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合集下载

2星形细胞瘤--病理肿瘤

2星形细胞瘤--病理肿瘤

71
2020/8/18
听神经瘤--病理
良性脑外肿瘤 起源于听神经前庭支的神经鞘(神经鞘瘤) 类圆形或半圆形,有完整包膜 肿瘤血运丰富,可坏死囊变 早期--内耳道内,后--桥小脑角--内耳道扩大 压迫脑干和小脑,产生阻塞性脑积水 多单侧,偶两侧,可与神经纤维瘤病或脑膜瘤并发
72
2020/8/18
听神经瘤--临床表现
4
2020/8/18
(一)星形细胞瘤--病理
Ⅰ、Ⅱ级:分化良好,恶性度低 – 位于大脑半球白质,无包膜,可沿白质纤维或胼胝体漫延 – 可有囊变,以单发为主 – 肿瘤血管近于成熟 Ⅲ、Ⅳ级:分化不良,恶性度高 – 弥漫浸润生长,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 – 易囊变、坏死和出血 – 囊性部分边界清楚 – 实性部分浸润性生长,无明显边界 – 肿瘤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结构不完整
周围水肿:明显,程度与肿瘤类型有关
血供:较丰富,血管结构与原发肿瘤类似
转移途径:血行最多见,亦可直接侵犯或经脑脊液种植转移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盘水肿。有时表现 极似脑中风。约5%~12%的病人无神经系统症状
80
2020/8/18
脑转移瘤(影像学表现)
部位:皮层下区 密度:高、等、低、混杂密度,可坏死囊变出血 数目:多为多发 脑水肿:小瘤大水肿 增强:明显强化,结节样、环形、不均匀 占位:明显,与水肿程度有关 MRI: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1H-MRS:不具有特征性
37
2020/8/18
垂体腺瘤
临床表现: 压迫症状:视力障碍、垂体功能低下、头痛 内分泌亢进:
– 泌乳素(PRL)腺瘤:闭经、泌乳 – 生长激素(GH)腺瘤:肢端肥大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库欣综合征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

星型细胞瘤[病因病理]星形细胞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成人多见于幕上,儿童多见于小脑。

低分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年轻人的脑白质,肿瘤呈灶性或弥漫性浸润,常有囊腔形成,可为肿瘤内有囊或为囊内有肿瘤结节。

15%-20%瘤内有钙化,瘤周无水肿。

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呈弥漫浸润生长,轮廓不整,与脑质分界不清。

半数以上有囊变。

肿瘤易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

MR表现:星形细胞瘤由于细胞内外水分增多,造成T1和T2延长,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钙化在T1T2上一般为低信号。

(2)[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平扫:Ⅰ级表现为颅内低密度病灶,与脑质分界较清。

Ⅱ、Ⅲ级者表现为略高密度、混杂密度病灶或囊性肿块,可有点状钙化和肿瘤内出血,与脑质分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占位表现及周围水肿均较显著。

Ⅳ级则显示为略高或混杂密度病灶,边缘不规则,占位表现及脑水肿可更为明显。

②增强:Ⅰ级瘤由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结合紧密、没有或仅有少量造影剂血管外溢,故无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Ⅱ、Ⅲ级肿瘤因肿瘤血管形成不良,造影剂易发生血管外溢,故有明显强化。

形态与厚度不一,在环壁上有时出现一强化的肿瘤结节,是星形细胞瘤的特征。

[临床表现]可发生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见有颅内压增高和一般症状,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复视、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还有因脑组织受压、浸润或破坏所产生的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诊断1.肿瘤直接造成的密度和信号强度改变以及站位征象。

2.Ⅰ、Ⅱ坏死囊变少,占位征象轻,强化程度低3.Ⅲ、Ⅳ肿瘤密度和信号多不均匀,坏死囊变多,占位征象重,肿瘤强化明显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中有瘤或瘤中有囊,肿瘤实质部分强化明显,易出现梗阻性脑积水。

[鉴别诊断]1.星形细胞瘤需与无钙化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单发转移瘤,近期发病的脑梗死,脑脓肿恶性淋巴瘤相鉴别: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脑脓肿呈环形厚壁强化,内壁光滑;单发脑转移瘤多有原发瘤的病史;淋巴瘤常为多发。

胶质瘤病理分型

胶质瘤病理分型

胶质瘤病理分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它源自脑中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是一种支持和保护神经元的细胞,它们在大脑和脊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胶质瘤根据其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亚型,每种类型有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分型,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详细的了解。

