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派
新闻传播史之媒介环境学派ppt
3组 杜晓雨 钳烁凝 李凡雷 -
01
理解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
-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该理论学 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 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是20 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 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 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 力的第三学派。探究媒介与人类社会文化 的关系。作为媒介研究领域之一,媒介环 境学的独特性表现在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 传播技术本质或内在的符号和物质结构如 何对文化导致深远的微观及宏观的影响。
约书亚·梅罗维茨
-
保罗·利文森
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 趋势是越来越人性化,技术在模仿甚至 是复制人体的某些功能,是在模仿或复 制人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
-
误 解
威尔伯·施拉姆
麦克卢汉把 西方 近 代 史 解 释 为‘ 建 基于印 刷 文 字 的 传 播 上 的 偏 颇 与 知 识 上 的 垄 断的历史’,是技术决定论者。
张国良
麦 氏 过 分 地 强 调: 和夸大了媒介的作用, 忽略了人的主导性、能动性, 也忽略了媒介内容即信 息的重要性。这就走向了‘ 技术决定论’的极端。
-
03
破除对媒介环境学派的错误认识
-
1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英尼斯——权利和利益的需要 麦克卢汉——应对强烈刺激的需要 保罗 利文森——人类对技术更人性化的需要 雷蒙德 威廉姆斯——技术自身的逻辑和结构
3 技术作用于社会的方式 -
4 开放性的结构和 多样化的未来
社会主导媒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会塑造这个社会的特征
社会的内部效果是多样的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种研究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影响的学术流派。
其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媒介形式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垂直结构和中央集权,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促进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
2. 媒介对文化传播和认知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对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媒介形式会塑造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并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
例如,电视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文化,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导致了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现象。
3. 媒介对个体行为和身份的塑造: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对个体行为和身份的塑造。
不同的媒介形式对个体的社交行为、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观念,个体通过媒介的交互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关系。
4. 媒介对权力和控制的影响: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对权力
和控制的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渠道,对塑造公共舆论和影响社会议程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所有权结构会影响信息的选择和解读,进而影响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决策过程。
总体来说,媒介环境学派论述了媒介对社会、文化和个体的多方面影响,强调了媒介在塑造社会结构、文化传播、个体行为和权力控制方面的作用。
这些论述对理解和分析媒介与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
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观点1. 刘易斯•芒福德和雅克•艾吕尔——媒介环境学派先驱和奠基人刘易斯•芒福德指出技术的起源是早期人类心理能量冗余的结果,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机体的延伸。
他勾勒了技术与人关系演变的过程:早期技术本以生活为中心,且与文化和谐共生,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技术所带来的进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
追求效率、追求数量成为终极目的。
雅克•艾吕尔他认为技术具有某种外在独立性,而这种性质是人无法控制和干涉的。
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一种环境,并代替了旧的环境。
他的技术环境论影响了整个媒介环境学派,并逐渐演变成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理论:媒介环境论。
2.哈罗德•伊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伊尼斯认为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不同的文明亦有时间的或空间的偏向,而单一偏向的文明隐藏着或此或彼的危机。
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不仅包括媒介的时空偏向,还包涵了媒介的集中化或非集中化偏向。
这一偏向理论影响了麦克卢汉及后继的媒介环境学者,成为媒介环境学的核心理论命题之一。
麦克卢汉提出了“media ecology”这一名称,成为媒介环境学派影响最大的学者。
麦氏的媒介理论丰富深厚,他继承了芒福德的技术观点,指出了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他受伊尼斯的影响和启发,提出了媒介的感官偏向和冷热偏向。
提出了媒介环境的三层含义:媒介本身是环境的一部分;媒介会创造新的环境,改变旧的媒介环境,重塑环境;媒介环境具有隐匿性,媒介变迁之际是最容易识别新旧环境的时机。
3. 尼尔•波斯曼和沃尔特•翁——媒介环境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波斯曼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的意识形态偏向等观点,并分析了电子媒介对印刷文化和理性思维的冲击。
他定义了媒介环境学,指明了媒介环境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衡量新媒介是否人性化的标准和三种平衡理论,践行了生态学的和谐共生、平衡理念。
4.保罗•莱文森和约书亚•梅罗维茨——媒介环境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莱文森持有技术乐观主义论,提出了媒介进化的人性化趋势理论和补偿性理论,将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媒介环境学派与技术决定论关系辨析
Hale Waihona Puke 2021.0741
研学思辨
融媒体语境下广播节目创新路径
——以《朋友请听好》节目为例
□傅焕然
【摘 要】在融媒体语境下,广播节目进行创新是大势所趋。笔者从内容创新、互动创新、形式创新、节 目不足等方面入手,对进行融媒体创新的广播节目《朋友请听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广播创新 融媒体 《朋友请听好》
