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匮要略》的校勘论《外台秘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
![《外台秘要》内容小组.](https://img.taocdn.com/s3/m/ca8a741910661ed9ad51f3d1.png)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内科学方面的贡献 妇、儿科方面的贡献 眼科、营养、急救等方面的贡献 对经络·腧穴·灸疗学发展的贡献 对温病学发展的贡献 美容方药学术特色经纬 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对仲景学术思想研究的贡献 对消渴病研究的贡献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独列眼病24门为一卷,创眼科治疗之先例。
《外台》卷二十一眼疾。首先引了陇上谢道人 撰《天竺经》论眼序,认为“乾坤之道,唯人为 贵。在身所重,唯眼为宝”,眼为六神之主。强 调了疗眼的重要性。把眼疾分为20种,选录了 146首方,为《千金》方数的2位。
因为如此,《外台秘要》就成为后世参考隋 唐以前文献的重要资料来源,具有较高的学 术价值。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至于不录针法一事,王焘本意是见于自古 针法奥妙,不易掌握,唯恐后学失误而致差错, 为慎重起见,未列专卷详载而已。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外台秘要》一书中收录针灸处方数百首,孔穴 665个,其中39卷明堂灸法篇章中,专设一门论 述十二经357穴的部位、主治、灸法及注意事 项等。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从分析眼病机理、到各
种内、外眼病治疗方药, 分叙别录、统治则与治 法为一体,构成眼科病理 法方药比较完备的系统, 较《千金》置眼(目)病 于七窍病之下,高出一筹。 尤其是记载了倒睫与内 障的手术治疗法,堪称先 进。
祁宝玉老师眼科门诊带教
关于《外台秘要》的贡献
《天竺经·论眼》认为.“眼直是水耳。”即眼 由“水”所组成。还提出“人眼白晴重数有 三,设小小犯触无过伤损,但黑晴水膜止有 一重,不可轻触,致败俄顷,深可慎之。” 更可贵的是本书首先提出肝管解剖织组如 “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外托三光,内因神识, 故有所见。”在((天竺经·论眼》中未提“五 轮”二字,故可推知五轮并非由印度传至我 国。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4e74f1050876323012123d.png)
浙江中医杂志2019年4月第54卷第4期•237•学术探讨《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谢小涛[陈悴文"1浙江省丽水市中医院浙江丽水3230002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25关键词千金方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中医学术发掘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是发展的。
唐代《千金方》与紗卜台秘要方》不仅仅在张仲景痰饮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辨治饮病的方药,更明确提岀了辨治痰病的方药“叫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以及王秦《外台秘要方》皆是百科全书式的中医学著作,囊括汉、魏、晋、隋、唐的著名医家的医学实践,代表了唐代的医学成就。
《千金方》《外台秘要方》丰富了治疗痰饮的方药这都是对仲景痰饮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张仲景为痰饮的辨治开创了详尽的理法方药体系。
对于痰饮的认识,并不能仅局限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而应该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的整体进行比较研究,丰富张仲景的痰饮学说。
兹以张仲景痰饮学说为尺度,从《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出发探讨痰饮病的辨治。
1唐以前辨治痰饮病的源流发展痰饮既是中医病名,也是病理产物。
《黄帝内经》早已指出饮邪的存在,在注重天人相应的宏观背景下,将饮邪归属于“湿”邪的范畴,同时.提出了重要的治法治则⑺切。
逮至东汉张仲景,才明确地提出痰饮和痰饮病的概念。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专论痰饮致病的证候.体现辨治痰饮的理法方药体系和张仲景的辨证论治思想⑺役从《伤寒论》来看,痰饮不仅存在于伤寒外感病,而且能够与伤寒外感合并发病;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广泛存在于一系列的内伤杂病中。
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一以贯之的理法方药体系,揭示了辨治痰饮的规律,此即张仲景痰饮学说,是辨治痰饮的伟大成就之一《黄帝内经》有饮而无痰,痰饮归属于广义“湿”邪范畴问;张仲景则专论痰饮,实质为专论饮邪。
然而,通过以方测证和方证比较研究,张仲景以治饮病之法治痰病可能是其重要的辨治思路之一。
从痰饮和痰饮病辨治的#通讯作者:陈焊文,E-mail: 中医学术流变情况这个方面来说,张仲景及其前代的理论构建都是围绕饮邪展开的,所以,张仲景痰饮学说是以论述和辨治饮病为主的学说。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f009e9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a.png)
外台秘要的主要成就《外台秘要》全书40卷,1104门,载方6000余个。
其中1~2卷为伤寒,3~6卷为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7~20为卷为心痛、痰饮、咳嗽等内科杂病,21~22卷为五官科疾病,23~24卷为瘿瘤、痈疽等,25~27卷为痢、痔诸病,28~30卷为中恶、金疮、恶疾等,31~32卷为采药、丸散、面部诸疾,33~36卷为妇儿疾病,37~38卷为乳石,39~40卷为明堂灸法。
首先,《外台秘要》保存了大量医学典籍。
王焘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
在《外台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共有60多部,几乎所有在他之前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
其中既有经典医学著作,也有大量的民间单方、验方。
