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
糖蛋白药物糖基化及其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A s a t P o i—ae rg o s tt a o t u r r f e p r a i a r yb igg cp o is T ep roeo i r i b t c : rt n b sd du s nt ue b u q a e o w a p o l w t am ji e l o rt n , h up s f hs e e r e c i a t n v s h ot n y e t vw
关键 词 : 蛋 白 ; 基 化 ; 达 系统 糖 糖 表
Th o e o l c n n g y o r t i n l c p o en e p e so y t m e r l fg y a s i l c p o en a d g y o r t i x r s i n s se
维普资讯
安 徽 医 药
A h i dc l n h r a et a J un l 2 0 a u r ;2 1 n u Me i d P a m cui l o ra 0 8 Jn a 1 ( ) aa c y
・ 3・
糖 蛋 白药 物 糖 基 化 及 其 表 达 系统 的研 究 进 展
i o hg l h e if e c f l c s lt n o p i l h r p u i f c c ,a d t v u t h rt o x rs i n s s mst c iv st ih i tt n u n e o y o yai n o t g h l g o ma e a e t ef a y n o e a ae t e me s f p e so y t o a he e t c i l i e e o t l gy o ya in Ma p i lc s lt . mma in c l c l r ,w i h i u r nl h rd ci n s se o h i e frgy o r ti s h ss v r ia v n ma o l e l u t e h c sc re t t ep o u t y t m f oc o lc p oen , a e ea d s d a — a u y o c l tg si cu i g h g o to o d ,o g c ce t s a d,mp r n l l td c nr lo e l c s lt n I iw o i , e s x r sin a e n l dn i h c s f o s ln y l i n i o t t g me a y,i e o t v rgy o yai . n ve ft s y a t e p e s mi o o h o s se r u r n l en x lr d a l r aie o ma y t ms ae c r t b ig e p o e s at n t s t mmain c l c l r e a s h y ofr s v r d a tg s s c o u te — e y e v l el u t e b c u e te f e e a a v n a e , u h a r b s x a u e l s p e so s aa l eme tt n,a d t e a i t efr N—l c s lt n, s e i l p s r l h v etrp r p cie i p l a r s in, c b e f r n ai l o n h b l y t p r m, gy o ya i e p c a y i o o o l a t i wi a e ab t e s e t a pi — os l e v n c
生物合成新颖天然产物及药物开发研究进展
生物合成新颖天然产物及药物开发研究进展自然界中存在着丰富多样的天然产物,很多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们通过解析植物和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成功合成了许多新颖的天然产物,并且在药物开发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本文将回顾生物合成新颖天然产物及药物开发的最新研究进展。
生物合成是指生物体内通过多步骤的催化反应产生天然产物的过程。
通过分析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人员们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合成生物学手段来合成目标产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们成功合成了许多复杂的天然产物,包括抗生素、抗癌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这些合成的天然产物具有良好的活性和选择性,对于药物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
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植物生物合成途径来合成目标产物。
植物具有丰富的次生代谢途径,通过研究植物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人员们可以合成特定的天然产物。
例如,通过研究拟南芥中的异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人员们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异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癌和抗氧化的作用,对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来合成目标产物。
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具有高效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合成复杂天然产物的重要工具。
例如,通过研究链霉菌的产氯黄霉素途径,研究人员们成功合成了氯黄霉素,这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
此外,通过对其他微生物的研究,研究人员们还合成了多种抗生素、免疫调节剂和抗癌药物等。
除了通过研究现有生物体内的合成途径,研究人员们还开发了多种合成生物学技术来合成新颖的天然产物。
合成生物学是利用工程原理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设计和构建人工合成途径的学科。
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们可以合成原生不存在的化合物,从而扩展了合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
例如,通过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们成功合成了一种抗癌新药——坎贝西辛。
这种新药可 selectively 激活癌细胞的凋亡途径,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在药物开发领域,合成的新颖天然产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血吸虫糖蛋白研究进展
而且无种 特 异 性 l 。通 过 碘 分 子标 记及 免 4 j
疫沉 淀 反 应 表 明 , 种 抗 原 决 定 簇 存 在 于 分 这 子 量 >2 0 3 0 ,8和 1 Da 糖 蛋 白上 。 现 7k 等 已证 明 3 ,2和 2 D 83 0k a的 糖 蛋 白 分 子 含 有
有 关血 吸虫疫 苗 的研究 迄今 已有 7 0余 年 的历 史 。2 O世 纪 9 O年 代 中期 W HO厂1R I D 选定 了 6种 曼 氏 血 吸 虫 候 选 疫 苗 分 子 , 们 它
是 2 DaG T、7 k a副 肌球 蛋 白 、 2 k 8k S 9 D 6 Da lv5 2 Da 酸 丙 糖 异 构 酶 ( I 、3 k r一 、 8k 磷 TP ) 2 Da
糖蛋 白是一类通过一定结 构特征 的糖链 和 肽 链 中特 定 的 氨 基 酸 残基 连 接 而成 的结 合
蛋 白 , 在 于 动物各 种组 织 、 官和 体液 中。 存 器 虽 常 见 的糖 链 和 肽 链 的 连 接 方 式 有 两 种 : N一 糖苷 键 和 糖 苷 键 。N一 苷 键 连 接 的 糖 链 糖 ( 称 为 N一 链 ) 通 过 糖 链 还 原 端 的 N一 简 糖 是 乙 酰 氰 基 葡 萄 糖 ( C NAC) 肽 链 中 某 些 GL - 和 A N 酰 基 上 的 氮 原 子 相 连 。 N 链 结 构 复 S 糖 杂 而 且 多 变 。 O一 苷 键 连 接 的 糖 链 ( 糖 糖