本文以《朋友请听好》广播节目为例,分析其创新之 处及成功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融媒体语境下广播节目 的创新路径。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演变
与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积极的态度不同,波兹曼对 电子媒介持有悲观、批判的态度。波兹曼提出“媒介即隐
喻”——媒介以隐蔽而有力的方式结构环境,以特定偏好 塑造着我们的文化形态。波兹曼认为以电视为代表的电 子媒介带来了“童年的消逝”与“成年的消逝”,改变了公 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任何有关公共事务的内容都不免 被“娱乐化”的电视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甚至形成了一种 新的文化精神。而受众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免会被影响, 追求享乐主义,于是一切文化的内容都心甘情愿成为了 娱乐精神的附庸“,我们成为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
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一、概述在《技术“遮蔽”的空间: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这篇文章的概述部分,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该文的核心议题与研究框架。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对于“空间”这一概念的独特解读及其在技术影响下的深刻变革。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空间并非固定不变的物理存在,而是由人类活动、尤其是技术活动所塑造和重构的社会文化建构。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传统的空间观念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革新。
文章开篇将首先介绍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背景及其对空间问题的关注点,强调其“技术决定论”色彩下对媒介技术如何“遮蔽”并重新定义空间的理解。
进一步地,“概述”部分会概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指出在全球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深入剖析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技术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空间感知、行为模式乃至社会关系结构,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空间形态进行预见性思考。
本篇文章通过梳理媒介环境学派关于空间的相关理论,力图揭示技术进步是如何隐蔽地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空间结构,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读者反思并探讨在技术主导的时代下,空间的内涵与外延如何得以拓展和深化。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空间重构。
从实体空间到虚拟空间,从物理世界到数字领域,技术不仅塑造了我们如何感知和理解周围环境,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交往模式、认知结构乃至文化形态。
在此背景下,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以其独特的视角脱颖而出,该学派强调技术作为环境要素对人类文明的塑造作用,视技术为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并定义人类生存空间的核心力量。
在媒介环境学的广阔图景中,技术“遮蔽”效应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挖掘的主题。
所谓“遮蔽”,指的是技术在创造新可能性的同时,可能隐藏或掩盖了其他现实面向,影响人们对于空间的直观体验和深层理解。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题
媒介环境学派论述简介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它关注的是媒体对于信息传播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该学派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研究媒介环境的特征和影响,揭示了媒体对个体、组织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基本理论媒介环境学派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理论:技术决定论和独立性假设。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认为,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演进对于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这一理论中,媒体被视为一种强大的力量,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结构。
技术决定论强调了技术与社会互动关系中的“技术确定性”,即技术本身具有一种内在逻辑和发展趋势,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例如,电视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则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
独立性假设独立性假设认为媒体是独立于其他社会机构和力量的,它具有自身的逻辑、价值观念和目标。
媒体通过自身的运作方式和规则来决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
这一理论强调了媒体对于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影响力。
独立性假设认为,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种社会机构,它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自治性。
媒体通过选择性报道、编辑决策以及舆论引导等手段来塑造公众意识,并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媒介环境与社会变革媒介环境学派关注媒介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它认为,媒介技术对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和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并推动社会变革。
社交媒体与社交关系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社交方式,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方式。
社交媒体通过打破地域限制、降低沟通成本和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连接与共享。
它改变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模式,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家人和同事保持联系。
然而,社交媒体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导致个人与现实社会脱节,降低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媒介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是基于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分析和评估。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框架丰富多样。
