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研究
三、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具体选 择
三、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具体选择
1、传统经典诗歌:传统经典诗歌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具有重要意义。在选择传统经典诗歌时,应注重选择那些易于诵读、理解的作品, 如《静夜思》《春晓》等。
2、多样性:为了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应尽可能涵盖多种题材、风格和时代背景的诗歌,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 不同风格的诗歌。
二、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选择诗歌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和爱好,选择那些富有童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 教师的要求
四、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师的要求
1、提高自身素养:教师作为小学诗歌教学的引导者,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关键。 教师应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教师 还应注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
3、强调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
3、强调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内容
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内 容时,应强调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通过 模拟真实场景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提高 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应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
二、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 则
二、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
1、适宜性:选择诗歌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水平,选择 那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诗歌。同时,诗歌的难度也要 适中,既要避免过于简单,也要避免过于复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就 对 古 代 诗歌 徒唤 奈何 : 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 、 默
写 ,古 典 诗歌 在学 生心 中成 为食 之 无味 但 又 不得 不 食 的鸡肋。
教 学 契机 , 就有了教学空间 ; 利 用好 间 离 , 打破间离 , 就 会 起 到 比 较 满 意 的 教学 效 果 我们老师往往强调 “ 知 人
由不 喜 欢 到 喜 欢 , 这 是 一 个 艰 难 而 漫 长 的过 程 . 不 是 一
老师 唱独角戏 , 学生是旁观 者 . 甚 至 把 他 当作 一 棵 “ 疯 狂 的石 榴 树 ” ( 希 腊 诗 人埃 利 蒂斯 一 首 诗 的 题 目 ) . 学 生 漠然视之 , 无动 于 衷 。 古 典诗 歌 , 因为考试会涉及 。 所 以 命 运 比 现 代 诗 歌 好 些 .但 相 当 一 部 分 语 文 老 师 不 知 道
问: 你 喜欢 , 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 以我 的 教 学 经 验 , 尽
兼 谈诗 歌教 学 内容 的确定
画 李 新
管我喜欢诗 , 尤其是 像徐志摩《 再别康桥 》 、 戴望舒 《 雨
巷》 这样 的名诗 , 我是发 自内心地喜欢 , 而 且 我 也 是 一 个 诗 歌 创 作 者 .但 事 实 上我 的学 生 中有 为数 不 少 的 同 学是不喜欢诗歌的 , 尤其 是 现 代 诗 。 如 果 你 面 对 这 样 的
一
首诗 , 学 生一 辈 子 不 喜 欢 也 不要 紧 。 只 要 能 在 学 生 心
中埋 下 一 颗 诗 歌 的 种 子 . 就够了。
二、 诗 人 与 学 生 之 间 的 间 离
诗 人 生 活 在 他 所 处 的 那 个 时 代 .和 我 们 学 生 今 天
所 处 的 时 代 不 一样 , 这 就 有 了 巨 大 的间 离 间 离 就 有 了
小议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小议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学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语文诗歌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此,本文着重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思考,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和建议。
希望能够为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一、选用贴近生活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选用一些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
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诗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采用讲解、朗读、分析、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感受诗歌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强、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诗歌赏析会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教学等。