择 性 地 激 活 与 保 护 性 免 疫 应 答 相 关 的抗 原 表 位 , 值 得 深 入 探 讨 的 问题 。 是
叉 反 应 , 明 糖 蛋 白 主 要 存 在 于 虫 卵 和 童 虫 说
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
化异头碳, 而吸电子取代基则钝化异头碳。通常, 糖 环上保护基为供电子基( 如节基和甲基)的糖宜作
方法 b 是糖9基作为亲核试剂进攻糖基受体基团, 形成糖昔键。当糖经基被氨基取代, 则形成的就是
1 1 2 1
化
学 进
展
OT BS
第 1 8卷
N 糖昔键。一般 N 糖昔键的合成 以这种策略为主。 一 一 下面分别介绍常见的 0 N S P糖昔键的化学合 , , ,-
式糖昔键( )1而2 基保护下, 式3[ ; - 1 ] P A 则容易 形成1 ,
2 一 反式构型的糖昔键( 2 式4 [ 1 1
叉缩醛和环己一, 二缩醛等; ) 12 一 ( 胺类保护基团, 4 典
型的有邻苯二甲酞亚胺和叠氮基等。 目 糖的保护已经有很多成熟的方法, 前, 可以做 到选择性地保护某个经基 , 或者某几个轻基。也可 以选择性地脱除保护基团而裸露某个特定位点的经
() 2 成醋类保护基 团, 典型的有乙酸I 和苯 甲酸醋 m ' , 等;3 成缩醛类保护基团, () 典型的有节叉缩醛、 丙
糖基供体。() 2 保护基团的选择对糖基化的立体选 择性有影响。尤其是邻位保护基团的选择, 对于糖 基化的立体选择性影响很大。例如2 - 烯丙基调节的 分子内糖基配体转移能够立体选择性地合成 1 一 ,顺 2
在。糖化学家们为了进一步研究糖缀合物的生物活 性, 还合成了大量更加稳定的 S糖昔键、 一 一 C糖昔键 连接的糖缀合物。本文将对糖缀合物的化学合成方 面的进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 糖缀合物化学合成的一般策略
糖缀合物化学合成的关键在于糖昔键的形成。 由于糖分子中存在多个性质相近的经基, 同时糖昔
p毋。 h - l -! OO n} Op1 B z u 0 } M万 1 l A A A 毖私产 B O t l ;} B o S 0 杯 - z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研究进展
期末考核课程:Glycobiology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进展姓名:***学号:**********班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时间:2016.1.1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进展马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糖基化修饰是生命活动中最广泛、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不仅影响着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生物活性、运输和定位,而且在分子识别、细胞通信、信号转导等特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综述了糖基化的分类、在生命体中的作用、糖基化位点分析及糖链分析方法等。
关键词:蛋白质糖基化;分析方法生命体是一种极其复杂且动态变化的有机系统,不断发生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进行新陈代谢,并协调、控制各部分生物功能的发挥。
蛋白质是生命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载体和生物功能的执行者,如分子识别、信号转导、免疫应答等。
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保证着生命有机系统正确、有序、高效地运转。
基因在转录和翻译后产生具有特定序列的氨基酸长链,即蛋白质的前体,再经过共价修饰、折叠、卷曲并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后,成为具有正常功能的成熟蛋白质。
而共价修饰在这个成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不仅如此,蛋白质成熟后的许多关键功能,特别是涉及控制、调节等方面的功能,都是通过共价修饰实现的。
这些发挥重要功能的共价修饰,就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它们使蛋白质的结构更为合理、功能更为完善、调节更为精细、作用更为专一。
翻译后修饰可以发生在蛋白质的任一位点上,并且种类繁多,目前有文献报道的翻译后修饰就多达数百种,常见的有碟酸化修饰、糖基化修饰、乙醜化修饰等。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是最广泛、最复杂、最重要的翻译后修饰之一,据推断有超过的蛋白质都发生了糖基化修饰。
这些糖蛋白广泛分布于生命体中,特别是在细胞膜上和体液中含量丰富,大部分膜蛋白和分泌蛋白都是糖蛋白。
糖基化修饰不仅影响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生物活性、运输和定位,而且在分子识别、细胞通信、信号转导等特定生物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糖蛋白药理研究进展
Anl.0 4D c9 ( ):6 0—13 a 2 0 e ;9 6 1 3 g 67
g iga d m n y t e t . e t An l. 0 5 N v 1 1( : on b o ia h s rco l e my An s a 2 0 o ; 0 5) h g
的清除作用 。任国艳研究发现 , 海蜇 口腕 部糖 蛋 白可以清 除 自由基 , 提高机体免疫力 。张艳研究发 现裸 燕麦糖蛋 白
对邻 苯三酚 自氧化产生 的 0 、etn 系产生 的 ・ H、 P F no 体 O D—
P 自由基均能有效 清除 , H 并呈一定 的剂 量效应 关 系 J 。钟
v mi n r a me t y d o e i o r o d n e to o t g te t n b r p rd l o n a s n r n.An sh soo y i e t e il g .
p t n sh s r t i l id r k s o e frt e p e ito fp s— a i t it y wi a smp i e i c r o r d c in o o t e o h f s h
洁研 究 发现 蒲 公英 糖 蛋 白粗 品可 以有 效 的清 除 D P ・、 PH 0 ・ ・ H 自由基 , 和 O 具有较 强的还原 能力 , 并且 可 以有 效
连构成 的分子 。是生物体 内重要 的一类 大分子 , 种类 繁多 ,
分布广泛 , 具有多 种重要 功 能。从 天然 植物 中分 离得 到 的
2 0 u ;0 ( :0 4—10 0 5J n 12 6) 19 0
1 Ga J c o , hip BK. rn o z d, o be— bid su y o 1 nT ,opA P l i A a d mie d u l l td f n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3
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3张倩 杨振 张艳贞 王爱丽 安学丽 晏月明(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100037)摘 要: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它参与和调控生物体的许多生命活动。
随着蛋白质组技术的不断发展,蛋白质糖基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介绍了蛋白质糖基化修饰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综述了最近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糖基化 糖蛋白 糖链 质谱 糖基化工程Detection of Protein G lycosylation Modif ica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Zhang Qian Yang Zhen Zhang Yanzhen Wang Aili An Xueli Yan Yueming(College of L i f e S cience ,Capital N ormal Uni versit y ,B ei j ing 100037)Abstract : G lycosyl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st 2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of the protein ,which is related to many activities of lif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teomics ,the studies of the glycosylation are atta 2ch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This article has introduced the approaches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2glycosy 2lation 2site ,the assay of sugar chains of the glycoprotein ,the glycosylation engineering ,and reviewed the progresses in their applications.K ey words : G lycosylation G lycoprotein Sugar chain MS G lycosylation engineering 糖基化是蛋白质的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1]。