《外台秘要》引录的医学著作,除《伤寒杂病论》《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少数经典著作外,其余都已散佚,全靠《外台秘要》得以保留下来,可谓功莫大焉,比较著名的如《范汪方》《许仁则方》《张文仲方》《近效方》《古今录验方》《肘后方》《删繁方》《深师方》《小品方》《骨蒸病灸方》等。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王焘不是不加选择地简单誊写,而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和创造,书中收载的许多治疗方法和方剂,都十分实用。
其次,《外台秘要》开创了重视传染病防治的先河。
王焘站在大卫生的高度认识疾病,对伤寒、天行、温病、疟疾、霍乱等对人类威胁较大的传染性疾病高度重视,将其放在卷首,共6卷64门,内容丰富,论述十分详尽。
《外台秘要》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千金要方》,引经据典,对各种疾病的机理、治则、方药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张仲景的伤寒学说,而且开创了中医史上重视传染病防治的先河。
第三,《外台秘要》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是突破了六经辨证模式,提出了“精究病源,深探方论”的主张,确立了“病的方矢”的治病原则,非常符合临床逻辑思维的规律;二是重视“内因致病”在临床实际中的应用,探索心理因素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合理处理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关系,开创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新局面;三是增强心理治疗护理、围产期护理,把妇产科疾病的治疗推向一个新阶段;四是开创了眼科治疗的先例,尤其是倒睫和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在当时非常先进;五是医药分设,初步孕育了中药学的雏形,建立了药物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奠定了药物体系的基础。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aa4bd3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6b.png)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基原、炮制、剂量等问题是制约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遴选相关文献,供研发者参考。
《外台秘要》汤剂全方量的研究杨琳傅延龄倪胜楼张林宋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撰成,汇集了唐代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新唐书》将其称作“世宝”。对《外台秘要》中汤剂的全方药量、药味数和加水量进行研究,寻找唐代以前医家汤剂全方用量的特点,并与《伤寒杂病论》中的汤剂和现代临床汤剂使用情况相比较,分析唐代以前中药汤剂与现代汤剂全方用量的差异,为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剂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1《外台秘要》汤剂统计情况基本资料1.1全方量通考《外台秘要》共载药方6400余首,研究其中的汤剂。纳入研究的标准是:汤剂中所含药物均为现代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方中药物剂量记载明确,并且便于折算成现代药量,治疗小儿病症的汤剂不纳入统计范围。由于多数汤剂中含有大枣,根据陶弘景的记载,大枣3枚准1两,研究实测这一换算标准,较符合实际情况,因此3枚大枣约为唐代1两。根据以上纳入标准,共纳入汤剂445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对汉唐时期衡量值的考证结果,《外台秘要》中1斤合今之220g,1两合今之13.8g,1升合今之200mL。1.2药味数《伤寒杂病论》中多数方剂是由4~6味药物组成,单味药组成的方剂屈指可数,而药味数最多也不过十几味。三国时期的医家大多沿袭了张仲景这种组方原则,在药味数上没有明显的变化,但至魏晋南北朝时,组方原则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由单味药或少数几味药组成的小方多起来,在东晋陈延之的《小品方》和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有许多由单味药组成的小方。至唐代方剂学又出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即由几十味药组成的大方剂大量出现。1.3加水量《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煎药方法蕴藏精奥,方后注中明确指出加水量、煎取药量,某些药物的先煎、后下问题也一一说明,堪称经典,而现代汤剂的煎药法千篇一律,早已失却古人精旨。对煎药法的忽视将严重影响疗效,正如李时珍所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徐灵胎亦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外台秘要》也秉承了《伤寒杂病论》中汤剂的煎煮特点,其中,汤剂不止用水作为煎煮溶液,煎煮溶液还包括清酒、苦酒、白浆、蜜、竹沥、童子便等。为方便理解,本文将煎煮溶液的量一律记为加水量。2统计方法计算445首汤剂中全方量、加水量、药味数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即统计学上的“算术平均数”)、最常用值(即出现频次最高的值)、常用值区间(即[P25-P75])。引入统计学百分位数的概念P X:P100-X=L+i/f x[n.X%-∑fL],选用[P25-P75]之间的差值来描述这一参考范围,代表有25%~75%的数据分布在此范围内。3结果3.1全方量445首汤剂的全方量统计结果显示,全方量最小为10g,最大为1325g,平均值为251g,最常用值为166g, [P25-P75]为131~331g。根据此统计结果,以全方量增加100g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1。3.2药味数445首汤剂的药味数统计结果显示,全方药味数最小为1味,最大为19味,平均值为6.53味,最常用值为4味, [P25-P75]为4~8味。根据此统计结果,以药味数增加3味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2。3.3加水量445首汤剂的加水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加水量最小为40mL,最大为6000mL,平均值为1511mL,最常用值为1600mL, [P25-P75]为1200~1800mL。