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
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以白氏及其《长恨歌》的影响为中心中国文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自古以来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和流派兴起。
其中,与日本文学相似的地方便是它们同样受到了《源氏物语》的巨大影响。
本文将以白氏及其《长恨歌》为例,探讨中国文学与《源氏物语》的关系,并深入分析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明珠。
它讲述了源氏及其周围人物的爱情故事,以及对于日本平安时代社会的描绘。
白氏的《长恨歌》同样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它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爱情叙事方面有着共通之处,也在描绘社会风俗、刻画人物心理等方面具备相似性。
首先,可以从情感描写的角度来比较这两部作品。
《源氏物语》通过源氏与许多女性角色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展示了人性中的欲望、痴情、思念等情感。
这种情感描写在中国文学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在《长恨歌》中,白氏通过描写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爱恋,表达了爱情的美好与悲伤,以及别离的痛苦之情。
这种表达形式与《源氏物语》中对于爱情的描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两部作品都将社会风俗融入到情感叙事中。
《源氏物语》通过对于平安时代贵族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华与虚荣,以及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
而《长恨歌》以唐朝为背景,通过对于宫廷生活的描绘,展示了唐朝社会的豪华与荒淫。
这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将社会风俗作为情节的背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满多彩。
第三,可以从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来看这两部作品的相似性。
《源氏物语》刻画了许多复杂多面的人物,通过对于他们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同样地,白氏在《长恨歌》中也通过对于杨贵妃与唐明皇内心的抒发,展示了他们的情感起伏、内心挣扎等。
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描绘在中国文学中亦是常见的手法,并且与《源氏物语》中的人物刻画具有共通性。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
论《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以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姚继中【摘要】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源氏物语》进行翻译验证研究.究其原因,一是学术功利性的驱使,难以潜心双语对比论证,往往以浅尝辄止的肤浅评论审视翻译作品;二是《源氏物语》的翻译验证研究难度太大,研究周期过长.本文以《源氏物语》翻译验证为命题,以《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原创和歌翻译为例,试图从以下四方面:(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2)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与风险性,(3)《源氏物语》和歌翻译的困境,(4)丰子恺、林文月、姚继中所译紫式部原创和歌实际验证,论述《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研究的学术性、必要性以及可行性.以期带动学术界能够潜心对外国文学名著展开认真的翻译验证研究,从而丰富空洞的翻译理论.【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8页(P112-119)【关键词】源氏物语;翻译;验证;紫式部;和歌【作者】姚继中【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源氏物语》在中国的译介其实并不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课题,因为它毕竟就是一部经典小说。
尽管在中国有过若干译者,但时间跨度仅有百年,梳理起来也很容易。
然而,当我们拓宽对“译介”一词的认知,把它从一般的翻译介绍导入翻译学的范畴,研究领域就会随之改变,研究视野也会豁然开阔。
1.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悖论关于《源氏物语》的翻译批评,30年来有过几篇像样的文章,但大多文章也就是泛泛而论,没有严格地对照原典与译文的验证研究。
其实,翻译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尊重,也是对译者的尊重。
的确,在翻译批评中,译者永远是被批评的“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没有为译出优秀的作品而努力。
译者的能力固然参差不齐,可是翻译学本身的局限性,实实在在制约着翻译的可能性,翻译的等价效应也注定是有限的,而这种有限是不以译者的意志为转移,谁都挣脱不了的诸多主客观制约。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日本文学史上首部长篇小说,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精确的心理刻画和优美的语言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作品创作于10世纪初,原作使用的是日本古汉语,使得其汉译本在传播到中国时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和差异。
本文以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为例,对其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丰子恺的《源氏物语》汉译本。
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家、文化学者,他在汉译《源氏物语》时非常注重语言的表达和文化的传递。
他采用了较为通俗的汉语,力求使汉译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丰子恺也尽量保留了原作的意境和风格,用较为精准的词语表达了源氏和其他角色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
然而,由于丰子恺并非专业的文学翻译家,他在对原作的理解和转译上难免会存在一些偏差和失误。
有时候,他会在翻译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从而使得部分读者感到困惑或不满。
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风格和文化传递方面与丰子恺有所不同。
林文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非常擅长。
他的《源氏物语》汉译本在语言的准确性上更为出色,他善于把握原作的细节,并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将其完美地转译成汉语。
此外,林文月对于原作的细腻描写和情感表达也有着敏锐的捕捉和传达。
他尽量保留了原作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使汉译本的阅读体验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林文月的翻译有时候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导致某些场景和情节在汉译本中读起来会有些拗口和生硬。
总的来说,丰子恺和林文月的《源氏物语》汉译本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丰子恺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懂,极力保留原作的意境和情感;林文月则注重准确地转译原作的细节和修辞手法,使汉译本更加接近原作。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也有各自的局限性,丰子恺可能存在偏差和失误,而林文月有时会过于忠实于原作的形式和结构。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用的一个 词是 ‘ 泛爱 ’“ ,泛爱论” 似乎一 时之间成 了分 析男一 号的首选 代 名 词。沈 新林 在 《 部 惊人 相 似 的 巨著——论 两
看过这两部作品的人都知道 , 两位作家都尽量地 把这两人塑
( 红楼梦 ) 源 氏物 语 ) 与( 的异 同》 一文 中 , 明确 指 出两 位男 就
紫 姬 和 宝 钗 比较 的论 文 占绝 大 多 数 。从 这 些 论 文 的 内 容 来 看, 基本 上还 是 围 绕 两 个 人 的 艺 术 形 象 和 性 情 展 开 的 议 论 。
、
人 物 之 间 的性 格 、 象 、 宿 方 面 的 比 较 形 归
主要是关 于思 想 内容 、 创作 方法 、 物形 象等方 面进 行 人
展开 的:
一
题。贾 宝玉作为封建贵族 阶级眼中的“ 叛逆者” 外表虽光鲜 ,
亮丽 , 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 但是 内心却空虚寂 寞 , 最终看破
红尘 , 彻大 悟 , 大 回归 太 虚 幻 境 。 光 源 氏 光 彩 焕 发 、 丽 动 艳 人 , 世 人 眼 里 , 人 人 羡 慕 的 “ 华 公 子 ” 但 是 由 于爱 侣 紫 在 是 光 ,
姬之死 , 氏最终悲观厌世 , 源 一心希望早 日遁世 , 最终归 隐佛 堂, 悄然逝去 。“ 宿命论” “ 、 无常 厌世 观” 是许 多作者 给这两 位主人公做的思 想评价 。例如 , 李力 的《 末世 的哀歌—— ( 源 氏物语) ( 和 红楼 梦) 比较琐 谈》 经美英 的《 氏物语 》 红 , 源 与《 楼梦》 都是以上观点的支持者 。 , 除 了围绕男主人公展开 的横 向对 比外 , 围绕两部 作品中 的女性进行对 比的论 文也较 多见 。尤其 是将女 一号主 人公
《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2009年5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 ay.2009塑笪鲞』般勇一—_』她型丛!婴笪划迫堕也翌逝!Y巫趟幽型世笪(墅型墅婴堕2型:堑№:兰《源氏物语》在中国的研究综述。