糖蛋白的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09年第3期·综述与专论·收稿日期:2008-09-18作者简介:郭慧(198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分子生物学;E -mail :hupoahui@ 通讯作者:张映(1954-),女,教授,研究方向:动物分子生物学糖蛋白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具有很多重要功能。
糖蛋白作为细胞信息功能的承担者,既是激素、凝集素、酶、毒素、病毒和细菌等的识别点,又是细胞表面抗原、糖分化抗原和癌发育抗原。
糖蛋白上的糖链好像细胞表面的天线,是细胞相互识别、粘着、信号接收、免疫应答、接触抑制、细胞分化、增殖以及受体功能等的分子基础[1]。
1糖蛋白的结构糖蛋白是由长度较短,带分支的寡糖与多肽链共价连接而形成。
糖蛋白的糖链可以是直链和分支链,糖基数一般1~15个左右,但也有含20个糖基的巨寡糖。
不同糖蛋白分子中,其糖链数目不等,分布亦不均。
如膜糖蛋白的糖链全部分布在暴露于膜外侧面的肽链上,理论上讲,糖链有无数种结构形式[2]。
然而,生物体内有某种限制因素,使实际存在的糖链类型大减,分为两类糖链,即N -连接的糖链和O -连接的糖链。
1.1N -连接的糖链N -糖链根据五糖核心结构(N -连接的糖蛋白链均含此结构)连接其它糖的情况,可分3类:高甘露糖型:寡糖链只含有甘露糖和N -乙酰氨基葡萄糖,而且只有甘露糖连接在五糖核心区上,如卵蛋白。
复杂型:寡糖链除含有甘露糖和N -乙酰氨基葡萄糖外,还有半乳糖、岩藻糖和唾液酸等。
杂合型(混合型):既有高甘露糖链,又有N -乙酰氨基半乳糖链连在五糖核心结构上。
1.2O -连接的糖链O -连接的糖链存在多种形式,其结构共同点是由一个或少数几种单糖与某些含羟氨基酸连接,不存在共有的核心结构。
但在O -乙酰半乳糖胺(O -Gal NAC )连接的糖链中已发现有4种核心结构,研究最多的是粘蛋白血浆蛋白和膜蛋白[3]。
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糖是生物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分子,其功能十分复杂,包括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生物粘附,细胞间通讯,病原体感染与宿主细胞互作等方面。
因其复杂的功能,糖生物学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针对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展开探讨。
糖的合成与修饰糖是由多个单糖分子通过特定键结合而成,糖的复杂度可以通过糖分析技术进行描述。
糖生物学的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确定某一糖链的结构,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来解决。
同时,糖的修饰也是糖生物学的研究重点之一,不同的糖修饰在生物体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例如所谓的核心糖修饰可以被大量生物蛋白特异性辨认,从而介导了多种蛋白的相互作用。
此外,当蛋白质表面存在较为复杂的糖修饰时,会引起疾病的产生,例如人类的流感病毒 H1N1 在细胞表面的结合中,通过其表面膜糖蛋白绑定上唾液酸,从而实现感染宿主细胞。
糖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发现糖在生物体中的功能极为复杂,其中包括生长因子的作用、生物互作、细胞通讯以及细胞粘附。
大部分糖的生物功能是通过它们附着到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上来实现。
这种现象是由于在糖的分子中,糖残基是决定它们所识别的蛋白质与糖链结构特异性的主要组件。
在此基础上,糖的生物学功能也表现在一些疾病的产生与抵抗上,例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均受糖的作用影响,糖蛋白的降解也参与了许多神经退行性与心血管等疾病的病理过程。
应用前景糖生物学近年来被认为是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前沿领域之一,该领域涉及到许多方面,从基础学科到临床医学都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如肠道菌群失调、乳糖不耐症等疾病中,糖生物学提供了解决方案。
在肿瘤科学领域中,糖生物学将带来创新性的治疗策略,通过针对特定的糖链来治疗肿瘤。
例如,“阻挡抗原”疗法中,利用针对某种糖链的抗体来识别和识别肿瘤细胞,这为肿瘤的治疗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
此外,基于糖的药物设计也将得到广泛应用。
糖作用于生命体系的奥秘,将成为科研领域的重点。
糖代谢的研究与糖新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糖代谢的研究与糖新生物学的研究进展0902012010摘要:糖是一类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机化合物.在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glucose,Glc)及糖原(glycogen,Gn).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葡萄糖与糖原都能在体内氧化提供能量.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进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机体内糖的代谢途径主要有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糖原合成与糖原分解、糖异生以及其他己糖代谢等.关键字:糖代谢,研究进展,糖原组学,食物中的糖代谢的基本概念机体内的化学反应是在酶的催化下完成的。
在细胞内这些反应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反应的产物可能就是下一个反应的底物,这样构成一连串的反应,称之为代谢途径(pathway),由不同的代谢途径相互交叉构成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化学反应网络(network),称为代谢(metabolism)。
体内的代谢途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分子(多糖、蛋白、脂类等)不断降解为小分子(如CO2,NH3,H2O)的过程称之为分解代谢(catabolism);另一类是由小分子(如氨基酸等)生成大分子(如蛋白质)的过程称之为合成代谢糖的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糖主要是淀粉,另外包括一些双糖及单糖。
多糖及双糖都必须经过酶的催化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经唾液中的α淀粉酶作用,催化淀粉中α-1,4-糖苷键的水解,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麦芽寡糖及糊精。
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停留时间短,淀粉的主要消化部位在小肠。
