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审美教育论
自考《美学》论述题汇总
1、结合具体事例,论述审美关系。
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及其关系。
3、艺术鉴赏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请结合实例谈谈你自己的认识。
4、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
第一章绪论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2.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3.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4.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之一?(如何理解审美既根源于人生实践又促进人生实践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审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人生境界?7.为什么说美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3.为什么说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是人的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的一个最本质的规定性,也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真正前提?4.如何理解巫术礼仪活动是在原始社会中促进审美发生最重要的一种中介因素?5.为什么说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是审美意识的关键因素?6.工具制造和审美意识的发展什么联系?7.如何评价史前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在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中的意义?第三章审美形态论1.概述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
2.简要说明审美形态形成、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及主要类型。
3.美学史上关于崇高与优美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美学史上关于悲剧与喜剧有哪些主要理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5.谈谈丑与荒诞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以及它们成为特殊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
6.简述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
7.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1.简谈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历程。
2.什么是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4.审美经验包含哪些基本要素?5.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如何?6.审美心理结构如何进行自我调节?7.谈谈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审美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品味,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2 审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审美教育向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转变,从重视技巧和规范向注重体验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2.1 美的本质及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之上,美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2.2 审美教育学的教育原则审美教育学遵循着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个别,从表象到本质等,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感悟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3.1 各学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学段的审美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审美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2 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批评能力。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4.1 体验式教学法审美教育学倡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2 互动教学法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互动教学法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五章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展望5.1 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审美水平和品味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升。
5.2 审美教育的未来展望审美教育学将在未来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品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韦伯
(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自考美学 00037 简答 论述题整理 1-7章全
第一章绪论知识点汇总:一、美学的研究对象[易考单选题、多选题和简答题]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因为审美现象、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发生关系,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和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审美关系中间现实地存在和生成,所以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而审美活动则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它们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总之,审美现象的背后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是作为审美关系现实展开的审美活动。
因为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审美活动形态,最能够体现审美活动的性质,所以,美学是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什么(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
其包括四个方面:①艺术美,比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比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比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比如服饰的美。
二、美学的学科性质[易考单选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包括三个层面:1.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方法上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有所不同,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点。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这是因为它最初依附于哲学,而与艺术又有紧密的联系,而自然科学的影响(比如近代心理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的影响(例如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美学的成熟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得美学自身不断丰富。
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
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观物化的社会现象,而是一种非物化形态的社会现象,即审美现象。
而这些,都是属于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围。
美学考前复习指南