1. 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Astrocytoma)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瘤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占所有胶质瘤的60%以上。

它源自星形细胞,通常生长在大脑的中心区域,较难手术切除。

病理上,这种类型的胶质瘤细胞呈星形,胶质纤维丰富,可见核分裂象和坏死灶。

临床上常伴有头痛、呕吐、精神性改变等症状,预后较差。

这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胶质瘤亚型,细胞异型性较强,核分裂象明显,侵袭性强,手术切除困难。

病人常伴有剧烈头痛、晕厥等症状,预后极差,通常不超过2年。

这是一种来源于少突胶质细胞的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10%左右。

细胞核较圆,优势胶质细胞较多,呈蛋白状结构。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比较软,局部侵袭性较强,手术切除相对容易。

患者常伴有癫痫、晕厥、记忆力减退等症状,预后相对较好。

这是一种罕见的侧脑室周围的胶质瘤,源自室管膜细胞。

室管膜细胞是一种能分泌脑脊液的细胞,在脑脊液的分泌和吸收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种类型的瘤体通常呈囊状或类囊状结构,表面粘液满溢。

患者常伴有剧烈头痛、抽搐、共济失调等症状,预后较差,较难手术切除。

胶质瘤是一种复杂多样的肿瘤,病理类型决定了其治疗和预后。

对于不同类型的胶质瘤,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读者能够了解更多关于胶质瘤的知识,提高对脑部肿瘤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000字】第二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恶性的颅内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大脑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胶质瘤按病理类型可以分为多个亚型,包括星形细胞瘤、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母细胞瘤、少突胶质瘤、原发性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间变性胶质瘤等。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
3
四、鉴别诊断
星形细胞瘤与脑梗死急性期和脱髓鞘性疾病的急性期难以鉴别,只有加 强随访才能进行区别。急性脑梗死和脱髓鞘疾病分别在5~10天及3~6 周后,头颅CT与MRI上会出现病变的典型变化,而星形细胞瘤短期内在 影像学上将不会发生变化。下丘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检查由于肿 瘤信号均匀,可明显增强,常不易与实质性颅咽管瘤及鞍上生殖细胞瘤 等鉴别。
李建璜[3]等,对1996~ 1999 年94 例脑星形细胞瘤术后患者探讨影响术后放 疗疗效的预后因素。结果显示:生存率随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减低(P <0 .05), 肿 瘤部分切除者生存率明显低于肿瘤全切者(P <0 .05), 照射剂量小于50 Gy 者生 存率明显低于大于50 Gy 者(P <0.01)。
星形胶质细胞瘤
.
1
星形胶质细胞瘤简介
一、定义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胶质瘤,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 瘤的13%~26%,占胶质瘤21.2%~51.6%,男性多于女性。星形细胞肿瘤 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一般成年多见于大脑半球和丘脑底 节区,儿童多见于幕下。幕上者多见于额叶及颞叶,顶叶次之,枕叶最 少。亦可见于视神经,丘脑和第三脑室旁;幕下者则多位于小脑半球和 第四脑室,亦可见于小脑蚓部和脑干。
.
6
2016-7-12CT:
.
7
2016-8-12MRI:
.
8
Hale Waihona Puke 疑问1、病人剂量的确定是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2、是否做同期?
.
9
文献报道
李红波[1]等,对6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进行术后放疗,常规分割,剂量DT:40-60 Gy/20-30f/4-6w。结果显示:年龄>40 岁、肿瘤不能完全切除、病理分级Ⅲ、 Ⅳ级、术后放疗照射剂量≤50Gy 均为星形细胞瘤术后放疗的预后不良因素。 术后放疗间隔时间,对生存率没影响。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

星形细胞瘤百科名片星形细胞瘤,英文名:astrocytoma ,别名:星细胞瘤;astrocytic glioma;astroma。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星形细胞瘤相当于Kernohan分级中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外的Ⅰ级与Ⅱ级,在ST Anne-Mayo分级中为1级与2级。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目录简介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诊断治疗及预后编辑本段简介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

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编辑本段流行病学据文献报道星形细胞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3%~26% 占胶质瘤21.2%星形细胞瘤~51.6%,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约占60%,有报道男女之比为2∶1。

星形细胞瘤占脑肿瘤的10%~15% 多见于25~45岁的成人,平均年龄约37.5岁,无明显性别差异,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以额叶多见(46%),其次为颞叶(31%)、顶叶(15%) 位于间脑与枕叶者较少见。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好发于中年,35~60岁多见,以男性稍多见,男女比为1.22∶1。

