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讲义

清代文学--------------------------------------------------------------------------------【字号:大中小】【背景色】第九编清代文学章节名称:清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1教学目的和任务:对清代文学的整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清代前期的两个重要思潮:重实与感伤及其在文学中的体现教学方法: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第一节社会概况明代末年,李自成等人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王朝。

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各种局限,给了居住在东北地区的满洲族政权入主中原的机会。

公元1644年,已称帝建国的清朝统治者在明朝降将吴三桂引导下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王朝建立后,用40年时间逐步完成了对全国的军事征服,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为巩固政权,采取了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措施。

到了康熙20年(公元1681年)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

到乾隆年间,耕地面积比顺治年间增加了一倍,农业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较大提高。

当时华北和江南最为繁华,两湖、两广、四川也得到开发。

手工业和商业比明代更为发达,苏州、杭州、扬州、江宁、广州、汉口、北京已成为规模很大的工商业城市。

这一时期社会繁荣,被称为“康乾盛世。

从康熙末年开始,伴随着经济的繁荣,统治阶级也日益腐朽,土地兼并也加速进行。

特别是乾隆后期,官僚、贵族、富商、地主豪绅掠夺了大量土地,积聚了巨额财富,朝政日趋腐败,贪污成风,人们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相继发生,清王朝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道光20年(公元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一个封建社会演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文学史上沿用了历史学的分期,习惯于将此前的称为古代文学,此后的称为近代文学。

第二节文化与学术概况从清初到鸦片战争的近二百年间,文化领域内的斗争也很尖锐。

清王朝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竭力推崇程朱理学,定都伊始便尊孔崇儒。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史

第二节 《长生殿》
一、生平与创作 二、《长》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1.关于唐、杨故事,在正史、野史、民间传说、文学虚构中, 有各种各样的材料,有取舍。 2. 与前代写同一故事,但明显不同: (1)对“情”反复渲染。 (2)写“情”同时,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写安史之乱及相关社会 政治情况。 所以主题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 (1)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 生哲理以垂戒来世。 (2)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 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绪,宣布“情缘总 归虚幻”。
二、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 求 吴敬梓在小说中肯定的 正面人物,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知识分子,一类 是市井小民。 第一类人的共同的特点 是: 第一,鄙弃功名富贵, 不热衷科举考试,不愿 意出来做官。 第二,自由独立,狂放 不羁,不为封建礼教所 束缚。 但性格显得单调而苍白。
第三节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第二节 古文三大家
一、清初散文 1. 延续晚明小品文风。 2. 趋向严肃,记录时代悲哀和痛苦。 二、三大家 候方域 明末贵公子,任性放浪。 当时推为第一,晚节不终,热心功名,“素性不耐寂寞”, 早期华美,后“以小说为古文辞”。(《李姬传》历代文选 93页) 魏禧 宁都人,强调“积理”、“练识”,好发议论,《大铁椎传》 汪琬 力求雅正,结构严谨而文字朴实。
第四章 《聊斋志异》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一、生平 二、《聊》创作 重要版本有: A.青柯亭刻本。 B.三会本。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
是一部以幻想的形式写成的社会问题小 说。 一、暴露黑暗政治,同情人民反抗斗争 (1)官府的黑暗罪行。 (2)土豪劣绅横行乡里的罪恶行径。 (3)颂扬官吏的清正廉明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斗 争。

(完整word)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完整word)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代诗文的特色。

(1)明清鼎革,激化了民族矛盾与斗争,中原板荡,沧桑变革,唤起汉族的民族意识与文人的创作才情,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人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即便曾一度仕清的诗坛名流,也在诗歌里抒发家国之痛,映照兴亡,寄寓失节的忏悔.(2)这两部分诗文以对现实的敏锐反映而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稍后的诗人及其他作者,虽无强烈的民族思想和家国之悲,但也慨叹时世,俯仰人生,写出了风格独特的篇什。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在传记文里多用小说笔墨。

清初诗文改变了元明以来的颓势,出现了新的繁荣.简述清初三大学者.(1)顾炎武,他论诗“主性情",反对模拟,提倡“文须有益于天下”。

他“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秋雨》),四百多首诗,拟古、咏怀、游览、即景等围绕抒发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主题,反清复明和坚守气节是其诗突出的色调。

如《秋山》写江南人民的反清斗争和清兵屠戮烧杀的罪行.顾炎武的诗是诗人崇高的人格和深厚学力的表现,笔墨矜重,不假巧饰,其格调质实坚苍,沉雄悲壮,往往接近杜甫,如《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2)黄宗羲,论诗称“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强调诗写现实;注重学问,推崇宋诗,与吴之振等选辑《宋诗钞》,扩大宋诗影响,推动浙派形成。

诗歌感情真实,沉著朴素,具有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云门游记》、《感旧》等,抒发亡国之痛和怀念殉难亲友,虽有悲凉之感,但不消沉颓丧,屡屡表白身处逆境而不低头的顽强精神.(3)王夫之,学者称船山先生。

