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教育学
7-审美教育论
第七章审美教育论1、中西美誉观的源流:1)中国美育思想:○1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舜的时代。
○2西周时期礼乐纳入学校教育;○3《乐记》中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作用;○4建安时期徐幹首次提出“美育”一词;○5朱熹提出的类似亚里士多德“净化”思想的观点是消融查滓;○6明清时期金圣叹提出“见文当观心”;○7近代蔡元培率先将“美育”引人中国;蔡元培受西方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并倡导“以美育代宗教”。
梁启超提倡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即情育。
2)西方美育思想简述:○1西方美育思想最早开端于古希腊罗马。
柏拉图最早谈到审美教育,提出“音乐应该归宿到对于美的爱”。
○2亚里士多德提出净化论,提出“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
○3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4席勒《美育书简》首次提出“审美教育”;○5马克思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2、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非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狭义的美育,专指与智育、德育、体育并列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3、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认为人因为私意人欲、违背自然规律的念头等渣滓而使生存状态欠佳,于是可以通过美育泄导人情,消融查滓,以实现天人和人际间的和谐,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4、简述贺拉斯的美育观:1)“寓教于乐”实际上是美育与德育统一的结果;2)既符合文艺的规律,要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5、席勒《美育书简》的历史贡献:《美育书简》:是1795年席勒发表的著作,在书中第一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的标志。
席勒的美育理论在西方美育思想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起来;2)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3)回答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学校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简论
学校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简论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人们重视起来,全国各地纷纷深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在这里我们只想对学校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加以比较:一、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和特点什么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形式向受教育者传授技艺,使之受到感情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高、思维空间的扩展,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这里要明确两点:首先,学校艺术教育的实施要通过艺术的形式,非艺术形式的教育活动应排除在外。
这里涉及到艺术这一概念,艺术就是指利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的形式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就学校艺术而言,就涉及到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课程。
其次,艺术教育的最终作用是使被教育者受到感情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高,思维空间的扩展。
正如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一样:“他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其全面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情操;有助于加强德育工作。
”因此,艺术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二、审美教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又叫美育,“美育”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来的,他在《美育书简》中首先明确提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从此以后,在许多学者、教育家的努力下,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有了明确的地位。
什么是审美教育?就是一种运用艺术美和现实美来影响、感染受教育者,并使之具有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它本质上是一种“美”的教育。
审美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艺术美,还有现实美。
其中,现实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思想道德的成份,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殊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比较二者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培养受教育者中所引起的作用是近似的。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
审美教育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1.1 审美教育学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体验,提高个体的审美水平和品味,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1.2 审美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审美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审美教育向当代审美教育的发展转变,从重视技巧和规范向注重体验和创新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二章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2.1 美的本质及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美的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之上,美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审美价值体现在人们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2.2 审美教育学的教育原则审美教育学遵循着一系列的教育原则,如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个别,从表象到本质等,引导学生通过审美体验和感悟来提高审美能力和情感。
第三章审美教育的教学内容3.1 各学段审美教育的内容安排在不同学段的审美教育中,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相应的审美课程内容,涵盖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
3.2 艺术作品的鉴赏与分析审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通过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批评能力。
第四章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4.1 体验式教学法审美教育学倡导采用体验式教学法,通过直观感知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思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4.2 互动教学法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中,互动教学法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相交流和合作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