小肠中含有胰腺分泌的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成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和少量葡萄糖。
在小肠黏膜刷状缘上,含有α糊精酶,此酶催化α极限糊精的α-1,4-糖苷键及α-1,6-糖苷键水解,使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刷状缘上还有麦芽糖酶可将麦芽三糖及麦芽糖水解为葡萄糖。
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糖化学和糖生物学是生物化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化学角度来看,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糖有多种形式,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每种形式都有着特定的化学性质和功能。
由于糖的多样性,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糖的合成、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糖化学主要研究糖的化学合成和结构,通过合成不同结构的糖分子,可以进一步了解糖的功能和生理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糖化学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糖的合成方法不断提高,包括化学合成和酶催化等方法。
这些方法为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工具,使得科学家们能够合成出各种结构的糖,并进一步研究其生理功能。
糖生物学则研究糖在生物体内的合成、降解和调控。
糖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参与了细胞信号传导和调节等生理过程。
研究表明,糖还与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如炎症、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
因此,研究糖的生物学功能不仅有助于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还对于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研究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结构生物学的技术可以通过解析糖的结构来揭示其功能。
糖组学则通过高通量的糖鉴定和定量分析技术,使得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糖的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
同时,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研究手段的发展,也为糖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内容。
除了基础研究领域,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糖蛋白等糖基化蛋白在生物药物的制备中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糖基化的疫苗研发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糖类药物和糖抗体疗法也逐渐受到重视,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尽管如今糖化学和糖生物学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研究工作变得复杂而困难。
同时,糖与其他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
蛋白糖基化修饰和疾病研究进展
蛋白糖基化修饰和疾病研究进展摘要:糖类、蛋白质、核酸是构成生物体的三类大分子物质。
糖类除了供能和作为结构物质基础,还在细胞和蛋白质功能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多种多样的生物过程中,从胚胎发育,细胞分裂,到蛋白质结构调控,糖基化都发挥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活动和疾病过程中,多种不同蛋白质的糖基化状态发生显著变化。
因此,检测蛋白质糖基化的实验,有助于疾病预后和治疗目的的研究。
蛋白质糖基化是一种丰度高、结构类型特别复杂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类型,具有很强的宏观不均一性和微观不均一性。
据估计,细胞表达的蛋白质有50%以上为糖蛋白。
但目前为止,只有不到20%的蛋白质糖基化得到了实验证实。
蛋白质的糖基化酶促反应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过程。
通过对蛋白质进行复杂而精确的糖基化修饰,细胞内可以产生丰富的蛋白质类型;通过对各类糖基化信号途径的精密调控,细胞中蛋白质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丰富多样的糖蛋白在细胞内/间的信号转导、免疫调控、蛋白质稳定性维持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蛋白质糖基化主要类型与特点蛋白质糖基化修饰是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糖链分子与蛋白质氨基酸侧链活性基团反应生成糖苷键,从而使糖链连接到蛋白质上。
根据糖基化发生的化学键类型,可将蛋白糖基化修饰主要分为N-糖基化和O-糖基化。
(一)N-糖基化修饰N-糖基化修饰发生在肽链的天冬酰胺(Asn)上,是最常见的糖基化修饰类型。
N-糖基化具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个是具有位点特异性,N-糖基转移酶能识别特定的氨基酸基序Asn-X-Thr/Ser,(X可以是除脯氨酸之外任何氨基酸)进行修饰。
第二个是五糖核心,N-糖基化糖链都包含一个五糖核心,该核心由2个乙酰葡糖胺和3个甘露糖组成,五糖核心可进一步被修饰上其他糖,形成复杂的N-糖链结构[1]。
这两个特点为N-糖蛋白/糖肽的解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O-糖基化修饰O-糖基化修饰通常发生在肽链的丝氨酸/苏氨酸(Ser/Thr)上,糖链与Ser/Thr侧链羟基在酶催化下产生O-糖苷键。
APP蛋白的研究进展
2 AD 的简介
AD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以高级认知功能低下为特点, 病 理上以脑 细胞内神 经纤维 缠结(neurofibrillar tangles, NFT) 及细胞 外老年斑 (senile plaque, SP)为特征[1]。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退 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减退、认知障碍、人格改变为特征。其病理特征是神经 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和细胞外的老年斑(或称神经斑),皮层动脉和小动脉的血 管淀粉样变性以及神经元数量的减少。至今,AD 确切的形成和发病机理仍不清 楚,世界各国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2 APP 及其功能
如前所述βA 是由其前体蛋白 APP 剪切生成的,APP 为一跨膜糖蛋白,结构 类似于细胞表面受体.APP 基因定位于 21q21.2,与遗传学连锁分析定位的 EOAD 基因位点相重叠.APP 基因至少由 18 个外显子组成,其转录产物的剪接方式不 同可以生成若干种 APP 的亚型.其中最主要的三种为 APP695,APP751,APP770 (数字表示氨基酸残基数目).
除了上述 APP 自身基因外,某些基因的突变也可影响其剪切过程及βA 的 生成.早衰蛋白(或早衰素,pre senilin,PS)1 及 PS2 均为跨膜蛋白,其基 因分别定位于 14q24.3 及 1 号染色体上,结构高度同源(67%).同 APP 一样, PS 在人体的多种组织也有广泛的表达,但其功能亦尚未确定.究其原因,可能 在于:PS 在 APP 的正确折叠和细胞中的分拣(sorting)、定位中起着重要作用 [9],其结构或功能的缺陷影响了 APP 的转运和酶切加工,从而导致βA42 的生成 增加;或者,PS 作为一种可能的离子通道(Ca2+)其突变导致通道的开放异常[10], 从而导致细胞的功能异常,甚至凋亡.