通过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课外读物进行拓展阅读,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资源进行诗歌欣赏和交流,提高诗歌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效率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和实践。
以言语同义手段看古典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以《登岳阳楼》的教学为例
比如 ,吴楚 东南坼 , “ 乾坤 日夜浮 ”按 语言常 规 , , 这
的言语作 品 ,我们 能够看 到的 只是其 中的一 小部 是主谓结构 , 吴楚与 乾坤都 作为施事 者 。 而 问题 然
分。 就写作教 学而言 , 我们尽 可 以引导 学生就 同一 就 来 了。 吴楚 东南坼 ( 划分 ) 什么 ? 乾坤能够 日夜浮 题材 或同一 格式进行模仿 练习。 是教学 中要尽可 么? 二 一下子 吴楚 , 下子又乾 坤 , 言不搭后语 , 一 前 莫
学 ,可 以更好 地 帮助我 们确 定古 典诗歌 的教 学 内 方 言来 认识古诗 中的平仄关 系。 学生掌握 了古 诗格
容。 里 , 这 我们 结合 《 登岳 阳楼》 的教 学 , 同与异 、 律 方面 的基本 知识 ,也就增强 了对 古诗 的兴趣 , 从 这 显与潜 、 零度 与偏离 、 体性原 则 等 四个 方 面作一 对他们 欣赏古诗是有帮助的 。 得
理 的 不 同 而 被 淘 汰 就 转 化 为 潜性 言 语作 品 。 种 显 这
形式 , 身就是对 语言常规的偏离 。 本 因而 , 我们就不
与潜 的相 互转化 给我们 的语 文教学 带来 了至少两 能按语 青常规来 理解诗歌 , 否则 , 就根本无法理解 。
浅谈诗歌教学中的有效教学
精读带动对文本 的赏析 。三 是“ 美读 ” , 即课堂诵读中要求学生 能够 全然忘 记 自我 , 把 自己当做 诗人 , 用 诗人的心 来诵 读文章 , 品味诗歌意境 。提 高学 生 学 习 诗 歌 的 积 极性 。 , 二、 诗歌教学应 创设意境 , 激活学生想象 诗歌特点是 短而精, 以有 限的篇幅包含 无限丰 富的内容, 其语 言往往
科 学 论 坛
浅谈诗歌 教学 中 的有效 教学
张 洁
郑陆初级中学
在众多中国古代文学样式 中, 诗歌 以其独特 的魅 力吸引了无数人 为之 着迷, 我们很多人都非常喜欢读诗 , 甚至于创作诗歌 , 但 是对 于广大一线教 师而言, 读诗不难, 可要想把一首诗歌的神韵完全让 学生 明 白, 那可真是难 于上青天。在平时的诗歌教学 中, 一些脍炙人 口的佳作 , 经 过教师 的讲解 , 反而失去了其原有的神韵和光彩。在现行的教学活动 中, 诗歌教学往往注 重 内容的分析 , 有些教师象分析古文言文一样跟学 生分析古代诗歌 。这样 的教学只会让我们离诗歌的精髓越来越远 。 我 认为, 要想 让诗歌 回归本 意, 课堂诗歌教学必须关注有效 。在平时的诗歌教学活动 中, 我认为可 以从 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手段 , 为学生搭建穿越时 空的隧道, 让学生 回到古代, 与作者零距 离, 切实 体 会 作 者 的感 情 。
在学 习诗歌 《 蒹葭》 的时候 , 学生对于诗歌 的意境实在难 以把握 , 于是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表演 了那段朦胧的爱情, “ 秋天的早晨,晨雾尚未散去, 诗人在这 深秋 的早晨 , 来 到一条长着茂密芦 苇的大河边, 访寻他 中意的爱 人, 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 可望而不可即。 于 是他 找呀 找 呀 , ‘ 白露 如霜 ” 的黎 明, 找到“白露 未唏” , 再到“白露 未己” 的午前 , 在长着 芦苇的秋
谈谈诗歌教学有效性
谈谈诗歌教学有效性谈谈诗歌教学有效性“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最真挚的感情、最奇特的想象、最生动的形象、最凝练的语言、最鲜明的节奏,每一次对诗的解读都是一次画面的重构和情感的洗礼。
9月29日,两堂风格迥异的《十五从军征》,带给我的是不一样的心灵激荡。
兰老师的解说仿佛让我回到了大学时的课堂,坐在教室里,听着自己古代文学的老师在控诉连年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佩服兰老师的口才;林老师的运筹帷幄、调控自如,不仅让我看到了她背后团队合作的力量,更让我看到了她老练的教学经验,为她喝彩。
从课前小资料的收集到到入情朗读,从背景音乐的渲染到主题的升华,我们都可以看出,两个老师在课前度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这堂课,都下了苦功夫。
两堂课结束了,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对诗歌进行有效教学的思考。
诗歌的创作年代离我们已相当久远,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复原当时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也不是我们现代人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清的。
作为一名执教者,需知道诗歌不是简单的一首诗,而是一个时代人文社科的缩影。
执教前充分查阅资料,反复诵读诗歌,在脑海里进行画面的重构,甚至在想象中身临其境般地经历画面中的事情,让自己和诗歌创作者、主人公合二为一,教学时就不再是单方面地解读诗歌,而是用“我口讲我心”的方法来解读一个时代的文化。
学生方面,要养成一套预习诗歌的方法,教习诗歌前运用已熟习的方法先对诗歌进行自我学习,对诗歌所描绘的人、物、事、景、情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学才能相对高效地进行。
读——诗歌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是适合诵读的文本。
教师过度地解读会占用学生的'阅读时间,甚至会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学生,这对学生学习诗歌是及其不利的。
教师与其煞费苦心地解说,不如把课堂还给学生,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教师提出适当的目标和问题加以引导,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何乐而不为呢?想——想象是我们学习诗歌重要方法。
谈诗歌教学有效课堂的有效性
谈诗歌教学有效课堂的有效性诗歌,想象丰富,情感强烈,语言凝练,被视为文学领域中最高的艺术形式。
笔者认为诗歌教学有效课堂应该体现四个方面:一、导入要有“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如何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一开始就深深的激起浓厚的兴趣,就需要一个巧妙的导入。