美学2010级汉语一班--张安琪编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1.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美学家是:黑格尔;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家是:蒋孔阳;2.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50年;标志性著作是鲍姆加登《美学》;而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哲学;3.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始终贯穿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审美境界;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审美意识;5.“诗可以兴观群怨”说是一种:美学思想;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6.由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度的中介概念是:自由;在审美经验中占主导地位的因素是:感性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是:《艺术即经验》;7.美学的基本内容中最集中的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是:艺术活动;8.在美学研究对象的五种看法中,重点放在审美的客观方面的观点是: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及艺术的学科;放在主观方面的是:美是研究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及人和现实之间的学科;9.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美学家是:费希纳.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10.当代人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是: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11.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多样性.多层次性;与人生价值相联系;其孕育和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是: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1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与艺术活动.审美教育五个问题;而审美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经验和快感经验;二.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不系统的理论表达,故而不成熟,不自觉;2.美学思想: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它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3.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他具体体现为情和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我们中国美学所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4.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复杂关系中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性关系,是人对世界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三.简答题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a认为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b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c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审美心理活动;d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审美经验的;e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f现在人们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2.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美学是关于审美想象和审美活动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第一:它必须广泛其它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成果;第二: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a美学从诞生起就属于哲学,从来没有脱离哲学;b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需要主体参与;c美学涉及许多本源问题;d他作为一门理论学科还需进行推演和理论提升,也离不开哲学;3.审美关系的特点:第一: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第二:它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第三:它是人与世界的自由关系;4.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a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b美感与审美经验;c美与审美形态;d艺术与艺术活动;e审美教育;5.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a两者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不可分割;b什么关系含于内,外在展开即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显于外,内在构成审美关系;c审美关系通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而审美活动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6.审美活动的特点:它是人类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a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人的审美需要;b它的目的不是外在功利的追逐,而是对审美境界的追求;c它也有凭借,体现在主体始终结合着审美对象,表现为主客体之间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7.审美经验的特点: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a审美经验主要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b它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c有自己的结构和动态展开过程;四.论述题1.审美活动为什么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人生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是通过实践而成为人的,人是在他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本质特征的;审美活动是众多的人生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是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需要;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有物质层次向精神层次的深度拓展,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美学00037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最主要休现在()A.诗B.歌C.舞D.乐答案:D解析: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
分值:1.02.《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认为作品对人的感化像是风的吹动那样,触动人的心灵,强调了艺术感动的潜移默化特征。
分值:1.03.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A.董仲舒B.顾炎武C.朱熹D.韩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查滓”的过程。
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分值:1.04.率先把“美育”一词引人中国的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D.鲁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他的美育思想在近代最具影响力。
分值:1.05.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A.“以美育代宗教”说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C.艺术可以“畅神”D“性欲升华”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B项是梁启超的观点;C项是南朝宋画家宗炳的观点;D项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分值:1.06.最早把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的是()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鲁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1903年,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分值:1.07.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审美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让人们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它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与感知,提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孩童时期开始,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的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舞蹈等各种艺术形式来感受美的力量。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展览、音乐会和表演赛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参与其中,培养他们对美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此外,家庭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一环。
