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合集下载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作者:孙岳佳来源:《科技风》2019年第25期摘要: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宪法发展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我国宪法的探索实践和完善过程,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1954年颁布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其作为我国宪法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宪政的基础与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和基本制度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随后的60多年间,我国根据时代和经济社会建设的需要,对这部宪法几经修改和修正,使我国的宪法不断与时俱进。

关键词:中国特色;法律发展;民族复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即“五四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65年来,这部宪法几经修改和修正,但作为我国宪法的基础地位始终没有改变过。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宪政的基础与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和基本制度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后,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改,不断补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写入其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新时代、新时期,宪法需要体现新的内容。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我国宪法发展史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既顺应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了宪法法律发展规律。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由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

这次宪法修改,是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为基础,被称为“八二宪法”,也是我国的现行宪法。

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

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

53分钟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一个4岁男童在火车站的站台上嬉闹,不慎掉入列车与站台的缝隙处。

当时,离列车发车仅剩3分钟,幸好一旁候车的一位女特警一把将小孩拉了上来。

这名特警当时已下班,正准备乘坐这趟车回家。

132年澳大利亚的伊尔曼一家在小岛度假时,在沙滩上发现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漂流瓶。

该瓶已经漂流近132年,抛投地点位于印度洋。

瓶内字条显示,该瓶是德国海军气象天文台研究全球洋流项目的一部分。

该项目于1864年开始至1933年结束,期间成千上万装有预先印制信息纸条的漂流瓶从科研船上扔入大海,这个漂流瓶是第663个,标注日期为1886年6月12日。

76%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超72万件,解决55万余件,投诉解决率76%,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5.2亿元。

其中,因经营者有欺诈行为得到加倍赔偿的投诉4898件,加倍赔偿金额825万元。

04微新闻数据库标题党PERUSE速览01特大助考诈骗案14人受审3月8日上午,一起规模巨大、组织层级齐全的助考诈骗案14名被告人因涉嫌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5项罪名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接受审理。

这个团伙非法获取考生个人信息4000余万条,向考生发送诈骗信息,谎称可以提供考试试题、考试答案、考试改分,诱骗考生上钩,诈骗考生的钱款,骗取多名被害人6万余元。

出庭受审的14名被告人被控5项罪名,包括诈骗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收买信用卡信息罪以及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本案没有当庭宣判。

宪法修正案表决通过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这是继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后,我国宪法迎来的又一次修改。

回顾64年来,自1954年首部宪法通过,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

1982年宪法公布实施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和2018年进行了5次修改。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自颁布以来经历了五次重要的修改,这些修改为我国的宪法发展和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将对这五次重要修改做简要的描述。

第一次修改是在1982年进行的。

这次修改是我国宪法的第一次大修,主要是为了确认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性质。

在这次修改中,宪法庄严宣示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和原则。

此次修改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划分,并规定了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和任期制度。

这次修改还首次确立了私有财产的合法地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三次修改是在1993年进行的。

这次修改是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了保障和促进各族人民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这次修改中,宪法进一步确认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和地位,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保护和支援政策。

此次修改还对国家领导体制和国家机构的职权划分作了调整和完善,同时也明确了宪法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

我国宪法的五次重要修改,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国家法治建设的发展而进行的。

这些修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国家性质,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这些修改也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为确保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法律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宪法制度,促进法治建设的深化,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宪法学简答题(一) (1)

宪法学简答题(一) (1)

法硕宪法学简答题超级大汇总(一)1、简述宪法的本质属性。

答:(1)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是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

(2)宪法是民主制度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3)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2、简述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

答: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1)近代宪法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为近代宪法的产生提供了政治条件。

(3)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为近代宪法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简述英国、美国和法国宪法产生的特点。

答:英国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英国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的国家;是典型的柔性宪法的国家。

