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人类社会

合集下载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篇一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交往形态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早期的文字交流,到现在的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多种形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交往习惯。

本文旨在从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历程。

二、早期互联网交往的形态早期的互联网交往以文字为基本载体,主要体现在电子邮件、BBS论坛和在线聊天室等平台上。

这个时期的互联网用户主要是年轻人群和科研人员,其交往模式具有简练、快速的特性。

这些简单的交流形式孕育了信息传播的原始生态,同时也塑造了人们对互联网的初步认知。

三、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拓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交往形态。

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更方便地分享信息、交流思想。

此外,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更大的社区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人们的社交圈子也因此不断扩大。

四、互联网多媒体交往形态的出现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崛起,视频通话、语音聊天等新的交往形态逐渐普及。

这种交往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文字交流限制,使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对方,并增加更多的情感表达。

同时,各种虚拟社交环境的出现也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形象、游戏等形式的社交互动,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交往体验。

五、互联网技术文化与交往形态的融合在媒介环境学看来,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是推动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重要动力。

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工具和平台,而文化的多样性则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思想碰撞。

这种技术文化交融的交往形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社交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未来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展望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互联网交往形态将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与他人进行真实的互动和交流,实现更加深入的沟通和理解。

同时,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的重视和网络安全技术的提升,未来的互联网交往将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种研究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的学术流派。

其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媒介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垂直结构和中央集权,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促进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

2. 媒介对文化传播和认知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塑造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

例如,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文化,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导致了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现象。

3. 媒介对个体行为和身份的塑造: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对个体行为和身份的塑造。

不同的媒介形式对个体的社交行为、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观念,个体通过媒介的交互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4. 媒介对权力和控制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对权力
和控制的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对塑造公共舆论和影响社会议程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所有权结构会影响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进而影响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

总体来说,媒介环境学派论述了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多方面影响,强调了媒介在塑造社会结构、文化传播、个体行为和权力控制方面的作用。

这些论述对理解和分析媒介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农业论文

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农业论文

媒介环境学媒介生态学论文-生态学论文-农业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媒介生态学派与媒介环境学派及其名实之争两论在对学派称谓的辨析中,也辨析了各自的学术缘起,在学理资源的“认祖归宗”中进一步厘清了两者的不同。

媒介环境论论者批评媒介生态论者并不是一种对于北美学派的继承与推介,在引入MediaEcology(媒介环境学)概念之时,就没有真正地对其进行全面地介绍与阐释,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媒介生态进行了中国式的阐释和发挥。

其对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阐述及其在中国的确立,没有起到真正廓清认识并加以推广的作用,并且在此后的研究与发展中,也并未与北美媒介环境学派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融通。

而媒介环境论本身则是从译介出发,在对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理论的梳理中确立的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的贡献在于,集中而大量地引入并译介了相关著作,从学派的历史、理论、应用三个领域,全面地介绍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界重新认识了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理论。

媒介环境学派是正宗的北美学派的中国代言。

他们汲取北美学派有益的学术思想,开拓思维,为中国学界提供新的研究范式与角度。

媒介生态论论者早就对自己的学术缘起有清醒的认识,崔保国在2003年就提出“媒介生态学研究在我国的展开,来自于我国传播学者的自觉,不同于传播学研究那样是从海外引进。

尽管美国学者开展媒介生态研究和日本学者开展媒介环境研究要比我们早很多年,但似乎国内的媒介生态研究最初的展开与他们并没有什么渊源。

中国学者的媒介生态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而不是引进的,从一开始学者的关心就侧重在媒介的发展生存环境研究方面。

”在后来与媒介环境学派的厘清中,媒介生态论论者一直坚持认为,中国的媒介生态学是在传播学、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学科,并不是对北美MediaEcology的简单继承和推介,其研究意识是原发的,这是中国媒介生态论论者独树一帜所在。

3.对于研究向度的辨析。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媒介环境学林文刚中的主要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林文刚是中国传媒领域的知名学者,他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些主要观点,对媒介环境的理论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首先,林文刚认为,媒介环境是指人们在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过程中与媒体交互产生的一系列关系和影响。