媒介环境学派将媒介环境视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背景,通过对媒介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揭示了媒介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重要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框架包括媒介决定论、媒介生态学、媒介地理学等多个子学派,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媒介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我们深入理解媒介与传播现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多样灵活。
媒介环境学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研究媒介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大规模的调查问卷和实验来获取数据,从而验证媒介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来深入探讨媒介环境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益。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涉及到广泛的领域,包括传媒经济、传媒政治、传媒社会等多个方面。
例如,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可以揭示媒介环境对广告传播的影响,从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揭示媒介环境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然而,媒介环境学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往往忽略了个体接收者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环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但忽视了个体接收者在信息接收和加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其次,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往往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思想交流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媒介环境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是基于对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分析和评估。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
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种独特的传媒研究方法和理论。
它强调媒介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媒介所处的环境对其功能和效果的塑造。
因此,媒介环境学派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研究方法。
它关注各种媒介形式、技术和内容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不仅考虑到了单一媒介的作用,还考虑到了媒介之间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这为了解和解释媒介对于社会的作用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其次,媒介环境学派强调媒介与其环境的互动。
它认为媒介不能被孤立地看待,而应该考虑到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这一理论观点对于理解媒介的功能、效果和变革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历史和时代的分析框架。
它考察了不同媒介形式和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和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这种历史和时代性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媒介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然而,媒介环境学派也存在一些批评和争议。
一些人认为其强调媒介的决定性作用过于突出,忽略了个体和社会主体的能动性。
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媒介环境学派在理论上不够凝练和系统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总体来说,媒介环境学派提供了一种重视媒介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对于理解和分析媒介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它也需要与其他传媒研究方法和理论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
作为一个研究范式的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及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范式对于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其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范式、传播学、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媒介环境学派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媒介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生活和社会。
该学派的研究范围广泛,涵盖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各种形态,旨在揭示媒介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和个体认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综合了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不只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构成人类生活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学派媒介如何影响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及媒介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文化。
近年来,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暴力与心理健康、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媒介与身份认同等。
然而,该学派在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对媒介偏见和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尚不充分。
媒介环境学派的创新点在于其强调了媒介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将媒介视为一个独立且强大的变量。
这一研究范式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媒介的认识,并为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媒介环境学派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为政策制定、媒体监管和公众教育提供指导。