李光泽(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通辽028000)[摘要]我国对《源氏物语》的研究,八十年代至今,有关方面的论文举不胜举,但是综合论述国内研究成果的文章,尚未出现。
本文进行一种新的尝试,试从文献统计的角度,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对国内二十几年间的“源学”研究做了大致的梳理,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从而加深国内研究者对研究方向和成果的把握。
(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综述;学术论文[中图分类号]K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09}03—0042—04《源氏物语》做为日本物语文学的高峰之作,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日本文学和美学发展史的重大转折点。
《源氏物语》问世以后,日本学界进行了长久的、不间断的研究,大体上是以儒佛思想为基准,围绕文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文本研究展开的。
《源氏物语》虽然是日本传统文学的代表之作,但是它是在日本文化“汉风化”的文化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给这部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紫式部正是在中日文化、文学广泛交流和融合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才创造了这部不朽之作。
《源氏物语》是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日文化和文学交流的结晶,是两国文化、文学融合的典范。
Ll’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部与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有着血缘关系的文学名著,却一直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丰子恺先生的《源氏物语》中文译本的出版,《源氏物语》的研究才逐渐升温。
在研究中,学者们逐渐发现,研究《源氏物语》,不仅研究的是日本古典文学,对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也有帮助。
从八十年代丰译本的问世至今,国内有关《源氏物语》方面的研究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渐有起色。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小说观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小说观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概述】《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长篇小说,是一部描写平安时期宫廷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的小说,主要反映了平安时代后期宫廷贵族的生活习惯、美学思想、人情世故、恋爱婚姻、宫廷政治等方面的情况。
《红楼梦》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一个大观园的故事,反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历史、人情、婚姻等方面的情况。
两部小说虽然分别来自日本和中国,但都是对古代封建社会的描写,这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对于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的描写。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小说观,主要探讨两部小说在描写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的异同点。
通过对两部小说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1. 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分析《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探讨两部小说在不同的时代里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点。
2. 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比较两部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探讨两部小说对于人物形象的描绘在情感刻画、气质体现、美学意涵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3. 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
分析两部小说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在审美方面的特点以及元素、人物,可以是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研究意义】通过对两部经典小说方面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和日本封建社会中的文化、历史和思想,拓宽读者的视野和文化知识,深入探讨中日文学之间的异同,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即对两部小说的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两部小说的异同,对比其共同点和差异点,最后从中得出结论。
【预期结果】通过对两部小说小说观的比较,预期结果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两部小说在描写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的异同点,比较两部小说在审美方面的特点以及元素、人物,可以是情节等方面的异同,比较两部小说在文化、历史和思想等方面的异同,最终归纳两部小说在作者,文化,社会和其他关键方面的异同点和共同点,并为中日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
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论文报告众所周知,《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早期的一部小说,被誉为是东亚文学的瑰宝。
而白居易则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这两位文学巨匠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然而,事实上,《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受容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篇论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述:一、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二、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三、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四、阐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意象塑造的影响五、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文化内涵的传承六、剖析白居易诗歌对《源氏物语》的阐释和传颂七、探究《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与局限八、结合实例,探讨《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的艺术成就九、总结《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价值和意义本篇论文将从以上九个提纲进行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对于《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理解和认识有所帮助,同时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1. 介绍《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在这一部分,需要对《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品的性质、创作背景、主题等方面。
可以分别从文学史、文化传统等角度出发,简要叙述这两位文学巨匠的贡献和地位。
2. 论述《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受容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需要探究《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创作和流传史,尤其是在两者相互影响的历史背景下,有哪些文化和时代因素对此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
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学和文化环境等因素,对两者的对话和交织关系进行分析。
3. 分析《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歌创作的启示这一部分需要考察《源氏物语》对白居易创作的启示和影响,探究在文学层面上,源氏物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如何启迪了白居易的创作思路和文学追求。
同时,也可以研究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源氏物语》和白居易诗歌的不同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三十年来国内关于《源氏物语》的主题分析综述
一
派 ,同以弘徽殿 女御及其父 右大 臣为代表 的外戚 一派之 物语 》 是专 写 贵族 恋情 的作 品 ,其立 论 更接 近作 品 的实
3 ] 间 种 种 不 可 克 服 的矛 盾 , 从 而 反 映 了那 个 时 代 和 社 会 的 本 际 , 但 未 能进 一 步 上 升 到 美 学 高度 去认 识 ” [。 王 向远 先 生
(2).
