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

合集下载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

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1.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咏雪原文篇一【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咏雪翻译篇二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原文篇三【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4.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翻译篇四【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5.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智子疑邻原文篇五【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初一上册语文文言文智子疑邻翻译篇六【译文】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

初中重点文言文原文翻译及注释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注释(1)夫(fu):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2)行:操守、品德。

(3)澹(da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4)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5)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6)广才:增长才干。

(7)淫(yi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

淫,过度()励精:奋勉,振奋。

(8)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9)治性:治通治,陶治性情。

(10)驰:消失、逝去。

(11)日:时间。

(12)遂:于是,就。

(13)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14)穷庐:破房子。

(15)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16)才须学也:才:才干8意与岁去:意:意志(17)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18)夫:大丈夫孙权劝学司马光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文会考文言文加翻译

语文会考文言文加翻译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原文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有子说:“为人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层统治者,却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谨地对待政事,保持信誉,节约用度,爱护人民,让人民有充裕的时间耕种和休息。


孔子说:“年轻的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谨慎行事,讲究信用,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亲身实践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原文及翻译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原文及翻译

初一文言文《论文十则》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

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

“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

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十六篇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中考常考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6篇)整理此资料用意:将常见易考文言文及其翻译归纳,不必繁琐分册复习,节省宝贵时间。

包含以下篇目:一、《醉翁亭记》;二、《岳阳楼记》;三、《小石潭记》;四、《桃花源记》;五、《出师表》;六、《记承天寺夜游》;七、《陋室铭》;八、《爱莲说》;九、《送东阳马生序》;十、《三峡》;十一、《论语十则》;十二、《鱼我所欲也》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十四、《曹刿论战》;十五、《马说》;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论语》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孟子》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失道的人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失去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亲戚的背叛,所以君子有不战而胜的可能。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实用1份

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实用1份

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实用1份高中重点文言文及翻译 11、兰亭集序/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1.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 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 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古代⽂⾔⽂及翻译【⼗篇】。

欢迎阅读参考!1.精选古代⽂⾔⽂及翻译 桃花源记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缘溪⾏,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甚异之。

复前⾏,欲穷其林。

林尽⽔源,便得⼀⼭,⼭有⼩⼝,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

初极狭,才通⼈。

复⾏数⼗步,豁然开朗。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阡陌交通,鸡⽝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着,悉如外⼈。

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见渔⼈,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

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余⼈各复延⾄其家,皆出酒⾷。

停数⽇,辞去。

此中⼈语云:“不⾜为外⼈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骥,⾼尚⼠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翻译/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以打渔为⽣。

⼀天,他顺着溪⽔⾏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桃花林,⽣长在溪⽔的两岸,长达⼏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对此(眼前的景⾊)感到⼗分诧异,继续往前⾏船,想⾛到林⼦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座⼭,⼭上有个⼩洞⼝,洞⾥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进去了。

起初洞⼝很狭窄,仅容⼀⼈通过。

⼜⾛了⼏⼗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平坦宽⼴的⼟地,⼀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地、美丽的池沼,桑树⽵林之类的。

⽥间⼩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们在⽥野⾥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完全⼀样。

课外文言文十二则_翻译

课外文言文十二则_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在为人出谋划策时,我忠诚了吗?与朋友交往时,我诚信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我复习了吗?”三、原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翻译:孟子说:“天将要赋予这个人重大的责任,必定先让他经历心志的痛苦,筋骨的劳累,身体的饥饿,生活的贫困,以及行动的挫折,以此来激发他的心灵,忍耐他的性情,增强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四、原文: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庄子说:“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危险的!已经这样做了还去追求知识的人,更是危险的!”五、原文: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翻译:荀子说:“不积累一小步,就无法走到千里之外;不积累细小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

”六、原文: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翻译:韩愈说:“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七、原文:白居易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翻译:白居易说:“文章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来创作,诗歌应该根据事物的本质来创作。

”八、原文:苏轼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翻译:苏轼说:“古代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不仅需要有超越时代的才能,还必须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九、原文:文天祥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能不死去,只留下赤诚的心照亮历史。