这一概念对我们认识媒体的本质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了媒介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媒介不是单纯地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通过塑造和影响我们的视听觉感知、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对我们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林文刚提出了媒介环境的多维度性。

他认为媒介环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媒体技术存在,还包括了文化、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

他用“三维网格”理论来描述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将其看作是由不同的维度构成的网状结构。

这种多维度的理解方法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媒介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此外,林文刚还关注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他指出,媒体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媒介,它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媒介与个体身份认同、社会关系、权力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媒介环境对社会的塑造功能。

他的观点使我们更加关注媒介对我们个体和社会的作用,从而提供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方向。

总之,林文刚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环境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他的观点涉及了媒介与个体、社会的关系,多维度的媒介环境构建等方面,为我们认识媒介环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逐一介绍林文刚的主要观点,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林文刚的媒介环境学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目的和结构。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媒介环境学的概念和林文刚对其研究的重要意义。

接着,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结构,明确将探讨林文刚的两个主要观点,并在结论部分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

麦克卢汉

麦克卢汉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是相当著名的,即媒介即讯息;媒介冷热论;媒介延伸论。

同时,麦克卢汉还首次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评价:麦克卢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观察人类社会的发展,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发,他的“地球村”的预言,也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

片面性:1.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其他相关的复杂因素。

2.忽略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

3.麦克卢汉倡导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的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

他想通过传播媒介来追踪人类文化的发展,但他的历史学却缺乏“真正的人民”。

提示:三言两语是很难概括麦克卢汉理论的功过得失的,推荐阅读《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学说。

提出了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

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过程来看来,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还提出了“媒介即人类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类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例如广播是人类听觉的延伸。

教科书上批判他说这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一种解释是说按照媒介传达信息的清晰度来评论其“冷”“热”。

清晰度高不需要人们动用更多的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即使是“热媒介”,反之则是“冷媒介”。

鉴于人们知识结构、理解能力的不同,这种冷与热的区分是很难展开的,也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在于,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从媒介环境学看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一、媒介环境学概述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于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

该理论学派由尼尔波兹曼创建,主要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

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媒介环境学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力的第三学派,主要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的关系。

媒介环境学的独特性在于其研究重点放在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微观及宏观影响。

该学派主要分为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哈罗德英尼斯、埃里克哈弗洛克和马歇尔麦克卢汉,而纽约学派则以尼尔波兹曼为代表。

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他们明确了媒介的定义,并探讨了媒介与人的社会关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波兹曼和詹姆斯凯利为代表,他们深入研究了媒介环境学的某一部分或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以梅罗维茨和保罗莱文森为代表,他们研究了最新科技对人的改变和影响。

媒介环境学的理论核心是认为传播媒介并非中性的、透明的和无价值的渠道,而是具有内在的物质结构和符号形式,这些结构和形式对信息的编码、传输和解码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还提出了传播媒介有偏向的理论,认为每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独特的偏向,这些偏向会影响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和社会文化的发展。

媒介环境学作为一门研究媒介与社会关系的学科,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二、新媒体的特点与分类数据性: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信息传播,其内容和形式都以数据为基础。

互动性:新媒体允许用户与媒体内容进行实时交互,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超文本:新媒体内容通常以超文本的形式呈现,用户可以通过链接跳转到其他相关内容。

网络化:新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等渠道进行传播,具有广泛的覆盖范围。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种独特的传媒研究方法和理论。

它强调媒介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介所处的环境对其功能和效果的塑造。

因此,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研究方法。

它关注各种媒介形式、技术和内容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仅考虑到了单一媒介的作用,还考虑到了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这为了解和解释媒介对于社会的作用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其次,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与其环境的互动。

它认为媒介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这一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媒介的功能、效果和变革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历史和时代的分析框架。

它考察了不同媒介形式和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种历史和时代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媒介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然而,媒介环境学派也存在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强调媒介的决定性作用过于突出,忽略了个体和社会主体的能动性。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媒介环境学派在理论上不够凝练和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说,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重视媒介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对于理解和分析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它也需要与其他传媒研究方法和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是一门研究传播媒介对人类感知、感情、认识和价值产生影响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关于媒介环境学的读书笔记:
《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这本书介绍了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观点,并探讨了其在多维视野下的应用和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媒介环境学研究人的交往、交往的讯息及讯息系统,关注传播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书中提到了媒介环境学的两个重要学派:多伦多学派和巴黎学派。