巧妙的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笔者在教《李凭箜篌引》这首诗时,我给学生放《箜篌》这首古筝曲,首先让同学们抛开一切杂念,尽情享受这首曲子。
欣赏完,教室内安静极了,空气似乎凝固。
这就为整首诗的学习设置了良好的情境。
这时我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听了这首乐曲,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让你们产生哪些联想?话音刚落,有许多同学打破刚才的沉静,踊跃举手回答自己的感受和产生的联想。
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已经被音乐所征服了,这就为整节课进一步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氛围,为讲解本诗中想象做好铺垫。
紧接着,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所要学的《李凭箜篌引》就是李贺在听完李凭弹箜篌以后的所感所想。
由这个问题,同学们顺理成章的进入了课堂。
二、朗读要有“情”诗歌,语言凝练,情感丰富,因此指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第一,注重教师范读。
教师的范读用语言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作用比录音带更直接。
教师要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尽量用正确读音,自然的神态,清晰的吐字以及饱满的情绪,努力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二,注重诵读指导。
笔者在诗歌教学课堂上,首先让学生自己大胆的朗读,适当时候结合诗歌情感进行点拨、纠错;其次,要求学生多体味作者的情感。
例如笔者在教《登高》时,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学生通过朗读后品味出“风急”,作者在秋天会感到不仅是身体上的冷,还有心灵上的冷,因此应该读出“凄寒”之感;“天高”学生说天愈高远,人愈渺小、孤单,笔者点拨说,读这两字时,要调高、拖腔,内心应有渺小之感。
确定现代诗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 诗歌作 为四种常用文学体裁之一 ,在初 中阶段 的语文学 代诗歌。我认 为教 师在解读时就没必要非要引导学生 了解透彻。
习中 ,甚至是高考中 ,地位是 比较尴尬 的。它如 同“鸡肋”,考查 中
在这种背景下,就可以把难 以理解 的教 学内容设计得 简单 一
小语 段阅读。也算 给了现代诗歌一席之地 。
教师还不 能善意地想通过一 首诗歌 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 习很
对于一线 的语 文教 师来说 ,现代诗歌教学 内容 的确定不 与教 多的教学内容。这样既不符合课堂教学 的规律 ,还会 打击了学生
学检测的考点 相关联 ,那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尽责 。可若教 学 的学习兴趣— —囫囵吞 枣必然消化不 良。能在一首诗歌 中,引导
打 牢 基 础 的 原 则 ,在 实 际 教 学 中 ,教 师把 这 些 知 识 点 视 为 教 学 重
对于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即使很好 ,也要舍弃。再 如现代
点理所应 当。 二 、教 师 要 能够 根 据 学 生 实 际 对 教 学 内容 进 行 编 排
诗 歌中的修辞 ,虽然在分析 诗歌 内容 中起 到很 重要 的作用 ,但有 些修辞 ,比如顶 针 ,已经没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 内容 中就可 以粗
生 活 的需 要 ,正 所 谓 学 以 致 用 。
要朗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 ,又要仿写 ,又要学 习修辞 ,又要品味语
一 、 教 学 内容 要 能 够 体 现 现 代 诗 歌 的 特 点
言……这样多而密集教学 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 ,真是一种负担 。
现代诗歌 是在顺应时代发 展和人们对文 学的需求 的环境 中 在课时限制的条件下 ,与其不能兼顾 ,就不如精简教学 内容 。
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
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红笺一叶长期以来,新诗教学成了鸡肋都不如的摆设。
有人说,要慎用朗读这种方法进行新诗教学;有人说,新诗教学你讲便是你的错;更有人说,你们中学教师不会讲诗。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回应上述说法,如何进行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本期我们刊发了由张玉新老师主持的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这一选题,对新诗教学内容选择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更希望广大教师加入讨论,使这个问题研究得以深化。
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张玉新(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8期)文类解说新诗,又称新体诗,自由诗。
首先它是诗,因此它具备诗的一般特点。
而诗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凝炼而形象性强,并且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其次是新,而新既是时间概念又是其特质:时间上它兴起于五四时期,与传统的古诗有所区别;古诗多需押韵,部分需符合一定平仄和对仗,而新诗完全不受押韵、平仄和对仗之规范,只保留意象精炼的特性,创作方式极其自由。
诗人公木认为,新诗不仅因为它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