病灶多发生于大脑半球,额叶居多占40%,其次为颞叶(35%) 顶叶(17%)。

少数肿瘤可见于间脑、视神经、脑干、小脑及脊髓,位于小脑、间脑及视神经者均少见,发生于小脑者约占小脑星形细胞肿瘤的14.4%,占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的0.7%~1.2%。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1.星形细胞瘤为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40%左右。

恶性程度较低,生长缓慢。

其一为实质性,多见于大脑半球,与周围脑组织分界不清楚,中青年多见。

另一种为囊性肿瘤,具有分界较清楚的囊壁和结节,多见于10岁左右儿童的小脑半球内。

边界不清的实质性星形细胞瘤不能彻底切除,术后往往复发,需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5年生存率大约30%左右。

分界清楚的囊性星形细胞瘤,如能将瘤壁结节完全切除可望获得根治。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

瘤细胞体积较大,胞质饱满,核圆形,大小一致。

2.少突胶质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7%,多生长于两大脑半球白质内,生长较慢,肿瘤形状不规则,瘤内常有钙化斑块。

分界较清.可手术切除。

术后往往复发,术后需放射及化学治疗。

3.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及青年,约占胶质瘤的12%,由脑室壁上的室管膜细胞发生,突出于脑室系统内,多见于侧脑室、第四脑室底部及第三脑室,偶见于脊髓的中央管。

可穿过脑室壁侵入脑实质,可经第四脑室的正中孔或侧孔长入小脑延髓池及桥池内。

肿瘤与周围脑组织分界尚清楚,有时有假囊形成。

本瘤亦有种植性转移倾向。

手术切除后仍会复发,术后需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室管膜瘤。

细胞致密,瘤细胞多为立方形或柱状,围绕血管呈菊花形团状排列。

4.髓母细胞瘤为高度恶性肿瘤,好发于2~10岁儿童。

大多生长于小脑蚓部并向第四脑室、两侧小脑半球及延髓部侵犯。

肿瘤生长迅速,若阻塞第四脑室及导水管下端可导致脑积水。

患儿的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行走困难,头围增大、颅缝裂开。

在小儿中很像脑积水而被误诊。

肿瘤细胞易从瘤体脱落而进入脑脊液中,造成蛛网膜下腔的种植性转移和脊髓下端及马尾部的种植性转移。

术后放疗需包括椎管。

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约占胶质瘤的20%,为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

多生长于成人的大脑半球,以额、顶、颞叶为多。

肿瘤呈浸润性生长,增长迅速,导致血供不足,肿瘤中心多处坏死出血,给瘤造成多形性的外观。

瘤细胞丰富而不规则,大小亦相差悬殊。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病理报告解读
胶质瘤的病理报告是对胶质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后得出的结果,用于确定胶质瘤的类型、级别和其他特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胶质瘤病理报告中可能包含的信息:
1. 胶质瘤类型:胶质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

病理报告将明确指出胶质瘤的类型。

2. 胶质瘤级别:胶质瘤根据其恶性程度分为不同的级别,通常使用WHO(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系统。

病理报告将指出胶质瘤的级别,如Ⅰ级、Ⅱ级、Ⅲ级或Ⅳ级。

3. 细胞形态和特征:病理报告可能描述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核的特征以及是否存在异型性(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异常)。

4. 增值指数:增值指数是评估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增值指数的值,如Ki-67 增殖指数。

5. 免疫组化结果:免疫组化是一种通过抗体检测肿瘤组织中特定蛋白质表达的技术。

病理报告可能会列出一些免疫组化标记物的结果,这些标记物可以帮助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和预测预后。

