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词的发展演变共27页文档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有关色彩感知及颜色范畴的探索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辨解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
斯多葛哲学家曾指出,“色彩是物质最初的现象形式”(转引自叶军)。
柏拉图认为人类色彩感知过程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光源反光物体具有接受反光功能的眼目。
他进一步指出:“白的东西导致眼的开放,黑的东西导致眼的收缩。
”亚里士多德则注重色彩成分的类型学研究。
在他看来,色彩类属可划分为两类:简单色彩和复合色彩。
简单色彩通过“黑白”两种颜色搭配调和而成。
复合色彩是简单色彩通过进一步复合、衍生而来的产物。
这些有关色彩感知的哲学意义的见解,为后来学界的研究及新兴理论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德国文学家歌德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其《色彩原理》一书中,从色彩美学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色调与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
他将全部色彩概括为三类: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命名为化学色;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手段所看到的色”,是为物理学色。
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1666)开始了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色彩研究。
他借助三棱镜对色彩属性进行了物理光学实验,分离出光谱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并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即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
自此,牛顿的色彩光学理论替代了传统的哲学思辨式推论,丰富了色彩认识论,使色彩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此后,色彩感知与色彩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色彩概念的语言表达—颜色词的研究从人类学、民族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相继展开,研究内容涉及颜色词的习得顺序、特性、指称内容、语义结构、联想意义等,相关论著频出。
据Maclaury (1997)统计,自,158年以来,关于颜色词的研究论著超过3000部,仅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关于颜色范畴化的研究著述超过200余种。
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颜色词汇系统的理解,也为颜色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

论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的发展摘要:文章以汉魏六朝单音节颜色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历时的坐标中通过与先秦的上古汉语的颜色词进行比较,从而窥见中古汉语颜色词发展的一般面貌。
关键词:颜色词;汉魏六朝;单音节;发展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71-02颜色词是语言中反映人类对事物颜色的认知且形成颜色语义的词语。
汉魏六朝这是一个历史学的时间概念,即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始至隋朝末(公元618年)约八百年时间。
根据汉语史的分期,东汉至隋朝是中古汉语时期,西汉属于上古汉语时期。
“中古汉语暂定为东汉魏晋南北朝隋,西汉可以看作是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的过渡期,初唐、中唐可以看作是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渡期。
”因此这篇文章的主体是中古汉语的颜色词研究,但把西汉时期的颜色词也包括其中,便于考察上古汉语颜色词向中古汉语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过程,发现其演变规律。
一单音节颜色词就是用一个音节表示的颜色词,在古代汉语中就表现为用一个字来表示的颜色词。
单音节颜色词是汉语颜色词最早的表现形式。
上古汉语单音节词的构词法主要靠滋生,徐朝华总结出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词义引申分化出新词;一是构造出与旧词音同或音近、意义有联系而书写形式不同的新词。
”并且“这种滋生词与旧词有原词与滋生词或同源词之间的关系。
”单音节颜色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中出现的颜色词有黄、黑、白、赤、幽。
据徐朝华,甲骨卜辞中有“赤、黄、■、白、幽、黑、物”等,这些颜色词一般都用于牲畜的毛色。
卜辞金文中,表示颜色的词比较有限,表示红色的词有赤、朱、丹、彤、骍、熏(绛)等,表示黑色的词有玄、幽、旅等,还有帛(白)、黄、青、紺等。