根据此统计结果,以增加200mL为一个量值,进行频次统计,并计算构成比,结果见表3。4分析4.1全方药量分析全方药量出现频次较高的3个剂量区间分别是100~200g、200~300g、300~400g,其中100~200g范围内汤剂最多,占28.09%。将唐代与宋代的日服量相比较,唐代的全方药量多为1d的药材量,而宋代的许多药方记载的全方量多为一次量,或一个疗程的总量,而非1d服用量,其一次服用量多为三钱、四钱,或一方寸匕、三方寸匕,如宋代《太平圣惠方》的“解肌麻黄散”用麻黄、赤芍各1两,桂心、甘草、细辛各半两,杏仁3分,按宋代衡量与现代市制换算,宋1两折合现代37.3g,散剂每服4钱,相当于现代12.5g,由于服法未明确记载,按照日服3次计算,日服量约37g。将唐代与宋代的日服量进行比较,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其中原因与宋代煮散剂的盛行有关。有学者对上海2008—2010年单张饮片处方平均剂量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年中平均剂量在225~232g之间。对比《外台秘要》中汤剂全方量的平均值251g,常用剂量区间131~331g,可见,唐代与现代汤剂用药量相比较,全方量相差不大。但现代中医处方药味数明显高于《外台秘要》中多数汤剂的药味数,并且单味中药用量明显小于《外台秘要》中单味药的药量,这是汉唐时期与现代中医处方的重大差异。4.2药味数量的分析445首方剂中,药味数为4~6味的方剂有152首,占34.16%,最常用的药味数是4味,对比《伤寒杂病论》常用药味数也是4~5味,说明唐代以前医家继承了仲景用药味数少而精的特点,这也正是《外台秘要》中汤剂与现代汤剂比较,单味药剂量偏大,而全方量相差不大的原因。每味中药的用量有其一定的规律,每首方剂的组成也有其一定的法度,正所谓“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经方的药物组成正是将每味药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其药味不多,但用药准确,经过合适的配伍,寥寥数味,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如《伤寒论》所载桂枝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等,都是药味数少而疗效显著的名方典范。与经方相比,现代处方不同程度上存在药味偏多,动辄一方数十味药的现象。文献调查发现,单张处方药味在10味以下者比重最小,约占3.5%,16~19味者比重最大,接近40%。这一用药方式似乎涵盖了治疗疾病所有方面的药物,但是这使处方组成主次不明、结构松散,药物之间互相牵制,并且药物替代随意性大,同类药物竞逐而上。正如《普济方》中所说“今人治病,剂料虽薄,而类药竞进”。有学者感叹,中药不是随心所欲的搭配,方剂不是简单任意的堆砌。现代中药化学分析发现中药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一味中药含有多种成分,多味中药配伍在一起,就组成非常复杂的多成分系统,在这复杂中药化学系统中每味药物的增减可能会改变方中其他药物原来的性质,进一步改变全方的治疗方向。宋代沈括说:“药之单用为易知,药之复用为难知,世之处方者,以一药为足,又以众药益之。殊不知药之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方书虽有使、佐、畏、恶之性,而古人所未言,人情所不测者,庸可尽哉!”因此,中医用药重在辨证,不可简单的认为药味多多益善,《外台秘要》的方剂组方选药、用量把握内有玄机,现仅从大体上把握全方用量特点,其他特点有待继续深入研究。4.3加水量的分析一般而言,剂量大的方剂加水量大,如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而剂量小,加水量相对少,如桂枝甘草汤、四逆汤、甘草干姜汤等。研究发现《外台秘要》汤剂的剂量对加水量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汤剂的加水量因方而异、因药而异,并非一成不变。4.3.1药物性状对加水量的影响药物进行煎煮时一般都是干品入药,因此存在吸水量的问题。一般而言,植物类药吸水量大,其中花、叶、茎、全草比根茎、种子、果仁类吸水量大,矿物及介类药物吸水量小;药物进行煎煮时,煎煮液体体积多大于药物体积,比较植物药与矿石类药物在同等重量下的体积,植物类药的体积明显大于矿石类药物,因此,植物类药物的加水量多大于矿石类药物。如赤石脂禹余粮汤,方中两药均为矿物药,其吸水量和药物体积都较小,全方药量“二斤”,约为441.6g,加水“六升”,约为1200mL,故加水量(mL)/剂量(g)的值较小,约为2.72。茵陈蒿汤中,茵陈吸水量和体积都比较大,在方中的用量也大,所以“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其加水量是赤石脂禹余粮汤的2倍,而全方药量仅为赤石脂禹余粮汤的1/2,故加水量(mL)/剂量(g)的值较大,约为11。现代中医临床有加大剂量应用中草药的现象,但并不意味患者服用药物剂量的增大,因为饮片吸液量随饮片量增多而增多,造成用药量越大,煎出率越低的现象。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医临床中药汤剂最佳用量应以最大煎出量为标准。4.3.2药性影响加水量有毒药物、某些会产生副反应的药物、通过久煎才能达到某种特殊疗效的药物,都需要增加加水量。如《伤寒论》的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因麻黄煎煮中产生的沫会令人食后心烦,为防止其副反应,先煮去上沫,并且方中附子、细辛都是有毒药物,需要久煎,因此,其加水量要大于一般方剂,其全方药量约80g,加水量约2000mL,加水量(mL)/剂量(g)的比值为25,可见,药性影响了加水量,导致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加水量较大。4.3.3方剂功效影响加水量补益剂,需要久煎,因此加水量大,如炙甘草汤、厚姜半甘参汤、桂枝新加汤等;和解剂,需要去滓再煎,因此加水量也较大。清热类方剂,如栀子豉汤类,只取其轻清宣透之性,煎煮时间短,加水量较少;四逆汤类方,用于回阳救逆,应证急,煎煮时间短,加水量较少。《外台秘要》针对不同类型方剂调整加水量,以保障取得最好的疗效和最大煎出量。汉唐时期的医家不但在组方选药和药物用量上思虑缜密,而且在煎煮法和加水量上也考虑周全,此点非常值得现代学习和研究。5讨论《外台秘要》中药物平均单味药量约40g,此药量与《伤寒杂病论》中平均药量相仿,但与药典规定的多数药物的用量存在较大偏差,那么,如何理解这种较之现代《中国药典》用量大数倍,甚至数十倍的用量情况?唐代以前医家单味药物用量较大,药味数少,加水量科学合理,说明唐代以前医家继承了仲景“药专力宏”的剂量特点。通过对汉唐时期医学著作的研究,期望解决现代中医临床面临的问题,即如何使临床医师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处方更加科学合理。。
《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1.