问题。故事 的走 向与表现主题在此 已见端倪 。
( 薛海兵
江苏省 南通第一 中学 260 ) 201
皇
口
, -
一
量
喇
^ ^ _ - 一 . E
喟 ,使人动情 ,使人悲凄 ”[的 “ 。 ] 物哀 ”审美理论 。后来 , 在上面三种学说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不 同角度的新观 点。
罗应 先 初 探 后 得 出结 论 , 认 为 通 过 光 源 氏 这 个 人 物 ,
总体来说, “ 贵族恋情说”的拥护者相对较少 。
三 、物 哀 精 神说 这 是 王 向远 先 生 提 出 的 说 法 。他 明 显 针 对 上 面 两 种 观
点,在文章 中指出 ,在我 国评论 《 氏物语 》的文章 中, 源
示 了贵 族 行将 没落 和 衰 败 的 历 史 必然 。 ” _ 6
[] 3
,
而这 个人情世 界的表现 以 “ 物哀 ”为其 宗 旨, “ ‘ 物
哀’是 《 氏物语》审美理想 的核心 ”[。所谓 “ 源 3 1 物哀 ”,
然而 为什 么 会 产生 “ 判 揭 露 说 ”,蓝 泰 凯这 样 解 其 含 意大 致 是 “ 由外 在环 境 触发 而产 生的 一种 凄 楚 、 批 人 多愁 善感 ’和 释, “ 批判揭 露说 ”的 “ 产生 与中国 的意 识形态有着 密切 悲愁 、低 沉、伤感 、缠绵徘侧 的感情 ,有 ‘ 的关 系,人们 习惯于用阶级性来说 明一切社会 现象 。” 之 外 ,姚继 中对 “ 判揭露说 ”提 出质疑 : “ 《 氏物语 》 批 源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对比性研究“物语”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杂谈,物语文学则是日本文学的早期形式。
《源氏物语》是日本十一世纪初期的作品,在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学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
从时间的角度来讲,世界上的第一部长篇写实性小说作品就是《源氏物语》。
它很好的反映了日本社会女性的困难生活,被人们传颂至今。
而《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包罗万象,将人情世俗囊括在内。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异曲同工,下文就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一、作者生平的比对《源氏物语》的作者与《红楼梦》的作者都出身于贵族世家,他们生活在贵族家庭之中,对贵族的生活感受颇深,这就促进了他们后期的文学作品创作。
两部作者的作者都比较了解贵族的生活特点,对贵族的生活以及妇女的生活十分明了。
又为一致的是,两位作者的人生都经历了变故,这使得他们对现实的社会生活拥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而因此产生了宿命论与悲观主义的思想。
不仅如此,他们又将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比对纵观对于《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思想的研究,学者们大体都是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阶级的角度出发进行比对研究的,他们的研究入手点几乎是一致的,即这两部书籍的作者都是通过描写贵族的腐朽荒淫生活,进而去揭露女性们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出盛极必衰的规律,饱含了作者的哀叹。
从悲剧的角度出发去比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这两部作者都反映了贵族世家盛极必衰的没落、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们的悲剧人生等,这两部作者的主题思想大体是一致的,在表现内容与悲剧内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与西方的悲剧是完全不同的,是东方文学特有的悲剧,是反映东方贵族生活的悲剧巨着。
《源氏物语》在日本本国传统审美的基础之上,吸收了儒佛的思想,并与其很好的交融在一起。
而《红楼梦》的创作历程则受到了本国儒学与外来佛学的影响,并将本国的儒学成分与外国的佛学成分很好的融合于一体。
《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
Total.347April 2016(B)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47期2016年4月(中)4《源氏物语》中和歌汉译的比较研究———以丰子恺、林文月译本为例陈璐璐陈书津毋齐齐(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江苏·南京210094)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b.2016.04.080作者简介:陈璐璐(1994—),南京理工大学在读学生,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摘要《源氏物语》是成书已有千年的日本古典长篇小说,书中穿插795首原创和歌。
本文选取在故事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人物塑造上独具特色以及在译界存在争议的4首和歌,从词句的译法、和歌的韵律出发,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意象,以丰子恺和林文月的译本为载体比较汉译和歌,总结二人在翻译过程中的特色。
关键词《源氏物语》和歌翻译比较文学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Waka into Chinese in "The Tale of Genji":A Case Study on Feng Zikai and Lin Wenyue 's Translations //Chen Lulu,Chen Shujin,Wu QiqiAbstract "The Tale of Genji"is a Japanese classical novel that was written one thousand year ago,with 795pieces of waka (lit-erally,Japanese poem)throughout it.Selecting 4pieces of waka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ory development,possess dis-tinct features in figure description and also are controversial a-mong the translation circles,starting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and sentences,and the rhythms of the waka,and combining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images,this paper compares the translations of waka into Chinese by Feng Zikai and Lin Wenyue,and summariz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Key words "The Tale of Genji";waka;translation;comparative literature《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长篇小说,由紫式部所著。
《源氏物语》与传统文化研究述评