早期的颜色词都是和具体事物结合起来的,只有用来指称某种事物时,才能显示出相关颜色的意义来。
这些词大都是以具体事物为依托,如:“朱”是赤心木,“帛”是丝织品,“骆”是青色的马。
金文中,据管燮初先生《西周金文语法研究》统计,颜色词共有7个,分别为“白”、“青”、“玄”、“赤”、“幽”、“熏”、“潢”。
颜色词与汉文化

颜色词与汉文化一、颜色词与古代尊卑等级制度人们对各种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特定的社会习惯。
文化心理、审美情趣、阶级结构以及经济背景等等。
汉语的颜色词,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表征,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颜色词所蕴涵的高低尊卑等级的象征意义。
1、黄色——帝王之色日本有一个从事舞台设计的艺术家曾经做过一个关于色彩感情的调查,发现日本人一看到黄色就会联想到菜花、中国、水仙、柠檬、佛光、小提琴的高音等等。
这种心理感觉的产生,有的自然是因为物体本身的颜色引起,如菜花、柠檬,而有的则很奇怪,如小提琴的高音、中国。
本来日本人也是黄种人,但他们为什么不会由黄色联想到自身,却把黄色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这也许与中国的文化有关。
人们认为,黄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色,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我国自古就崇尚黄色,在《淮南子》、《山海经》和《太平御览》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女娲以黄土造人”的传说。
女娲以黄土造人,这些黄土人就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
因为是用黄土造成,所以我们汉族人的皮肤上黄色的。
黄皮肤的汉族人是黄帝的子孙,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生长繁衍的摇篮,又是汉文化的发源地。
几千年来,耕种的是黄土地,吃的是黄米,饮的是黄河水,因而,汉民族与黄色自古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黄皮肤的中国人自古就崇尚黄色。
其实,古人崇尚黄色并不仅仅是由于人们对色彩本身的感觉,最根本的原因应源自古人对黄色的象征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古人认为,黄色是土地的颜色,代表永不变易的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德之美,如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古不易。
”古人认为黄色是自然之色,万古不易,所以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的“中央”。
宋代的思想家朱熹认为:“黄,中央土之正色。
”因而,在汉民族传统文化中,黄色象征着生长万物的土地,同时也象征着中央皇权和国家社稷,人们用黄色代表五行中的土和五方中的中央。
由此,黄色具有了神圣、尊贵、崇高和庄严的象征意义。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规律文献综述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文献综述2011级对外汉语学号:201105121068王海湾摘要:颜色词是人类的色彩感知用自然语言表达和固定下来的结果,一直以来,人们对颜色词的研究充满浓厚的兴趣。
古今中外,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对人的色彩感知和颜色词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目前,关于颜色研究方向很多,涉及很多方面。
现将近日查阅的各类研究性论文和学术期刊稍作梳理,给大家提供参考。
关键词:汉语颜色词文化国内外都不乏对于颜色词的探讨,最具影响力的当数美国民族学家Berlin 和Kay, 他们曾在1969年发表《基本色彩词语: 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 在这部巨著中就近百种语言中的基本颜色词进行了深入有趣的研究。
国内也有不少语言学家对颜色词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如伍铁平先生“论颜色词及其模糊性质”(伍铁平, 1986)对颜色词的模糊语义展开了研究; 张旺熹“色彩词联想初论”(张旺熹, 1988)就颜色词的联想义进行了研究, 较为全面地揭示出颜色词意义复杂性的深层原因。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周一农《词汇的文汇内涵》等书都对部分颜色词进行了研究。
章银泉《色彩描写词典》(银川人民出版社,1988)就收有古今汉语颜色词1200个。
尹泳龙《中国颜色名称》(地质出版社,1997)共搜集古今流传的颜色名称2500个,同色异名归并后为1867个。
颜色词在语言中应用相当广泛,它内涵丰富,色彩鲜明,使众多的研究者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着人类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 对于颜色词认知和使用也随着发生着变化, 对英汉颜色词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无疑是发展的需要, 也有利于增进彼此合作与交流。
按照研究对象的大的范围,可以将研究方向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和英汉颜色词的对比研究。
一方面是对汉语颜色词进行研究。