多伦多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他们的学术观点对媒介环境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黎学派则以让·鲍德里亚和后结构主义为代表,强调语言和符号在媒介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媒介环境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明白了媒介环境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它让我们反思自己与媒介的关系,以及媒介对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影响。

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

媒介生态学1)媒介生态学考察媒介传播如何影响人类的感知、理解、感觉以及价值观。

我们与媒介的交互作用推动还是阻碍了我们的生存机遇。

这里,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这个系统带给人们特定的思考、感觉以及行为方式。

这些规范经常是不正规并隐晦的,更多的隐藏在我们的错觉中。

媒介环境学就是要把这些规范变得清晰。

媒介环境学就是把媒介当做环境来研究。

在方法论上,媒介生态学也独具特色,即采用“隐喻”的方式。

隐喻的核心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内容来指称不太熟悉的内容,隐喻的方式并不能建立因果模型,也不能建立相关模型,甚至算不上严格的理论,但隐喻的方法在研究中也有重要地位,因为他可能提供一种洞见,提供一种分析的视角。

2)理论命题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无价值的渠道。

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编码的过程中扮演着揭示和塑造性的角色。

假定每一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为其带来一套偏倚或倾向。

媒介会促使各种不同的物质的、感知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因果关系,它们与媒介独特的内在偏倚有关。

这一命题直接谈到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即技术和文化的关系,并通过此环节来探究传播技术如何并在多大程度上推进世界上各种不同的因果关系。

1968年波斯曼首次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是我们理解和想象事物的框架。

他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我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于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认为媒介的真正影响在于营造了一个人们无法摆脱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借助他们才能赋予世界意义。

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

媒介环境学从边缘到庙堂一、概述媒介环境学是一个研究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思维和行为的学科。

这个领域最初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当时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媒介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由于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广泛,且有很多前沿的研究方向,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处于边缘地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媒介环境学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不再被视为边缘和冷门,而是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

这个学科的原理包括媒介技术的物质性、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媒介讯息对于人们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媒介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影响力,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媒介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媒介环境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

20世纪初,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孕育了其胚胎。

20世纪上半叶,一些多学科的巨人成为其先驱。

20世纪中叶,传播学的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融合,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学术队伍。

如今,媒介环境学在中国的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已经登堂入室,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领域。

1. 媒介环境学的定义与起源媒介环境学是由尼尔波兹曼创建的一个理论学派,它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北美,并在70年代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该学派的研究重点是探索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传播技术的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何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微观和宏观影响。

媒介环境学已经发展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并列的传播学第三学派。

这一学派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就是信息,它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其传播的内容,更在于其形式和结构。

媒介环境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介对人类感知、理解和情感的影响,以及媒介在社会和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媒介环境学主要分为两个学派: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

多伦多学派以麦克卢汉为代表,强调媒介对人类感知和认知的影响而纽约学派则以波兹曼为代表,更加关注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是塑造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它强调媒介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个学派还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要素包括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

其中,媒介技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

媒介环境是指由媒介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要素,它们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手法包括媒介分析、语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

媒介分析的是媒介技术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境分析则注重考察媒介技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批判性分析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媒介环境学派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学派对新闻传播业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媒介环境学派提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媒介环境学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MOOCs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媒介环境的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对娱乐产业的传播方式、受众心理以及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点之一。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篇一一、引言互联网的诞生与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交往形态。

从简单的信息交流到复杂的社交网络,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文化变迁的映射。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出发,探讨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影响。

二、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初期:信息交流与电子邮件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人们主要通过信息交流和电子邮件进行交往。

这一阶段的交往形态以文字为主,人们通过简单的文本信息传递思想,实现远程沟通。

这一时期的交往形态具有即时性、便捷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存在着信息传递不直观、情感表达受限的局限性。

三、社交网络的崛起:从论坛到博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开始崛起。

论坛和博客等社交平台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交流观点、建立社交关系。

这一阶段的交往形态更加丰富多样,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形成了一个个具有特色的网络社区。