本文对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式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分析了其在现代传播学中的应用价值。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为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持,对于推动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然而,该学派仍需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不断拓展和完善,以更好地应对现实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当今社会中,技术媒介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传媒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本身可以用“堂芜特大”来形容,本身很杂,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研究者(艾吕尔本身是神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其他的媒介环境学人也有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领域涉足媒介环境学领域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杂家”、大家)来说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媒介环境学受芒福德、苏珊·朗格等的启发,在技术、符号等思想的基础上把传播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媒介/技术本身,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即讯息”,这就扭转了北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向重视媒介/技术内容的倾向。他曾经说“媒介内容就像是强盗入门时身上携带的鲜美的肉,而狗却只注意肉,却忽略了强盗本身。”这句格言很发人深省,面对媒介/技术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就像那个注意力涣散的狗呢?不得而知,因为出于尊严和一些片面的事实,肯定有人会反对。
下面还要补充的是,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这三种阐释体系已经把媒介环境学这一宏观理论的形而上部分的探讨完成了,不管以前的媒介环境学人还是以后的擎旗者,也无论从什么专业背景来讨论,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
3、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论是以林文刚为代表的第三代媒介环境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由人所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在历史时期内,媒介曾借助少数的人征服多数的人,但是人类一旦惊醒,媒介/技术又从无例外的从属于人、臣服于人,所以人类文化和媒介/技术之间从没有谁彻底政府谁一说,所谓的“异化”也肯定会以人类的觉醒而结束。而且很明显,人类觉醒的时间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也不断的再缩短。人类从对自然的臣服中走出来用了上万年,从封疆的神权和皇权中走出来只用了上千年,而人类从对机器的依赖中走出来用了上百年,因此,由此我观之人类从对技术的崇拜中走出来会更短,只要我们警惕技术潜移默化的异化,我们就能在技术的异化中走出来。因此总体上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人类文化的博弈中未必给人类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必备冲刺名解10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
必备冲刺名解10 | 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一、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定义+前提+特点+原则+局限+例子+评价)传播学的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故自称为经验学派。
(定义)其基本前提为:一社会现象具有自身的客观性,这些客观性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加以揭示;二人类有能力开发或设计出揭示社会现象之客观性的科学方法;三任何关于社会现象的理论和假设,都能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得到证明或否定。
(前提)研究特点包含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多元主义的社会观;关注焦点集中在传播效果上。
(特点)原则如下,一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二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三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原则)社会现象和人的行为复杂,而可测定、可量化的经验材料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理性和精神活动,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单纯地用经验材料就能够说明;当下,其研究主要依靠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其研究所依赖的主要是个人或小群体层面上的经验材料,对微观现象有一定效用,对宏观情况缺乏有效手段;无法做到纯客观。
(局限)伊里调查,拉扎斯菲尔德所进行的选民调查,采用了精心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例子)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这些研究对社会管理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但他们忽视和回避了许多宏观问题,如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等。
(评价)二、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定义+起源+观点+流派+特点)批判学派是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定义)批判学派是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发展史初探
媒介环境学派发展史初探媒介环境学派进展史初探媒介环境学会(mea)成立于1998年9月4日,首任会长为斯特雷特,林文刚当选副会长,保罗·莱文森当选执委会顾咨询.依照媒介环境学派对自身得定位:“旨在从媒介环境得角度看文化、技术和传播.”①然而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得历史不仅限于此.波兹曼认为,第一次使用“媒介环境”一词得学者为麦克卢汉.而波兹曼本人在1968年之后,开始公开使用“媒介环境学”一词,并致力于将媒介环境学发扬光大.学者何道宽将媒介环境学历史分为三代:帕特里克·格迪斯、刘易斯·芒福德、本杰明·李·沃尔夫和苏珊·朗格为学派先驱,第一代代表人物有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第二代代表人物有尼尔·波兹曼和詹姆斯·凯利;第三代代表人物有保罗·莱文森、林文刚和埃里克·麦克卢汉.三代媒介环境学代表人之间均有直截了当或间接得师承关系.笔者将他们之间得关系如表1所示.表1是从师承关系和学术派不上看媒介环境学进展过程中,各个时期代表人之间得关系.除此之外,媒介环境学派得理论进展进程也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得过程.一、媒介环境学前史:触发灵感帕特里克·格迪斯、刘易斯·芒福德、本杰明·李·沃尔夫和苏珊·朗格为媒介环境学派先驱,他们并不属于传播学学者,然而对媒介环境学思想得产生具有重要作用.wWwC 格迪斯和芒福德均是都市规划理论家,他们在研究都市与人得关系中,发觉了都市是如何在无形之中塑造人得思维,从而妨碍历史得进展进程;沃尔夫和朗格均属于语言学家,他们在比较两种语言差异中,发觉了语言作为一种中介,并不只是承载信息得中介,还决定使用语言者得思维方法.