他生于“屈子之乡”,受楚辞影响,步武《离骚》,用美人香草寄托抒怀,如《绝句》,借舒草之心“不死”,喻坚韧不拔之志和恢复故国“春色”的理想。

王夫之自叹“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王船山公年谱》引王夫之自题墓碑词),表现“孤愤”是其诗突出的内容,如《补落花诗》九首之一,以落花飘魂抒写胸中郁结的亡国之恨,含蓄蕴藉,深沉瑰奇。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发展概况鸦片战争前的清代文学,属近古期第一段,呈现出集古代文学之大成的景观。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一.尊孔崇儒,规定学习《四书》、《五经》、《性理》诸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二.编书:康熙间:《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等;乾隆间《四库全书》。

三.大兴文字狱:康熙朝:庄廷钅龙《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朝:曾静、张熙案追究吕留良著作;乾隆朝最频繁。

四.乾嘉汉学:源于顾炎武,也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承袭清初学者治学方法,丢掉经世致用精神,多不关心世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进行文字训估、名物考证、古籍校勘、辨伪、辑佚等工作;但只做了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缺乏思想理论建树。

五.文学:(一)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1.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

2.古文包括应用散文和文学散文,明末清初小品文和传纪文,显示文学散文的发展。

3.桐城派理论奠基人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即“言有物”、“言有序”,讲求文章之“雅洁”:以雅正的文辞,简明有序地记事、议论;有排挤文学性散文的倾向,形成对明清之际的古文风格的反拨,“以古文为时文,却以时文为古文”。

4.姚鼐“义理”、“考据”、“辞章”说,受汉学影响,连学术也纳入文章要素,与“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理论相抵牾。

(二)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对王士礻真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修正,提出肌理说。

(1)王士礻真生活于康熙朝,其神韵说将诗尚含蓄蕴藉的特点强调到极致,变得不可捉摸,与现实拉开距离。

(2)沈德潜生活于乾隆朝,论诗悉依儒家诗教,尚温柔敦厚,中正和平,声雄韵畅,统归于格调,成“盛世之音”。

(3)翁方纲认为诗皆有格调、神韵,都虚而不实,“无可着手”,于是“指之曰肌理”:可以捉摸的“理”,包括义理、文理,即将“理”作为诗之本、诗之法;诗成为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清代文学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

清代文学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

清代文学的历史演进与文化变迁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期间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也经历了持续的演进与变迁,反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的各种变化。

本文将探讨清代文学的历史演进以及与其同时发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变迁。

1. 清代文学的起源与特点清朝建立之初,由于满族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进行限制和歧视,导致汉语流派被压抑。

然而,在康熙皇帝时期(1661年-1722年),随着皇帝本人对汉族文化抱有兴趣,并且借助程颐等人推动“格物致知”思想,清代文学逐渐开始繁荣兴盛。

在这一时期,兴起了很多以诗词为主要形式的作品。

康熙皇帝自己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提倡并赞赏宣传民间风俗和节日的作品。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统的保留,古文也成为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古文注重修饰文辞、讲究音律,使得其在形式上更加规范、精细。

2. 清代小说的崛起与流派形成随着康熙时期文学的发展,小说逐渐成为清代文学表达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乾隆时期(1735年-1796年),清代小说进入了一个高潮期。

杂剧、笔记体小说、神怪小说等不同类型相继涌现,并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和题材。

其中最著名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是《红楼梦》,这部由曹雪芹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其细腻刻画人物和深情揭示生活本质而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之巅峰。

该作品通过对贾宝玉家族衰败命运的描述,反映了封建社会内部矛盾和人性复杂性。

3. 文人墨客与诗词流派竞争与小说不同,诗词在整个清代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

在康熙、乾隆和嘉庆等时期,许多以文学为业的人都崇尚自由、追求个性化表达,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诗词流派。

例如,康熙、乾隆年间兴起了所谓的“浪漫派”,他们写作风格豪放、奔放,以描述爱情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而到了嘉庆朝,宣统上下又推出了“纯正派”,这一流派强调规范和传统,并对前辈提出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

4. 文学与社会政治变革相互影响清代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时期,不仅社会经济发生变革,政治制度也有所创新。