第五章审美教育的评价与展望5.1 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审美教育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学生审美水平和品味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师水平的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促进审美教育的质量提升。
5.2 审美教育的未来展望审美教育学将在未来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品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建设美好社会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审美教育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韦伯
(二)、审美教育与人生哲学
1、审美教育应该从“生活的艺术”的高度引导受教育 者领悟审美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审美的目标是自我实现 的,是自由。而这样的目标应该从生活中来理解。
2、成熟的对待人生的审美态度包含了现实主义、理想 主义、幽默感和敏感之间的合适的比例。现实主义让人 能够认真对待生活,直面生活;理想主义则意味着反思 与超越,这是对待生活的诗意的态度;幽默感是一种睿 智,是一种协调各种矛盾的能力;敏感则是对人自己、 人与世界的敏锐的感受和把握。
3、审美趣味:个体所依据的审美参照系。主要表现为个体的 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1)审美偏爱:是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也就是对某类审 美客体或某种形态、题材、风格等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成熟 的审美偏爱有相对固定的中心,同时又有一个弹性的兴趣范围, 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 (2)审美标准是个体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审美判断的尺度。 审美标准是一个发展过程,9-13岁的儿童进入审美萌芽期, 而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这与道德危 机阶段是同步的。其特征是“相对主义”。其负面效果是无所 适从,其正面意义是此阶段个体会大量扩展自己的审美经验, 为审美标准的成熟做好准备。 (3)审美理想:是个体的一种理性观念,是个体在审美活动 中的追求和期待。是在审美偏爱和审美标准日益成熟的基础上 形成的。它将影响主体的人格个性的完善。
3、科学研究中的审美。自由之路。
二、个体审美发展在当代的迫切性
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 论,当代社会是一个合理 化的社会,社会的各个层 面都以理性的方式加以组 织和规训,这导致所谓的 “单向度的人”的出现。 个体审美教育正是以人的 个性人格完善发展为目标, 避免人成为工具而存在。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音乐尔雅情操的过程,其中审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对美的感知、表现和欣赏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对音乐、艺术等美学领域具备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审美意识和批判精神,从而提高其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并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拥抱美好的事物。
一、培养美学教育的必要性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美的感知、表现和欣赏的教学,可以开启学生的感官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素养。
此外,良好的审美教育还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批判精神和鉴赏力,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美学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唱歌、听歌等形式,让学生感知音乐中的美。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些典雅、优美的音乐,帮助学生感受不同音乐风格中的美。
同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其的美感。
2、提高表现美的能力。
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演奏、表演等表现方式是必要的,因为表演是一个将音乐中的音符、节奏等抽象物转化为具体表现的过程。
这种表达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通过音乐所表达出的情感。
3、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让学生欣赏不同音乐的风格,让他们感受到不同风格中的美。
学生可以通过听音乐赏析或者是通过学艺术大师的经典作品来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
三、实施美学教育的注意事项1、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所以在实施美学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使教学更加全面和有效。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学生在审美理解方面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不应该轻视这些见解,而应该通过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进一步引导他们,在思想上不断开阔和加强。
3、美学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老师有耐心地引导。
审美教育及其在小学教育中意义及实现
论审美教育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及实现摘要:教育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民族都被赋予了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自然被给予了更多的任务。
随着时代变迁,审美教育日渐被提上学校工作日程并成为关键课题。
本文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功能,从而肯定了小学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并探讨了审美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得以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教育意义实现教育是有着久远历史的人类活动,审美教育由来已久,但其被认识和发展的时间却并不长。
在小学教育中,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作用。
一、审美教育的含义与功能美普遍存在,在人与物中,生活与艺术里,美到处可见。
美学不论是作为“情感学”,还是“审美学”,始终是立足于人,并最终指向人。
而美育和德育的目标在某些方面也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和精神解放。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它要求人们具有完整的创新思维、健全的人格以及和谐的内心世界。
这样,小学教育在人才基础教育及培养模式上就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不仅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的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使其成为完整的人。
和其他教育不同,审美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质量和人格素质的提高,帮助人洞察人生的意义和目的,从而懂得爱惜生命、勇于创造生命价值,从容面对生活。
虽然,审美教育并不为人们提供赚钱的技能,却能引导人们“发现和创造个体在世界中的意义和与人交流的价值”[1]。
审美教育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它能够为个体的情感需要提供充足的食粮,现代心理学证明,个体情感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会创造出巨大的对知识、文明的理性需求。