6. 分子遗传学信息:现代胶质瘤的诊断常常结合分子遗传学检测。

病理报告可能会提供有关胶质瘤分子遗传学改变的信息,如IDH 基因突变状态。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 MRI表现为T1WI、T2WI信号都不均匀,瘤体内部 常见囊变,偶见出血,钙化少见,增强呈明显不 规则强化。
胶质母细胞瘤
• 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 者。
• 肿瘤常位于深部脑白质,好发于额叶和颞叶白质, 也可以累及基底节区和胼胝体,并同时累及两侧 大脑半球。
• 镜下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可见异型的单 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出血坏死明显,是区别于间 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特征。血管内皮细胞明显 增生,肿大或呈实性条索状。
有0.5%~1.0%的患者为多发病灶,又称为多中心胶质瘤。 此时,肿瘤常仅累及一侧大脑半球。
鉴别诊断:
脑梗死:符合一定的血管分布区,累及灰白 质,因细胞扩散受限,弥散加权呈高信号,增 强呈脑回样强化。 脑脓肿:结合临床症状;增强呈环形厚壁强 化,内壁光滑。 单发脑转移瘤:也表现为明显强化,易囊变 坏死、周围明显水肿等,鉴别较困难。
III、IV级星形细胞瘤
LOREM IPSUM DOLOR
概述
• III级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 IV级为胶质母细胞瘤,或称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
瘤,少见的有胶质肉瘤。 • III、IV级分化不良,呈恶性。分化不良的肿瘤
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易 发生大片坏死和出血,血管形成不良,血脑屏障 不完整,可沿白质纤维或胼胝体纤维向临近脑叶 或对侧半球发展。 • 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部位及引起颅内高压症状等。
CT表现:肿瘤多数与邻近组织分界不清,单或多脑叶受累; 平扫多呈高低不等混杂密度影,易出血,常有重度水肿, 可通过胼胝体跨中线结构侵至对侧半球,形成所谓蝶翼 状生长;增强扫描肿瘤的实质部分常呈明显强化,不强 化部分常代表坏死和囊变区。
MRI表现:T1WI以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间以更低或高 信号,体现了瘤内坏死或出血;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 肿瘤和水肿之间可见一低信号晕环绕为瘤周的神经胶质 增生,恶性度高的肿瘤较为多见;增强扫描呈斑片状、 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坏死或出血区不强化。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

影像诊断病理丨星形细胞肿瘤星形细胞肿瘤(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1、基本病理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以额叶、颞叶及其相邻区域多见,也可发生于丘脑、脑干及小脑半球。

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等亚型肿瘤。

星形细胞瘤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0%,占神经胶质瘤的78%以上。

肿瘤可达数厘米大小的结节至巨大肿块。

分化较好的肿瘤境界不清,而分化程度较低的肿瘤由于生长速度较快易有变性、坏死和出血,加之肿瘤组织的细胞数量更为密集,肉眼观似与周边组织分界清楚,但两者之间并无包膜或变性细胞形成的假分隔存在,在分界外的正常组织中仍有瘤细胞侵入。

肿瘤内含有多少不等的胶质纤维,约50%肿瘤的胶质部分形成囊腔。

星形细胞瘤内微囊形成是肿瘤分化良好的重要标志。

囊内多含有清亮液体,蛋白含量较高。

位于小脑的星形细胞瘤通常为一个大囊,囊壁有瘤结节,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及神经胶质纤维构成,只要切除肿瘤结节即可达到根治肿瘤的目的,此种肿瘤称之为“瘤在囊内”型。

肿瘤细胞可分为纤维型胶质细胞、原浆型胶质细胞和肥胖型胶质细胞。

前两者为良性肿瘤,后者性质介于良恶性之间。

•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生长缓慢。

瘤细胞较小,分布均匀,大多数不见胞浆仅见细胞核,极少见核有丝分裂相。

瘤内血管少,偶可见小的钙化和小的囊腔。

瘤周脑水肿轻微,无炎细胞浸润。

•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主要见于大脑。

瘤体大,无包膜,多有囊性改变。

•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好发于大脑半球,浸润性生长,肿瘤质软,常可见小的囊性变形成。

如肿瘤细胞出现间变,细胞密度增大,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则为间变型星形细胞瘤。

2、临床主要信息以癫痫发作、颅内高压、运动及智力障碍等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

儿童的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小脑半球或小脑蚓部,常阻塞或压迫第Ⅳ脑室引起颅内高压。