美国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确立了三权分立、联邦制等重要的宪法原则。

法国宪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法国宪法数量较多。

第二,法国宪法内容变化较大。

以宪法所确定的国家制度为例,有的宪法规定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有的规定实行封建帝制,有的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

第三,保持成文宪法的传统。

4、简述当代宪法发展的趋势。

答:当代宪法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1.基本权利范围的扩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魏玛宪法》的制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从自由权已扩大到了社会权领域。

2.人权保障方式的转变。

传统宪法强调通过限制政府权力来保障人权。

在现代,人民对政府的要求逐渐由消极地防范其干涉公民的基本权利,转变成积极地要求其致力于调和社会的贫富不均,谋求人民的社会福利,3.违宪审查制度的强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违宪审查制度逐渐被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所继受,并相继创立了由特设机关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体制。

4.宪法的国际化趋势。

一方面,人权问题日益国际化,《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相继通过和生效。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是什么?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是什么?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是什么?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成立之前,国家领导通过会议颁布了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也就是今天宪法的前身,从共同纲领到今日的宪法,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改进,这也证明了法律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那么,我国宪法修订历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成立之前,国家领导通过会议颁布了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也就是今天宪法的前身,从共同纲领到今日的宪法,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改进,这也证明了法律的与时俱进,不断完善,那么,我国宪法修订历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修订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1949年9月29日颁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随后起草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经四部,均以相应的年号作为区别。

一般默认的宪法为最新版本,即八二宪法的2018年修正版。

[2]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五四宪法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3]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七五宪法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4]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七八宪法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8年3月5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60条。

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

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

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作者:陈曦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8期摘要: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就现行宪法进行修订,修正后宪法共4章143条。

本次宪法修正案主要围绕“团结”“改革”“文明”“信仰”五个关键词展开,通过介绍对关键词的相关改动,提出解读本次宪法修正案,应当结合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十九大报告,同时结合宪法原文文本的观点。

关键词:第五次宪法修正案团结改革文明信仰结合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44-0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全国人大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修正,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

本次宪法修改是现行八二宪法的第五次修改,修改后的宪法不仅紧跟当前发展脉络,同时也保持了一以贯之的中国宪法精神。

一、2018宪法修正案关键词解读(一)以“团结”为关键词的相关改动1.加入“堅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应当明确的是团结的终极指向。

今年修正案在第一条“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后增加了重要的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该条文充实到了第一章《总纲》的第一条第二款,在这之前的两句,一句讲的是国体,另一句讲的是根本制度,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在这里,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和全面性。

2.添加党的先进理论成果本次修改在序言第七段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加入了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999年宪法修正案加入了邓小平理论,2004年的修正案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党的先进理论成果的开放式添加,体现了我们党一直在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一直站在时代的前沿,为促进团结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五次重要的宪法修改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对五次宪法修改的简述:
第一次宪法修改(1982年):这是我国宪法自颁布以来的第一次重大修订。

宪法修改的重点在于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框架,强调了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九年基础教育的制度保障。

此次修改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为今后的宪法修订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宪法修改(1988年):这次宪法修改的核心是强调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宪法在这次修改中明确规定了公民人身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等权利。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财产权和婚姻家庭等权益的保护。

这次修改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增强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保障。

第三次宪法修改(1993年):这次宪法修改的核心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了对私有经济的保护和支持。

宪法在这次修改中明确规定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保护。

宪法还增加了国家的双重经济结构,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这次修改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第四次宪法修改(1999年):这次宪法修改的核心是强调人民民主的实质和法治的原则。

宪法在这次修改中明确规定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形式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施方式。

宪法还明确规定了人民对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和监督权,并加强了对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的监督机制。

这次修改为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我国在对宪法第几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

我国在对宪法第几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

我国在对宪法第几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
我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行第五次修改时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