他们得共同点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在于聚焦了环境与人之间得关系,这奠定了媒介环境学兴起得基础.芒福德得观点对后来媒介环境学得奠基者麦克卢汉妨碍颇深.二、媒介环境学得第一时期:开创新思路这一时期要紧代表人物有伊尼斯、麦克卢汉、路易斯·福斯戴尔等,和先驱们相比,他们明确了媒介得定义,同时也更加专注于媒介与人关系得探讨,媒介环境学正式在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得一笔.伊尼斯和麦克卢汉是多伦多学派闪耀得“双子星”,其思想观点引发了巨大得关注与讨论.他们得要紧思想观点见表2:三、媒介环境学第二时期:选取研究重点和第一时期得伊尼斯和麦克卢汉相比,第二时期得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和詹姆斯·凯利均是选取了媒介环境学中得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时期进行研究.尼尔·波兹曼表达了对电子媒介得抗拒和对印刷时代得留恋与推崇,而詹姆斯·凯利则是坚持主张把传播当文化进行研究.他们将第一时期学者得研究结论细化深入,以获得更进一步得结论,具体得思想观念见表3:四、媒介环境学进展第三时期:回忆过去、展望以后保罗·莱文森、林文刚和埃里克·麦克卢汉是媒介环境学第三时期得领军人物.其中莱文森和林文刚是波兹曼得弟子,均属于纽约学派.而埃里克·麦克卢汉是马歇尔·麦克卢汉得亲孩子,是多伦多学派得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对象更贴近时代进展趋势,着眼于最新科技对人得改变和妨碍.这一时期得要紧思想观点见表4:笔者由上得出以下结论:一、媒介环境学派要紧由两大学派组成:多伦多学派和纽约学派.其中多伦多学派在奠基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伊尼斯和麦克卢汉建立了媒介环境学差不多得理论框架,而纽约学派在创建媒介环境学会和使其发扬光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得作用.二、学派得重要代表人物之间保持着比较直截了当得师生关系.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几乎都有师承关系.三、媒介环境学得思想来源有四个方面:沃尔夫和朗格得语言相对论,格迪斯和芒福德得都市生态学,对格迪斯妨碍较大得芝加哥社会学和伊尼斯与麦克卢汉本来得专业—英国文学批判.这四个方面为媒介环境学得诞生起着重要得预备作用.四、从理论上看,第一代得理论可归结为大而全,伊尼斯关注了媒介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得关系,麦克卢汉关注了媒介与人得关系;第二代在第一代得基础上,选取重点进行研究,波兹曼重点研究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得冲突与彼此得优劣,凯利重点关注传播仪式功能;第三时期是回忆过去、展望以后,将理论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完善学派得时期.莱文森得创新点相对较多,提出了“媒介补偿论”等观点.总之,真正有创新点得依旧是第一代——伊尼斯和麦克卢汉,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人眼前一亮,一种从没有过得考虑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第二和第三时期均是在原本理论得基础上进行更加精确得讲明.。
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观念流变综述
声屏世界2021/10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观念流变综述阴丁晶晶摘要:当下,互联网时代技术更迭发展不断颠覆人们时空观念与生活方式,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备受学者关注。
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传播学第三大研究学派,将人与技术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并强调技术对人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文章以媒体技术更迭为脉络,分别梳理前电子媒介时代、过渡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三大历史阶段媒介环境学派代表学者所持的媒介技术观念,考察整个媒介环境学派理论体系的流变。
关键词:媒介环境学派媒介技术观念媒介技术媒介环境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吸收了生态学和系统论的理念,主要研究媒介和技术的关系。
相比美国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其更关注媒介技术本身,将媒介看作是环境,认为媒介技术对人与社会的结构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媒介环境学已经经历了三代学者,他们主要关注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媒介变迁。
第一代人物是英尼斯和麦克卢汉,英尼斯考察了媒介对社会文明的影响,麦克卢汉则是研究媒介对人的感知和思想的影响;第二代人物尼尔波兹曼正式创立媒介环境学派,主要研究电子媒介对人思维和传统文化的侵蚀;第三代学者则跳脱出媒介环境学派技术研究的束缚,回归人本身,研究媒介与文化的动态互动关系,其中以保罗·莱文森、林文刚等为代表。
媒介环境学跳脱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研究范围,开拓了媒介技术生态研究范式,具有强烈的社会人文关怀与批判反思精神。
在目前互联网传播环境下,梳理分析历代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的观点仍对当下及未来传播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前电子媒介时代在电子媒介产生之前,传播主要是以口语、文字为载体,不易保存,跨越时空传播的能力有限,而且文字传播具有较高门槛,多为精英阶层服务。
前电子媒介时代公认的先驱是芒福德和英尼斯。
作为媒介环境学派奠基人之一的芒福德,虽在其著作中很少直接对媒介技术、传播做出论述,但为媒介技术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芒福德将人类技术发展史划分成始技术时期、古技术时期和新技术时期三大阶段,认为人类机器、技术确定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从而渗透和决定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结构,机器带来生产的分工,分工导致技术性取代人性、机器异化人,其背后是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最终导致了社会精神文明匮乏。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分析框架媒介环境学派认为媒介技术是塑造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因素。
它强调媒介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认为媒介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个学派还媒介技术的历史演变和人类社会的变迁之间的关系,试图揭示媒介技术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和国家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的要素包括媒介技术、媒介环境、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
其中,媒介技术是媒介环境学派的核心,它包括各种不同的传播媒介,如文字、图像、声音、电子等。
媒介环境是指由媒介技术构建起来的信息交流环境,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人类社会和思维方式也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要素,它们受到媒介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学派的分析手法包括媒介分析、语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