家长可以通过家庭环境的布置、艺术品的摆放和音乐的播放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
同时,家长还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一些艺术培训班,学习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作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社会中,各种文化活动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方式。
人们可以参观各种艺术展览、观赏音乐会和戏剧演出等,来感受艺术之美。
此外,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艺术交流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与他人交流艺术观点,从而开阔自己的审美视野。
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欣赏美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
人们应该学会从艺术作品中寻找美,理解美,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
只有通过不断的欣赏、学习和实践,才能逐渐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审美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个人方面,审美教育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发掘自己的潜能,并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自己。
在社会方面,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能力,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总之,审美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它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提升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中,审美教育都应该被重视。
通过它,人们可以更好地感受美的力量,提升个人修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小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隐含着作者的审美情趣。
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强烈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优美深邃的意境,这些无不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
即采用何种办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一、赏析词句,品味语言美。
各种体裁的文章,其语言都独具特色。
教学时,我们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通过优美的文辞,让学生审视高远素雅的画面,产生对自然美、风光美的热爱,激发他们对祖国河山壮美而喜悦的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尝。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
因此,教师要用爱憎分明的感情,真挚的语言和恰如其分的表情动作,去扣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在导入本课时我饱含激情地说:“为了把这些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为了给中国人报仇,有许多英雄抛头颅,洒热血。
其中就有五位英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当学生们看到五壮士跳牙的那一瞬间,我又对学生们说:“虽然五壮士跳下了万丈悬崖,但他们奋勇歼敌,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那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革命战士跑头颅,洒热血。
自考美学简答
简答第一章绪论1、简述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2、怎样理解美学史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3、简述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4、简述美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
5、怎样理解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6、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
7、简述美学与哲学的干系。
8、简述美学关系的特点。
9、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的关系是什么?10、审美活动的特点是什么?11、简述审美经验的特点。
1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3、简述审美需要的显著特征。
14、简述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作用15、简述审美趣味的特征。
16、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17、简述审美活动室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18、简述审美活动走位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19、简述审美惊异的特点。
20、简述审美体验的整体性。
21、简述审美对象的特征。
22、简述劳动说的意义及缺陷。
23、简述原始意识的特征。
24、简述非固定性装饰的特点及意义。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25、简述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
26、简述审美形态的历史性。
27、简述优美的基本特征。
28、简述博克的优美观。
29、简述崇高的基本特征。
30、简述康德对崇高的认识。
31、简述黑格尔对崇高的观点。
32、简述悲剧的主要特征。
3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贡献。
34、简述黑格尔的悲剧的矛盾冲突论。
35、简述喜剧的特点。
36、简述巴赫金的喜剧理论。
37、简述丑作为审美形态的特点。
38、简述罗森克兰兹对丑这一审美形态的研究的贡献。
39、简述荒诞的基本特点。
40、简述人变为“非人”的含义。
第四章审美经验论41、简述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42、从非二元论的立场出发,简述审美经验与美感之间的差异。
43、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44、与一般的感知活动相比,审美感知自身有哪些特点?45、从哲学高度来看,感知在审美经验中的主要功能是什么?46、简述审美经验中理解的特点。
47、简述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
审美教育论PPT教案
[简答]正确理解美育的内涵应该遵循的原则
➢ (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 一致的原则。
➢ 一方面,审美教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 为目的,而是以充分有效地实现对象的审美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审美的教育作用为指归;
➢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以审美
作为其特殊的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
好审美与教育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以审美
吞没教育,把审美教育变成一种消遣、娱乐活动,
又不能不顾艺术和美自身的审美特性,而导致审
美教育主旨的丧失。把审美与教育有机地统一起
来,这正是确定审美教育独特内涵的基本出发点。
第26页/共66页
➢ (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 效果兼顾的原则。P357
[论述]美育与审美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 联系: ➢ 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 首先,人格教育主要还是一种道德教育,它与美育相关, 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 间接效应和终极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内涵。
第24页/共66页
➢ 其次,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 直接效应,却未能揭示出美育独有的价值目标。
➢ 再次,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虽然都离不开艺术,但它们的目的和 方法却不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规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 但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 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艺术教育要培养艺术人才,而美 感教育则是要达到全面培养人的目的。
第7页/共66页
B、家庭美育可以培养孩 子对环境美的自觉意识。卫生洁
