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古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颜六色的古代汉语

颜色词是古代汉语中极为特别和重要的义类,除去名实不分、一词多义等特点,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黑白青赤黄作为古汉语中的五种基本颜色词,在字形和含义等方面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变化的影响。

标签:颜色词古代汉语黑白青赤黄语言文化

汉语的历史格外悠久,颜色词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演变和发展。汉语是极重实用性的语言,又是表意语言,古代汉语的颜色词一般名实不分,一般情况下,颜色词既能描绘颜色又能描摹实体,兼有形容词和名词的作用。比如:“骊”在“四骊济济,垂辔水尔尔”(《诗经·齐风·载驱》)中意为“黑色的马”;在“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在哉?”中意为“黑色的”。

古代汉语的颜色词较之现代汉语而言更为繁杂,由于古汉语单音节词占优势,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苍,可以表深蓝色或是深绿色,《诗经秦风黄鸟》中“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谢公行处苍苔没”皆可佐证;也可以表灰白色,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天之苍苍,其正色也?”

另外,颜色词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最典型的是由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产生对应的五色说。最早将五色明确列出的是《周礼·考工记》,其曰:“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自,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由此产生了汉语的基本颜色词——黑白青赤黄。以下,重点探讨这五种颜色词。

黑,会意字。小篆字形,上面是古“囱”字,即烟囱;下面是“炎”(火)字,表示焚烧出烟之盛。合起来表示烟火熏黑之意。“火所熏之色也”——这是《说文解字》中给黑色的解释,对应到五行中的火,所以为北方之色。这样的解释,使得中国的很多建筑都受到影响,在粉刷墙壁时常常把北边的墙或是屏障涂为黑色。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字都表示黑色,在颜色上有细微的差别。黯,形声字,从黑,音声。《说文》:“黯,深黑色也。”《广雅》:“黯,黑也。”《史记·孔子世家》:“黯然而黑。”现在仍有“黯然”(黑暗的样子)等词语,常泛指黑色;乌,乌黑色,与黑色极为近似。《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身披乌衣,手执耒耜”;玄,黑中带红,也可泛指黑色。《韩非子十过》“有玄云从西北方起”。《幽风·七月》三章:“载玄载黄,我朱孔阳。”另外还有皂、黝等字。

白,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本义是白颜色,如《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所以,根据五行五色说,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古人将白色看做“阴用事”,“白”也常常与丧事相关。至今,人们还保留着“红白喜事”的说法,丧礼时穿着白色丧服。“素”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泛指白色的颜色词,本意是指白

色的帛,后发展为抽象色彩词。《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铊。”《毛传》:“素,白也。”

青,会意字。《说文》:“青,东方色也,从生丹。”金文字形上面是个“生”字;下面是“丹”字,丹是井字之变。“青”最初当指共生的孔雀石和蓝铜矿。孔雀石可用作绿色颜料,有翠绿、草绿以及暗绿等色;蓝铜矿可用作蓝色颜料,呈天蓝或暗蓝色。由于共生矿中两种成分的比例不定,所以,“青”可以表示绿、蓝以及界于蓝绿之间的颜色。指蓝色时,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深绿色”时,如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现在仍有“青山”“青翠”等词语。

碧,形声字。从玉,从石,白声。《说文》:“碧,石之青美者。”本义是“青绿色的玉石”,后表示“青绿色”。如《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也表示“浅蓝色”,如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的“碧落”是浅蓝色的天空。现在仍有“碧绿”“碧草”等词语。蓝,形声字,从艸,监声,本义是蓼蓝。《说文》:“蓝,染青草也”,蓝在上古汉语中并不表示颜色,一般都是表示染料“蓼蓝”,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真正用来表示蓝色的形容词是“青”。“蓝”表示颜色是后起义,指“暗蓝色”。如杜甫《冬到金华山观》:“上有蔚蓝天。”现在仍有“蓝天”“蔚蓝”等词语。

黄,象形字。金文象蝗虫形。当是“蝗”的本字。本义是:“蝗虫。”后常指:“黄色”。《说文》:“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因此,我们常说中国的土地为“黄土地”,将黄色作为民族的象征。《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毛传》:“绿,间色。黄,正色。” 这里提到间色和正色,其实是将绿色和黄色与古代女子的妻妾尊卑联系到了一起,根据宋朱熹注:“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责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用间色作上衣,用正色作下裳,上下颠倒,秩序不分。此时,“黄”、“绿”这两个颜色词,是象征贵贱上下的区别。

最后是赤,即红色。红色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吉祥之色。中国人崇尚喜庆热闹,所以红色也渐渐成为中国的代表色。

赤,会意字。甲骨文,从大(人)从火。人在火上,被烤得红红的。一说“大火”为赤,本义是“火的颜色”,即红色。《说文》:“赤,南方色也。”《书·洪范·五行传》:“赤者,火色也。”后指红色,如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色赤椒好。”

古汉语中表示红色的词按照颜色的深浅排列为:绛、朱、赤、丹、红。后来,红色和赤逐渐合并为同一种颜色,可相互代替。绛,形声字。从糸,夅声。《说文》:“绛,大赤也”,本义是大红色,后表示深红色。如《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为兵作绛衣行縢”。朱,指事字,小篆字形,从木。《说文》:“朱,赤心木,松柏属。”本义是“赤心木”,后用来指大红色。《韩非子·十过》:“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古代又称“朱”为正色,如“朱门”“朱红”等。丹,象形字。《说文》:“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本义是“辰砂,朱砂”,后表示红色。《周礼·考工记》:“染羽以朱湛丹秫。”

以上,只从古汉语中颜色词的基本特点和五种基本颜色做了讨论,只是管中窥豹,以求对古代汉语和中国文化意识形态有全新角度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