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章5.3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第五章5.3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及答案

描述:初一数学下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含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一、学习任务1. 能够熟练的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解题.2. 发展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二、知识清单平行线的性质三、知识讲解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性质①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②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③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间的拐点问题① 已知 ,如图,当点 处于以下位置时, 与 , 的关系是:② 已知 ,如图,当存在 个 点时, 的值.③ 已知 ,如图,当存在 个 点时,, 与 的关系.AB ∥CD E ∠E ∠B ∠D AB ∥CD n E ∠B +∠D +∠+∠+∠+⋯+∠E 1E 2E 3E n AB ∥CD n E ∠B ∠D ∠+∠+∠+⋯+∠E 1E 2E 3E n例题:四、课后作业(查看更多本章节同步练习题,请到快乐学)AB ∥CD如图所示,已知直线 ,,则 _______.解:.AB ∥CD ∠1=50∘∠2=50∘答案:1. 如图,直线 ,直线 与 , 相交,,则 .A .B .C .D .Ba ∥bc a b ∠1=65∘∠2=()115∘65∘35∘25∘答案:2. 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两次拐弯后,仍在原来的方向上平行行驶,那么两个拐弯的角度可能为 A .先向左转 ,再向左转 B .先向左转 ,再向右转 C .先向左转 ,再向右转 D .先向左转 ,再向左转 B()130∘50∘50∘50∘50∘40∘50∘40∘答案:3. 如图,,直线 分别交 、 于点 、 ,若 ,则 的度数为 .A .B .C .D .DAB ∥CD BC AB CD B C ∠1=50∘∠2()40∘50∘120∘130∘4. 如图,直线 ,, 交直线 于点,,则 的度数是 a ∥b AC ⊥AB AC b C ∠1=60∘∠2()高考不提分,赔付1万元,关注快乐学了解详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平等线与相交线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4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4、平行线的特征:(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 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1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 y 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 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 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点到 x 轴的距离为 |y| ;点到 y 轴的距离为 |x| ;点到原点的距离为 x 的平方加 y 的平方再开根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 x 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垂线》精品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垂线》精品课件 人教版

B
∴ ∠EOD=∠EOB+∠BOD
=90°+75°
D
=165°
达标测评 3. △ABC中,∠C=90°, △ABC的三条边
AB、BC、CA哪条边最长?为什么?
A
C
B
布置作业
教材8页习题5.1第5、6题.
谢谢观看!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B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达标测评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 ∠1=75°,求∠EOD的度数.
解: ∵ AB⊥OE (已知),
CE
∴ ∠EOB=90°(垂直的定义).
1(
∵∠BOD=∠1=75°(对顶角相等)A O
探究1 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固定木条a,
转动木条b. (2)当a与b所成角α为90 º时,其余角的分别为多少?
均为90º
探究1
AB ⊥CD,垂足为O.
或AB ⊥CD于点O.
符号语言 ∵∠AOC=900 ∴ AB ⊥CD
∵AB ⊥CD ∴ ∠AOC=900
垂直概念: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
的垂线可以
BD是过点B的直
画几条?
线l 的垂线.
探究2
垂线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3
过点P画出射线AB或线段AB的垂线.
AP B
P B A
探究3
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如何挖
掘能使渠道最短? 你能把这个
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吗?画图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直线与角1. 定义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概念,了解直线的性质。

2. 知道角的概念和角的分类,包括锐角、直角、钝角和平角。

3. 掌握角的度量单位:度和弧度。

4.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量角器画角。

第二章:平行线与平面1. 学习如何用直尺和圆规做等分线段、垂线、平行线、垂直平分线和角的平分线。

2. 理解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学会证明平行线与转角的基本性质。

3. 掌握平面的概念,理解平面的性质和表示方法。

4. 学习如何判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垂直和交叉。

第三章:三角形1. 知道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普通三角形。

2. 掌握三角形内角的和定理和外角的性质。

3. 学习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SSS、SAS、ASA和AAS。

4. 理解三角形中的全等概念,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第四章:四边形1. 知道四边形的定义和分类,包括矩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 掌握矩形、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包括边长、对角线、内角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3.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对角线的关系、内角和、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4. 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学会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第五章:图形的变化1. 了解图形中的平移、旋转、翻折和对称等基本变化。