![《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1.](https://img.taocdn.com/s3/m/a9af894b783e0912a2162ab0.png)
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姓名:李洪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医医史文献指导教师:柳长华20040420提要本文探讨了《外台秘蒙方》XSIL结构化的方法,并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与文献数字化方法对《外台秘要方》进行研究,旨在深入了解王焘的医学思想,《外台秘爰方》戒书鸷影,学零特点,基及芝焘嚣雩|文献穰嚣,著麸掰史发震验受澄篾要分毒厅葵浚传情况,对《外台》所引文献进行量化分析,以反映隋唐以前方书流传情况及方荆学、疾病学发展概况。
王焘医掌憨恕瓣形袋禚《薨台穆要方》一书懿产生,受其家庭鞲壤、薄瘗对麓夔意识形态及医学思想直接影响,并与儒窳思想的影响搿不可分。
另外。
隋唐时期的医学思想侧重予分析综合为主的方法论,也对《外台秘骤方》的编撰方法有很大的影响。
《铃套秘黉方》{歪雩|文献七十余家,英孛毒缀大~帮分己亡谈,辑窭《癸套秘要方》所引文献对于已佚方粥的辑佚以及现存方书的校勘都具有重委意义。
学生通过对《外台秘要方》所引文献逃行结构化研究,提取出《外台秘要方》所引文献七十余容,势迸行篱蚕绫诗分耩,辍撵示古籍菠绩壤提及方裁攀每疾瘗诊滏璎论豹发震撅凝。
关键词芷焘;《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数字化TheBibIiographicaIStudyandDigitizationonWaiTaikfiYaoFangSpeciafity:BibliographyofTCM,&.uther:LiHongleiTutor:Prof.LiuChan曲uaAbstract轮j勉j旋yao彻g<brief毪黼eWai殆0isoneofthemost}epresenta专iveformulariesinTCMhistory。
ThethesisiswrittenbothindocumentarydirectiontoanalysesWai强j’sgeneralsituation,thewritingmethod,thebookswhichWaiTaibadabsorbed,andinthedigitizationdirectiontoanalysesthebooksWaiTaihadabsorbedtofindthecharacterofthebooksindifferentperiods.FromtextualresearchinWangTao’sworkandotherdatum,heisconsideredbornearlyin690anddiedin755.ThebackgroundofWal1ai醅iYaoFangi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socialandmedicalelements,especiallywiththeeffectof“RuJia”。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https://img.taocdn.com/s3/m/9c775f2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b1.png)
治疗疑难杂病,为什么要多看看《金匮要略》?新经络 4天前前两天,新经络公众号连续两天介绍了有关《伤寒论》的文章,有网友要求新经络小编介绍一下《金匮要略》,今天就为这些网友介绍一下有关《金匮要略》的文章新经络其实《金匮要略》与《伤寒论》都是医圣张仲景为我们留下的两本神一样的著作,后世将其合并为《伤寒杂病论》,并被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新经络并且《金匮要略》的含义就是指该书是论述杂病症治要领极为珍贵的典籍新经络为什么要学《金匮要略》?1《伤寒杂病论》的架构不全,我们要学中医的全貌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伤寒论》的整体构架。
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
那么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是十卷二十二篇,二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也有说一百一十三方的,因为有个禹余粮丸有方名无方药),那么其他六卷到哪里去了呢?其他六卷又写的什么内容呢?我们纵观一下《伤寒论》的全貌,《伤寒论》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写伤寒,前面有平脉篇、辨脉篇、伤寒例,后面辨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等等的篇幅仔细看一下条文,我们发现《伤寒论》里面没有讲温病、热病还有风温。
按仲景先师的水平和学识应该是能够涉猎到这几个病种,因为我们仲景先师的水平绝对不是我们常人可以比拟的,而且在《伤寒论》原文里面也明确地体现出了这几个病的病名新经络我们再来反思一下仲景先师在《伤寒论·序》中说自己写了十六卷,那么我们现在官方流传的版本——宋本《伤寒论》里面只有十卷,那么其他六卷是什么内容呢?这件事值得我们学者思考我们发现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和白云阁本《伤寒论》里面确实记载有十六卷,其中确实有温病篇、热病篇,当然了官方流传的版本(宋本)比较正规,信服力比较强一些。
我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里面十六卷是完备的,在宋本伤寒论里缺失的部分在这里边补充的比较完全,也有的人说这是后人进行修订的版本。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8c2c200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7.png)
外台秘要序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外台秘要》的来源与作者
1.张仲景的医学成就
2.《外台秘要》的成书背景
二、《外台秘要》的内容与价值
1.广泛的采纳众家之长
2.深入探讨医学奥秘
3.全面论述阴阳五行、天道人事
三、后世对《外台秘要》的评价与影响
1.学者对张仲景的敬仰
2.《外台秘要》的深奥难懂之处
3.对后世医学的启示与贡献
四、作者对《外台秘要》的诠释与整理
1.重新分卷与命名
2.解释含义,使后世学者有所遵循
3.探求生命的奥秘,消除疾病的痛苦
正文:
《外台秘要》是我国古代医学的一部重要经典,它的作者是汉长沙王太傅张仲景。
张仲景是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成就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各家学说,并依据《素问》、《九卷》及《八十一难》等经典,撰写了《伤寒杂病
论》共十六卷。
《外台秘要》的内容丰富,价值极高。
它广泛采纳众家之长,深入探讨医学的奥秘,全面论述了阴阳五行、天道人事等。
这部书自汉朝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者们都敬仰张仲景这位医学宗师,尊崇他的医学理论。
然而,大家都觉得这部书深奥难懂,难以一窥全貌,或者在传抄过程中出现讹误,校对时出现差错。
尽管如此,《外台秘要》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外台秘要》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
![《外台秘要》无名方的收录特点及载方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e11aaca89eb172ded63b74c.png)
四年: 4 8 .