经典文言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经典文言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经典文言文及译文(精选10篇)1.经典文言文及译文篇一澧泉泰山之东有澧泉,其形如井,本体是石也。

欲取饮者,皆洗心志,跪而挹之,则泉出如飞,多少足用。

若或污漫,则泉止焉。

盖神明之尝志者也。

【注释】①洗心志:洗涤心胸志意。

比喻除去恶念或杂念。

【译文】泰山的东边有个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身是石头的。

想取泉水喝的人,都要排除杂念,跪着去舀水,那么泉水就像飞一样地涌出来,喝多少都足够。

如果行为卑污,那么泉水就不流了。

大概是神灵在检验人的心志吧。

2.经典文言文及译文篇二观潮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译文: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

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

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

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

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一、文言文简介
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起源于先秦,盛行于汉魏六朝,至唐宋明清仍有所使用。

文言文以其独特的语法结构、丰富的词汇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二、常用文言文及翻译
1. 常用文言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并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翻译:四海之内有知己,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感觉像是邻居一样。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翻译:那青青的衣领,寄托着我悠悠的思念。

(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问您能有多少忧愁,恰似一条江水向东流去。

2. 常用文言文: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翻译:处境困难时,就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事业成功时,就要帮助天下人。

(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翻译:春风吹得马蹄轻快,一天之内看尽了长安城中的美景。

(3)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

翻译:岁月静好,与你说话;细水流年,与你一同度过。

(4)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翻译:人生如梦,又能快乐多少呢?
三、总结
以上列举的文言文及翻译,只是常用文言文中的一小部分。

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还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多读、多背、多思考,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

经典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简短文言文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简短文言文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大全短篇及翻译简短文言文及翻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学形式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丰富的意境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篇精选的经典文言文短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让我们一同领略古人的智慧与才华。

1. 《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银台之郊。

今诸葛强弩之末,青梧血脉监维基之操。

盖将自宋以来,文学之道盈盈,凡览世之文献,此为最豪华者。

翻译:滕王阁是滕县故郡洪州的新座,座落在洪州城外的银台地上,美丽如翼轸星辰。

如今,这里已不再有当年诸葛亮那强悍的弩术,也没有那美丽的苍梧树,却有承载着千百年文化的大成之作。

自从宋代以来,文学的发展日益壮大,经过历代的积淀,滕王阁序成为了无数文献中最丰富华美的一篇。

2.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名,是无法用言语命名的。

它没有名字,却是天地的起源;它有名字,却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去感受其奥妙;常常有欲望去窥探其端倪。

这两者虽然源于同一,却有不同的名称,合称之为玄。

玄又妙到了极致,是所有奥妙的门户。

3. 《出使安东》涛涛淮海,奔流至此;饥鸣风虎,连夜骈阗。

方骖素褭,弦歌将毕。

旌旗影动,霜露寒姿。

轻装远行,躞蹀潜禽。

端拱硕果,乘舆骏马。

趋如群鸟,驻如霹雳。

迅雷烈风,夜击长戈。

翻译:波涛汹涌的淮海江水,奔流而至;因饥饿而嘶鸣的狂风,夜间呼啸不止。

马车上乘坐着华服青年,演奏着美妙的弦歌。

旗帜在风中飘动,霜露使人感到寒冷。

轻装出行,步履轻盈如禽鸟。

摘取珍果,坐在马车上。

前进的速度宛如一群小鸟迅速飞行,停下时却像一道闪电。

犹如暴风骤雨,夜间撞击着长矛。

4. 《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一名半亭。

凡此亭之别名,没有别亭之云。

是了,丈口尚未终南之固亭,想黄鹭快哉了忽蔽顶上之蜻蜒。

腾双齐兮焉得金牌,治理水及亭桥之愿得兹告成。

文言文全集注解及翻译

文言文全集注解及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夫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匡人解围,夫子乃归。

注解: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匡——地名,位于今河南省长垣县。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孔子这才得以返回。

全文注解及翻译: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注解:昔者,孔子游于匡,匡人围之数匝。

夫子见围,心生感慨,遂言:“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

”此言意在表达孔子对文化传承的担忧。

匡人闻之,深感愧疚,遂解围。

夫子见匡人诚意,乃归。

1. 昔者:从前,指过去的时间。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3. 游于匡:在匡地游历。