净,井然秩序,朴素自然,宽敞明朗,气氛温 馨,使家庭环境多姿多彩,使孩子深深懂得环 境是自我人性的辐射。
第七章 审美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美育思想集中在他的《政治学》和《诗学》里。在 《政治学》中,他明确地指出音乐有几个功能,“那就是(1)教 育(2)净化……(3)精神享受,也就是紧张劳动后的安静和休 息。……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应选用伦理的乐调……”他特别论 述了音乐对情感的净化,指出不同的乐调可以净化不同的情感,各 种过分强烈的情感和情绪得以宣泄,使心理趋于平衡而产生快感。 在《诗学》中,他认为悲剧的特定效果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 种情感得到净化。他的净化说就是强调了艺术的审美教育。他认为 这种教育与道德教育不同,它要适当地满足人的快感,而人的本能, 人的情感欲望是人性所固有的,美育满足人的这些自然要求,有益 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西方,柏拉图是最早对美育作过理论探讨的人。从培养“理想国” 公民的角度出发,他为古希腊教育设计了蓝图。他清晰地描述过艺 术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 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 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 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 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 惯。”他认为在各种教育中,“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 “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柏拉图上述对美育的重要性、美 育的特点及艺术在美育中的特殊功能的分析都有过很大的影响。
第 七 章 审美教育 第一节 美育的历史及其当代意义
一、美育的历史 美育的概念的诞生和美育理论体系的成熟较晚,但美育思想的孕育 和阐释却是相当古老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伟大的 思想家孔子、荀子等就曾对美育有过精辟的见解;在西方,古希腊 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也对美育作过影响深远的理论表述。
美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1.审美:人类对现实世界产生了美的意识的现象和活动。
2.美学学科: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人文学科:研究人的一些非物化的形态的社会现象,如精神、理想、价值等问题的一个科学门类。
4.审美意识: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5.美学:在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1750年,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的《美学》一书为标志的,专门研究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的一种学问。
6.人生实践: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包括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
7.审美活动:人由于有了审美需求,有目的而无功利地与客观世界发生审美关系的活动,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审美活动的一切特征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
8.人生境界:在个人人生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的状态。
这种人与世界的统一关系着重体现在个体人对自身生存实践的觉解与对宇宙人生意义的体悟的不同程度、层次和水平上。
9.高级人生境界:人对宇宙人生觉解程度最高的等级,达到跟宇宙天地化为一体的关系。
处于这一境界中的人不仅能超个人,而且能超社会,因而他具有更加宽广的胸襟和眼界,“是觉解的进一步提升;自觉的理性已化为人的内在品格,因而遵循规范已无需勉强。
”而是把天地万物、自然社会的运行法则化为自己的一种内在需要,化为自己心理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化为自己的一种血肉,于是不知不觉中与天地万物已经融为一体了。
10.审美关系:是植跟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美(广义的美):广义的美包括审美意义上的丑,它是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客体)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是人与世界一体圆融、有限与无限和谐统一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
12.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在状态。
上海自考美学
美学体型:单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绪论一,单选1,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P132,美学的基础是。
P243.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的美学家是。
P24.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是.P45.认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关系的美学家是。
P6.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
P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
P8.与美学联系最密切的学科是。
P、9.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
10.“诗可以兴,观,群,怨”说是一种。
P11.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
12.美学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时间是。
13.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
14.由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中介概念是。
15.审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
16.审美经验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是。
17.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是。
18.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
19.美学的基本内容中最集中地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的事是。
二,多选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P182.在美学研究对象的五种看法中,重点放在审美的客体方面的观点是,。
3.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经验的美学家是,,,。
4.当代人们对美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是,,。
5.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是,,。
6.美学学科孕育和形成经过的三个阶段是?7.审美经验是一种,。
三,名词解释1.审美意识P112.美学思想P113.美学学科P114.审美境界P115.审美关系P116.美学P117.审美活动P38.美与审美形态P39.美感与审美经验P310.艺术与艺术活动P311.审美教育P3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单选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是。
2.“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一著名命题的提出者是。
3.审美活动首先是一种。
4.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是。
5.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是。
6.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除了惊异与体验,还有。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
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
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
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
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
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
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
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
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
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Jurgen Habrmas1929--]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4]众所周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二律背反:美与非美的悖论。
所谓“美”即指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明与舒适。
而所谓“非美”即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