因此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审美教育对于整个世界的教育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审美教育及其重要性小学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它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小学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美学(审美教育论)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题1.寓教于乐正确答案:寓教于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认为文艺必须具有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是美育和道德教育统一的结果,同时又符合文艺的规律,更有魅力,直接给人以感动。
涉及知识点:审美教育论2.柏拉图的美育观正确答案:柏拉图的美育观:柏拉图是从培养理想国合格公民的角度来看待美育的。
他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也会导致欣赏者的模仿,淫秽内容会把人们教坏,艺术作品应模仿一切好的人物和行为。
柏拉图特别强调音乐的感化作用。
涉及知识点:审美教育论3.席勒的美育观正确答案:席勒的美育观: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席勒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径。
他的美育理论从哲学的高度解释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独特目的,并把审美教育的目的与审美活动的性质内在地统一了起来,明确揭示了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和回答了完满人性的方式——人性统一的根据就在于自身。
涉及知识点:审美教育论4.马克思的美育观正确答案:马克思的美育观:马克思从对异化现实的批判出发,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确立美育的基本任务。
他认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他还指出,审美教育也是需要基本条件的,在不能解决基本温饱的情况下奢谈审美教育是不现实的。
同时,没有能力获得基本艺术修养的人,对于艺术的教育作用也是难以接受的。
涉及知识点:审美教育论5.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正确答案: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亚里士多德认为美育的特殊作用就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他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有一种“净化”作用,这种借怜悯与恐惧使情感得到净化的作用也是一种情感的陶冶。
简述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简述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审美教育是培养个体审美能力和素质的教育过程。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审美教育强调感悟和体验。
审美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它更注重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和体验能力。
通过感受艺术作品、自我表达和创造等方式,让学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情感体验,提高其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创造力。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表达,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
第三,审美教育强调个性发展。
审美教育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特审美品味和审美观点,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审美特点和风格。
在审美教育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个性化审美品味。
第四,审美教育注重实践和实验。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和实验。
通过实践和实验,学生可以亲身参与艺术创作和表演,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技能,提高自己的艺术表达能力。
第五,审美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
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还涉及到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学科。
通过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体现了人类审美能力的发展和培养规律。
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和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美。
同时,审美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审美特点和风格。
在实践中,审美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如观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实践、开展课外活动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美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艺术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审美教育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审美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在于注重感悟、培养创造力、强调个性发展、强调实践和实验、跨学科的综合性。
美学00037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 章节练习题
第六章审美教育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最主要休现在()A.诗B.歌C.舞D.乐答案:D解析:中国上古的美育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在诗、歌、舞一体的”乐“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乐记》中就已经开始强调美育潜移默化的感染功能。
”乐“是诗、歌、舞的统称,开始成为自觉的美育的主要形式。
分值:1.02.《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说明()A.艺术感动是潜移默化的B.美育需要动力C.美育以风为动力D.美育雷厉风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毛诗序》强调“风以动之”,认为作品对人的感化像是风的吹动那样,触动人的心灵,强调了艺术感动的潜移默化特征。
分值:1.03.作为美育实现过程的“消融查(渣)滓”说的提出者是()A.董仲舒B.顾炎武C.朱熹D.韩愈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美育思想。
美育实现目标的过程,便是朱熹“消融查滓”的过程。
这种说法,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效果的“净化”思想。
分值:1.04.率先把“美育”一词引人中国的是()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D.鲁迅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蔡元培率先把“美育”一词引入中国,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就用到了“美育”概念,是中国近代以倡导美育著称的学者。
他的美育思想在近代最具影响力。
分值:1.05.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A.“以美育代宗教”说B.小说具有“熏、浸、刺、提”四种力C.艺术可以“畅神”D“性欲升华”说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B项是梁启超的观点;C项是南朝宋画家宗炳的观点;D项是弗洛伊德的观点。
