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黄”的字义演变探析
英汉语基本颜色词“黄”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语基本颜色词“黄”的隐喻认知对比分析作者:王志娟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8期摘要: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对特定民族文化的写照。
“黄”色是英汉名族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黄色用于隐喻中,投射出不同的意义。
本文从隐喻理论的角度对英汉语中的黄色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两种语言中“黄”色隐喻意义的异同。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历史事件,英汉民族对“黄”的隐喻认知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黄”;隐喻文化1引言从古至今色彩是构成大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人类而言,色彩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世界文明在人类的发现、探寻与赞叹多彩世界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着,同时人们也把对色彩的认知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代人们对于色彩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视觉范围,已经有了关于色彩的一系列认知。
黄色在中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作者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颜色词“黄”的义项,不但可以使人们详细明白颜色词“黄”的意义变化过程,而且可以使人们了解人类基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
2隐喻理论西方学者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对隐喻开始了广泛研究,当时隐喻仅被学者看作是文学的一种修辞方式。
从修辞学角度研究隐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语言形式本身虽然得到强化,但认知因此和语言被分开,使得隐喻不能反映语言与客观现实。
有不少学者之后对隐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始终都是从修辞角度出发的。
1980年,Metaphor We Live by (Lakoff&Johnson合著)研究隐喻,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进行深层次研究,把隐喻看作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思维方式。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内涵是为用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一种事物。
也就是说,运用一个概念域来认识另一概念域。
隐喻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源域和目标域,前者一般是人们谙熟的具体事物,后者常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事物,隐喻可以看做是从源域向目标域有选择的投射,通过投射,人们可以在对已知事物了解的认识基础上,理解感知和学习新事物。
汉英色彩词_黄_yellow_之国鄙谚义探析[精彩]
![汉英色彩词_黄_yellow_之国鄙谚义探析[精彩]](https://img.taocdn.com/s3/m/e91991b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3.png)
第23卷第6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62007年11月Journal of G ansu Lianh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2007【收稿日期】2007209210【作者简介】王玉英(1953-),女,新疆吉木萨尔县人,昌吉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翻译与修辞研究。
汉英颜色词“黄”(yellow )之国俗语义探析王玉英(昌吉学院外语系,新疆昌吉 831100)【摘要】汉语中“黄”和英语中“yellow ”这对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
在语义上有同有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
研究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本文拟对其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作一探讨、对比,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翻译与教学等方面有所裨益。
【关键词】颜色词;黄色(yellow );国俗语义;异同【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07X (2007)0620085204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Color Word “Yellow ”(黄)betw een Chinese and E nglishWAN G Yu 2ying(De partment of Forei gn L anguages ,Chang j i College ,Chang j i 831100,China )Abstract :The color word “yellow ”(黄)and phrases relating to i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re full of national culturalconnotations.Syntacticall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re evident and rhetorically “yellow ”can be either commendatory orderogatory in meaning.Studying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the color word can be of great value in cross 2cultural commu 2nication.