4. 匡人:匡地的人民。

5. 围之数匝:围绕孔子几次。

6. 夫子:对孔子的尊称。

7. 天之将丧斯文也: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

8. 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于斯人也:后世的人不能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9. 匡人解围:匡地的人们解除了对孔子的包围。

10. 夫子乃归:孔子于是返回。

翻译:从前,孔子在匡地游历,匡地的人们围绕了他好几次。

孔子见围,心生感慨,便说:“如果上天将要毁灭这种文化,那么后世的人将无法从这个人这里继承这种文化。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10篇)

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 在平凡的学习⽣活中,说起⽂⾔⽂,⼤家肯定都不陌⽣吧?⽂⾔⽂是中国古代的书⾯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相信还是有很多⼈看不懂⽂⾔⽂,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最短的⽂⾔⽂及翻译(通⽤10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最短的⽂⾔⽂及翻译篇1 1、原⽂: 范⽒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

欲负⽽⾛,则钟⼤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

恐⼈闻之⽽夺⼰也,遽掩其⽿。

恶⼈闻之,可也;恶⼰⾃闻之,悖矣。

译⽂: 晋国的⼤夫范⽒灭亡的时候,有个⽼百姓得到⼀只钟,想要把它背⾛。

只是钟太⼤,没法背。

于是就⽤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轰轰地响起来,那个⽼百姓怕别⼈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的⽿朵堵起来,以为⾃⼰听不见,别⼈也就听不见了。

2、原⽂:、原⽂:齐宣王使⼈竽,必三百⼈。

南郭处⼠请为王吹竽,宣王说[同‘悦’]之,廪⾷以数百⼈。

宣王死,闵王⽴,好⼀⼀听之,处⼠逃。

译⽂:齐宣王让⼈吹竽,必须三百⼈。

南郭处⼠被请来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兴,给这三百⼈奖赏。

后来宣王死了,齐闵王当上皇帝,他喜欢⼀个⼀个听,南郭处⼠逃跑了。

3、原⽂:、原⽂:蒹葭苍苍,⽩露为霜,所谓伊⼈,在⽔⼀⽅。

译⽂: 译⽂:⼀⽚芦苇⽩苍苍, 清晨⽩露结成霜, 我那⼼爱的⼈⼉哪! 就在河⽔的那⼀旁。

4、原⽂、原⽂: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管挥锄与⽡⽯⽆异,华捉⽽掷去之。

⼜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着,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吾友也。

” 译⽂: 译⽂:管宁和华歆⼀起在园⼦⾥锄菜。

地上有⼀块⾦⼦,管宁看见,照旧挥锄除草,看它跟⽡⽚、⽯头没有什么不同;华歆看见,把⾦⼦拾起来,丢下锄头离开了。

他们有曾同坐在⼀块席⼦上读书,正好有官员乘着⼤车、戴着官帽经过门前。

管宁(⽆动于衷),依旧读书;华歆却把书扔下,出去观看。

管宁把所做坐的席⼦割作两半,跟华歆分开坐。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为政:治理国家。

3.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4. 譬如:比如。

5.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常用来比喻最高的地位。

6.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7. 众星共之: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2. 得道:行得正道。

3. 多助:得到许多帮助。

4. 失道:偏离正道。

5. 寡助:少帮助。

6. 至:极点。

7. 亲戚畔之:亲戚都背叛他。

8. 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顺从他。

【译文】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逍遥游于无穷之境,而无所待。

”注释:1.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2. 逍遥游:自由自在地游历。

3. 无穷之境:无尽的境界。

4. 无所待:无所依赖,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译文】庄子说:“自由自在地在无尽的境界中游历,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

重点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重点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翻译

精心整理一、楚人学舟【原文】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答: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原文】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