媒介分析的是媒介技术的特性、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语境分析则注重考察媒介技术在特定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环境的复杂性。
批判性分析是对媒介环境的反思和批判,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媒介环境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媒介环境学派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传播:媒介环境学派对新闻传播业有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如何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避免谣言和误解的传播?媒介环境学派提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新闻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媒介环境学派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在线教育、MOOCs等新兴教育形式的出现,教育环境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派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娱乐产业: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媒介环境的支持。
媒介环境学派对娱乐产业的传播方式、受众心理以及市场运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娱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政治宣传:政治宣传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点之一。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信息学家和社会学家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学术流派,他们研究的是个体与外部社会媒介环境之间的系统性关系。
这个学派以媒介分析(mediation analysis)为核心,认为媒介可以作为一个中介,连接个体与社会环境,因而影响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在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中,有3个重要的概念:媒介(mediation)、过渡(transition)和互动(interaction)。
媒介(mediation)指的是一些外界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等,他们对个体的生活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过渡(transition)指的是信息和文化技术的改变,他们可以改变个体的生活和发展方向,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和观念。
互动(interaction)指的是媒介和个体之间的互动,由此可以
改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媒介环境学派认为,个体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它们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影响着外部环境,并且个体和社会环境之间是双向的影响过程。
人们的发展和行为都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此,个体和外部社会媒介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
媒介环境学派名词解释一、什么是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派(Media Ecology)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它关注媒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媒介对人类认知、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对媒介的技术、形式、传播方式等特性的分析,揭示了媒介的社会和心理效应。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概念1. 媒介环境媒介环境是媒介与其所处的物理、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
媒介环境既包括媒介的物质形态和技术特性,也包括媒介的意义、使用方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媒介环境对个体和社会的结构、行为和价值观念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技术决定论技术决定论是媒介环境学派的一个重要理论观点,认为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对社会和个体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技术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影响了人类的意识形态、行为模式、社会结构等方面。
技术决定论强调技术对社会进步和变革的推动作用,但也强调了技术的副作用和负面影响。
3. 媒介神经学媒介神经学是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之一,强调媒介对人类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媒介神经学认为媒介可以改变人类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方式,塑造人类的认知结构和文化模式。
它关注媒介对大脑和心理过程的影响,研究媒介与人类神经系统的互动关系。
三、媒介环境学派的研究内容1. 媒介与认知媒介对人类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影响。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注意力分配、信息处理和思维方式。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认知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带来的认知变革和认知能力的转变。
2. 媒介与行为媒介对人类的行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塑造作用。
不同的媒介形式和使用方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模式、社交行为和参与行为。
媒介环境学派通过研究媒介对行为的影响,揭示了媒介对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变革和影响机制。
3. 媒介与文化媒介对人类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2024年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范文
《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篇一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媒介环境学派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其对于空间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并从技术“遮蔽”的角度出发,探讨技术如何影响和塑造我们的空间感知和空间关系。
二、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媒介环境学派是一种以媒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流派,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在这个学派中,空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媒介和社会现象。