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lor word “yellow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comparison in the hope of being beneficial to cross 2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K ey w ords :color word ;yellow ;cultural connotation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颜色词在着色于天地万物的同时,又被人类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使得颜色以语言的形式参与人类的信息交流。
释“黄”

释“黄”论文 11 页班级:中文092班姓名:李晓晖指导教师:李索完成日期:2011/6/13释“黄”摘要颜色词研究是民族文化学和语言哲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世界上各民族语言都有表示颜色的词,而西方的语言文化学和语言哲学也比较注重颜色词和知觉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因为这除了与文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外,还是人的知觉、认知、心理与语言之间关系的很好的例证。
中国尚黄。
我们有着黄色的皮肤,红色和黄色更是我们国旗的颜色。
在古代,黄色被看作是基本颜色之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本文从“黄”的本义、“黄”的文化内涵和在现代汉语中“黄”意义的演变三部分进行研究。
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黄”为“五色”之一。
“五色”与古代崇尚的“五行”“五德”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也代表着身份地位,尊贵等级的不同。
历代皇帝的龙袍为黄色也是有其来源的。
从共时研究上来说,对《诗经》、《说文解字》等上古的重要典籍中对上古社会中“黄”的一些解释,进行总结。
而今天的现代汉语中“黄色”又有着淫秽,低俗的含义,从历时研究上来说,“黄”是怎样改变意义的需要探索。
关键词:黄五行黄帝黄袍释“黄”ABSTRACTThe research of color terms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ethnology and language philosophy.Every nation has its words to express the colors. Western language and culture a and philosophy to the color words and awarenes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except for the culture and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or a man's consciousness, cognitive, emotional and language of a good example.In China, we like the color yellow. We have yellow skin, red and yellow is our national flag. In ancient times, yellow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asic color is very meaningful. This paper divide into three part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words “yellow”, the culture of “yellow”, the changing of “yellow”.Through the synchronic study, we have done a thorough research and describe the whole system of color terms of early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After the study on Shijing, Shuowenjiezi, we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yellow”. Every Chinese word has its own culture. “Yellow” is one of the “Five colors”, which is related to “Wu de”in ancient China. It also represents the difference of caste and levels. The emperors of the yellow gowns as it is also have its source. but today's modern Chinese "yellow" and with the vulgar and obscene, from which the research, "yellow" is how to change the meaning of the need to explore.Key words:Yellow Five rows Yellow emperor yellow robe释“黄”目录绪论 (4)一、“黄”字的意义 (4)(一)自然科学中的“黄” (4)(二)《诗经》中的“黄” (5)(三)《说文解字》中的“黄” (5)二、“黄”字的文化内涵 (6)(一)《辞源》中的“黄” (6)(二)五色与五行、五方 (6)(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帝” (7)(四)古代皇帝的龙袍为黄色的原因 (7)三、现代汉语中“黄”字意义的演变 (8)(一)词义的扩大 (8)(二)“黄色”由帝王之色变为低俗代名词的原因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释“黄”绪论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颜色,颜色词的研究,在哲学、人类学、人种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语言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浅析“黄色”一词含义历史变迁及中国传统文化反思