糖组学中糖蛋白糖链的研究技术及进展
糖组学中糖蛋白糖链的研究技术及进展1988年牛津大学Dwek教授在Annual Review of Biochemistry上发表了题为“Glycobiology”(糖生物学) 的综述,首次提出了糖生物学这一概念,标志着糖生物学这门学科的诞生[1]。
在十几年后,糖生物学在糖链结构、生物合成、生理功能等方面取得了极大地进展。
作为第3种生命信息分子的糖链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于是糖组学被誉为是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第三领域。
糖组是指细胞内所有的糖链,包括糖复合物[2]。
糖组学是研究糖链的表达、调控和生理功能的科学,通过研究糖链确定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糖组学的研究依赖于糖组研究技术的发展,其中糖蛋白和糖链的研究技术比较成熟,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进行综述。
1.糖组学研究的内容及意义基因对生命活动的调控是由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及其所合成的糖链和脂类来体现的,因此基因功能的阐明不仅需要基因组学的研究,还必须开展蛋白质组学和糖组学的研究。
糖链、核酸和蛋白质都是生物大分子,但是糖链的结构远比核酸和蛋白质复杂,这是由于聚糖的糖单位之间糖苷键的链接方式的多样性[3]。
糖链参与几乎所有真核生物的每一生命过程,其功能是复杂而多样的在分子内,糖蛋白糖链影响蛋白质的折叠、溶解度、半衰期、抗原性及生物活性等。
在分子间,糖链可以通过糖基化影响蛋白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还与信号传递、细胞通讯密切相关。
.糖与糖之间的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细胞相互作用也被证实.因此糖组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就是作为信息分子的糖类如何在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中发挥作用[4]。
为了研究糖类在细胞识别和信号传导中的作用首先要完成4个方面:什么是基因编码糖蛋白,即基因信息;实现被糖基化的位点,即糖基化信息;聚糖结构,即结构信息;糖基化功能,即功能信息[5]。
目前预测细胞内超过50%的蛋白质为糖蛋白,在这些糖蛋白中蛋白质是生理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而糖链则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折叠方式、生物活性、溶解度、疏水性、聚合、降解、电荷、粘度及质量,对蛋白质的功能起修饰作用。
糖蛋白生物活性研究综述
关键词: 糖蛋 白: 物技 术 : 体 生 生物
中图分类号: 3 Q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4 5 (0 9 0 — 0 1 O 10 — 60 20 )4 0 3 一 2
Bi l gc l tv t fGl c pr t i S nt ss o o ia i iy o y o o en y he i Ac
() 1糖蛋 白提取与纯化研究 。 物糖蛋 白主要是从 自然 植 界 中的植物 中提取分 离得到的 ,由于糖蛋 白类 物质的特殊 性, 目前还 没有具有针对性 的提取方法 , 多采用与植 物多糖 或蛋 白质相类似 的提取方法。 由于糖蛋白是极性很强 的亲水
6 总 结
对糖蛋 白结构研究 的方法还有很多 ,但是因为糖蛋 白 结构的复杂性 , 至今还没有一种有效的研究糖蛋 白全结构的
的延 长 而 逐 渐上 升 , 现 蕾 期 含量 基 本 稳 定 , 对 也 较 高 。 在 相
3 结论
( )从拉巴豆粗蛋 白质含量 和产量综合考虑 ,现蕾期 1
1 糖蛋 白研 究的现状
糖 蛋 白是 一类 十分 重 要的 糖复 合物 ,93年首 次被 17
2 糖 蛋 白的组成
糖蛋白含有几乎所有 的氨基酸 ,其 中苏 氨酸五 、丝 氨
M nei otu 在其著作 中提 出的 , r l 他将糖 复合物划分为糖蛋 白和 糖脂大类 。10 年美 国生物化学家协会 的蛋 白 98 质命名协会
参 考文献
… 陈惠黎 。 1 王克夷. 糖复合物 的结构 和功能【 . 上海医科 大学 M】 上海
出版 社 ,9 78 — 5 . 19 :5 2 4
植物糖蛋白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Absr c : i a e u t a t Th sp p rs mma ie h e eo me t f h xr cin a d p rfc to fte pa tgy o r ti n rz ste d v lp n ee ta to n uiiain o h l n lc p oen i ot r c n e r , swel sisboo ia ciiisa dp y ilgc l u ci n o d f r n ln ss u c s e e t a a l a ilgc l tvt n h soo i a n t sf m i e e t a t o re . y s t a e f o r f p K e r s gy o r ti ; l n; xr cin bo ciiis ywo d : lc p oen pa t e ta t ; ia tvt o e
— 7 = 4
第1 第 期 卷 4 3
食品 I J 发 民 研究与开 叩W 丌 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张淑媛 , 吴蕾 庞广 昌, 。 任云霞 ( 天津市食 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 天津商业大学 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 院 , 天津 3 03 ) 0 14
( i j e aoa r o o i eh o g , oee f i eh o g n od c ne Taj n e i Ta i K y brt y f od o cn l y C l g o enl y d o i c , i i U i r to nn L o F B t o l oB t o a F Se n n v sy f
计划项 目( 重点 z 2 0 1 ) D 0 7 6 作者简介 : 张淑媛 (9 5 )女( )在读硕士 , 18 一 , 汉 , 研究方 向: 生物活性
糖蛋白药物的研究
糖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上)糖蛋白(glycoproteins)以溶解状态或与细胞膜结合状态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外。
其相对分子质量从 1.5×104至大于106,含糖量差异也很大,从1%~ 85%不等。
糖蛋白在生物体内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其糖链和蛋白相互作用介导细胞的专一性识别,调控各种生命过程如受精、发育、神经系统的维持,在目前炎症及癌细胞异常增殖、自身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笔者就其糖蛋白的结构、功能、分离纯化技术及糖蛋白药物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1 结构糖蛋白通过糖肽键(carbohydrate-peptide linkage)将糖链和肽链两部分连接起来,连接方式主要分为β-构型的N-糖苷键和α-构型的O-糖苷键,另外还有阿拉伯糖羟脯氨酸(Ara-Hyp)、半乳糖羟赖氨酸(Gal- Hyl)等。
目前所知,组成糖链的单糖超过百种,动物糖蛋白主要有9种,包括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岩藻糖、葡萄糖胺、半乳糖胺、木糖、N-乙酰神经氨酸、N-羟乙酰神经氨酸,它们通过1-2,1-3,1-4,1-6 键连成糖链或分枝结构。
参与糖肽键组成的有5 种氨基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以前3种为主。
