体解释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和“附属品”。

认为认识的客体不是自然的、物质的,而是由主观精神或神秘精神“外化”出来的。

(2)旧唯物主义客体观旧唯物主义一方面把自然物看作是真正现实的客体,而不是精神的产物,这是对的。

但另一方面,它又认为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毫无关系的纯粹的客观实在。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四章

考研暑期强化经典教材-马原第四章

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概要】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唯物史观部分,简要分析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的属性与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

本章分三节:第一节阐述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三节论述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难点主要包括:(1)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3)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区分及关系;(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5)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双重作用;(7)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及其制约性;(8)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作用。

【命题预测】虽然本章在历年马原命题中考分不算最多,但年年都有考题,以选择题为主,分析题为辅。

本章可命题的考点不少,比较重要。

本章预计2013年肯定会出题,命题的可能性:选择题,分析题。

【考点精解】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历史观即“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历史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

唯物史观从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旧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陷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旧历史观的两大主要缺陷有:第一,它们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它们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

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原理概论(第四章)

(一) 马 克 思 劳 动 价 值 论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意 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 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 奠定了基石。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 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 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 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 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商品 经济 产生 历史 条件
社会分工—交换的前提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 者—各生产者不同的物质利益—等价 交换成为可能
清明上河图
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等 价 交 换
买卖成交才是商品
商品经济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劳动产品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 即劳动。 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 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 条件,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 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50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 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私 人 劳 动 和 社 会 劳 动 的 矛 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 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 切矛盾的基础

马原第四章商品与货币

马原第四章商品与货币
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人们某种需要
的属性或者说物品的有用性, 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使用价 值都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 内容。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 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 者。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二、交换价值和价值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总量×商品
价格

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4、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具有 一定形状、重量、成色 和 面额 价值的金属货币。
5、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 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 货币量,
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
2、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社会属性。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 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 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 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是统一的。
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 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
价值规律在私有制 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二)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 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 品的劳动二重性?
2、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
动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 产的基本矛盾?

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统一性表现在:
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 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集中表 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形式 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转变为雇佣关系 商人和高利贷者成为工业资本家
9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原始积累的起止时间 15世纪30年代_19世纪初
2、最早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国家 葡、西、荷、英、法
3、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和货币财富
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它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3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形成



度 量
交 换
保 存
赊 欠
电子 货币
世 界 货
纸 币




际金

货币的形式
34
货币产生后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贵金属货币、 铸币、纸币、信用币和电子货币等形式。
货币产生后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商品和货币两极, 它将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发展为外在商品与货币的对 立。
35
盾( 五 ) 私 有 制 基 础 上 商 品 经 济 的 基 本 矛
私人劳动 决定 社会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36

品 经 济
社会 分工
社会总劳动 的一部分


条 私有 劳动是生产


者的私事
社会劳动
矛 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经济
征以 自 的自 然 经给 经 济自 济 足是 为一 特种
思考:
市场价格的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
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违背价值规律
商品市场价格总是以价值为基础,各种
商品之间总有一定的比价
从商品价格变动的长期看,商品的平均
价格与价值是一致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积极作用 A.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 追 加 投 资
供过于求 价格下跌 利润下降 减 少 投 资 利润增加 价格上涨 供不应求
③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如何换算? “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 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 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马克思

2.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①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实
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其价值上下波动
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
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
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 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
使用价值
价值
商 品 二 因 素
使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B3.D4.B5.D6.C7.B8.B9.C 10.A 11.B 12.C 13.A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A 21.D 22.A 23.B 24.D 25.A26.D 27.C 28.D 29.A 30.C 31.D 32.C 33.A 34.B 35.A二、多项选择题1.AC2.BD3.ACD4.ABCD5.ABCD6.ACD7.ABCD8.ABCD9.ABC10.ACD 11.CD 12.BD 13.ABCD 14.BCD 15.ABC 16.ABCD 17.ABD 18.AB 19.BCD 20.ABCD 21.ABCD 22.ABD 23.BCD 24.CD 25.BCD 26.AD 27.BCD 28.AC 29.AB 30.BD 31.ABCD 32.ABCD 33.AB34.ABCD 35.ABCD 36.ACD 37.ABCD 38.ABCD三、分析题1.(1)价值规律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但是,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配置。

市场经济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但价值规律自身局限性的存在,也说明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

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经济危机四个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中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加强。

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

它已经并正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全球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2.(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实现和实物补偿的问题。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我国经济之所以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是由于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无法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因而破坏了国家经济运行的比例关系,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要顺利进行必须满足的条件:两大类之间及其内部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生产关系的供给和需求必须相等。

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关于资本运动和再生产的理论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做的具体分析,但却包含着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撇开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与管理也是适用的。

国民经济各部类按比例协调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①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依赖投资需求的增长,而消费需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消费需求低迷的原因: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影响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形成强制性储蓄;消费结构的升级;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

过度的投资需求必然会供给的大量增加,在外需不足而国内消费需求持续低迷的条件下,必然会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的大起大落。

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依赖外需的增长,而内需严重不足。

③中国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在“十五”计划期间有所恶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低下,造成资源、能源供应的极度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出现的失衡现象?①一方面,要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的倾向。

在生产资料行业,尤其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要通过政策引导有效地控制其过高的投资规模;而在消费品市场,要改变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倾向,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要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加强以改善民生的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刺激消费需求。

要把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有机结合起来。

②要着力调整中国经济的结构,切实改变中国经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全面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真正实现又好又快的增长。

要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确保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平衡。

3.(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

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2)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

从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一致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4.(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

(2)首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中所揭示的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理论,对于我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3)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查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

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对脑力劳动包括科技和管理劳动给娱乐肯定,认为这些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但他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

在当今社会,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属于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大高于简单劳动;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的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则是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5.(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要求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同时要求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本部类对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补偿,也要保证两大部类扩大生产规模后对追加生产资料的要求。

消费资料的生产既要满足两大部类劳动者的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也要满足扩大生产规模后追加消费资料的需求。

只有两大部类的生产不仅在规模上,而且在结构上保持一定比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才能正常实现,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总量过剩、低水平重复、结构不合理,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原理,应该坚持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说抑制产能过剩的继续发展,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整消化已经过剩的产能,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