浅析
摘 要
“
黄色
纵观
,
”
一 词 含 义 历 史 变 迁 及 中国 传 统 文 化 反 思
李娅 林
西 华师 范 大 学
, ,
:
“
黄色
,
”
一 词 含 义 的 发展
;
“ “ ”
在 中 国 古代
0 世纪初 2
”
、
代 以来
,
种学 大 明
,
,
称 震 旦 之 民 为黄 种
’ ,
。 。
。
而 征 之 中 国古 籍
、
,
对我 国
,
的 归类 逐渐 具 有 了 强 烈 的 自我 意识
加之德皇威 廉 二 世 等有 在西 方鼓
因而为 中
,
,
大家 只 知 道 一
,
军 事 方面 日益 强盛 的现 实威 胁 文化
,
而 对其 产 生
,
、
发展
、
寓意 己 经 忘 却 了
黄 祸论
“
”
,
又从反 面刺 激 和 强 化 了 这 一 意 识
,
”
概 念 的介 绍 和 使 用
”
革 命精神 和 爱 国精神使 很 多爱 国人 士 赋 予 黄
。
逐渐 增 多 加速
“
,
到 4 0 年代 中 后 期
”
“
黄 色新 闻
。
语义 的变 异 忽 然
色新 含义
“
,
而 西 方肤色种 族 分 类 理论 的传 入 也 增 强 了 国人 对
色 情 的主 导 含义 得 以迅 速确 立
等 一 类 文化 概 念 中 的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试论“黄”这一颜色词的语言文化意含

试论“黄”这一颜色词的语言文化意含[摘要]汉语的颜色词蕴涵着深厚的汉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感情色彩。
本文对“黄”字本义和引申义的探讨和对“黄色”词语的文化意义的阐释可为佐证。
[关键词]黄本义引申义文化联想一、引言黄色是我国古代正色之一。
五色之中,青白赤黑四色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黄则被视为“中央之色”。
班固《汉书•律历志》载:“黄色,中之色,君之服也。
”在《白虎通义》中,班固对黄色的解释又加入神学和儒学的观点,认为“黄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
”即黄色是万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
这种色代表了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所以成为尊色,成为高贵的正色。
二、“黄”的字形曾有不少学者对“黄”字做过训释,郭沫若认为“黄”的造字是人佩玉。
张清常也认为“黄,本象佩玉之形。
”他们认为“黄”是“人佩玉”,是用“璜”来训释“黄”。
唐兰认为:“黄字古文,象人仰面向天,腹部张大,是《礼记•檀弓》‘吾欲暴尫而奚若’的尫的本字。
”唐玄之也认为“黄字是一个会意字,是指一个得了膨胀病和黄疸病的人的肤色。
”。
《说文解字》:”黄,地之色也。
从田,从亦声。
段玉裁注:“玄者,悠远也,则为天之色,可知。
易曰: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于是将“黄”解释为“地气之光色”。
潘峰经过考释,确认“黄”其实是个象形字,其造字义是“孕妇”。
以上各家对“黄”的字形字义的训释各有所持,从分析中我们可知,古人给颜色词造字形很不容易,或借丝织物,或借玉石矿物,或借火光,或借人形,都是以具体事物衬托,再加上借表音等办法来产生颜色词,体现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造字原则。
但无论采用何家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黄”的造字符表义时间都比较短,而表示“黄色”的意义时间都比较长,用途也更加广泛。
三、“黄”的本义与引申义1.“黄”的本义“黄”用来指代含有色彩“黄”的意义的许多事物。
《诗经•鲁颂•駉》:“有骊有黄,以车彭彭。
_黄_字源流考

一、 “黄” 对 本义的探求 学术界对 “黄” 字本义的考释历来就有很多异议。 大致有 : “ 地之色也。 从田从炗, 炗亦声。 6 种说法:《说文解字》 黄, 1. 炗, 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乎光切。许慎认为 ” “黄” 是从 田从炗的会意字, 是表地之色的颜色词; “黄” 2.唐兰先生认为 是 “尫” 本字, 像人仰面向天, 腹部膨大, 有腹胀之义, 是个象形 字; 《字源》 “黄” “被火烤得枯焦的颜色, 认为 本指 所 3.约斋的 以病倒了颜色焦黑就叫玄黄” 他认为 , “黄” 是个会意字; 4.潘 峰认为 “黄” 是象形字, 造字义是孕妇; 5.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学 者认为当是 “璜” 的本字, 指人佩玉之形, 是个象形字; 6.梁东 汉认为 “黄” 的本义是 “黄病” 尔雅・释诂》 虺, 玄, , 《 : “ 颓, 黄, 病也。 ” 《广韵》 “癀” 唐韵 下云: 病也。后世的区别字作 “ ” “癀” ; “黄的本义应是黄色的土地, 此后方引申为 ‘黄 7.吴东平认为 色’” 。 本人较倾向于郭沫若的看法。从 “黄” 在后世文献中所 表示的词义上看, 它主要是充担颜色词, 在古汉语中, 颜色词 一般是假借其他词的字音来表示的。 《说文》 中说的应该是 “黄” 的引申义或假借义, 而非其本义。至于唐兰先生认为它 是 “尫” 本字, 并无实际证据可支持。约斋从 “堇” 字解析 “黄” 字, “黄” “堇” “火” 不确; 认为 字是 下去 , 潘峰从构形学将 “黄” 八” 这样拆分丧 拆分成 “大, , , 等部件对字进行分析, 失了字的造字理据, 我觉得未为可靠。黄病”“黄色的土地” “ 、 都是从它所表示的黄的颜色上说的, 但就甲骨文、 金文字形又 说不通。 就目前出现的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资料, 我认为 “黄” 是 “璜” 的本字的说法是最为可信的。 下面从几点分析我的看 法: 一、 从字形考其本义 像个正面而立的人 “大” ( ) “黄” 字古字形: 甲骨文字形 腰上系了块东西, 则像双璜并联的玉环形系在人的腰 上。或者也可以说它直接就像个佩玉之形, 上为系, 下为穗, 中间则是玉环形。甲骨文字形正好印证了 “黄” 的本义, 文字 在甲骨文阶段一般较能反映它的最初面貌, 字的结构较具有 理据性, 也最能反映造字者造这个字的最初意图。而甲骨文 多数是象形文字, 《说文解字・叙》 象形者, 许慎 : “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我认为 ” “黄” 是象形字, 它反映的是玉佩本身的样 子, 它的本义应当是佩玉。 金文繁化 , 部分金文字体与甲骨文相合 , 这时仍像佩玉 之形。文字发展到金文时代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常常加有饰 笔, 也多讹变, “黄” 因此 有的金文加了 的饰笔 , 有的
_黄_字源流考