五次修订的时间为:
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5、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增加了以下内容:
1、指导思想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修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加规定“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3、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
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同时增加规定“并给予赔偿”;
4、再一次修改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明确规定:“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5、修改后规定“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拨弄个增加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6、增加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7、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我国历次宪法颁布及修改时间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共4章106条。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部宪法,共30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宪法,共4章60条。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五条的决议。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宪法,共4章138条。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04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通过了第四个宪法修正案。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景宇:宪法的稳定和与时俱进。

我国宪法修改历程回顾

我国宪法修改历程回顾

我国宪法修改历程回顾作者:来源:《祖国》2018年第02期2017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8年1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讨论研究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由此联想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部宪法颁布和宪法修改的情况,以及修改宪法的程序、方式和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无论是启动修改宪法的程序,还是修改宪法的主体、方式,都需要遵循严格的规定。

宪法修改机关。

根据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唯一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

宪法修改程序。

为保持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宪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别的程序来进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严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宪法修改方式。

宪法作为中国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国家组织和活动的总章程,是国家法制的自身基础和核心,所以修改宪法方式的规定必须考虑宪法的稳定性。

中国宪法的修改有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部分条文进行修改,例如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现行宪法部分条文的修改;还有重新改写形式,即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都是将原来宪法重新改写一遍。

宪法修改是宪法制定者或者是依照宪法的规定享有宪法修改权的国家机关或其他特定的主体对宪法规范中不符合宪法制定者利益的内容加以变更的宪法创制活动。

为了减轻宪法修改的负面影响和充分发挥其适应现实社会的积极作用,宪法修改应遵循慎重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

——慎重原则。

所谓慎重原则,指的是修宪机关在决定是否修改宪法和如何修改宪法是应进行全局性的综合考虑,只有在条件成熟时才可以修改宪法。

82年后历次宪法修改的内容

82年后历次宪法修改的内容

82年后历次宪法修改的内容我国现行宪法(82宪法)是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经验,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又分别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修正。

1988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改。

主要内容为:一、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二、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1993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主要内容是:一、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二、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三、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四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五、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六、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1999年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主要内容是:一、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宪法内容历次变动的思路、重点、特点及其原因分析李正华提要: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维护绝大多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经济制度和公民权利是我国宪法变动中的重要内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由降低变为不断提高、坚持公有制由社会经济主体变为全部又变为主体、坚定不移地捍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不断加强,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四大显著特点。

我国宪法内容的历次变动,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要求,是对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的具体体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制定的,近五十年来,经历了1975年、1978年、1982年的三次修改和1979年、1980年、1988年、1993年、1999年的五次修正。

把握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思路、重点和特点,弄清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原因,对于了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的历史,具有很大意义。

一、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团结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我国宪法内容变动的基本思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完善而制订和修改的,是新中国巨大变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产物。

1954年宪法是在我国已经取得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彻底胜利,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并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已经建立,我国已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一步一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情况下制订的,是根据我国过渡时期的实际情况,按照“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本国经验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原则制订的。

后来对宪法的三次修改和五次修正,也都是根据所处的历史阶段的情况,对历史经验作出的总结。

历次宪法的修改修正都是从我国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出发的。

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民在新生的国家中应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当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宪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

简述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史主要是指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史。

1、1949 年9 月召开了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

2、1954 年9 月,一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1975 年颁布的第二部宪法是一部内容很不完善并在指导思想上存在错误的宪法。

4、1978 年颁布了第三部宪法,虽然经过两次修改,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5、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在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的基础上,通过了新中国的第四部宪法,即现行宪法。

其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结构方面,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6,、2021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改动内容有: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这一指导思想;在宪法序言关于爱国统一战线组成结构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在“引导、监督和管理”之外,增加了“鼓励、支持”;将国家对公民私人财产的政策修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全国人大应有特别行政区的代表;戒严改为紧急状态;增加"进行国事活动"的职权;地方人大的任期统一为5年;《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成为国歌。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宪法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宪法考试重点总结资料

宪法考试的重点一、宪法的修改{基本原理、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改,尤其是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的讲述}(一)宪法修改的含义:是指国家有权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文本的某些条款、语词或结构进行增加、删除或部分改变的活动。