脑干肿瘤主要表现为头晕、复视及颅神经、锥体囊受损症状。

3、影像诊断病理基础星形细胞瘤主要影像学表现为脑白质内的占位性病变。

星形细胞瘤——精选推荐

星形细胞瘤——精选推荐

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是神经胶质瘤⾥最为常见的肿瘤。

国内、外资料报道分别约占35%~39%与33%~51%。

星形细胞瘤主要由成熟星形细胞构成,⽣长缓慢,恶性程度通常不⾼。

病程长短不等,短者1年,长者可数⼗年。

平均2年左右。

如果肿瘤囊性变可以使病况发展加快,病程缩短,成/⼈多发⽣于额叶、顶叶与颞叶,⼉童多发⽣在⼩脑、脑桥、丘脑与视神经。

病理:星形细胞瘤⾁眼观多数呈灰红⾊或者灰⽩⾊,⼤⼩各不相同,绝⼤部分位于脑实质内,突出脑表⾯者少见。

肿瘤呈浸润性⽣长,部分和脑组织有明确分界。

肿瘤邻近脑组织均伴有程度不同的⽔肿带,表现为明显的肿胀,正常脑沟次消失,颜⾊灰⽩。

近半数瘤内可有囊肿形成,⼤⼩不同,触诊有松软感觉。

囊⾥⾯包含淡黄/⾊液体,蛋⽩含量很⾼,放置易凝固。

如果肿瘤为实质性,触诊有坚硬感。

病理形态上可分成四型:1、纤维型星形细胞瘤:最为常见,于⼤脑、⼩脑、脑⼲各位置均可发⽣。

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由分化⽐较好的纤维型星形细胞构成,如正常的星形细胞,纤维多,细胞少。

胞质不清,核圆或者椭圆型,瘤组织内有少许⾎管,可见⼩的钙化和囊腔。

2、原浆型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脑。

质软,瘤细胞稀疏,分布不匀,细胞体较⼤,胞质饱满,核呈圆形或者椭圆形,⼤⼩⼀致,通常见不到病理性核分/裂。

胞突少⽽短。

常见囊变。

3、肥胖型星形细胞:少见,经常发⽣在⼤脑半球,质软,经常有⼩囊形成。

镜下观可见典型的肥⼤细胞,呈球形或多⾓形,胞质丰富,核呈卵圆形,细胞突粗短,排列于⾎管周围,形成假玫瑰花样。

4、分化不良型星形细胞瘤:主要见于⼤脑内,质软,显微镜下肿瘤细胞较密集,分布不匀,细胞形态、⼤⼩、染⾊均不⼀致,有病理性核分/裂,瘤组织内有⼩⾎管内⽪细胞增⽣和灶状出⾎和坏死。

临床表现:1.颅内压升⾼与其它通常症状,如头疼、呕吐、视⼒减退、复视、癫痫、精神症状等。

颅内压升⾼症状出现时间不等,或者仅以癫痫形式起病。

约25%患者有癫痫发作史,其发作形式和肿瘤位置有关,额叶肿瘤多为⼤发作,中央区和顶叶多为局限性发作。

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

星形细胞瘤的临床表现、检查、治疗和预防一、概述:建议就诊于神经外科。

星形细胞肿瘤是指以星形胶质细胞所组成的肿瘤,是最常见的神经上皮性肿瘤。

根据病理形态,星形细胞瘤分为3种类型,即原浆型、纤维型和肥胖细胞型。

星形细胞瘤为浸润性生长肿瘤,多数肿瘤切除后有复发可能,且复发后肿瘤可演变成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或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又称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肿瘤细胞间变程度在星形细胞瘤与多形性胶母细胞瘤之间。

占颅内肿瘤得13~26%,占胶质瘤的21.1~51.6%,男性多于女性,肿瘤生长缓慢,病程较长。

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平均2年,有的可长达10年。

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局部症状起决于病变部位和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

星形细胞瘤经手术和(或)放疗后,预后尚佳。

肿瘤全切者5年生存率可达80%,而部分切除肿瘤或行肿瘤活检者5年生存率仅为45%~50% 对40岁以上肿瘤次全切除的患者,放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肿瘤复发预后不佳,约半数肿瘤复发后恶变。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症状:肿瘤的不断生长占据颅内空间或者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造成脑积水和脑水肿,脑脊液回流吸收障碍等均可造成颅内压增高。

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视、头颅扩大和生命体征的改变。

(二)局部症状:1、大脑半球星形细胞瘤:约60%有癫痫发作。

癫痫发作的形式与肿瘤部位有关,额叶多为大发作,中央区及顶叶多为局限性发作,颞叶肿瘤可出现沟回发作或精神运动性发作。

侵及胼胝体至对侧半球者常有精神症状,表现为淡漠、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能力及计算能力下降等。

在额叶后部前中央回附近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对侧偏瘫。

在顶叶下部角回及缘上回者可有失读、失算、失用及命名障碍。

在颞枕叶累及视觉通路者可能幻视或视野缺损。

约有20%病人无局部症状。

肿瘤发展至晚期,出现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2、第三脑室星形细胞瘤:颅内压增高症状。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

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起源于星形细胞或神经胶质细胞,通常病理上表现为恶性。

其病理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家对组织标本的细致观察和评估,同时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以得出准确的诊断。

关于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组织学形态特征胶质瘤的组织学形态特征是病理学家最常用的诊断依据之一。