清代参考资料文学史习题

清代参考资料文学史习题

一、填空题1.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写了大量反映苏北沿海一带贫民生活的诗。

2.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的岭南著名诗人是。

3.《圆圆曲》的作者是。

4.与钱谦益、吴伟业并称“江左三大家”的诗人是。

5.“南施北宋”指施润章、;“南朱北王”指、王士祯。

6.“神韵”说的倡导者是。

7.“格调”说的提出者是。

8.“肌理”说的提出者是。

9.“性灵”说的提出者是。

10.以诗、书、画“三绝”见称的“扬州八怪”之一的诗人是。

11.在文学史上标志着古典文学时代终结和近代文学纪元开端的人物是。

12.清后期热烈呼唤“风雷”,开一代诗风的诗人是13.组诗《已亥杂诗》的作者是。

14.最早从理论和创作上为“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

1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诗潮中著名的女诗人是。

16.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是“”。

17.南社中一位身着袈裟的诗人是。

18.“同光体”指晚清、年间的一个诗派。

19.晚清“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是。

20.“阳羨词派”倾向于学习宋、,“浙西词派”倾向于学习宋、。

21.“阳羨词派”的领袖是,“浙西词派”的领袖是。

22.曹贞吉、和纳兰性德被誉为“京华词苑三绝”。

23.清雍正、乾隆时期浙西诗派的主盟是。

24.既是常州词派领袖,又是阳湖文派盟主的文学家是。

25.清初三大散文家指侯方域、和汪琬。

26.桐城派文家中,提出“义法”说的是。

27.桐城派文家中,提出“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的是。

28.《聊斋志异》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抄本是29.《聊斋志异》最早的刻本是。

30.张友鹤辑《聊斋志异》是一个本,共有篇。

31.《阅微草堂笔记》的作者是。

32.我国古代小说名著中,唯一著作权不存争议的是《》,作者是。

33.《儒林外史》今存最早的版本是。

34.《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一般被认为是。

35.《红楼梦》流传一般称有两大版本系统:一是系统,一是系统。

36.《三侠五义》是天津说唱艺人的说唱原本《》的记录本。

37.《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品花宝鉴》的作者是。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史
• 翁方纲认为神韵说失之空泛,格调说的毛病则在于食古 不化。所以他提出“肌理说”对二者加以匡正。所谓 “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 方面的“文理”。他的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 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 第五节 袁枚与性灵诗派
• 宗唐派和宗宋派尽管论诗角度和师承不同,但在强调 “道统”对文学的控制和统驭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的 看法却几乎是一致的。
• 明亡时王士禛只有十岁。尽管清初遗民意识对他不无 影响。但相比之下,他对明王朝没有那么重的感情包 袱。况且他一直是平步青云,志得意满。这样的经历 和地位就决定了他与清王朝的融洽关系,并意味着清 代的汉族文人终于将异族政权认可为自己的政治依托 所在。
• 他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著一字,尽 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了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 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
• 遗民诗歌的共同特点,是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 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
• 与明末诗歌相比,他们的诗歌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
魏风骨传统的趋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于社会的道统
文学观念。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 除了以上三人外,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阎尔索、 钱澄之、杜濬、陈恭尹、归庄等人也可被称为“遗 民诗人”。
•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 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 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 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 第四节:清中期宗法唐、宋的诗歌流派
• 由于诗坛失去了王士禛这样的权威人物,诗人们对 诗歌的理解又各不相同,所以各种诗歌流派的纷争 蜂起。以沈德潜为代表的宗法唐人的“格调说”和 以厉鹗、翁方纲为代表的宗法宋诗派便是其中的重 要角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代文学

清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1644-1839)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概况:1、小说获得长足发展;2、戏曲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3、诗、文、词出现众多重要作家和流派,取得相当大的创作成就;4、讲唱文学繁衍出许多新的品种。

第一章《聊斋志异》——蒲松龄一、作者蒲松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

19岁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此后屡试不第。

31岁在江苏宝应县衙做幕僚一年。

40岁起在同邑名人毕际有家为塾师,直到七十岁才撤帐归家。

71岁补为岁贡生,四年后病逝。

《聊斋志异》的写作过程:《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至少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聊斋志异》,三十九岁时进行初步结集,并且定下书名,此后仍在不断地写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慢慢地停止。

《聊斋志异》的主要版本:铸雪斋抄本乾隆16年;青柯亭刊本 1766年,最早刻本;张友鹤“三会本”目前收录篇目最完备的本子(近500篇 )二、《聊斋志异》的取材1.采自社会传闻或抄自友人笔记:《黑兽》“闻李太公敬一言”;《五羖大夫》“毕载绩先生志。

”2.改写前人作品:《凤阳士人》唐白行简《三梦记》中的一梦 ;《种梨》《搜神记²徐光》 ;《续黄粱》唐沈既济《枕中记》3.蒲松龄的虚构创造 :《王桂庵》《婴宁》《黄英》《叶生》《娇娜》三、《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1.歌颂爱情《聊斋》中最经典的爱情故事排行榜NO.1 《连城》,NO.2 《阿绣》,NO.3 《婴宁》,NO.4 《聂小倩》,NO.5 《乔女》,NO.6 《香玉》,NO.7 《阿宝》,NO.8 《娇娜》抨击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1)、深刻的社会内容:喜剧故事《婴宁》,狐母所生、鬼母所养、天真无邪、爱花爱笑的少女婴宁,与痴情种王子服在元宵灯会由相识到相爱,曲折地表现对封建礼教、世俗婚姻的不满。