象形, 是个象形字。方述鑫的 《甲骨金文字典》 中说: 古代贵 “ 族有佩玉之习, 礼记》 行步则有环佩之声。 此为佩玉有环 《 : ‘ ’ 之证。古人善黄, ” 所佩的玉大概也是黄色, 专指黄玉。 后假借 为黄白之黄。 二、 从字音考其本义 郭沫若 《金文从考》 黄即佩玉。复假为黄白字, : “ 卒至假 借义行而本义废, 乃造珩若璜以代之, 或更假用衡字。 ” 《说文解字》 黄, : “ 乎光切。古音十部。 ” 《说文解字》 璜, : “ 半壁也。从玉, 黄声。户光切。古音十 部。 ” 《说文解字》 珩, : “ 佩上玉也。户庚切。古音在十部。 ” 《说文解字》 衡, : “ 牛觸, 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 行声。 户庚切。古音在十部。 ” 《说文解字》 横, : “ 阑木也。户盲切。古音在十部。 ” 黄、 珩、 横古音都在古音十部, 璜、 衡、 可见在上古时代它 们的读音相同或很相近。 《同源字典》 : “凡音义皆近, 音近义同, 或义近音同的字, 叫做同源字。……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 而以语 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 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 ” 《同源字典》 认为璜和珩、 横互为同源字, 衡、 “ 《白虎通瑞 贄》 璜者, ‘ : 横也。 说文》 珩, ’ 《 : “ 佩上玉也。国语楚语下: 楚 ” ‘ 之白珩犹在乎?’ ‘珩’ 佩上之横者。 璜和珩都有佩玉之 注 , ” 义。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横, : “ 阑木也。 门遮也。 阑, 引伸为 凡遮之称。凡以木阑之皆谓之横也。古多以衡为横。陈风传 曰: 衡门, 横木为门也。考工记: 衡四寸。注曰: 古文横。 衡, 假借字也。从木黄声。横、 ” 衡又互为假借字。 同时, 《同源字典》 还引用 《广雅释言》 、 《礼记经解》 等古 籍, 这些古籍都认为 “衡者, 横也。 横、 ” 衡与璜、 珩有相关的之 处, 玉佩中间的连接物, 横在两玉之间起连接作用, 因此衡取 横之意。 这样, 璜=横=衡=珩, 可见, 郭沫若之说确有可信之处。 三、黄” “ 语义流变 其实在甲骨文时期,黄” “ 的假借义就被大量使用, 本义却 较少见到, 而后为了区别于假借义而加了表玉的偏旁, “璜” 用 字表示其本义。 我们知道颜色是个抽象的概念, 要用一个字来表示某种 抽象的颜色是很困难的。 “据考证, 古汉语的颜色词均由具有 这种颜色的物体的名称转化而来, 这是因为颜色的观念是很 金文字形讹变作 。 金文的变化也是导致后来的小篆字 抽象的, 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是无法表达的, 因此, 其色调往往 这些颜 体与甲骨文字体有较大出入的原因。 金文字的这一变化使汉 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名称来称说。进入现代汉语后, (即具有指这种颜色的物体) 所以 。 字结构的理据性没那么强了, 甚至有些字已丧失了其理据性。 色词几乎全部抛弃了本义 古汉语的颜色词均为借音词。因此, ” 表示 到了小篆体整齐化写作 , “大” 字上面的两撇直接演化 可以得出这一结论: “黄” “黄” “璜” 字。 和 成两点,也许就是这样,许慎根据当时的小篆字体,才会把 黄色的字很有可能是借用了表示佩玉的 应该是一对古今字, 古字被假借义占用久借不还, 另造今字表 “黄” 字形解析错误, 认为是从田从炗的会意字。 示本义。 至此, 黄” “ 的本义很难被人们所认识, 我们很难由现 繁体字写作黃, 简化后写作黄。 “黄” 用作表佩玉的本义。 就现有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来看, “黄” 应当是人佩玉的 存的传世文献上找到
试论汉语核心词“黄”

试论汉语核心词“黄”核心词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课题,系联“词族”特别是核心词的词族,对于我们探讨汉语以及民族语言的历史及进行历史比较有很大的作用。
近年来,核心词的研究成为一个热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对核心词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汉语词汇史的建设及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成果斐然。
在研究方法上,黄树先先生另辟蹊径,采用“语义场——词族——词”三级比较法,以此来检验亲属语言的关系。
即先根据核心词的语义建立一个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之下再系联同族词。
①用一个语义场以及一系列同族词和亲属语言进行比较,就能使语言之间的比较更科学。
“五色”之“黄”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之一。
在斯瓦德什的《百词表》中“黄”居89位,在郑张尚芳300词表中“黄”居274位,且为100最核心的词之一。
张永言先生在《论上古汉语的“五色之名”》一文中将上古汉语和“黑白赤黄青”五色有关的词系联到一起,并将其和民族语文对照,对颜色类核心词进行了系统深入地探讨,做法值得推崇,但仍有个别词例未能收入。
②1.1“黄”系列本系列包括:黄*gwaa、璜*gwaa、皇*gwaa、騜*gwaa(1)黄*gwaa:《说文》:“黄,地之色也。
从田,从炗,炗亦声。
”郭沫若《金文丛考》:“黄即佩玉……复假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
”《易·坤》:“天玄而地黄。
”孔颖达疏:“天色玄,地色黄。
”金理新先生(2001:24)拿汉语的“黄”和缅语进行比较,“缅语wa:,汉语‘黄’,《绿衣》:‘绿衣黄里。
’”与“黄”相关的亲属语言材料:贝特语oi“黄”(藏-缅语*m-sow),克伦语ba~b“黄”。
③黄树先先生(2003:86)认为汉语的“黄*gwaa” 和缅文的“wa3(果实熟时)发黄”(缅汉词典,P937);“w aa2 黄色的”(缅汉词典,P925)对应。
《诗经·绿衣》:“绿衣黄里。
”西田龙雄(1976)、H.Luce(1981)、Bodman(1980#98)等都拿汉语的“黄”和缅文进行比较。
浅析“黄”的语义变化

浅析“黄”的转变语义大千世界,色彩缤纷。
赤橙黄绿青蓝紫,原无好坏高低之分。
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赋予某种颜色以特定的含义,并且寄予强烈的感情色彩。
在各种颜色中,黄色的光波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颜色,给人以轻快、辉煌、充满希望的色彩印象。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色的民族,黄石与中华民族有一种天然否认渊源,关系十分密切。
自古以来,黄色和红色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黄土是人们得以繁衍的根本.在《说文解字》中。