在显微镜下观察,胶质瘤的细胞呈星形或梭形,胶质细胞核大而异形,胞浆丰富,胶质纤维增生明显。

胶质瘤的增生呈现不规则状,可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或血管模拟,伴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并且通常具有高度核分裂活性。

二、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标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可以检测特定的蛋白质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常用的标记物包括GFAP(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等。

阳性GFAP染色结果表明肿瘤起源于星形胶质细胞,Ki-67阳性率高则提示肿瘤增殖活性明显,p53过表达则可提示肿瘤的恶性程度。

三、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测在胶质瘤的病理诊断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表达水平,可以为病理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经典的例子包括IDH(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和MGMT(O6-甲基化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甲基化状态等。

IDH突变通常出现在低级别胶质瘤中,而MGMT甲基化状态则与对放疗药物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胶质瘤的病理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组织学形态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多方面信息,以得出准确的诊断结果。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出现,为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

希望通过科学家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未来能够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这种疾病,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星形胶质细胞:生理和病理

摘要:星形胶质细胞是一种特殊的胶质细胞,其数量超过神经元数量的五倍以上。

均散的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CNS),并在健全的CNS中发挥许多重要并且复杂的功能。

星形胶质细胞可以通过一个称作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过程对CNS各种形式的损伤做出反应,这也成为CNS结构性病变的一个病理特征。

最近,在确定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的功能和机制方面以及确定星形胶质细胞在CNS疾病和病症中的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子库已经确定。

转基因小鼠模型用来研究体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具体方面。

星形胶质细胞被确定参与特定临床病例实体。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或无现象,而是由特定的信号控制的时情况而定的细微的、逐渐的、连续的变化。

这些变化发生在基因表达的可逆性改变和保护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细胞肥大,组织结构重排的持久瘢痕形成。

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在因为缺失正常的星形胶质细胞功能或者拥有不正常的功能引起的CNS疾病中起着主要或者促进作用。

本文概述了(1)在健全CNS中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

(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

(3)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导致或者促进特定CNS疾病和损伤的路径。

引言:普遍的观点认为星形胶质细胞在那些临床疾病和CNS结构性病变研究中的生物学和病理学机制(1)在神经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支持胶质细胞成分(2)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是病变组织可信的和敏感的标志。

星形胶质细胞或者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功能失调可能促成临床信号或者机制的呈现,导致一般考虑不到的CNS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的发生。

然而,这些观点逐渐改变,对星形胶质细胞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兴趣逐渐增加。

在过去的25年里,星形胶质细胞在健全的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各种各样的复杂的和重要的功能,包括通过神经回路在突触传递和信息加工的主要作用。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和功能逐渐被阐明。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起源于胶质细胞,是导致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是指在组织学和细胞学层面上观察到的一系列特殊特征和变化。

在组织学上,胶质瘤的特点主要包括瘤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浸润性生长。

与正常的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细胞数量增多,并且排列紧密。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胞质核比率高,细胞核具有异型性,即形态和大小不一致。

瘤细胞常常形成集结体、索状结构和囊腔等特征,交织在胶质纤维网中。

在瘤组织中还可能存在瘤周血管增生、坏死和出血等变化。

从细胞学上观察,胶质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

不同于正常神经细胞具有特定的神经元功能和形态特征,胶质瘤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和多样性。

胶质瘤细胞常常失去正常胶质细胞的限制性生长特性,导致无控制地增殖和扩散。

此外,胶质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含有丰富的颗粒物质,如胶质纤维和胶质结节等。

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研究对早期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学和细胞学的特点,可以确定胶质瘤的类型、分级和预后。

病理学特点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

此外,对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深入理解还有助于揭示胶质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和预测治疗效果。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关于胶质瘤病理学特点的重要发现,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深入了解胶质瘤细胞的分子特征和致病机制,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好的基础。

此外,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并通过病理学特点的发现和应用,不断改进胶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胶质瘤病理学特点在胶质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胶质瘤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点,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胶质瘤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改善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

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及病理对照

形式也复杂 多变 , 给诊断与定性带来一 定的困难 , 本研究选择
作者单位 :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磁共振室