花粉 、 硼砂等为末吞服 , 治“ 喉中如有物阻” n 之证 ; 去橘 红 , 加桑皮 、 骨皮 、 鳖甲、 贝母 等 , 治“ 阴虚 内
热” 等。
7 清・ 叶 天 士. 临 证 指 南 医案 【 M] . 上 海: 上 海 科 学 技 术 出版
所需 , 进退 出入为方 , 极为灵 活。如于“ 五味” 中加 人参 、 五味子 、 芦根汁 、 山茱萸 、 益智等 , 治“ 气不归 元, 中焦不运 ” n ] 6 5 之气 逆呕 嗳 ; 加人参 、 芦根 汁 、 白 蔻、 山楂等 , 治“ 噎” u 】 6 8 证; 去 白芍 , 加“ 三仙” 、 贝母 、
综上所述 , 缪 氏之临证立论深邃 , 构思灵巧 , 语 简法备 , 为后世众 多贤哲所称道 。 自薛 己以下 , 温 补之风盛行时 , 缪 氏能大胆抒发已见 , 倡导清凉 , 值
得 赞赏 和学 习 。 参 考文 献
1 明・ 缪希 雍. 先 醒斋 医学 广 笔记 f M] . 南京: 江 苏科 学技 术 出版
的作用 。 经过 不 同的加工、 炮制、 使 用方法而发挥 了不 同的功效 来治疗不 同的病证 。④ 复方。即两味 以上 药物 配合 同用 , 或是
两方或数方合 用而治疗较 为复杂病证的方 剂。统计 《 外台》 无名方 , 其 中复方 的载入就 有 2 0 0 0 余首, 约 占该 书无名方的 5 4 %。 这些无名复方 中有 一些是有名方的加减方 , 如 由竹叶石 膏汤、 调 胃承 气汤、 五苓散 等的基础上加减 而成 的。也 有一些方在《 外 台》 中属 无名方 , 但在其他方 书中会 出现命名 。
最新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精品
![最新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e6104d25c281e53a5802ff7f.png)
沈明宗的《金匮要略》注解特点及学术价值《沈注金匮要略》系清代医家沈明宗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进行注解的着作。
作者沈明宗,字目南,浙江檇李(现浙江嘉兴)人,清代名医,除本书外,还着有《伤寒六经辨证治法》等。
该书是学习研究《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读物,原有版本皆为繁体古文竖排且未经校注,为便于读者学习研究,我们对《沈注金匮要略》进行了校注整理,现将本书版本、特点及学术价值等简介如下。
1、版本源流及底、校本的选择《沈注金匮要略》初版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初名《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1693年重刊时改题为《金匮要略编注》,民国曹炳章编辑的中医丛书《中国大成》收入本书,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从初版至现在300余年的时间里,该书经过多次刊印。
目前已知的版本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致和堂本、医征本、大观堂刻本、日本享保十七年(1732年)刻本、清乾隆三十年乙酉(1765年)据致和堂版重印本、清道光二十三年壬寅(1842年)扫叶山房刻本、清道光年间沈宜校正抄本、清存朴堂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经考证,这些刻本以及抄本均属同一版本系统,都是在致和堂本基础上进行个别修正而成。
其中曹炳章编辑的《中国医学大成》收录本因编入程林《金匮要略直解》的部分内容而有较多不同。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实为大观堂本之翻刻本,此本因刊刻于日本,所以避讳字改回本字。
本次校注选择的底本为河南院收藏的康熙三十一年致和堂刻本。
此底本扉页书:檇李沈目南编注张仲景先生金匮要略致和堂梓行。
正文前有徐乾学、孟亮揆二人之序。
正文为每半叶十行,《金匮要略》原文行二十字,沈明宗注文行十九。
单栏,版心白口,单鱼尾,中缝上记卷几,中记标题,下记叶次。
正文字体采用馆阁体,笔画横轻竖重,撇长而尖,捺肥而拙,横排字齐。
日本享保十七年刻本保存完整,刊刻清晰,与底本差异稍大,为主校本,此刻本为大观堂本仿刻,扉页板框内上刻“檇李沈目南编注金匮玉函经要略大观堂”,板框外刻“张仲景先生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外台秘要》治痰饮病用药规律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外台秘要》治痰饮病用药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36f72ae8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63.png)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外台秘要》治痰饮病用药规律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研究《外台秘要》中治疗痰饮病的方剂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痰饮病及相关疾病提供用药借鉴。
方法:通过对数据检索,收集、整理《外台秘要》中治疗痰饮病及相关疾病章节的方剂和用药,通过统计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分析的方法对《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的用药频次、药物属性及配伍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的方剂64首,包含79味组成药物。
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有:生姜、茯苓、甘草、白术、半夏、人参、桂枝、大黄、枳实、陈皮、杏仁、肉桂、附子;常用温热性药物及辛、苦、甘味药物;组方药物多入脾、胃、心、肾经。
结论:《外台秘要》治疗痰饮病用药多以辛温、甘温之药为主,体现燥湿化痰、利水渗湿、发汗解表等治法蠲除痰饮,又佐以苦寒之药以清痰饮郁热,温清并用。
核心药物组合以六君子汤、二陈汤、十枣汤及附子、肉桂药对为基础加减应用。
关键词:《外台秘要》;痰饮病;用药规律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归正化导致的一类病证,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痰饮既可是病因,也可是病理产物或临床表现,还可以是疾病过程中的病机概括[1]。
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留的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将痰饮病概括为“四饮”,即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饮合为广义痰饮,而狭义痰饮即指四饮中的痰饮[2]。
清代沈金鳌所著《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云:“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
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
”痰饮具有影响水液代谢、阻滞气血运行、蒙蔽心神以及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等特点[3]。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系唐代王焘所撰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方书,约成书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4]。
全书收录唐以前古方50-60家,新撰方数千百卷,将病证,方药予以分类摘录整理,共计1104门,均先论后方,收载医方6000余首,此书医论部分以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为主,方药则多出自唐代《千金要方》。
王焘外台秘要读后感2000字
![王焘外台秘要读后感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12dc486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9.png)
《外台秘要》读后感一、引言《外台秘要》是唐代王焘所编撰的一部医学著作,成书于752年,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全书共四十卷,分一千一百零四门,收录医方六千余首,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作为一位文学大师,我对古代文学和医学文献也有所涉猎。