黄的本意为“地之色也”。
中国传统的两大教派,道教和佛教,前者推崇“黄”,后者标榜“黄”。
因土为黄色,故黄帝推崇使用黄色,他服黄衣、带黄冠。
黄河流域细腻而疏松的黄土层比较适宜远古的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及粟、稷等旱作物的生产,这就导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最先达到较高水平,自然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就成了中国上古时期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
因此,“黄天”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宋代以后直至明清,明黄一直作为皇家的专用色。
而在民间,视黄色为吉祥喜庆之色的历史更加悠久。
唐代韩愈有诗道“城上赤云呈瑞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宋代梅尧臣诗中也有“不言偃仰中园乐,还爱眉间喜色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诸事皆宜的日子称为黄道吉日。
“黄”在汉语中还可用来象征坚贞、纯洁。
“黄花”指菊花。
因为菊有不畏严寒,傲霜开放的品质。
“黄花晚节”常用来比喻到晚年仍保持高尚的节操。
“黄花”还用以指未有过性行为的男女青年,尤指女性,如“黄花闺女”、“黄花女儿”、“黄花姑娘”等均为处女的俗称,也是传统意识中贞洁的象征。
以“黄花”喻人,充分表明了汉民族对“黄色”的喜爱之情,也是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
直到现在,黄色和红色仍是中华民族崇尚的基本色调。
中国的国旗就是以红黄两色构成,中国代表队奥运会代表队队服也是由红黄两色组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黄”的注释为:黄像金子或向日葵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的黄河:黄灾、治黄泛区。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黄色”一词词义的古今转变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黄色”一词词义的古今转变作者:刘娇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15期摘要:“黄色”作为在中国古代传统语境中象征皇权与高贵、贞洁与正义、金钱与财富一类褒义意义的词,于今日却常常带有淫秽、下流、色情等意义。
这两者截然相反的意象,在对外汉语高级班的教学中无疑是很难解释的。
细追其原因,跟社会变革、中西交流等等紧密相关,只能从历史的发展中来考究。
关键词:黄色;内涵;传统;转变;历史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60-02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系统,具有文化的承载功能。
[1]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互动性、时空性、动态性、对象性、外显性、载体性。
因此,即使是同一语言的同一词语在不同的时代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形态。
例如,对外汉语教学高级班的教学中,我们发现“黄色”这个词已经突破了它原本单纯的物理含义,更混合了褒贬不同的语言色彩。
近年来,有关“黄色”一词的讨论频繁,这一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原本象征高贵、尊严、贞洁的颜色词,在社会流通层面竟然快速转变,由以前的褒义色彩为主,迅速地加入了淫秽和庸俗的含义,和传统意义上的高贵、尊崇二者矛盾并存、模糊兼容、褒贬对立。
基于此种现象,甚至有学者认为从中国民族文化自尊这一角度强调,“黄色”这个词应当不再适合作为淫秽和色情的代名词来使用。
那么,“黄色”该词的意义转变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在此,本文就“黄色”一词的意义转变情况展开论述。
一、传统语境中的“黄色”内涵1、皇权和高贵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青赤黄白黑五色之中,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中华民族的本色,而且被历代帝王推崇,被认为是帝王之色。
比如,“黄榜”是指皇帝的文告,因用黄色纸书写而得名,“黄历”是朝廷颁布的历法,“黄马褂”则是清朝皇帝赏赐给有功之臣,最高规格的礼物,古时皇帝住的宫殿,也一定是红墙黄瓦。
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意味着自己登基成为了天子。
清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也讲到“从小在宫中周围所有只属于自己的明黄色暗示了自己唯我独尊的意识。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中,词汇的语义演变经常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中,一个经历过显著变异的词汇之一便是“黄色”。
在传统文化中,“黄色”往往指代着土地的肥沃和丰饶,与财富、繁荣、吉祥等积极含义相联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异,开始与淫秽、色情等阴暗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本文旨在考析这一词义变异的原因以及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影响。
首先,词义变异与社会现实的变化密不可分。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风气开始发生巨大转变,西方的新文化思潮涌入,社会风气变得开放、自由。
这个时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有着革命性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性解放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与此同时,许多西方文化中的色情元素也被引入到中国社会中,慢慢地塑造了“黄色”的新含义。
第二个原因是语言的不断演进和发展。
语言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现象,它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