3 7 4・
壶壶哈筮 医堂院学报 2 0 l 曼笙第 3 4卷第 3期
润生长 , 且 浸 润 性 关 系 与 组 织 学 分 级 不 明 显 J , 随 着 病 程 的
我院 2 0 1 0年 1 2月 至 2 0 1 2年 1 2月行 MR I 检查, 并 经 病理证 实的 4 8例星形 细胞 瘤 患者 , 对 不 同级别 星形 细胞 瘤 的 M R I 表现及特点进行对 照 , 现报道如下 。
理分级越高 , 差 异越明显 , 各种 影像 表现在不 同级别脑 星形细胞 瘤之 间差异 具有显 著性 , 有统计 学意 义 P
< 0 . 0 5 。结论
供指导 。
星形细胞瘤的级别不 同 , 在 MR I的表现形 式也 不 同, MR I 的表现 与病理分 型具 有密切 的
相关性 , 在 临床诊 断时 , 将病理诊 断与影像 相结合 , 可提高星形细胞瘤定性 的准确性 , 更好地 为临床治疗 提


资料 与 方 法
1 . 一般资料 : 我院 2 0 1 1年 l 2月 至 2 0 1 2年 l 2月 经 病 理
延长 , 其恶性程 度也 随之 不 断增 高 , 最 终 发展 为胶 质母 细 胞
瘤 。对 于 不 同级 别 脑 星形 细胞 瘤 的 分 级 对 于 指 导 治 疗 及 判 断
【 关键 词】 脑 ; 星形 细胞 瘤 ; 磁共拓 成像 ; 病理
脑星形细胞瘤是 临床最 常见 的脑肿瘤 , 其 发生率 约 占原 发性脑肿瘤 的 6 0 % … 。星形细胞瘤在 任何年 龄段均 可发病 , 但从临床年龄统计显 示 , 高发年 龄为 2 O一4 O岁 , 可发 生于 颅 内任何部位 。星形细胞 瘤 的特 点是 病理变 化多种 , 呈 弥漫 浸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简洁范本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简洁范本

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III~IV级星形细胞瘤影像学星形细胞瘤是一类常见的脑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标准,星形细胞瘤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其中III~IV级为恶性星形细胞瘤,较为罕见但具有较高的恶性度。

影像学表现在影像学检查中,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1. 病灶位置:这类恶性星形细胞瘤通常发生在大脑半球的深部,尤其是胼胝体周围、基底节区或颞叶内侧。

较少见的位置包括小脑、脑干及脊髓。

2. 肿瘤形态: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形态多样,可呈结节状、结节融合状或浸润状。

结节状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模糊。

结节融合状肿瘤则呈现多个相互融合的结节,形态更不规则。

浸润状肿瘤则是指肿瘤无明确边界,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混杂。

3. 强化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在增强扫描中通常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可较为明显。

在肿瘤内部常可见到囊变、坏死或出血灶。

4. 水肿区:恶性星形细胞瘤周围常常伴有明显的水肿区,表现为在T2加权成像上呈现高信号。

水肿区的程度与肿瘤的恶性度密切相关。

5. 挤压效应:由于肿瘤的增大及周围水肿的存在,恶性星形细胞瘤常会对周围结构产生明显挤压效应,如胼胝体向对侧移位、脑室受压等。

6. 血供特点:恶性星形细胞瘤多具有丰富的血供,动脉瘤样血管可见于肿瘤周围。

,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常具有肿瘤位于深部、多样化的形态、明显的强化、周围水肿和明显的挤压效应等特点。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这类脑肿瘤进行初步鉴别和评估,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以上为1500字的内容)。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结果是什么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结果是什么

脑星形胶质细胞瘤临床结果是什么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成为了脑袋疾病方面的又一大难题,对于大部分教授专家,针对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问题一直比较有争议,而且医学界也经常传出之前有很多医生又误诊了此类疾病,造成的影响相当大,对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我们不得不深层的了解一番。

脑胶质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即胶质细胞,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

常见的有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瘤及髓母细胞瘤等,以前者最常见。

该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发于青年人。

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好发于幕下。

肿瘤无包膜,生长方式呈浸润性。

肿瘤易发生囊变、坏死、钙化、出血等。

其病理表现因细胞间变程度,肿瘤血管及退行性变而异。

通常CT表现为脑内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周围脑质有水肿,有显著占位效应。

而Ⅰ、Ⅱ级星形细胞瘤呈浸润性生长,但与胶质间境界清晰,周围很少有水肿区。

组织学上脑胶质瘤分4型,即纤维细胞型,原浆细胞型,毛发细胞型和肥胖细胞型,在CT和MRI上4型无明显区别。

CT 及MRI将其分为四级,I级为良性,II级为过度性,III,IV级为恶性[2]。

作者发现部分胶质瘤平扫时为片状略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周围无水肿,中等强度强化,此类肿瘤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畸型,海绵状血管瘤。