《 源氏物语》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在 日本 古 代 小 说 中 , 《 源 氏物 语 》 是 一 部 最 着 意 于 营 造 和 体现传统精 神文化 的小说。从平安 时代 至今 , 日本在 文化 上普遍受 到紫式部 的艺术 观、世界观 、文艺精神 的洗 礼 ,难 怪川端康成 对紫式部 发出如此赞 叹,他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紫式 部有一颗 可 以流 贯 到 芭 蕉 的 日本 心 。 ”【 2 ] 关于 《 源 氏物语 》与传 统精 神文 化 的关系研 究 ,近年 来 开 始 受 到 我 国学 者 的 关 注 。其 中 《 源 氏物 语 》与 佛 教 的关 系 ,更 是研 究者乐于探讨 的 问题 。张 坦从佛教 的 “内省 ”精 神与 《 源 氏物语 》的 “内视 ”、 “ 末 法时代 ”与紫式部 的现 实主义精神 、 “ 轮 回思 想 ” 与 《 源 氏物 语 》 的 人 物 构 图 等 角 度 ,探 讨 了 佛 教 对 《 源 氏物 语 》 的 影 响 。 l 3 】 叶 渭 渠 从 平 行 研 究的角度 ,对 《 源 氏物语 》和 《 红楼梦 》的佛教思想进 行 了 比较 ,他认 为: “《 源 氏物语》就是依 照本 国传统文 学思想 和 审美 的价 值取 向,吸收儒佛道文学 思想而达到交 融的最好 的典范 …… 《 红楼梦 》的形成历程则 是以本 国文化传 统儒学 与外来 的佛教 文化交融 的结果 。”_ 4 该 文 以大量 篇幅论 证 了 佛 道文化观念对 两部作 品的影响 ,并从无 常和 出家 、宿命、 因 果 和 救 济 、 心 性 四个 方 面 加 以 比较 , 以 此 阐 释 各 自的 文 学 思 想 和 民族 审 美 观 念 的 差 异 性 。尤 其 是 利 用 心 性 说 对 《 源 氏 物语》 中物 哀文学精神所 作的解释 ,更是新颖独特 ,显示 了 作 者深厚 的治学功底 。叶渭渠指 出: “ 物 哀 的 文 学 思 想 和 美 学 理 念 , 正 是 紫 式 部 在 佛 教 的 心 性 说 和 神 道 的 自然 本 位 说 的 结 合 点 上 创 造 出 来 的 。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在 论 及 《 源 氏 物语》 与佛 教的关系方面 ,叶渭渠 的阐释 比其他学 者更 为深 入 ,他 不 单 单 满 足 于 表 面 的 解 释 ,而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深 入 阐 释 了 日本 传 统 文 化 思 想 , 即物 哀 思 想 与 佛 教 的 关 系 。他 认 为 : “ 紫 式部 创作 《 源 氏物 语 》 , 是 采 取 以 神 道 的 ‘ 真 实 ’ 为 基 础 的 关 照 态 度 ,对 文 学 进 行 反 省 。 同 时 还 深 深 渗 透 佛 学 思 想 , 以佛 教 的 ‘ 方 便 ’作 为 旨趣 ,感 悟 佛 的 慈 悲 心 , 并 以此 佛 心 的 寂 静 来 揭 示 人 心 的 真 实 。所 以 《 源 氏物 语 》 的 人 物 陷 入 苦海 进 行反 省 时 ,都是 达到 ‘ 善恶 不二 ’, ‘ 菩 提 即 烦 恼 ’ 。在 紫 式 部 看 来 ,物 哀 就 存 在 两 者 的 调 和 中 。应 该 说 , 紫式部在佛道 中发现 了心 性及 潜在深沉 的哀,这就是她 在文 学 上对 佛 道 思 想 的主 要 思 考 。 ”【 4 张龙妹 的 《 ( 源 氏物 语 ) 的 佛 教 思想 》 , 是 作 者 较 具 代 表 性的著作 。该 著作紧紧 围绕文 本 ,以解释 学的方法 ,通 过 对 作 品 中 的 人 物 以及 作 品 构 造 进 行 尖 锐 的 分 析 , 详 细 探 讨 了 《 源 氏物 语 》作 品 中 固有 的佛 教 思 想 。 张 龙 妹 认 为 : “ 《 源
源氏物语比较
源氏物语比较《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综述摘要:《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的瑰宝,《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泰斗,因两者有着极其多的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两部作品之间的比较研究一直是研究界比较热门的课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的研究作品分析论述了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两者比较研究的未来的趋向\方向.关键词:《源氏物语》《红楼梦》比较研究《源氏物语》有“日本的《红楼梦》”之称,《红楼梦》亦有“中国的《源氏物语》之说”足见两部作品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目前国内学者对《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基本上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总体上进行比较分析,另一种是分别针对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或创作方法、艺术特色、美学、结构的某一方面作比较论述。
一、人物形象比较对《源》与《红》中的人物形象的比较主要集中在男主人公源氏与贾宝玉、女主人公紫姬与薛宝钗或林黛玉身上。
1、源氏与贾宝玉的比较研究关于源氏与贾宝玉比较主要是大多数论文主要着意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生态度、思想观念、精神归宿等问题来寻找两个人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在分析两人的性格特征时,人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是‘泛爱’,“泛爱论”似乎一时之间成了分析男一号的首选代名词。
源氏与宝玉都具有泛爱的特性,有关两人泛爱的异同问题成为评论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沈新林《两部惊人相似的巨著———论〈红楼梦〉与〈源氏物语〉的异同》较早指出宝玉和源氏具有相似的泛爱特征。
陶陶在《异曲同工的哀歌—─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主题的悲剧性》一文中,把两位主人公的“泛爱”特征作了比较,她指出:“光源氏的‘泛爱’,与封建等级制度密切相连,贾宝玉的‘泛爱’,则与新兴的民主要求息息相关。
”以上两人较早地对“泛爱”做了诠释。
冯茜《贾宝玉与光源氏之比较》指出,贾宝玉与光源氏“是博爱和泛爱主义者的典型”,但同是对女性的泛爱,两人的态度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贾宝玉对女孩子的态度是尊重的,注重情感的交流,而疏于两性关系。
试析中国古代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作者: 高文汉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外文系
出版物刊名: 日语学习与研究
页码: 56-61页
主题词: 《源氏物语》 中国古代文学 物语文学 紫式部 藤原道长 日语学习 竹取物语 《长恨歌》 讽喻诗 审美理念
摘要: 《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高峰,日本古代文学史上无双的巨著。
它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向为世人所重视。
我国学者以《日语学习与研究》为园地,围绕作品的文学价值、审美理念等,也发表了不少卓有见地的评论文章。
本文拟从另一个角度,即运用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探讨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白氏文集》和《史记》对《源氏物语》的整体影响和局部渗透。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
《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女性悲剧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红楼梦》与《源氏物语》分别是中日文学史上两部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其深刻的人性描绘和丰富的艺术表现,赢得了世界文学的赞誉。