悲剧故事《晚霞》,阿端堕水进入龙宫与舞女晚霞相爱,因被吴江王、人间王阻挠,晚霞自毁其容。

清代《诗经》的文学阐释及其文学史意义

清代《诗经》的文学阐释及其文学史意义

清代《诗经》的文学阐释及其文学史意义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

清代的《诗经》,是清代学者们在收集,编纂,注释,解读和诠释上的一部成就。

他们通过仔细分析《诗经》中的每一句话,深入分析,从而为我们理解《诗经》的文学内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清代学者们还发现,《诗经》中所描绘的多种宗教和文化文明,以及各种人物、动物、植物等,表达了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他们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充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社会、自然等的理解和看法,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

另外,清代学者们把《诗经》的文学史意义归纳为三点:一是《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基石,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起点;二是《诗经》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桥梁,把过去的文学传统与现代的文学形式紧密结合;三是《诗经》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清代《诗经》不仅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史意义的文学作品,而且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内涵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符号。

文学史知识: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

文学史知识: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

文学史知识: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清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艺术价值。

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沿袭了唐宋诗歌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元代以来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从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风格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清代诗歌的价值和魅力。

一、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清代诗人的文学成就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1.以艺术超越身世清代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期,诗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十分复杂。

但是,他们能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艺术超越身世。

比如,康有为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他在诗歌中反映了清朝社会的落后和腐朽,呼吁改革和革新。

另外,袁枚的诗歌则富有幽默和戏谑之意,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审视。

他的诗歌具有嬉笑怒骂之意,充满了浓郁的个性和情感。

2.反映时代特征和文化成就清代是一个包容性十分强的时期,它在文学上吸收了前代文化和海外文化,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和艺术成就。

清代诗人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和文化成就,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比如,纳兰性德的诗歌主要体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的诗歌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美景,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另外,李煜的诗歌具有浓郁的宫廷风格,他的诗歌体现出了清朝宫廷文化的特征和价值。

3.风格独特,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清代诗人的诗歌风格多种多样,从宋元诗歌的传承到新兴诗歌的创新,清代诗歌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感和价值。

比如,纳兰性德的诗歌体裁丰富,从五言绝句到七言律诗,从雕虫小技到气势磅礴,都有着深刻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另外,袁枚的诗歌具有鲜活的个性和流畅的笔调,受到了后世诗人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他的诗歌体现出了诗歌的细节之美和表现力之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二、清代诗人的艺术风格清代诗歌的艺术风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技法繁复清代诗人的诗歌技法繁复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法和形式,同时也吸收了新兴诗歌的风格和特色。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年表
清代文学史年表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
学作品和文学家。

以下是清代文学史的主要事件和作品年表:1644年-1796年:清初和康乾时期
- 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 1658年:清代第一部文学史《古文辨》出版,由吴调侯撰写。

- 1678年:黄景仁的《贝叶》,被认为是清代早期短篇小说的
代表作。

- 1693年: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出版,对明代文学进行了系
统的总结和批判。

- 1715年:袁枚的《随园诗话》出版,成为清代最具影响力的
文学批评著作之一。

1796年-1911年:道光、咸丰、同治和光绪时期
- 1796年:曹雪芹的《红楼梦》开始写作,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 1836年:郑板桥的《京华烟云录》出版,描写了清朝晚期社会生活的变迁。

- 1873年:吴澄的《儿女英雄传》出版,开创了新的白话小说形式。

- 1894年:《小学新解》出版,是清代启蒙教育的经典读本之一。

1911年-1949年:民国时期
- 1911年:辛亥革命,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 1919年: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1928年:郭沫若的长诗《临江仙》出版,描写了人民抗日斗争的英雄壮丽场景。

- 1944年:周作人的《美丽岛》出版,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只是清代文学史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它展示了清代文学的重要发展和成就。

清代文学以其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光彩。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

• 清词中兴: • 首先,数量超过元明甚至宋代,叶恭绰《全 清词钞》共录词人3196人,词作8260多首,超过 宋词两倍以上。 • 其次,从朱彝尊《词综》到张惠言《词选》、 万树《词律》出现一大批立论精审的词学专著。 • 第三,词作整理、编辑成就巨大,有王鹏运 辑《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辑《强村丛书》、 江标辑《宋元名家词》等。
德粉饰太平,有封建卫道气。诗选、诗评影响颇大。 有《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国 朝诗别裁集》《说诗啐语》(cui4)。
2、“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 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要写 得含蓄、蕴藉、委婉, “温柔敦 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 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格调说”对“神韵说”空疏浅陋的 弊病有所补救,但它维护传统“诗教”, 基本属封建正统派诗论。
姚鼐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阴 柔”区别文章风格。“阳刚”即豪放,“阴 柔”即婉约。两大风格相互配合,相互调剂, 生出多样风格。 姚鼐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 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为文章八要。从掌握形式(格、 律、声、色) 进而重视精神(神、理、气、味),最终达到 高境。姚鼐著有《惜抱轩全集》,所编《古 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扩大了桐城派的 影响。
一、清初词
“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
1、陈维崧
“阳羡词派”领袖。其《迦陵词》存1600余 首,居清代之冠。多写身世之感和怀古之情。 风格师法苏、辛,具苍凉豪放特色。 《纤夫词》是陈词代表作。写清兵强征十万 民夫为战船拉纤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取景壮阔, 气魄雄伟,风格豪放,语言率直俊爽。是现实 主义杰作。
(三)王士祯与其他诗人 1、王士祯
有《带经堂集》《渔洋诗文集》《渔洋诗 话》等传世。左右诗坛数十年,论诗提倡“神 韵”。擅七言近体,善融情入景,创幽静闲远 境界,引人入胜,如《江山》《真州绝句》等。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史