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上的存在,更是与人的社会行为、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认为,空间是一种具有多重含义和价值的存在。
它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又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建构的产物。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还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等多重属性。
因此,在研究空间时,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技术“遮蔽”的空间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们生活的空间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对我们的空间感知和空间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所起的作用常常被我们忽视或遮蔽。
技术“遮蔽”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通过改变我们的感知方式,使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认识我们所处的空间。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我们能够在虚拟的、超越现实的空此文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遮蔽的方面,以及如何重新理解技术的空间作用,为解决这些技术所带来的挑战提供可能的策略或思路。
四、技术遮蔽的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技术在塑造我们理解空间的途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移动应用还是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我们都生活在一个高度技术化的世界中。
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导航、交流等,但同时也可能使我们忽视了真实世界的存在和感受。
《2024年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范文
《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篇一技术“遮蔽”的空间_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初探一、引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日益多元化,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在悄然中发生着改变。
传统的物理空间与虚拟的数字空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媒介环境。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特别是技术如何“遮蔽”我们的空间感知,并尝试从这一视角出发,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空间观”进行初步探索。
二、媒介环境学派与空间观的兴起媒介环境学派是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媒体形式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兴起的学术流派。
它以“媒介即环境”的视角来研究人与媒介的互动关系,进而揭示技术对人类生活空间的影响。
空间观的提出,则是该学派在深入研究后对媒介环境下的空间现象的一种概括和反思。
三、技术“遮蔽”的空间现象随着各类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我们生活中的空间似乎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遮蔽”。
这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被侵蚀,更是人们对于自身存在空间的一种认知变化。
一方面,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让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无所不在的虚拟空间;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现实空间的感知也在技术的干扰下发生着改变。
例如,VR、AR等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与现实无异的感知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会使我们产生对现实空间的错觉。
四、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的解读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技术所“遮蔽”的空间并非完全的负面现象。
它既带来了人们对于空间的认知变化,也推动了空间的再生产和再定义。
这种新的空间形式为人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活动方式和社交模式。
然而,技术的影响也带来了挑战和问题。
比如,过度依赖虚拟空间可能导致现实感的缺失,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泛滥和失真可能对人的判断力和社会交往造成负面影响。
五、深入探讨:技术、空间与人的关系技术、空间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
技术作为媒介的一种形式,不仅塑造了新的空间形态,也改变了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在媒介环境学派看来,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一关系。
媒介环境学派的英语
媒介环境学派的英语Media ecology school, also known as communication ecology, i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at views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as the primary drivers of cultural change. This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humans and their media environment, and how this environment shapestheir behavior, attitude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The media ecology school recognizes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media have distinct impacts on society. For example, mass media such as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s have a broad and impersonal reach, which can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a shared cultural identity. Conversely, digital and social media provide users with a more personalized experience that caters to their individual tastes and preferences, leading to the fragmentation of culture.One of the key assumptions of the media ecology school is that technologies are not neutral tools, but rather imbued with values and biases that impact how they are used and perceived by society. For instance, smartphones and social media platforms promote constant connectivity and the expectation of immediate responses, leading to the blurringof work and personal life.Furthermore, the media ecology school argues that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re not just passive instruments, but actively shape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norms.