2. 学习如何用折纸法进行图形变化。

3. 理解相似图形的概念和性质,学会判断和证明两个图形是否相似。

4. 掌握相似图形的计算方法,包括比例尺和相似比的计算。

第六章:数的运算1. 复习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学习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分数的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

3. 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包括百分数与分数的转换。

4. 学习用图形表示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关系,包括数轴和百分数相应的阶梯图。

第七章:方程与不等式1. 知道方程和不等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及运算规则。

人教版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2:命题、定理、证明(1)课件

人教版数学初一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3.2:命题、定理、证明(1)课件
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两个角是同旁内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16
知识点一:命题
学以致用
2、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下列各命题 的题设和结论,
①、内错角相等; 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③、同角的余角相等; ④、同平行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⑤、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⑥、等角的补角相等; ⑦、正数与负数的和为0。
①如果一个数能被4整除,那么它也能被2整除。 ②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
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1
2
1 2
20
知识点二:真命题和假命题
归纳总结
判断一个命题真假的方法: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举 反例等方法。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 说明该命题不成立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称为举反例。
,那么..."的形式,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2.知道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会通过举反例判 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重点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以及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难点: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3
知识点一:命题
新知探究
刚刚我们复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这些语句都对某 一件事情作出判断,如: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2)题设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同位角相等”;
(3)题设是“两个角是邻补角”,结论是“这两个角互补”.
13
知识点一:命题
互动探究
先独立完成导学案互动探究2,再同桌相互交流, 最后小组交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复习专题05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知识点串讲)(解析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复习专题05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知识点串讲)(解析版)

专题05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知识框架重难突破一、一元一次不等式1. 一元一次不等式定义: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及解集(1)使一元一次不等式成立的每一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

