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资料共50页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1



《诗经》的美刺:实用功利主义的文学 观 《小雅· 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式讹尔心,以畜万邦。” 《国语》、《左传》: 献诗讽谏说-读者 世界 观诗知政说-读者 作品
诗、乐、舞三位一体


《礼记· 乐记》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当作 “器”)从之。”
诗言志



《尚书· 尧典》舜说: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 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左传》记载的许 多“赋诗言志”的故事,《论语》记载的孔子及其弟子 “各言其志”,皆为例证。因此所谓“诗言志”是指诗歌 要表现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志,“心之所之”→政教领域,则为志向→诗言志 “诗言志”说的实质,就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心灵 领域中的道德与政治)的表现。 比较:模仿说:现实世界是摹仿理念世界的,而艺术又是 摹仿现实世界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
孔子“诗教”观的内涵



2.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 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 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思无邪与仁爱思想:孔子肯定《诗经》中表现的普通百姓 的思想、感情、愿望和下层官吏牢骚不满,这是和“仁” 的思想相联系的。 思无邪与中和之美: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 是提倡一 种“中和”之美。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这就 是一种“中和”之美。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朱熹《诗集传》 : “此言为此诗者,得其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33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0002)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

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

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

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

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第二章:两汉1、“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伟大的事迹而概括出来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1)

讲义稿1: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编号:26120260绪论一、学科历史中国文学批评史,又名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学思想史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中国文学批评与历史学交叉的一门学科。

•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是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与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学术界一致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是: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部分高校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学者、专家(略)王运熙、顾易生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版(七卷本,规模宏大,力求全面地清理各历史阶段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三、“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除了上述提及的著作外,还有以下:1、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李建中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第2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2015年8月第1版2、成复旺著《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3、李春青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4、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第1版5、赖力行、李清良著《中国文学批评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6、邹然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7、谢建忠著《中国文学批评史述略》,巴蜀书社2005年9月第1版8、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2版——张少康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9、蔡钟翔、黄保真、成复旺《中国文学理论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10、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1、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12、李铎《中国古代文论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3、袁济喜著《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最重要的教科书(本科)•1、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时期ppt
-
一、孔子的文学观
据《礼记·经解》记载,孔子说诗应该是 “温柔敦厚”的,“温柔敦厚,诗教 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 深于诗者也”,又说“广博易良,乐教 也”。
这段所谓孔子的话,也未必就是孔子的原 话,但它反映了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却 是毫无疑问的,后来曾被长期作为孔子的 诗教来看待。这一理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影响很大。
第二,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 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是先秦文 学批评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理 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第三,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评 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 吉光片羽,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之中,不成系统。
-
一、美刺和言志
兴观群怨以外,诗歌还可以事父、事君, 并且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在孔子以前, 人们大致上认识到诗歌的美刺、言志和观 风俗、知民情的作用,但讲得比较零碎而 不全面。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把前人的意见进行概 括,对诗的作用作了有系统的理论表述, 对后世的诗论很有影响。它在长期的封建 社会中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并且成 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反对艺术脱离政治、 缺乏社会内容的有力武器。
-
一、孔子的文学观
3、“兴观群怨”说。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论语·阳货》) 兴:据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兴,引譬连 类。”朱熹《四书集注》:“感发志意。”就是 说,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这是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这种诗歌的 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即 “引譬连类”。【审美作用】
-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和 初期的文学观念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稿第一讲、绪论第一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之成立1906年,章太炎(1869-1936)在日本东京讲授《文心雕龙》1913-1918年,黄侃(1886-1935)首先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23年,范文澜(1893-1969)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1934年秋,陈子展(1898-1990)在复旦大学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1958年,高教部批准成立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研究室,主任郭绍虞(1893-1984),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史研究。

郭绍虞从同济大学调入,刘大杰(1904─1977)从暨南大学调入,朱东润(1896-1988)从沪江大学调入,兼之已有的陈子展、赵景深(1902—1985)、王运熙,共同构成复旦文学批评史的中坚。

中宣部周扬(1908-1989)在《文艺报》1958年第17期发表《建立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批评》,第一次公开批评了对苏联文艺及理论的崇拜,倡议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强调要继承借鉴民族的文学遗产,以便在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

1959年,周扬提出建立马列文艺理论,指示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各编一套批评史与文论选,开展竞赛。

周扬亲自分派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三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刘大杰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先秦至隋唐五代,王运熙执笔,刘大杰修改润色)。

这两种高校统编教材,确立了复旦大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核心地位。

1962年,复旦大学中文系以这套三卷本的《中国历代文论选》为教材,在高年级开设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门课程,这在新中国的高校文科教学中是首创之举。

也是从这一年起,复旦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郭绍虞先生、朱东润先生、刘大杰先生都挂牌招生。

1979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作了较大的修订增补,主要是增加了小说、戏剧、民歌等方面的理论和近代部分的文学理论,这大大补充了原书范围、结构上的不足,原先的三卷本也因此扩为四卷本。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唐代文学㈠扫除齐梁遗风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㈡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隋唐五代文论选读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

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国语》、《左传》 1.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召穆公劝导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对晋平公说:“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 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 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 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 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 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 语言、行为、动作,亦可为“文”。) 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之前的“文”多是“学术”的含义。 《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 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喊乐》之(道)归是 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 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 提出
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文学理论批评见解的是《易经》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 PPT

影响: 一是强调文学创作主体的人格形 象; 二是形成“知人论世”的批评方式; 三是采用比德的言语方式。
第二,功利主义
“诗言志。” 《尚书·尧典》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 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 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 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 《庄子·渔夫》
第三,言外之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 不可以言传者。 ——《庄子·天道》
四、中国文学批评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文化与中国文学批评 第一,人格主义。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 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 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版。 参考书: 1. 郭预衡:《中国文学批评史》全二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 史》三卷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 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三、文学批评史 文学批评: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和评论。 这种认识和评论,后于文学创作,是与人们对自 然和社会的认识,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和思维能力的水平,与思想文化和伦理道德的 状况,以及文学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密不可 分。 文学批评史:是研究历代文学思想发展历史 的科学;是总结历代文学创作经验结晶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中国文学批评史PPT精品课程课件全册课件汇总

无为,修心静观,对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思维规
律比较注意。
• 儒家较多看到文艺的外部规律,而道家则比较 多的看到文艺的内部规律。综观我国的文艺理 论史,有两条明显的线纵贯始终:一条沿孔、 孟等儒家正统思想的线发展的,强调文艺与政 治的联系,强调“文以载道”;一条沿道家这
“儒”
• “儒”的字源学考察: 柔、需 •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家文化
• 人格主义 • 功利主义
• 经学中心主义
“道”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文化
• 虚静其心 • 法天贵真
• 言外之意
“佛”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文化
• 真实观
• 灵感观 • 境界观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


先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闻一多在《文 学的历史动向》中指出:
《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
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
叫“经学”、“史学”、“玄学”,“文”成了文学
作品的专称。鲁迅说,魏晋时期才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艺”
• 先秦时“艺”的涵括也很广,它包括艺术,但 也包括技术,才能,甚至科学,古称“礼、乐、 射、御、书、数”为六艺。先秦时期的“文艺”
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但古人有关“文”和
“艺”的一些规律,也是适合纯文艺的。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
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