在阅读《外台秘要》后,我对其内容、结构、学术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二、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外台秘要》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其中,内科部分包括伤寒、中风、消渴、黄疸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外科部分包括痈疽、疮疡、金疮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妇产科部分包括妊娠、难产、产后病等疾病的治疗方法;儿科部分包括小儿惊风、疳积等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许多唐以前的医方和医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医学资料。
三、编排分类细致,校勘严谨《外台秘要》的编排分类十分细致,按照疾病种类和治疗方法进行分类,方便读者查阅。
同时,书中还对每个医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注释,包括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医学信息。
此外,王焘在编撰《外台秘要》时,对引用的文献进行了严格的校勘和考证,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学术价值高,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外台秘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医学资料和宝贵的医学经验。
通过学习这些医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中医药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次,它反映了古代医学的发展水平和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医方,我们可以了解古代医家的治疗思路和用药特点,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此外,《外台秘要》中的一些治疗方法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例如,书中记载的针灸疗法、按摩疗法等物理治疗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具有很好的疗效。
这些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家中自行操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的治疗途径。
五、对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启示《外台秘要》对现代中医药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外台秘要 读后感
![外台秘要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c345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8.png)
外台秘要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外台秘要简介
三、外台秘要读后感
四、外台秘要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分析
五、结语
正文:
【引言】
在我国古代,医学著作繁多,其中《外台秘要》可谓是一部颇具影响力的医书。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这部古籍,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外台秘要简介】
《外台秘要》为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所著,全书共40卷,内容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
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医方,还介绍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对于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外台秘要读后感】
阅读《外台秘要》,让我深感古人在医学研究方面的严谨与智慧。
书中所载医方和治疗方法,不仅注重实证,而且强调辨证施治。
这使得我对中医治疗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同时,书中所载的一些独特疗法,如熨法、敷贴法等,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外台秘要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分析】
《外台秘要》作为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其实用性和可读性均较高。
首先,书中所载疾病种类丰富,且对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其次,书中所列医方经过实践检验,疗效显著,为现代中医治疗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最后,书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得读者容易理解和学习。
【结语】
总之,《外台秘要》是一部具有很高实用性和可读性的医学著作。
作为职业写手,我认为这本书对于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学习仍有很大的价值。
外台秘要 读后感
![外台秘要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51cbdd3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e.png)
外台秘要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外台秘要内容概述
三、外台秘要的实用性与可读性分析
四、读后感悟与应用
五、结语
正文:
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学生,我有幸阅读了《外台秘要》这部著作,对其中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深感敬佩。
这本书是我国古代医学家们智慧的结晶,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临床治疗方法。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外台秘要》是一部内容翔实的医学典籍,分为多个篇章,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领域。
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还对外科手术、药物制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古代医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术。
《外台秘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非常强。
书中所提到的治疗方法,很多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具有较高的疗效。
例如,在外科手术方面,书中详细介绍了手术的步骤、技巧和术后护理方法,对于现代外科手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很多有效的偏方和草药配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感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也为
自己积累了宝贵的医学知识。
读完《外台秘要》后,我深感受益匪浅。
这部著作让我对古代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使我意识到医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不断学习的必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同时,我也会继续深入研究古代医学典籍,挖掘更多有价值的医学经验,为现代医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总之,《外台秘要》是一部极具实用性和可读性的医学著作。
《金匮要略》方后注探析的开题报告
![《金匮要略》方后注探析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87b1259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d1.png)