(2)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3)解集在数轴上表示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 a <(x a >或)x a x a ≥≤或或的形式,其一般步骤为:(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备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不同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边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这是解不等式时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例如:131321≤---x x 解不等式: 解:去分母,得 6)13(2)13≤---x x ((不要漏乘!每一项都得乘) 去括号,得 62633≤+--x x (注意符号,不要漏乘!)移 项,得 23663-+≤-x x (移项,每一项要变号;但符号不改变)a a a a < > ≤ ≥合并同类项,得 73≤-x (计算要正确)系数化为1, 得 37-≥x (同除负,不等号方向要改变,分子分母别颠倒了) 例1.(2019·湖南广益实验中学初一期中)下列不等式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是( )A .1x >3B .x 2<1C .x +2y >0D .x <2x +1【答案】D【解析】解:A 、1x 是分式,因此1x>3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此选项不合题意; B 、x 2是2次,因此x 2<1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 、x +2y >0含有2个未知数,因此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此选项不合题意;D 、x <2x +1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练习1.(2018·六安市裕安中学初一期中)下列不等式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有( )①2x 32x +> ②130x -> ③ x 32y -> ④x 15ππ-≥ ⑤ 3y 3>- A .1 个B .2 个C .3 个D .4 个 【答案】B【解析】详解:①不是,因为最高次数是2;②不是,因为是分式;③不是,因为有两个未知数;④是;⑤是.综上,只有2个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故选B .例2.(2019·洋县教育局初二期中)若437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m =__________.【答案】3【解析】解:∵437m x -+≤是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4-m =1,∴m=3,故答案为:3.练习1.(2019·山东省初二期中)已知12(m+4)x|m|﹣3+6>0是关于x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则m的值为()A.4 B.±4 C.3 D.±3【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m|﹣3=1且m+4≠0解得:|m|=4,m≠﹣4所以m=4.故选:A.例3.(2018·浙江省初二期中)一元一次不等式2(x﹣1)≥3x﹣3的解在数轴上表示为()A.B.C.D.【答案】B【解析】解: 2(x﹣1)≥3x﹣3去括号, 得2x-2≥3x-3,移项, 合并同类项, 得-x≥-1,得:x≤1故在数轴上表示为:故选B.练习1.(2020·万杰朝阳学校初一期中)如图,张小雨把不等式3x>2x-3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则阴影部分盖住的数字是____.【答案】-3【解析】由3x>2x-3,解得:x>-3,∴阴影部分盖住的数字是:-3.故答案是:-3.例4.(2020·监利县新沟新建中学初一期中)解不等式:14232-+->-x x . 【答案】x <−2【解析】解:去分母:2(x −1)−3(x +4)>−12,去括号:2x −2−3x −12>−12,合并同类项:−x >2,系数化1:x <−2. 练习1.(2018·福建省永春第二中学初一期中)解不等式3(21)x +<13(43)x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答案】x <2,数轴见解析【解析】去括号,得 6x +3<13-4+3x ,移项,得 6x -3x <13-4-3,即3x <6,两边同除以3,得x <2,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如下:例5.(2019·重庆市凤鸣山中学初一期中)关于x 的不等式22x a -+≥的解集如图所示,则a 的值是( )A .0B .2C .2-D .4- 【答案】A【解析】解:解不等式22x a -+≥,得22a x- ,∵由数轴得到解集为x ≤-1, ∴212a -=- ,解得:a =0. 故选:A .练习1.(2019·陕西省初二期中)不等式-4x -k ≤0的负整数解是-1,-2,那么k 的取值范围是( ) A .812k ≤<B .812k <≤C .23k ≤<D .23k <≤ 【答案】A【解析】解:∵-4x -k ≤0,∴x ≥-4k , ∵不等式的负整数解是-1,-2,∴-3<-4k ≤-2, 解得:8≤k <12,故选:A .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定义: 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典型试题汇总——适用于期末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典型试题汇总——适用于期末总复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交线相交线垂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及其判定平行线的判定判定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判定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判定4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平行线的性质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性质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命题、定理平移、知识网络结构二、知识要点1、在同一平面内,2、在同一平面内,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可编辑修改-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相交线与平行线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果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邻补角的性质: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_____ 与___ 互为邻补角。

____ + _ = 180 ° ;______ +____ = 180 ° ;_____ +____ = 180 ° ;____ +____ = 180 °。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直角或90。

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如图2所示,当=90。

时,丄o b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

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及公式总结大全(人教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叫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像这样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

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5.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同位角:∠1与∠5、∠2与∠6像这样具有相同位置关系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内错角:∠4与∠6、∠3与∠5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同旁内角:∠4与∠5、∠3与∠6像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6.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命题。

7.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8.对应点:平移后得到的新图形中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样的两个点叫做对应点。

9.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10.垂线的性质: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的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12.平行线的性质: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3.平行线的判定: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b)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3.横轴、纵轴、原点: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5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命题、定理、证明
2. 命题“同位角相等”是真命题吗?如果是,说 知3-练 出理由;如果不是,请举出反例.
解:不是真命题.如图 所示,直线a与b不平行, 直线c与直线a,b分别 相交,∠1与∠2是同位 角,但∠1≠∠2.
感悟新知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命题不一定是定理,定理一定是命题
知3-练
B.定理不可能是假命题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知3-讲
1.定理:经过推理证实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2.证明: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 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感悟新知
例4 如图,已知直线b//c,a⊥b.求证a⊥c.
证明:∵a⊥b (已知), ∴∠1=90° (垂直的定义). 又b//c(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 (等量代换). ∴a⊥c (垂直的定义).
解: (1)题设:两个角互为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 等.假命题. (2)题设:a=b;结论:a+c=b+c.真命题. (3)题设: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结论:这两个 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假命题.
感悟新知
归纳
知2-讲
判断命题的真假时,真命题需说明理由;假命 题只需举一反例即可;举反例是说明一个命题是假 命题的常用方法,而所列举的反例一般应满足命题 的题设,不满足命题的结论.
作业1 必做:请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补充:
作业2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3平行线的性质
第3课时命题、定理、 证明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命题的定义及结构 命题的分类 定理与证明(举反例)
2 课时流程
逐导入
请阅读以下几句话: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 (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无限不循环小数称为无理数. (4)今天要下雨. (5)我们要充满梦想,执着地飞翔.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相交线5.1.1相交线有关概念邻补角:假如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对顶角:假如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 对顶角相等.5.1.2垂线有关概念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从垂直的定义可知,推断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关键:只要找到两条直线相交时四个交角中一个角是直角。