就其主流而言有四个特征:第一,在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启蒙下,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集中表现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命运、民族命运的关注,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和深度得到强化;第二,以改变诗歌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为武器,形成了完全独立于传统的诗词之外的崭新诗歌形式,并建立起现代诗歌的新传统;第三,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在语言铸造和诗艺运营上,愈来愈与外国诗歌趋同,逐渐增加了世界性色彩;第四,完成了旧传统的打破和新传统的建立,但并非割断,而是推陈出新。
(参见上海辞书出版社《新诗鉴赏辞典·序》)文本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1月写于监狱中的一首抒情诗。
探索有效的诗歌教学框架与教学设计
探索有效的诗歌教学框架与教学设计诗歌是一种充满美感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它拥有独特的韵律和意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有效的诗歌教学框架和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喜爱诗歌,仍然是一个挑战。
本文将探索一种有效的诗歌教学框架与教学设计,帮助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引入诗歌在引入诗歌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让学生观察一幅画作,或者播放一段音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接下来,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首经典的诗歌,通过朗读或者演唱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二、理解诗歌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比如押韵方式、句子长度和节奏感。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此外,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进行诗歌朗读和表演,让学生通过声音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诗歌的情感。
三、创作诗歌创作诗歌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诗歌的技巧和方法,比如使用比喻、拟人和对偶等修辞手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者情感词汇,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讨论,帮助学生提升诗歌的表达能力和艺术感知。
四、欣赏和评价在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分享和讨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或者演唱,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评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诗歌。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展示和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五、拓展与应用在诗歌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比如,学生可以将诗歌的表达方式运用到写作和演讲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李新
【期刊名称】《中学语文(上旬·教学大参考)》
【年(卷),期】2015(000)009
【摘要】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
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
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总页数】4页(P25-28)
【作者】李新
【作者单位】上海市光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以诗歌唤醒诗心--以《登高》为例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J], 唐蓉
2.诗歌教学中的开放性预设策略初探——兼谈诗歌教学的课堂动态生成 [J], 许涛
3.美的欣赏美的表达美的创造——从审美角度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J], 熊光清
4.诗歌教学中的开放性预设策略初探——兼谈诗歌教学的课堂动态生成 [J], 许涛;
5.架起一座通往盛唐的文化之桥——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浅谈诗歌教学中文化力实践策略 [J], 王晓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总结
诗歌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总结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独特的语言和韵律传达情感和思想。
在诗歌教学中,采用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丽。
本文将总结一些有效的诗歌教学策略和方法。
首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诗歌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鼓励和互动的氛围,让学生感到放松和自信。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他们在诗歌中找到共鸣和情感的表达。
其次,选择适合学生的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诗歌作品。
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有趣的儿童诗歌,让他们通过欣赏和背诵,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
对于高中生来说,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他们通过分析和解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第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感官和想象力。