3.黃遵憲(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生;光緒三 十一年,1905年卒),字公度,廣 東嘉應人。同治十二年(1873)舉人,曾充駐 日使館參贊,新加坡、舊金山總領事等外交官 。其詩歌題材多取時事,故可考見甲午戰爭前 後政治社會真相。陳衍石遺室詩話曰:「公度 詩多紀時事;惜其自注不詳,閱者未能盡悉。 如書憤有云:「一自珠崖棄,紛紛各效尤。」
故其論詩,反對前後七子所標榜之盛唐,而推 尊蘇軾、元好問等人。馮班鈍吟雜錄曰:「牧 翁每稱宋、元人,以矯王、李之失。」康熙時, 宋、元詩風行一時,實受有謙益之影響。茲錄 其詩一首為例: 忠驅義感國恩賒,板蕩憑將赤手遮。星散 諸侯屯渤海,颷迴子弟走長沙。神看玉璽 歸新代,天任銅人別故家。遲暮自憐長塌 翼,垂楊古道數昏鴉。(病榻消寒雜咏四 十六首之ㄧ)
晚清詩人
晚清詩人,可分成以淺近詞句描寫社會離亂
,有白居易遺風的一派,以鄭珍、金和和黃遵 憲為代表;另一派以沈子培、陳三立為主的同 光體,完全學步宋詩。同光體作家亦步亦趨的 模擬宋詩,既不能反映時代,亦無甚特殊成就 ,故略。
1.鄭珍(嘉慶十一年,1806年生;同治三年, 1864年卒),字子尹,晚號柴翁,貴 州遵義人。道光十七年(1837)舉人,選授荔 波訓導。 鄭珍壯年科舉不利,困處窮鄉;晚年又遭太 平天國之亂,貴州首當其衝,流離轉徙,歷盡 艱辛,故其詩歌採白居易之寫實路線。
6.袁枚(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生,嘉慶二年 1797年卒),字子才,號簡齋,浙江 錢塘人。幼時家貧,刻苦力學。年十二,為縣 學生。乾隆四年(1739),成進士,曾知溧水 、江浦等縣。為官勤於職守,敏於斷事,所至 有能聲。以不堪迎送大官,三十八歲丁父憂後, 即不復出。
袁枚辭官前曾購得江寧小倉山麓舊織造園,隨 其高下,點綴池臺,改名隨園。故世稱隨園先 生。歸隱後專以書籍詩文為事,頗放情於聲色 ,尤好賓客。四方之士,投詩文無虛日。為騷 壇盟主長達四十餘年。 袁枚論詩,反模擬雕琢而主性靈。其云 :「詩不成於人,而成於其人之天。其人之天 有詩,脫口能吟;無詩,雖吟而不如其無吟」 (序何南園詩集)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清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清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清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梅村体正确答案:清初诗人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把李商隐诗色泽浓丽的特色,元自长篇叙事诗善于铺排、流丽婉转的风格和“初唐四杰”抒情歌行的结构方式结合起来的以人物命运为中心,注重情节,腾挪跳跃,挟以沧桑浮沉之感,极尽俯仰变幻之能事的诗作被称作“梅村体”。

《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涉及知识点:清代文学2.神韵说:正确答案:清代诗王士稹本司空图、严羽之说提出。

“神”是指表现恰到好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不尽、悠闲淡清的境界。

合起来讲,所渭“神韵”,就是要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境美。

艺术上,“神韵说”要求诗人将情感进行艺术加工,如秋雨之萧瑟、春梦之无痕,诗人不仅要将此情感秋雨化、春梦化,而且要进一步落到“萧瑟”和“无痕”上,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审美效果。

涉及知识点:清代文学3.格调说:正确答案:清代诗人沈德潜为匡正王士稹“神韵说”的弊病而提出的一种诗歌理论。

沈氏认为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要讲求蕴藉,他推尊唐诗,偏袒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

涉及知识点:清代文学4.桐城派正确答案:在清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姚鼐等继承发展,使桐城派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桐城派倡明程朱之学,主八家之文,为文讲究“义法”,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

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缺乏活气。

涉及知识点:清代文学5.阳羡词派正确答案:产生于清初变幻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浓厚的乡土色调。

成员有徐喈凤、万树、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崧,以陈维崧成就最高。

他们或是遗老逸民,或是忠烈后裔,词作多述民生之哀和故土之思,激荡楚郁,凄苍清狂。

清代文学史

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清代文学一讲清代文学总论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就是编书。

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就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就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就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与沈德(好像就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她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就是反宋明理学。