此类胶质瘤病理改变常为细胞间变程度低、浸润性小、生长缓慢,多为Ⅰ、Ⅱ级星形细胞瘤[3]。

本组CT表现与其相似,但病理分级均比较高,多为III-IV级。

本组病例在早期多数被误诊[1],分别误诊为脑挫裂伤并血肿、高血压脑出血、血管畸形、脑灰质异位、脑膜瘤等。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上述CT表现应想到高密度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可能。

对于目前的医学技术,对于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详细解释也并没有进入一个比较透析的状态,很多情况下都是医生进行的临床试验治疗,毕竟很多患者患病之后也无从治疗,而最终脑星形胶质细胞瘤定会得到一定有效的治疗,只不过需要时间的界限等等。

胶质母细胞瘤与星型胶质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与星型胶质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与星型胶质细胞一、胶质母细胞瘤1、概述:胶质母细胞瘤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

肿瘤位于皮质下,多数生长于幕上大脑半球各处。

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几个脑叶,并侵犯深部结构,还可经胼胝体波及对侧大脑半球。

发生部位以额叶最多见。

2.CT扫描肿瘤呈边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其中多有瘤内出血所致高密度表现,但钙化者较少。

瘤内坏死及囊性变呈低密度影,而使其形态呈多形性,病灶周围多数脑水肿较重,肿瘤与脑组织无明显边界。

脑室常被压迫变小、变形或封闭,中线结构常向对侧移位。

增强后的部分肿瘤呈不均匀强化,常表现为中央低密度的坏死或囊变区周边增生血管区不规则的环形、岛形或螺旋形强化影。

3.MRI检查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的边界不清的肿瘤影,与邻近脑组织不容易区分,占位效应十分明显。

肿瘤内若有较大的坏死区则呈更低信号,若有出血呈高信号。

胼胝体常受累,中线结构,如纵裂池可变形、变窄或移位。

肿瘤在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

注射Gd-DTPA后肿瘤十分显著的对比增强使得肿瘤与邻近结构有明确的分界,且好发在脑深部,是特征性表现。

二、星型胶质细胞1、概述:星形胶质细胞瘤(astrocytome)是最常见的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0%,占胶质瘤的78%以上,男性较多见,高峰发病年龄为30-40岁。

肿瘤部位以大脑额叶和颞叶最多见。

研究表明,该肿瘤中原癌基因C-sis有过度表达2、病理变化: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

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3、组织分型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

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形胶质细胞瘤病理变化介绍
星形胶质细胞瘤是常见的胶质瘤,尤其好发于30到40岁的年龄阶段,所以对它的病理特征必须注重了解,可以用右眼观察了解是否有结节或者具它的状况,或者是在光镜下检查。

1,肉眼观察:肿瘤大小可为数厘米大的结节至巨大肿块不等,一般境界不清,在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出血时,似与周边组织境界分明,但边界外仍有瘤组织浸润。

瘤体灰白色,质地视瘤内胶质纤维多少而异,或硬、或软、或呈胶冻状外观,并可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由于肿瘤的生长,占位和邻近脑组织的肿胀,脑的原有结构因受挤压而扭曲变形。

2,光镜下:肿瘤细胞形态多种多样,肿瘤细胞核的多形性,核分裂像,瘤细胞密度,血管内皮增生程度以及瘤组织坏死。

3,星形细胞瘤预后较好,按瘤细胞形态又分为纤维型、原浆型、肥胖型和混合细胞型等亚型。

其中以纤维型星形细胞瘤(fibrillary astrocytome)最常见,瘤细胞分化好,但呈浸润性生长,瘤细胞之间可见红染的原纤维性背景。

原浆型星形细胞瘤(protoplasmic astrocytoma)较少见,瘤细胞体积小,形态较一致,胞突少而短。

肥胖细胞型星形细胞瘤(gemistocytic astrocytoma)瘤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半透明,核偏位。

电镜下在瘤细胞胞浆中可见成束排列的中间丝。

星形细胞瘤胞浆均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S-100蛋白和波形蛋白(Vimentin)。

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预后较差,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密度增加,核异型性明显,核深染可见核分裂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等,为恶性肿瘤的征象。

5,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又分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 GBM)和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
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为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于成人。

肿瘤常发于额叶、颞叶、浸润范围广,常可穿过胼胝体到对侧,或挤压周围组织)。

瘤体常因出血坏死而呈红褐色。

镜下,瘤细胞密集,有明显异型性,可见异型的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出血坏死明显,是其区别于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主要特征。

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肿大或呈实性条索状。

肿瘤发展迅速,预后极差,患者多在2年内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