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

”(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却今天河北正定。

⑤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

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

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一牛且.数万斤(将近)(2)募能出.之者(使…出)(3)徐.去其土(慢慢地)(4)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填满,充实)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译文:(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等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可办.粗饭几日(用来做成)(2)何必图好吃好着.(衣着,衣服)(3)莫.待无时思有时(不要)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句子:不馋不寒足矣,何必图好吃好着?译文:生活不挨饿不受冻就满足了,何必贪图吃得好穿得好呢?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节俭问题,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答:要求我们要命:听到辞命。

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文言文及注释翻译

吾友李生,少好学,家贫,不得良师。

然其志坚,自课自读,日以继夜,不辍其业。

年二十有五,游学四方,历览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学问日进。

归乡后,设帐授徒,桃李满门,一时无两。

李生学问渊博,通经史,善诗文,尤精于《周易》。

每至春秋,必登高望远,吟咏风月,以抒怀抱。

一日,李生与友人张君同游江上,见渔翁一叶扁舟,独泛中流。

李生叹曰:“此渔翁者,虽居江湖之远,而心无尘俗之扰,真高士也!”张君亦叹曰:“然,此乃逍遥自在之乐,非吾辈所能及也。

”李生遂赋诗一首,以抒其怀。

诗曰:江上扁舟一叶轻,渔翁独泛水中行。

烟波浩渺无边际,天地悠悠任逍遥。

张君读罢,击节称赏,曰:“李兄之诗,意境深远,气象宏大,真可称得上是诗中豪放之辈。

”李生笑曰:“张兄过誉,区区小技,何足挂齿。

”二人遂饮酒赋诗,不亦乐乎。

夜幕降临,月色皎洁,江水映月,波光粼粼。

李生又赋诗一首,诗曰:月照江水波光里,鱼跃龙门夜色中。

世间万事皆如梦,唯有诗心永不空。

【注释翻译】吾友李生,少好学:我的朋友李生,从小就热爱学习。

家贫,不得良师:家境贫寒,无法得到良师的指导。

然其志坚,自课自读,日以继夜,不辍其业:然而他的意志坚定,自学自读,白天黑夜不断,从未放弃学业。

年二十有五,游学四方,历览名山大川,广交贤达,学问日进:到了二十五岁,四处游学,游览了许多名山大川,广泛结交贤达之士,学问日益精进。

归乡后,设帐授徒,桃李满门,一时无两:回到家乡后,开设私塾教授学生,学生众多,门庭若市,一时无人能及。

李生学问渊博,通经史,善诗文,尤精于《周易》:李生学问渊博,通晓经史,擅长诗文,尤其精通《周易》。

每至春秋,必登高望远,吟咏风月,以抒怀抱:每逢春秋两季,必定登高远望,吟咏风月,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一日,李生与友人张君同游江上:有一天,李生和他的朋友张君一起在江上游玩。

见渔翁一叶扁舟,独泛中流:看到一位渔翁驾着一只小船,独自在江中漂流。

此渔翁者,虽居江湖之远,而心无尘俗之扰,真高士也:这位渔翁,虽然居住在偏远的江湖之地,但心中没有世俗的烦恼,真是一位高尚的人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10篇)导语:文言文是古代人所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文言文与今天的白话文有着较多的差别,所以,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会较为吃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重点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一、《醉翁亭记》1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至於负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的优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

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3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休息,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应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出游。

到溪水边上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酒水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

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jiao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快乐,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

二、《岳阳楼记》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1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原来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都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的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江,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3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老虎怒吼猿猴悲啼。

在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笑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概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4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成群的沙欧,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时而浮游,时而潜游;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互相唱和,这种快乐哪有穷尽!在这时登上岳阳楼,就有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辱全忘,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5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而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而或乐或悲。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担忧他的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担忧他的君主。

这样他们就进入朝延做官也忧虑,辞官隐居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的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的乐之后才乐”吧。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三、《小石潭记》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5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1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阳光直射潭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

往来很快,好象和游人一同欢乐。

3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忽隐忽现。

溪岸的形势像犬牙般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不觉寒气透骨、心境凄凉,使人感到悲哀。

因为这地方环境过于凄清,不可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5同游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跟着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桃花源记》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1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感到很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桃树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女的穿戴和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全都安闲快乐。

3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

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

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那条路了。

5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