因此,对于同资产阶级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之反思与批判、乃至于试图超越,就成为现代与当代的紧迫课题。
对现代性进行审美的批判与反思就是众多现代与当代理论家的重要理论探索之一。
而开其先河者即为席勒。
他以其特有的理论敏感性,高举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的高尚化”的工具[5]之武器,深刻揭示了现代性之二律背反特性。
美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1、柏拉图讨论美的品质是《大希庇阿斯篇》。
柏拉图的美学观点是回忆。
2、实验心理学研究美学的是《美学入门》。
3、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最是《艺术即经验》,杜威提出艺术即经验的命题。
审美经验中占主导的是感性经验。
4、蒋孔阳认为人为美学应该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审美关系。
5、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是审美活动。
6、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思想基础是审美意识。
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艺术活动。
艺术活动集中体现了审美活动的特性和规律。
7、诗可以兴、观、群、怨说的是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模式体现着高级审美意识。
8、1750年,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意味着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9、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形成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主体和客体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根本目的是追求审美境界。
10、由审美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是自由。
11、哲学与美学联系最密切,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1、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普遍的一种形式。
2、席勒提出游戏论。
黑格尔没有对游戏论做出直接贡献。
3、黑格尔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4、色彩的审美意义有表情性和象征性。
5、审美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动,得以发生的标志是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
6、原始社会中,巫术礼仪活动促使审美发生。
弗雷泽的《金枝》(原始巫术)。
原始人在物质生产中的装饰活动有器物造型和器物装饰。
7、普列汉诺夫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审美起源于劳动。
8、人的审美意识觉醒的变质是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9、审美理想决定着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
10、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最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审美教育漫谈
纸 : 生 命 树
奥尔良公爵两个女儿学习弹奏竖琴
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的美育
• 学校(大、中、小学)的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互相协 调
• 校外教育:艺术社团,艺术家讲座,艺术工作坊、音乐会, 观看戏剧、舞蹈演出,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组织学生作 为志愿者到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国家公园充当义务 工作人员,举办学生艺术节和学生书法、绘画作品展 览……
审美教育漫谈
• 一、美育的人文内涵 • 二、美育的功能 • 三、美育应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且伴随人的一生
一、美育的人Hale Waihona Puke 内涵•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蔡 元
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
培 先
的人性。
生
“美育”的历史 西方
中国
古代 现代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孔子最早提倡美育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世纪末,席勒的《审美 20世纪初,蔡元培在
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老年人的美育
• 罗素:人生就像一条河,只有到了老年才能平静 地流入大海。年老是人生最幸福、最快乐、最充 满内容、最有意义的阶段。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妙在近黄昏。”←
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胎儿的美育
孕妇的和谐的,快乐的, 健康的精神状态
• 加拿大安大略省汉米尔顿乐团指挥波利顿· 布罗特说,他初次登台就可以不看乐谱指 挥,大提琴的旋律不断地浮现在脑海中。
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学龄前儿童的美育
• 游戏、童话、音乐、舞蹈、 绘画、书法、手工、戏剧 (木偶剧、童话剧)等。
席勒美育教育理论
关于美育的内涵,席勒将其界定为“自由”。
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一种超越实在、必然与理性的审美的关系性的自由。
也是审美的想象力的自由,是想象力对于自由的形式的追求,从而飞跃到审美的自由的游戏。
当然归根结底,席勒所说的自由是人性解放的自由,是通过审美克服人性之割裂走向人性之完整。
由此可见,这种自由观不仅局限于精神领域,而更侧重于现实人生,追求一种人性完整、政治解放的人生自由。
因而是一种人生美学之路,开辟了整个现代美学走向人生美学的方向。
席勒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即是其成为沟通感性与理性、自然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之中介。
这就使美育成为由自然之人成长为理性之人的必由之途。
这就是席勒关于美育作用的“中介论”,成为整个美育的核心环节,构成了整个审美之谜。
席勒认为,美育所凭借的手段是美的艺术。
他首先从艺术类型的横向的角度论述了理想的美育的途径。
那就是由优美到崇高,达到人性的高尚。
而从纵向的角度,席勒勾画了审美教育的历史过程,即由古代的素扑的诗到现代的感伤的诗,最后走向两者结合的理想形态的诗。
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批判了他所在的时代。
这种批判开了对于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的先河,影响到后世并对当代仍有其重要意义。
当代德国著名理论家哈贝马斯[Jurgen Habrmas1929--]在《论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文中指出:“这些书简成为了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
”[4]众所周知,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构成了一个十分明显的二律背反:美与非美的悖论。
所谓“美”即指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明与舒适。
而所谓“非美”即指人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低俗与焦虑。
因此,对于同资产阶级现代化相伴而生的现代性之反思与批判、乃至于试图超越,就成为现代与当代的紧迫课题。
对现代性进行审美的批判与反思就是众多现代与当代理论家的重要理论探索之一。
而开其先河者即为席勒。
他以其特有的理论敏感性,高举美的艺术是人的“性格的高尚化”的工具[5]之武器,深刻揭示了现代性之二律背反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1)中国美育思想:○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
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6、历史上对美育内涵的界定归纳及评价:美育的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艺术教育。
1)认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实是把美和善混为一谈。
导致美善部分的原因:○1由于在人类文明初期,社会尚处于低级阶段,统治者多更为关切的是等级、秩序,所有教育都是巩固统治地位的手段;○2由于在古代,学科尚处于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真、善、美融于一炉,难以廓清。
美的独立内涵与价值在当时不可能凸显。
2)认为美育是情感教育,体现近代西方二元分立的思维特点。
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感性与理性的对立。
应当承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呼唤情感的解放,把美育归结为情感教育有其积极的意义。
然而,把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于学理上却是不妥当的。
把美育简单地划归情感领域,事实上反映了在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中将美等同于美感,而美感又进一步泛化为情感的混淆。
因此,把情感从整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剥离出来,作为审美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对象,是失之偏颇的。
3)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也是对美育内涵的一种误解。