两部作品都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展现了丰富的女性悲剧,这使得它们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课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部文学经典中的女性悲剧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揭示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展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无情摧残。
而《源氏物语》则以其优美的文笔和丰富的情节,展现了平安时代宫廷生活的风貌,其中也包含了对女性悲剧的深刻描绘。
两部作品的女性悲剧,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从社会背景、文化语境、文本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两部作品中的女性悲剧进行比较研究。
我们将深入探讨女性在封建社会和宫廷生活中的地位与命运,分析她们如何被社会规范所束缚,如何在挣扎与抗争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我们也将关注两部作品在描绘女性悲剧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文学技巧,以此来揭示它们对女性悲剧的不同理解和表现。
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中女性悲剧的比较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这两部文学经典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借此反思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以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为女性的权益和地位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深刻的文学价值在于对女性悲剧的描绘和探讨。
曹雪芹笔下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她们不仅美丽聪慧,而且个性鲜明,命运多舛。
在《红楼梦》中,女性悲剧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坎坷,更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悲剧人物之一。
她身世悲惨,自幼失去母亲,寄人篱下,饱受欺凌。
她聪慧敏感,才华横溢,却因爱情受挫而身心俱疲,最终病逝。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既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象征。
中国古典文学对《源氏物语》〈桐壶〉卷的影响——以“桐”为例
摘要:诸多的先行研究认为《源氏物语》〈桐壶〉卷的命名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凤栖梧桐”以及白居易《答桐花》的影响。
但是“梧桐”与“桐”有何关系?中日古典文学中对“桐”这一植物的认识是否相同?“桐”在《源氏物语》中的作用和中日古典文学又有何联系?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发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桐”兼具“梧桐”和“泡桐”的特征,而《源氏物语》的作者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将第一卷命名为〈桐壶〉,而此卷的女主人公的命名却体现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特色。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桐;梧桐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9)07-0108-06(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05)中国古典文学对《源氏物语》〈桐壶〉卷的影响齐娜,魏海燕湖北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作者简介:齐娜(1978─),女,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日韩系讲师;魏海燕(1981─),女,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日韩系主任,副教授。
基金项目:西安翻译学院2017年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古典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以〈桐壶〉为例”(17A02)。
日本学者新间一美在《桐と長恨歌と桐壺巻―漢文学より見た源氏物語の誕生》中从植物的角度论证了桐壶的诞生和“桐”这种植物以及与《长恨歌》的关系。
作者引用《文凤抄》〈帝王世纪〉中“凤凰停留在黄帝东园的梧桐树上”一句来证明淑景舍也就是桐壶宫的桐树是模仿黄帝的东园而栽的,恰巧淑景舍位于内里后宫的东北角。
他同时还指出,〈桐壶〉卷的命名来源于元稹的《桐花》和白乐天的《答桐花》。
[1](p53)这一论证从“桐”这一植物的角度,阐释了《源氏物语》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白居易的影响。
与此同时,众多的先行研究认为,住在桐壶殿的更衣是《源氏物语》另一条线索“紫色的因缘”中的人物之一。
其原因在于作者用紫色的桐花来比喻桐壶更衣。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人的印象中,梧桐和开着紫花的桐树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植物。
_源氏物语_和_红楼梦_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综述与思考饶 道 庆一《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概况在中国比较文学界,自从大陆于1980年至1983年出版了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之后,近20年来有关《源氏物语》和《红楼梦》(除了引文外,下面简称“《源》”和“《红》”)这两部长篇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便成了一个较热门的课题。
在把《红》与某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中,《红》与《源》的比较在这一段时间内可能是最多的。
中国人喜欢把《源》称为“日本的《红楼梦》”①,丰子恺64岁时开译《源》,曾戏填一首“浣溪沙”,其后半阕说:“彩笔昔曾描浊世,白头今又译‘红楼’,时人将谓老风流。
”②他心目中的《源》就像是《红》。
日本人则把《红》叫做“中国的《源氏物语》”③。
《红》与《源》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在此也可略窥一斑。
《红》与《源》确实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清乾隆五十八年即日本宽政五年(1793),《红》从浙江乍浦漂洋过海传入日本长崎,这是目前所知的《红》流传到国外的最早记载④。
1878年,黄遵宪、源桂阁等中日文人在笔谈中畅谈两国文化渊源时,在《戊寅笔话》第二十一卷中有一段评论就涉及到了《红》与《源》的比较。
当黄遵宪等人向日本友人推介《红》时,源桂阁说:“敝邦呼《源氏物语》者,其作意能相似。
他说荣国府、宁国府闺闱,我写九重禁庭之情。