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for example, has given rise to new social norms around privacy and self-disclosure, as well as new forms of social activism.To conclude, the media ecology school provides a valuab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culture. By emphasizing the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humans and their media environment, this approa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s active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rather than neutral tool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还要补充的是,媒介环境学派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关注的焦点不同,所以相应的形成了三种不同倾向的理论。即,软媒介/技术论、硬媒介/技术论和媒介/技术与文化共生论。这三种阐释体系已经把媒介环境学这一宏观理论的形而上部分的探讨完成了,不管以前的媒介环境学人还是以后的擎旗者,也无论从什么专业背景来讨论,都离不开这三个方向。
2、硬媒介/技术论是以麦克卢汉的学生波斯曼(《娱乐至死》的作者)为代表的第二代媒介环境学家的观点,他们以“媒介/技术偏向”为研究起点,时刻关注媒介/技术为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恶。他们认为“媒介即文化、媒介即意识形态”,这些都是提醒人们在面对技术带来的温情脉脉的时代时候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使技术成为一种权威,这样只会使人类渐渐失去人性,也就是我所谓的“媒介成人、人成动物”。而且他们还担忧的发现,新媒介/技术并不像以往的媒介/技术那样野心外露,目前正义更加隐蔽和温柔的方式在逐渐的使人失去人性。也即是说他们基本上对媒介/技术抱有谨慎的批判态度,并不是乐观的颂扬媒介/技术所带来“美好生活”。他们站在道德审判的立场上为人类时刻敲响警钟、敢当人类脆弱神经的守望者,他们不怕人们骂耸人听闻、不怕任何对其强烈的偏见性的攻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人类守好人性。
这次讲课我又承续了上个学期的特色,语速极快+语无伦次。我讲的快,并不是因为我不自信,只是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家要是愿意听应该不会受我语速的影响吧。我依然不认为我讲的有多全面和高深,但是我是有看过一些文章和著作的。
媒介环境学派本身可以用“堂芜特大”来形容,本身很杂,无论从其思想来源还是从其研究者(艾吕尔本身是神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其他的媒介环境学人也有从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学领域涉足媒介环境学领域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杂家”、大家)来说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媒介环境学受芒福德、苏珊·朗格等的启发,在技术、符号等思想的基础上把传播研究的对象直接指向媒介/技术本身,也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媒介即讯息”,这就扭转了北美传播学研究领域一向重视媒介/技术内容的倾向。他曾经说“媒介内容就像是强盗入门时身上携带的鲜美的肉,而狗却只注意肉,却忽略了强盗本身。”这句格言很发人深省,面对媒介/技术人类有时候是不是就像那个注意力涣散的狗呢?不得而知,因为出于尊严和一些片面的事实,肯定有人会反对。
1、 软媒介/技术论是以麦克卢汉为代表的第一代媒介环境学家的观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秉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对媒介/技术做客观的探讨,而且多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媒介/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一种新媒介/技术的产生先造就一种新文化,然后是一批新兴人类,最终就是新社会形态的产生。这也就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技术发展的线性逻辑,也是他虽然对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介有浓厚兴趣的同时始终保持对印刷媒介十分崇尚的原因。因为他看到了印刷媒介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作用,印刷媒介是人类的感官比例在更大程度上失衡,诉诸于视觉的线性印刷媒介是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发展。
不难看出,媒介环境学并不是以单一的观点在构筑起自身的理论体系的,她本身是包罗万象的,因此他们不管结论有多大的冲突,但是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媒介/技术本身的研究,以及对“人是鱼,媒介是水”的基本假设。他们主张人内在于自身的创造物之中就像内在于自然环境中一样必定无疑。这样的理论研究视野是独到的,也是反传统的,在产生之初以耸人听闻闻名于世,除此以外就难免遭受众多的非议和攻击。但是很值得庆幸的是这被证明并不是一件坏事。正是由于来自权威的攻击和非议,媒介环境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不胫而走,一时间蜚声海内外,招来众多的追随者和附和者,大量有志于立一家之言的优秀人才的涌入最终使媒介环境学派成为与传统的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相抗衡的三大主流传播学研究流派之一。这正如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说的:“然而任何一个找不到附和者的作者,都会和他那本来是很重要的公开发表的意见一起落入谬误的嫌疑中去。”所以,我们庆幸世人没有抛弃媒介环境学派,最起码给了她一个成长的环境,至于她到什么程度,除了要看时代的发展,就要看媒介环境学人的辛勤耕耘了。在学术研究的领域我始终主张要有一种霸气,我的理论只要是优秀的,我就敢和权威辩驳,“你不让我活,让你们都死”。当然我们不是说可以容忍那些平庸人的平庸论调,这两者之间我们还是很容易区分开的。
3、媒介/技术与文化的共生论是以林文刚为代表的第三代媒介环境学者的观点,他们认为媒介/技术由人所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在历史时期内,媒介曾借助少数的人征服多数的人,但是人类一旦惊醒,媒介/技术又从无例外的从属于人、臣服于人,所以人类文化和媒介/技术之间从没有谁彻底政府谁一说,所谓的“异化”也肯定会以人类的觉醒而结束。而且很明显,人类觉醒的时间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也不断的再缩短。人类从对自然的臣服中走出来用了上万年,从封疆的神权和皇权中走出来只用了上千年,而人类从对机器的依赖中走出来用了上百年,因此,由此我观之人类从对技术的崇拜中走出来会更短,只要我们警惕技术潜移默化的异化,我们就能在技术的异化中走出来。因此总体上来说,媒介/技术的发展在与人类文化的博弈中未必给人类带来的就是灾难性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