例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美丽的音乐,让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比赛或朗诵比赛,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是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诗歌的意象、语言和结构等要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学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欣赏活动,让他们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诗歌作品,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最后,诗歌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朗诵和演讲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让他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
善于选择敢于取舍——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
文与泛语文倾 向,在教学文本中确定合宜的 文教 材无非 是个例子”。可 以说语文教学 的 “ 教学 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实质就是通过对一个个语文 “ 例子”的分析、 根据文体特点确 定教学 内容 研究 ,使学生 了解 种种语 文现象 , 认识种种 现行 中学语文教材基本都是以文本体裁 语文本质,熟练种 种语文技能。 “ 学生要 学 特点编排教学单元 的,不同文本都具有该体 的东西很多 ,而时间又是 非常有 限的,我们 裁的相似点。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 提供 给他们的学习 ‘ 菜单 ’不能不经过精 心 定 的模式或操作程序 ,但在教学 中如果过 筛选 ,我们 的语文课 不是要 把学 生个个都 培 于注重模式或程序往往就会忽视文体特点的 养成语文老师 ,甚至语言学家和文学家 。” 现象。例如诗歌教学 中,有的不重视语言的 课标 的这一要求,明确指出教师应 针对 学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促 进 教 学 生 动 活 泼 局 面 的形 成 ” 。 因 此 ,教
师在讲授一篇课文时 ,要立足文本 ,尊重文 本的核心价值 ,根据需要 对教学内容作适当
选择、取舍 ,给学生留下 自学、探究的空间 , 不要嚼烂了喂学生 , 要引导学生 自己去感受 、 体验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基于学情,选好教学 的关键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言语思维和 语文能力都有不 同的特点 ,最大的现实也在 于每个人的语文知识层面不 同,对语文课的 需求也就不相 同了。这要求 “ 教学 内容”的 确定, 必须满足学生对文本兴趣、 困惑的内容 , 对文本学 习特定 内容 的需要 ,做到合 宜。余 映潮老师说 , “ 对教学 内容进行简化和优化 , 就必须着 眼于精 选”, “ 教材处理的关键是 选点”。选点 ,就教材来说就是文本 的核心 价值 ,就学生来说就是重点 和难点 ,就是学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
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中学语文论文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学理依据陈若祥语文具有全息性,一篇课文几乎可以包含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因此可以教给学生的内容非常丰富,确定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必须首先要思考的。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而教学内容是一堂课的教学核心,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诗歌作品的教学与其他文学作品教学一样,旨在通过对作品的感知、理解、欣赏来认知作品中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的内省体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顺利达成这些目标首先要确定教学内容。
一、学情调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学情,以生为本,备足学生。
学生的学情是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的,对此,王荣生先生曾说:“所谓的‘学情’,就是学生自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地方能读懂,能理解、能感受、能欣赏,什么地方读不懂,不能理解、感受、欣赏。
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们由于人生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局限尚不能理解、感受、欣赏的地方。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体察学生的学习情感、诊断学生的学习障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设计切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策略。
学情调查越细越好,要弄清什么是学生已经懂的,什么是学生不懂但读教材可以懂的,什么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什么是教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可的,什么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需要通过活动才能够掌握的。