四、社交媒体的兴盛:从微博到微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兴起,社交媒体开始兴盛。

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交往形态更加多元化和便捷化。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软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分享、互动,形成了庞大的社交网络。

这一阶段的交往形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实时性,同时也对人们的社交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互联网交往形态的特点及影响从信息交流到社交网络的演变,互联网交往形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即时性,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二是多样性,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三是全球性,使得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进行交往。

同时,互联网交往形态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社交行为和文化观念。

六、未来展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互联网交往形态将继续演变。

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加智能化的交往方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真实、生动。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

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人是媒介的尺度: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的媒介思想。

莱文森作为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人物,其理论观点独到,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和人的认知行为有着深刻的洞见。

本文首先将对莱文森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概述,然后探讨其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贡献,接着分析莱文森理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实践意义,最后总结莱文森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概述莱文森的理论观点时,本文将突出其“人是媒介的尺度”这一核心观点,即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始终以人的需求和认知为中心。

莱文森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它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类认知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力量。

他将媒介技术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巫术、神话、技术和信息,每个阶段都对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探讨莱文森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贡献时,本文将强调其理论在媒介环境学派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莱文森不仅关注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更关注媒介技术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这使得他的理论在媒介环境学派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分析莱文森理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实践意义时,本文将结合当前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莱文森理论在指导媒介实践、推动媒介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还将分析莱文森理论在解决当前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如信息过载、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潜在应用。

在总结莱文森媒介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本文将强调其理论对于深化我们对媒介技术和人类认知行为关系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莱文森的理论也为媒介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有助于推动媒介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保罗·莱文森媒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保罗·莱文森的媒介思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中逐渐形成的。

他的思想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这些阶段既体现了莱文森对媒介技术的独到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人类与媒介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关注媒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媒介对人类认知、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对媒介的技术、形式、传播方式等特性的分析,揭示了媒介的社会和心理效应。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概念1.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媒介与其所处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媒介环境既包括媒介的物质形态和技术特性,也包括媒介的意义、使用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结构、行为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和个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技术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等方面。

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推动作用,但也强调了技术的副作用和负面影响。

3. 媒介神经学媒介神经学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之一,强调媒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媒介神经学认为媒介可以改变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塑造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文化模式。

它关注媒介对大脑和心理过程的影响,研究媒介与人类神经系统的互动关系。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内容1. 媒介与认知媒介对人类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认知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带来的认知变革和认知能力的转变。

2. 媒介与行为媒介对人类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塑造作用。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交行为和参与行为。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变革和影响机制。

3. 媒介与文化媒介对人类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论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以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延伸理论”为视角

论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以媒介环境学派的“媒介延伸理论”为视角
芒 福 德 虽然 没 有 具 体 论 及 媒 介 , 只 是 论 及 技 术 对 生 命 的
在人类 的科学研 究中 ,对 已经发 生的事物做 出论断 , 是 非 常 相 似 就 是 对 此 生 动 的 说 明 。

的事情做 出理 论上 的 判断 ,且这种 判断 已经被 证 明是 正确 延 伸 , 但是媒 介技术 亦是技 术 , 而且芒福 德的思 维 方式直接
的, 这种理 论就 有其 新鲜、 特殊和独到 之处了。媒介环境学派 就 是 媒 介 环 境 的 理 论 来 源 , 以及 他 思 想 背 后 隐 含 的 内 容 对 麦 的“ 媒介延伸理 论” 就是这样一种理论 。 克 卢汉 的思维具 有影响 ,这两点均 已经被 媒介环 境学 者认
技术 是人机体 的延伸 这一 观念 ,可追溯到爱 德华 ・ T ・ 霍 可 。总之 , 芒福 德和 麦克卢汉都认可媒 介是对人类 自然生命
东 南传 播 2 0 1 4 年 第1 期( 总 第1 1 3 期)
鬻 j露 ≥ 酉埋
饼 _ 潍 头 甄
理 论 前 沿
播学领域所 熟知 , 因为人们 已经从麦克卢 汉的理论 中获 悉 了 话。试验的结果是 : 一段 时间之后 , 另一个活生生的科学家 自
相 当多 的信 息 。 比 如 广 播 是 人 类耳 朵 的 延 伸 , 因为 它帮 助 人 己呈现在 电脑屏 幕上。而且 , 这个数字化的 “ 他” 可 以像朋友 们 听 见 来 自远 方 的声 音 。
( S u s a n n e L a n g e r 1 8 9 5 — 1 9 8 5)和 刘 易 斯 ・ 芒福德 ( L e wi s
( 一) 媒介对生命的延伸 指的是狭义媒介意义上的对 人的 狭 义上的媒介指 的是人们通 常所认为 的大众 媒介 , 如报