分值:1.06.最早把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的是()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鲁迅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1903年,王国维发表了《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称“四育”。
分值:1.07.在中国美学史上,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于()A.17世纪B.18世纪C.19世纪D.20世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美育思想。
名词解释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1. 引言审美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的教育形式。
它不仅仅涉及到艺术领域,还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理解和鉴赏水平,从而更好地享受生活。
2. 审美教育的目标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以及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鉴赏能力。
通过审美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取到情感上的满足。
具体来说,审美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审美情趣:通过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传统,让学生在审美上形成独特而有品位的情趣。
•提高审美素质: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提高对于色彩、音乐、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审美判断能力:通过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培养学生对于艺术品质的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培养审美欣赏能力:通过学习与实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并从中获得审美上的愉悦。
3. 审美教育的内容审美教育的内容是多样化而广泛的,包括了艺术学科、文化传统、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审美教育内容:3.1 艺术学科艺术学科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学科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提高对于不同艺术形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绘画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色彩搭配、构图规律等基本技巧,从而更好地欣赏和创作绘画作品。
3.2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审美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或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相关的艺术作品。
例如,在中国的审美教育中,学生会学习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从而培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
3.3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也是审美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通过接触自然景观,学生可以培养对于自然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例如,在户外教育活动中,学生可以欣赏到大自然中美丽的风景,从而提高他们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认识和理解。
在美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在美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在美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通过学习和体 验艺术作品、文化传统和美学理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不同形式的艺术,并发展自己的 审美品味和判断力。
2. 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审美教育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等 。它不仅关注艺术本身,还涉及到文化、历史、哲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审美教育是 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美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
3. 主体性和个性化:审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表 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并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艺术创作和表演等活动,学生 可以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性和体验性:审美教育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实际参与艺术活动,如 绘画、音乐演奏、舞蹈表演等,亲身体验艺术的过程和乐趣。通过实践和体验,学生可以深 入理解艺术的内涵 基于欣赏和创作的平衡:审美教育注重欣赏和创作的平衡。学生既要学会欣赏他人的艺 术作品,也要培养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欣赏和创作相互促进,通过欣赏他人的作品可以启 发创作灵感,而通过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人的作品。
6. 基于情感和理性的结合:审美教育强调情感和理性的结合。艺术作品既能够唤起人的情 感,又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审美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批判思 维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欣赏和创作中达到情感和理性的统一。
论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感 的审美评 价 , 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 台阶。
3 . 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 , 抓住 就是要把 作者“ 难写 之 景” 呈现在学生 面前 , 言外之意 ” 当地表 现出来 , 把“ 恰
才能获得最真切 的感受 。中学生 正值青春 萌动期 , 他们
渴 望丰 富的情感 体验 、 烈的情感 共 鸣 、 时 的情 感宣 强 适
学生读着这雄伟 的诗句 , 仿佛看 到 了历史上 的无数英雄
豪杰 , 中华 民族 的兴盛和英 勇奋 斗 的雄姿 。通过联想 为 和想象 , 不仅会感受到诗 人描写 的不尽 长江滚滚来 学生 的雄奇 景色 , 浮现 出一条历史 人 物 的丰满 画廊 , 进一 也 步鉴赏到词句 的意境美 。
种朦胧 隽永 的情绪都 是通 过对荷 塘 及月 色的描 写传 达
出来 的 :月光是 隔了树照过来 的 ,高处丛生 的灌木 , “ 落
下 参差 的斑驳 的黑影 , 弯弯 的杨柳 的稀 疏 的倩影 , 画 像
在荷 叶上 。塘 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 光与影有 着和谐 的 但 韵律 , 如梵婀玲 上奏着 的名 曲。 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 ” 时 , 幅光彩相 间 、 雅朦胧 、 一 淡 明暗相 宜 的月色 荷塘显现 在学生 的脑海 之 中。 言的 中介使他们感觉 出景物 中所 语 寄 寓的至情 至深 的意境 , 激起 了活 跃 的想 象 , 升发 出喜 悦和满足 。这正是美 的语 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
泄 。而教师的作用就在 于因势利导 , 使其从 作 品中吸取
营养, 产生爱心 , 升华美感。 比如, 教学课文《 , 春》教师通
过舒 缓 、 欣喜 的语调 , 现 了坚 韧的青草 、 柔 的春风 、 再 温 湿 润的春雨 、 璀璨 的春花 等形象 , 使学 生感 受到 春天 的
试谈学校审美教育
试谈学校的审美教育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更高。