在学情调查的基础上,整合出问题,即将具体的教学内容聚焦到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前,我对即将受教的高一学生做了学情调查。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但有些问题是我在备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如:1.课后练习里说这首是抒情诗,为什么是抒情诗不是叙事诗呢?2.文章大量的排比句,如果不分行是不是就成了散文?3.同样是抒情诗,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有很大的不同,不押韵、形式也自由,究竟美在哪里?这时必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方案,解答学生的疑惑才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
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探析
语文课堂中诗歌教学的有效性探析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仅有不朽的《诗经》、《离骚》、唐诗宋词,也有五四运动之后重写辉煌的近代诗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使学生走进经典诗词,使学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使经典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肩上承担的重任。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说它是重点,是因为这些诗歌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流传下来的经典;说它是难点,是因为老师们普遍觉得诗歌教学不好进行,难度较大,除了背诵的学习目标达到以外,学生所得很少。
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具有更大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个人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讲到《将进酒》的时候,我用了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练习背诵,因为太喜欢李白醉酒狂歌的情态,越读就越觉得这篇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第二天在课上我就给学生们充满感情地范诵了一遍,他们仿佛和我一起回到了1300年前的那场飘满了酒香的宴会,他们被诗歌的韵味深深打动了,全班同学送给了我热烈的掌声。
范诵会使学生们很轻易地走进诗歌的境界之中,得到震撼和熏陶,能强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背诵诗词的积极性。
老师才华的适度展现有时候会成为课堂的巨大亮点,学生的范读永远也代替不了老师的范诵。
这样学生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古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入理。
学生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自身宝贵的财富。
所以,我非常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于学习实践之中。
2 重视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在讲课开始的时候设置一个小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热身。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所有人都参与起来。
例如:在每次上课之前,可以布置一个口头作文,让学生们畅所欲言,随便的说。
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
小学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诗歌,我国文化的瑰宝,语言的精粹,文字的升华,其堪称艺术的结晶。
抑扬顿挫,平仄起伏,诵读时,朗朗上口。
然而,诗歌文字的高度凝聚力和表现力才是其精华之处。
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才算成功的诗歌教学。
所以,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抓住这两点!诗歌的文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其中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诗中"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极其传神。
“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
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
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
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把诗意掌握了,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比如《泊船瓜洲》,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第三句为千古名句,再次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是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意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愿望。
学生对作者怀乡思亲的感情点,能够理解。
但是,王安石的政治抱负,还需教师将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讲解、分析给学生作者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变法失败罢相后,曾任金陵太守,住在金陵附近。
现又泊船瓜洲,离钟山近在咫尺,却回不去,在感叹中眺望江南,怀念金陵,吟诗。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由江宁知府被任命为副宰相,进行变法。
变法对巩固朝廷统治、增加税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宋神宗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回江宁任知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中学语文论文诗歌教学的间离效果——兼谈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李新诗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凝练的一种文学样式。