主要从颜色词的发展、语义和文化内涵角度分析,相关论文如:《说文糸部颜色词同源发展认知分析》《释白》《颜色字白及其文化阐释》《语素白的结合能力分析》《说文解字颜色词探究》《色彩文化地理透视》《颜色的文化内涵》《色彩词的文化内涵》《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超常组合》《汉语色彩词衍生法之探究》《论黑色词》《绿的文化内涵及构词》《色彩词及其分类》等等。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颜色是生物与环境之间重要的信息交换途径,它不仅仅是物质客观上的色彩,而且以不同文化下审美价值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人类以视觉感知颜色,并以此来表达语言,把颜色的信息涵盖在某一语言的内涵里,形成一种文化文字,称之为基本颜色。
汉语基本颜色词最初由来自自然界的颜色语义,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和变化,在古汉语、现代汉语等历史阶段,汉语基本颜色词形态与语义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本文从色彩调理理论入手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批判性论述以及演变史研究,以期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二、基本颜色调理理论色彩调理理论是一种色彩学概念,它试图用色彩的特征标记人们的视觉知觉,以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
它是一种社会认知视野,因其具有审美价值,对于研究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据此,可以把基本颜色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个类别,“红”象征力量、活力及被认知为激情和行动力;“橙”象征运动和活力;“黄”象征无限可能、希望和明朗;“绿”象征自然、健康和节制;“蓝”象征宁静、沉思、空间和信任;“靛”象征智慧、历史、情感和精神;“紫”象征奇幻、洞察和高贵。
三、汉语基本颜色词从古到今的变化(一)古汉语历史时期在古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仅有“赤”、“绿”、“黑”、“白”、“黄”五个,从比较语料来看,赤、黑、白是被使用频率最多的基本颜色之一,而绿、黄则出现的比较少,并不具有常见性。
此外,古汉语中的基本颜色词有可能指的是物体的客观颜色,也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如“赤”可指“红色”或“美好”,“黑”可指“黑色”或“悲哀”。
(二)现代汉语历史时期现代汉语历史时期,汉语基本颜色词有所增加,变成“红”、“橙”、“黄”、“绿”、“青”、“蓝”、“靛”、“紫”八种颜色,并且从频率上来看,新增的颜色词也都较为普遍,几乎每一种颜色都有使用者。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中,“赤”、“绿”、“黑”、“白”、“黄”五种仍然含有古汉语中的颜色语义,同时主要增加了“橙”、“青”、“蓝”、“靛”、“紫”五种新的审美和文化语义,表达出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心理调节功能。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

收稿日期:2019-11-16作者简介:李慧(1996—),女,黑龙江黑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学。
试论古今颜色词的词汇演化——以“青、黄”为例李慧(辽宁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颜色词“青”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全方位繁荣并发展,到《类篇》时增长速度减缓,但仍稳定增长,到《康熙字典》与《现代汉语词典》时逐渐弱化。
“黄”从《甲骨文字典》到《说文解字》时期也是全方位繁荣并发展的,到《类篇》《康熙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时期新生速率逐渐减慢,许多异体字已不复存在,呈现整体弱化趋势。
“青、黄”颜色词呈现如此变化的趋势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来解析,此外“青”和“蓝、黑”的特殊关系也会影响颜色词“青”的发展。
关键词:“青”;“黄”;颜色词;演化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30(2020)02-0039-05颜色词是人们用语言符号对事物颜色这一具有具象特征的客观概念,进行抽象的概括与总结而得出的一类词。
颜色词是有关人类视觉对万物颜色进行定义识别的词汇。
颜色词在我国古代甲骨文时期就已产生,一直使用至今,还将持续运用于未来。
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颜色词产生,有的颜色词消失,有的颜色词从甲骨文时期一直稳定沿用至今日。
这些变化可以说明每个颜色词在古今发展过程中都拥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找出颜色词的古今发展变化规律将对词汇学,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青、黄”的特殊性(一)“青”的特殊性从《甲骨文字典》《说文解字》《类篇》《康熙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看颜色词“青”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颜色词“青”从甲骨文时期的不存在,到《说文解字》时期对纯色名称“青”的释义以及与纯色“青”区分的各种程度色、特指色的繁多出现,再到《类篇》时期有关“青”程度色、混合色、特指色的新生数量减少,再到《康熙字典》对纯色“青”释义的消失,再到《现代汉语词典》对“青”深绿色或浅蓝色的现代释义,它的词义变化是最多的,最频繁的。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

