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现代化的制度成本转嫁

2012年06月11日 17:1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张天潘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温铁军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

贫困是相对于发展而言的,什么是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呢?我做了多种不同的国家比较和国内的区域比较之后,我的归纳叫做制度成本转嫁论,即成本转嫁理论。从理论渊源来说,它是从

第三世界依附理论、世界系统论进一步演化而来。世界不平衡、贫困的原因是制度成本转嫁形成的。

上层建筑乃至意识形态全盘苏化

二战后发生什么改变了呢?从原来的列强纷争,经济学上可以叫多次博弈,变成两个超级大国双寡头控制,重新按双寡头愿望瓜分世界,于是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双寡头都在分割势力范围,导致出现双雁阵产业转移。二战中唯一没有被破坏的经济体是美国,它的庞大制造业生产能力开始了战后对西欧和日本,两条线的产业转移。而这个产业转移,不是后来对日本的雁阵转移。早期的产业转移是战略性的装备输出。同理,通过战争形成庞大生产能力之后,苏联也是两条战线的输出,一条战线输出东欧,一条输出中国、蒙古等。这个两翼,就是美国向西欧、日本输出,苏联向东欧和中蒙输出。

这个输出过程本身是新的地缘格局形成过程,而这个过程因为是战略性的,所以输出的是装备制造业,于是有了中国上世纪50年代在没有轻工业的条件下直接进入重工业的状况。重工业有一个特点,是资本增密、技术增密,且是劳动排斥的。中国人口这么多的国家,还没有发展轻工业,先发展重工业,会发生什么?于是当中国刚进入“一五”计划时,就发生了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不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为它是重工业打头。再加上1957年,中苏两国发生了一些问题,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不再给予援助性投资了,所以经济发展停摆。

二战之后的双雁阵转移有一成一败。美国战后的产业转移基本完成,西欧和日本战后复兴,在60年代到70年代,原来被摧毁的工业基本上恢复了。苏联的转移,对东欧相对顺畅,因为它占领了东欧。麻烦在于对中国的转移。

中国作为一个有漫长国家史的国家,也许是由于历史记忆太沉重,中国人格外重视国家主权的完整。1955年,中国人开始提出全盘苏化对中国维持完整国家主权有影响,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当时有30多个部委的专家和负责人参加,讨论如何改除全盘苏化。中苏之间尚在蜜月期,中国人就有了这种讨论。

1956年苏共20大,两党之间开始发生问题,接着中国要按照条约规定收回旅顺口、大连特区和中长铁路的控制权,收回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与苏联关系的恶化导致中国后来出现很严重的投资不足和债务危机等。当中国人试图改除全盘苏化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为什么呢?当重工业作为主要的经济基础,甚至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的时候,中国想改变全盘苏化的上层建筑,乃至于已经被知识分子们看成看家本事的意识形态,能改吗?60年代为什么出现很多政治的复杂情况?这个调整是痛苦的,代价巨大。

农业集体化向工业化贡献剩余

中国经过三次土地革命战争,反映了几千年农民的基本诉求“耕者有其田”。西方的任何理论,不论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对中国都不适用。占人口88%的农民成了小土地所有者。这些小土地所有者过度分散,是一盘散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国家,没有被外来殖民者彻底改

造。我喜欢做国别比较,跑了世界上四五十个国家做调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像中国这样的原住民大国,它所充满的内部矛盾,并非当代形成,而是历史延续而成。它遇到当代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在这么多的人口都变成小土地所有者的状况下,中国要进行工业化,交易费用奇高。诺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讲,当交易对象大到一定量的时候,交易就无法进行,因为交易成本过高。由于成本过高,无法跟大量的小农交易,因此中国开始农业集体化,用集体化解决政府为了工业化而从农业提取剩余的矛盾。

集体化建设起来以后,因为搞工业化粮食跟不上,陈云主张搞统购统销。面对那么多农民无法交易,于是毛泽东发起合作化运动高潮,农民都进入初级社。毛泽东称之为从“满头乱发没法抓”到“编成辫子就好抓”,通过建立组织解决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

1955年中国已经成规模生产拖拉机,但七八十户农民的初级社用不起履带式拖拉机,造成浪费。于是各个工业部门纷纷向中央建议,请中央提高合作化的层次,搞高级社,只有以乡为单位建设,才能接收大型拖拉机。于是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农业现代化,其真实内涵是集体化+机械化。没有以乡为单位进行规模经营,就没有机械化的出路。这就是中国最早提出农业现代化的背景。所以集体化是以很平和的形式,服务于工业化早期的工农两大部类交换的要求。拖拉机厂之所以关不掉是因为拖拉机厂还造坦克,要搞国防。这就是一个选择了。周边许多敌对势力,必须生产坦克,还必须把生产成本打到拖拉机里去。所以拖拉机一定是高价。怎么让农民接受呢?当年矛盾就是这么复杂。

薄一波在80年代写了两本《建国以来的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回顾》,其中写道,要搞工业化,就得积累,这就得让一部分人作出牺牲,中央反复讨论,决定让农民作出牺牲,作出贡献。因此,农业集体化并非集体化自身的错误。第一,集体化是为了服务工业化建立的;第二,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化提取积累。因此,集体化的不经济乃是国家为了工业大量提取剩余造成的。集体化向国家工业化贡献了太多的剩余。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退休的荣誉教授袁瑞珍在研究中提出,整个集体化时机,通过集体化向国家贡献的剩余,大约在7000亿到8000亿。与另外一个数据对比,到1978年改革之初,中国全部国有工业固定资产只有9600亿。

我来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分析,1949年,在小农情况下,毛泽东提出,代表整个中国人民最大多数根本利益的是,只有发展重工业化才能保证基本的主权安全。发展工业化就要原始积累,就要提取剩余。剩余从哪来?当时只能从农业来。原始积累完成后,1980年后,中国进入产业(资本)扩张阶段,它是一个资本的结构调整和资本的结构性扩张。这个阶段,由于资本扩张,产生资本递出效益,于是整个社会收入增加,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普通的经验过程。

新寓言:奥巴马-金正恩难题

我有一个说法叫奥巴马-金正恩难题,从前叫金正日-奥巴马难题。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对立,他们都遭遇到“上去了就下不来”困境。这就是现代化的代价。(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现在,越是经济结构高度现代化的国家,贫困程度越严重。经济现代化不解决贫富两极分化。以美国为例,它现在的制造业只有11%左右,农业只有2%左右,金融为中心的服务业占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