正因为其语言的高度凝练,表意的含蓄蕴藉,其词语组合的巨大弹性与张力,诗句间的极度跳跃与空间释放,为读者解读诗歌提供了诸多可能。
这就使诗与读者之间建立了天然的间离关系。
我国历代就有“诗无达诂”的说法。
诗歌教学内容如何确定?窃以为抓住诗歌与读者的间离关系,使其效果可能化与最大化,或许是解决我们目前诗歌教学荒漠化现状的比较有效的手段之一。
当前我们的诗歌教学处于荒漠化状态,这一说法一点也不言过其实。
比起古典诗歌教学,现代诗歌的教学更为悲惨。
因为现代诗歌至今也没有进入考试的“法眼”,所以最新修订的教材中那些经典现代诗歌,也只是编写者的一厢情愿,有相当一部分老师是将之打入冷宫的,即便教也只是停留在朗诵的阶段,或许当作班级或校园活动一个凑兴的节目;真正用心教的,是语文老师中的部分诗歌爱好者,他们学生时代曾经做过诗歌的梦想,内心还残留些情趣,可情景悲壮,基本上是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是旁观者,甚至把他当作一棵“疯狂的石榴树”(希腊诗人埃利蒂斯一首诗的题目),学生漠然视之,无动于衷。
古典诗歌,因为考试会涉及,所以命运比现代诗歌好些,但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最大的法宝是背诵、默写,若是教的话,也只是教一些意象、意境之类的让学生感到玄而又玄的东西,因为太“高大上”,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也就对古代诗歌徒唤奈何;再加上无休止地检查背诵、默写,古典诗歌在学生心中成为食之无味但又不得不食的鸡肋。
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有必要从诗歌与读者,尤其是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状态出发,找出对策,缩短间距,使其与课堂教学效益正相关。
一、诗歌与学生之间的间离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我校来试教,她第一眼选中的课文就是《再别康桥》,她说她非常喜欢这首诗。
这位大学生教学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以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的标准来衡量,她功底扎实,表达流畅,有自己独到的研究,并能注意和学生互动,她的试教当然是成功的。
但如果她不是大学生,是一个有着五年以上教龄的逐渐走向成熟期的语文老师,我就要问一问:你喜欢,能不能代表学生喜欢?以我的教学经验,尽管我喜欢诗,尤其是像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这样的名诗,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而且我也是一个诗歌创作者,但事实上我的学生中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是不喜欢诗歌的,尤其是现代诗。
如果你面对这样的学生怎么办?你在班级有没有做过调查,到底有多少学生喜欢诗歌,有多少学生不喜欢诗歌?说喜欢的同学,其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说不喜欢的同学,其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形式还是内容?具体到《再别康桥》,有多少同学喜欢这首诗,有多少同学不喜欢这首诗?是喜欢整首诗呢,还是只喜欢诗中的某一段或某几段?是喜欢形式还是喜欢内容?所有这些我们都要做调查,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时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诗歌文本与学生读者之间的间离是最大的教学契机,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教学空间。
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那位叫何思静的同学本身就朗诵得很好了,对诗歌内容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她身上就几乎不存在什么间离,可以开掘的教学空间很小;恰恰是一些说不喜欢的同学,认为这首诗感情太细腻,不像一个男人写的,这就有了间离,老师就有了教学契机。
当然,要改变学生的不喜欢态度,恐怕很困难。
让学生由不喜欢到喜欢,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不是一堂课两堂课就能解决的。
我们不能犯教学急躁症,对于一首诗,学生一辈子不喜欢也不要紧,只要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就够了。
二、诗人与学生之间的间离诗人生活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和我们学生今天所处的时代不一样,这就有了巨大的间离。
间离就有了教学契机,就有了教学空间;利用好间离,打破间离,就会起到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我们老师往往强调“知人论世”,最常用的办法是介绍诗人生平和诗歌写作背景,可往往收效甚微。
为什么呢?因为你说的那些,离学生的时代很远;你说的那个人,在学生心中就是古人。
要打破诗人与学生之间间离的办法是这位诗人在现代还活着,还活跃在学生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情感就是学生正在或即将要经历的情感,这就使学生感到他像大叔或兄长一样亲切了。
下面是李镇西老师教学《再别康桥》的一个片段:李老师:我们今天看《再别康桥》。
这首诗大家读过了,比较熟悉了。
在没有学这首诗前,大家对徐志摩有没有了解?同学1:我看过一些文章,似乎是说鲁迅和徐志摩在文学上是对立的。
李老师:你是在哪里看到的?同学1:我是听我们老师说的。
李老师:你说的是对的,他们在文学观上是对立的,而且李老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从鲁迅那儿了解到的。
还有哪个同学?同学2:他是新月派诗人。
李老师:从哪儿知道的?同学2:从课后注释中知道的。
李老师:哦,注释中就有,我倒没注意,你注意到了,比我读书认真。
还有没有?没有了?那李老师补充。
有一部电视剧看过没有,《人间四月天》?同学3:讲他和三个女人的感情。
李老师:哪三个女人?其他同学补充。
同学4:(还有其他同学补充)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
李老师:徐志摩比较风流,只是因为他是文学家,就成了……中国有一个不好的传统,一个人成了名人,缺点也就成了优点。