关于媒介、文化和社会的理论

关于媒介、文化和社会的理论

关于媒介、文化和社会的理论媒介是一个独立的传播环节,它不是传播者(个人或者集体),不是传播内容(从意义到符号编码),不是受传者,更不是传播赖以进行的社会或自然环境。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运载和传递讯息的物体,是连接传受双方的中介物。

●传播可以分为两大类型:较为传统的传播和较为现代的传播,前者偏向于时间,易于培养对宗教、道德和历史等传统的尊重;后者偏向于空间,易于培养世俗文化、科学技术和民族扩张。

●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

●当代的西方社会正处于大众传播压倒传统传播的不均衡中。

一味地向时间倾斜或向空间倾斜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一个稳定的社会离不开维护时间倾向和空间倾斜间平衡的机制。

●传播媒介是人类文明的本质所在;历史就是由每个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形式所引领的。

●媒介决定了某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事件以及哪些事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重媒介(heavy media)——例如羊皮、粘土和石头——具有持久性,因此它们起到了联结时间的作用。

由于它们促进了上一代与下一代之间的传播,因此它们对传统是有偏见的。

相比之下,联结空间的“轻媒介”——例如纸张——非常轻便,易于运输,促进了不同地点之间的传播,因此,它们有助于大型的官僚制度和军队的建立,从而孕育了帝国。

●言语在一个时点上只能产生一种声音,因此,它作为一种媒介促使人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组织有关他们体验的叙述。

言语需要以知识和传统为基础,因此它也支持着群体和人际关系。

书面媒介是按照空间来安排的,因此,它产生的是一种不同种类的文化。

它所产生的联结空间的效应导致和强化了政治权威以及帝国的扩张。

英尼斯的传世经典:《帝国与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主要著作:●1962《哥德堡群英》(The Gutenberg Galaxy)●1964《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1969《地球村——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 in the Global Village)●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电子媒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媒介使人自恋和麻木●我们正在回到重新部落化的世界,西方文明的整个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出来的世界范围内共有两次:第一次是20c60s ,时间不长;第二次始于20c90s 中后期。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一、引言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视频已成为广大网民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来源。

其中,Vlog作为一种以日志形式记录个人生活的视频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和关注。

Vlog的行为呈现以及与社会的互动,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的媒介环境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探讨Vlog的特征、行为呈现以及其与社会互动的新思考。

二、Vlog的特征Vlog是由"video"和"log"两个单词组合而成,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Vlog以视频为媒介,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视频具有更强的传达力和沉浸感,能够更好地展现作者的个性和情感表达。

其次,Vlog采用日志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经历、旅行见闻等,带有强烈的个人化色彩。

再次,Vlog通常由个人或小团队制作,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表达了网民更真实的声音和情感。

三、Vlog的行为呈现Vlog的行为呈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创作者的行为表演,另一方面是观众的行为互动。

1. 创作者的行为表演Vlog的创作者通常是富有个人魅力和表演才华的个人或小团队。

他们通过视频形式,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见闻,同时注重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创作者通过行为表演来吸引观众的关注,包括语言表达、演技呈现、特效处理等。

他们的言行举止和情感表达,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关注,从而建立起与观众的情感联系。

2. 观众的行为互动Vlog的特点之一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互动。

观众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行为,与创作者进行互动和反馈。

观众对于Vlog的内容表达意见和看法,可以促进创作者的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同时,观众的行为互动也是对创作者的认可和支持,构建了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四、Vlog的社会互动Vlog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式,已经在当下的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与社会互动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2024年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范文

《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篇一一、引言互联网自诞生以来,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形态。