美育,即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为越来越多的老师所重视。
人们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相提并论,反映了当前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新观念。
实践证明,没有美育的教育方针不是完整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地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
小学教育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国家盛衰和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不同于中学、大学,这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初步培养学生感受美、识别美和体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培养学生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行为习惯。
总的说来,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会劳动、会创造、热爱生活、有生活乐趣,朝气蓬勃的全面发展的能社会主义新人。
在小学如何实施审美教育,我认为多年的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注意自我形象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高尚的情趣爱好,健康的行为习惯,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
教师应有其职业形象。
应懂得美学的一些基本知识,注意仪表美,衣着朴素、大方、得体,情态自若,举止端庄而不冷峻,态度和悦而不轻浮。
还应注意语言美,不仅没有污言秽语,而且讲究语言生动,感情充沛,用语准确。
要热爱学生,不嫌弃少数学习差和个别智能低下的学生,努力追求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课堂上安排有序的板书,作业本那工整规范的批阅文字和符号,也为学生树立了榜样。
一个小学教师注意了这些方面,才湛称为人师表,也才会给学生以美的形象所感染。
2、造成一个美的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校容校貌,社会环境——校风校纪。
学校优美的环境,能熏陶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我们的学生假设在一个脏、乱、差的学校里生活学习,他将是一个什么样子。
学校要造成美的环境,要努力做到绿化、美化、净化。
绿化,指的是植树、栽花、种草。
美化,是指校园规化,园林培植,校合建筑,布局合理协调,清爽而不单调。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论文
浅议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的更新,素质教育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21世纪的一代新人的教育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人的素质培养,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动、活泼、主动发展为主题。
尤其突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精神。
如何真正高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泓清泉,给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与德育、智育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身心地协调发展,使之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融“工具性”、“思想性”、“人文性”为一体,语文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培养其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借助语言美的、形象美、意境美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培养,高尚情操的陶冶,也就是以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感,去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塑造独立而开放的人格。
审美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审美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的基本途径。
审美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活动原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无数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时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孩子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学生的智育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一句话,孩子的发展不能没有“美”,语文课堂教学不能没有“美”。
一、美育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苏霍姆林斯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教师运用教学艺术、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最大限度师生的创造性为核心,突出教学中的激励机能,高效功能和美育功能,寓教于美、寓教于乐。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概念和意义审美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以提高其审美水平和素养的教育过程。
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美学知识和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通过感知、欣赏和理解美的文化和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文学作品作为审美教育的载体,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使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文学创作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
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学生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方式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解读,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提高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演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和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学研讨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文学批评和评论,提高其文学鉴赏水平和批评能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和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学情怀。
五、思考和建议在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
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教学氛围和文学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善于欣赏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审美教育应注重哪些方面
审美教育应注重哪些方面在当今社会,审美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提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然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并不容易,需要教师们注重多个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从文化视野、跨学科整合、多元化教学和实践导向等方面,具体分析审美教育应注重的内容,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审美教育应注重文化视野。