基本颜色调理论述评——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在色彩理解和实践中,基础颜色都是很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色彩调节中,色彩和色彩调节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角度,探讨汉语基本色彩词的演变史,并对基础色彩调节理论进行论述评价。
中国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
据考证,《诗经》中有许多色彩词,并且有一定的类型分类。
其中,最基本、最原始的色彩词有朱红、黑色、白色、青色,以及淡黄色。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色彩调节理论中的基本色彩。
随着时代的进步,汉语基本色彩词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比如,在唐朝时期,就用蓝灰色、棕色和绿黄色来代表某些色彩,例如用蓝灰色来描述空气,棕色来描述根源,绿黄色来描述木头,在宋朝时期,汉语中基本颜色词的变化更加明显,出现了新的色彩词,比如:绿色、紫色、褐色、橙色等。
在国家一统南朝以前,我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行》、《彩色图谱》为两个主要理论核心,它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认为颜色的性质是由行气所决定的,并以五行颜色为色彩调节理论的基础,认为五行颜色可以完美地表达五行元素的性质。
结合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基本色彩词有助于人们在表示颜色的性质时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框架。
另一方面,汉语中基本色彩词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比如,欧洲文化在18世纪传入我国,随着西方文化的普及,日渐有了对不同颜色的丰富认知,越来越多的外来色彩词开始融入汉语中,这也使得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变得更加丰富。
从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中国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从传统的色彩调节理论中可以看出,丰富的概念框架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断发展壮大,丰富了汉语中的色彩词汇。
总之,汉语基本色彩词是中国色彩调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准确表达色彩性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历史发展来看,汉语中的基础色彩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仍在持续发展中,因此,应详细讨论和评估这类色彩的发展史,以便更好地研究和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调节理论,进而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当中。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

汉语基本颜色词的词义演变分析黄丽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摘 要:基本颜色词是具有专门性、代表性和确定性的词的聚合。
基本颜色词自产生以来,词义一直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基本颜色词词义可以分为隐喻义和象征义。
语义不断扩展并表现出不平衡性,由表示颜色义扩展到表示性状到象征义的产生,语义不断抽象化。
基本颜色词词义的这种演变是隐喻思维的结果,而象征义是隐喻义进一步抽象的结果,它们的产生都有一定的思维模式。
关键词:颜色词;隐喻;象征do:i 10.3969/j .issn .1000-5757.2009.05.054中图分类号:H 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09)0520054204一、引 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人们往往是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隐喻思维进而达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
认知不同的事物是这样,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认知也同样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知规律。
颜色词词义的演变就是人们对颜色认知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深化的结果。
陈家旭[1]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以物代色)))以物比色)))抽象化和符号化)))隐喻化。
这是人们对颜色词认知的普遍规律。