从最初的简单信息交流到现在的多元化、多媒体的社交互动,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不仅反映了技术的进步,也体现了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出发,探讨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化过程及其背后的技术文化因素。

二、早期互联网交往形态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人们的交往形态主要依赖于电子邮件、新闻组和早期的社交网站等。

这些工具的共同特点是信息传递的简单性,以及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方式相对单一。

此时的交往形态以文字交流为主,人们通过文字表达思想、情感和需求。

这一时期的互联网交往形态受限于技术发展水平,但为后续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三、社交媒体的崛起与交往形态的变化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互联网交往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

人们开始使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进行更加频繁和多样化的交流。

这些平台不仅支持文字交流,还支持语音、视频通话等多种形式。

此外,社交媒体还为人们提供了分享照片、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功能,使得交往形态更加丰富多元。

在这一阶段,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变化受到了技术发展的推动。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社交媒体的崛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使得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互动更加便捷和高效。

四、互联网交往形态的进一步演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交往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加沉浸式的交往体验。

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进行更加真实的互动,甚至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社交活动。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互联网交往形态的演变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智能助手、智能机器人等进行交流,实现更加智能化的交往方式。

五、技术文化因素对互联网交往形态的影响从媒介环境学的技术文化史视角来看,技术发展是推动互联网交往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

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视频博客(Vlog)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形式,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传媒习惯和社会互动方式。

本文将从媒介环境学的视角出发,探讨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并进行新的思考。

一、Vlog的行为呈现Vlog的行为呈现主要通过媒介环境的构建来实现。

通过人们依靠摄像设备、编辑工具以及互联网平台的支持,将个人的日常生活、观点、经历等内容录制成视频并分享给他人。

在Vlog中,主播的行为表现对于呈现生活感、个人形象塑造以及内容营造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首先,Vlog中的行为表现强调了亲近感和真实性的追求。

相对于传统传媒,Vlog更加注重主播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结。

主播们通过面对镜头的展示,实现对观众的直接沟通。

他们以真实、直接的方式展现日常生活,与观众分享生活点滴,打破了传统媒体中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构建了一种更加亲密的双向互动。

其次,Vlog中的行为呈现注重个人形象的塑造。

主播们通过多样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法,不仅在内容上显示出个性和特色,更通过外在形象表现和塑造,使自己在观众中建立了独特而多样化的形象。

例如,一些主播通过穿搭、化妆等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

这种行为呈现使得Vlog主播能够更好地与观众产生共鸣,建立更加稳固的粉丝关系。

最后,在Vlog的行为呈现中,内容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播们通过精心构思、拍摄和剪辑,将个人的观点、知识、经验融入到内容之中,以此吸引观众的关注。

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和不断更新的主题,Vlog主播们使得其视频具有更高的可持续关注度,增加了观众的时长以及互动的机会。

二、Vlog的社会互动Vlog的社会互动主要表现在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以及观众之间的互动上。

首先,在主播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中,Vlog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模式。