2 代谢2.1 糖蛋白的生成合成糖蛋白肽链的生物合成包括多肽链的合成和多肽链的糖基化作用,糖多肽链的合成受基因控制,而多肽链的糖基化作用不受基因调控,由糖基转移酶将糖基转运至肽链上。
糖蛋白糖链的合成按糖肽键性质不同可分为N-糖苷键型寡糖和O-糖苷键型寡糖两种生物合成方式。
影响糖链合成的因素很多,如神经系统的控制等。
2.2 糖蛋白的降解糖蛋白的降解主要由位于溶酶体的蛋白水解酶和糖苷酶催化。
参与糖链降解代谢的大多数糖苷酶是外切酶,要使糖链彻底水解,必须具备全套外切糖苷酶,如缺乏某个酶类,将使糖链降解中断,相关代谢物堆积产生遗传疾病如糖类过多症等。
3 生物学功能3.1 构成α-构型血抗原的基本物质构成血型的抗原为血型糖蛋白,是一组含大量唾液酸糖链的跨膜蛋白,无论ABO血型系统或MN血型系统都是由血型糖蛋白决定。
Tamm—Horsfall蛋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Tamm—Horsfall蛋白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鲍华英;龙明智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4(009)001
【摘要】Tamm-Horsfall蛋白(THP)是肾脏亨利氏袢升支粗段(ALH)上皮细胞及远曲小管(DCT)上皮细胞高尔基体产生并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于1950年首次被发现并从尿中提纯。
许多学者对其生理生化特征及致病机理进行了一系到的探讨,然而它在临床上的确切地位及意义至今尚未明了。
本文就THP研究的有关进展及THP的临床意义加以阐述。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鲍华英;龙明智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2
【相关文献】
1.糖尿病患者尿Tamm-Horsfall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沈默宇;杨维淮
2.肾病患者尿Tamm-Horsfall蛋白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朱新侠
3.尿调蛋白(Tamm—Horsfall糖蛋白)研究进展 [J], 廖利民;申鹏飞
4.甲状腺病患者Tamm-Horsfall蛋白改变及临床意义 [J], 王伟;郭永年;李莉
5.小儿肾功能不全尿Tamm-Horsfall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杨凤英;翟淑萍;宋其挂;李昶;张燕玲;王学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23卷第5期,425~431有机化学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V ol.23,2003N o.5,425~431・综述与进展・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张 健a 张其胜b 田庚元Ξ,aΞ(a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200032)(b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消化科 上海200081)摘要 拟糖蛋白因为其很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和它可以通过合成大量获得,而引起了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极大的关注.就拟糖蛋白的应用及各种合成方法作一简要的评述.关键词 拟糖蛋白,合成,抗原,糖缀合物R ecent Develpoment in Synthesis of N eoglycoproteinZH ANG,Jian a ZH ANG,Qi2Sheng b TI AN,G eng2Y uanΞ,a(a Shanghai Institute o f Organic Chemistry,Chinese Academic o f Sciences,Shanghai200032)(b Department o 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 st People’s Hospital o f Shanghai,Shanghai200081)Abstract S pecific interaction between proteins and sugars has recently been em phasized in many biological system.The neoglycoproteins are exactly the material which has been useful in study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benefits of sugar2 recognizing systems,and ma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is rapidly developing area.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ynthetic methods of neoglycoprotein and discusses thei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biological activities and applications.K eyw ords neoglycoprotein,synthesis,antigen,glycoconjugate 酶促的糖类和蛋白质的连接反应称为蛋白质的糖基化(glycosylation).但是,糖和蛋白也可以发生许多类型的非酶反应.随着有机合成技术的飞速发展,糖类连接到蛋白质上的方法也不断增加,这些将糖类连接到蛋白质肽链上的非酶过程被定名为糖化(glycation).由此过程而得到的糖类和蛋白质的复合物,被统称为拟糖蛋白(neoglycoprotein)[1]. 自拟糖蛋白第一次被Lee教授命名以来[2],其合成和应用已引起化学家、生物学家和药物学家的广泛关注[3~6],因为某种糖链可以被特定的细胞专一性识别并结合,而且拟糖蛋白具有高价性,可以用来作为靶向药物的特异性载体[7~9].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家发现拟糖蛋白还可以作为免疫激活剂,产生免疫反应,另外可以制备单克隆抗体.目前许多单糖和寡糖链的拟糖蛋白(抗原)已被合成出来,并研究了它们的结构与免疫活性的关系[10,11].1 物理化学性质 拟糖蛋白的表征工作主要集中在糖修饰后蛋白结构的改变,以及糖的存在对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活性的影响. Wash等[12]曾报道,用还原胺化法将乳糖修饰到天冬酰胺酶上,得到的拟糖蛋白比天然酶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而后,Washall[13]又尝试了其他各种天然酶,发现他们的糖缀合物都显示了对热、蛋白水解酶、变性剂有很好的稳定性.2 生物活性 一般说来,在合成拟糖蛋白的过程中,如果保留了原有的蛋白质的净电荷,将不会改变原有的蛋白酶的活性[14,15],例如采用还原胺化法、活化酰基化法、咪化法.但是如果修饰过程中,蛋白质上的电荷被中和或引入了疏水基团通常会降低酶的活性[15,16],这一点在抗原设计中应特别注意.当然,糖基结构的不同也会影响整个拟糖蛋白的活性.例如,在靶向药物载体的设计中,因为62磷酸甘露糖与星状细胞表面的62磷酸甘露糖/胰岛素生长因子(M6P/IG F2II)受体专一性结合,所以若将62磷酸甘露糖修饰到蛋白上,该载体将会专一ΞE2mail:tiangy@Received June7,2002;revised August27,2002;accepted December2,2002.性的导向星状细胞[7].但若将糖基结构改变为乳糖时,它会专一性的导向肝细胞[16];改变为甘露糖时,它会专一性地导向肝巨噬细胞.3 拟糖蛋白的应用 首先,拟糖蛋白可以大量的制备,这对天然的糖蛋白来说是很困难的.