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就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就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袁枚就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就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

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

实质上也就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与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清诗。

从总体上讲就是继承与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

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

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

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

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

(完整版)清代文学史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清代文学一讲清代文学总论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

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清诗。

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②清词。

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

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

清代文学史电子档

清代文学史电子档

一、社会概况 1.政治概况民族矛盾,中央集权,康乾盛世,封建末世,列强觊觎,风雨飘摇。

2.文化概况程朱理学独尊,文字狱,编书与禁书,乾嘉学派,启蒙思想,外来文化。

二、文学概况 1.小说章回小说的颠峰与衰落,拟话本小说的持续和堕落,文言小说的颠峰及流派。

2.戏剧传奇戏的颠峰和衰落,杂剧的衰落,地方戏的蓬勃发展,花雅之争,皮黄戏的形成3.诗文诗歌创作的总结,四大诗说,词的中兴,词派,古文与骈文,桐城派。

第一节: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人。

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膳生,71岁高龄方补岁贡生。

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随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文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此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

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之中。

此外,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

《聊斋志异,则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

第二节:《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

在大部分的篇章里,与狐鬼花妖发生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

一、揭露科举弊端《聊斋志异》创作的这个特点,以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最为明显。

蒲松龄长期困于场屋,感受最强烈的是科举弊端,关键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进庸劣。

《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讽热嘲,不遗馀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考弊司》等篇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

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清兵入关,清王朝统治开始。

顺治十八年(1661),清灭南明政权。

·清初,钱谦益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为“虞山诗派”领袖,作有诗《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

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明末清初以后,才子佳人小说逐渐流行,其早期作品有《玉娇梨》(张匀)、《平山冷燕》(张匀〔?〕)、《好逑传》(署“名教中人”)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清代文学史简明年表,希望你喜欢!公元1651年(清顺治八年)·长篇弹词《天雨花》(陶怀贞)约作于本年前,为较早的弹词代表作品。

公元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侯方域卒(生于1618年)。

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清初三大家”。

侯方域作有《癸未去金陵日与阮光禄书》、《李姬传》、《马伶传》等。

魏禧作有《江天一传》、《大铁椎传》等。

汪琬作有《陈处士墓表》等。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金人瑞(圣叹)卒(生于1608年)。

金人瑞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与毛宗岗评点的《三国志演义》同为清初评点派小说戏曲理论代表著作。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约撰于本年至次年间。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杜濬、钱澄之、归庄、吴嘉纪、魏禧等。

均为清初的明遗民作家,创作中普遍存在着反清的民族思想或民主思想。

顾炎武作有《日知录》等。

王夫之作有《黄书》、《噩梦》及《薑斋诗话》等。

公元1662年(清圣祖康熙元年)·兴庄廷鑨私修《明史》狱,次年结案,杀70余人,株连近200人。

有清一代、“文字狱”接连不断,较历代为烈。

·顺治至康熙初期诗坛,施闰章与宋琬齐名,时号“南施北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齐名,后称“岭南三家”。

公元1671年(清康熙十年)·李玉卒于本年后(大约生于1610至1620年)。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

元明清文学史最全名词解释一览表一、戏曲部1.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

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

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2、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

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3、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

《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

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4、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著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5、副末开场:副末不但扮演剧中人物,而且充当戏剧“报幕人”和“画外音”的角色。

开演前副末上场介绍剧情大意并且在场与场之间穿插解说词,副末开场是南戏的格式特点。

如《琵琶记》第一出。

6、传奇: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

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元杂剧的优点。

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脚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

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

7.昆腔: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江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魏良辅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

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成为全国性剧种,称为“官腔”。

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类综合袁行霈版文学史笔记之清代文学史(一)清代文学一讲清代文学总论一、清代文学发展的背景1、宋代理学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2、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方式之一是编书。

同时又明令各地查缴“违碍”书籍,然后销毁。

3、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

4、乾嘉汉学从学术流派上将,可以说导源于顾炎武,从其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政的结果。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及乾嘉学风也多方面地影响到文学。

桐城派古文及其正宗地位的确立。

在诗歌方面明显的表现是翁方纲对王士祯神韵说和沈德(好像是德字)潜移调说的修正,提出他的肌理说。

二、清代人文思潮清初几位思想家大都是反宋明理学。

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抛弃,特别是对晚期李卓吾非儒薄经的反传统思想的否定。

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文学观不尽一致,对文学问题的关注程度,都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抛弃了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真浅俗的理论观念。

在清中期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袁枚是代表人物。

三、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1、集历代文学之大成。

清代文学较之以往各代异常繁荣,一方面是元明以来新兴的小说、戏曲,入清之后依然蓬勃发展。

另一方面,元明以来已呈弱势的诗、古文乃至词、骈文,入清后重新振起。

凡往代曾经盛行过、辉煌过的文学样式,大都在清代文坛有一席之地,。

实质上也是中国文学传统精神和古典审美特征的归复。

2、文学古典形态的再度辉煌①清诗。

从总体上讲是继承和发扬了贯穿中国诗史中的缘事而发,行“兴、观、群、怨”之用的传统精神,同时也继承了、发展了传统的审美艺术的特征。

②清词。

在明清之际,词发生了转机,走出理俗,归于雅道。

成为苦闷中文人委婉曲折地抒写心曲方式。

出现了大量的地方性的词人群,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领的浙西词派形成,词呈现出“中兴”局面。