观众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对视频内容的反馈和讨论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环境学把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媒介本身上,及研究媒介/技术和人类文化、人类传播之间的共生关系。即,“媒介环境学把环境当作媒介来研究。”(《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林文刚 编 何道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第3页)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技术本身的影响大于其内容,任何媒介/技术都不是中立的,总是带着一种偏向。但是在开创者麦克卢汉那里,他还是站在价值中立的立场上赫然的提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 的理论,而其弟子尼尔·波斯曼接过衣钵之后一改“父亲”麦克卢汉的价值中立的研究立场,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上时刻关注媒介/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方面,他也曾睿智的指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媒介即意识形态”,这是波斯曼对麦克卢汉的天才发挥,为此,他强调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群强调道德关怀的人。我们想建立的学术单位应该把重点放在媒介环境上(media environment),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媒介环境如何是我们生活得更好或更糟……坦率地说,我认为应该在道德伦理的语境中去研究媒介,用其他态度去研究媒介是没有意义的。”(《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林文刚 编 何道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第45页)
一、前言
媒介环境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学科,它由哈罗德·伊尼斯在1940s年代末开创,经过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天才发挥而声名鹊起。在两个人的共同努力下,20世纪50年代初完成了媒介环境学经典理论的创造。媒介环境学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们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只是背景并带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麦克卢汉预言“地球村”渐成现实后,又经过以约书亚·梅罗维茨和保罗·莱文森为代表的媒介环境学人的努力拓展,媒介环境学日渐丰赡,开始问鼎于北美传播研究的主流理论,在与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研究范式的抗衡中其主流的学术地位日益巩固。
本文将立足于媒介环境学的传统视野之下探讨媒介/技术为何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媒介环境学人所担忧的灾难性后果,以及媒介环境如何使人类异化和如何摆脱异化等方面展开讨论。
二、权威情结:人类自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大家可能平时可能感觉不到,但当你遇到苦难、遭遇不幸的时候,你会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很卑微,总希望有人拉你一把,让你按照一种能够减轻自身不的所想、所做都顺理成章,心安理得,这就是权威情结。超越情结就更好解释了,不说远的古代了,就近现代历史上随便一看都可以拿来论证。
媒介环境学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容器性”和“技术至上”。媒介被看成是人类造就的用来承载人类精神文明的容器。技术至上性则是指在媒介环境中追求效率范式,或者说默许把一切任务交给更加有效的技术倾向,这最终会把道德话语驱逐出公共政策领域,直接或间接地使人类社会失去人性。借用晏殊的一句词,我们可以说“无可奈何人道之花落去,似曾相识以技术之上为标志的异化发展趋势归来”。人类在历史时期内臣服于过“天”、“上帝”、“皇帝”、“佛”等等权威,现在又将臣服于技术,不是“异曲同工”吗?但这可没有什么妙处可言。技术与上帝有什么不一样?在我看来,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都是人类制造出来服务于人类却最终压制人性的东西。人类确实英明神武却为何总也摆脱不了自作聪明呢?人类创造了上帝,说上帝是万能的。于是有人问,上帝能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吗?人类说上帝可以,但是他不会造。但是人类却可以创造出“上帝”这块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如此看来人类是万能的。但何以人类没有自身创造出来的上帝明智呢?结果是上帝什么也没做却拥有了无上的权威,仍然是上帝,人类做了一切却还是奴隶,仍是上帝的选民。但回过头了想想,稍可安慰的是人类本质上服从的还是人类自己。只是在过程中发生了混乱。所以,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历史上,总会有很多要求人性解放的运动。
那么如何摆脱媒介环境形成壮大过程中的人的异化。人要摆脱异化,必须超越,在人和人的创造之间来回徘徊,只能陷入混乱。更实际的解决之道就是扩大媒介的生产规模,这即是说要大众投入注意力到生产中来,但是必须以看清媒介环境的消极影响为前提,也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觉醒。我们要通过媒介分享使用和驾驭媒介的信息,“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不是通过媒介把自己变成动物。我们在与媒介同在的时候也要与媒介对立起来,促使人类观念的觉醒并实现对真实环境的理性回归,让媒介环境仅仅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而不是全部生存状态。这就需要“超越情结”,那么这就要好好听张立斌老师的“类美学”。当然这是个很严肃的笑话。