另外,拟糖蛋白的结构远比天然糖蛋白简单,因此易于表征.3.1 抗原 拟糖蛋白最早、最广泛的应用,是作为人工抗原研究抗碳水化合物的抗体,如模拟细菌多糖和人体内血浆中的一些糖类化合物形成抗糖抗体,从而能与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用于临床检验,该方法具有专一性.另外,可以通过改变拟糖蛋白中糖的结构,来确定具有免疫专一性的碳水化合物的结构.用来研究的碳水化合物有天然糖、氨基糖、糖醛酸、脱氧糖、唾液酸等等.通常它们是一些单糖和二糖,但是近年来一些寡糖和多糖也研究了它们的免疫专一性[3].3.2药物载体年代就已经开展.拟糖蛋白同样也具有作为药物载体的潜力.因为拟糖蛋白可以特定识别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受体,所以它可以携带小分子药物进入内体、溶酶体.然后,这些可渗透的分子在细胞内聚集,水解后小分子药物将脱离载体充满于整细胞. 也许,拟糖蛋白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得到各种特别结构的糖缀合物,给研究糖-蛋白质的关系提供了方便.但是目前限制拟糖蛋白发展的是可以连接到蛋白质上的寡糖的合成.随着有机合成和糖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一点正在被逐步解决.4 拟糖蛋白的合成 拟糖蛋白的合成工作从七十年代开展以来,从简单的重氮盐偶联[17]、异硫氰酸酯偶联[18~20]到后来发展起来的还原胺化法[21]、活化酰基化法[22]、酰基叠氮法[23,24]以及双功能试剂交链法[25,26]等.作为拟糖蛋白的原料,最常用的是牛血清蛋白(BSA),这是因为它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分子量较大、赖氨酸含量较多(每分子有59个赖氨酸残基).如有特殊目的还可选用特定的蛋白质.4.1重氮盐偶联 氮盐偶联是最经典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一般程序是[27]:先在糖中引入对氨苯基[如通过形成对氨基苯基糖苷(1)],用亚硝酸钠处理将氨基转化为重氮盐(2),然后在碱性溶液中与蛋白质作用,形成偶氮蛋白(3)(azo2protein). 该方法因为重氮盐能迅速地与蛋白质中的组氨酸、赖氨酸残基反应,因此能够获得高偶合度的拟糖蛋白(每个蛋白链上连有3050个糖基),但由于疏水性苯基的引入可能较大地改变蛋白质的性质(如在抗原设计中,可能会诱导出非预期的抗体)[28];而且所形成的偶合产物呈深棕色,往往限制了蛋白质和糖的一些标准方法的应用.4.2 异硫氰酸酯法 该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蛋白质糖化方法[29],异硫氰酸酯法是先将氨基糖苷(4)用硫代光气处理,转化为异硫氰酸酯(5),然后在弱碱性条件下,异硫氰酸酯与蛋白质上的氨基反应,得到稳定的产物6(硫代碳酰二胺衍生物). 异硫氰酸酯因为反应的选择性好,比较稳定,所以可以与多种蛋白质偶联,如牛血清蛋白(BSA)[30~32]、人血清蛋白(HSA)[33]、IgA[34]、藻红蛋白[35]、血蓝蛋白(K LH)[25].同时,运用异硫氰酸酯法可以很好的获得具有寡糖链的拟糖蛋白.如N obert等[36]合成了具有K O(D2丙三氧基2D2塔罗吡喃糖222酸)基团的拟糖蛋白(7).624 有机化学V ol.23,20034.3 还原胺化法 还原胺化法适合于寡糖的拟糖蛋白的合成,Schwartz 将纤维二糖通过糖环开环产生还原性醛基的方法获得拟糖蛋白[37].他将二糖的还原端开环,产生具有还原性醛基的产物8,再与蛋白质中的氨基形成席夫碱9,在还原剂硼氰氢化钠的作用下,成为稳定的拟糖蛋白10. 该方法中最常用的还原剂是NaCNBH 3,它可以专一性地还原席夫碱中的双键,而对糖中的醛基没有作用.近年来,随着功能试剂的出现,可以人为地在异头碳引入醛基,所得到的产物也能通过还原胺化法偶联到蛋白质上,且可保持单糖的吡喃环结构.P ozsg oy [21a ,21b]用该方法合成了寡糖(四糖~十六糖)的HSA 的拟糖蛋白14.他将寡糖酰肼化合物11用杂双功能试剂12转化为含醛基的中间体13,化合物13再用还原胺化法得到高偶合度的糖缀合物14.该化合物的分子量经过M A LDI 2T OF 2MS 测定得到了很好的结果.724N o.5张健等: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4.4 活化酰基化法 该方法先将糖通过氧化开环形成羧酸衍生物,再转化为混合酸酐[17,22]活性酯[10],酰基叠氮[23,24],让其与蛋白质中的氨基反应,通过酰胺键连接形成糖-蛋白质缀合物.Arakatusu 等[22]运用葡聚糖水解得到的寡糖片段15,用溴氧化断裂形成羧酸16,再与异丁基甲酰氯反应,得到活性中间体17,最后将酸酐17与BSA 缩合,得到蛋白质链上连有8~14个寡糖链的拟糖蛋白18. 2001年,Scherrmann 等[10]用这种方法得到了高偶合度(16∶1)的拟糖蛋白,用来作为产生抗六位磷酸化糖的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他用酰氯20将半抗原19转化为活性酯21,最后与蛋白质高效偶合得到产物22.作者证明了在抗原设计中,六位磷酸化的糖可以作为更好的半抗原,这一说法在他之前也得到过证明[7].Ratio of hapten 2to 2protein 16∶1824 有机化学V ol.23,2003 同样,Pinto 等[24]将羧酸转变为酰肼23,再转化为酰基叠氮活性中间体24,最后与蛋白质上的氨基反应形成拟糖蛋白25.4.5 双功能试剂交联法 糖类或糖肽可以用多功能团的试剂和蛋白质交联成为拟糖蛋白[38],所用的交联剂非常多.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天然的糖蛋白或多糖中的的糖链接到蛋白质上,同时可以提高蛋白质上糖链的密度[3]. 利用双功能试剂制备拟糖蛋白,一般先将糖转变为其衍生物,然后通过双功能试剂将糖衍生物偶联到蛋白质上.这些双功能试剂既可与氨基结合,也可与羟基结合,例如β2苯胺基乙胺[39,40]、β2巯基乙胺[41~45]、二乙烯砜[46]都是很好的偶联试剂. K osma [41~43]用HSCH 2CH 2NH 2功能试剂合成了各种天然寡糖(二糖到五糖)的拟糖蛋白26,它们产生的抗体与天然抗体比较,显示出更强的对脂多糖的亲合性. 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功能试剂,K andil 等[47]曾经报道了一种双马来酰亚胺的功能试剂27,用它合成了荚膜多糖的寡糖片段的拟糖蛋白28.4.6 水溶性碳二亚胺法运用水溶性碳二亚胺(如EDC )将糖基上的羧基与蛋白上的游离氨基偶合形成酰胺键,该方法只需一步反应,操作简单,不需加入连接基团,而且偶合度较高.K unz [48]报道了T N 和T 抗原与BSA 的缀合物,它是蛋白链上连有大于20个糖肽的拟糖蛋白.2.5to 6olig osaccharids chains per BSA924N o.5张健等: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E DC :12乙基232(32二甲胺基丙基)碳二亚胺 该方法适用于糖肽与蛋白质缀合物的合成,也可用于寡糖与蛋白质缀合物的合成,只要将末端糖氧化开环形成羧酸,然后用该法与蛋白偶联[49]. 此外,还有一些方法也有零星的报道,如酶催化合成法[48]、咪化法[49]、胍化法[50]等.5 展望由于生物体内反应的复杂性,使得要从生物体内获得化学结构单一的糖缀合物的可能变得微乎其微.