但是,我们认为,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并不止于隐喻化。
隐喻是词义演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认知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对于颜色词的认知也开始由隐喻走向了象征化。
二、基本颜色词的界定关于基本颜色词的界定,依据的标准不一样,所选出的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具体的词也就不一样。
判定基本颜色词比较有影响的是柏林和凯#保罗提出的判定基本颜色词的标准,[2]他们认为,基本颜色词应符合下列标准:1.单语素,即语义无法从词的组成部分推知;2.有独立的颜色意义,即所指颜色不属于其他色域同时也不依附于某一(类)事物;3.心理上的显著性和稳定性,受试者不因预警的改变而改变对颜色的看法,不因个人的用法而有不同的判断;4.有同样的分布潜力,即具有相同的派生构词能力。
颜色词文档

颜色词1. 引言颜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人造物体中,都充满了丰富多彩的颜色。
为了更好地描述和表达不同的颜色,人们创造了许多颜色词。
颜色词是一种语言现象,通过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和命名颜色,使得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交流和表达。
在本文档中,我们将探讨颜色词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应用场景。
我们将从颜色的概念、词汇和应用角度分别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颜色词。
2. 颜色的概念颜色是通过光的反射、吸收和折射产生的。
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和反射。
人眼中的视锥细胞会感知不同波长的光,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感知到的颜色。
颜色可以用三个基本属性来描述: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决定了颜色的基本色系,比如红色、蓝色等;饱和度表示颜色的鲜艳程度,越高表示颜色越饱和;亮度则反映了颜色的明暗程度,越亮表示颜色越明亮。
3. 常见的颜色词在语言中,有许多常见的颜色词用来描述和命名不同的颜色,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颜色词及其对应的颜色:•红色:代表激情和力量,常用于表示警告或标记危险。
比如:火红、鲜红。
•蓝色:代表平静和冷静,常用于表示冷色调。
比如:天蓝、深蓝。
•黄色:代表活力和快乐,常用于表示温暖的颜色。
比如:明黄、柠檬黄。
•绿色:代表自然和和谐,常用于表示大自然中的颜色。
比如:草绿、森林绿。
•橙色:代表温暖和热情,常用于表示夏季和秋季的颜色。
比如:橙黄、橙红。
•紫色:代表神秘和高贵,常用于表示宝石或皇室的颜色。
比如:深紫、浅紫。
•黑色:代表严肃和神秘,常用于表示正式场合或夜晚的颜色。
比如:纯黑、深黑。
•白色:代表纯洁和无暇,常用于表示婚礼或宗教仪式的颜色。
比如:纯白、雪白。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颜色词和对应的颜色,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颜色词,用以表达和描述更多变化丰富的颜色。
4. 颜色词的应用颜色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颜色词的应用场景:4.1 艺术和设计在艺术和设计领域,颜色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和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

颜色词“红”的文化内涵及其词义演变颜色是人眼对于光波作用的一种视觉反映,由于认知主体不同的心理、文化背景等因素,记录颜色的颜色词在各民族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要掌握汉语词汇中的颜色词就得先理清它在汉民族语言文化中的发展轨迹,下面以颜色词“红”字为例,具体说明一下它在汉语中承载的“颜”外之意。
一、“红”之颜色及其语意在古代,指称“红”这一颜色的词还有“赤”“朱”“丹”“绯”“绛”“缇”“缙”“殷”“赭”等等,而其中作为“红”这一颜色泛称的却只有“赤”与“红”。
“赤”在《说文》中谓之“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
”在古代,“青”“赤”“黄”“白”“黑”构成了所谓的“五色”,而“五色”和“五行”相合,代表了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同时“青”“赤”“白”“黑”四色也象征春、夏、秋、冬四季,“赤”为南方之色,也即夏天的颜色,因而它一开始便承载了万物生长、生命力旺盛的内涵。
“朱”在《说文》中被解释为“赤心木”,使之作为颜色词大行其道的是因为一种呈红色(也有棕红色)的矿物“朱砂”。
“朱砂”又称“丹砂”,被用做颜料,在中医上又用来入药。
指称颜色的“朱”和“丹”其实是一样的,都指一种颜色鲜艳的红色,相当于我们说的“大红色”。
因其鲜明的特征,被广泛地使用,王侯权贵们染“朱门”,乘“朱轩”,着“朱衣”,年轻人的好颜色被称为“朱颜”,而女子们则还会有诱人的“丹唇”(或“朱唇”)。
此外,“朱砂”(“丹砂”)也被用来磨“朱墨”,画“丹青”等等。
“绯”指的是一种近似桃花的颜色,常用来描摹脸颊因害羞等原因而造成的一种很生动的浅红色,“绛”指的是一种比血液颜色还要深的深红色,而“缇”“缙”等词的使用范围相对较窄,它们只用来指称丝织品的颜色,前者指橘红色的丝织品,后者专指“赤色的帛”。