2 垂直的表示:1)图形:2)文字:a、b相互垂直, 垂足为O3)符号:a⊥b或b⊥a,若要强调垂足,则记为:a⊥b, 垂足为O 3.垂直的书写形式:如图,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3 书写形式:①断定:∵∠AOD=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书写形式:②性质:∵ AB⊥CD (已知)∴∠AOD=90°(垂直的定义) (∠AOC=∠BOC=∠BOD=90°)4.垂线的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垂线的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全部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或说成垂线段最短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间隔。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5.2平行线及其断定5.2.1平行线有关概念1.平行线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表示: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同一平面内的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或平行3.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假如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假如a//c, b//c;那么a//b假如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平行.假如a⊥c, a⊥b;那么b//c 5.2.25.2.2平行线的断定有关概念一般地,断定两直线平行有以下的方法: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假如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洁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洁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洁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5.3 平行线的性质5.3.1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平行线的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写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3.2命题、定理推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本知识点归纳完整版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相交线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

1.邻补角: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如:∠1、∠2。

2.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如:∠1、∠3。

3.对顶角相等。

二、垂线1.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垂线: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3.垂足:两条垂线的交点叫垂足。

4.垂线特点: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8个角。

1.同位角:在两条直线的上方,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位角。

如:∠1和∠5。

2.内错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内错角。

如:∠3和∠5。

3.同旁内角:在在两条直线之间,又在直线EF的同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3和∠6。

四、平行线(一)平行线1.平行:两条直线不相交。

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互为平行线。

a∥b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平行公理推论:①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二)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整理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整理复习(含答案)

⼈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线知识整理复习(含答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知识整理知识梳理1.两个⾓有⼀条公共边,它们的另⼀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样位置关系的两个⾓,互为___________.2.两个⾓有⼀个公共顶点,并且⼀个⾓的两边分别是另⼀个⾓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互为___________.对顶⾓的性质:___________.3.垂直是相交的⼀种特殊情形,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条直线叫做另⼀条直线的___________,它们的交点叫做___________。

4.在同⼀平⾯内,过⼀点有且只有___________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5.连接直线外⼀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___________最短,简单说成:___________。

6.直线外⼀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

7.如图,∠1和∠4,这两个⾓分别在直线AB,CD的同⼀⽅(上⽅),并且都在直线EF的同侧(右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2和∠4,这两个⾓都在直线AB,CD之间,并且分别在直线EF两侧,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2和∠3也都在直线AB,CD之间,但它们在直线EF的同⼀旁,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对⾓叫做_______;8.在同⼀平⾯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a与b)互相_______,记作_______.9.平⾏线的基本事实(平⾏公理):经过直线外⼀点,有且只有_______直线与这条直线平⾏.10.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那么这两条直线也_______.11.平⾏线的判定⽅法:(1)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2)_______相等,两直线平⾏;(3)_______互补,两直线平⾏。