因此拟糖蛋白的合成为我们研究糖对糖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糖蛋白结构的改变对分子识别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实现导向药物的产业化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当然,在拟糖蛋白的合成中,如何开发方便、有效的方法来合成和分析拟糖蛋白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出现的自动合成(Automated synthesis )和固相合成(S olid 2phase synthesis )将为糖缀合物的合成开拓了广阔的天地.R eferences1S towell , C.P.;Lee ,Y. C.In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Eds.:T ips on ,R.S.;H orton ,D.,Academic Press ,San Dieg o ,1980,37,p.225.2Lee ,Y. C.J.Biol.Chem.1978,253,6107.3P ozsgay ,V.In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andBiochemistry ,Ed.:H orton , D.,Academic Press ,San Dieg o ,2001,56,p.153.4Lee ,Y. C.;Lee ,R.T.Neoglycoprotein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Acadamic Press ,San Dieg o ,1994,pp.3~21.5Z anini ,D.;R oy ,R.In Carbohydrate Mimics ,Ed.:Charpleur ,Y.,WI LEY 2VCH ,2001,p.385.6Sears ,P.;W ong ,C.H.Science 2001,291,2344.7Bejaars ,L.;M olema ,G.;P oelstra ,K.H epatology 1999,32,1487.8Melgert ,B.N.;Olinga ,P.;P oelstra ,K.H epatology 2001,34,719.9Melgert ,B.N.;Olinga ,P.;P oelstra ,K.J.H eptology 2000,32,603.10Scherrmann ,M.;Boutboul ,A.;Lubineau ,A.Carbohydr.Res.2001,334,295.11Richter ,A.W.;Eby ,R.Mol.Immunol.1985,22,27.12Marsh ,J.W.;Denis ,J.;Wriston ,J. C.J.Biol.Chem.1977,252,7678.13Marshall ,J.J.Trends Biochem.Sci.1978,3,79.14Maekawa.K.;Liener ,I. E.Arch.Biochem.Biophys.1960,91,101.15K rantz ,M.J.;H oltzman ,N.A.;S towell ,C.P.;Lee ,Y. C.Biochemistry 1976,15,3963.16Van der sluijs ,P.;Bootsma ,H.P.;P ostema ,B.;M oolenarr ,F.;Meijer ,D.K. F.H epatology 1986,6,723.17McBroom ,C.R.;Samanen ,C.H.;G ddstein ,I.J.Methods Enzymol.1972,28,212.18G oebel ,W. F.J.Exp.Med.1940,72,33.19Z opf ,D.;Smitil ,D. F.;Drzeniel ,Z.Methods Enzymol.1978,50,171.20M onsigny,M.;R oche ,A. C.;Mideux ,P.Biol.Cell 1984,51,187.21(a )P ozsgay ,.Chem.1998,63,5983;(b )P ozsgay ,V.Angew.Chem.,Int.Ed.1998,37,38.22Arakatusu ,Y.;Askwell ,G.;K abat , E. A.J.Immunol.1996,97,858.23Reimer ,K. B.;Pinto ,B.M.Carbohydr.Res.1992,232,131.24Pinto ,B.M.;Bundle ,D.R.Carbohydr.Res.1983,124,313.25Svens on ,S.B.;Lindberg ,A.A.J.Immunol.Methods 1979,25,323.26R oberts ,J. A.;K aack ,M. B.;Baskin ,G.;Svens on ,S. B.Infect.Immun.1993,61,5214.27K ataoka ,M.;T avass oli ,M.J.Histochem.Cytochem.1984,32,1091.28Z opf , D. A. C.;Tsai ,M.;G insburg ,V.Arch.Biochem.Biophys.1978,185,61.29G arala Fernandez ,J.M.;Ortiz Mellet , C.In Advances in Carbohydrate Chemistry and Biochemistry ,Ed.:H orton , D.,Academic Press ,San Dieg o ,2001,55,p.104.30Reichert , C.M.;Hayes , C. E.;G oldstein ,I.J.Methods Enzymol.1994,242,108.31W ong ,S.Y. C.;Manger ,I.D.;G uile ,G.R.;Rademacher ,T.W.;Dwek ,R.A.Biochem.J.1993,296,817.32Andre ,S.;Unverzagt ,C.;K ojima ,S.;D ong ,X.;Fink ,C.;034 有机化学V ol.23,2003G abius,H.2J.Bioconjugate Chem.1997,8,845.33Lindenberg,S.;K imber,S.J.;kallin,J. E.J.Reprod.Fertil.1990,89,431.34Ekborg,G.;Vranesic,B.;Bhattacharjee,A.K.;K ovac,P.;G landemans,C.P.J.Carbohydr.Res.1985,142,203.35Hilditch, C.M.;Balding,P.;Jenkins,R.;Smith,A.J.;R ogers,L.J.J.Appl.Phycol.1991,3,345.36Wimmer,N.;Brade,H.Carbohydr.Res.2000,329,549.37Schwartz,B.A.;G ray,G.R.Arch.Biochem.Biophys.1977, 181,542.38R ogers,J.C.;K orn feld,mun.1971,45,622.39Lee,Y. C.;Lee,R.T.Methods Enzymol.1989,179,253. 40R oberts,J. A.;K aack,M. B.;Baskin,G.;Svens on,S. B.Infect.Immun.1993,61,5214.41K osma,P.;G ass,J.;Schultz,G.;Unger,F.M.Carbohydr.Res.1987,167,39.42K osma,P.;Schultz,G.;Brade,H.Carbohydr.Res.1998,183,183.43K osma,P.;Baumann,R.;Schultz,G.;Brade,H.Carbohydr.Res.1990,208,37.44Fu,Y.;Baumann,M.;K asma,P.;Brade,L.;Brade,H.Infect.Immun.1992,60,1314.45Lee,Y. C.;Lee,R.T.Carbohydr.Res.1974,37,193.46Warzel,H.;Bremer,H.;Neelsm,P.Biomed.Biochem.Acta 1991,50,151.47K andil, A. A.;Chen,N.;K lein,M.;Chong,P.G lycoconjugate J.1997,14,13.48K unz,H.;Birnbach,S.;Wering,P.Carbohydr.Res.1990, 202,207.49Lonngern.J.;G oldstein,I.J.Arch.Biochem.Biophys.1976, 175,661.50Fan,J.Q.;Lee,Y. C.J.Biol.Chem.1995,270,17730. 51S towell,C.P.;Lee,Y. C.Methods E zymol.1982,83,279. 52Maekawa,K.;Liener,I. E.Arch.Biochem.Biophys.1960, 91,101.(Y0206071 LU,Y.J.)134N o.5张健等:拟糖蛋白合成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