(二)宪法修改的方式:1、以决议的方式修改;2、以修正案的方式修改。

(特点:1、宪法修正案的内容独立形成了一个序列。

2、它是宪法典的有机组成部分。

3、它是按照时间的顺序。

)(三)宪法修改的程序:1、宪法修改案的提出;2、宪法修改案的审议和表决;3、公布。

(四)我国宪法的四次修改:1、1988年宪法的修改:a、增加了关于私营经济的内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在法律上确定其合法性、平等地位。

b、修改了土地政策。

2、1993年宪法的修改:(原因:14大的召开)a、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b、政治制度中规定了我们的政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c、经济制度:否定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将县级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3、1999年宪法的修改:a、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而且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b、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收入分配方式的修改(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d、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体制,规定“农村集体经济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e、修改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义f、将“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4、2004年宪法的修改a、把“三个代表”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

b、“爱国统一战线”的扩大,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确立了土地征用或征收的补偿制度。

d、再次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鼓励、支持、引导)e、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给予有效保护。

f、建立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g、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我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已经经历了五次重要的修改,每一次都标志着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制度的进步。

这五次修改,不仅展现了我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轨迹,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第一次重要修改发生在1975年,主要涉及对宪法修改程序的规定进行了调整。

1975年,随着周恩来总理的逝世,国家陷入了一段混乱的时期,此时对宪法进行修改,主要是为了保障国家领导人的选举和继任制度的顺利进行,保证国家政治稳定,以应对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此次修改对于国家政治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国宪法修改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重要修改发生在1978年,主要是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对宪法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为国家改革开放奠定法律基础。

1978年,我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进程,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宪法进行了调整,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

此次修改,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基础,也为我国宪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次重要修改发生在1988年,这次修改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又一次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宪法发展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1988年,我国宪法经过了全面的修改,对国家制度和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规范,强调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法律的权威。

此次修改,为我国法治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规范和保障,也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

以上五次重要的宪法修改,展现了我国宪法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重要特征,也为我国法治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制度的进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宪法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与国家的发展和变革相一致,也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期待未来,我国宪法的发展将继续与国家的发展相一致,为我国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国家制度的进一步进步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

简述我国宪法修改历程

简述我国宪法修改历程

简述我国宪法修改历程
我国宪法修改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制定的《共同纲领》。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解放后迅速展开了制定新宪法的工作。

1954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然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国家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宪法作出了一些调整。

最重要的一次宪法修改是在
1978年至1979年进行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新的宪
法强调了人权和法治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进一步修改了宪法。

1999年,第
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对宪法的修正案,增加了保护私有财产权和人权的规定,并明确了法治的基本原则。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对宪法
的第六次修正案,进一步加强了公民的人权保护和法治的建设。

目前最新的宪法修正是在2018年进行的。

党的第十九届中央
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并对国家监察委员会进行了宪法上的确认。

总体来说,我国宪法修改历程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制度变革的进程,强调了法治和人权的重要性,并不断适应时代的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

我国宪法修订历史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还不具备制宪的条件。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订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在总结胜利成果和确立国家制度方面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大陆实现了空前的统一;各民族在平等和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团结了起来;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等群众运动,人民群众被组织起来,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生活;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事业已经开始;1953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颁布后,通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普选,选出了基层代表5669万人、全国人大代表1226人。

这就为召开全国人大、制订宪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与此同时,现实也迫切要求召开全国人大、制定宪法。

当时,我国正处于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确定了以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的过渡时期总任务。

这就需要有一部根本大法来确定国家的领导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这一艰巨任务的完成。

1952年12月24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43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提议由政协向中央人民政府建议,于1953年召开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并开始进行起草选举法和宪法草案等准备工作。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全面筹备制宪工作。