12.平⾏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同位⾓_______;(2)两直线平⾏,内错⾓_______;(3)两直线平⾏,同旁内⾓_______.13.判断⼀件事情的语句,叫做_______.经过推理证实的真命题叫做_______.14.在很多情况下,⼀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15.平移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_______.知识反馈★知识点1;邻补⾓与对顶⾓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和为180°的⾓为邻补⾓B和为180°的两个⾓为邻补⾓C,有公共顶点,和为90°的⾓为邻补⾓D.有公共顶点和⼀条公共边,它们的另⼀边互为反向廷长线的两个⾓为邻补⾓2.如图,∠1和∠2是对顶⾓的是( )3.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AOC=(3x+10°),∠BOC=(2x-10°),求∠AOD的度数.★知识点2:垂线与垂线段4.过直线AB外⼀点P画直线AB的垂线,则( )A.能画⽆数条B只能画2条 C.只能画1条 D.不能画成5.在数学课上,同学们在练习过点B作线段AC所在直线的垂线段时,有⼀部分同学画出下列四种图形,请你数⼀数,错误的个数为( )A.1个B.2个C.3个D.4个6.如图,在体育测试中,裁判员测量某同学的跳远成绩,在直线l上的A、B、C三点中,点________到沙坑中脚印点P的距离为该同学的成绩.7.如图,在三⾓形ABC中,∠BCA=90°,CD⊥AB,垂⾜为点D.线段AB,BC,CD的⼤⼩关系如何?并说明理由.★知识点3:同位⾓、内错⾓、同旁内⾓8.如图,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2和∠3是同位⾓B.∠3和∠4是同旁内⾓C,∠1和∠2是内错⾓ D.∠1和∠3是同旁内⾓9.如图所⽰,直线DE、BC被直线AB所截,∠1与∠4是_________,∠2与∠4是_________,∠1与∠2是_________,∠3与∠4是_________.★知识点4:平⾏线的定义及画法10.下列⽣活中的线是平⾏线的有( )①铁路上并排的两条铁轨;②上体育课时,双杠的两个横杠;③滑雪时两只雪撬滑动轨迹;④操场上的升旗杆与教室屋梁。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垂线段课件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垂线段课件

导引: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可知,点A到直线BC
的距离是线段AC的长,点B到直线AC的距离是线
段BC的长,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是线段CD的长.
因为三角形ABC的面积S= 1AC·BC=1AB· CD,
2
2
所以AC·BC=AB·CD,进而可得CD=2.4 cm.
新知小结
正确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及两点间的距离是解决 此类问题的关键.解决此类问题应注意:(1)点到直线 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也 不是垂线段;(2)距离表示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数量, 与线段不能等同;(3)用垂线段的长度表示点到直线的 距离,其实质是点与垂足两点间的距离,体现了数形 结合思想.
巩固新知
1 如图,三角形ABC中,∠C=90°. (1)分别指出点A到直线BC,点B到直线AC的距离 是哪些线段的长; (3)三条边AB,AC,BC中哪条边最长?为什么?
A
解:(1)点A到直线BC的距离是线段AC的长.点B到直 线AC的距离是线段BC的长.
(2)AB边最长.因为连接点B与AC上各点的所有线 段中,垂线段最短,已知BC⊥AC,所以 BC<AB. 连接点A与BC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 垂线段最短,已知AC⊥BC,所以AC<AB. 综上所述,三条边AB,AC,BC中,AB边最长.
距离的概念作出正确的判断即可.所以记忆与理解相
到达,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③两点之间,垂线最短;
PD不是垂线段,所以CE<PC,DF<PD,所以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A.小亮骑车的速度快 如图,AD⊥BD,BC⊥CD,AB=6 cm,BC=4 cm,
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直,点O为垂足,我们把线段PO叫做点P到直线l的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平行线》课件 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五章《平行线》课件 人教版