人们对事物名词的理解和词义的修饰,是随着时代的更迭而发生演变的。
因此,“黄色”这个词的变异也是语言的自然发展结果。
无论是在海外留学的学者还是国内研究人员,当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间尺度来研究词义的变异时,不难发现这一点。
此外,词义变异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传统社会中对性的认知一直在封闭和忌讳状态下。
然而,近代社会的衰败、租界的出现以及女性独立思想的觉醒,社会对性的态度发生了可观的转变。
人们开始思考性的话题,特别是男人对于性的渴望和表达,这些思考和表达使得“黄色”逐渐成为了对性的标志。
这种标志也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中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
最后,这一词义变异的文化影响有着深远的意义。
正是这种词义的变异导致了社会对性的认知与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
人们开始敢于谈论性,接受性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现实。
在当代社会中,“黄色”已经成为了对性话题的隐晦称谓。
这种变异提供了一个让人们更加自由地表达和交流性观念的方式。
同时,也为性工作者及相应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与道德认可的土壤。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在中国文化中,“黄色”一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富有特色的词汇,它既有实际意义上的色彩,也有象征性的含义。
然而,在近代中国,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历史进程的发展,“黄色”这一词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异。
本文将对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的原因、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考析。
首先,近代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是“黄色”词义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以道德伦理为导向的价值观念。
在这种语境下,对“黄色”的定义开始转变为与色情相关的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违纪的事物。
这种变异主要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倡思想解放和道德革新的新风潮使得“黄色”逐渐被贴上了不光彩的标签。
其次,政治因素也对“黄色”词义的变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进入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各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影响。
在这一时期,为了维护纯洁的社会道德风尚,对“黄色”与色情内容的追求进行了严厉打击和批判。
各种被标榜为“黄色”的书籍、电影、音乐等文化产品统统被封杀,这使得“黄色”一词的内涵更多地被局限在了不良文化的范畴内。
与此同时,经济因素也对“黄色”词义的变异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崛起,人们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希望消费到更多的文化产品。
与此同时,娱乐业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黄色”逐渐开始与赚钱挂钩,并以低俗、猥亵等负面形象出现。
大量以黄色内容为卖点的图书、电影、综艺节目等泛滥一时,使得“黄色”逐渐变成了封建陋习与低俗娱乐的代名词。
然而,这种具有消极意义的“黄色”词义变异并非绝对,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黄色”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人们对“黄色”的认识已经趋于全面和复杂。
一方面,“黄色”在艺术、文学、电影等领域中得到了新的解读。
作为一种表达手法,艺术家开始将“黄色”与人性、社会问题等主题相结合,形成了更加深刻和立体的作品。
关于黄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黄字的研究报告摘要“黄”是一个广泛使用的中文词汇,具有复杂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字的语义、语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黄”字是一个富有内涵的词汇,具有正面的和负面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
同时,“黄”字在语用方面具有许多特征,如指称性、情感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
最后,本研究对“黄”字的应用和发展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
引言“黄”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中文词汇,具有相对独特的语义和语用特征。
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同时,“黄”字也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词汇,因为它不仅有正面的含义,还有负面的含义,在不同的语境下表达不同的意义。
此外,对于外国人来说,“黄”字也具有文化差异的特征,因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对“黄”字的理解和使用也有所不同。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字的语义、语用、文化、历史、演变、语法和用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丰富的内涵和特征。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黄”字的语义特征,包括其正面和负面含义的解析。
其次,我们将分析“黄”字的语用特征,包括指称性、情感性、文化性和社会性等方面的特征。