同年底,毛泽东率领宪法起草小组到杭州,着手起草宪法。

在毛泽东的亲自主持下,宪法起草小组广泛参阅了中外宪法文件特别是苏联等民主国家的宪法文件,数易其稿,宪法草案初稿被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后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1. 引言
1.1 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的简述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规,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总纲和行为的准则。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宪法经历了五次重要修改。

这五次宪法修改,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规范化。

本文将对我国宪法五次重要修改进行简要梳理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第一次宪法修改发生于1982年,是我国宪法自颁布以来的第一次修改。

此次修改主要是对宪法内容的普及和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充实了国家的法律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随后的第二次宪法修改发生于1988年,主要内容是对宪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正和补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宪法的内容和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2. 正文
2.1 第一次宪法修改:1982年
1982年是我国宪法重要的一次修改,这一次修改实际是重新制定了新的宪法,取代了1978年通过的临时宪法。

这次宪法修改是中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1982年宪法保留了原有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但是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了重要修正和补充。

首先,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写入宪法,
这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变形的快要。

其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行
为等规定。

此外,宪法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国家倡
导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2年宪法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奠定了法治基础。

宪法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也体
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2.2 第二次宪法修改:1988年
1988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宪法修改。

这次修改是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宪法体系,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

在这次修改中,主要内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修改了国家性质和政治权力结构的相关规定。

宪法第一章第一条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增加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的规定,进
一步明确了政府机构的职责和权力。

修改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政策的相关规定。

宪法第一
章第二十一条规定,中国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且
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外资来华投资。

这一修改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
的政策导向,强调了对市场经济的支持和引导。

修改了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相关规定。

宪法第二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对妇女的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和促进,同时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
和义务。

这一修改进一步强调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体现了社会主义
法治建设的要求。

1988年的宪法修改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次修改使宪法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时代需要,为我
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2.3 第三次宪法修改:1993年
1993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宪法修改,这次修改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修改是在宪法中增加
了私有经济的内容,明确了私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
作用。

这一举措为我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提供了法律保障,推动了民营
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1993年的宪法修改还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做出了调整,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调了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这一
修改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民主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
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993年的宪法修改还规定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公共财政制度,加强了对国家财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这对于稳定国家经济
形势、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的宪法修改在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和制
度基础。

我国宪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我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
坚实的法治基础。

2.4 第四次宪法修改:1999年
第四次宪法修改发生在1999年,这次修改对我国宪法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调整和完善。

这次宪法修改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
1. 加强宪法权威:第四次宪法修改明确提出了“宪法是国家的根
本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宪法的权威地位。

2. 司法体制改革:宪法第七章“国家机构”中增设了“人民检察院”一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司法体制。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宪法第五章“国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增设了环境权利和环境保护义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
发展。

4. 国家安全保障:宪法第九章“国家机构”中增设了“国家安全”一节,强调国家安全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5. 城乡统一和现代化建设:宪法第三章“国家机构”中增设了“城市和农村建设”一节,强调城乡统一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第四次宪法修改的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宪法体系,为我国社
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2.5 第五次宪法修改:2004年
2004年,是我国宪法第五次重要修改的年份。

这次宪法修改是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

通过这次
修改,我国宪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和完善。

在政治方面,2004年宪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宪法规定党是中国的领导核心,强调党的地位高于一切。

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方面,2004年宪法修改强调了保护私有财产权的重要性。

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私有财产的合法权益,保护公民的财产不受侵犯。

这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文化方面,2004年宪法修改也对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规定。

宪法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
荣发展。

这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4年宪法的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实际,为我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

这次宪法修改标志着我国法制建设迈出了
新的重要步伐,对于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论
3.1 总结
我国宪法经过五次重要修改,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逐步完善,体现
了党和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决心和能力。

这五次宪
法修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民主法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重要规定。

通过这些修改,我国宪法更加贴
合国情、符合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宪法修改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和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宪法修改和完善奠定了重要
基础。

我国宪法的修改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发
展的需要,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