和AB平行的棱有3条:
A′B′∥AB,C′D′∥AB,CD∥AB。
12
课堂练习:
D1
1)观察如图所示的长方体后填空
①用符号表示下列两棱的位置关系: A1
C1 B1
A1B1_∥___AB AA1_⊥___AB , A1D1_⊥___C1D1 , AD_∥___BC
D
C
A
B
2)A1B1与BC所在的直线是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他们 _不_是__平行线(填“是”或“不是”)。由此可知,
(╳)
②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线段是平行线。(╳)
③过一点可以而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平行。
(╳)
D 2、用符号“∥”表示图中平行四
C
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AB∥ CD,AD∥ BC。 A
B
10
巩固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 垂直,平行三种。
14
想一想
问题:经过点C能画出几条直线与直线 AB平行?

A
B
平行公理: (唯一B性)
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
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垂直)
15
试一试
(1)你能在右图中的方格中 画出平行线吗? 方法:
①利用方格纸中的直线画平行线。
②利用格点(长方形的对角线)画平行线。
(2)若改方格纸为白纸,你能利用以下哪些工具:
7
平行线的表示
我们通常用符号“//”表示平行。
定义
图形
符号
读法
A
在同一平 面内,不
C
相交的两
条直线。 a
b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平行线的判定
解:∵∠1=∠3,∠3=∠4, ∴∠1=∠4,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2=∠5,∠2+∠3=180°, ∴∠4+∠5=180°,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课堂小结
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有: 1.平行线的定义. 2.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知识点四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
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
已知条件:直线 b 与直线 c 都垂直于直线 a .要说明的
结论:直线 b 与直线 c 平行吗? 解法一:如图,∵ b⊥a,∴ ∠1= 90°.
同理∠2= 90°.∴ ∠1=∠2.
A
明,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AB∥CD.
E
P
H1
D
G2 B F
一般地,有如下利用同位角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
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
几何语言:
1
∵∠1=∠2(已知)
∴l1∥l2(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l2
2
l1
c
a
2
43
b
1
2.如图,直线AE ,CD 相交于点O ,如果∠A=110°,∠1= 70°,就可以说明AB∥CD,这是为什么?
解:因为∠1=∠AOD(对顶角相等),∠1= 70°,所以∠AOD=70°. 又因为∠A=110°,所以∠A+∠AOD=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实用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实用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相交线和平行线知识点总结本章使学生了解在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平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平移变换的性质,利用平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平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5.1相交线1、邻补角与对顶角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图形顶点边的关系大小关系对顶角∠1与∠2 有公共顶点∠1的两边与∠2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对顶角相等即∠1=∠21 2注意点:⑴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角;⑵如果∠α与∠β是对顶角,那么一定有∠α=∠β;反之如果∠α=∠β,那么∠α与∠β不一定是对顶角⑶如果∠α与∠β互为邻补角,则一定有∠α+∠β=180°;反之如果∠α+∠β=180°,则∠α与∠β不一定是邻补角。

⑶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

2、垂线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符号语言记作:如图所示:AB ⊥CD ,垂足为O⑵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⑶垂线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称:垂线段最短。

3、垂线的画法:⑴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⑵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①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②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A BCDO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

画法:⑴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⑵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⑶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大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1、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2、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边,并且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性质:邻补角互补。

(两条直线相交有4对邻补角。

)3、如果两个角的顶点相同,并且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性质:对顶角相等。

(两条直线相交,有2对对顶角。

)5.1.2垂线4、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5、由直线外一点向直线引垂线,这点与垂足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

(要找垂线段,先把点来看。

过点画垂线,点足垂线段。

)6、垂线段是垂线上的一部分,它是线段,一端是一个点,另一端是垂足。

7、垂线画法:①放:放直尺,直尺的一边要与已知直线重合;②靠:靠三角板,把三角板的一直角边靠在直尺上;③移:移动三角板到已知点;④画线:沿着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画出垂线.8、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9、过一点画已知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这条线段(或射线)所在直线的垂线.10、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垂线段最短.)11、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5.1.3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12、同位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的两条直线的同方向,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即它们的位置相同,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形如字母“F”。