当然,也有人替他辩护,正因为感情丰富,所以写出好作品,我觉得还是应该分开来评价。
说实在的,大多数同学了解徐志摩,是通过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而《人间四月天》给观众的印象也只是徐志摩和三个女人之间的关系,徐志摩是风流才子。
李镇西老师以此为契机,就拉近了徐志摩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因势利导让学生不能只关注徐志摩的感情生活,而更要关注他对文学的贡献,尤其是这首《再别康桥》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这就自然地切入了对这首诗的学习。
这就使本来与学生有距离的诗人徐志摩,活在了现代,活在了学生的生活中,打破间离,有利于后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徐志摩可以有个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作铺垫,其他诗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
像戴望舒,除了个别小文青知道外,我想大多数同学是对其不了解的。
那么,如何打破他与学生之间的间离呢?我就利用自己所看到的一些资料,为学生讲一段戴望舒的爱情故事:1928年,戴望舒深深地爱上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
时年18岁的施绛年活泼可爱,与戴望舒忧郁的性格形成强烈的对比。
戴望舒当时寄居在上海施蛰存处,虽与施绛年日日相见,但他对爱情羞于启齿,借诗表白,而施绛年偏偏笑而不答。
戴望舒身材高大但面部黝黑,面容不雅,使施绛年不悦。
对施绛年一往情深的戴望舒遭到冷遇后,他最终以跳楼相挟,施绛年勉强答应。
戴望舒兴奋之际,赶紧要父母从杭州赶到上海,向施的父母提亲。
施绛年父母起初是不同意这桩婚姻的,后来迫于这种情状,并在施蛰存的努力下,也勉强同意。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年举行订婚仪式,声势很大。
但施绛年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这时,戴望舒又一次陷入感情的低谷。
因为他太爱施绛年,面对施绛年提出的条件,他只有义无反顾。
1932年10月8日,戴望舒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了兑现爱情的预约,他乘坐达特安号邮船离沪赴法留学。
等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年已移情别恋,戴望舒长达8年的恋爱终以悲剧结束。
我讲得生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逐渐在心中消除了对戴望舒的陌生感。
戴望舒的《雨巷》,或许是跟他这段恋爱史有关,或者无关,总而言之,它给同学们提供了另一个解读诗歌的角度;如果仅仅看写作日期,联系当时大革命的失败,政治的阴影在诗人心中的投射,反映其孤独、彷徨、迷茫、找不到出路、无可自拔,这就不是真正地解读诗歌,而是拿政治概念图解、斨杀诗歌,况且《雨巷》的形式美、意境美,其思想与艺术价值也不仅在于此。
三、诗人创作动因与学生的间离从创作发生学的角度来说,诗人创作一首诗,他的动因和欣赏者之间是存在一定间离的。
这一点早已被接受美学的观点所证实。
卞之琳著名的诗作《断章》只有四行,却留给人们诸多的解读可能。
作者在谈到他这首诗的创作时说:“此诗是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可作者的动因不等于诗歌的主题,其主题多义项的解读,就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思考空间。
学生读者,从其知识储备、阅历、体验等出发,其解读一定是五花八门的。
这一间离恰是教师美好的教学契机,在这一广阔天地中完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且看郑桂华老师教学舒婷《双桅船》的课例: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刚刚谈到的舒婷的《双桅船》,这是一首朦胧诗没问题吧!好,拿起课本,轻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完之后,说一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样的疑问。
好,开始,拿起课本,坐端正,认真地朗读一遍,读出声音来,同学们。
生(各自读)师:这首诗不长,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到什么?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疑问?(生1沉默)没感受?来,旁边那位同学你读出了点什么?生2:我感受到了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的感情好,有什么疑问吗?没有疑问。
好,旁边的同学你感受到什么?读一首诗,就是读完以后要有自己的一点感受。
没有疑问也挺好的,就需要再读。
好,没有感觉的同学就需要再读,默读。
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生3:我感受到了作者跟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作者与这片土地分分合合,依依不舍,前面也是一样的,是吗?好,有疑问吗?有没有?没有没关系,旁边那位同学,我觉得你好像有什么疑问?生4:我想问的是“纬度”和“风暴”有什么含义?师:很好,请坐。
旁边同学,怎么都皱着眉头啊?有没有同学有点感觉,愿意主动和同学分享?好,把话筒给后面一位同学,你来试试。
生5:她说“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今天又在这里,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我感觉好像有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好像从来都没有应该说无论到哪里都在她的心中。
师:某种东西一直在她心间,非常好!这种表述非常漂亮!这种东西,你觉得可能是什么?生5:应该是一种感情吧?师:好,请坐。
感情是丰富的,可能是亲情,可能是友情,可能是爱情。
好,那么多女孩子发表了意见,男孩子呢?生6:我觉得“心爱的岸”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激动、留恋之情。
师:激动、留恋,是吧?有疑问吗?生6:没有疑问,就是感觉这句话读起来特别有感觉。
师:好,旁边那位男同学?生7:我认为作者虽然离开了心爱的土地,并没有为此而感到悲伤,反而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师:好,请坐。
旁边的男生还有什么?生8:我认为这首诗整体感觉是作者刚开始是比较伤感的,可能和当时的背景有关。
师:什么背景?生8:一九六几年大概是文化大革命吧?师:一九六几年?生8:六六。