然后,我们将从文化、历史和演变的角度来介绍“黄”字的背景和演变过程。
接着,我们将分析“黄”字的语法特征和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应用和发展。
最后,我们将进行讨论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
一、“黄”字的语义特征“黄”字是一个有形容词和名词两种意义的词汇,它的正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颜色的黄、金色、宝贵的、珍贵的、丰富的、肥沃的等等;而负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色情的、下流的、低劣的、脏乱的、丑陋的等等。
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黄”字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下面是一个具体的例子:例句一:黄金(huáng jīn) —表示金子的颜色。
这是“黄”字的一个正面含义,代表着富有、珍贵和财富。
“黄”字-中国字与中国文化

“黄”字-中国字与中国文化字甲文黄:高鸿缙氏以为「像佩玉之形,所系玉石左右半环各一;下,其緌也。
后世借为黄绿之黄,久而不返,乃另造珩字以还其原,珩行而黄之本义亡。
说(文)解(字)言黄之本义与构造俱非。
」金文黄:林义光氏以为「象米谷可收形(与形近),①束之,秋禾之色黄也。
」小篆黄:从田从,亦从(古文光字)声,土地(田)之色(光)为黄,故本义作「地之色」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就是平常所见的土地之色。
其义有:1.古国名,春秋时为楚所灭,故城在今河南省潢川县西。
2.嘉谷之称。
例如《诗经·大雅》「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3.黄帝之简称。
例如《吕览·荡兵》「黄(帝)炎(帝)故用水文矣。
」4.姓,羸十四氏之一,出于陆终氏,后受封于黄,既为楚并,其子孙散之四方,以国为氏。
5.形容词,黄色的。
如《诗经·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秋风飒飒,落叶纷纷,举目望去,山间树木,地上小草,农田水稻,开始泛出黄的颜色,这,是秋的颜色。
夏天,在这黄色的呈现中,悄然过去。
树上的绿叶虽美,却也开始枯黄、凋落。
那片片黄叶,似乎记载了它一生的旅程,当随风飘落后,又化为泥土,护持着树木的成长。
如同上一代人,用一生的心血,照顾下一代,纵然离开,但其言传身教,却成为家风、家道,代代相传。
望着乡间田野那层层黄色,看到,稻子熟了,果实熟了。
这层层叠叠的黄,让我们看到了丰收,是辛苦劳动之后,收获的颜色。
家中的父母、长辈,时而会翻起那发黄的老照片,多少的酸甜苦辣涌了上来,往事一幕幕,回味在心。
当坐下来,细细给儿孙们述说着曾经的故事时,也在告诉子孙,做人应有的本分。
那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透过了发黄的照片,深入子女的心中,这,是回忆的颜色。
黄昏的天空,显得宁静而庄重,日落之前的晚景,有种深沉,有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的色彩,似乎就成了晚年的色彩,浓重而平和。
「黄泉路上无老少」,生命无常,我们虽然年轻,但怎可浪费光阴,凭青春少年,将大好时光消磨在网吧、游戏厅中,岂不可惜?须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知珍惜时光,努力向上,将来以回报父母、家庭、社会,只怕转眼容颜渐老,将一生空过,悔之晚矣。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

作者: 黄兴涛[1];陈鹏[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83-9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6期
主题词: 黄色;黄色新闻;黄色文化
摘要:“黄色”由代表高贵、尊严的民族象征色彩词,转成与色情淫秽之指代并列共存、具有内在含义矛盾的词汇,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与现实中国社会政治互动的产物。
作为负面贬义的“黄色”,表现出传统词义的一种变态,在社会环境演变和语境变量中,因经历所指和能指的开张组合、伸缩变化,与西方语词“黄色新闻”等概念中的黄色原义也有脱离。
考察“黄色”内涵迁延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这一转变得以完成的时代因缘和文化意蕴,可以丰富对历史的认识,予人启发。
黄的汉字的本义

黄的汉字的本义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更以独特的视觉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黄”字,这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却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充满了哲理与寓意。
黄,甲骨文是“戊”加“田”,字形像木柄的金属器具在松软有谷的土田上除草施肥。
在古代,黄色往往与土地、丰收紧密相连。
这正是“黄”字的本义——丰收、富饶。
在古代农耕社会,土地是生活的基石,而丰收则是人们生活的期望。
因此,“黄”字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富饶、丰收和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字的含义逐渐扩展和深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色被赋予了尊贵和神圣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的五行说中,“黄”代表中央方位,寓意万物生长之源。
在封建社会中,黄色更是皇家的象征,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同时,“黄”字还寓意着高贵、庄重、华丽。
因此,“黄”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黄”字还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紧密相连。
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黄帝的“黄”,正是寓意着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繁荣。
同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黄”字的典型代表。