另外一些颜色词如“殷”(像血一样略带黑的颜色)“胭”(女子用的胭脂的红色)“赭”(红褐色)等也因为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所以在颜色词的大家族中不是很活跃。
第一章色彩的发展历程

第一章色彩的发展历程1. 色彩的起源色彩作为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属性,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早期人类主要依赖于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来认识色彩。
首先,他们意识到天空是蓝色的,大地是绿色的,太阳是黄色的。
随着文明的进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颜色,比如红色、橙色、紫色等。
2. 古代对色彩的认识古代文明对色彩的认识与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紧密相关。
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黄色是太阳的象征;在古希腊,蓝色被视为神圣和纯洁的象征;而在古印度,红色则象征着力量和权力。
古代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主要通过植物、矿石和彩虹等自然界的现象来获得。
他们利用植物来提取染料,通过矿石来制作颜料,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色彩。
3. 色彩在艺术中的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色彩开始在艺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古代艺术家们通过使用不同的颜料来创作作品,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情感。
在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开始研究色彩的光学性质,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色彩的混合规律,为后来的艺术家们奠定了基础。
4. 色彩在科学中的研究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也有了新的突破。
17世纪,牛顿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谱的存在,揭示了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原理。
随后,科学家们开始研究色彩的感知机制,发现了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的不同感知,从而得出了色彩的三原色理论。
这一理论成为后来色彩管理和打印等领域的基础。
5. 色彩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色彩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告、包装、时装设计等行业都需要运用色彩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传达信息。
此外,色彩也在心理学和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针对不同的心理需求,人们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调节情绪,如使用柔和的蓝色来缓解紧张情绪。
6. 色彩的未来发展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色彩的应用领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更加多样和生动的色彩。
古汉语文学颜色词之管窥

古汉语文学颜色词之管窥摘要: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烙印,它可以像“活化石”一样承载一个民族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容。
研究颜色词的起源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颜色词中正色与间色在中国历史上的这一特别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颜色词;演变;正色;间色对一种语言词汇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和分析,都不可以忽视其文化特征。
词汇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往往不可避免地打上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烙印,它可以像“活化石”一样承载一个民族不同时间、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内容。
一古汉语中,颜色一词的本义是指人的脸色、肤色。
《楚辞渔父》中:“颜色憔悴”。
颜与额同义,《说文解字》:“颜,眉之间也。
”“色,颜气也。
”后来“颜色”不但指面色表情,也扩大了其范围,引申为各种事物的色彩。
如果注意观察汉字中表示颜色的字,我们会发现一种很奇特的现象:在早期汉字(甲骨文、金文)中,很少有表示颜色的字,但在成书于汉代的《说文解字》中却一下子冒出了几十个颜色字,而这些字大都以“糸”为表义偏旁。
到了现代,这些“糸”旁颜色字又大多成为死字而退出社会交际舞台。