三、“媒介成人,人成动物”
大家都知道传播媒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这四个阶段。回顾一下这一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介在产生之初都曾以强大的力量冲破地理界限,把更大范围内的人类社会纳入媒介本身所构建的统一体中,即所谓的媒介环境。老媒介在与新媒介的竞争中逐渐式微,退化为本土化、类型化的媒介。这样对新形成的媒介地域进行瓜分。我们各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媒介地域瓜分有重大关系。文化随着媒介变化而变化,媒介环境的改变从宏观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联系。传统的地域难以区分人类社会的文化类型了,比如说中国是东方文明,美国是西方文明,以前这些文明可以彼此孤立的存在,但是随着新媒介环境的形成与扩张,各种文明还能独善其身吗?这样媒介即讯息,媒介即环境的界定虽说有点匪夷所思,但绝对不是毫无道理的。
我们可以想象当媒介思维超越人的思维的时候,人无疑降为第二性了,我们一直思考的“人是什么?”的问题将重新在媒介环境视野中被解释。回溯媒介发展的历史,以往的媒介总是滞后于人的思维。特别是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总是想了以后才知道用什么符号来表达,思维快于口语。到文字印刷传播时代,人们看书阅读报刊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在人类历史时期内已经反复出现过,个体的思维实际上滞后于媒介的思维,只有极少数人能与这些媒介有同样快的思维。由此,人类社会内部已经开始分化,那些运用媒介来思考的人要比不运用媒介思考的人思维快的多,甚至可以用媒介来划分人类群体(这点毫不夸张)。到现在新媒介的产生,更多的人以运用、使用媒介。因此,在使用媒介的人群中又可以进行多样性的划分。人类社会无疑为媒介环境所吞噬。如今在人类同时有机会使用新媒介的情况下,人类不再是在媒介环境之外,而是在媒介环境内。媒介从完全屈从于人类,到以自身所营造的环境使人类分化,到如今的新媒介助势,使媒介环境声势浩大,直至完全吞没人类。我们很难不去担心那个极端异化的人类社会的出现:人们完全借助媒介来思考,所有的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将为媒介所具有,它将表现人的非自然属性,而人则完全沦为动物的人。这样发展下去,人必然会觉醒,觉醒的动机是夺回媒介所占有的原本属于人类的社会属性(类本质),目标毫无疑问是打败媒介。其实,很多科幻剧展现过这样场景,只是那些多是人类的被动防御。媒介本来是为人类所创造的,为了方便生活,一直以来它也确实发挥了如此的作用,但是不乐观的说,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人已经部分具备了机械化的特征,对跳跃性的思维,对幻想没有忍耐,嗤之以鼻,对规律的生活无限向往都突显了这种机械化的倾向。技术至上的结果必然导致人为物役,人类将由容器的制造者变为容器的内容。从根本上说,媒介环境的创造者是人,它是存在于人的观念中的感觉,当人类的理智驾驭不了这种感觉的时候,“人成动物,媒介成人。”其实,由于人类自身的混乱导致人类屈服于自身的创造物,这里包含的更多是无奈。说的这么恐怖和耸人听闻绝对是希望我们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而不是为了让人不屑一顾,觉得事情远没有那么糟糕。这正如尼采说“上帝死了!”并不是让聪明的人类觉察到“魔鬼还活着”,而是让人类摆脱上帝的视野,以人的视角来关注人类社会本身,这就是人道。
不难看出,媒介环境学研究的角度是独特的、是宏观的,在研究过程中怀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现实关怀,不奢求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但孜孜不倦的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媒介/技术所带来的危害。换句话说,“媒介环境学有助于维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的平衡和平稳,有助于个人心态、精神、思想生活的平衡。”(《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林文刚 编 何道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0月第1版 第5页)
四、“超越情结”:人类摆脱媒介异化的理想途径
对人来说什么最珍贵?毫无疑问是生命。但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仅仅为了民族的生死存亡都可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就是超越情结,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置生死于度外,但两者之间没有等号。可是我觉得这超越是不彻底的,我们要的是那些为全人类的解放而超越的人。目前我无形中,媒介的权威便开始形成。这种在权威情结的指引下所形成的对媒介的依赖便是异化的开始。(异化的概念大家可能都很清楚,但是我想讲个很形象的故事)
接着人类的权威情结讲,我认为在媒介环境中,媒介权威以人的异化为代价,这是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个很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倾向于用更远的时代的事件来论证说理。孔子用“夏商周三代”,司马迁上述“三皇五帝”。而现代我们则更倾向于用即时性的信息来论证。当初美国起诉中国盗窃美国的核武器制造数据,在辩论时,中方问及证据时,美方很诧异的说:“怎么,你没有看昨天的《纽约时报》吗?”当然孔子不会因为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也在思考关于道德和中庸的问题而感到欢欣鼓舞,因为没有足够强大的媒介让他们彼此相关。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会因为不知道利比亚内战,本阿里出走,日本海啸而觉得很没面子,很落伍。这样,人就自觉不自觉的进入媒介环境之中。人们开始把媒介传递的信息当成权威,当成证据。可见在人们的脑海中这些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必然是为大多数人多熟知,是公认的事实,有权威性。这种思维的变化是媒介带来的,特别是新媒介的诞生使媒介环境的时间变短,空间变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