其作者亦系才女子紫式部者,于此一事而使曹氏惊悸。
”⑤这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把《红》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论述的较早的记载。
然而,国内有关《源》和《红》的比较研究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我国对《源》的译介滞后、研究不够以及在《源》和《红》的比较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单一等有很大的关系。
其一,与日本对《红》的译介相比,中国对《源》的译介显然大大落后了:1892年,《红》在日本就有了森槐南摘译的一段楔子;1916年,出版了岸春风楼节译本《新译红楼梦》;1940至1951年,出版了松枝茂夫全译本《红楼梦》⑥。
而成书于11世纪初比《红》早七百多年的《源》,在中国于1929年才有谢六逸发表在《日本文学》一书中的简要而完整的介绍文字;1957年才刊登钱稻孙选译的该书第一回《桐壶》;1974至1978年,台湾大学外文系中外文学月刊社出版林文月翻译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80年至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丰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⑦,这是大陆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
《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爱情叙事的互文性研究
2021年第10期41文学研究《源氏物语》与《长恨歌》爱情叙事的互文性研究梁亚楠互文性理论首先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1]用互文性来描述文本间涉的问题,既显示出写作活动内部多元文化及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也呈示出写作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
一、展开主要情节全书中,以《长恨歌》作为基本构思展开情节最为明显的当属首卷《桐壶》,整卷以唐玄宗、杨贵妃关系作参照来描写桐壶帝和桐壶更衣的关系。
作品将《长恨歌》中玄宗对杨贵妃的盛宠作为隐含的背景板,极力描写桐壶帝对更衣的殊宠。
比如开篇便写桐壶帝对更衣的宠爱,“后宫嫔妃甚多,其中有一更衣,出身并不十分高贵,却蒙皇上特别宠爱”,取自《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言更衣受宠之盛。
同时,借旁人之口诉说李杨悲剧,从侧面极力渲染二人的情感,使《长恨歌》的气氛更加浓厚地渗透到物语中来,以便更加形象地表现人物和事件,如世人议论“这等专宠,真正叫人吃惊!唐朝就为了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乱。
”桐壶帝面对奄奄一息的更衣时“茫然无措,一面啼哭,一面历叙前情,重申盟誓”,《长恨歌》中李杨二人的盟誓浪漫感人:“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桐壶帝与更衣在往日也盟誓生死相依。
更衣逝世后,桐壶帝“晨夕披览的,是《长恨歌》画册。
”他看见更衣生前使用的头饰时,“吟诗道:‘愿君化作鸿都客,探得香魂住处来’”。
白居易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临邛道人觅得仙境,找到了杨贵妃,浓墨重彩地写出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桐壶帝也思念他的爱人更衣,但他更觉得绝望,“作此空想,也是枉然”。
总之,紫式部采取直接摘引、化用等手法,将《长恨歌》中李杨的悲剧爱情渗透到《桐壶》卷中,以玄宗对贵妃生前的宠爱、死后的哀悼以及派遣方士觅魂等为蓝本,更加深刻地展现了主要事件和情节。
二、渲染感伤情调“在《源氏物语》中无论写到桐壶帝丧失更衣,还是源氏丧失最宠爱的紫姬,他们感伤得不堪孤眠时,紫式部都直接将《长恨歌》描写唐明皇丧失杨贵妃时的感伤情感移入自己塑造的人物的心灵世界。
源氏物语林文月译本
《源氏物语》林文月译本:跨越时空的文学瑰宝《源氏物语》是日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者光源氏代表着日本文学的巅峰。
这部作品以光源氏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讲述其与众多女性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日本古代宫廷的生活风貌、情感纠葛以及人生哲理。
而林文月翻译的版本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解读,在中国现代女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文月的译本具有鲜明的特点。
她不仅将原文的诗意和细腻情感传达得淋漓尽致,还在注释和插图方面下足了功夫。
这些注释详尽而精准,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而插图则以优美的画面,将光源氏与女性的情感纠葛具象化,使得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这种译本的特点使得《源氏物语》在中国现代女性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源氏物语》的故事情节丰富而复杂,主要讲述了光源氏从出生到晚年的种种经历。
他与多位女性的爱情故事构成了主线,其中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观和人生观。
女性在书中往往是柔弱、善良和顺从的象征,而光源氏的人生则充满了对爱情和美的追求。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追求。
林文月译本在当代的传播与影响是巨大的。
自20世纪70年代起,她的译本就开始在中国女性读者中产生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女性读者开始关注并喜爱这本书。
许多女性读者表示,这本书对于她们理解日本文化、思考性别问题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书中的女性形象让许多女性读者开始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人生追求;而光源氏对爱情的执着也让许多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和美好。
《源氏物语》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源氏物语》所描绘的日本古代宫廷生活风貌以及其中的礼仪制度、服饰文化等可以为我们了解日本文化提供宝贵的资料。
其次,《源氏物语》中丰富的爱情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爱情、婚姻等问题的独特视角。
再次,《源氏物语》中呈现出的日本传统美学观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可以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种种挑战提供启示和借鉴。
光源氏计划孙中山
光源氏计划孙中山工作目标1.深入研究孙中山的生平和思想:通过对孙中山的历史资料和传记的深入阅读,全面了解其个人经历、思想体系以及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收集并分析孙中山的主要著作和政治实践,以及他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角色和贡献。
2.探索光源氏与孙中山的关联性:光源氏是日本古典文学《源氏物语》中的主角,其人物特质和经历在某种程度上与孙中山有可比性。
本计划旨在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之点,并探讨这种比较对于理解孙中山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的帮助。