③骈文。

④戏曲。

入清后传奇、杂剧都顺从着晚明的趋势,创作更加活跃。

李渔的理论和剧代表明代以来戏曲创作由“曲”到“戏”转移。

也可以说是戏曲向戏剧本质特征的回归与创作的成熟。

⑤小说。

清初小说,作家独特的作品日益增多,从总体上看是迈进了独创期。

另一方面是爱情婚姻小说雅化,蜕变为才子佳人小说。

总之,清代文学在前期和中期是有变化的。

前期文学关注国运民生,有着炽热的责任感和深沉的历史意识,传统文体和已雅化的戏曲取得了很高成就。

在清中叶,传统文体虽然很活跃,流派纷呈,诗说文论竞相争鸣,但成就和影响远不及小说。

二讲清代的诗、词、文富有民族精神和忠君思想的遗民诗文的沉痛作品,体现了那时代的主旋律。

已呈式微之势的词则应时而复兴,倚声填词蔚然成风。

散文的内容偏重经世救国,崇实致用。

一、遗民诗人清初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诗歌是遗民作品。

遗民诗人抒发国家之悲和同情民生疾苦恶共同主题,体验深切,感情真挚,反映易代之际惨痛与民族共具的感悟,笔力遒劲,开清诗发展新天地。

顾炎武:亭林先生,其诗抒发民族精感和爱国思想。

其格调沉雄悲壮,接近杜甫。

黄宗羲王夫之还有吴嘉纪多做危苦词,屈大均富于浪漫“岭南三大家”:陈恭尹,梁佩兰、屈大均二、古文三大家写散文的“清初三大家”:候方域、魏禧、汪婉三、钱谦益与虞山诗派钱谦益在明朝其诗郁塞苦闷。

入清后其诗显出鲜明艺术个性,除悲悼明朝反对清廷的主调外,还弥漫着“羁囡”。

被称为清诗开山宗匠。

虞山诗派:受钱谦益的影响,在其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主要成员有冯舒、冯班、钱曾、钱陆灿。

这个诗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班,曾从师于钱谦益,反对七子、竞陵和严羽的《沧浪诗话》,其诗多沉丽细密,婉而多讽。

其诗论也有独到之处,诗也有个人面目,标榜如商隐。

后来吴乔、赵执信继承了冯班诗论,批评王士祯神韵说,可以说是虞山诗派余波。

四、吴伟业和“梅村体”1,吴伟业诗歌主题:①围绕黍离之痛,吴伟业以明末清初的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山河易主、物是人非的社会变故,描写了动荡岁月的人生图画,以诗存史。

②痛失名节的悲吟是其另一主题,自赎灵魂的悲歌沉挚缠绵,哀伤欲绝。

2,梅村体吴伟业以唐诗为宗,最大贡献是其七言歌行。

他是在继承元、百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艺术个性的“梅村体”。

重在叙述,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了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在叙事诗里独具一格。

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调、风韵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怅怀、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

把古代叙事诗推到了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起了很大影响。

《团圆曲》是“梅村体”代表。

五、词的中兴揭开清词帷幕的陈子龙、接着是遗民诗,王夫之、屈大均等。

1,阳羡词派以陈维崧为首,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摒弃“小道”“词为艳料”的传统观念。

拈大题目,写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的国事,无愧“词史”之称。

以豪情抒悲愤,是其词的风格特征,集结了万树、陈维岳等大批阳羡此人为词振兴作出贡献。

2,浙西词派朱彝尊是浙西词派开创者,与李良年、李符(不确定是不是符字,很模糊)、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称为“朱陈”,执掌词坛中耳,开创清词新格局。

他推尊词体,崇尚醇雅,宗法南宋。

他在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由悲凉之意转入安逸的心态,也适应了统治者歌颂太平的需要。

故绵亘康、雍、乾三朝。

3,纳兰性德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豪情词是其词重要题材。

周颐在《蕙风词话》把他推到“国初第一词人”位置。

六、王士祯与康熙词坛1,神韵说钱谦益去世后,王士祯成为一代正宗,他论诗以神韵为宗。

其主旨与钟嵘的“滋味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原稿就是这样,没看明白啥意思)。

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对清幽淡远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