《金匮要略》方后注探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金匮要略》是一部古代中医学经典,该书由张仲景撰写,汇集了当时诸多名医的经验与见解,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收录了许多有关方剂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疗效。
随着现代疾病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治疗方法的探索也越来越深入,因此,《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二、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匮要略》方剂后注的探析,深入了解该书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及其对于现代疾病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研究,主要参考《金匮要略》及其方剂后注,整理与分析相关资料。
并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对比分析不同年代对于该书方剂的应用和理解差异,以期全面探讨该书方剂疗效的现代应用意义。
四、论文结构安排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选题原因及背景,阐明本文研究目的、方法等内容。
第二部分:《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简介:该部分主要简单介绍《金匮要略》及其方剂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其应用情况等内容。
第三部分:《金匮要略》方剂后注探析:该部分主要分析《金匮要略》方剂后注,比较不同年代对该书方剂的应用和理解差异,深入探讨该书方剂的疗效及其现代应用意义。
第四部分:结论:该部分主要总结研究结果,归纳得出结论,并对今后研究和临床应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金匮要略》外治方药探析
![《金匮要略》外治方药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4713a3e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a.png)
《金匮要略》外治方药探析
万鹏;陈云慧;乔峰妮
【期刊名称】《中医外治杂志》
【年(卷),期】2011(020)006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据《内经》法则、扣杂病病机、创效验经方,原书前22篇共载方剂205首,除众多以汤、丸、散、酒、膏等剂型内服者外,更有以洗、熏、坐、敷等剂型外用者,故而被誉为"方书之祖",并成为了后世医家运用方药的典范.本文旨在浅析书中所载的11首外治方剂,以期抛砖引玉,为中医外治提供临床参考.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万鹏;陈云慧;乔峰妮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610072;四川省成都市肛肠专科医院,四川成都6100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9
【相关文献】
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病证方药探析 [J], 周俊杰;宫丽鸿
2.《金匮要略》治疗妇人癥瘕理法方药探析 [J], 朱丽娟;李冬华;倪婧;张武芳;韩虹娟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孔窍外治法探析 [J], 蔡秋生;刘建华
4.《金匮要略》活血祛瘀方药探析 [J], 李丽娜;许兴辉;张建荣
5.《金匮要略》妇人病三篇方药辨治特色探析 [J], 闫和平;程天培;吴茂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的开题报告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7cf70ba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7d.png)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外台秘要方》是南宋时期医家钱乙所著的一本中医方剂书,收录有众多药方,其中包括了不少美容方剂。
这些方剂以其独特的药物组合、配方合理、效果显著而备受医家及患者推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研究《外台秘要方》中的美容方剂,探究其药材组合特点、药理作用机制,为中医美容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外台秘要方》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中的美容方剂。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容方剂的药材组合特点分析,根据方剂中所使用的药物进行分类、对每类药物的药性、功效、归经进行详尽的梳理总结。
(2) 每个美容方剂的配伍原理分析,探究其中所使用药物的配伍关系、药效协同作用及其治疗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每个方剂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3) 研究美容方剂在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无不良反应及潜在风险问题。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集《外台秘要方》相关文献资料,并详细阅读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美容方剂的药材组合特点以及其配伍原理。
(2) 进行药效试验,通过对美容方剂的药理作用、副作用、安全性等方面的实验研究,以初步验证方剂的疗效并确定其剂量范围和用法。
(3) 通过网络调查等方式搜集患者使用美容方剂的反馈信息,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分析其治疗效果和潜在风险问题。
三、预期成果通过对《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最终达到如下预期成果:(1) 确认《外台秘要方》中美容方剂的药材组合特点和配伍规律。
(2) 发现美容方剂的药理机制和治疗效应,详尽总结每一种美容方剂的适应症和不良反应。
(3) 为中医美容领域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6ecdad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1.png)
《外台秘要方》美容方剂用药特色研究《外台秘要方》是继《千金方》之后的又一部大型的医学方书,是王焘采摭东汉至唐代历代医书编撰而成。
全书共四十卷,1104门,该书卷三十二为美容专卷。
目的:通过对《外台秘要方》中美容方剂的归纳整理,探讨其美容方剂用药规律与特色。
方法:通过整理《外台秘要方》中有关美容方剂,发现收入美容方剂363首,涉及中药281味。
使用Microsoft Office-Excel2000软件,从药物的入药频次、药源分布及植物药用药部位、有毒药物使用、药性特点、药物归经、方剂剂型分布、传统功效情况做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用药特色与规律。
结果:1.外用美容方剂共274首,入药频次前五位依次是白芷、细辛、川芎、防风、铅粉;药源以植物药为主,占60.8%,植物药类中以根、根茎部位药用频率最高,占38.3%;使用39味有毒中药;五味中甘味药占29.6%,四性中温性药占33.3%;以肝、胃、肺、脾、肾经为主;传统功效上以补益药、清热解毒药、祛风解表药、化痰散结药为主。
2.内服美容方剂共89首,入药频次前五位依次是甘草、桂心、生地、川芎、茯苓;药源以植物药为主,占79.0%,植物药类中以根、根茎部位药用频率最高,占44.5%;使用29味有毒中药;五味中甘味药占31.1%,四性中温性药占39.4%;以肝、脾、肺、胃、肾经为主;传统功效上以补益药、清热解毒药、化痰散结药、祛风解表药为主。
3.各类美容方用药特点分析①美肤驻颜治疗外用、内服方中均以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根、根茎药用频率最高,且均以甘味药、温性药、入肝经药最多,外用剂型为主;②美肤驻颜保健外用方中以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根、根茎药用频率最高,甘味药、温性药、入胃经药最多,外用剂型为主,内服方仅3首;③美发外用、内服方中均以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根、根茎药用频率最高,外用方以辛味药、温性药、入肝经药最多,内服方以甘味药、温性药、入肾经药最多,外用剂型为主;④香身外用、内服方中均以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根、根茎药用频率最高,外用方以辛味药、温性药、入肝经药最多,内服方以辛味药、温性药、入脾经药最多,外用剂型为主;⑤美形体方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根、根茎药用频率最高,甘味药、温性药、入肾经药最多,均为内服方剂;⑥明目方植物药为主,植物药中果实、种子药用频率最高,苦味药、寒性药、入肝经药最多,内服方剂为主。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https://img.taocdn.com/s3/m/9d108a4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33.png)