这一观点:○1过于夸大艺术在审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看不到除艺术外,还有很多的自然审美现象和社会审美现象可以充当审美教育的教材和媒介,这些艺术意外的审美现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所产生的审美效应并非艺术所能完全代替;○2限制以至遮蔽了审美教育更深刻的目的和更高远的价值追求。
7、分析审美内涵时应注意的原则:1)对美育内涵的确定应该体现手段与效果相一致的原则;2)确定美育的内涵还是应遵循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陶情冶性、意志感发、心灵愉悦等直接的成果效应。
间接效果:指通过审美教育直接效果的不断积累,从而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大变化以至形成完美人性的终极性的成果效应。
3)确定美育的内涵还应遵循独特性的原则。
独特性:指审美教育不同于智育、德育、体育等其他教育形式所独具的本质属性,审美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确定审美教育内涵的根本依据。
8、美育与审美活动的关系:美育与审美活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1)审美活动本身就具有陶冶人、塑造人的教育功能,如果没有审美活动,也就不可能有审美教育;2)审美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唤起人追求美的无限热情,又必然会推动审美活动的不断发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审美活动与审美教育之间虽然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我们却不能把它们简单的混同起来,二者的区别有:1)从活动的形式上看,审美活动是一种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个人行为,它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偶发性等特点,而审美教育则是一种意识、有组织的群体行为,它是一个按照预先拟定好的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受教者施以定向审美培育的活动过程;2)从活动的存在结构上看,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两个因素构成,审美活动的现实发生,就是审美关系的确立和展开的过程,也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时被建构、生成的过程。
而审美教育则是由施教者、作为教育媒介的审美对象以及受教者三个因素构成,审美教育的现实发生,就是施教者以审美对象为中介与受教者有机结合的过程。
9、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0、结合实例说明美育的基本特点:1)诉诸感性。
与一般教育方式相比,美育的基本特点首先在于,审美对象以其感性特征,通过丰富的形象,以情感为中介,悦耳悦目,并打动人心,从而激发共鸣,达到提升任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心灵的目的。
人们进行审美时,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具有吸引力的感性形象。
感性形态的审美价值给人的感官享受中,包含着与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美育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价值;美育的过程便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现和升华的过程,而艺术品正是通过个感性意象表现作者感情的。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读诗时,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月光、霜、举头、低头”等形象。
而“举头低头”也具有和人的生理同构的节奏和韵律,这种场景具有普遍性,使我们得到思念故乡的感情的升华。
2)潜移默化。
不论是儒家追求精神解放,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还是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和谐,还是禅宗注重自身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我们总能潜移默化的受到其影响。
如我们读了杜甫的诗,就会生忧国忧民之心;读苏轼的词,就会有人生豪迈之情。
这就是美育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3)能动性。
表现在:审美主体在美育过程中有着创造性,自觉参与其中;主体在审美中能有自觉的追求;主体在参与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体现能动性。
9、美育的功能:1)怡情养性;2)化性起伪。
10、美育的目的:1)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够获得解放与自由,把人丛自然物质世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进入一种顺任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2)美育是一种爱美的教育,爱美是人的天性,当人按自己的目的改造自然,使自然取得符合他的目的形态,他就感到满意和愉快,从而产生美感;3)美育着重于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4)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
审美境界是一种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正是这种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显现。
可见,自由是审美境界和美生成的核心所在。
而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拥有自由,而当人拥有自由时,他才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人而拥有美。
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种审美的人。
所谓审美的人:是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美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审美教育的这一根本目的,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又可转化为两方面的内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与审美理想教育,前者属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后者则要把审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转化为受教者自觉的价值追求,体现着美育的根本主旨。
11、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娱乐。
人不是机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应该是有血有肉,有独立的价值,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
一句话,他应该热爱美。
审美教育要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1、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育”的两方面的含义,即:育其身,尤指使人体格强壮,健康成长;育其心,包括徳智美三育。
2、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最为明显。
3、《左传》中季札观乐时,非常推崇《颂》,认为它“无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4、在先秦时,美育的最高理想是和。
5、在先秦儒家那里,审美活动为了实现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
6、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是孔子。
7、把和与严格区分开来的是《国语、郑语》。
8、“胜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自老子。
9、“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出自董仲舒。
10、将“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视为最高境界的是佛教禅宗。
11、提倡“顿悟顿修”的是慧能。
12、“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出自《文心雕龙》。
13、是人性觉醒,个性发展的时代,且使美育有了自己的范围,不再只是教化的一部分的时期是魏晋。
14、指出戏曲要情节离奇、文词警拔,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的是李渔。
15、蔡元培认为,美育和宗教相比: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诗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16、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认为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分为化、浸、刺、提。
17、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四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这表明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境界。
18、朱光潜说“文艺和其他美感活动给本能冲动和情感以自由发泄的机会”。
这表明美育具有怡情养性功能。
19、贺拉斯认为文艺的三个特性是:真实性、情感性、形象性。
20、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学深入神学,古希腊罗马的“七艺”被用来作为教会教育的内容。
21、文艺复兴时期,取代神学观念的是人文主义。
22、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的是马克思。
23、黑格尔曾说“美只能在形象中见出”,这说明美是诉诸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