唐王维、孟浩然诗正是典范。

2,南朱北王康熙诗坛上,朱彝尊和王士祯并称为“南朱北王”。

朱彝尊被尊为浙派开山祖。

他的诗以学力、辞藻见长,用笔雄健,大抵苍凉悲壮,但后期格调平和追求醇正,其诗歌转变、鲜明地反映了清初诗坛演变趋势。

王士祯见1。

3,南施北宋康熙诗坛上,施润章和宋琬并称为“南施北宋”。

施润章比较关心现实生活和民间苦难,诗歌叙时事、叹民艰,他宗法唐人,反对浮华但格调平缓,温柔敦厚,与遗民诗人有区别。

宋琬擅长写七言诗,风格雄深磊落,虽迭遭变故,时发激昂悲愤之音,但总是表现得委婉中正,怨而不怒。

与施润章具有共同倾向。

4,查慎行、赵执信查慎行是浙派承前启后的打假,诗善白描,令求(这两字认不出来,好像是吧)调畅,入深出浅,时见转?,在清初学宋诗人中他成就最高。

赵执信,著《淡龙录》,推崇“诗中有人”之旨。

诗注重现实,揭露黑暗,在神韵诗风靡天下时,他宗法晚唐,自写性情,清新峭拔,不讲含蓄。

三讲清中叶诗、文、词一、流派乾嘉诗坛,人才辈出。

沈德潜、翁方纲或主格调,或言肌理,固守复古阵地;厉鹗扩大浙派门户;袁枚、赵翼、郑燮标榜性灵,摆脱束缚,追求诗歌解放;黄景仁抒写落寞穷愁,吟唱盛世哀音。

1,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古体摹拟汉魏,近体法盛唐,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

《古诗源》、《唐诗别裁集》2,厉鹗继朱彝尊、查慎行为浙派盟主,宋人3,翁方纲倡肌理说。

论诗包括义理和文理。

4,袁枚举性灵说,强调情是诗论的核心,尚性灵。

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在“吟咏性情”基点上构成完全的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传统与现代风尚,是晚明文艺思潮的歌带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局面。

4,乾隆三大家:袁枚、赵翼、蒋士铨后三家:舒位、王昙、孙原湘5,在乾嘉诗坛上吟盛世悲歌的有郑燮、黄余仁(这两字不确定,太潦草)二、桐城派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鼎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桐城派的先驱是戴名世,主张文以“精气神”为主,他铺石盖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奠基者是方苞,他树起了“义法”说的大旗,义决定法,法体现义。

“义法”说成了桐城派的论文纲领。

刘大櫆上承方苞,下启姚鼎,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姚鼎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儒家道义与文学结合。

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叨合古代散文发展格局,形成纵观清代文坛大观。

姚门之后又有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四大弟子”。

2,“汪洪”“汪洪”是指汪中与洪亮吉的并称,是清代优秀的骈文作家。

三、浙派词与常州词派常州派发轫于嘉庆初年。

“盛世”已去,风光不再。

多种社会矛盾尖锐,浓重的忧患意识使学者眼光重又转向于国民生计的有用词学,在词的领域,曾致力于经学研究的张惠言顺应变化的学术空气和思想潮流开创常州派。

至周济发扬光大,艺术审美推崇词体,突出词的“史”性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政治感慨,既纠正浙派的浅滑甜熟,也使“常派”真正风靡开来。

四讲《长生殿》一、历史底蕴《长生殿》演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称天宝遗事。

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离合生死之情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很深的历史底蕴。

①杜甫的《哀江头》已开其端,感叹之情冲淡了世人在乱前《丽人行》诸诗中表现得讽刺意味。

②到了中唐时期,更有许多文人进行历史的反思,出现了许多咏叹诗和许多追忆天宝遗事的稗史小说。

白居易的《长恨歌》用诗人才情,叙写李杨的真挚爱情,还有陈鸿的《长恨歌传》③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描写更为详尽,为后来戏曲创作提供了更多的资料。

④元明以来,它更成为戏曲和说唱文学的重要题材,其中以元人白朴的杂剧《梧桐雨》和明人吴世美的传奇《惊鸿记》影响最大。

洪昇重新演绎得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是继承了白居易和百诗杂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

二、内容洪昇的《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说等许多材料,剧中出现了许多人物,情节都大存根据,上半部表现出尊史重?的精神。

下半部将《长恨歌》里无法实现的“长恨”。

这固然留下了非现实的缺憾,但却表现出对至真之情的崇尚,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精神,前人称《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

三、艺术特点1,《长》前后两部分不一致。

前是写实,是爱情悲剧。

后是写幻,鼓吹真情。

从结构上看,两者是对立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前半部分的悲剧也就没有后半部分的重圆。

写李杨二人之情事,并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含而不露的拓宽了情的内涵。

2,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军国之事为副线,两条线交叉发展彼此关联,情节错综,组合的又相当紧凑自然。

结构细密,场面安排上轻重、冷热参错,从而将传奇剧推向了艺术新高度。

3,曲文。

《长》曲文糅合了唐诗、元曲特点,形成一种清丽流畅的风格,叙事简洁,写景如画。

曲文中较多化用唐诗、元曲名句。

其曲文优长处更在于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备地表达人物内心情感及心理活动。

五讲《桃花扇》一、总述《桃花扇》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

全剧以清流文人候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了弘光小王朝的兴亡的历史面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