3.创作比较研究文章:基于对孙中山和光源氏的深入分析,撰写一篇比较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为理解孙中山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并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工作任务1.资料搜集与整理:首先,要搜集尽可能多的关于孙中山的原始资料,如历史文献、个人信件、演讲记录等,同时,也要收集《源氏物语》及相关研究资料,以便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2.文献综述:对已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写文献综述,概述当前学界对于孙中山生平和思想的研究现状,以及光源氏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比较研究:在资料整理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孙中山与光源氏的比较研究,从人物背景、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人物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4.文章撰写:根据比较研究的结果,撰写一篇详尽的文章,不仅要有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性思考,还要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和扎实的论证依据,使读者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思考。
5.同行评审与修改:在完成初稿后,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同行评审,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文章的质量和专业性。
任务措施1.建立研究小组: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跨学科研究,计划成立一个由历史学家、文学专家和比较研究学者组成的研究小组。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但共同致力于项目的成功。
研究小组将定期召开会议,分享进度、讨论问题并共同解决难题。
2.分阶段工作计划:将整个研究计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和截止日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研究状况与方法论【英文标题】The study of The Tale of Genji in China:Its situation and methodologyYAO Ji-zhong【作者】姚继中【作者简介】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重庆400031姚继中(1957-),男,江苏南通人,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和日本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
个中原因,值得研究。
【英文摘要】Compared with famous Western literary works,The Tale of Genji,a world lite rary master-piece from Japan,a country with profound cultural sources from C hina,should have enjoyed a deep understanding among Chinese readers and rese archers.But,in fact,this is not the case.Either judged from the extent of it s spread or from related research work in China,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o f this Japanese literary work are far behind those of famous Western literar y works.Why is it so?This article offers a deepgoing analysis and study of p ossible causes from different angles.【关键词】源氏物语/研究/中国The Tale of Genji/research/China中图分类号:I313.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2)03-0024-05一、源氏物语研究在中国与西方文学名著相比,《源氏物语》作为世界文学名著之一,且又出自与中国有着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中国的读者、研究者理应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研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无论是从传播的角度还是从研究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对《源氏物语》的认识与研究远不如对西方文学名著那么深刻。
对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译介——接受——深入研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之中(由于受到语言的制约,能直接阅读原文者为数不多)。
在这个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译介问题,这直接关系到某作品能否在某特定的语言区域的传播。
其次是读者对作品的认知与理解。
读者对作品接受的程度越深,作品传播的速度越快、区域越广。
深入细致的研究则是建立在前者之上。
1.《源氏物语》在中国的传播《源氏物语》中译本由著名翻译家丰子恺先生所译。
据译序得知,丰子恺先生早在60 年代初就呕心沥血将全文译出,且译文语言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古雅风格,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笔颇具特色。
由于十年浩劫,该书被迫从出版计划中撤消。
1973年,《源氏物语》重新被列入出版计划,但在“反黑线回潮”的冲击下,再次夭折。
直至1980年,该书经过丰一吟先生整理后,作为日本文学丛书之一,终于同读者见面了。
1980年只出版了上卷,即《桐壶》至《槿姬》的前二十回。
中卷于1982年出版,至三十八回。
最终出齐下卷已是1983年的秋天。
至此,《源氏物语》这部世界文学名著总算真正走进了中国读者的视野。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三百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亦早三百多年。
然而,这样一部被日本人尊为古典文学泰斗的世界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却不到20年,而该书的英译本最早刊于1921年,法文本、德文本也比中译本早几十年。
如果从语言、文化、地域等诸多因缘关系上来说,最早问世的理应是《源氏物语》中译本,但事实恰恰相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中国学者深思的问题。
在我看来,《源氏物语》之所以直到今天才被完整地介绍到中国来,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特别是作为一个文化输出国的自大心理不无关系。