透过汉语颜色词的发展轨迹,我们窥见的却是我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程以及汉民族审美情趣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中出现的众多颜色字:“红”、“绿”、“紫”、“绛”、“绯”、“素”、“缟”、“绀”、“綦”、“缁”、“缇”、“缥”等。
显然,这些都是形声字,以“糸”为惟一的表义偏旁。
“糸”为何物?《说文》释:“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糸”作为细丝,乃是古代人们主要的人工服饰质料。
由此不难发现,在先民的心目中,颜色与人的衣饰似乎具有异乎寻常的密切关系。
人类学家曾对人类颜色概念的产生做过相当深入的调查。
结果他们发现:“色调的数量随着文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多……越复杂的社会所需要的颜色词可能越多,这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可以由颜色区别开来的装饰品,或是因为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制备各种染料和涂料的技术。
颜色词的发展演变

•
•
•
• • • • • • • • • •
追溯“红”的文化内涵,是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习俗分不开的。上古时期,由于 “红”表示粉红,与尚“赤”的古人心理有些差距,导致那一时期的”红”并没有成为主 流颜色。但到了中古时期,“红”蜕变成为正色,指大红色,成为人们最为崇尚的颜色。在 结婚、生子、过年过节等重大喜庆活动中,人们都习惯用铺天盖地的红色来表示好运、 喜庆、吉祥等美好祝愿。古代与现今,我们都称得到上级领导的垂青为“红人',学子中举 为上“红榜”,表示奖励或祝福的额外收入为“红包”等等。现代,红色还与政治结下了 不解之缘,出现了“红军”、“红卫兵”、“红色根据地”等具有强烈政治意味的意义, 这些是“红”色多样文化内涵在现代人们心理上的映射。需要说明的是,“红”色与血色 相同,在视觉上会使人们联想到死伤、流血等恐怖景象,所以,红色又成为视觉冲击力最 强烈的颜色。古今死刑犯人在被行刑前,名字都会被打上红勾,这里,“红”就表达着另外 一种讯息:死亡,即红色在这里成为危险的符号。 《古今汉语词典》收义项9条。列举如下(用例从略): 1.古代指浅红色。后多指像鲜血一样的颜色; 2.呈现红色,变红; 3.花的代称; 4.象征喜庆或用作礼物的红色布帛; 5.喜庆的事; 6.象征顺利、成功或得势、受宠等; 7.象征革命或进步; 8.指红利; 9.姓。
•
• • • • • • • •
①相关引申是指词义由表示某事物引申为表示其他相关的事物,其引申理据是人们对事 物的整体认识。 ②借代引申是通过借代手法实现的引申。 ③相似引申是指词义由表示某事物引申为表示相似的事物。 ④象征引申是人们运用象征的手法使词义获得引申。 ,逻辑引申指新义项由旧义项经过人们的逻辑推理发展而来。 在《古今汉语词典》所列举的9个义项中,义项1、4、5、6、7、8,一直传承至今, 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义项9作为姓氏也被传承至今;义项2、3作为词义已经从现 代汉语的现实言语交际中消失,但以词素义的形式保留在某些双音词的词义中,如“变 红”、“落红”。
西方色彩的演变历程

2021/4/3
托 •英国艺术理论家赫伯特?理
德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
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关于 人类观看世界所采用的各种
莫
不同方法的历史。”从埃及 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埃及
斯
人同我们的今天的艺术家在 观看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许
四
多差异。埃及人遵循严格的 法则,采用几乎千年固定不
世
变的手法进行创作,他们不 太讲究画面的美观,更看重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希腊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原义“河间地区”,亦 称“两202河1/4流/3域”。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流域─苏美尔地区,美索不达米 亚是古巴比伦的所在,在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正面律:表现人物头部为正侧面,眼为正面,肩为正面, 腰部以下为正侧面; 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 根据人物的尊卑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 填塞法,画面充实,不留空白;
固定的色彩程式:男子皮肤为褐色,女子为浅褐或淡黄, 头发为蓝黑,眼圈为黑色。
雕塑的程式在古王国就已形成,以后被当作典范沿袭下 来: 姿势必须保持直立,双臂紧靠躯干,正面直对观众; 根据人物尊卑决定比例大小; 人物着重刻划头部,其他部位非常简略;
西方色彩的演变历程
2021/4/3
红色是鲜血颜色,原始人有用红土、黄土涂抹自己身体和劳动工具的习惯,据专家推测,可能是对 自己威力崇拜,带有征服自然的意愿。 至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开始在所居住洞穴四壁,涂抹上颜色或绘制出动物形象,创造令世人震撼的 洞穴岩画艺术。
2021/4/3
2021/4/3
色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的运用一直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 类20祖21/先4/3就采用红、黄、褐色和黑色颜料来装饰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