13、内错角:如果两个角分别在被截的两条直线之间(内),并且分别在截线的两侧(错),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形如字母“Z”。

14、同旁内角:如果两个角都在被截直线之间(内),并且都在截线的同侧(同旁),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形如字母“U”。

5.2.1平行线15、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记作:a∥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平等线与相交线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4、平行线的特征:(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横坐标为0。

第七章三角形1、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确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4、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5、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只要有任意两条边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全等)。

6、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

(4)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

27、等腰三角形的特征:(1)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2)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3)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重合(也称“三线合一”),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4)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5)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是锐角。

9.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三角形的一个外交等于与他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多边形1.有一些线段首位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2、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3、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4、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那么这个多边形就是凸多边形,否则就是凹多边形。

5.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6、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7、如果说四边形的一对角互补,那么另一组角也互补。

镶嵌1.镶嵌也叫作密铺,指的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无缝隙的完全覆盖。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并且所含未知项的最高次数是1,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把两个一次方程联立在一起,那么这两个方程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有几个方程组成的一组方程叫做方程组。

如果方程组中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那么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两种解法,一种是代入消元法,一种是加减消元法.代入消元法: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加减消元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把这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向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3、三元一次方程组:在3个方程组中,共含有3个未知数,且每个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次,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不等式:用不等号将两个解析式连结起来所成的式子。

2、不等式的最基本性质有:①如果x>y,那么y<x;如果y<x,那么x>y;②如果x>y,y>z;那么x>z;③如果x>y,而z为任意实数,那么x+z>y+z;④如果x>y,z>0,那么xz>yz;⑤如果x>y,z<0,那么xz<yz。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如果a>b,b>c,那么a>c(不等式的传递性).性质2:如果a>b,那么a+c>b+c(不等式的可加性).性质3:如果a>b,c>0,那么ac>bc;如果a>b,c<0,ac<bc.(不等式的乘法法则)性质4:如果a>b,c>d,那么a+c>b+d. (不等式的加法法则)性质5:如果a>b>0,c>d>0,那么ac>bd. (可乘性)性质6:如果a>b>0,n∈N,n>1,那么an>bn,且.当0<n<1时也成立. (乘方法则)性质7:如果a>等于b c>b 那么c大于等于a性质7不一定成立,如a取值28,b取值3,c取值19,则c不大于a4、不等式组:几个含有相同未知数的不等式联立起来,叫做不等式组.5、解不等式组,可以先把其中的不等式逐条算出各自的解集,然后分别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以两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为例,①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左,就取在左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小取小”②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同向右,就取在右边的未知数的解集为不等式组的解集,此乃“同大取大”③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相交,就取它们之间的值为不等式组的解集。

若x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此时一般表示为a<x<b,或a≤x≤b。

此乃“相交取中”④若两个未知数的解集在数轴上向背,那么不等式组的解集就是空集,不等式组无解。

此乃“向背取空”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全面调查: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也叫普查。

2、抽样调查: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

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3、直方图的绘制方法:①集中和记录数据,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

数据的数量应在100个以上,在数量不多的情况下,至少也应在50个以上。

②将数据分成若干组,并做好记号。

分组的数量在5-12之间较为适宜。

③计算组距的宽度。

用组数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求出组距的宽度。

④计算各组的界限位。

各组的界限位可以从第一组开始依次计算,第一组的下界为最小值减去组距的一半,第一组的上界为其下界值加上组距。

第二组的下界限位为第一组的上界限值,第二组的下界限值加上组距,就是第二组的上界限位,依此类推。

⑤统计各组数据出现频数,作频数分布表。

⑥作直方图。

以组距为底长,以频数为高,作各组的矩形图。

第五章平等线与相交线1、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2、对顶角相等3、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条件: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4、平行线的特征:(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5、命题:⑴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6、平移平移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

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4.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横坐标为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