从史学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曾作为文化传播国,而日本作为文化传播的接受国,在长期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传播国对接受国的文化发展熟视无睹的轻视态度(接受国反而会对传播国的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或许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使得中国的学者对日本文学(文化)的研究远不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学( 文化)的研究。
《源氏物语》本身的阅读、翻译难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源氏物语》绝非懂日文者就能轻易阅读的文学作品,它涉及史学、美学、佛教、音乐、绘画、书法,可谓包罗万象。
从文学的角度讲,要读懂这部经典,不仅需要对日本的古典文学有着深刻的了解,对中国古典文学亦需有深厚的造诣。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小说是用日本的古文体写成,据大野晋教授统计,《源氏物语》用了40万个词写成,除了助词、助动词之外,大概由13000个不同的单词构成了约21万个词组。
这对一个非专门从事《源氏物语》研究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逾越的语言壁垒,即使是日本人,若非专攻,亦难轻易读懂。
丰子恺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其间就执着地阅读过《源氏物语》。
据丰先生之子丰华瞻在《丰子恺与日本的文学艺术》中回忆说,其父旅日期间曾将古文体的《源氏物语》和与谢野晶子的现代语对照研读,他非但爱不释手,甚至把第一回《桐壶》卷读得烂熟,其后便专攻日本古文。
凭着自己对日本古文、中国古文与诗词的深厚造诣,同时又兼具画家、书法家、音乐教育家,又是佛教徒等多重因素,才使丰子恺先生具备了翻译《源氏物语》的条件。
丰子恺先生于1961年8月着手翻译,1965年9月完成,历时4载,不辞辛劳,以类似我国唐代变文、传奇小说的特殊风格,再现了《源氏物语》的文学与美学的风貌。
就当前中国日语教学与研究的水平而言,不可谓不高,但能堪任翻译《源氏物语》者,我认为是屈指可数的。
1995年前后,国内的著作权意识比较薄弱,因此,一些书商出于文化与商业的敏锐性,利用著作权中的一些盲点,通过“合作出书”等形式,对大量的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译”出版。
所谓“重译”,有的译者并非是从事翻译的外语工作者,而是一批中文水平相当高的汉语教学与研究人员。
他们对已有的中文版世界文学名著进行“重新表达”。
蓝本是中文,译文仍然是中文。
所不同的是,“重译”的语言文字功夫或许比蓝本更为精彩,但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对原著的误读、误译甚至歪曲,更为严重的是侵犯了原译著者的著作权。
在这股“重译”的浪潮中,《源氏物语》亦成了“重译”的对象。
种种迹象表明,远方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的,由殷志俊译、范林森审的《源氏物语》中译本就是这样一个产物。
殷志俊、范林森先生何许人也无从知晓,仅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该译本,我们不得不说它是一本粗糙之作。
我曾将丰译本、殷译本以及日本小学馆1970年版日本古典文学全集中的《源氏物语》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丰译本与小学馆的《源氏物语》在正文与注释方面有一定的出入,但总体上不得不承认丰子恺先生的译文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文。
然而,再将殷译本与小学馆的原文版相对照,便很难说他的译本是从日文直接译出的。
有趣的是,若将殷译本与丰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更让人觉得殷译本译自丰译本,而译者无论是汉语语言文字功夫,还是对《源氏物语》的认识,都不敢恭维。
在此不妨举出几例:1.《源氏物语》中的795首诗在原文中为体裁统一的5、7、5、7、7和歌体,虽有破调,但为数甚微。
丰子恺先生在翻译这些和歌时,以是否能将原诗的内容完整地表达出来为判断依据,决定了采用两句七言还是四句五言诗来翻译。
换言之,丰译本中的两句七言也好、四句五言也罢,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的决定,与原文形式毫无关系。
然而,在殷译本中,殷先生译诗体裁的判断标准居然与丰先生如出一辙,即丰先生认为两句七言者,殷先生亦使用了两句七言,丰先生用四句五言处,殷先生亦然。
虽然殷译本中各有20余首将两句七言改成了四句五言或将四句五言改成了两句七言,但任何人都能看出拼拆的痕迹,丝毫没有从原文另译的感觉,这不禁使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殷先生到底是否知道《源氏物语》的原诗体裁为何?2.殷译本中竟然将《源氏物语》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弄错了:第九回“葵姬”变成了“蔡姬”;第22回“玉鬘”变成了“玉曼”;第43回“匂皇子”变成了“訇皇子”。
总之,殷译本中的校对错误、人名错误、误读造成的错译,任意纂改、任意添削、胡乱注解,诸如此类的错误比比皆是,令人触目惊心。
2.中国读者对《源氏物语》的接受《源氏物语》在中国的接受状况又是如何呢?接受美学奠基人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任何存在都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环境,都是在特定的空间里的“定在”。
存在的时间性和空间性,规定了人的认识和理解的历史具体性——我们认识、理解任何事物,都是以自己已有的先在、先见、先把握,即意识的“先结构”为基础,进行有选择、有变形地吸收。
生活在不同民族环境中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对于异民族的文学作品,只能以自己已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情趣,即意识的“先结构”为把握前提,而这样一来,也就难免不作出民族化的理解与判断了。
在我国,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它的教化作用往往是判断一部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源氏物语》未能及早地介绍到中国或许自有一番道理。
《源氏物语》堪称是一部日本古典美学的百科全书,通篇以“美”、“雅”为最高境界,书中的主人公光源氏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衡量,无疑是一个腐朽、乱伦的“浊物”,是违背伦理道德的罪人。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伦理道德上的罪人,作者不但不对其唾弃,反而大加赞美。
尽管日本人自有他的道理,认为《源氏物语》不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待和描写男女主人公的恋情行为,而是为了借这个题材使人兴叹,使人感动,使人悲哀,即表现出“物哀”,让内心的情感超越这污浊的男女恋情而得到美的升华,也即把人间情欲升华为审美的对象。
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并不能被中国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所接受,或者说不能完全接受。
中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着鲜明的思想倾向。
《源氏物语》中虽然有一些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描写,但根本看不出谁在维护人民的利益,即没有鲜明的阶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