《外台秘要方》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
方亚利;张登本
【期刊名称】《现代中医药》
【年(卷),期】2004()2
【摘要】王焘的《外台秘要方》是一部既有文献价值又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意义的大型古代方书。
《外台秘要方》在以病统方的方剂分类法、方剂命名规律、方剂剂型方面留下了丰富渊博的方剂学资料 ;《外台秘要方》记载的煎煮方法、服药反应和服药禁忌又体现了其方剂知识的严谨性、实用性 ;最后给后人遣方用药以启迪即以病为纲随证施方。
【总页数】5页(P51-55)
【关键词】《外台秘要方》;中医;方剂学;煎煮方法;服药反应;服药禁忌;剂型
【作者】方亚利;张登本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中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
【相关文献】
1.《外台秘要方》对黄疸研究的贡献 [J], 陆健;李瀛均
2.《外台秘要方》对咽喉部病症研究的贡献 [J], 孙理军;尤舒彻
3.《外台秘要方》对妇科学研究的贡献 [J], 张亚宁; 李永红
4.《外台秘要方》在中医眼科发展中的贡献 [J], 王小玲;张利;聂亚飞
5.《外台秘要方》对儿科学发展的贡献 [J], 张勇;张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9年中国医学史习题
![2019年中国医学史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e1fc5ee52ea551810a687e7.png)
1.下列哪项不属于“火”在医学卫生保健中的意义A.御寒B.防兽C.熟食D.冶炼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早期医学中的专职人员A.史B.府C.医士D.医师3.《周礼·天官》中记载的“十全为上”是指A.最高的俸禄B.完整的病例C.最好的医生D.最好的成绩4.关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生育卫生记载,见于A.《山海经》B.《内经》C.《礼记》D.《左传》5.《黄帝内经》共有A.18卷B.28卷C.9卷D.10卷6.中医学基础理论初步确立的标志,是哪部著作的问世A.《五十二病方》B.《治百病方》C.《黄帝内经》D.《诸病源侯论》7.将中医学称为“仁术”的观点,来自于A.阴阳学说B.儒家学说C.道教学说D.墨家学说8.“方书之祖”是指A.《伤寒杂病论》B.《五十二病方》C.《治百病方》D.《神农本草经》9.《金匮要略》对证候的分类,是按照A.所属脏腑B.所属经络C.所属系统D.所属病因10.我国历史上所记载的最早的妇科医生是A.张仲景B.秦越人(扁鹊)C.华佗D.淳于意11.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是A.《颅囟经》B.《幼幼集》C.《育婴秘诀》D.《保婴撮要》1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炼丹术著作是A.《周易参同契》B.《合丹法式》C.《太清诸丹集要》D.《抱朴子》13.唐代医学教育机构A.太医院B.御药院C.提举司D.太医署14.针灸学理论体系形成于A.晋唐B.隋唐C.金元D.明清15.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是A.《刘涓子鬼遗方》B.《肘后救卒方》C.《备急千金要方》D.《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6.《刘涓子鬼遗方》有内治、外治处方A.130余个B.135余个C.140余个D.145余个17.《小儿药证直诀》的作者是A.陈藏器B.钱乙C.陈自明D.陈修园18.宋代儿科学家钱乙总结的辨证方法是A.小儿五脏辨证方法B.小儿六腑辨证方法C.颅囟辨证方法D.指纹辨证方法19.《内外伤辩惑论》一书是哪位医家的代表著作A.李杲B.朱震亨C.钱乙D.张元素20.“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出自于A.苏东坡B.范仲淹C.沈括D.陈修园21.《金匮要略方论》是由谁编辑整理的A.翰林学士王诛B.王叔和C.朱肱D.成无己22.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进行全面注解的医家是A.庞安时B.王叔和C.纪天锡D.成无己23.正骨金镞科在哪个时代独立成科A.元代B.宋代C.清代D.唐代24.骨科“六出臼,四折骨”的归类,出自于医家A.窦默B.王执中C.危亦林D.何若愚25.我国医学教育史上,形象实物教学法的重要发明是A.针灸铜人的创制B.《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刻于石上C.绘制明堂图D.绘制腧穴图26.具有完备的解剖全图、系统分图、部位分图的著作是A.《洗冤集录》B.《存真图》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D.《欧希范五脏图》27.《普济方》收方A.61739首B.72328首C.58396首D.67139首28.余霖倡用A.三消表里分消B.清营育阴C.石膏重剂治温病D.清热去湿29.《傅青主女科》的作者是A.傅山B.王肯堂C.陈自明D.吴之望30.《外科症治全生集》的作者是A.陈实功B.王维德C.高秉钧D.马培之31.“脓疱疮”之名首见于A.《外科发挥》B.《外科理例》C.《外科枢要》D.《外科正宗>32.明清时期的医学教育机构是A.太医署B.太医院C.国医馆D.太医局33.被选入太医院学习的人称为A.医生B.医士C.医丁D.医学生34.明清时期骨伤科诊断方面的重大进步A.触摸辨别诊断法B.局部血肿诊断法C.肢体功能诊断法D.创立功能检查法35.“无论外感内伤……所伤者无非气血”是谁提出的A.王清任B.陈复正C.薛铠D.张景岳36.“医史研究会”是何人创办A.王吉民B.丁甘仁C.陈邦贤D.张锡纯37.近代中医院校毕业生任病房住院医师查房制度最早实施于A.北京中医院B.华隆中医院C.上海中医院D.广州中医院38.《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的作者是A.张伯龙B.张锡纯C.唐宗海D.朱沛文39.提出“同身寸取穴法"的医家是A.王惟一B.王执中C.滑寿D.窦材40.谁倡导“衷中参西”A. 恽铁樵B.张锡纯C.唐宗海D朱沛文二、试题类型:多项选择题(类型说明: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涂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金匮要略》的校勘论《外台秘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连建伟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学报》
【年(卷),期】1996(011)003
【摘要】作者以明.赵开美《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心代经余居刊本《外台秘要》为校本进行校勘。
根据《外台秘要》,可知《金匮要略》方剂在药物,剂量,煎服法,注治,加减,名实,制方人等7个方面的原貌,深感《外台秘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剂文献学价值,作者在校勘中发现《外台秘要》的引的《仲景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又一个古传本,其卷娄和当在十八卷以上。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连建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3
【相关文献】
1.从《外台秘要方》的校勘论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 [J], 张秀琴;焦久存
2.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鲁迅文献学研究之一 [J], 陈漱渝
3.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鲁迅文献学研究之一 [J], 陈漱渝
4.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外台秘要》消渴病方剂组方规律 [J], 谭艳;左新河;赵勇;谢敏
5.宋校《金匮要略》方剂异文的研究价值 [J], 李楠;曾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