作为一门涉及艺术、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审美教育需要教师们引导学生以文化的眼光来审视作品。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提升审美能力。
其次,审美教育应注重跨学科整合。
艺术作品往往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如文学作品与语言学、历史学的关系,音乐作品与音乐学、心理学的关系等。
因此,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例如,在教授一幅画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艺术史、绘画技巧等知识进行解读,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视角。
此外,审美教育应注重多元化教学。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兴趣,教师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不同类型的作品,如绘画、摄影、音乐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式,提供学生与作品互动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最后,审美教育应注重实践导向。
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经验,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学习。
因此,教师们应该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艺术创作和表演中。
例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或乐器演奏,让他们亲身感受音乐的魅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审美教育应注重文化视野、跨学科整合、多元化教学和实践导向等方面。
教师们应该引导学生以文化的眼光来审视作品,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注重实践的培养。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谈谈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鉴赏,提升审美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中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将审美教育纳入大学语文教学体系,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美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审美情操、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兴趣、重视、学生发展、教学效果、融合、意义。
1. 引言1.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审美教育是大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修养和素养。
通过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力量,激发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这种情感修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艺术作品。
审美教育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参与艺术创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审美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审美教育,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
1.2 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大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学语文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论审美教育学
论审美教育学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
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
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
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
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
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
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
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
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
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简述审美教育的意义
简述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文化,获取美的觉知。
它旨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改善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和表达能力,以便他们能够以美的思维方式思考,理解更加深入。
审美教育有助于教育学生的艺术观念,增进学生的文化认知,帮助学生获得认知的思维理解,这是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审美教育有助于营造有趣而富有活力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求知诚实探索的主人翁精神。
此外,审美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
审美教育也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以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把握社会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各种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社会环境的关注,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观。
审美教育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也正在加大审美教育的投入,强化审美教育的实施,比如开设艺术、音乐等课程,组织具有审美特色的课外活动。
在这些审美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审美水平得到了提高,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道德观念。
综上,审美教育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文化,拓展视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快节奏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适应社会环境做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审美教育学
审美教育,以陶冶人的灵魂为特质,,但它的本质、、结构和功能,它的对象、方法和价值究竟如何却也言人人殊。
我们感到,,有必要对审美教育这一领域进行具有有机整体意识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对审美教育与人类文明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察,建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一一审美教育学,使审美教育系统工程的研究,能够突破原有的范围,上升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哲学高度。
一、审美教育的发生、发展
审美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横跨多种学科,哲学、美学、教育学、文艺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都从某一方面,探索其某种关系和某种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两门,是与审美教育学有血缘关系的美学和教育学。