黄河的“黄”,寓意着生命的繁衍和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汉语中,“黄”字仍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
除了表示颜色外,“黄”字还可以表示成熟、丰收等意义。
比如,“黄澄澄”可以形容谷物丰收的景象;“黄花闺女”则可以表示未嫁的少女。
同时,“黄色”也成为了色情行业的代名词,这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于“黄”字的不同理解和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颜色词“黄”的字义演变探析
摘要:汉语颜色词“黄”的字义在人脑认知机制及社会文化交流的推动下,经历了
由封建社会的“至尊之色”急转直下成为“色情、污秽”之代表词的巨大变化,折射
出中国社会与民族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对当今文字研究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演变社会文化认知机制
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字义除了表示自然界的色彩外,还可扩展为其他诸多义项,这是汉语语义演变的结果。
本文选取其中的颜色词“黄”作为研究对象,从起源、字义扩展及认知机制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一、“黄”之字义起源
“黄”属象形字,其甲骨文如佩环形,上为系,下为垂穗,中间为双璜并联状。
郭沫若在《金文丛考》中提到:“黄即佩玉,后假借为黄白字,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乃造珩若璜以代之,或更假用衡字。
”另《甲骨文字典》记载:“黄,像人
佩环之行……古代贵族有佩玉之习。
”由此可见,“黄”为“璜”的本字,是种半环状
佩玉,合则为璧,分则为璜。
如“赐汝朱黄、玄衣”中的“黄”即佩玉之意。
而后金
文繁化,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黄”。
字形的演变往往伴随字义的演变。
“黄”最初的假借之义在《说文·黄部》中做
过记载:“黄,地之色也。
从田,从炗,炗亦声。
炗,古文光……”这其中“黄,地
之色也”所解为其假借义,表土地之色,也是“黄”作为颜色词的本义。
在此基础上,“黄”的字义不断演变,直至今天的“色情”之义。
下文将对此演变过程及原因做具
体阐述。
二、“黄”之字义衍生
自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黄”表示“地之色”开始,“黄”的字义随历史朝代及社会需要的发展而衍生出多种义项。
按衍生来源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
为“黄”的传统字义,即多由“地之色”扩展而来;二为英文“yellow”对应的“色情、
淫秽、肮脏”之义,最初来自西方社会,后在本国愈演愈烈,以致成为现代社会“黄”字的代表义项。
1.传统字义。
“黄”的词性可分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类。
最初的形容词义项即许慎所言“地之色”。
在这一义项的基础上,“黄”的字义扩展为“泛指一切带黄的颜色”,如“枯黄”——“黄落、黄桑”;而“庄稼丰收之时的金黄景象”又引申出义项“美好”,如“黄黄”(形容美好)、“黄茂”(丰美的谷物)。
“黄”作动词时主要有两个
义项:一是“成熟”,如“黄陇”中的“黄”。
这一用法显然由“金黄”这一义项引申而来。
二是“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多用于现代口语表达中,即用“树叶、庄稼枯黄
的衰败之像”比喻“事件的失败结果”。
有时还可作补语,接在动词后表示事件状况
的不理想,常常写作“搅黄了”。
“黄”作名词的义项较多,常指代黄色的或与黄色
相关的事物,如“有骄有皇,有骊有黄”中的“黄”意为“黄色的马”,“佩紫怀黄”中的“黄”意为“金印”,另有“黄流”指“美酒”、“黄口”指“幼儿”等。
现在的“黄”还专指“黄河”、“皇帝”和姓氏。
2.从“高贵”到“污秽”之地位转变。
黄色是极富东方情调的一种色彩。
在中国传
统文化的五行学中,土居于正中,因此“黄”最初作为中央之色,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重要地位。
两汉时期,“黄”成为“皇帝”的简称,地位凸显。
隋唐初年,“黄色”逐渐成为统治阶层的象征和皇帝的专用色,“黄袍”成为帝王的专用衣着。
到了
唐代,封建统治阶级为加强王权,把“黄”据为己有,“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
明清时期,“黄色”已被固定为皇权的象征,与皇帝有关
的事物均以黄色为主。
近代之后,“黄色”又成了中国人民族性的象征,被视作民
族“忠义”文化的代表。
然而到了现代,当人们提到“黄色”时,最先想到的是“色情、淫秽、低俗”之义,与“高贵威严”完全相反。
这主要源于西方社会的“黄色思潮”。
“yellow”在英文中本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
西方社会的“黄色思潮”在民国初年随中国社会的日渐开放而慢慢流入国内,越来越多地与“色情,低俗”之义相关,成为
现代人眼中“黄色”的代表字义。
三、字义转变及扩展的认知机制
“黄”字义的初次转变是因假借之故,“假借”这一造字方式在认知上称为“转喻”,凸显的是两事物间的相关性。
之所以选择“黄”而不是选择“黑”“蓝”或“红”,是因为“黄”最初代表的“佩玉”是氏族人所熟悉的事物,其呈现的颜色恰巧与其概念中的“黄色”相一致,遂以颜色转喻整体,被假借成为“黄色”的字形。
认知的“隐喻”模
式亦体现在“黄”的字义扩展过程。
“隐喻”凸显了事物间的相似性,如义项“事情失
败或计划不能实现”由“树叶植物凋零枯黄”这一景象隐喻而来,借助“枯黄”与“衰败、失败”之间的相似性,实现了颜色域与认识域间的映射。
颜色词“黄”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至尊之位,随社会、语言发
展的需要被赋予不同的义项,经历了由“崇高”到“污秽”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
上折射出中国社会、民族文化的巨大变迁,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语言文
字的研究与拓展具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蕾现代汉语颜色词之认知研究[H].扬州大学学报,2009。
[2]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历史研究,2010,(6)。
[3]曹鸿娟英汉颜色词“yellow”和“黄色”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2)。
[4]钟守满颜色词的语义认知和语义结构[H].外语教学,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