然而,审美教育学却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独立性质。
审美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并未形成理论科学。
它只是作为一种美育思想与哲学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等交织在一起。
中国孔子“尽善尽美”、“礼乐相济”教育思想,影响达二千多年之久。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也十分丰富。
亚里士多德则更全面地指出,诗和音乐的审美功用一是“教育” ,二是“净化” ,三是“精神享受”。
可见中西方美育思想初期阶段一直是在教育和哲学领域内发展,这种状况一直到启蒙运动时代。
审美教育发展的独立阶段,是以德国哲学家包姆嘉敦命名作为独立科学一一美学,以及被称为传统教育学创始人德国的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出版为标志。
而席勒首次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以其美学专著《审美教育书简》使美育理论取得相对独立的体系。
席勒认为“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的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和很大的作用。
在我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之后的二十多年间,许多教育家、学者出于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军阀腐败政治的动机,企望从审美教育中寻求改革社会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股重要的思潮。
蔡元培先生大力倡导美育,传播美育理论,并把美育确立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为创立中国近代的美育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审美教育学的创建阶段是在当代中国、当代中国的美学、教育学都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这一重大事业中。
人们站在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高度上,批判地吸收中外古代、近代的美育思想,并将审美教育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一一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结合起来研究,同时还把审美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包括美的理想)和塑造新人(如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结合起来研究历史的发展,推动了审美教育学科建设的发展。
这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社会需要的迫切性,使审美教育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日趋深入,这一系统工程也日趋完善和成熟,并必将随时代发展而日趋壮大前进。
二、审美教育的特点
第一、审关教育是以审美系统活动的结果形式出现的,即以美的诱导(偷悦)为先导,以审美情感为内驱力(中介),最后获得深入人的潜意识深层领域的陶冶教化效应。
换言之,这教育之果是在审美这一过程中开花的,是‘由对形式美的愉悦进入到对人生、理想的使命感、神圣感的感悟的;是由初级美感向高级美感升华的。
它表现为沉淀了理性的真觉、融合了理性的感性形象,把握了一般的个别一一达到真、善、美的统一。
这种灵魂震撼中的陶冶,与智育、德育的用概念、推理以认识真、善不同,显示出审美教育的独特的本质特征。
第二、审美教育的作用,是精神的、社会的、整体性的。
这是一种作用于心灵情感的强效应。
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艺术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因为它以同样的强度既作用于思想,又作用于感情。
”但我们也应看到,美育的作用不是无限的,审美教育的实现,涉及到审美对象的美育潜能的储藏量(所以选择优秀的艺术品为美育对象是有方法论的意义)以及审美主体的深层审美心理、智力结构和伦理结构、审美趣味个性以及审美心境和时代的审美心理“场”、现时审美心理流以及政治经济斗争的形势等多种因素。
那种认为、或期望仅仅只需美育一育之功就可以使人全面发展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第三、审美教育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教育过程,是在倾心赏美中表现出的乐意受教。
审美教育活动这一逆向过程(作家审美意识, 作品一读者)使得读者能通过艺术形象直接同作者对话。
通过这一主客体反复运动,
读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升华到作者的审美意识高度。
经过不断努力,就将以审美趣味的方式表征出自己的精神文明面貌。
在审美教育过程中,
读者不再是受教师支配的教育的对象(客体),而是能动地去获得教育的主体。
这是一种由“教”达到“不教”的高度的精神自觉,是充分唤醒主体自我意识的情感思想自我运动,以获得审美教育价值潜能的实现。
正是基于这种广阔的审美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才这样断言:“美是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优秀的艺术就是这样一位催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审美教员”。
三、审美教育学总体结构
审美教育学的内部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这就是: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实践、审美教育史。
1、审美教育理论。
它主要研究作为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成分的审美教育的规律问题。
这部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基础理论的审美教育学,它是研究审美教育学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人类学关系的科学,包括⑴审美教育哲学(研究审美教育的本质、对象、任务、功能和审美观念)等;⑵审美教育心理学(主要有审美感知、体验、审美情感逻辑、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和审美能力及其审美心理结构序列的研究);⑶审美教育社会学(包括社会审美场、社会审美流、艺术社会学、家庭美育社会学的研究);⑷审美教育心理学(即人的审美器官的生成研究,人的大脑两半球与形象思维研究、人的审美情感的个性特征研究。
二是审美教育方法论,主要研究对象和范围是:审美教育学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审美教育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审美教育中的比较研究方法、审美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统一的方法等等。
2、审美教育实践。
这部分也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审美教育,几乎包括所有艺术领域的审美教育活动,如:文学审美教育、音乐、绘画、电影、戏剧、舞蹈审美教育,以及书法、摄影、建筑、园林审美教育等等,主要把探讨艺术审美教育的独特规律和自身特征作为出发点。
二是研究现实生活的审美教育,主要是指自然美、社会美以及科学美、劳动美方面的审美教育,包括:自然审美教育、社会审美教育、科学美学教育、劳动审美教育、环境审美教言以及美育与真善的关系等。
3、审美教育史。
这一部分同样分两个方面。
一是普通审美教育史,包括中国古代美育史、中国近代美育史、中国现代美育史、外国美育史、审美教育未来学、审美教育与信息时代。
主要对美育这一现象进行纵向的、历史的考察,探索其发
生、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从而揭示出内在的规律性。
二是发展审美教育史,包括胎儿、婴幼儿审美教育,儿童、青少年审美教育,成人、老年人审美教育,以及家庭审美教育、中小学审美教育、大学审美教育、终身审美教育,特殊儿童审美教育。
主要从横向考察中,寻绎出个体在成长发展中,美育的功能效用以及在不同年龄阶段施行美育的特殊性。
审美教育学的研究,要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石,运用历史与逻辑的相统一的方法论,同时将慎重地吸收姊妹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接受美学方法、比较法、层次论的方法论等,作为自己研究方法有机组成部分,从而逐步形成一套自己所独有的方法论系统。
这个宏伟工程,将追踪时代的审美潮流,以其动人的魅力,在总体文明中创造最高的审美价直一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以上就是我对审美教育学的一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